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pulse wave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near-infrared radiation in outer-head tissue layers
1
作者 Jerzy PLUCINSKI Andrzej FRYDRYCHOWSKI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EI CSCD 2017年第3期287-291,共5页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ulse wave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near-infrared radiation in the outer tissue layers of the human head. This effect is important in using optical radiation to monitor brain...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ulse wave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near-infrared radiation in the outer tissue layers of the human head. This effect is important in using optical radiation to monitor brain conditions based on measuring the transmission changes in the near-infrared radiation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he detector, plac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calp. This is because the signal related to the changes in the width of the subarachnoid space (SAS) due to the pulse wave is modified. These latter changes can be used, for instance, in detecting cerebral^ema and in evaluating cerebral oxygenation. The research was performed by modeling the propagation of near-infrared radiation in the tissue layers using a Monte-Carlo method.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hange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near-infrared radiation correspond to the changes in the optical parameters of the tissues of the head and in the width of the subarachnoid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rared radiation transmission human head tissue Monte-Carlo method
原文传递
The Thermal Radiation of the Atmosphere and Its Role in the So-Called Greenhouse Effect
2
作者 Thomas Allmendinger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8年第2期212-234,共23页
Knowledge about thermal radiation of the atmosphere is rich in hypotheses and theories but poor in empiric evidence. Thereby, the Stefan-Boltzmann relation is of central importance in atmosphere physics, and holds the... Knowledge about thermal radiation of the atmosphere is rich in hypotheses and theories but poor in empiric evidence. Thereby, the Stefan-Boltzmann relation is of central importance in atmosphere physics, and holds the status of a natural law. However, its empirical foundation is little, tracing back to experiments made by Dulong and Petit two hundred years ago. Originated by Stefan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oretically founded afterwards by Boltzmann, it delivers the absolute temperature of a blackbody—or rather of a solid opaque body (SOB)—as a result of the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 intensity, the emitted thermal radiation of this body, and the counter-radiation of the atmosphere. Thereby, a similar character of the blackbody radiation—describable by the expression σ·T4—and the atmospheric counter-radiation was assumed. But this appears quite abstruse and must be questioned, not least since no pressure-dependency is provided. Thanks to the author’s recently published work—proposing novel measuring methods—, the possibility was opened-up not only to find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the counter-radiation of the atmosphere, but also to verify it by measurements. This approach was ensued from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 IR-radiative emission of gases is proportional to the pressure and to the square root of the absolute temperature, which could be bolstered by applying the kinetic gas theory. The here presented verification of the modified counter-radiation term