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nsity measures for the seismic response evaluation of buried steel pipelines under near-field pulse-like ground motions 被引量:3
1
作者 Alireza Kiani Mehdi Torabi S.Mohammad Mirhosseini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9年第4期917-931,共15页
Ground-motion Intensity Measures (IMs) are used to quantify the strength of ground motions and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structures. IMs act as a link between seismic demand and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and therefore, h... Ground-motion Intensity Measures (IMs) are used to quantify the strength of ground motions and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structures. IMs act as a link between seismic demand and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and therefore, have a key role in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Many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suitable IMs in terms of effi ciency, suffi ciency and scaling robustness. The majority of these investigations focused on ordinary structures such as buildings and bridges, and only a few were about buried pipelines.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optimal IMs for predicting the seismic demand of continuous buried steel pipelines under near-fi eld pulse-like ground motion records is investigated.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s performed using twenty ground motion records. Using the results of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optimality of 23 potential IMs are studied. It is concluded that specifi c energy density (SED) followed by VSI[ω1(PGD+RMSd )] are the optimal IMs based on effi ciency, suffi ciency and scaling robustness for seismic response evaluation of buried pipelines under near-fi eld ground mo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 BURIED steel PIPELINE intensity measure SCALING robustness pulse-like ground motion RECORDS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下载PDF
Some considerations on the physical mea-sure of seismic intensity 被引量:1
2
作者 郝敏 谢礼立 徐龙军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5年第2期245-250,255,共7页
The study on seismic intensity can be traced prior to the time that modern seismology was established. In its early stage the seismic intensity was designed to serve as a measure in scaling the severity of earthquake ... The study on seismic intensity can be traced prior to the time that modern seismology was established. In its early stage the seismic intensity was designed to serve as a measure in scaling the severity of earthquake damage to 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structures. Also the seismic intensity is usually assigned by engineers and seismologists with one or two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to reflect earthquake damage potential so as to be able to serve as an input earthquake load for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So choosing a proper parameter to reflect the action of seismic intensity i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on physical measure of seismic intensity. However, since various kinds of structures have quite different damage mechanisms, there will exist great differences in damages to different structures located at the same area during the same earthquake. Particularly, in some cases, quite different damages have happened