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ation of a precise integration method for seismic modeling based on graphic processing unit 被引量:2
1
作者 Jingyu Li Genyang Tang Tianyue Hu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0年第4期387-393,共7页
General purpose graphic processing unit (GPU) calculation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Its mode of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threads is capable of seismic numerical simulation which has ... General purpose graphic processing unit (GPU) calculation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Its mode of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threads is capable of seismic numerical simulation which has a huge quantity of data and calculation steps. In this study, we introduce a GPU-based parallel calculation method of a precise integration method (PIM) for seismic forward modeling. Compared with CPU single-core calculation, GPU parallel calculating perfectly keeps the features of PIM, which has small bandwidth, high accuracy and capability of modeling complex substructures, and GPU calculation brings high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which means that high-performing GPU parallel calculation can make seismic forward modeling closer to real seismic rec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se integration method seismic modeling general purpose GPU graphic processing unit
下载PDF
Clastic compaction unit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clay content and integrated compaction recovery using well and seismic data 被引量:1
2
作者 Zhong Hong Ming-Jun Su +1 位作者 Hua-Qing Liu Gai G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85-697,共13页
Compaction correction is a key part of paleogeomorphic recovery methods. Yet, the influence of lithology on the porosity evolution is not usually taken into account. Present methods merely classify the lithologies as ... Compaction correction is a key part of paleogeomorphic recovery methods. Yet, the influence of lithology on the porosity evolution is not usually taken into account. Present methods merely classify the lithologies as sandstone and mudstone to undertake separate porositydepth compaction modeling. However, using just two lithologies is an oversimplification that cannot represent the compaction history. In such schemes, the precision of the compaction recovery is inadequate. To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compaction recovery, a depth compaction model has been proposed that involves both porosity and clay content. A clastic lithological compaction unit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clay content, has been designed to identify lithological boundaries and establish sets of compaction units. Also, on the basis of the clastic compaction unit classification, two methods of compaction recovery that integrate well and seismic data are employed to extrapolate well-based compaction information outward along seismic lines and recover the paleo-topography of the clastic strata in the region. The examples presented here show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aleo-geomorphology can be gained by applying the proposed compaction recovery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ction recovery Porosity-clay contentdepth compaction model Classification of lithological compaction unit well and seismic data integrated compaction recovery technology