A·p·T0.5 in the Stefan-Boltzmann relation was feasible using a direct caloric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solar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coloured aluminium-plates and the respective limiting temperatures under direct solar irradiation. For studying the pressure dependency,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locations with different altitudes. For the so-called atmospheric emission constant A an approximate value of 22 Wm-2 bar-1 K-0.5 was found. In the non-steady-state, the total thermal emission power of the soil is given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blackbody radiation and the counter-radiation of the atmosphere. This relation explains to a considerable part the fact that on mountains th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 on lowlands, in spite of the enhanced sunlight intensity. Thereto, the so-called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carbon-dioxide do not have any infl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 (infrared) radiation of Gases Thermal radiation of the ATMOSPHERE ALBEDO Solar Adsorption Coefficient radiation EQUILIBRIUM LIMITING Temperature
下载PDF
CMOS红外光源的设计与实现
3
作者 王林峰 余隽 +3 位作者 李中洲 黄正兴 朱慧超 唐祯安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3,126,共5页
基于红外气体传感器微型化、低成本和低功耗的发展需要,设计了一种用于非色散红外(NDIR)集成气体传感器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红外光源。它以非等间隔的蛇形钨(W)薄膜电阻作为加热丝,以二氧化硅(SiO_(2))和氮化硅(Si_(3)N_(4))... 基于红外气体传感器微型化、低成本和低功耗的发展需要,设计了一种用于非色散红外(NDIR)集成气体传感器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红外光源。它以非等间隔的蛇形钨(W)薄膜电阻作为加热丝,以二氧化硅(SiO_(2))和氮化硅(Si_(3)N_(4))多层复合介质薄膜为支撑形成悬空膜片式微热板,以氧化铜(CuO)和二氧化锰(MnO_(2))纳米材料复合薄膜作为辐射增强层。基于COMSOL软件进行了热电耦合仿真,证明结构设计合理性。采用标准CMOS工艺、硅(Si)的深刻蚀工艺以及静电流体动力学打印技术流片制造了该CMOS红外光源芯片。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红外光源从室温升温至469℃的热响应时间约为41 ms,电功耗仅为138 mW,辐射区温度分布均匀,引入辐射增强层使表面比辐射率提高约35%,红外光源的辐射功率和红外光谱辐射强度测试结果表明:该涂层有效地增强了红外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红外光源 非色散红外集成气体传感器 辐射增强层 钨丝微热板
下载PDF
透视/遮阳/控温/红外隐身多功能集成序构薄膜研究
4
作者 王龙 汪刘应 +5 位作者 刘顾 葛超群 王滨 许可俊 王文豪 胡灵杰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49,共7页
为了解决光学材料多功能耦合与集成的光谱诉求及其材料设计冲突难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TiAlN/Ag]^(2)/TiAlN序构复合薄膜开展可见光透射诱导与红外辐射抑制的协同设计方法,诠释序构薄膜材料多功能耦合的新原理与新机制,并对其光学兼容... 为了解决光学材料多功能耦合与集成的光谱诉求及其材料设计冲突难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TiAlN/Ag]^(2)/TiAlN序构复合薄膜开展可见光透射诱导与红外辐射抑制的协同设计方法,诠释序构薄膜材料多功能耦合的新原理与新机制,并对其光学兼容性能测试表征。研究表明,构筑的[TiAlN(厚度为30 nm)/Ag(厚度为15 nm)]^(2)/TiAlN(厚度为30 nm)序构复合薄膜具备带通状选择性透射与中远红外低辐射的光学特性,可较好实现透视、遮阳、低辐射控温与红外隐身多功能兼容效果,在军用车辆、绿色建筑等特种玻璃的辐射控温与红外隐身领域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集成 序构薄膜 可见光透射诱导 红外辐射抑制
下载PDF
Infrared radiation simulation of exhaust system by coupling FVM with narrow band k-distribution 被引量:5
5
作者 ZHU Xi-juan Eriqitai +1 位作者 LI Xi-xi WANG Qiang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2,共8页
A three-dimensional infrared radiation code for exhaust system was developed by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coupled with narrow band k-distribution in non-gray absorbing-emitting media.The final infrared signature had co... A three-dimensional infrared radiation code for exhaust system was developed by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coupled with narrow band k-distribution in non-gray absorbing-emitting media.The final infrared signature had considered the atmosphere effect,and the simulation values were favorably consistent with testing on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lative errors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atmosphe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ary condition reduce by 31%,it shows that when simulating the infrared radiation of the target which is received by the infrared detectors,even the calculation band is in atmospheric windows 3~5 μm,the effect of atmospheric transmission on infrared signature of the target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haust system infrared radiation(ir) finite volume method(FVM) narrow band k-distribution atmospheric transmission