even to the structures of same kind due to many other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aterials,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r o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ites where structures located. In addition, th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which result in damage to structures, are not the single peak value of ground motion. Henc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the research on new physical measure of seismic intensity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parameters such as duration, energy of ground motion and so on. In particular, as the physical measures of intensity, different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should be adopted for different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intensity earthquake potential damage earthquake damage to structures physical measure of seismic intensity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下载PDF
弹塑性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 被引量:48
3
作者 程光煜 叶列平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39,共12页
以4种场地土条件下40条强震记录为输入,分析了弹塑性单自由度(Single Degree of Freedom,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并对地震动强度和SDOF系统参数对地震输入能量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能量谱峰值主要由地震动强度决定,阻尼比... 以4种场地土条件下40条强震记录为输入,分析了弹塑性单自由度(Single Degree of Freedom,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并对地震动强度和SDOF系统参数对地震输入能量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能量谱峰值主要由地震动强度决定,阻尼比和延性系数有很大影响。在长周期范围,延性系数一定时,随着阻尼比的增大,能量谱值也有所增大;随延性系数增大,能量谱值随阻尼比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有所减缓。采用归一化方法,根据能量谱的特征建议了简化三段式地震输入能量谱,并根据能量谱分析结果的统计,建议了弹塑性SDOF系统能量谱峰值和能量谱曲线参数的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输入能量谱 弹塑性单自由度系统 滞回模型 阻尼比 延性系数 地震动强度
下载PDF
弹性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 被引量:13
4
作者 程光煜 叶列平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6年第5期1-8,共8页
本文以4种场地土条件下40条强震记录为输入,对弹性单自由度(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SDOF系统参数和地面运动参数对弹性地震输入能量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长周期范围,弹性SDOF系统的阻尼比和地面运动强度对... 本文以4种场地土条件下40条强震记录为输入,对弹性单自由度(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SDOF系统参数和地面运动参数对弹性地震输入能量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长周期范围,弹性SDOF系统的阻尼比和地面运动强度对能量谱峰值有较大影响;在长周期范围,随弹性SDOF系统阻尼比的增大,能量谱值也有所增大。随后,采用归一化能量谱方法,并根据能量谱曲线的特征,建议了简化三段式地震输入能量谱。在此基础上,根据4种场地土条件下40条强震记录能量谱计算结果的统计分析,建议了能量谱峰值和能量谱曲线参数的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输入能量谱 弹性单自由度系统 阻尼比 地震动强度
下载PDF
粘滞阻尼减震SDOF体系的地震响应与地震动强度指标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王冬梅 王维 裴星洙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8-86,共9页
为了准确预测和分析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需选用合适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控制地震动的输入。本文建立了粘滞阻尼减震双线型SDOF体系的计算模型,选取了22条远场地震波,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了结构的地震响应,详细分析了粘滞阻... 为了准确预测和分析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需选用合适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控制地震动的输入。本文建立了粘滞阻尼减震双线型SDOF体系的计算模型,选取了22条远场地震波,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了结构的地震响应,详细分析了粘滞阻尼减震SDOF体系的地震响应与18种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相关性,提出了计算结构的综合地震响应与地震动强度指标相关性的理论公式。研究表明,在0.1s<T<0.6s周期段,结构的综合地震响应与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PGA相关性较高,建议选用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PGA作为粘滞阻尼减震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在T=0.6~2s周期段,结构的综合地震响应与地震动的峰值速度PGV相关性较高,建议选用地震动的峰值速度PGV作为粘滞阻尼减震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在2s<T<6s周期段,结构的综合地震响应与地震动的第一周期谱速度Sa相关性较高,建议选用地震动的第一周期谱速度Sa作为粘滞阻尼减震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滞阻尼减震SDof体系 地震动强度指标 地震响应 相关系数
