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凝血因子Ⅶ缺乏症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
作者 陶莉 贺娟 +2 位作者 陈艳艳 石卉 周伟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发病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FⅦD)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2例新生儿FⅦD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和基因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有关国内外新生儿F...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发病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FⅦD)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2例新生儿FⅦD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和基因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有关国内外新生儿FⅦD的文献报道。结果 2例FⅦD患儿均为女性,临床表现为严重消化道和颅内出血,实验室特点为反复、非Vit K1依赖的凝血酶原时间(PT)持续延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凝血因子Ⅶ活性分别为1.5%和3%,分别于31 d和6个月再次发生大面积颅内出血而死亡,基因检测证实均为F?基因IVS7+1G>T剪切位点纯合突变。文献复习共检索到22例新生儿期FⅦD,合并本文2例后共24例。24例均为足月,男女均可发病,多为生后7 d内发病(17/24,70.8%);首发症状依次为消化道出血9例、神经系统症状(嗜睡、抽搐和反应差等) 8例、皮肤苍白7例。颅内出血比例高(23/24); PT显著延长,Ⅶ因子活性明显下降(≤5%占83.3%);病死率及致残率高(70.8%); 14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结论 FⅦD在新生儿期发病罕见,一旦发病,易发生致命性出血,预后不良。PT延长且不易纠正,Ⅶ因子活性显著下降即可临床诊断,F?基因某些位点突变可导致严重出血,基因诊断有助于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基因诊断 新生儿 颅内出血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的F7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金艳慧 王莹宇 +6 位作者 郝秀萍 杨丽红 谢海啸 朱丽青 余方友 杨小丽 王明山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2-225,共4页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探讨F7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共16名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探讨F7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共16名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FⅦ活性(FⅦ activity,FⅦ:C)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结果先证者及其弟的PT、FⅦ:C明显异常,分别为39.0s、2%和30.1 s、3%;先证者祖母、外祖母、二姑、父亲、母亲、舅舅和二姨的FⅦ:C分别为68%、54%、71%、73%、62%、72%和59%,均稍低于正常对照水平(80%~108%);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其他凝血表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弟的F7基因第8外显子发生了g.11349G>A和g.11482T〉G复合杂合突变,分别导致p.Arg304Gln和p.His348Gln错义突变;先证者外祖母、母亲、舅和二姨4名母系成员均存在F7基因第8外显子g.11349G>A杂合突变,先证者祖母、父亲和二姑3名父系成员均存在F7基因第8外显子g.11482T〉G杂合突变,家系其他成员F7基因均为正常野生型。结论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先证者的F7基因存在g.11349G>A(p.Arg304Gln)和g.11482T>G(p.His348Gln)复合杂合突变,且分别遗传自其母系家族和父系家族。F7基因g.11349G>A(p.Arg304Gln)和g.11482T>G(p.His348Gln)杂合错义突变与该家系的FⅦ活性水平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缺乏症 遗传性血液凝集障碍 突变 家系
原文传递
四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的基因与表型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江明华 王兆钺 +6 位作者 余自强 白霞 曹丽娟 苏健 孙雄华 张威 阮长耿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7-152,共6页
目的研究4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方法用一期法测定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Ⅶ活性(FⅦ:C),用双抗夹心ELISA测定血浆中FVH抗原(FⅦ:Ag),用PCR结合测序分析各家系成员的... 目的研究4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方法用一期法测定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Ⅶ活性(FⅦ:C),用双抗夹心ELISA测定血浆中FVH抗原(FⅦ:Ag),用PCR结合测序分析各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各家系先证者PT明显延长,FⅦ:C与FⅦ:Ag明显降低。家系1先证者FⅦ基因为18041T→G纯合性突变,使未成熟FⅦ(ProFⅦ)的408位组氨酸(His)变为谷氨酸(Gln)(成熟蛋白的His348Gln);家系2先证者FⅦ基因测序发现5078—5079CT双碱基的纯合性缺失,致使阅读框改变,在ProFⅦ的N端25位提前终止;家系3先证者FⅦ基因分析发现15975G→A与18093C→T双重杂合突变,前者为内含子6的3’端剪接位点突变(IVS6—1G→A),后者为无义突变,致使ProFⅦ蛋白的426位提前终止;家系4先证者FⅦ基因测序发现15975G→A与17908G→A双重杂合突变,后者使ProFⅦ364位Arg→Gln。结论在4个遗传性FⅦ缺陷症家系中发现His408Gln与5078—5079del CT两个纯合突变及IVS6—1G→A、Gln426stop与IVS6—1G→A、Arg364Gln两个双重杂合突变。其中His408Gln与5078—5079del CT为国内首次报道的纯合突变,IVS6—1G→A、Gln426stop为国际首次报道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缺陷 遗传性 基因分析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明山 金艳慧 +3 位作者 牛真珍 谢海啸 谢耀盛 杨丽红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FⅦ缺乏症家系进行F7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VII:Ag,采用一期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rr、FVU:C等凝血指标进行实验表型诊断。基因检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FⅦ缺乏症家系进行F7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VII:Ag,采用一期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rr、FVU:C等凝血指标进行实验表型诊断。基因检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加以证实;用CLCProtein Workbench软件分析基因突变位点的物种保守性和蛋白质二级结构改变。选择100名健康对照者以排除基因多态性。结果先证者及其妹妹的PT、FⅦ:C、FVII:Ag明显异常,分别为36.3s、5.0%、40.7%和33.4s、5.0%、37.4%;先证者的父亲、母亲、女儿、外甥女的门稍延长,分别为14.9s、14.6S、15.5S、14.6s;其FⅧ:C稍减低,分别为70%、85%、59%、79%。先证者F7基因8号外显子c.784T〉C杂合突变导致Ser269Pro,8号外显子c.964T〉G杂合突变导致Cys329Gly;先证者妹妹为c.784T〉C和c.964T〉G双重杂合突变,母亲为C.784T〉C杂合子,父亲、女儿、外甥女均为C.964T〉G杂合子。蛋白质生物学特性分析发现,Cys329Gly导致蛋白质空间构型发生改变,Ser269Pro导致氨基酸极性及疏水性发生改变。结论F7基因Ser269Pro和Cys329Gly双重杂合突变是导致该例遗传性FⅦ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缺乏症 血液凝集障碍 遗传性 突变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