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Gluteal Muscl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Sites of Japanese Healthy Subjects: Considerations for Optimal Insertion of Injection Needle Length 被引量:3
1
作者 Shigeaki Masuda Yuko Yasuhara +4 位作者 Tetsuya Tanioka Asumi Atsuta Kazushi Motoki Kensaku Takase Rozzano C. Locsin 《Ope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6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Long Acting Injectable (LAI) medications for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s commonly administered to relieve their symptoms. Through shared decision-making and clinical evidence-based, psychiatrists should systematica... Long Acting Injectable (LAI) medications for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s commonly administered to relieve their symptoms. Through shared decision-making and clinical evidence-based, psychiatrists should systematically offer LAIs to all patients requiring long-term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as a first-line treatment. Gluteal intramuscular (IM) injection requires accurate insertion of needles into the specific muscle area, often the outer upper quadrant of the buttock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blood concentrat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compare the “Distance from the Epidermis to the Under-Fascia (DEUF)” and “Distance from the Epidermis to the Iliac Bone (DEB)” of the buttocks IM injection sites at the dorsogluteal and ventrogluteal sites among healthy Japanese volunteer subjects, and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insertion injection needle length. The DEUF and DEB at the gluteal regions were measured by ultrasonography. Welch’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DEUF and the DEB at the gluteal IM injection region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bserved between the right and left mean values of DEUF for Hochstetter and Clark’s point at the ventrogluteal sites, and the Four and Three-way split or Double Cross point at the dorsogluteal sites. However in the DEB, the Hochstetter’s point (P < 0.01) at ventrogluteal site on the right side, and Clark’s point (P < 0.05)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Double Cross point at dorsogluteal sites (F = 4.38). The left buttocks Hochstetter’s point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Double Cross point (F = 4.38, P < 0.01). These results, however, did not establis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UF among injection sites.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the DEB depended on muscle volume and thickness in the gluteal injection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Dorsogluteal Ventrogluteal Ultrasonography Distance from the Epidermis to the Under-Fascia Distance from the Epidermis to the Iliac Bone Optimal insertion Injection Needle length
下载PDF
Optimal needle insertion length fo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risperidone long-acting injectable (RLAI)
2
作者 Tetsuya Tanioka Sakiko Sakamaki +7 位作者 Yuko Yasuhara Masahito Tomotake Kensaku Takase Chie Watari Kouichi Makiguchi Rozzano Locsin Kazushi Motoki Tatsuya Inui 《Health》 2013年第12期1939-1945,共7页
Risperidone long-acting injectable (RLAI) is approv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in many countries. The suggested site is the gluteal muscle with a needle length of two inches (50 mm) in Japan, which is longer... Risperidone long-acting injectable (RLAI) is approv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in many countries. The suggested site is the gluteal muscle with a needle length of two inches (50 mm) in Japan, which is longer than the ordinarily used needle fo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needle insertion length for accurate delivery of RLAI