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蓝移型萘酰亚胺类Cu^(2+)比率荧光探针的发光机理
被引量:
3
1
作者
周丹红
郑丽
+2 位作者
李蒙召
王译晨
董浩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207-214,共8页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1,8-萘酰亚胺类荧光探针BF1(N-丁基-4,5-二[(吡啶-2-甲基)氨基]1,8-萘酰亚胺)与Cu^(2+)的络合以及产生蓝移荧光的机理.计算结果表明:BF1受光激发后,萘氨基与萘环之间的N—C...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1,8-萘酰亚胺类荧光探针BF1(N-丁基-4,5-二[(吡啶-2-甲基)氨基]1,8-萘酰亚胺)与Cu^(2+)的络合以及产生蓝移荧光的机理.计算结果表明:BF1受光激发后,萘氨基与萘环之间的N—C键扭转形成NC醌型结构,导致N上p电子向萘环π*轨道转移,形成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荧光波长红移.BF1与Cu^(2+)络合后,使N—C键扭转受到限制,阻断了ICT作用,只存在局域发射(LE)荧光,相对于BF1的荧光波长发生蓝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比率荧光探针
1
8-萘酰亚胺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蓝移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第三人取走死者财物行为的定性与证成路径选择
2
作者
陈晖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40-51,共12页
对于第三人从事故现场取财的行为,司法实务一般定盗窃罪。这会面临内外两方面质疑。就外部而言,司法实务需要回应理论通说定侵占罪的主张。一方面,该行为包含趁人之危、破坏事故现场和冲击善良风俗等较侵占行为不法程度更高的因素。另...
对于第三人从事故现场取财的行为,司法实务一般定盗窃罪。这会面临内外两方面质疑。就外部而言,司法实务需要回应理论通说定侵占罪的主张。一方面,该行为包含趁人之危、破坏事故现场和冲击善良风俗等较侵占行为不法程度更高的因素。另一方面,定侵占罪也不利于财物追回,故应当否定侵占罪而成立盗窃罪。就内部而言,司法实务需回答占有概念过分宽延的疑问,“规范的占有说”则回应了该疑问。至于具体的占有主体则有三种解释路径可供选择,一是死者生前占有延续说,二是场所管理人占有说,三是继承人占有说。可借鉴民法保护财产思维修正继承人占有说,如此,可在维持占有概念通说的情况下证成盗窃罪,因此该说是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取走死者财物
死者占有
继承人占有转移说
盗窃罪
侵占罪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蓝移型萘酰亚胺类Cu^(2+)比率荧光探针的发光机理
被引量:
3
1
作者
周丹红
郑丽
李蒙召
王译晨
董浩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207-214,共8页
基金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开放课题基金资助项目(KF1407)
文摘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1,8-萘酰亚胺类荧光探针BF1(N-丁基-4,5-二[(吡啶-2-甲基)氨基]1,8-萘酰亚胺)与Cu^(2+)的络合以及产生蓝移荧光的机理.计算结果表明:BF1受光激发后,萘氨基与萘环之间的N—C键扭转形成NC醌型结构,导致N上p电子向萘环π*轨道转移,形成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荧光波长红移.BF1与Cu^(2+)络合后,使N—C键扭转受到限制,阻断了ICT作用,只存在局域发射(LE)荧光,相对于BF1的荧光波长发生蓝移.
关键词
铜离子比率荧光探针
1
8-萘酰亚胺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蓝移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Keywords
copper ion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probe
1,8-naphthalimide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
-
fer
blue-shift fluorescence
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
theory
分类号
O643.364 [理学—物理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第三人取走死者财物行为的定性与证成路径选择
2
作者
陈晖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
出处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40-51,共12页
文摘
对于第三人从事故现场取财的行为,司法实务一般定盗窃罪。这会面临内外两方面质疑。就外部而言,司法实务需要回应理论通说定侵占罪的主张。一方面,该行为包含趁人之危、破坏事故现场和冲击善良风俗等较侵占行为不法程度更高的因素。另一方面,定侵占罪也不利于财物追回,故应当否定侵占罪而成立盗窃罪。就内部而言,司法实务需回答占有概念过分宽延的疑问,“规范的占有说”则回应了该疑问。至于具体的占有主体则有三种解释路径可供选择,一是死者生前占有延续说,二是场所管理人占有说,三是继承人占有说。可借鉴民法保护财产思维修正继承人占有说,如此,可在维持占有概念通说的情况下证成盗窃罪,因此该说是最佳选择。
关键词
第三人取走死者财物
死者占有
继承人占有转移说
盗窃罪
侵占罪
Keywords
he third person taking possession by the deceased
possession by the deceased
inheritance trans⁃fer theory
the crime of theft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蓝移型萘酰亚胺类Cu^(2+)比率荧光探针的发光机理
周丹红
郑丽
李蒙召
王译晨
董浩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第三人取走死者财物行为的定性与证成路径选择
陈晖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