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内迁中云南社会风尚的变化及转向 被引量:3
1
作者 盛美真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99-104,共6页
抗日战争使地处僻远边疆的云南得到了一个大好的发展契机,云南社会风尚变化空前而深入。较前相比,抗战内迁时期云南社会风尚在进一步变化中有了新的内容,即云南趋新群体的规模扩大,城市新型风尚不断增多,且具有深层次性。特殊的内迁历... 抗日战争使地处僻远边疆的云南得到了一个大好的发展契机,云南社会风尚变化空前而深入。较前相比,抗战内迁时期云南社会风尚在进一步变化中有了新的内容,即云南趋新群体的规模扩大,城市新型风尚不断增多,且具有深层次性。特殊的内迁历史背景也使云南社会风尚在崇洋、崇尚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观念继续发展的过程中日渐转向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内迁 趋新 深层次性 爱国主义
下载PDF
抗战时期难民迁徙与“内迁文化”的形成
2
作者 王春英 吴会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5-9,共5页
抗战时期难民数量之大、涉及范围之广、难民的生存境遇之惨,胜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难民现象,"紊乱、惊惶、骚乱"可谓是抗战时期逃难民众的基本写照。即使在如此悲惨的境状下,广大的难民尤其是其中的内迁文化人士仍以坚强的... 抗战时期难民数量之大、涉及范围之广、难民的生存境遇之惨,胜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难民现象,"紊乱、惊惶、骚乱"可谓是抗战时期逃难民众的基本写照。即使在如此悲惨的境状下,广大的难民尤其是其中的内迁文化人士仍以坚强的毅力从事着文化建设,传播着先进的思想与观念,推动着后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迁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人口移动 难民群体 内迁文化
下载PDF
抗战时期安徽省内迁教育研究--以国立九中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黄伟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21-28,共8页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热血青年学生不愿受日寇的奴役,纷纷逃亡到后方。有鉴于此,国民政府将他们分别集中在西安和武汉进行安置。随着战事扩大,为不使学生学业中断,教育部创办全公费制的国立中学,国立安徽第二中学即后来的国立九中就是在此...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热血青年学生不愿受日寇的奴役,纷纷逃亡到后方。有鉴于此,国民政府将他们分别集中在西安和武汉进行安置。随着战事扩大,为不使学生学业中断,教育部创办全公费制的国立中学,国立安徽第二中学即后来的国立九中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抗战时期该校为救济流亡后方的安徽沦陷区学生做出巨大贡献,也促进了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当然,该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办学过程中亦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因而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安徽省 内迁教育 国立九中
下载PDF
抗战时期内迁文化与云南社会的演进
4
作者 王晓丹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64-67,共4页
内迁文化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它以其先进性和多元性,推进了云南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促成了云南教育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云南社会的演进。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内迁文化 云南社会 演进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应变述评
5
作者 吴洪成 霍珊珊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大肆破坏中国原有的民族教育事业,极力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消灭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和民族意识。为此,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抗战形势,遵从抗战建国的战略目标,设立教育机构,整合教育资源,实施爱国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对...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大肆破坏中国原有的民族教育事业,极力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消灭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和民族意识。为此,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抗战形势,遵从抗战建国的战略目标,设立教育机构,整合教育资源,实施爱国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对抗日伪奴化教育。种种举措不仅团结了一大批爱国师生,为他们提供了求学报国的机会,而且破坏了日伪的殖民奴化统治;同时,为全民族抗战增添了有生力量,有助于争取抗战胜利及延续文化命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教育应变 抗战教育 高校内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