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 of low-to mid-rise BRBFs designed under variable levels of seismicity 被引量:1
1
作者 Hamdy Abou-Elfath Mostafa Ramada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3年第3期763-775,共13页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BRBs)have shown their capability to provide building structures with stiffness,strength,and ductility.Estimating the seismic drifts of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 frames(BRBFs)is an important...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BRBs)have shown their capability to provide building structures with stiffness,strength,and ductility.Estimating the seismic drifts of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 frames(BRBFs)is an important design step to control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damage.In current practice of seismic design,the estimation of seismic drifts of BRBFs is performed by using empirical calculations that are independent upon either the type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or the design level of seismicity.In these empirical calculations,the seismic drifts are estimated by amplifying the reduced elastic drifts obtained under design lateral loading with a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factor(DAF).The value of DAF is considered equal to the product of the response modification factor R and the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ρ.The goal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is to assess the value ofρfor low-to mid-rise BRBFs designed under low and high levels of seismicity.This goal has been achieved by conducting a series of elastic and ine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es pertaining to an ensemble of earthquake records on 3-,6-and 9-story BRBF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ρ-ratio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design seismic intensity and an increase in experienced inelasticity.The range ofρfor low seismicity designs ranges from 0.63 to 0.9,while for high seismicity designs this range stretches from 0.83 to 1.29.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consideration of a generalρ-ratio of 1.0 is a reasonable estimation for the design of the BRBFs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factor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 SEISMICITY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seismic drift seismic design
下载PDF
Combined Effect of Concept Drift and Class Imbalance on Model Performance During Stream Classification
2
作者 Abdul Sattar Palli Jafreezal Jaafar +3 位作者 Manzoor Ahmed Hashmani Heitor Murilo Gomes Aeshah Alsughayyir Abdul Rehman Gilal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3年第4期1827-1845,共19页
Every application in a smart city environment like the smart grid,health monitoring, security, and surveillance generates non-stationary datastreams. Due to such nature,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data changes over... Every application in a smart city environment like the smart grid,health monitoring, security, and surveillance generates non-stationary datastreams. Due to such nature,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data changes overtime, leading to class imbalance and concept drift issues. Both these issuescause model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Most of the current work has beenfocused on developing an