下载PDF
广东地震预警网三类站环境地噪声水平评估
6
作者 陈建涛 叶世山 +5 位作者 李晋恺 卢子晋 严兴 劳谦 丁莉莎 黄晖 《华南地震》 2024年第3期137-145,共9页
对广东地震预警网71个基准站、201个基本站、900个一般站进行环境地噪声计算,整体评估结果良好,符合国家规范观测要求,具体为:基准站测震通道噪声水平位于NHNM和NLNM之间,远低于M1.5振幅谱模型,RMS值集中于10^(-9)至10^(-8) m/s数量级,6... 对广东地震预警网71个基准站、201个基本站、900个一般站进行环境地噪声计算,整体评估结果良好,符合国家规范观测要求,具体为:基准站测震通道噪声水平位于NHNM和NLNM之间,远低于M1.5振幅谱模型,RMS值集中于10^(-9)至10^(-8) m/s数量级,65个I级基准站评定为优质台站;基准站强震通道噪声水平普遍都低于M1.5,接近NHNM,RMS值集中于10^(-7)~10^(-6) m/s^(2)数量级;基本站噪声水平普遍都低于M2.5,RMS值集中于10^(-6)~10^(-5) m/s^(2)数量级;一般站噪声水平低于M3.5,RMS值集中于10^(-4) m/s^(2)数量级。大部分一般站、部分基准站强震通道和少量基本站,其噪声主要体现出来的是仪器固有自噪声,如应用于背景噪声互相关分析研究是无意义的。此外,一般站普遍存在垂直分量噪声显著高于水平分量(大约高出0.5倍),这是烈度仪性能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基准站 基本站 一般站 环境地噪声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随机有限断层三分向地震动模拟
7
作者 毛岚 石玉成 +1 位作者 卢育霞 刘琨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790,共13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附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基于不同数据和方法反演得到的震源破裂过程还有争议,为模拟此次地震的地面运动,分别采用SW倾向与NE倾向的震源破裂模型,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三... 2023年12月18日23时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附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基于不同数据和方法反演得到的震源破裂过程还有争议,为模拟此次地震的地面运动,分别采用SW倾向与NE倾向的震源破裂模型,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三分向地震动。选取震中距约100 km内的57个触发强震台站,模拟其三分向加速度时程、速度时程及5%阻尼比拟加速度反应谱(PSA)。结果表明,模拟的峰值地面加速度(PGA)、峰值地面速度(PGV)能够体现地震动峰值的衰减规律,NE倾向的震源破裂模型会导致更大的地震动。模拟与观测记录的幅值接近、谱形相似,其中SW倾模型的PSA残差更小。基于三分向模拟地震动给出积石山M_(S)6.2地震的仪器烈度分布,SW倾向与NE倾向模型极震区烈度均达Ⅷ度,其中SW倾向模型与应急管理部发布的烈度图更加接近。积石山M_(S)6.2地震的模拟说明随机有限断层法可用于计算三分向地震动,并验证模拟输入震源、路径与场地参数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随机有限断层法 地震动模拟 地震烈度 强震记录
下载PDF
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烈度评定标准对比研究——以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为例
8
作者 夏坤 肖雪 +2 位作者 董林 吴平川 崔赞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0-968,共9页
地震动参数是评定地震时地震烈度的参考依据,是烈度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缺乏某些地震灾害判别现象的地区,地震动参数就成为非常有效的判别标准之一。对岷漳地震震区及周边获取的地震动记录进行处理和计算分析,得到水平向、三分向... 地震动参数是评定地震时地震烈度的参考依据,是烈度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缺乏某些地震灾害判别现象的地区,地震动参数就成为非常有效的判别标准之一。对岷漳地震震区及周边获取的地震动记录进行处理和计算分析,得到水平向、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值;分别开展基于水平向地震动参数、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的烈度评定;探讨三种烈度评定方法对烈度评定结果的影响规律,从地震动参数定量参考指标角度验证现行地震烈度表与原有烈度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基于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的评定过程更为规范,结果更加具体和准确;基于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的烈度评定结果与实际宏观地震烈度符合良好,相差±1度以内的占比55%,相差±2度以内的占比91%,完全吻合率较之水平向地震动参数的烈度评定结果提高了18%。研究对于更加客观和科学地评定地震烈度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评定 地震动参数 仪器地震烈度 宏观地震烈度 岷漳地震
下载PDF
基于改进JMA烈度的脉冲型地震强度预测方法研究
9
作者 洪志湖 邹德旭 +6 位作者 朱龙昌 周仿荣 代维菊 严敬义 闵青云 朱登杰 王闯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1-190,共10页