下载PDF
Simplifying the Integration of Petrophysics and Rock-Physics to Identify Hydrocarbon Bearing Rocks on Seismic
3
作者 Arfan Ali Erick Alvarez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CAS 2022年第10期951-972,共22页
A considerable effort has been made in the literature for quality assurance (QA) and quality checking (QC) of the petrophysical log data for computation of reservoir rock property parameters. Well log data plays an in... A considerable effort has been made in the literature for quality assurance (QA) and quality checking (QC) of the petrophysical log data for computation of reservoir rock property parameters. Well log data plays an integral role in building a rock physics model for quantitative interpretation (QI) work. A poor-quality rock physics model may lead to significant financial and HSSE implications by drilling wells in undesired locations. Historically,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including histograms and cross plots for reviewing the feasibility of petrophysical logs for QI work. However, no attempt has ever been made to introduce a simplified workflow. This paper serves two-fold. It provides a simplified step by step approach for building a petrophysics/rock physics model. A case study has been presented to compare the synthetic seismogram generated from the simplified workflow with the actual seismic trace at well locations. Secondly, the paper shows how a few key cross plots and rock property parameters provide adequate information to validate petrophysical data, distinguish overburden and reservoir sections, and to help identify fluids and saturation trends within the reservoir sands. In the mentioned case study, the robustness of the simplified rock physics model has helped seismic data to successfully distinguish hydrocarbon bearing reservoir sands from non-reservoir sh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physics-Rock Physics Integration Rock Physics model Quantitative Interpretation Simplified Workflow seismic to well Tie
下载PDF
基于多模式预报的四川盆地强降水订正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龙柯吉 康岚 +1 位作者 肖递祥 杨康权 《暴雨灾害》 2024年第1期54-62,共9页
四川盆地地形地貌复杂,强降水预报难度大,对模式降水预报产品进行订正,是提升强降水预报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2018—2019年发生在四川盆地的35次强降水过程,对ECMWF、CMA_MESO和SWC_WARMS三种模式的24 h强降水预报采用常规评分和空... 四川盆地地形地貌复杂,强降水预报难度大,对模式降水预报产品进行订正,是提升强降水预报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2018—2019年发生在四川盆地的35次强降水过程,对ECMWF、CMA_MESO和SWC_WARMS三种模式的24 h强降水预报采用常规评分和空间平移两个方法进行检验,并利用最优评分、多模式集成和位移订正三种方法进行订正试验。结果表明:最优评分订正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各模式降水预报的强度,而多模式集成订正法可以改进降水落区和极值预报,在此基础上计算位移偏差,根据最优的位移偏差值对降水预报进行位移订正,可以进一步改进强降水落区预报效果。然后利用2020—2021年强降水过程进行订正效果验证,结果显示:经订正后的降水极值预报更接近实况,各量级降水预报评分明显优于单一模式,暴雨和大暴雨预报的TS评分提高率较最优单模式分别可达24.3%和42.8%,订正后空报率基本维持,漏报率显著下降,订正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集成 最优评分法 空间平移检验 三源融合降水
下载PDF
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
5