ensemble strategy by training a new classifier on thelatest data to resolve the issue. These techniques suffer while training the newclassifier if the data is imbalanced. Also, the class imbalance ratio may changegreatly from one input stream to another, making the problem more complex.The existing solutions proposed for addressing the combined issue of classimbalance and concept drift are lacking in understating of correlation of oneproblem with the other. This work studi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ceptdrift and class imbalance ratio and then demonstrates how changes in classimbalance ratio along with concept drift affect the classifier’s performance.We analyzed the effect of both the issues on minority and majority classesindividually. To do this, we conducted experiments on benchmark datasetsusing state-of-the-art classifiers especially designed for data stream classification.Precision, recall, F1 score, and geometric mean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performance. Our findings show that when both class imbalance and conceptdrift problems occur together the performance can decrease up to 15%. Our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imbalance ratio can cause a 10% to15% decrease in the precision scores of both minority and majority classes.The study findings may help in designing intelligent and adaptive solutionsthat can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of non-stationary data streams like conceptdrift and class imbal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SSIFICATION data streams class imbalance concept drift class imbalance ratio
下载PDF
不同性能水平下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位移角限值研究
3
作者 孙传智 缪长青 +3 位作者 董勃 李爱群 高立 庄美玲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2,共13页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位移角限值研究,对于推广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17根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试件和3根HRB400钢筋混凝土柱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其抗震性能。与HRB400钢筋混凝土柱相...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位移角限值研究,对于推广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17根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试件和3根HRB400钢筋混凝土柱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其抗震性能。与HRB400钢筋混凝土柱相比,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滞回曲线的形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试件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延性。将基于Kunnath损伤模型计算的损伤指数与试验中测量的损伤指数范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Kunnath损伤模型可以准确计算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损伤指标。根据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破坏特点,以屈服点、峰值点和极限点作为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性能水平控制点。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思想,将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性能水平划分为5个性能水平,即正常使用、暂时使用、修复后使用、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性能水平。结合参考文献中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数据,对65个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各特征点的位移角进行了相对频率统计分析,得到了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在暂时使用、修复后使用和接近倒塌3个性能水平下具有超过90%安全保证率的位移角限值分别为1/150、1/80和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0 MPa级高强钢筋 抗震性能 损伤指数 性能水平 位移角限值
下载PDF
一种面向结构沉降的改进型FBG传感器
4
作者 唐杰 邵国霞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1,共6页