为解决中国强震观测台网布设稀疏、脉冲型地震记录少、难以评估某一地区脉冲地震烈度大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预测脉冲型地震烈度的方法,根据历史地震情况、场地条件、地质情况,采取人工合成的方法生成脉冲型地震,研究日本气象厅计测烈度(... 为解决中国强震观测台网布设稀疏、脉冲型地震记录少、难以评估某一地区脉冲地震烈度大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预测脉冲型地震烈度的方法,根据历史地震情况、场地条件、地质情况,采取人工合成的方法生成脉冲型地震,研究日本气象厅计测烈度(JMA烈度)与脉冲地震的相关性,并利用中国地震仪器烈度滤波器对JMA烈度方法进行修正。通过算例计算了鲁甸地震53QQC台站的JMA烈度,并绘制了鲁甸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烈度分布云图;选取汶川地震部分台站,对比分析改进JMA烈度与典型烈度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从历史地震数据中提取的高频成分与根据场地、地质情况等生成的低频脉冲成分相叠加,可实现脉冲型地震动的人工合成;随着脉冲速度不断增大,JMA烈度呈增大趋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JMA烈度与脉冲速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随着脉冲周期的不断增大,JMA烈度呈上升趋势,回归分析结果同样显示为线性关系,可见JMA烈度与脉冲地震有较强的关联性,可以用来衡量脉冲型地震动强度;相较于原滤波器,改进后的滤波器有效频带明显更宽,有效频带在0.3~3 Hz之间,能够涵盖中国绝大部分工程结构的卓越频率,有效频带内部更加平坦,而在有效频带外部则呈现更陡峭的响应,更接近理想滤波器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烈度 带通滤波器 脉冲型地震 地震强度 地震动合成
下载PDF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强地面运动初步模拟及烈度预测 被引量:28
10
作者 张振国 孙耀充 +2 位作者 徐建宽 张伟 陈晓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38-3041,共4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M_s6.5级地震.在已知的三维介质模型、地形数据基础上,利用震源运动学初步反演模型(张勇等,2014),作者采用曲线坐标网格三维曲线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鲁甸地震波场传播过程,并计算了模拟区域地震烈...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M_s6.5级地震.在已知的三维介质模型、地形数据基础上,利用震源运动学初步反演模型(张勇等,2014),作者采用曲线坐标网格三维曲线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鲁甸地震波场传播过程,并计算了模拟区域地震烈度分布.结果表明:地震最大烈度为Ⅶ度,破坏主要集中在鲁甸县以及巧家县、会泽县靠近鲁甸县的边界.另外,模拟结果还显示地震动在山峰、山脊处具有较大的幅度.计算表明断层东北侧的低速沉积盆地的波动放大效应加强了该地区的地震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强地面运动 地震烈度
下载PDF
建筑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中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0
11
作者 曲哲 叶列平 潘鹏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21,共12页
选择合适的地震动记录是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预测建筑结构地震响应的基础。列举了现有针对不同分析目的的三种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比较了按不同方法建立的地震动记录选择集的地面运动峰值和反应谱特性,并通过分析两个不同初始周期框架结... 选择合适的地震动记录是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预测建筑结构地震响应的基础。列举了现有针对不同分析目的的三种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比较了按不同方法建立的地震动记录选择集的地面运动峰值和反应谱特性,并通过分析两个不同初始周期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响应,对不同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设计反应谱和基于最不利地震动的选取方法均与结构的初始周期相关,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刚度退化比较明显时,这些方法有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当地震动强度指标恰当、且选取的地震动记录数量较多时,基于台站和地震信息的选取方法不会造成过大的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的离散性,同时这种方法不依赖于结构的动力特性,操作简便,适用性强,适于在研究不同结构类型和不同动力特性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结构 弹塑性时程分析 地震动记录 地震动强度 反应谱
下载PDF
关于地震烈度物理标准研究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37
12
作者 郝敏 谢礼立 徐龙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0-234,237,共5页
自从现代地震学形成以来, 人们一直沿用地震烈度来度量地震的破坏后果和破坏程度, 地震工程师也致力于给地震烈度赋以恰当的物理量, 一方面旨在解释地震的破坏作用,同时也希望能用这个物理量来代表地震对结构的一种输入荷载, 以供工程... 自从现代地震学形成以来, 人们一直沿用地震烈度来度量地震的破坏后果和破坏程度, 地震工程师也致力于给地震烈度赋以恰当的物理量, 一方面旨在解释地震的破坏作用,同时也希望能用这个物理量来代表地震对结构的一种输入荷载, 以供工程抗震设计使用. 这就是研究“地震烈度物理标准”工作的任务. 但是由于不同结构的破坏机理很不相同, 甚至同一类结构由于层高、使用的材料以及所在场地的差别, 即使在同一地震作用下, 其震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此外, 导致结构破坏的地震动因素也十分复杂, 绝不限于地震动峰值一个因素. 因此本文指出, 新的烈度标准应不仅能反映各种结构的具体特点, 还应在研究地震动幅值参数的同时进一步考虑与地震动能量有关的参数, 特别是针对不同结构应采用不同的地震动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 地震的破坏作用 震害 地震烈度物理标准 地震动参数
下载PDF
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被引量:22
13
