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史荣辉 孟强 +4 位作者 吴建君 杨兰 龙小琼 张丽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1057-1060,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假性囊肿合并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方法术前:为判明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FFP)对提升FⅤ的效果,采用在静息状态下,交替输注冷沉淀和FFP,监测输注前、输注后1 h、24 h和48 h TEG、凝血功能及凝血... 目的探讨胰腺假性囊肿合并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方法术前:为判明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FFP)对提升FⅤ的效果,采用在静息状态下,交替输注冷沉淀和FFP,监测输注前、输注后1 h、24 h和48 h TEG、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活性,制定术中及术后输血策略,术前补充FFP 600 mL和冷沉淀10 U。术中:手术进行7 h,输注FFP 600 mL,无明显出血。术后:输注FFP。结果术前:患者凝血FⅤ活性2次检测结果分别为1.9%和1.8%,交替输注冷沉淀10 U和FFP 1200 mL后,FⅤ活性均升高,分别为5.1%和6.0%;TEG检测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T和ATPP有不同程度降低。术中:手术顺利,无明显出血。术后:术后2 h输注FFP 500 mL,术后1—7 d每天输注FFP 250~500 mL,患者伤口未见明显渗血,TEG、PT、APTT和血红蛋白(Hb)与术前比较变化不大,患者于术后12 d顺利出院。基因检测结果为遗传性凝血FⅤ缺乏症,属于复合杂合变异。结论FⅤ缺乏症合并外科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进行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冷沉淀和FFP均可以有效补充凝血因子。判断FⅤ缺乏症患者的凝血状态时,TEG检测似乎优于凝血功能7项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缺乏 冷沉淀 新鲜冰冻血浆(FFP) 血栓弹力图(TEG)
下载PDF
肿瘤诱发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2
作者 吴丹阳 王晓雪 +1 位作者 潘登 李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4002-4005,共4页
目的:研究肿瘤诱发的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acquired factor V deficiency, AFVD)临床表现特点,探讨肿瘤诱发的AFVD的治疗选择。方法:报道1例肿瘤诱发AFV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及讨论。结果... 目的:研究肿瘤诱发的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acquired factor V deficiency, AFVD)临床表现特点,探讨肿瘤诱发的AFVD的治疗选择。方法:报道1例肿瘤诱发AFV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及讨论。结果: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为黑便,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史及家族史。实验室检查提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凝血因子V活性(Factor V∶C)降低,Ⅴ因子抑制物水平升高。PET/CT:结肠及回肠末段代谢增高,提示肿瘤性疾病。对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后疗效欠佳。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出现血压明显升高,继而出现急性硬膜下出血,紧急给予Ⅶ因子抢救,最终放弃治疗出院,院外患者死亡。结论:获得性凝血因子Ⅴ抑制物所致的凝血障碍是一种少见疾病,预后与患者基础疾病相关。对于老年患者需注意除外肿瘤性疾病继发的AFVD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肿瘤 凝血因子抑制物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复合杂合突变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3
作者 孔容霞 谢耀盛 +2 位作者 谢海啸 罗莎莎 王明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33-2038,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家系的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10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FⅤ促凝活性(... 目的:通过检测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家系的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10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FⅤ促凝活性(FⅤ∶C)、FⅤ抗原(FⅤ∶Ag)及其他相关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采用DNA直接测序分析F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证实。