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被引量:1
1
作者 BaiCui Xu JingHu Pa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9年第5期389-406,共18页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four published batches listing 3, 140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 projects in China and using GIS and som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the spatial structure was investiga...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four published batches listing 3, 140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 projects in China and using GIS and som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the spatial structure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discussed. The distribution of ICHs in China is agglomerative and spatially dependent. From the view of ICH type, each type is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places, for different reasons, with history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one we found. Nationwide, high-density cores are located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igh densities of ICH are concentrated in flat, water-rich regions where broad-leaved forests dominate plains and low mountain areas-areas that have fertile soil, pleasant weather,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e, ethnic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development of the ICH should be based on discovering unknown items, to break the existing pattern of strong cohesion and high density, and to seek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CH spatial structure influencing facto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hina
下载PDF
2019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Quyi Week Held in Jinan
2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19年第9期46-47,共2页
With the recommendation of various provinces and selection of experts, 131 quyi categories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were presented for the Quyi Week, of which 60 were at national-level and 34 were at provincial-level. ... With the recommendation of various provinces and selection of experts, 131 quyi categories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were presented for the Quyi Week, of which 60 were at national-level and 34 were at provincial-level. Inherito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l over the country demonstrated the excellent programs with rich local features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by stage performances in theaters and residential areas, which comprehensively represented our country s achievements in the preser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Quyi in recent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vincial-level Jinan
下载PDF
Influence on Sport Industry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Application for the Status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3
作者 Jianjun Wa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4年第2期46-49,共4页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育产业 中国文化 传统 国家级 体育用品 文化产业
下载PDF
游戏人间:“荡秋千”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4
作者 林继富 王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7,153,154,共13页
荡秋千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重要类型,凝结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家园意识。荡秋千不是单纯的游艺娱乐或竞技运动,而与多民族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民族秋千文化寄托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生活传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荡秋千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重要类型,凝结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家园意识。荡秋千不是单纯的游艺娱乐或竞技运动,而与多民族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民族秋千文化寄托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生活传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秋千超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而与多民族传统节日生活相联系,构成中华民族秋千民俗生活谱系。中华各民族共享秋千游戏,传递共通的文化思想,凝聚共同的精神禀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千 民间游戏 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非遗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感效”路径
5
作者 普丽春 《学术探索》 2024年第4期55-61,共7页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逐渐走向系统化、常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人们日常化的交流互鉴中孕育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特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有形”...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逐渐走向系统化、常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人们日常化的交流互鉴中孕育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特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有形”活动,使各族人民在“有感”的体验中不断增强“四个认同”,内化“四个与共”,由“形”入“感”,有“效”跃迁,有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非遗传承 “形感效” 路径
下载PDF
古老非遗的历史再现与现实活化--评《岭南粤方言地区跳禾楼习俗研究》兼及若干问题探讨
6
作者 黄伦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2-27,32,共7页
《岭南粤方言地区跳禾楼习俗研究》是近年来广东非遗研究的重要成果,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挖掘的基础上,对跳禾楼这一习俗的历史面貌及流布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勾勒和理论阐释。跳禾楼的发源、流布及族群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其命名、舞蹈语汇... 《岭南粤方言地区跳禾楼习俗研究》是近年来广东非遗研究的重要成果,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挖掘的基础上,对跳禾楼这一习俗的历史面貌及流布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勾勒和理论阐释。跳禾楼的发源、流布及族群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其命名、舞蹈语汇、道具及伴奏乐器等来看,与壮族语言文化应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禾楼 壮族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国家级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策略探究
7