procedure among subjects who have normal body mass index (BMI: 18 to 25) and high BMI (>25). Thirty-seve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ere administered RLAI intramuscularly into the dorsogluteal muscle. The standard procedure required inserting 80% of the two inch needle. By using data collected by ultrasonography, the findings confirmed that the median needle insertion lengths for subjects with normal and high BMI were 39.0 and 45.5 mm, respectively. To deliver RLAI effectively and safely, the authors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a specialized needle be used that is “marked” at the 40 mm point from the tip of the needle to the base. In this way regardless of subcutaneous fat content, the RLAI can be safely delivered into the muscle without causing untoward or sid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SPERIDONE LONG-ACTING INJECTABLE GLUTEAL Muscl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PTIMAL Needle insertion length Body Muss Index Ultrasonography
下载PDF
Withdraw: Improvement on Adhesion Properties of Insert Injection Molding Composites: Effect of Inserted Parts, Adhesive Lengths and Injection Conditions 被引量:1
3
作者 Badin Pinpathomrat Hiroyuki Hamada 《Open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17年第4期197-206,共10页
Short Retraction Notice The paper does not meet the standards of "Open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This article has been retracted to straighten the academic record. In making this decision the Editoria... Short Retraction Notice The paper does not meet the standards of "Open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This article has been retracted to straighten the academic record. In making this decision the Editorial Board follows COPE's Retraction Guidelines.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circul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y offering an ideal research publication platform with due consi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standards on publication ethics. The Editorial Board would like to extend its sincere apologies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retraction may have caused. Editor guiding this retraction: Prof. Chengye Fan (EiC of OJCM) The full retraction notice in PDF is preceding the original paper, which is marked "Withdra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ert-Injection MOLDING ADHESIVE length ADHESIVE Normal/Shear Load INJECTION MOLDING Condition Polypropylene Glass Fiber Composite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价人工耳蜗植入的电极深度和位置
4
作者 孟娟 王涛 +1 位作者 张帆 秦兆冰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植入深度、位置与耳蜗大小、盘旋方式的关系,探讨植入后电极深度的影响因素和电极移位的原因。方法选取植入CI24RE(CA)弯电极30例和SONATA ti100 Standard直电极人工耳蜗装置41例,利用锥形束CT测量术后电极...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植入深度、位置与耳蜗大小、盘旋方式的关系,探讨植入后电极深度的影响因素和电极移位的原因。方法选取植入CI24RE(CA)弯电极30例和SONATA ti100 Standard直电极人工耳蜗装置41例,利用锥形束CT测量术后电极植入长度、植入深度角、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前CT评估的耳蜗大小、倾斜角度的关系。结果①术后电极植入深度角和长度均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直电极组平均植入深度角为702±53度,平均植入长度为30.02±1.29 mm;弯电极组平均植入深度角为441±45度,平均植入长度为18.4±1.0 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电极植入深度角与耳蜗底回的长径和宽径均呈负相关:直电极组r=-0.768(P<0.001)、r=-0.678(P<0.001),弯电极组r=-0.467(P=0.008)、r=-0.471(P=0.008)。电极植入长度与植入深度角呈正相关:直电极组r=0.578(P<0.001),弯电极组r=0.748(P<0.001)。③术后电极移位6例,均为弯电极且位于耳蜗180度位置。弯电极组中电极移位者与未移位者耳蜗底回倾斜角以及第一回和第二回之间的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8度vs 8.75度,P=0.006;15.23度vs 14.00度,P=0.033)。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植入长度和深度角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与耳蜗大小密切相关;耳蜗盘旋方式不同是引起电极移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 锥形束CT 植入长度 植入深度角 电极位置
下载PDF
免缠绕式光插回损测试仪的校准方法研究
5