使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PROVEAN和MutationTaster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Swiss-PdbViewer软件在突变位点上进行蛋白质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PT和APTT较正常对照健康体检者显著延长,分别为34.2 vs 13.2 s和119.3 vs 36.0 s;FⅤ∶C和FⅤ∶Ag极度降低,分别为3%和6%。先证者的第二子、第三子、女儿和孙子的PT和APTT略有延长,FⅤ∶C和FⅤ∶Ag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他家庭成员的相关凝血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先证者6号外显子上存在c.911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Gly276Glu;16号外显子上存在c.5343C>G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Ser1781Arg。其第二子、第三子和孙子均携带p.Gly276Glu的杂合子,其女儿携带p.Ser1781Arg的杂合子,其他家庭成员均为野生型。保守分析结果表明,Gly276和Ser1781在同源物种中高度保守。2种生物信息学软件的预测结果相同,PROVEAN(得分-6.214和-12.79)表明,该复合杂合突变是一种有害突变;MutationTaster(得分0.976和0.999)提示,这些突变可能引起相应疾病。p.Gly276Glu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Glu侧链延长,分子量变大,这将增加它与周围氨基酸之间的空间位阻,影响FⅤ蛋白的正常局部折叠,最终导致蛋白质活性和含量降低。由于尚无16号外显子FⅤ的X射线3D结构文件,本研究无法对p.Ser1781Arg突变蛋白进行空间结构分析。结论:在本研究中鉴定的新型复合杂合突变(p.Gly276Glu和p.Ser1781Arg)是该家系FⅤ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p.Ser1781Arg国内外鲜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缺陷症 基因突变 蛋白质模型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A novel mutation in a patient with congenital coagulation factor Ⅻ deficiency 被引量:6
4
作者 FENG Ying YE Xu +3 位作者 PANG Ying DAI Jing WANG Xue-feng ZHOU Xu-h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3期1241-1244,共4页
Human coagulation factor Ⅻ (FⅫ), also called Hageman factor, is a plasma plycoprotein that is functionally deficient in individuals with Hageman trait; which is an inherited trait discovered by chance during preop... Human coagulation factor Ⅻ (FⅫ), also called Hageman factor, is a plasma plycoprotein that is functionally deficient in individuals with Hageman trait; which is an inherited trait discovered by chance during preoperative blood coagulation screening tests. FⅫ is a single-chain 596-amino-acid zymogen of a serine protease with an approximate molecular weight of 80 000 FⅫ appear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lood coag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tor deficiency inherited MUTATION THROMBOSIS
原文传递
His348Gln杂合突变伴Arg353Gln杂合多态性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小丽 金艳慧 +1 位作者 王莹宇 王明山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788-791,共4页
目的 :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和家系调查,初步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活性(FII:C)、凝血因子V活性(FV... 目的 :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和家系调查,初步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活性(FII:C)、凝血因子V活性(FV:C)、FVII活性(FVII:C)和凝血因子X活性(FX:C)及FVII抗原(FVII: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先证者PT延长为22.4 s,FVII:C和FVII:Ag明显降低,分别为7%和10%;父亲、母亲、姐姐及儿子的PT正常或稍延长,FVII:C分别为63%、54%、57%和46%,FVII:Ag分别为67%、53%、61%和49%;先证者和所有家系成员的APTT及其他凝血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测序发现先证者F7基因第8号外显子存在g.11482T>G(His348Gln)杂合突变和g.11496 G>A(Arg353Gln)杂合多态性;其母亲、姐姐、儿子均存在F7基因g.11482T>G杂合突变;父亲存在F7基因g.11496 G>A杂合多态性。结论:F7基因His348Gln杂合突变协同Arg353Gln杂合多态性是导致该先证者FⅦ缺陷症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Ⅶ缺陷 遗传性 突变 多态性 基因分析