作者 王平 满方宇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12期129-131,共3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国家级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国家级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面临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文化环境变迁、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外来文化冲击严重等困境... 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国家级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国家级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面临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文化环境变迁、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外来文化冲击严重等困境。并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资金支持机制;加强文化环境适应与融合,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提升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加强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等发展策略,以期为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 传统体育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发展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教育路径研究——以云南民族地区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为例
8
作者 于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1-29,共9页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在云南各民族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教育资源、媒介优势及其多渠道多层次进校园的教育路径,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极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 边疆多民族地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路径
下载PDF
传承创新助推民族非遗文化服务乡村振兴——以略阳羌族麻编为例
9
作者 潘璠 《纺织报告》 2024年第5期142-145,共4页
乡村振兴是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文章通过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分析,为传承创新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激发羌族非遗文化产业市场活力、构建新生产力新格局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 传承创新 民族非遗 乡村振兴 羌族麻编
下载PDF
苗族泥哨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若男 蔡克中 《设计》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探索苗族泥哨元素的源起和发展以及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形式。以苗族泥哨元素为切入点,从泥哨的文化内涵、造型元素、纹样图案、色彩搭配4方面进行提取、演变,探讨如何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得出苗族泥哨造型、图案、色彩... 探索苗族泥哨元素的源起和发展以及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形式。以苗族泥哨元素为切入点,从泥哨的文化内涵、造型元素、纹样图案、色彩搭配4方面进行提取、演变,探讨如何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得出苗族泥哨造型、图案、色彩、文化内涵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设计方法。系统地探究苗族泥哨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丰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对苗族泥哨进行活态传承与创新应用,为继承和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贡献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泥哨 文化创意产品 苗族 设计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冯旭芳 寿泉洪 王佳桐 《当代职业教育》 2024年第3期40-49,共10页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通过对黄酒酿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的扎根理论分析,探究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而构建其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包括成就动机、行动能力、环境氛围、发...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通过对黄酒酿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的扎根理论分析,探究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而构建其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包括成就动机、行动能力、环境氛围、发展机会和考核激励5个主范畴以及对应的20个子范畴。其中,成就动机与行动能力是影响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内部驱动因素;环境氛围、发展机会和考核激励是影响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外部驱动因素。外部驱动因素可直接影响非遗传承人的成长,也可通过内部驱动因素间接影响非遗传承人成长。基于此,非遗传承人成长可以从激发非遗传承人内在成就动机、提升个人行动能力、提供更多成长机会、建立完善激励制度四个方面着力,通过关注其情感需求、培育其工匠精神、挖掘其发展潜力、激发其创新活力来促进其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 扎根理论
下载PDF
民俗体育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现实价值与开发利用
12
作者 伏子杰 蓝晓萍 +1 位作者 董梦馨 田磊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3期42-45,共4页
作为一种集生活化、集体性和传承性为一体的传统文化遗产民俗体育,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面对民俗体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实践活动的开展创新性较差、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力度不够,以... 作为一种集生活化、集体性和传承性为一体的传统文化遗产民俗体育,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面对民俗体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实践活动的开展创新性较差、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力度不够,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有限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和阻碍,学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和深入挖掘民俗体育的现实价值。该研究认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俗体育是弘扬与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需要,有利于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以及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鉴于此,高校应该重视民俗体育价值,做好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整合体育教材资源、精选民俗体育项目,同时加强民俗体育专业师资力量建设,以保障民俗体育有效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以期充分发挥民俗体育的现实价值和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大学体育 社会价值 文化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基于价值共创的彝绣传承服务设计
13
作者 周莲靖 董石羽 《设计》 2024年第11期44-48,共5页
针对云南彝族刺绣产业发展存在产品创新不足、销售渠道不宽、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从价值共创的角度出发,整合彝绣产业服务内容,优化彝绣产业服务流程,探索非遗文化保护与活态传承的服务设计方法。以文献调研和现状分析为切入点,构建非... 针对云南彝族刺绣产业发展存在产品创新不足、销售渠道不宽、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从价值共创的角度出发,整合彝绣产业服务内容,优化彝绣产业服务流程,探索非遗文化保护与活态传承的服务设计方法。以文献调研和现状分析为切入点,构建非遗文化产业价值共创研究体系,结合服务设计的思想与方法,经过物理、数字和人工触点分析,提出“线上+线下”服务模式,绘制服务蓝图,提出彝绣产业服务策略。通过调研与资料梳理,提取彝绣传承现有服务模式,设计彝绣产业服务系统图和线上彝绣App作为实证研究。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继承中,通过价值共创理论充分调动非遗当地资源,构建彝绣产业服务系统,实现彝绣的产品创新与可持续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共创 彝绣 服务设计 非遗文化 活态传承
下载PDF
香云纱真丝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研究进展
14
