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Thin Cloud Removal Method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 for Water Body Identifica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ZHENG Wei SHAO Jiali +1 位作者 WANG Meng HUANG Dap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4期460-469,共10页
In this paper,a thin cloud removal method wa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hin cloud reflectance in the channels from 0.4 μm to 1.0 μm and 1.38 μm.Channels of 0.66 μm,0.86 μm and 1.... In this paper,a thin cloud removal method wa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hin cloud reflectance in the channels from 0.4 μm to 1.0 μm and 1.38 μm.Channels of 0.66 μm,0.86 μm and 1.38 μm were chosen to extract the water body information under the thin cloud.Two study cases were selected to validate the thin cloud removal method.One case was applied with the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EOS/MODIS) data,and the other with the Medium Resolution Spectral Imager(MERSI) and Visible and Infrared Radiometer(VIRR) data from Fengyun-3A(FY-3A).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in cloud removal method did not change the reflectivity of the ground surface under the clear sky.To the area contaminated by the thin cloud,the reflectance decreased to be closer to the reference reflectance under the clear sky after the thin cloud removal.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water body area could not be extracted before the thin cloud removal,while water information could be easily identified by using proper near infrared channel threshold after removing the thin cloud.The thin cloud removal method could improve the image quality and water body extraction precision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识别 遥感影像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薄型 地球观测系统 水体提取 水体信息 红外通道
下载PDF
一次极端冰雹天气的环境场及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2
作者 汤兴芝 黄治勇 +1 位作者 王金兰 姚瑶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2期59-66,共8页
利用地面、高空和FY-2C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05年6月14~15日发生在山东、江苏和安徽的一次极端冰雹过程。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底部的前倾槽结构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形成与维持,低层西南气流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 利用地面、高空和FY-2C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05年6月14~15日发生在山东、江苏和安徽的一次极端冰雹过程。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底部的前倾槽结构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形成与维持,低层西南气流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露点锋是其主要触发机制。(2)0~6 km强垂直风切变、平均对流有效位能超过2000 J·kg^(−1)和湿球0℃平均高度3.8 km,这些有利条件为极端冰雹天气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场。(3)红外云图上,亮温(TBB)显示冷云盖的重心呈现“西重东轻”的偏心现象,降雹区在云团右侧TBB梯度大值区及其附近,不同地区极端冰雹产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强度和尺寸差异显著。(4)水汽云图上,冷涡后部干空气前沿与湿空气相互作用触发新的对流,形成后向传播;暗区强度增强,MCS发展;暗区入侵到云团内部,MCS分裂;暗区强度减弱,MCS对流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冰雹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后向传播 红外云图 水汽云图
下载PDF
利用FY-3A近红外资料反演水汽总量 被引量:18
3
作者 胡秀清 黄意玢 +1 位作者 陆其峰 郑婧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56,共11页
该文介绍了利用搭载在FY-3A卫星上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RSI)的近红外(NIR)通道反演大气水汽总量(PWV)的方法。根据预先建立的查找表,大气水汽总量可以通过水汽通道与窗区通道的卫星测值相比反演得到。对MERSI近红外水汽通道灵敏度进... 该文介绍了利用搭载在FY-3A卫星上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RSI)的近红外(NIR)通道反演大气水汽总量(PWV)的方法。根据预先建立的查找表,大气水汽总量可以通过水汽通道与窗区通道的卫星测值相比反演得到。对MERSI近红外水汽通道灵敏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处于吸收带两翼的905 nm和980 nm通道对不同水汽量的敏感性表现比较接近,对较大水汽含量最为敏感;当水汽较弱时,强吸收的940 nm通道非常敏感。基于这3个通道对水汽含量敏感性的不同表现,采用3个通道水汽总量的加权平均值作为PWV产品的最终反演值。文中设计了水汽总量业务算法反演流程,并基于FY-3A/MERSI最新观测资料进行晴空大气水汽总量的业务处理生成试验,顺利生成MERSI单轨道水汽总量产品及日拼图中国区域产品和全球产品,同时生成多天合成产品,产品反映出MERSI具有较好的近红外水汽探测能力。将卫星反演结果与探空数据进行初步比对检验,显示卫星反演值有20%~30%系统性偏低,需要进一步改进反演查找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 近红外通道 水汽总量
下载PDF
1995年6月梅雨期暴雨的水汽图像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新江 李玉兰 杜长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46-250,共5页
文章利用GMS-5水汽图像及常规资料,分析1995年6月中旬至7月初梅雨期暴雨的水汽图像特征,指出水汽羽与强降水的关系,并概括出梅雨期暴雨的水汽图像概念模型.