下载PDF
遗传性因子V缺乏症的基因研究
6
作者 侯丽虹 杨林花 +1 位作者 刘秀娥 谢飞 《山西临床医药》 2002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研究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 (FV)缺乏症重型患者的基因缺陷。方法 :采用 RT- PCR及 PCR技术 ,对先证者FV c DNA序列全长和基因组 DNA中第 11和第 13外显子的序列进行了 PCR扩增 ,PCR产物回收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 :对先证者 FV基因组 DNA... 研究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 (FV)缺乏症重型患者的基因缺陷。方法 :采用 RT- PCR及 PCR技术 ,对先证者FV c DNA序列全长和基因组 DNA中第 11和第 13外显子的序列进行了 PCR扩增 ,PCR产物回收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 :对先证者 FV基因组 DNA的部分序列的 PCR扩增 ,经 DNA测序 ,发现有两个基因突变位点 ,其中 2 86 3G→ A为中性多态性位点 ,另一个 336 6 C→ G为同义突变。对先证者 FV c DNA序列全长进行分段扩增均未见目的条带。结论 :推测先证者 FV缺乏可能为 FV基因某种新的突变导致 m RNA不稳定或转录调控异常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基因突变 遗传性FV缺乏症 PCR技术
下载PDF
新生儿凝血因子Ⅶ缺乏症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7
作者 陶莉 贺娟 +2 位作者 陈艳艳 石卉 周伟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发病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FⅦD)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2例新生儿FⅦD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和基因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有关国内外新生儿F...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发病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FⅦD)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2例新生儿FⅦD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和基因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有关国内外新生儿FⅦD的文献报道。结果 2例FⅦD患儿均为女性,临床表现为严重消化道和颅内出血,实验室特点为反复、非Vit K1依赖的凝血酶原时间(PT)持续延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凝血因子Ⅶ活性分别为1.5%和3%,分别于31 d和6个月再次发生大面积颅内出血而死亡,基因检测证实均为F?基因IVS7+1G>T剪切位点纯合突变。文献复习共检索到22例新生儿期FⅦD,合并本文2例后共24例。24例均为足月,男女均可发病,多为生后7 d内发病(17/24,70.8%);首发症状依次为消化道出血9例、神经系统症状(嗜睡、抽搐和反应差等) 8例、皮肤苍白7例。颅内出血比例高(23/24); PT显著延长,Ⅶ因子活性明显下降(≤5%占83.3%);病死率及致残率高(70.8%); 14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结论 FⅦD在新生儿期发病罕见,一旦发病,易发生致命性出血,预后不良。PT延长且不易纠正,Ⅶ因子活性显著下降即可临床诊断,F?基因某些位点突变可导致严重出血,基因诊断有助于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 基因诊断 新生儿 颅内出血
下载PDF
一种新的突变引起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 被引量:5
8
作者 侯丽虹 谢飞 +6 位作者 刘秀娥 张丽 郭艳丽 董春霞 李智婷 杨波 杨林花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455-459,共5页