原文传递
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陈佳慧 梅涛 +3 位作者 赵青华 尤海宁 王雯雯 王栋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7,共8页
针对当前空调制冷与供暖中造成的能源消耗激增与实现“双碳”的全球目标之间出现巨大矛盾,实现由智能织物对人体自身热湿舒适性调节从而降低能耗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当前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的研究,概述了人体热湿舒适性调节原理;... 针对当前空调制冷与供暖中造成的能源消耗激增与实现“双碳”的全球目标之间出现巨大矛盾,实现由智能织物对人体自身热湿舒适性调节从而降低能耗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当前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的研究,概述了人体热湿舒适性调节原理;介绍了由高性能材料(如高红外线反射、高导热、高红外线透过材料)制备的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以及通过纤维或织物结构控制实现的智能织物(如保暖、吸湿快干、智能热湿调节织物)。分析了不同调节方式的智能织物制备方法及现阶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可制备新型热湿刺激响应纤维,通过纤维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达到智能热湿调节织物的生产及广泛应用;展望了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在“双碳”背景下,推动智能服装发展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织物 热湿舒适性 红外线反射材料 导热材料 红外线透过材料 吸湿快干
下载PDF
EODAS弹道导弹预警能力仿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亮 童忠诚 吴俊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3-280,共8页
为深入研究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lectro-optical distributed aperture system, EODAS)对弹道导弹的预警能力,建立了导弹尾焰红外辐射的椭圆体模型,并根据臭氧浓度随高度变化的Elterman模型对红外辐射大气传输模型进行改进。根据弹道导... 为深入研究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lectro-optical distributed aperture system, EODAS)对弹道导弹的预警能力,建立了导弹尾焰红外辐射的椭圆体模型,并根据臭氧浓度随高度变化的Elterman模型对红外辐射大气传输模型进行改进。根据弹道导弹的动力学模型和红外辐射模型,仿真得到了单级固体导弹的弹道和红外辐射数据。通过分析在飞行过程中蒙皮的温度变化和对比尾焰红外辐射亮度与蒙皮红外辐射亮度,得到了弹道导弹红外辐射随飞行时间的变化规律。最后根据红外系统探测模型和红外大气传输模型研究EODAS对弹道导弹的预警能力。研究表明EODAS前伸部署到战术弹道导弹射程一半位置时,基本实现了对该导弹的全程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 弹道导弹预警 尾焰 蒙皮 红外辐射 大气传输
下载PDF
舰船排烟参数对排气烟羽中波红外辐射特征影响分析
8
作者 王振 宋振国 +2 位作者 程勇 杨水华 黄志锋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157,169,共7页
[目的]排气烟羽辐射是舰船红外辐射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排烟参数对红外辐射特征的影响对发展舰船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利用气体辐射逐线法模型求解含气体的辐射传递过程,计算得到不同排烟温度和流量条件下的红外辐射图... [目的]排气烟羽辐射是舰船红外辐射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排烟参数对红外辐射特征的影响对发展舰船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利用气体辐射逐线法模型求解含气体的辐射传递过程,计算得到不同排烟温度和流量条件下的红外辐射图像,并分析排烟参数对辐射亮度、光谱辐射强度和3~5μm波段的总辐射强度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排气烟羽在4.18和4.43μm处具有明显的强度峰值,而在4.26μm处具有明显的强度谷值。[结论]排气烟羽的红外辐射特征受排烟温度的影响较大,受排烟流量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气烟羽 红外辐射 光谱辐射 红外探测
下载PDF
红外目标模拟器校准装置构建和校准技术研究
9
作者 陈振林 张馨怡 艾华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3年第1期237-245,共9页
在对传统红外目标模拟器校准装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辐射照度校准理论、方法和误差来源三方面,构建了红外目标模拟器校准装置,开展了辐照度测量系统内部杂散辐射建模仿真和抑制的研究、红外大气传输修正方法的研究和测试结果数据拟合算... 在对传统红外目标模拟器校准装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辐射照度校准理论、方法和误差来源三方面,构建了红外目标模拟器校准装置,开展了辐照度测量系统内部杂散辐射建模仿真和抑制的研究、红外大气传输修正方法的研究和测试结果数据拟合算法的研究,分别提出了基于复合蒙特卡洛法的内部杂散辐射数学模型、基于编码器-解码器结构的卷积神经网络红外辐射大气传输校准算法和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极限学习机算法,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辐照度计量校准实验;分别验证了在追迹光线数相等的情况下复合蒙特卡洛法的精度更高,复合蒙特卡洛法标准偏差为6.194 0×10^(-8),平均误差为0.192 93,且仿真结果体现了红外辐射计各部分杂散辐射对探测器入瞳面接收到的杂散辐射造成的影响;基于编码器-解码器结构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能够较好的预测大气透过率和大气程辐射,在3个波段下的平均误差为3.078 3%,3.818 6%,5.345 2%,低于传统方法,降低了大气透过率和大气程辐射的影响;通过与GA-ELM模型、ELM模型进行对,验证了与传统数据拟合方法相比,基于PSO-ELM的方法在1~3μm、3~5μm、8~14μm三个波段下的拟合精度都有所提高,决定系数分别为0.992 5、0.991 3、0.981 4,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124 2%、0.715 7%、0.747 1%有效提高了红外辐射测量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目标模拟器 内部杂散辐射 大气传输 数据处理