作者 陈佳桦 邹世杰 +2 位作者 吴炜 郑晶晶 吕健元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73,共10页
香云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具有天然环保、挺括顺滑、抗菌除臭、防晒防水等优势,被誉为“软黄金”。现阶段由于臭氧层的严重破坏,对人类健康及其他方面产生重要威胁,织物抗紫外线... 香云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具有天然环保、挺括顺滑、抗菌除臭、防晒防水等优势,被誉为“软黄金”。现阶段由于臭氧层的严重破坏,对人类健康及其他方面产生重要威胁,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研究逐渐成为纺织品行业的重要方向。相比于普通真丝织物,香云纱由于特殊染整工艺,具有优异的紫外线防护性能。但该染整过程较为传统,实际生产具有较大限制,行业产业化率低。基于此文章综述了香云纱特殊染整工艺及其抗紫外线性能、其他真丝织物抗紫外线研究等内容,总结了香云纱抗紫外线染整过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指导实际生产应用,为未来香云纱产品设计创新及性能改善提供借鉴,提升产品服用性能,推动行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云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丝织物 抗紫外线改性处理 绿色低碳 多功能性丝绸
下载PDF
品牌价值链理论下京族非遗与文创的互嵌融合研究
15
作者 程镜蓉 张世龙 +1 位作者 吕建宝 刘玲玲 《湖南包装》 2024年第3期60-63,共4页
针对京族非遗开发片面、粗放、设计转化能力弱致使民族海洋特性表现不足等问题,从品牌的角度出发,为京族文化与文创的互嵌融合提出设计策略具有深远意义。采用文献法与田野调查法,阐明京族非遗的发展研究现状,链接品牌价值链理论与文创... 针对京族非遗开发片面、粗放、设计转化能力弱致使民族海洋特性表现不足等问题,从品牌的角度出发,为京族文化与文创的互嵌融合提出设计策略具有深远意义。采用文献法与田野调查法,阐明京族非遗的发展研究现状,链接品牌价值链理论与文创设计的方法理念,开拓京族非遗与文创融合路径,生成相应融合模型。运用文化元素进行具体的品牌形象建构,并进行文创衍生设计,验证路径的可行性。将非遗与文创的融合分为价值阶段与增值阶段,对不同阶段进行细致划分与深入研究,能充分捕捉可利用资源,有效激发利益相关群体价值并贡献各自潜能,使文化设计转化可持续进行,为其他少数民族族群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族非遗 品牌价值链理论 文创设计 互嵌融合 设计转化
下载PDF
非遗视域下节日类民俗活化利用路径分析——以贵阳龙井村“六月六”节日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雪花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4-53,共10页
“六月六”节日作为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贵州省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布依族的代表性节庆符号,“六月六”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多重意蕴;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月六”节日随着时间... “六月六”节日作为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贵州省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布依族的代表性节庆符号,“六月六”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多重意蕴;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月六”节日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保持原有习俗的同时亦在组织方式、规模大小、参与人员与节日活动形式上发生了一些流变。基于此,文章从非遗视角出发对龙井村布依族与“六月六”节日的文化记忆进行探析,梳理并阐述“六月六”节日中所蕴含的节日含义,以及当下“六月六”节日在龙井村的“活态”表现,进而分析目前龙井村在传承与发扬“六月六”节日中所面临的困境,并为后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以期为贵州乃至我国非遗工作的长久发展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月六 布依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资源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仡佬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研究
17
作者 郎丽娜 吴秋林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我国仡佬族传统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其实可看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力量对仡佬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仡佬族传统文化实现了“国家化”;仡佬族传统文化得到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仡佬族传统文化的现代... 我国仡佬族传统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其实可看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力量对仡佬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仡佬族传统文化实现了“国家化”;仡佬族传统文化得到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仡佬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力量介入传统文化,其实是一种文化国家化的介入,也是一种文化国家化的发展,这在我国具有普遍性意义,因为这样的历史进程在多个民族文化发展中都有呈现,且自古就如是,这是基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官方与民间的“二元结构”性质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仡佬族 仡佬族传统文化 文化国家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颍州枕头馍制作技艺为例
18
作者 李晓巍 周典恩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7-31,46,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的智慧结晶,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活态记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企业、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的智慧结晶,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活态记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企业、非遗传承人等多主体参与,在保持非遗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物质载体促进活态传承,构建特色文化体系,创新传承方式,借助现代技术实现跨时空对话,发挥群众文化作用,提高公众参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自信 活态传承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域下长岛渔号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及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19
作者 孙磊 杨沼佩 张淑芬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5-101,共7页
长岛渔号是长岛渔民在风帆时代进行渔猎生产时喊的劳动号子,距今有近400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视域下,依托长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底蕴,对“长岛渔号”这一文化符号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商业运作,不仅有利于推进对... 长岛渔号是长岛渔民在风帆时代进行渔猎生产时喊的劳动号子,距今有近400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视域下,依托长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底蕴,对“长岛渔号”这一文化符号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商业运作,不仅有利于推进对其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也对推进海岛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使用SWOT分析法探索长岛渔号在推进长岛文旅融合规划中的适应度,运用协同发展理论深入探索长岛渔号创新发展路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非遗 长岛渔号 文旅融合 协同发展
下载PDF
游客目的地非遗认同:概念、要素与实证检验
20
作者 杨亚丽 陈志钢 +1 位作者 姜有根 苟芬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28,150,共7页
基于文化间性理论,以土族盘绣为案例,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探索游客目的地非遗认同的概念、要素和量表。结果表明:(1)游客目的地非遗认同是游客非遗旅游体验后对目的地非遗文化的认知、理解、评价和行为实践。(2)游客目的地非遗认同主要包... 基于文化间性理论,以土族盘绣为案例,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探索游客目的地非遗认同的概念、要素和量表。结果表明:(1)游客目的地非遗认同是游客非遗旅游体验后对目的地非遗文化的认知、理解、评价和行为实践。(2)游客目的地非遗认同主要包括非遗文化价值认知、非遗文化积极评价和非遗保护行为意愿3个要素,构建了“价值认知—积极评价—行为意愿”理论模型。(3)游客目的地非遗认同量表包含历史价值认知、精神价值认知、符号价值认知、审美价值认知、经济价值认知、积极评价和行为意愿7个维度27个题项,量表整体结构良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切性。本研究为科学测量和提升游客目的地非遗认同提供了新视角,部分回应了增强人民群众非遗认同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间性理论 游客 旅游目的地 非遗认同 土族盘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