为了提高光纤布喇格光栅(FBG)型沉降传感器的灵敏度,降低在沉降过程中由于倾斜与温漂所造成的测量偏差,设计了一种面向结构沉降的改进型FBG传感器。该传感器将传统悬臂结构改为直拉结构,减少因沉降倾斜导致的测量误差;通过精确计算2组FB... 为了提高光纤布喇格光栅(FBG)型沉降传感器的灵敏度,降低在沉降过程中由于倾斜与温漂所造成的测量偏差,设计了一种面向结构沉降的改进型FBG传感器。该传感器将传统悬臂结构改为直拉结构,减少因沉降倾斜导致的测量误差;通过精确计算2组FBG的波长偏移量的比值,实现对沉降量的准确测量。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的应变响应量为5.2×10^(-5)ε/N,在0~50 mm内波长偏移量与沉降量成线性关系,其偏差均值优于0.69 mm,灵敏度均值为107.45 pm/mm;测试结果波动均低于1.0%,明显优于传统FBG传感器结构,验证了其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检测 光纤布喇格光栅 差分比值计算 倾斜干扰 温漂干扰
下载PDF
震后RC桥墩竖向承载力最优工程需求参数的选取方法
5
作者 董慧慧 马睿 +1 位作者 韩强 杜修力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70,共12页
桥墩结构的震后竖向承载力是评估梁式桥梁震后通行功能的重要指标,但其难以测量。为了快速定量地评估桥梁结构的震后通行能力,对评估梁式桥梁结构震后竖向承载力的最优工程需求参数(EDP)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首先选取与墩柱残余侧移和损... 桥墩结构的震后竖向承载力是评估梁式桥梁震后通行功能的重要指标,但其难以测量。为了快速定量地评估桥梁结构的震后通行能力,对评估梁式桥梁结构震后竖向承载力的最优工程需求参数(EDP)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首先选取与墩柱残余侧移和损伤相关的5个EDPs,通过对考虑了材料不确定性的RC桥墩进行Pushover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5个EDPs,进一步对震后的桥墩进行Pushdown分析获取震后竖向承载力。然后采用回归模型对所选EDPs与震后竖向承载力损失比的关系曲线进行回归分析,选取竖向承载力损失比关系曲线的最优回归模型为在ln(x)-y坐标系中的正态累积函数模型,进一步通过最优EDP评价准则对评估竖向承载力损失比的5个EDPs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当考虑震后可计算性时,峰值侧移率最优;当考虑震后可测性时,残余侧移率最优;当考虑余震时,改进的Park-Ang指标最优。通过选取的最优EDP可以建立桥梁结构功能指标与抗震性能指标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桥梁结构的抗震韧性评估和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墩 震后通行能力 竖向承载力损失 最优EDP 残余侧移率 损伤程度
下载PDF
主余震序列作用对剪力墙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6
作者 曾庆立 管民生 +1 位作者 王森 杜宏彪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133,共8页
为了研究主余震序列作用对高层剪力墙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以某超高层作为研究基础建立了其动力弹塑性分析模型,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选取10个真实主余震序列作用事件,构造了14条主余震序列作用作为输入的地震荷载;以PGA、PGV、PGA/PGV... 为了研究主余震序列作用对高层剪力墙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以某超高层作为研究基础建立了其动力弹塑性分析模型,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选取10个真实主余震序列作用事件,构造了14条主余震序列作用作为输入的地震荷载;以PGA、PGV、PGA/PGV等作为表征地震动强度的指标,计算了结构在主余震序列作用及仅主震作用下的结构塑性耗能、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的增量损伤比及Karl 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了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结构塑性耗能及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的特点和地震动强度指标与增量损伤比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主余震序列作用加剧了结构损伤,其塑性耗能增量平均达24%~28%;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结构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有可能增大,也有可能减少。基于塑性耗能的结构主余震增量损伤比与PGV、SED、SI等速度相关的地震动强度表征指标均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性,可考虑作为选择和调整主余震序列作用地震波的指标;基于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的结构主余震增量损伤比则与地震动强度指标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剪力墙结构 动力响应 主余震序列作用 塑性耗能 残余层间位移角
下载PDF
一种高电源抑制比快速启动的带隙基准的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宏元 张章 +1 位作者 程威 马永波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2-766,共5页
文章采用5 V、0.35μm CMOS工艺,设计一种适用于低噪声高速系统的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为了保证电路具有较高的电源抑制比(power supply rejection ratio,PSRR),设计一种抑制电源电压波动的负反馈回路,并且在电路中采用具有较高增益的... 文章采用5 V、0.35μm CMOS工艺,设计一种适用于低噪声高速系统的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为了保证电路具有较高的电源抑制比(power supply rejection ratio,PSRR),设计一种抑制电源电压波动的负反馈回路,并且在电路中采用具有较高增益的两级放大器结构。针对某些系统快速启动的需求,设计快速启动电路,当电源上电时启动电路直接作用于基准电压,加速带隙基准电路的启动,在电路正常启动后通过开关管使启动电路停止工作。仿真结果表明,温度在-40~125℃范围内,带隙基准的温漂系数为13.05×10^(-6)℃^(-1);低频时PSRR为100.6 dB;线性调整率(line regulation,LNR)为0.024 mV/V;启动时间为4μ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源抑制比(PSRR) 快速启动 带隙基准 负反馈回路 温漂系数 线性调整率(LNR)