下载PDF
一种表面发射率的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连伟 杨淼淼 +2 位作者 樊宏杰 许振领 姚梅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2-157,共6页
大型实验设备由于表面温度难以控制而使其表面发射率精确测量较为困难。在分析表面发射率测量误差主要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表面发射率工程测量方法。分析并推导了到达探测器上的辐射量,利用两发射率已知的设备,实现了环境辐射量的测量... 大型实验设备由于表面温度难以控制而使其表面发射率精确测量较为困难。在分析表面发射率测量误差主要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表面发射率工程测量方法。分析并推导了到达探测器上的辐射量,利用两发射率已知的设备,实现了环境辐射量的测量,从而消除了环境辐射对表面发射率测量的影响,有效提高了测量精度。设计了实验方法并进行了发射率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未考虑环境辐射的测量方法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对误差可达20.37%,验证了该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射率 红外热像仪 环境辐射
下载PDF
大气传输特性对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11
作者 韩玉阁 宣益民 《应用光学》 CAS CSCD 2002年第6期8-11,共4页
本文对影响大气红外辐射透过率和大气自身的红外辐射因素及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利用大气传输特性分析软件—— LOWTRAN7分析计算了大气红外辐射的透过率和大气自身的红外辐射 ,并讨论了大气辐射与吸收对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 ... 本文对影响大气红外辐射透过率和大气自身的红外辐射因素及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利用大气传输特性分析软件—— LOWTRAN7分析计算了大气红外辐射的透过率和大气自身的红外辐射 ,并讨论了大气辐射与吸收对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 ,对利用理论模型得到的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图像进行了修正 ,获得了比较接近实际的红外模拟热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传输特性 目标 背景 红外辐射特性 红外模拟图像 红外制导武器 透过率
下载PDF
目标表面发射率对红外辐射偏振特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伟力 孙秋菊 +3 位作者 王淑华 李军伟 董雁冰 徐文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7-742,共6页
偏振探测不仅可以获得目标的光谱、强度、偏振态以及空间几何形状等参数,还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目标信息,有利于改善对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能力。红外辐射偏振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红外探测技术,主要通过目标与场景的红外辐射偏振... 偏振探测不仅可以获得目标的光谱、强度、偏振态以及空间几何形状等参数,还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目标信息,有利于改善对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能力。红外辐射偏振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红外探测技术,主要通过目标与场景的红外辐射偏振特性差异进行目标探测与识别。但由于红外辐射偏振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其偏振态会受到传输介质的影响,而通常基于实验分析总结目标红外偏振特性的方法难以对偏振传输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也不能定量描述各相关参数对于红外偏振信息的影响。通过微面元理论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模型,建立了基于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的红外辐射偏振传输方程,推导分析了目标表面发射率对红外辐射偏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目标表面发射率对目标红外偏振度影响可以忽略;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红外光谱偏振探测试验,试验数据分析与理论推导结论吻合。这表明:材料表面发射率的变化不影响目标表面的红外辐射偏振度。该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红外伪装探测的目标识别效率,可为进一步提高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伪装目标探测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如在伪装目标探测识别中,通过探测其表面的红外辐射偏振特性的改变实现伪装目标识别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偏振成像 红外辐射偏振传输 偏振度 发射率
下载PDF
海空背景下目标红外辐射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江安 肖伟岸 申林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29-31,36,共4页
根据海空复杂背景下点目标的红外特征 ,提出了目标红外特征的一般计算方法 .根据不同的气象条件、不同海域背景 ,计算分析了环境对红外辐射两个大气窗口 ,即 3~ 5 μm和 8~ 12 μm双波段大气透过率的影响 。
关键词 海空背景 目标 红外辐射特征 红外辐射 大气透过率 红外警戒 双波段 红外电子对抗
下载PDF
基于偏振微面元理论的红外偏振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伟力 王淑华 +1 位作者 金伟其 李军伟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7-514,共8页