作者 苏阳 郑琳琳 +1 位作者 申祥平 黄帅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2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为了解决免缠绕式光插回损测试仪的校准问题,分析了其工作原理,提出了使用光衰减器和标准光纤来产生标准回损的方法,解决了其回波损耗的校准问题。使用光电转换器和电光转换器,将光脉冲转换成电脉冲后,通过延迟触发,实现了光脉冲的延时... 为了解决免缠绕式光插回损测试仪的校准问题,分析了其工作原理,提出了使用光衰减器和标准光纤来产生标准回损的方法,解决了其回波损耗的校准问题。使用光电转换器和电光转换器,将光脉冲转换成电脉冲后,通过延迟触发,实现了光脉冲的延时,解决了长度的校准问题。利用提出的方法对典型的免缠绕式光插回损测试仪进行校准,并分析了测量结果。通过分析结果可知,标准装置不确定度优于被校仪器最大允许误差的3倍,测量范围能覆盖仪器的量程,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免缠绕式光插回损测试仪的校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缠绕 插损 回损 光衰减 长度 光电转换 电光转换
下载PDF
心腔内电图特异性Q波在上臂输液港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蒋开明 江玉莹 +3 位作者 张玉芳 罗利 郭亮 周雯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在上臂输液港植入过程中,心腔内电图特异性Q波对导管尖端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将应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辅助上臂输液港植入的患者124例,根据心腔内电图P波形态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非单纯高尖P波)63例和对照组(单纯高尖P波)61例... 目的探讨在上臂输液港植入过程中,心腔内电图特异性Q波对导管尖端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将应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辅助上臂输液港植入的患者124例,根据心腔内电图P波形态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非单纯高尖P波)63例和对照组(单纯高尖P波)61例。观察组应用特异性Q波定位法确定导管置入长度,对照组按中华护理学会发布的团体标准《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确定导管置入长度。通过X线检查,比较两组导管尖端定位精准率,同时比较观察组自身分别应用体表测量法、P/R波振幅50%定位法、双峰P波定位法所对应的导管长度与实际置入长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及上腔静脉下1/3段的定位精准率分别为98.4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体表测量法、P/R波振幅50%定位法所对应的导管长度显著小于实际置入长度(均P<0.05),双峰P波定位法对应的导管长度与实际置入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腔内电图表现为非单纯高尖P波形态的患者,特异性Q波定位法具有较好的精准度和适用性,可作为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输液港 心腔内电图 单纯高尖P波 特异性Q波 定位 导管置入长度 导管尖端位置
下载PDF
身高结合体质指数预测PICC最佳置管长度的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封凤 徐红霞 +2 位作者 胥喆 王铃 金爱云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171-3174,共4页
目的:探究身高结合体质指数(BMI)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最佳置管长度的预测效果。方法:根据身高和BMI构建PICC最佳长度的预测模型,选取行PICC置管的614例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法,对同一个病人使用Rountree法和模型预测法预测置管... 目的:探究身高结合体质指数(BMI)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最佳置管长度的预测效果。方法:根据身高和BMI构建PICC最佳长度的预测模型,选取行PICC置管的614例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法,对同一个病人使用Rountree法和模型预测法预测置管长度,并分析其与置管后X线摄片确定的理想长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行PICC置管的614例病人,Rountree法预测置管长度为(41.88±2.28)cm,模型预测法预测的置管长度为(39.30±2.44)cm,理想长度为(39.01±2.20)cm。模型预测法、Rountree法与理想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0.853。结论:模型预测法预测的导管长度比Rountree法更接近理想长度,可作为预测PICC置管长度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身高 体质指数 置管长度 预测
下载PDF
两种置管方式在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梁丹茹 许丽 +1 位作者 李文亮 侯晓莉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22期2017-2020,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式中长导管(中长导管)与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3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经静脉置入PICC患者254... 目的探讨改良式中长导管(中长导管)与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3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经静脉置入PICC患者254例,中长导管患者83例,经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2组各纳入63例患者,比较2组患者的导管相关临床资料。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中长导管组平均置管时间及导管相关费用低于PICC组(P<0.05),但2组患者在置管成功率、导管内血栓形成率、非计划拔管、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导管堵塞率、平均输液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患者围术期中,相比PICC,改良式中长导管置管时间更短,且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并不亚于PICC,且能够节约医疗资源,降低患者医疗成本,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中长导管 食管癌 食管癌根治手术 倾向性评分匹配
下载PDF
非对称开挖双支撑支护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孔跃跃 万琪伟 +3 位作者 丁海滨 周悦龙 黄展军 徐长节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56-364,共9页