目的 研究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 (FⅤ )缺乏症家系的基因缺陷。方法 采用比浊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采用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法 (一步法 )和BA ELISA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Ⅴ活性和抗原进行测... 目的 研究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 (FⅤ )缺乏症家系的基因缺陷。方法 采用比浊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采用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法 (一步法 )和BA ELISA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Ⅴ活性和抗原进行测定 ;采用PCR及DNA序列测定技术 ,对FⅤ基因组DNA中 2 5个外显子和 5′非翻译端的序列进行了PCR扩增 ,PCR产物回收纯化后直接测序 ,并经T/A克隆测序对所发现突变进行证实。结果 先证者血浆FⅤ严重缺乏 ,FⅤ活性为 1% ,FⅤ抗原为 1.5 4 %。基因研究显示为复合杂合子 ,其基因组DNA第 4外显子 6 75位核苷酸发生单个碱基A缺失 ,呈杂合状态 ,该致病基因来自先证者母亲 ,与来自父方的另外一条等位基因的未知缺陷 ,共同导致先证者血浆FⅤ严重缺乏。结论 发现一种新的突变 6 75delA ,该缺失引起移码 ,导致转录提前终止 ,引起遗传性FⅤ缺乏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基因突变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法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凝血因子Ⅴ及凝血因子Ⅷ联合缺陷患者四例的基因诊断 被引量:2
9
作者 陆晔玲 王学锋 +5 位作者 丁秋兰 戴菁 许冠群 黄丹丹 奚晓东 王鸿利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18-624,共7页
目的 对4例FⅤ及FⅧ联合缺陷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诊断及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方法 测定先证者及家系成员APTT、PT、FⅧ:C及FⅤ:C等进行表型诊断;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先证者及健康对照者的凝血酶生成情况;Tiangen试剂盒法抽提先... 目的 对4例FⅤ及FⅧ联合缺陷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诊断及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方法 测定先证者及家系成员APTT、PT、FⅧ:C及FⅤ:C等进行表型诊断;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先证者及健康对照者的凝血酶生成情况;Tiangen试剂盒法抽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全血基因组DNA;平衡酚-乙醚法抽提羊水DNA;PCR扩增4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LMAN1基因及MCFD2基因,用末端标记双脱氧法检测核酸序列查找基因突变.结果 先证者1的APTT显著延长,为88.2 s,PT 延长至19.6 s,FⅧ:C降至24.2%,FⅤ:C为9.1%.先证者2与先证者3为亲姐妹,两人的APTF均明显延长,分别为71.6 s及74.6 s,PT分别延长至22.1 s及18.3 s,FⅧ:C均降低,分别为25%及19.6%,FⅤ:C分别降至7.6%及14.5%.先证者4的AFTT及PT均延长,分别为70.3 s及18.2 s,其FⅦ:C降至15.7%,FV:C降至9.4%,4例先证者的其余实验室表型检测指标均正常,临床诊断为FⅤ及FⅧ联合缺陷性疾病.对先证者1进行LMAN1及MCFD2基因直接测序,显示其LMAN1基因存在双杂合突变:突变1位于第8号外显子,为插入突变:nt912insA(X71661.1),导致第305位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并在编码20个氨基酸后终止,其母亲该位点亦为杂合突变;先证者1的另一个杂合突变位于第11号外显子:nt1366C〉CT(X71661.1),导致第456位精氨酸发生无义突变(p.Arg456X),其父亲及胎儿该位点均为杂合突变.先证者1及其父母的MCFD2基因测序均未发现突变.先证者2及3的LMAN1基因测序均未发现突变,MCFD2基因直接测序检测发现两者均在该基因的第4号外显子处存在1个纯合突变:nt411T〉C(NM_139279),导致第136位异亮氨酸突变成苏氨酸(p.Ile136Thr).先证者2的女儿该位点为杂合突变.先证者4的LMAN1基因测序显示其在该基因的第5号外显子存在1个纯合突变:nt615C〉T,导致第202位的精氨酸无义突变;其MCFD2基因测序未发现突变.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显示4例FⅤ及FⅧ联合缺陷患者的凝血酶生成潜力较健康对照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先证者1是由LMAN1基因的双杂合突变nt1366C〉CT及nt912insA引起,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亲及母亲,对其母亲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发现胎儿为1名女性携带者,该胎儿遗传了其父亲的1个杂合突变nt1366C〉CT.先证者2及3是由MCFD2基因上的纯合突变(nt411T〉C,p.ne136Thr)所导致的.先证者2的女儿遗传了其母亲的一个杂合突变,为携带者.先证者4是由LMAN1基因的纯合无义突变(nt615C〉T,p.Arg202X)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缺乏 因子Ⅷ缺乏 膜蛋白质类 甘露糖结合外源凝集素 膜泡运输 蛋白质类 系谱
原文传递
分析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的基因新突变
10
作者 李蕊 谢亚荣 +2 位作者 朱伟 李晓颜 刘浩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2-957,共6页