下载PDF
不同公母比例下威宁牛原位保种群体遗传漂变的计算机模拟
8
作者 鲁立刚 鲁绍雄 《中国牛业科学》 2024年第3期23-29,共7页
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威宁牛原位保种群在假定实行随机留种、随机交配、世代不重叠、群体间个体无迁移、整个保种过程中基因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50个世代中不同公母比例对群体内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公母比例越... 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威宁牛原位保种群在假定实行随机留种、随机交配、世代不重叠、群体间个体无迁移、整个保种过程中基因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50个世代中不同公母比例对群体内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公母比例越大(1∶99、1∶49),由于世代间随机遗传漂变而导致的等位基因A_(1)的频率达到极大值(A_(1)=1.0000)被固定的世代就越早出现、基因型A_(1)A_(1)、A_(1)A_(2)、A_(2)A_(2)的频率达到极值(1或0)的世代数也越早,保种效果较差;公母比例越小(1∶4、1∶9、1∶19),等位基因A_(1)被固定、3种基因型频率达到极值(1或0)的风险就越低,保种效果也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母比例 威宁牛 原位保种 遗传漂变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某388m超高层建筑的侧移刚度与整体稳定性分析
9
作者 侯悦琪 刘洺辰 段小廿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29,共10页
通过某带伸臂桁架和环带桁架加强层的边筒-周边框架体系超高层结构工程设计实例,讨论了高层建筑结构侧移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指出在计算结构侧移刚度时应考虑楼板面内有限刚度、地下室结构构件变形、混凝土抗侧向力结构构件开裂... 通过某带伸臂桁架和环带桁架加强层的边筒-周边框架体系超高层结构工程设计实例,讨论了高层建筑结构侧移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指出在计算结构侧移刚度时应考虑楼板面内有限刚度、地下室结构构件变形、混凝土抗侧向力结构构件开裂刚度折减及二阶效应,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构侧移变形和最低阶整体屈曲荷载因子。提出了利用弯矩-曲率分析方法,并根据构件实际受力状态,迭代计算混凝土抗侧向力结构构件的开裂刚度折减系数。比较了中国、欧盟及美国规范关于整体稳定性分析的计算方法,提出在进行整体稳定性分析时,应考虑各种不利因素,从而准确评估二阶效应。讨论了高层建筑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取值,并介绍了美国规范对层间位移角的计算方法和限值的建议。详细论述了当前中国规程中关于侧移刚度分析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侧移刚度 层间位移角限值 开裂刚度 弯矩-曲率分析方法 整体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中小型开式冷却塔飘水率测定方法验证和不确定度评估
10
作者 陆虹菊 《天津科技》 2024年第6期37-39,44,共4页
验证中小型开式冷却塔飘水率测量方法的稳定、可靠和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检出限2.33×10^(-4),回收率91.18%,重复性偏差为3.1%,符合性较好。评估不确定度发现,不确定度主要来自操作环节中的波动。
关键词 冷却塔 飘水率 不确定度
下载PDF
不同侧风和静电电压对静电喷雾飘移的影响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杨洲 牛萌萌 +3 位作者 李君 徐兴 孙志全 薛坤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39-45,共7页
为研究不同侧风和静电电压对静电喷雾雾滴飘移的影响规律,设计不同侧风(恒速风1、2、4 m/s及0~4 m/s变化的模拟自然风)及静电电压(0,2,4,6,8 k V),进行喷杆式静电喷雾机的雾滴飘移试验,测定不同静电电压下的雾滴粒径与荷质比,并对比分... 为研究不同侧风和静电电压对静电喷雾雾滴飘移的影响规律,设计不同侧风(恒速风1、2、4 m/s及0~4 m/s变化的模拟自然风)及静电电压(0,2,4,6,8 k V),进行喷杆式静电喷雾机的雾滴飘移试验,测定不同静电电压下的雾滴粒径与荷质比,并对比分析雾滴飘移质量中心距和飘失率。结果表明:随着静电电压的增大,雾滴粒径减小,雾滴荷质比增大,0~8 k V电压下电极干燥和电极打湿对雾滴荷质比没有显著影响。在侧风风速为1 m/s时,0~8 k V静电喷雾的雾滴飘移中心距小于0.55 m,雾滴飘失率低于15%。在侧风风速2 m/s时,非静电喷雾的雾滴飘失率为11.9%,6~8 k V静电喷雾的雾滴飘失率超过20%,其中静电电压8 k V的雾滴飘失率(23.9%)比非静电喷雾增加100.8%。在侧风风速4 m/s时,4~8 k V静电喷雾的雾滴飘移中心距在0.9 m以上,雾滴飘失率在30%以上,其中静电电压8 k V下的雾滴飘移中心距为967.2 mm比非静电喷雾下增加了13.7%,雾滴飘失率为35.4%比非静电喷雾下增加了59.5%。相同静电电压下,2 m/s的恒速风和0~4 m/s变化的模拟自然风之间对雾滴飘失率无显著差异。该研究为优化喷雾技术参数和提高雾滴抗飘移的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 喷头 粒径 荷质比 雾滴飘移
下载PDF
无人机静电喷雾系统设计及试验 被引量:58
12
作者 茹煜 金兰 +2 位作者 贾志成 包瑞 钱啸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2-47,共6页
为了实现无人机低空低量喷雾,提高无人机施药后的雾滴沉积效果,该文针对XY8D型无人机进行了静电喷雾系统整体设计,重点对无人机静电喷头结构和高压静电的供给进行了描述,并就静态条件下静电喷雾雾滴的雾化、荷电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确定... 为了实现无人机低空低量喷雾,提高无人机施药后的雾滴沉积效果,该文针对XY8D型无人机进行了静电喷雾系统整体设计,重点对无人机静电喷头结构和高压静电的供给进行了描述,并就静态条件下静电喷雾雾滴的雾化、荷电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确定了0.4 L/min流量、0.3 MPa喷雾压力、8 k V充电电压作为该无人机的田间试验作业参数。在水稻田中分别采用水敏纸和聚酯卡收集方法开展了不同飞行高度、静电喷雾和非静电喷雾条件下雾滴沉积和飘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非静电喷雾时,飞行高度为2 m时,雾滴沉积效果较好,水敏纸上雾滴沉积个数达到56个/cm2;而静电喷雾使得雾滴沉积明显增加,在靶标冠层、中层和下层的雾滴覆盖率平均增加了35.4、26、9个/cm2。当航高分别为1、2、3 m时,雾滴飘移距离分别为12.1、15.8和18.6 m,飘移量分别为5.88、10.31和14.98μg/cm2;静电喷雾方式对抑制雾滴飘移的作用不大,但是聚酯卡上单位面积的雾滴沉积量分别增加了2.36、2.91、1.56μg/cm2。该研究为基于无人机开展静电喷雾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 喷头 设计 无人机 荷质比 沉积 飘移