基于南昌艾溪湖共轨叠合隧道水下复杂非对称开挖深基坑项目,分析某典型断面两侧支护桩的变形差异,指出一定范围内调整支护桩设计长度对变形影响较小,可以优化设计桩长提高经济效益。简化模型进一步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基坑支护结构力... 基于南昌艾溪湖共轨叠合隧道水下复杂非对称开挖深基坑项目,分析某典型断面两侧支护桩的变形差异,指出一定范围内调整支护桩设计长度对变形影响较小,可以优化设计桩长提高经济效益。简化模型进一步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基坑支护结构力学响应规律,指出非对称开挖基坑支护结构应当使用非对称支护长度,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支护桩最优插入比概念。分析第2道支撑位置、不同支撑刚度、不同支护桩刚度和不同土质等因素对最优插入比的影响,提出基坑支护桩最优设计原则。结果指出:非对称受荷侧的基坑支护桩可以通过调整受荷小一侧的设计长度实现优化设计;同时,可以通过合理调整支护结构的设计刚度进行变形控制。所得结论现已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优化了支护桩的设计长度,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基坑开挖 支护桩最优插入比 非等长支护桩 双支撑支护结构 支护桩最优设计方法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经下肢置入PICC尖端移位与体重及身长增长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家鸣 王慧艳 +3 位作者 杨传忠 黄颖穗 曹爱芬 熊小云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51-2156,共6页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经下肢置入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改变的关系,以此确定导管尖端再次定位的时间。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经下肢置入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改变的关系,以此确定导管尖端再次定位的时间。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经下肢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记录首次置管与置管期间最后1次X线导管尖端位置以及相对应时间的体重及身长。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及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尖端位置移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18例患儿,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重与身长增长与导管尖端移位呈负相关(r值为-0.432,-0.66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导管尖端位置变化相关(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移动相关。当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每增加100 g,经下肢置入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远离心脏0.33个椎体;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每增加1 cm,经下肢置入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远离心脏0.55个椎体,若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和体重增长速度过快,需要增加定位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体重 身长 导管尖端位置 相关性
下载PDF
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在基层医院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汤巧萍 詹玉云 +2 位作者 张惜娟 黄丽贤 杨衡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1期189-193,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在基层医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接受输液天数7~49 d的患者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以常规置入静脉留置...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在基层医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接受输液天数7~49 d的患者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以常规置入静脉留置针,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改良型中长导管。两组输液完毕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住院期间穿刺次数、满意度、置管后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住院期间穿刺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方法、护士技能、服务态度及置管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液完毕后置管舒适度得到提高;研究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及环境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静脉炎、药物渗出、导管堵塞、穿刺口渗血渗液及穿刺部位红肿等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能提高7~49 d输液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住院期间穿刺次数,提升置管后舒适度,降低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改良赛丁格技术 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 静脉留置针 置管舒适度 满意度
下载PDF
新生儿PICC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改良及效果观察 被引量:25
12
作者 方小燕 梁丹清 +2 位作者 刘德强 李晓妍 欧阳爱云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2期65-66,76,共3页