目的探讨1个凝血因子Ⅺ(FⅪ)基因新突变致遗传性FⅪ缺陷症家系临床出血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23年2月23日因"腺样体肥大"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的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男性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5人)... 目的探讨1个凝血因子Ⅺ(FⅪ)基因新突变致遗传性FⅪ缺陷症家系临床出血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23年2月23日因"腺样体肥大"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的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男性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5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检测所有成员相关凝血指标;选取凝血指标异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凝血酶时间(PT)与纤维蛋白原(Fib)正常]者进行APTT纠正实验;选取纠正后罗斯纳指数(RI)小于10%者用一步法检测FⅪ活性(FⅪ:C)、用ELISA法检测FⅪ抗原(FⅪ:Ag)、用Illumina 测序法测定全外显子序列。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变异评级指南对新突变位点进行评级, 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新突变对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及其父亲、女儿的APTT均延长且RI小于10%;进一步检测发现3人FⅪ:C与FⅪ:Ag均降低;Illumina测序发现3人FⅪ第11号外显子存在c.1223dupC(P.Ser409Leufs*32)新的移码突变, 先证者父亲FⅪ第11号外显子还存在c.G1253T(p.Gly418Val)错义突变;ACMG对新突变的评级为:致病性变异, c.G1253T为已报道的可能致病变异。结论 FⅪ第11号外显子c.1223dupC(P.Ser409Leufs*32)杂合移码突变可能为该家系致病的主要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Ⅺ缺乏 遗传性凝分子血因子Ⅺ缺陷症 新突变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的F7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金艳慧 王莹宇 +6 位作者 郝秀萍 杨丽红 谢海啸 朱丽青 余方友 杨小丽 王明山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2-225,共4页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探讨F7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共16名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探讨F7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共16名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FⅦ活性(FⅦ activity,FⅦ:C)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结果先证者及其弟的PT、FⅦ:C明显异常,分别为39.0s、2%和30.1 s、3%;先证者祖母、外祖母、二姑、父亲、母亲、舅舅和二姨的FⅦ:C分别为68%、54%、71%、73%、62%、72%和59%,均稍低于正常对照水平(80%~108%);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其他凝血表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弟的F7基因第8外显子发生了g.11349G>A和g.11482T〉G复合杂合突变,分别导致p.Arg304Gln和p.His348Gln错义突变;先证者外祖母、母亲、舅和二姨4名母系成员均存在F7基因第8外显子g.11349G>A杂合突变,先证者祖母、父亲和二姑3名父系成员均存在F7基因第8外显子g.11482T〉G杂合突变,家系其他成员F7基因均为正常野生型。结论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先证者的F7基因存在g.11349G>A(p.Arg304Gln)和g.11482T>G(p.His348Gln)复合杂合突变,且分别遗传自其母系家族和父系家族。F7基因g.11349G>A(p.Arg304Gln)和g.11482T>G(p.His348Gln)杂合错义突变与该家系的FⅦ活性水平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Ⅶ缺乏症 遗传性血液凝集障碍 突变 家系
原文传递
四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的基因与表型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江明华 王兆钺 +6 位作者 余自强 白霞 曹丽娟 苏健 孙雄华 张威 阮长耿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7-152,共6页