关键词 暴雨 水汽图 云团 概念模型 梅雨期
下载PDF
基于岸基实测数据的FY-3A近红外通道海洋大气水汽反演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祥 赵冬至 +2 位作者 苏岫 杨建洪 马玉娟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0-555,共6页
利用全自动太阳光度计(CE-318)野外定点长时间序列现场观测数据,验证传统大气水汽反演算法,结果表明,反演结果精度较低,不适于该研究区域大气水汽含量反演.因而给出了近红外波段大气水汽含量探测的原理,对自主卫星FY-3A中分辨率成像光谱... 利用全自动太阳光度计(CE-318)野外定点长时间序列现场观测数据,验证传统大气水汽反演算法,结果表明,反演结果精度较低,不适于该研究区域大气水汽含量反演.因而给出了近红外波段大气水汽含量探测的原理,对自主卫星FY-3A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ERSI(Medium Resolution Spectral Imager)反演大气水汽含量算法作了推导、分析.基于长时间序列现场观测数据集,建立了局地化的FY-3A海洋大气水汽反演算法,并用于研究区实际大气水汽含量反演.通过双通道比值法和三通道比值法反演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比较,得出以下结论:模型受下垫面反射率影响较大;三通道比值法较双通道比值法反演结果精度更高,双通道比值法误差为16.1%,三通道比值法误差为14.3%;实测数据验证和改进后算法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 大气水汽含量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ERSI) 通道比值法
下载PDF
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的平均云图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许健民 季良达 +2 位作者 王峰 黄涛 崔小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21-425,共5页
利用平均云图资料分析1991年汛期江淮特大暴雨的大尺度云系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暴雨时期有三条云带伸向江淮地区.水汽通道主要有两条:分别为南海和孟加拉湾,它显示了低纬度向中纬度的水汽输送作用.文中还分析了青藏高压对江淮暴雨... 利用平均云图资料分析1991年汛期江淮特大暴雨的大尺度云系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暴雨时期有三条云带伸向江淮地区.水汽通道主要有两条:分别为南海和孟加拉湾,它显示了低纬度向中纬度的水汽输送作用.文中还分析了青藏高压对江淮暴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暴雨 平均云图 水汽通道
下载PDF
山西秋季一次飑线过程的云图特征及维持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斯荣 苗爱梅 王洪霞 《干旱气象》 2019年第2期312-321,共10页
利用Himawari-8卫星红外、水汽云图和FY-2E卫星可见光云图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拼图和常规气象站、自动气象站、高空观测资料,对2017年9月21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云图特征及维持机制分析。结果表明:(1)蒙古冷涡是... 利用Himawari-8卫星红外、水汽云图和FY-2E卫星可见光云图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拼图和常规气象站、自动气象站、高空观测资料,对2017年9月21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云图特征及维持机制分析。结果表明:(1)蒙古冷涡是本次飑线过程的大尺度天气影响系统,地面冷锋东移至不稳定潜势区触发了飑线云系的生成;高低空系统配置结构的转变及地面中尺度高压外流冷空气与环境风场形成的中尺度气旋和辐合线,是飑线发展和维持的机制;对流云团在地面冷锋与850 hPa切变线之间合并发展,地面中尺度高压与低压的发展促使气压梯度增大,导致飑线增强,是飑线过境时地面大风形成的原因。(2)初生阶段,飑线形成于云顶亮温低值区后侧梯度大值区、云顶纹理粗糙区、干湿边界偏湿区一侧,冷云盖略超前于飑线;发展阶段,飑线回波在云顶亮温低值区加强,并沿着亮温低值中心移动的方向移动;成熟阶段,飑线雷达回波与云顶亮温低值区重合。(3)弧状云线、上冲云顶和对流云带一侧的暗影是对流云团加强发展的前期征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过程 雷暴大风 红外、水汽及可见光云图
下载PDF
华北区域冰雹天气分型及云系特征 被引量:36
8
作者 蓝渝 郑永光 +3 位作者 毛冬艳 林隐静 朱文剑 方翀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8-549,共12页
基于地面加密观测资料、FY-2E静止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选取2010—2012年华北区域内27次冰雹过程,按大气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和云系的云型特征等将其分为冷涡云系尾部型、低涡槽前型和偏北气流控制型3种类型。分析结果表... 基于地面加密观测资料、FY-2E静止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选取2010—2012年华北区域内27次冰雹过程,按大气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和云系的云型特征等将其分为冷涡云系尾部型、低涡槽前型和偏北气流控制型3种类型。分析结果表明:3种天气型下冰雹对流云系特征存在差异,但90%以上的冰雹过程发生在对流云团的快速发展阶段中,降雹集中出现于准圆形或椭圆形对流云团边缘或带状对流云系的传播前沿区域,对应于云顶亮温梯度的大值区。在掌握背景环境的前提下,综合分析红外图像中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水汽图像暗带和暗区变化等信息,对冰雹的监测和预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定量统计分析表明,大的亮温梯度值(不低于8℃/0.05。)是辅助判断冰雹能否发生的重要参量,而当冰雹云同时具备低云顶亮温和大亮温梯度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大于10 mm大冰雹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对流云系 静止气象卫星 红外图像 水汽图像