下载PDF
扭转控制指标在不等高接地框架结构中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立平 李安亮 +2 位作者 李英民 范帅 韩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680-685,共6页
不等高接地框架结构具有先天竖向不规则性和上接地层柱底部约束存在差异的特点,其扭转效应更显著。通过理论和算例,分析了层间位移比、位移比、周期比三个扭转控制指标在不等高接地框架结构中的适用性。位移比适用于不等高接地框架结构... 不等高接地框架结构具有先天竖向不规则性和上接地层柱底部约束存在差异的特点,其扭转效应更显著。通过理论和算例,分析了层间位移比、位移比、周期比三个扭转控制指标在不等高接地框架结构中的适用性。位移比适用于不等高接地框架结构的扭转效应判别,但可能出现位移比不起控制的情况,应与周期比限制相结合;由于耦联周期比随着相对偏心距的增大而减小,可能使不等高接地框架结构扭转效应判别失真,宜按非耦联周期比进行控制;上接地层的层间位移比的计算值可能失真,将导致对不等高接地框架结构扭转的误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建筑 框架结构 扭转效应 层间位移比 位移比 周期比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地铁车站横截面变形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夏晨 赵伯明 +1 位作者 王子 孙风伯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32-136,共5页
基于地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特征,通过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计算不同结构刚度、接触面摩擦系数以及地震波等条件下地铁车站的最大层间位移变形。构建不同周期的正弦简谐波,分析荷载的周期对车站横截面最大层间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基于地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特征,通过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计算不同结构刚度、接触面摩擦系数以及地震波等条件下地铁车站的最大层间位移变形。构建不同周期的正弦简谐波,分析荷载的周期对车站横截面最大层间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结构相对刚度越小,其层间位移变形越大;对于刚度大的地铁车站,周围土体对结构的约束作用越弱,其最大层间位移变形越小;对于柔度较大的车站结构则出现相反的变化;正弦简谐加速度波作用时,简谐波周期超过2s后,最大层间位移变形与简谐波周期呈指数增长趋势;在低频段,简谐波的最大位移值控制地铁车站的最大层间位移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层间位移 层间位移角 简谐波
下载PDF
组合梁刚度对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锁军 王元清 +1 位作者 吴杰 聂建国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39-44,共6页
为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梁的刚度对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某多层钢结构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别建立了纯钢框架、组合梁框架及其不同阻尼比下的框架计算模型,进行了纯钢框架与组合框架在不同阻尼比下的多遇地震反应谱... 为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梁的刚度对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某多层钢结构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别建立了纯钢框架、组合梁框架及其不同阻尼比下的框架计算模型,进行了纯钢框架与组合框架在不同阻尼比下的多遇地震反应谱分析及弹性时程分析。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考虑钢框架的组合作用后,结构整体自振周期变短,说明结构整体刚度变大,地震层间位移变小。虽然组合框架整体刚度的增大使地震力有所加大,但由于组合结构阻尼比接近混凝土结构阻尼比,组合框架无论是结构侧向位移还是地震力均小于纯钢框架,因此组合框架是一种良好的结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框架 阻尼比 自振周期 层位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柱基于位移的变形能力设计方法 被引量:14
16
作者 钱稼茹 徐福江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0-32,共3页
建立了钢筋混凝土(RC)柱屈服位移角和极限位移角的计算式,对141个试件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计算式的相关参数。RC柱的屈服位移角与受拉钢筋屈服强度、柱截面高度和轴压比有关,极限位移角与轴压比、配箍特征值、剪跨比等有关,与纵... 建立了钢筋混凝土(RC)柱屈服位移角和极限位移角的计算式,对141个试件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计算式的相关参数。RC柱的屈服位移角与受拉钢筋屈服强度、柱截面高度和轴压比有关,极限位移角与轴压比、配箍特征值、剪跨比等有关,与纵筋配筋率关系不大。提出了RC柱基于位移的变形能力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柱 基于位移抗震设计 屈服位移角 极限位移角 变形能力
下载PDF
BRB应用于混凝土框架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与设计建议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国强 王鹏 +1 位作者 刘玉姝 蔡克铨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1-96,共6页