目的研究4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方法用一期法测定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Ⅶ活性(FⅦ:C),用双抗夹心ELISA测定血浆中FVH抗原(FⅦ:Ag),用PCR结合测序分析各家系成员的... 目的研究4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方法用一期法测定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Ⅶ活性(FⅦ:C),用双抗夹心ELISA测定血浆中FVH抗原(FⅦ:Ag),用PCR结合测序分析各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各家系先证者PT明显延长,FⅦ:C与FⅦ:Ag明显降低。家系1先证者FⅦ基因为18041T→G纯合性突变,使未成熟FⅦ(ProFⅦ)的408位组氨酸(His)变为谷氨酸(Gln)(成熟蛋白的His348Gln);家系2先证者FⅦ基因测序发现5078—5079CT双碱基的纯合性缺失,致使阅读框改变,在ProFⅦ的N端25位提前终止;家系3先证者FⅦ基因分析发现15975G→A与18093C→T双重杂合突变,前者为内含子6的3’端剪接位点突变(IVS6—1G→A),后者为无义突变,致使ProFⅦ蛋白的426位提前终止;家系4先证者FⅦ基因测序发现15975G→A与17908G→A双重杂合突变,后者使ProFⅦ364位Arg→Gln。结论在4个遗传性FⅦ缺陷症家系中发现His408Gln与5078—5079del CT两个纯合突变及IVS6—1G→A、Gln426stop与IVS6—1G→A、Arg364Gln两个双重杂合突变。其中His408Gln与5078—5079del CT为国内首次报道的纯合突变,IVS6—1G→A、Gln426stop为国际首次报道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Ⅶ缺陷 遗传性 基因分析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一例家系基因缺陷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静 傅启华 +5 位作者 李稻 戴菁 王学锋 丁秋兰 沈立松 王鸿利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94-797,共4页
目的分析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XI)缺陷症家系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对凝血因子基因(F11)进行基因缺陷研究。方法通过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Ⅺ促凝活性(FⅪ:C)和FⅪ抗原(... 目的分析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XI)缺陷症家系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对凝血因子基因(F11)进行基因缺陷研究。方法通过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Ⅺ促凝活性(FⅪ:C)和FⅪ抗原(FⅪ:Ag)等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应用PCR对先证者F11基因1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对先证者及其父母、100名健康对照者DNA相应区域进行PCR扩增,内切酶BssSI酶切,以排除基因多态性并确认突变位点。应用分析软件SignaIP对信号肽切割点及位置进行预测。结果先证者APTT为69.58,PT为12.3s,FⅪ:C为2.6%,FⅪ:Ag为2.5%,交叉反应物质(CRM)为阴性;健康对照组APTT为35s,PT为13s,FⅪ:C为100%,FⅪ:Ag为100%。测序发现,先证者F11基因外显子区共有4处与GenBank AY191837序列不同的位点,其中外显子2的G3733C杂合变异导致编码信号肽的氨基酸G-1R替换,该突变同时导入1个新的BssSI酶切位点。100名健康对照者的BssSI酶切结果排除了该变异为F11基因多态性。外显子8的C16642T杂合突变导致1个终止密码(Q263Term)产生。结论F11基因G-1R和Q263Term双重杂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Ⅺ缺乏 血液凝集障碍 遗传性 凝血酶原 突变 系谱
原文传递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明山 金艳慧 +3 位作者 牛真珍 谢海啸 谢耀盛 杨丽红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FⅦ缺乏症家系进行F7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VII:Ag,采用一期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rr、FVU:C等凝血指标进行实验表型诊断。基因检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FⅦ缺乏症家系进行F7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VII:Ag,采用一期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rr、FVU:C等凝血指标进行实验表型诊断。基因检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加以证实;用CLCProtein Workbench软件分析基因突变位点的物种保守性和蛋白质二级结构改变。选择100名健康对照者以排除基因多态性。结果先证者及其妹妹的PT、FⅦ:C、FVII:Ag明显异常,分别为36.3s、5.0%、40.7%和33.4s、5.0%、37.4%;先证者的父亲、母亲、女儿、外甥女的门稍延长,分别为14.9s、14.6S、15.5S、14.6s;其FⅧ:C稍减低,分别为70%、85%、59%、79%。先证者F7基因8号外显子c.784T〉C杂合突变导致Ser269Pro,8号外显子c.964T〉G杂合突变导致Cys329Gly;先证者妹妹为c.784T〉C和c.964T〉G双重杂合突变,母亲为C.784T〉C杂合子,父亲、女儿、外甥女均为C.964T〉G杂合子。蛋白质生物学特性分析发现,Cys329Gly导致蛋白质空间构型发生改变,Ser269Pro导致氨基酸极性及疏水性发生改变。