作者 李阳 王延光 +2 位作者 刘浩杰 陈雨茂 薛兆杰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是综合应用多种地球物理资料与油藏动静态信息进行复杂油藏精细表征和动态监测的跨学科技术,对于提高油藏的储量动用程度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当前地球物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系统回顾了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是综合应用多种地球物理资料与油藏动静态信息进行复杂油藏精细表征和动态监测的跨学科技术,对于提高油藏的储量动用程度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当前地球物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系统回顾了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提出的背景和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梳理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系列,总结了在油藏地球物理基础研究、井中地球物理技术、多尺度资料联合反演、地球物理约束确定性建模、时移地震剩余油气预测、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微地震油藏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效果。面对中国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深层、深水、非常规及老油田(“两深一非一老”)形势和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挑战,油藏地球物理在油气产业技术致胜阶段仍然大有可为,要持续创新油藏地球物理技术,井、震、动、模一体化联合和人工智能应用,构建高水平的油藏地球物理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解决方案,支撑油藏全生命周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地球物理 井中地震 联合反演 油藏建模 油藏动态监测 剩余油预测 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
下载PDF
无砟轨道对不同地形下简支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6
作者 张永亮 刘沛 +1 位作者 王春阳 刘苗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1-46,共6页
研究目的:为研究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对多跨简支梁桥下部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以32 m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线桥一体化模型与单墩模型,采用反应谱法研究3种典型地形条件下轨道纵向约束效应对桥墩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 研究目的:为研究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对多跨简支梁桥下部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以32 m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线桥一体化模型与单墩模型,采用反应谱法研究3种典型地形条件下轨道纵向约束效应对桥墩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1)跨越平坦地形时,受轨道系统与端刺的影响,线桥一体化模型的墩底内力呈边界处小、中跨大的抛物线型分布,与单墩模型相比,中跨区域的桥墩处在地震反应放大区;(2)跨越V字形地形时,该区域各墩底内力呈现临界墩底内力显著增大、中跨高墩的墩底内力明显减小的U字形分布特征;(3)跨越Λ字形地形时,该区域各墩底内力呈现以中跨矮墩为中心、且其墩底内力显著增大、相邻墩底内力明显减小的Λ字形分布特征,中跨矮墩在抗震设计时应加以重视;(4)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类似典型地形条件下的高速铁路简支梁桥的抗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简支梁 线桥一体化模型 桥墩 地震反应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井震联合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
7
作者 张军 《河南科技》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为解决复杂断块油藏面临的油藏构造碎小、低序级断层数量多、准确识别难度大和油藏描述效率低等问题。【方法】充分应用地震资料、测井数据等储层信息,开展井震联合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现场生产动态... 【目的】为解决复杂断块油藏面临的油藏构造碎小、低序级断层数量多、准确识别难度大和油藏描述效率低等问题。【方法】充分应用地震资料、测井数据等储层信息,开展井震联合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现场生产动态响应情况开展断层精细解释、断裂系统精细刻画,准确落实低序级断层发育及组合方式,在精细地层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与模型互检,迭代修正更新模型,尽可能保证模型精准,以便厘清剩余油分布规律,指导后期开发。【结果】该技术在胜利油田复杂断块区D块、L块等多个区块先后进行了应用,结果显示,断点吻合率均达到100%,数模含水拟合率达到90%以上。【结论】该技术能够实现复杂断块构造的精细描述,对特高含水期自然断块剩余油潜力认识、提高老区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和良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联合 建模数模一体化 复杂断块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中90°相位转换技术适用性的讨论
8
作者 章学刚 杨飞 +1 位作者 左中航 汪勇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0-896,共7页