下载PDF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的水汽和云的变化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普才 忻妙新 +1 位作者 魏重 吕达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1-17,共7页
本文依据1987年9—11月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海洋大气综合考察中双波长微波辐射计观测系统和红外窗区辐射计所得到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考察海域的水汽和云的变化特性,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双波长微波辐射计观测系统可以获得水汽场的... 本文依据1987年9—11月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海洋大气综合考察中双波长微波辐射计观测系统和红外窗区辐射计所得到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考察海域的水汽和云的变化特性,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双波长微波辐射计观测系统可以获得水汽场的动态变化和云中液态水的演变;西太平洋海域的个例显示出辐合区的垂直气柱水汽含量比非辐合区的明显大的特征;用红外亮度温度可以近似估计晴空大气垂直气柱水汽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热带 海域 水汽 变化
下载PDF
利用水汽图象分析中尺度云团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新江 李献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2-45,共4页
利用NOAA卫星提供的水汽图(6.7μm),配合GMS云图、多普勒雷达照片,分析了中尺度暴雨云团发生的位置、演变及其结构,最后给出了有关方法的预报框图。
关键词 水汽图 云团 中尺度 雷达 卫星
下载PDF
气象卫星红外云图与水汽图的融合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凯 寇正 《红外》 CAS 2013年第5期8-15,22,共9页
将多分辨率分析融合方法和多尺度几何分析融合方法应用于气象卫星水汽图和红外云图的融合中,并用主观视觉、平均互信息和Xydeas-Petrovic指标对各种融合算法的性能分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与源图像相比,融合图像取得了更好... 将多分辨率分析融合方法和多尺度几何分析融合方法应用于气象卫星水汽图和红外云图的融合中,并用主观视觉、平均互信息和Xydeas-Petrovic指标对各种融合算法的性能分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与源图像相比,融合图像取得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图像中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量,云体清晰度和云的层次感得到了提高,纹理变得细致了。从平均互信息和Xydeas-Petrovic指标看,多尺度几何分析融合方法的效果较多分辨率分析融合方法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红外云图 水汽图 多分辨率分析融合方法 多尺度几何分析融合方法
下载PDF
中国江南-华南地区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文娟 俞小鼎 +2 位作者 滕代高 彭霞云 刘汉华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6期1-10,共10页
应用FY-4A卫星红外和水汽云图资料,结合NCEP分析场资料以及地面自动气象站变压、变温、大风及降水资料,计算等熵面位涡,分析2018年3月4日中国江南—华南地区强飑线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及持续性大风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对流单体触... 应用FY-4A卫星红外和水汽云图资料,结合NCEP分析场资料以及地面自动气象站变压、变温、大风及降水资料,计算等熵面位涡,分析2018年3月4日中国江南—华南地区强飑线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及持续性大风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对流单体触发于低层辐合系统,由于雷暴下沉气流与其前方的低层暖湿西南气流形成地面辐合线,并且移入地区的水汽、静力不稳定及垂直风切变条件对强对流风暴的发展均十分有利,使得导致极端对流大风的强对流风暴持续发展。极端大风主要分布在飑线中弓形结构的顶端,落区与亮温梯度和变压梯度相对应,导致变压风增大;飑线的移动与引导气流方向一致,系统走向和低层西南急流接近于垂直,系统移速加快,动量下传效应增强,均是导致极端地面大风的成因。位涡分布表明高位涡的侵入和呈弓形分布的低位涡区的形成具有一定关联,干侵入区与等熵面上高位涡区有着较好的对应,飑线后部的暗区正是干侵入的前沿,高层高位涡的下传是飑线系统持续发展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大风 FY-4A 红外图像 水汽图像 干侵入
下载PDF
高分辨率SST反演中的图像预处理和算法修订
13
作者 黄路 郭晓明 +2 位作者 张彩云 吴易达 乔正明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73,78,共5页
水陆分离、云检测及算法适应性修订等前期处理过程对于提高高分辨率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遥感反演精度至关重要,为解决这部分内容长期被忽视且缺乏系统性总结等问题,首先梳理了热红外图像预处理的一般流程,重点介绍了... 水陆分离、云检测及算法适应性修订等前期处理过程对于提高高分辨率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遥感反演精度至关重要,为解决这部分内容长期被忽视且缺乏系统性总结等问题,首先梳理了热红外图像预处理的一般流程,重点介绍了开展水陆分离和云检测的时机、原理、方法以及应着重关注的对象等;其次给出了主流SST反演算法应用在新传感器上时须进行修订的参数及方法等,并对下步各算法改进重点方向提出建议。本研究可为高分辨率SST业务化反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遥感 水陆分离 云检测 算法适应性修订 海表温度 热红外图像
下载PDF