结论F7基因Ser269Pro和Cys329Gly双重杂合突变是导致该例遗传性FⅦ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Ⅶ缺乏症 血液凝集障碍 遗传性 突变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缺陷症家系新的基因异常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淑燕 王兆钺 +3 位作者 董宁征 张威 白霞 阮长耿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ⅩⅢ)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用尿素溶解法和 Berichrom kit 检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 FⅩⅢ的活性,用火箭电泳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FⅩⅢ抗原含量。PCR 法扩增 FⅩⅢA 基...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ⅩⅢ)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用尿素溶解法和 Berichrom kit 检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 FⅩⅢ的活性,用火箭电泳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FⅩⅢ抗原含量。PCR 法扩增 FⅩⅢA 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DNA 测序分析基因异常,用直接测序法和限制性内切酶(SfaN Ⅰ、Nsp Ⅰ)分析80名正常人相应序列的 PCR 产物以排除基因多态性。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所鉴定的突变进行分子模建,探讨其致病的分子机制。结果患者纤维蛋白凝块住5mol/L 尿素中30min 内完全溶解,加入正常人血浆后则24 h不溶解,患者血浆FⅩⅢ活性为0,FⅩⅢA 抗原含量<2%,FⅩⅢB 抗原含量在正常范围。家系成员中其父母和外祖母血浆 FⅩⅢ活性和 FⅩⅢA 抗原约为正常人一半。在患者 FⅩⅢA 因因外显子15中发脱两处杂合异常,分别位于177 246位碱基(C→T,导致 Arg703→Trp)和177 286位碱基(A→G,导致 His716→Arg),直接测序和酶切分析两种方法均排除了基因多态性。患者的母亲与外祖母为 Arg703→Trp 杂合子,患者的父亲为His716→Aug 杂合子。分子模建分析表明,Arg03和 His716两个位点突变后均可导致 barrel 2与 core结构域之间距离和结合能力的改变,使蛋白质发生错误折叠,稳定性降低。His716→Arg 还可能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基因的空间结构形成。结论 FⅩⅢA 基因外显子15上 Arg703→Trp、His716→Arg 复合杂合突变影响了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和稳定性,造成患者 FⅩⅢ抗原和活性的缺失。此复合杂合错义突变是一种未报道过的新的突变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Ⅻ缺陷症 遗传性 基因突变 分子模建
原文传递
FIO基因Va1298Met纯合突变导致的重型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家系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金艳慧 郝秀萍 +5 位作者 程晓丽 杨丽红 陈怡 谢海啸 王莹宇 王明山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6-299,共4页
目的对1个姑表近亲婚配的遗传性凝血因子X(coagulation factor X,FX)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探讨F10基因突变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FX抗原(FX antigen,FX:Ag),一期凝固法检测其凝血酶原时... 目的对1个姑表近亲婚配的遗传性凝血因子X(coagulation factor X,FX)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探讨F10基因突变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FX抗原(FX antigen,FX:Ag),一期凝固法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FX活性(FX activity,FX:C)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10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7.5软件分析基因突变位点的物种保守性和蛋白质二级结构改变。结果先证者PT、APTT、FX:C和FX:Ag均明显异常,分别为67.2s、102.9s、1%、8%;先证者父亲、母亲和弟弟PT稍延长,分别为14.5s、14.4s和14.4s,其FX:C(54%、48%和56%)和FX:Ag(52%、54%和54%)均较正常对照水平降低;其他家系成员的凝血表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先证者F/0基因第8外显子的g.27881G〉A纯合突变导致p.Va1298Met,其父亲、母亲和弟弟均为g.27881G〉A杂合子,先证者的g.27881G〉A纯合突变分别遗传自近亲婚配的父母,先证者妹妹F10基因为正常野生型。蛋白质生物学特性分析发现,p.Va1298Met导致FX蛋白二级结构发生改变。结论该遗传性FX缺陷症家系先证者的F10基因存在g.27881G〉A(p.Va1298Met)纯合错义突变,且与该家系FX水平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亲结婚 因子X缺乏症 遗传性血液凝集障碍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