作者 卢建旗 李山有 李伟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43,共11页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影响地震安全性评价特别是地震区划结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主要是依据6级以上地震的地面运动资料得到的,并没有考虑中强地震的衰减特性。为此,文中利用现有的烈度资料和其他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来建...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影响地震安全性评价特别是地震区划结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主要是依据6级以上地震的地面运动资料得到的,并没有考虑中强地震的衰减特性。为此,文中利用现有的烈度资料和其他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来建立我国中强地震活动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收集了我国华中、华南、东北等地区的51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运用单随机变量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法得到中强地震活动区烈度衰减关系。然后以美国西部地区为参考地区,运用缺乏地震动参数的地震动估计方法—地震对映射法得到中强地震活动区峰值加速度和有效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最后,通过与我国强地震区和中强地震区已有的烈度衰减关系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对比,验证了得出的我国中强地震活动区烈度衰减关系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关系 烈度 地震动 中强地震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地震动特点与震源机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郭明珠 毛志清 +2 位作者 魏秀丽 胡成祥 于海英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1,共4页
1997年1至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境内发生了7次6级以上强震群。在此期间布设了由4个临时台站组成的地面加速度观测台网,共得到6级以上强震记录57条.本文给出这次强震群的烈度分布图和震源机制,研究了这批强震记录... 1997年1至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境内发生了7次6级以上强震群。在此期间布设了由4个临时台站组成的地面加速度观测台网,共得到6级以上强震记录57条.本文给出这次强震群的烈度分布图和震源机制,研究了这批强震记录的相关谱特性及其与震源机制的关系。此外,还研究了这些地震的地震动与宏观烈度的对应关系以及地震动随震中距的衰减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谱特征 震源机制 地震动 伽师强震群 地震烈度分布图
下载PDF
利用地震动强度指标评价场地液化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周燕国 谭晓明 +3 位作者 梁甜 黄博 凌道盛 陈云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869-1877,共9页
场地地震液化灾变(液化触发与震后变形)评价对基础设施抗震设计和安全服役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目前常用地震动强度指标IM的液化灾变评价能力,开展水平饱和砂土场地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模型在50 g离心加速度下进行了20次不同幅值的振... 场地地震液化灾变(液化触发与震后变形)评价对基础设施抗震设计和安全服役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目前常用地震动强度指标IM的液化灾变评价能力,开展水平饱和砂土场地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模型在50 g离心加速度下进行了20次不同幅值的振动,得到了液化与非液化响应数据。基于振动台台面输入建立峰值加速度a_(max)、地震剪应力比CSR、阿里亚斯强度I_a和累积绝对速度CAV_5的算法,并利用模型试验数据检验了这几种IM与液化触发和震后变形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几类IM对液化触发的评价能力接近,且从超静孔压产生到初始液化触发都存在明显的IM阈值;几类IM对震后沉降评价能力有一定差异,其中I_a和CAV_5优于a_(max)和CSR,并对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做了初步分析。文中研究为选择合理的地震动强度指标评价场地液化灾变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液化 离心模型试验 地震动强度指标 峰值加速度 地震剪应力比 阿里亚斯强度 累积绝对速度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河谷地形对汉源县城高烈度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平 刘红帅 +2 位作者 薄景山 李孝波 于晓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汉源县城位于汶川MS8.0特大地震六度区内唯一的八度异常区,为典型且罕见的远震高烈度异常区.汉源县城处于流沙河的河流阶地之上,河谷地形对地震震害有显著的影响.为定量分析河谷地形对汶川大地震汉源县高烈度异常的影响,基于汉源县城震... 汉源县城位于汶川MS8.0特大地震六度区内唯一的八度异常区,为典型且罕见的远震高烈度异常区.汉源县城处于流沙河的河流阶地之上,河谷地形对地震震害有显著的影响.为定量分析河谷地形对汶川大地震汉源县高烈度异常的影响,基于汉源县城震害科学考察和场地勘察获取的资料,根据震害分布特征和流沙河谷地形的特点,选取1条实测得到的横切汉源县城并垂直流沙河河谷方向的典型剖面作为计算模型,以脉冲作为基底输入,采用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了该剖面的场地放大效应,分析了地形对高烈度异常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汉源县城场地对地震动放大效应的显著频段是1.0-10Hz,且这一频段老县城场地的放大效应比新县城场地显著;汉源老县城场地对汶川MS8.0地震主震的地震动有显著的放大效应,地表峰值加速度大大超过了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值;汉源场地地形放大效应显著频段与汶川MS8.0地震的能量集中频段基本吻合,汉源老县城建筑物的自振频率恰恰位于该频段,产生共振效应,从而造成更显著的放大效应,这也是汉源震害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河谷地形对地表地震动有重要的影响,在工程选址和抗震设计时应考虑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河谷地形 异常烈度 地震动 有限差分方法 抗震设计