地震沉积学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中90°相位转换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但在实际研究与应用中,该技术并未取得如期的成果。在地震勘探原理中,地震反射同相轴代表着具有波阻抗差的地层界面。90°相位转换拟通过相移... 地震沉积学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中90°相位转换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但在实际研究与应用中,该技术并未取得如期的成果。在地震勘探原理中,地震反射同相轴代表着具有波阻抗差的地层界面。90°相位转换拟通过相移的方式,将代表着地层界面的地震反射同相轴赋于岩性地层的意义。由于地下地层的复杂多变,多种岩性频繁薄互层。利用薄互层地质模型的地震正演模拟结果,证实地震反射同相轴并不能与地层界面一一对应,因此,地震剖面中的同相轴是多套薄互层组合效应。受地震资料分辨力的限制,90°相位转换后的地震资料既不能将原始地震资料由界面型地震剖面转换成岩性地层剖面,也缺乏明确的地质含义,其在地震构造解释和地震岩性解释中的应用能力均很有限,所以很难称其为地震沉积学的应用技术。因此,将90°相位转换技术作为地震沉积学的核心技术并不合适,该技术无法提高地震资料分辨能力,也不能精确地将地震剖面转化成岩性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90°相位转换 道积分 地震正演模拟 同相轴
下载PDF
基于MBSE的卫星互联网仿真平台架构建模
9
作者 李红光 刘垚圻 +1 位作者 周一青 石晶林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共12页
针对传统基于文档的系统工程方法在高复杂度卫星互联网仿真平台开发中存在的系统设计协调性差及早期仿真验证不足等问题,提出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MBSE)方法开展卫星互联网仿真平台架构建模。首先,... 针对传统基于文档的系统工程方法在高复杂度卫星互联网仿真平台开发中存在的系统设计协调性差及早期仿真验证不足等问题,提出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MBSE)方法开展卫星互联网仿真平台架构建模。首先,提出基于MBSE的双V模型(dual V model based on MBSE,DVMBSE)及与外部软件集成验证架构;然后,基于MBSE方法论对卫星互联网仿真平台顶层架构开展需求分析、功能分解及交互结构建模;最后,通过运行逻辑验证与外部模型集成验证实现了模型的有效性验证,从而支撑卫星互联网设计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互联网 MBSE 仿真建模 仿真平台 集成验证
下载PDF
土-承台动力相互作用对砂土场地桩基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
10
作者 杨当 王靖程 叶爱君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1期199-204,M0017,共7页
在桩基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中,桩-土动力相互作用是个重要的问题,而对于采用低桩承台基础的桥梁,承台埋在土面以下,还存在土与承台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目前,地震反应分析中一般不考虑土-承台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相关研究也很少。为此,利... 在桩基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中,桩-土动力相互作用是个重要的问题,而对于采用低桩承台基础的桥梁,承台埋在土面以下,还存在土与承台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目前,地震反应分析中一般不考虑土-承台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相关研究也很少。为此,利用OpenSees有限元分析程序,基于p-y曲线建立了土-结构一体化桩基单墩模型,选择40条实际岩石场地地震记录作为输入,开展了考虑土-承台动力相互作用的桩基桥梁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土-承台动力相互作用后,结构的基本周期会减小,墩底曲率会明显增大,桩顶曲率会大幅减小,但墩顶位移的减小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群桩基础 地震反应 土-结构一体化模型 土-承台动力相互作用
下载PDF
利用地震建模一体化技术提高水平井设计质量
11
作者 钟张起 赵志勇 +2 位作者 连捷 朱利君 鞠秀叶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4年第8期43-47,57,共6页
为了提高低丰度油藏的储量动用水平,中原油田加大了水平井投资力度。利用常规地震数据方法进行水平井设计不能满足低丰度油藏的开发要求,为了提高水平井油层钻遇率,利用地震建模一体化技术来提高水平井设计质量。统计濮东采油厂26口水... 为了提高低丰度油藏的储量动用水平,中原油田加大了水平井投资力度。利用常规地震数据方法进行水平井设计不能满足低丰度油藏的开发要求,为了提高水平井油层钻遇率,利用地震建模一体化技术来提高水平井设计质量。统计濮东采油厂26口水平井数据,水平井油层钻遇率平均为33.6%,油层钻遇率不仅较低,而且波动很大。地震剖面的波形显示模式缺点是构造解释精度相对较低,这是导致水平井油层钻遇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平井设计中容易出现二维和三维构造存在矛盾,地震数据和建模数据存在矛盾,单纯的等值线内插法并不能提高构造解释的精度,经常出现油层追踪失败的现象。利用地震建模一体化技术,设计Q58-P1水平井,在位图显示模式下,沿地震面进行了层面追踪和断层追踪,重新修正数据并建立了Q101断块的构造模型和属性模型。对101断块进行了地质储量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通过经济评价,符合钻井要求。2023年,濮东采油厂已实施水平井2口,水平井油层钻遇率为73.9%,初期日产油15.5t,是新投直井或斜井产能的3倍,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地震建模一体化技术 水平井设计 油层钻遇率
下载PDF
自动飞行系统飞行模式操作验证方法研究
12
作者 刘姝 周超 +2 位作者 魏子博 许浩楠 黄雄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 2024年第1期60-65,共6页
现代民用飞机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人机交互系统之一,其飞行模式操作控制功能由两大物理部分组成:FMCP硬件与自动飞行控制软件。对于复杂的人机交互功能的验证,需要采用面向开发过程的模型验证方法,首先由系统功能层级到功能模块... 现代民用飞机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人机交互系统之一,其飞行模式操作控制功能由两大物理部分组成:FMCP硬件与自动飞行控制软件。对于复杂的人机交互功能的验证,需要采用面向开发过程的模型验证方法,首先由系统功能层级到功能模块层级逐级分解飞行模式操作控制功能开发架构,进而从功能模块层级到系统功能层级自下而上设计飞行模式操作控制功能验证架构,最后针对功能验证架构中的集成模型测试阶段,以FMCP速度视窗功能为例,通过对所有相关的人机操作进行分类定义,分别定义了速度目标值的状态转换与动作响应,进而针对定义梳理出完整的速度目标值状态转换与动作响应矩阵,矩阵中的每一个表格均对应着速度目标值的状态转换或者动作操作及其对应的响应情况。为自动飞行模式操作控制的集成模型验证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模式操作 人机交互系统 面向开发过程的模型验证 集成模型测试方法