目的改进新生儿经右上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方法便利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在罗湖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置管的患儿,按时间顺序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测量路线从预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改良组测... 目的改进新生儿经右上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方法便利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在罗湖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置管的患儿,按时间顺序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测量路线从预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改良组测量路线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体质量≥2500g的足月儿加1cm。置管成功后,根据X线胸片确定导管头端的到位情况,比较两组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改良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下1/3处的准确率为92.39%,明显高于传统组的1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的测量方法,为新生儿经右上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长度更为准确,能有效提高导管头端到位的准确率,确保PICC置管质量和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PICC置管 置入长度 测量方法
下载PDF
InDel和SNP标记在水稻图位克隆中的应用 被引量:41
13
作者 潘存红 王子斌 +5 位作者 马玉银 殷跃军 张亚芳 左示敏 陈宗祥 潘学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7-453,共7页
在水稻功能基因的图位克隆中,常需要高密度的分子标记,而目前公布的各种标记的密度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InDel和SNP标记是新型的分子标记类型,基本可以满足精细定位目的基因的需要。InDel和SNP标记可以较容易地通过生物信息学的... 在水稻功能基因的图位克隆中,常需要高密度的分子标记,而目前公布的各种标记的密度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InDel和SNP标记是新型的分子标记类型,基本可以满足精细定位目的基因的需要。InDel和SNP标记可以较容易地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获得,而且经济实用、特异性高、稳定性好。介绍了设计InDel和SNP标记的方法,并以一个水稻卷叶基因的研究为实例,介绍了在基因精细定位研究中利用这两种标记的方法和提高标记设计成功率的注意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入缺失长度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分子标记 生物信息学 图位克隆 水稻 卷叶基因
下载PDF
延长胃管置入长度10cm对鼻饲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静 皮红英 郭亮梅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13期6-10,共5页
目的 通过胃管不同置入长度对鼻饲患者相关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为临床提供证据支持及指导意见.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等6个医学数据库相关文献,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14年7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 目的 通过胃管不同置入长度对鼻饲患者相关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为临床提供证据支持及指导意见.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等6个医学数据库相关文献,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14年7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和提取数据,对没有异质性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篇文献、422例病例,延长胃管置入10 cm能够降低鼻饲患者的反流率[OR =o.18,95%CI:(0.10~0.34)]、呛咳率[OR=0.19,95%CI:(0.06~0.58)]、误吸率[OR =0.18,95%CI:(0.07~0.42)]、肺炎发生率[OR =0.13,95%CI:(0.04~0.37)]、腹泻发生率等并发症[OR =0.44,95%CI:(0.20~0.95)],但是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在延长胃管置入组与常规胃管置入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于最终纳入文献数量偏少,且有些文献质量偏低,对于延长胃管置入长度10 cm能够降低鼻饲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结论尚不能完全肯定,须临床进一步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管 鼻饲 置入长度 并发症 META分析
下载PDF
改进鼻饲管置入长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6
15
作者 郑秀先 李雪松 +2 位作者 李琦 李秀芳 蓝芬 《护理学报》 2007年第4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改进胃管置管长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营养后胃肠道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观察组53例,插入胃管长度为55~65 cm,当插至45~55 cm时,检查胃管在胃内后,再插入10 cm,使其到达幽门部。从... 目的探讨改进胃管置管长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营养后胃肠道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观察组53例,插入胃管长度为55~65 cm,当插至45~55 cm时,检查胃管在胃内后,再插入10 cm,使其到达幽门部。从胃管注入温开水20 ml,拔出导引钢丝,再次用注射器快速从胃管注入温开水10~20 ml,使胃管在胃内不盘曲后固定。对照组52例,按传统的胃管置入方法,长度为45~55 cm。两组的鼻饲液均使用营养科自配的营养液。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反流、呛咳、误吸、吸入性肺炎、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2例出现呛咳,无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此4个指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发生腹泻5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对照组分别为6例、4例,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加胃管插入长度后,食物直接刺激幽门部,可促进体液调节,减少胃肠道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重型 鼻饲营养 置管方法 置管长度
下载PDF
鼻导管吸氧导管插入长度的临床再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萍 邱立 尚峰 《护理研究》 2003年第04A期396-397,共2页