下载PDF
基于假设检验的地震动强度(烈度)速报方法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玉石 周正华 王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54,共6页
地震发生后数分钟内,快速、可靠地判别出地震动强度(烈度)的空间分布,用以估计不同地区的受灾程度,可以为政府开展应急救援并合理分配救援力量提供决策依据,保证救援人员及时、准确地到达极震区并展开搜救,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基... 地震发生后数分钟内,快速、可靠地判别出地震动强度(烈度)的空间分布,用以估计不同地区的受灾程度,可以为政府开展应急救援并合理分配救援力量提供决策依据,保证救援人员及时、准确地到达极震区并展开搜救,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基于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方法,对历史震害资料进行统计,提出了一种利用强地震动参数判别地震动强度(烈度)的方法。比较结果表明,本方法所确定的地震动强度(烈度)与实际震害烈度对应较好,能较真实地反映实际震害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强度(烈度) 假设检验 强地震动参数 震害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地震强地面运动初步模拟及烈度预测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振国 张伟 +3 位作者 孙耀充 朱耿尚 文健 陈晓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85-689,共5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自治区于田县发生了MS7.3级地震.在已知的三维介质模型、地形数据基础上,利用震源运动学初步反演模型(张勇等,2014),作者采用曲线坐标网格三维曲线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于田地震波场传播过程,并计算了模拟区域地震烈度分... 2014年2月12日新疆自治区于田县发生了MS7.3级地震.在已知的三维介质模型、地形数据基础上,利用震源运动学初步反演模型(张勇等,2014),作者采用曲线坐标网格三维曲线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于田地震波场传播过程,并计算了模拟区域地震烈度分布.结果表明:地震最大烈度为7度,距离震中最近的于田县城烈度约为5度,断层西北侧地面震动略强于断层东南侧.另外模拟结果还显示地震动在山脊处具有较大的幅度.该地震本身主要能量释放区域在中地壳,主要滑动未及地表,因此对地表造成的破坏有限,这与目前尚无人员伤亡报告的情况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强地面运动 地震烈度
下载PDF
汶川M_S 8.0级地震诱发崩滑特点及其与地震动参数对应关系初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秀英 聂高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78-1383,共6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强震诱发了大规模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不仅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了众多的人员伤亡。汶川地震诱发崩滑分布受发震断层影响明显,而且在断层两侧不对称分布。分析表明汶川地震诱发崩滑与地震烈度存在相关...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强震诱发了大规模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不仅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了众多的人员伤亡。汶川地震诱发崩滑分布受发震断层影响明显,而且在断层两侧不对称分布。分析表明汶川地震诱发崩滑与地震烈度存在相关性,但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与震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关系较为密切。利用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地区获得的近40个台站的强震记录,对地震诱发崩滑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如下结果:地震诱发崩滑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存在正相关性;水平向地震动水平对斜坡稳定性影响更大;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存在0.2g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界线,大于此值时崩滑明显增多。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地震诱发崩滑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诱发崩滑 地震动参数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
下载PDF
基于砌体结构破坏损伤的地震烈度物理标准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郝敏 谢礼立 李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32,共6页
为了研究基于砌体结构破坏的地震烈度物理标准,将15个地震动参数按属性(峰值、频率、持时和能量)分成4类,将地震记录按地震动三要素(峰值、频率、持时)分成3组,求出每组记录作用下砌体结构的延性系数,计算出各个参数值和延性系数的相关... 为了研究基于砌体结构破坏的地震烈度物理标准,将15个地震动参数按属性(峰值、频率、持时和能量)分成4类,将地震记录按地震动三要素(峰值、频率、持时)分成3组,求出每组记录作用下砌体结构的延性系数,计算出各个参数值和延性系数的相关系数,比较分析这些相关系数发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有效峰值加速度、地震动输入能量和滞回耗能都能表征地震动对砌体的破坏势,并且这4个参数都和烈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烈度的物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参数 地震烈度物理标准 砌体结构 潜在破坏势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