下载PDF
基于测速测距激光雷达的飞行器地形匹配导航方法
13
作者 桑洋 纪新春 +3 位作者 魏东岩 尤逸轩 张文超 袁洪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针对中低空飞行器地形匹配与惯导组合中惯导误差累积导致高程图变形限制地形匹配精度、二维地形匹配运算量大和地形匹配失效时定位可用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测速测距激光雷达的地形匹配导航方法。利用激光测速信息辅助构建高程图,减... 针对中低空飞行器地形匹配与惯导组合中惯导误差累积导致高程图变形限制地形匹配精度、二维地形匹配运算量大和地形匹配失效时定位可用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测速测距激光雷达的地形匹配导航方法。利用激光测速信息辅助构建高程图,减小高程图变形从而提高匹配精度,同时降低匹配结果与惯导的相关性;设计集成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特征与分步核验的地形匹配算法,提高匹配的实时性;采用激光测速信息辅助校正惯导,提高地形匹配失效时定位的可用性。典型场景地形数据的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激光测速辅助构建的高程图较基于惯导构建的高程图的地形匹配定位精度提高了36.6%,所提的卡方初始化随机抽样一致性地形特征误匹配检测算法(TCI-RANSAC)相比于RANSAC算法缩短了55.6%的核验时间,且测速信息的引入将组合定位精度提高了65.9%,具备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器 测速测距激光雷达 地形匹配导航 组合导航 高程图构建 特征匹配核验
下载PDF
石油化工框架式塔基础的抗震分析
14
作者 许兆辉 《石油化工设计》 CAS 2024年第2期4-7,I0001,共5页
为研究框架式塔基础的地震反应特性,优化抗震设计,文中以某石化分馏塔框架式塔基础为例,对落地塔进行有限元模拟和规范经验公式计算进行对比,分析了结果偏差原因;对框架式塔基础分别采用底部剪力法、框架模型法以及整体模型法进行计算对... 为研究框架式塔基础的地震反应特性,优化抗震设计,文中以某石化分馏塔框架式塔基础为例,对落地塔进行有限元模拟和规范经验公式计算进行对比,分析了结果偏差原因;对框架式塔基础分别采用底部剪力法、框架模型法以及整体模型法进行计算对比,总结了计算结果间的偏差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落地塔模拟计算未考虑实际塔内件和管道等的影响,基本自振周期T 1的模拟结果偏大,塔底地震效应偏小,可采用增大壁厚法调整模拟计算。框架式塔基础采用整体模型法考虑了塔器和框架基础的相互作用,基本自振周期T 1比塔器有所增大,塔底地震力及总弯矩均有降低;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果较整体模型法结果有偏差,底部剪力法并不适用;采用框架模型法计算的地震力及倾覆力矩偏大,导致框架的内力和配筋偏大,宜进行优化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式塔基础 地震作用 基本自振周期 整体模型 框架模型
下载PDF
考虑轨道约束的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
15
作者 杨彭钧 刘琦 +1 位作者 吴斐璠 王慧东 《粉煤灰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为研究高速铁路连续梁桥与轨道系统地震响应规律,以某高速铁路连续梁及T构梁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轨道约束的线桥一体化模型,研究一致激励及非一致激励下连续梁桥无缝线路地震响应,探讨线路纵向阻力、桥墩刚度、支座类型、行波效应对梁... 为研究高速铁路连续梁桥与轨道系统地震响应规律,以某高速铁路连续梁及T构梁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轨道约束的线桥一体化模型,研究一致激励及非一致激励下连续梁桥无缝线路地震响应,探讨线路纵向阻力、桥墩刚度、支座类型、行波效应对梁轨系统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轨道约束会提升结构低阶纵向自振频率,对结构竖向及横向频率影响较小;轨道约束对结构内力影响较大,墩底剪力最大减小27.56%;梁缝位置为钢轨不利位置;小阻力扣件对减小钢轨纵向力有显著作用;增加桥墩刚度可明显减小梁轨相对位移;摩擦摆减隔震支座可明显减小连续梁固定墩墩底弯矩,从经济角度出发可仅在主墩布置摩擦摆减隔震支座;行波效应对轨道系统影响较大,同时对墩底弯矩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线路 线桥一体化模型 梁轨系统 地震响应 行波效应
下载PDF
大跨度整体式高墩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健 师新虎 刘志强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219,共8页
为探究强震作用下高墩大跨整体式桥梁的地震损伤机理,从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念出发并结合概率方法对其进行地震易损性研究。首先基于OpenSees建立实例桥的弹塑性分析模型;然后综合考虑地震动与桥梁结构参数的双随机特性,生成地震动与... 为探究强震作用下高墩大跨整体式桥梁的地震损伤机理,从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念出发并结合概率方法对其进行地震易损性研究。首先基于OpenSees建立实例桥的弹塑性分析模型;然后综合考虑地震动与桥梁结构参数的双随机特性,生成地震动与桥梁的随机样本,并进一步采用IDA法建立桥梁概率性地震需求模型,确定桥墩各构件的地震易损性;最后基于条件概率原理,考虑桥墩的4种构件失效模式,结合PCM法快速、有效地推导出精确的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研究表明:薄壁边墩墩顶截面的曲率延性随PGA发展较快,能提前进入塑性状态并成为桥墩各构件的最易损截面;在设计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发生中等破坏的失效概率分别为0.38和0.93,而中墩截面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边墩截面,在罕遇地震下发生中等破坏的失效概率仅为0.15;与一阶界限法相比,PCM法能充分考虑各构件之间的相关程度,利用其导出考虑多种失效模式下复杂体系桥梁的系统易损性曲线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整体式桥梁 概率性地震需求模型 地震易损性 PCM法 失效模式