目的 :为探讨鼻导管吸氧时导管插入长度。方法 :对 60 6例次鼻尖至耳垂导管插入实际长度及插入 2 /3估计长度和 2 /3实际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对需立即给氧病人选择按照总体均数 9.5cm为固定插入长度 ,对定时给氧及按时更换... 目的 :为探讨鼻导管吸氧时导管插入长度。方法 :对 60 6例次鼻尖至耳垂导管插入实际长度及插入 2 /3估计长度和 2 /3实际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对需立即给氧病人选择按照总体均数 9.5cm为固定插入长度 ,对定时给氧及按时更换鼻导管的病人选择按其实测鼻尖至耳垂长度的 2 /3插入。结论 :鼻导管应按厘米加刻度标记 ,以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导管吸氧 导管 插入长度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不同插管入路的洗胃管插入长度的研究 被引量:32
17
作者 牟灵英 董秀红 +2 位作者 贾丽燕 王美英 刘霞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79-782,共4页
目的 研究插管入路不同时洗胃胃管插入的长度.方法 对197例口服药物中毒患者采用经口插管洗胃,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插管长度,在洗胃过程中对其洗胃情况进行观察,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最理想的插管长度;对98例需做胃镜检查... 目的 研究插管入路不同时洗胃胃管插入的长度.方法 对197例口服药物中毒患者采用经口插管洗胃,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插管长度,在洗胃过程中对其洗胃情况进行观察,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最理想的插管长度;对98例需做胃镜检查的患者,将体表实测长度与胃镜测量“门齿-贲门”的长度进行对比性分析,进而得出两者的差值.结果 A组71例经口腔插管长度是体表实测长度时,洗胃效果好,对胃黏膜的损伤小,胃内残留液少.即洗胃管在胃内的合适位置是贲门下10~15 cm时,洗胃效果最好.“鼻尖-耳垂-剑突”的实测长度与胃镜测量“门齿-贲门”的长度相比,其数值平均长出9.49~14.99 cm.结论 洗胃胃管经口腔插管理想的插入长度是:“鼻尖-耳垂-剑突”的实测长度;经鼻腔插管洗胃时,在实测长度的基础上再延长10 ~1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中毒 洗胃 插管入路 洗胃管
下载PDF
男性新生儿6F气囊导尿管置管体表定位点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芹 辛悦 +2 位作者 高学艳 谢红 黑明燕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3734-3735,共2页
[目的]探讨男性新生儿气囊导尿管适宜置入长度的体表定位点,避免尿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8月在某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的男性新生儿31例,采用B超协助定位,探索体表定位点确定置入长度的准确性。[结果]以脐... [目的]探讨男性新生儿气囊导尿管适宜置入长度的体表定位点,避免尿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8月在某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的男性新生儿31例,采用B超协助定位,探索体表定位点确定置入长度的准确性。[结果]以脐部下缘为体表定位点,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置入长度。[结论]初步探索男性新生儿导尿的体表定位点,并不断积累数据,以获得新生儿尿道长度的大样本数据,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男性 导尿 体表定位 气囊导尿管 置入长度
下载PDF
PICC穿刺时导入鞘进入血管的不同长度引起机械性静脉炎的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竹竹 邱赛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7期87-89,共3页
目的比较PICC置管时导入鞘置入不同长度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方法将置入PICC导管的121例患者根据穿刺时导入鞘置入血管内长度分为三组,其中穿刺时导入鞘进入血管长度为1 cm者为观察组1,穿刺时导入鞘进入血管长度为2 cm者为观察组2,... 目的比较PICC置管时导入鞘置入不同长度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方法将置入PICC导管的121例患者根据穿刺时导入鞘置入血管内长度分为三组,其中穿刺时导入鞘进入血管长度为1 cm者为观察组1,穿刺时导入鞘进入血管长度为2 cm者为观察组2,导入鞘进入血管长度为3 cm者为观察组3,观察三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5.00%,观察组2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0%,观察组3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1.95%,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ICC置管时导入鞘置入长度为2 cm时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入鞘置入长度 机械性静脉炎
下载PDF
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倩 王春梅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1年第11期2862-2864,共3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的准确体外测量方法。[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咨询临床专家,根据文献和专家提到的6种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制定出本次研究所需的14种体外测量方法。选用BD公司生产的4F和5F型P...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的准确体外测量方法。[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咨询临床专家,根据文献和专家提到的6种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制定出本次研究所需的14种体外测量方法。选用BD公司生产的4F和5F型PICC单腔导管给病人置管,置管成功后立即拍摄X线片确定PICC头端位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按照制定好的测量方法进行体外测量;并测量可能影响测量长度准确性的因素。[结果]胸锁关节至心影右上缘的垂直距离和体外测量长度与最佳置入长度间的差值呈正相关(r=0.661~0.795),经校正,14种体外测量方法所测长度均有很高的置入准确性。[结论]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所测得的长度经胸锁关节至心影右上缘的垂直距离校正后,可提高置入长度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置入长度 测量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