BRB钢支撑即屈曲约束支撑,因其具有承受轴向压力不会发生屈曲、受拉与受压承载力相当、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和低周疲劳性能良好等优点,在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等地区的建筑结构中应用较广。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 BRB钢支撑即屈曲约束支撑,因其具有承受轴向压力不会发生屈曲、受拉与受压承载力相当、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和低周疲劳性能良好等优点,在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等地区的建筑结构中应用较广。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设计简单,施工方便,但是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低,在罕遇地震下容易发生较大的侧移甚至是倒塌,而将BRB应用于混凝土框架结构,组成的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然而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钢支撑-混凝土框架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规定不尽合理,本文从结构抗震的性能目标出发,对BRB钢支撑-混凝土框架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BRB在混凝土框架结构应用中的设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B 混凝土框架 层间位移角 设计建议
下载PDF
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的温度特性 被引量:25
18
作者 程嵩 郭志忠 +3 位作者 张国庆 申岩 宋平 黄华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843-3848,共6页
全光纤电流互感器(FOCT)比差随温度漂移会引起FOCT准确度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阐述了温度波动对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影响的机理,并依据该机理分别建立了温度对线性双折射影响的数学模型和线性双折射对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影响的数学模... 全光纤电流互感器(FOCT)比差随温度漂移会引起FOCT准确度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阐述了温度波动对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影响的机理,并依据该机理分别建立了温度对线性双折射影响的数学模型和线性双折射对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影响的数学模型。进而推导出温度对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影响的数学模型,通过该数学模型量化研究了FOCT比差随温度漂移问题。得到了FOCT温度特性为:在试验温度范围即10~60℃内,比差与线性双折射相位差和温度都近似呈线性关系。进一步试验验证了FOCT比差与温度的近似线性关系,且基于该关系对互感器进行温度补偿,可使其精度满足0.2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光纤电流互感器 线性双折射 Verdet常数 温度漂移 热膨胀系数 比差
下载PDF
广州花园酒店“白金五星级酒店”结构改造基于性能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韩小雷 戴金华 +4 位作者 何伟球 吴建营 陈勇 郑宜 季静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8-94,共7页
广州花园酒店原结构及改造后结构均不满足我国现行规范的抗震构造要求。本文依据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提出结构宏观上的层间位移角目标和微观上的结构构件变形及损伤目标,采用PKPM系列2005年版SATWE和ETABS 9.0中文版进行结构弹性分... 广州花园酒店原结构及改造后结构均不满足我国现行规范的抗震构造要求。本文依据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提出结构宏观上的层间位移角目标和微观上的结构构件变形及损伤目标,采用PKPM系列2005年版SATWE和ETABS 9.0中文版进行结构弹性分析,采用PKPM系列EPDA和美国Buffalo大学的IDARC 2D 6.0进行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并采用TNO公司的DIANA8.0进行单榀剪力墙的极限承载力分析,研究结构是否满足设定的整体及结构构件性能目标要求,确保改造后的结构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性能 层间位移角 变形和损伤 IDARC EPDA DIANA
下载PDF
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及其性能指标试验研究 被引量:39
20
作者 梁兴文 辛力 +2 位作者 邓明科 方林 张兴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7-45,共9页
为了改进高强混凝土(HSC)剪力墙的变形能力,按变形能力设计方法设计5个剪跨比分别为1.5和1.0的剪力墙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研究中高、低矮HSC剪力墙的破坏形态、破坏机理及变形性能。结果表明,分段约束箍筋对提高弯曲型... 为了改进高强混凝土(HSC)剪力墙的变形能力,按变形能力设计方法设计5个剪跨比分别为1.5和1.0的剪力墙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研究中高、低矮HSC剪力墙的破坏形态、破坏机理及变形性能。结果表明,分段约束箍筋对提高弯曲型剪力墙的变形能力是有效的;剪力墙变形能力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靠的;剪力墙塑性铰区转角与其破坏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根据墙体不同阶段的破坏程度,将剪力墙结构的性能划分为"使用良好、保证人身安全、防止倒塌"三个水平,提出用层间位移角和塑性铰区转角共同作为剪力墙结构的性能控制指标,并给出了三性能水平的建议值。将该HSC剪力墙与已有的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抗震措施,并按强剪弱弯原则进行截面承载力设计,HSC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能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C剪力墙 性能指标 分段约束配箍 塑性铰区转角 层间位移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