改则强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胜胜 奚凤 伏阳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3期169-171,198,共4页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NCEP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FY2E云图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等方法,对2016年7月28日改则发生的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演变、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克什湖附近的低压槽...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NCEP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FY2E云图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等方法,对2016年7月28日改则发生的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演变、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克什湖附近的低压槽底部冷空气下渗到改则地区形成弱的高原槽是此次强降水产生的影响系统;此次降水时间短,雨量大;包括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和水汽通量散度在内的物理量在强降水发生后才出现有利条件。对流云团B靠近测站时,降水已经开始,云团还在改则上空维持其强度时,强降水已经结束;改则站的降水发生时并不是云顶亮温最低时,更像是由于产生了降水而造成的TBB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环流形势 水汽条件 热力条件 动力条件 红外云图
下载PDF
郴州市2010年“6.20”暴雨过程分析
15
作者 黄安明 王德良 +2 位作者 李光生 陈伟 杨宗明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A01期31-33,共3页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卫星云图等,对湖南省郴州市2010年6月20日一次大暴雨天气成因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高空短波槽、中低层切变配合地面冷空气,以及中低层西南急流提供充足水汽条件是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原因...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卫星云图等,对湖南省郴州市2010年6月20日一次大暴雨天气成因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高空短波槽、中低层切变配合地面冷空气,以及中低层西南急流提供充足水汽条件是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原因,高空各层次散度场区域分布和卫星云图对预报暴雨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汽 动力 卫星云图 分析
下载PDF
抚顺市“8·16”特大暴雨水汽图及红外云图特征分析
16
作者 马骁颖 沈斌 +3 位作者 吴晓宁 刘多文 刘帅 高志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24期226-228,共3页
利用气象常规资料、气象卫星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抚顺地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水汽图和红外云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为弱冷空气与强盛的偏南暖湿气流交绥形成的副高后部暴雨,稳定性降水与对流性降水相互叠加,雨量大、降水时段集... 利用气象常规资料、气象卫星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抚顺地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水汽图和红外云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为弱冷空气与强盛的偏南暖湿气流交绥形成的副高后部暴雨,稳定性降水与对流性降水相互叠加,雨量大、降水时段集中、持续时间长是此次降水的显著特点。2地面辐合线的方向与对流云团的发展方向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落区与对流云团位置基本一致。3对流云团具有明显的长轴,呈椭圆型,水汽带出现于对流云团的后方,在对流云团的后方有新的对流单体形成并发展成云团,形成云团的后向传播,在抚顺地区形成列车效应。4高空较为平直的纬向环流有利于冷空气自西向东推进,形成波动,促进副高边缘对流云团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16”暴雨 对流云团 水汽图 辽宁抚顺
下载PDF
贵阳地区一次春季暖切变型飑线的云图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贵萍 陶祖钰 龚娅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50-55,共6页
利用GMS-5卫星红外、水汽图像及TBB等值线和常规资料叠加,对贵阳地区2001年4月19日发生的一次暖切变型飑线过程云图演变特征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发展成熟的飑线为带状;冷云区(TBB≤-32℃)面积最大时,云顶最低亮温不是生命史的最低... 利用GMS-5卫星红外、水汽图像及TBB等值线和常规资料叠加,对贵阳地区2001年4月19日发生的一次暖切变型飑线过程云图演变特征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发展成熟的飑线为带状;冷云区(TBB≤-32℃)面积最大时,云顶最低亮温不是生命史的最低亮温;强对流天气出现在MCS开始形成到冷云区面积最大时的时段,剧烈天气出现在TBB等值线密集区;飑线是在地面暖湿气团和暖干大陆气团分界限即干线上形成的;水汽图像暗区与较浅灰暗区交汇处和交汇时间对MCS形成位置和时间有一定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切变型飑线 红外云图 水汽图像 叠加 贵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