针对基于金属线栅偏振片的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组成,需要考虑目标、大气、天空、偏振片的反射和自身辐射的影响,进而有效分析进入成像系统的红外偏振辐射组成。文章通过偏振微面元理论的散射函数模型,推导红外偏振辐射传输方程的Stokes表达... 针对基于金属线栅偏振片的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组成,需要考虑目标、大气、天空、偏振片的反射和自身辐射的影响,进而有效分析进入成像系统的红外偏振辐射组成。文章通过偏振微面元理论的散射函数模型,推导红外偏振辐射传输方程的Stokes表达式,得出红外偏振信息(偏振度、偏振角)与目标表面粗糙度、折射率、反射和观测角度等参数的数学模型,通过合理简化偏振信息表达式,仿真得出某材料的偏振度曲线与文献中实测数据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探测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子学 红外偏振辐射传输方程 偏振双向分布函数 红外发射率模型
下载PDF
云层红外表观辐射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新军 金伟其 +2 位作者 王霞 高稚允 王霁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4-418,共5页
在前人对云层红外辐射与反射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导引头实际接收的表观光谱辐射亮度(包含云层辐射和反射、天空背景与路径等效辐射)模型,适用于导引头远离云层以及处于云层中的情况.通过傅里叶光谱辐射计对几种远离云层的中、低云... 在前人对云层红外辐射与反射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导引头实际接收的表观光谱辐射亮度(包含云层辐射和反射、天空背景与路径等效辐射)模型,适用于导引头远离云层以及处于云层中的情况.通过傅里叶光谱辐射计对几种远离云层的中、低云表观辐射亮度进行了实际测量,并与模型计算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3~5μm和8~12μm波段,模型计算与实际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用于导引头的模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团 表观光谱辐射亮度 红外辐射 透射比
下载PDF
红外诱饵的辐射特性及在光电对抗系统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军 高教波 +1 位作者 马玲 蒋鹏 《应用光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5-20,40,共7页
介绍了红外诱饵的辐射特性及在光电对抗系统中的作用 ,给出两类诱饵的光谱辐射特性曲线、光谱辐射数据表、红外热辐射特征、时域变化特性曲线等 ,指出诱饵弹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红外诱饵 红外辐射 光谱特性 大气传输 导引头 光电对抗 辐射特性
下载PDF
地球红外辐射背景成像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伟清 宣益民 韩玉阁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4,共6页
为模拟生成地球红外辐射背景图像,研究其成像方法。首先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地表区域,考虑大气传输特性、地表类型、地表经纬度及地表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根据地表类型,建立地球表面区域温度模型和红外辐射亮度模型,然后运用数值计算... 为模拟生成地球红外辐射背景图像,研究其成像方法。首先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地表区域,考虑大气传输特性、地表类型、地表经纬度及地表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根据地表类型,建立地球表面区域温度模型和红外辐射亮度模型,然后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到地球表面温度和红外辐射亮度分布。根据红外探测器视角与视点,利用OpenGL实现了红外探测器在太空中对地球背景红外辐射亮度的三维图像显示。结果表明,模拟生成的地球红外背景图像效果逼真,可用于红外目标识别和仿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背景 红外辐射 大气传输特性
下载PDF
采用低发射率涂层的发动排气系统红外特征实验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俊 吉洪湖 +1 位作者 斯仁 黄伟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95-400,共6页
实验测量了涡扇发动机收敛喷管排气系统模型的红外辐射强度的分布,比较了中心锥表面上涂覆低发射率涂层前后,水平平面内0°,5°,10°,15°,20°,30°,45°,60°,75°和90°方向上在3~5μm波... 实验测量了涡扇发动机收敛喷管排气系统模型的红外辐射强度的分布,比较了中心锥表面上涂覆低发射率涂层前后,水平平面内0°,5°,10°,15°,20°,30°,45°,60°,75°和90°方向上在3~5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结果表明:在0°~45°范围内,中心锥表面涂覆发射率ε为0.51的涂层后排气系统的辐射强度比原型(中心锥表面ε=0.89)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有明显下降,最大降幅约为15%;低发射率涂层对排气系统固体壁面辐射抑制作用明显,而对燃气辐射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收敛喷管 低发射率涂层 红外辐射
下载PDF
基于双波段的目标红外辐射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江安 肖伟岸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1-353,共3页
文中根据红外警戒系统的需要 ,深入研究了海空复杂背景下点目标的红外特征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目标红外辐射特征模型。根据不同的气象条件、不同海域背景 ,计算分析了环境对红外辐射两个大气窗口 ,即 3~ 5 μm和 8~ 1 2 μm的双波段大... 文中根据红外警戒系统的需要 ,深入研究了海空复杂背景下点目标的红外特征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目标红外辐射特征模型。根据不同的气象条件、不同海域背景 ,计算分析了环境对红外辐射两个大气窗口 ,即 3~ 5 μm和 8~ 1 2 μm的双波段大气透过率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辐射 大气透过率 红外警戒系统 双波段 特征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大气传输模型的动态目标红外成像仿真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智丰 李向新 彭群生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524-527,共4页
在建立目标热模型的基础上 ,考虑了红外辐射的大气吸收模型 ,进而提出了在动态目标红外仿真中大气透射率的计算方法。利用计算机实现了汽车的三维造型 ,汽车表面红外辐射的计算 ,大气衰减量的计算 ,得到了经过大气衰减的红外模拟热像。
关键词 大气传输 目标 汽车 三维造型 红外成像 仿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