下载PDF
基于井震结合的裂缝建模技术在渤中19-6区域的应用
17
作者 何坪易 周怀来 +2 位作者 王元君 吕芬 严帝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3年第1期74-83,共10页
渤中19-6古潜山构造带是一种典型的多层次储层,自顶至底依次为孔隙带(砂砾岩)+裂缝带(风化壳溶蚀+内幕破裂)。裂缝在油气运移和富集中起重要作用,也是制约研究区油气勘探的关键。以古构造、古地貌背景为基础,基于地震资料分析与建模,探... 渤中19-6古潜山构造带是一种典型的多层次储层,自顶至底依次为孔隙带(砂砾岩)+裂缝带(风化壳溶蚀+内幕破裂)。裂缝在油气运移和富集中起重要作用,也是制约研究区油气勘探的关键。以古构造、古地貌背景为基础,基于地震资料分析与建模,探讨了裂缝的平面分布规律:裂缝发育受古构造控制,发育位置与构造位置重合,构造变化大的区域裂缝发育程度高。通过渗透率模型与岩心实验渗透率、裂缝模型与属性裂缝预测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精细刻画了地下实际裂缝发育情况,为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19-6 井震结合 裂缝建模 裂缝预测 模型验证
下载PDF
一种基于τ模型算法的岩相建模方法及应用
18
作者 雷诚 崔炳凯 +3 位作者 翟光华 叶禹 徐庆岩 张瑾琳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2期206-214,共9页
基于地震反演约束的三维储层建模技术将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有效结合,既体现了测井数据的垂向分辨率,又考虑了反演数据体反映的储层横向变化特征,是目前油藏分析的主流方法。但在传统的地震数据与测井数据结合算法中,两者对最终岩相的约... 基于地震反演约束的三维储层建模技术将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有效结合,既体现了测井数据的垂向分辨率,又考虑了反演数据体反映的储层横向变化特征,是目前油藏分析的主流方法。但在传统的地震数据与测井数据结合算法中,两者对最终岩相的约束权重难于控制,且将两者假设为相互完全独立或条件独立,会在最终结果中出现各种不一致性,例如预测砂岩概率值大于1。该文引入τ模型算法,并将其进行改进,使其在数据相互依赖的复杂情况下,也可确保结果的一致性。同时将该算法应用于尼日尔D油田的岩相建模中,并利用迭代优化算法确定相关系数,使得砂体概率预测平均误差减少30%,有效提高了砂体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演 储层建模 数据整合 条件概率 条件独立
下载PDF
一体化内嵌墙板与梁柔性连接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19
作者 陈强 徐宗美 +3 位作者 王少杰 张旭 李庆刚 张中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97-306,共10页
一体化内嵌墙板用于钢框架结构可进一步提高装配率,为了提高一体化内嵌墙板的安装效率并减少其对主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上挂下坐”式柔性连接方法。为了验证该柔性连接的可靠性并探明采用该方法连接的一体化内嵌墙板对钢... 一体化内嵌墙板用于钢框架结构可进一步提高装配率,为了提高一体化内嵌墙板的安装效率并减少其对主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上挂下坐”式柔性连接方法。为了验证该柔性连接的可靠性并探明采用该方法连接的一体化内嵌墙板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多种工况下单榀及空间钢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上挂下坐”式柔性连接可靠,“上挂”区未见明显损伤;墙板与框架柱之间填充轻质泡沫材料,利于耗能且能降低框架结构损伤;采用“上挂下坐”式柔性连接的一体化内嵌墙板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小震下不参与主体结构抗侧,当层间位移角大于1/174时,其对刚度的贡献逐渐显现且存在随机波动性;大震下一体化内嵌墙板可等效为“只受压不受拉”的斜压杆单支撑模型,考虑内嵌墙板作用后基底剪力、塑性铰数量、层间位移角均显著增大或增多,其刚度的随机性对层间位移角和塑性铰存在影响、对基底剪力基本无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采用柔性连接的一体化内嵌墙板用于钢框架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内嵌墙板 柔性连接 钢框架结构 抗震性能 斜压杆单支撑模型
下载PDF
应急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组合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豁辉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8期150-153,共4页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案例驱动的应急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组合技术,以既有的可计算事故案例为基础,采用驱动求解服务组合需求的方法,从应急测绘案例库中匹配符合服务组合需求的相似案例,在此基础上集成建模,为用户提供空间信息服务组合方案。...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案例驱动的应急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组合技术,以既有的可计算事故案例为基础,采用驱动求解服务组合需求的方法,从应急测绘案例库中匹配符合服务组合需求的相似案例,在此基础上集成建模,为用户提供空间信息服务组合方案。该文首先介绍基于案例驱动的应急服务组合流程,并分别选取空间、时间和语义3个维度,概述应急测绘模型耦合校验方法。随后设计应急地理信息集成建模框架系统,并重点分析该系统的应急地理信息大数据管理模块、应急测绘案例库模块、领域分析模型集成与服务框架模块的设计内容。最后将该系统应用到J市化工厂危险化工品泄露突发事件的应急测绘任务中。结果表明,该系统可精确划定危险区域、估算受灾人口和分析疏散路线,具有应急响应速度快、灾害区域划定结果和灾害危害等级评估精确等一系列优势,应用效果达到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测绘模型 兼容性校验 应急案例库 集成建模 地理信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