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giant macular hole by vitrectomy with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and autologous blood 被引量:6
1
作者 Wen-Juan Lyu Lei-Bing Ji +2 位作者 Yun Xiao Yin-Bo Fan Xue-Hong Ca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8年第5期818-822,共5页
AIM: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and autologous blood on treating refractory giant macular hole.METHODS:Thirty-seven eyes with giant macular hole of the smallest hole diame... AIM: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and autologous blood on treating refractory giant macular hole.METHODS:Thirty-seven eyes with giant macular hole of the smallest hole diameter 〉700 μm,the maximum diameter of the substrate 〉1000 μm and hole formation factor 〈0.6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Nineteen eyes with surgical flip of th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in group A,18 eyes with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in group B who underwent the tamponade of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into the hole,autologous plasma was used to seal the hole.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mo,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and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At 3 mo after operation,BCVA of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operation(tA=4.192,tB=4.374,P〈0.05).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isual acu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χ^2=0.128,P〉0.05).At 3 mo after operation,the closure rate of group A was 68.4%,and 100% in group B.(χ^2=5.628,P〈0.05).The defect diameter of inner segment/outer segment at 3 mo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tA=12.287,tB=15.481,P〈0.05),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2.552,P〈0.05).CONCLUSION: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autologous whole blood can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closure rate of the refractory large aperture,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autologous blood REFRACTORY macular hole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孙会兰 谢立科 +4 位作者 郝晓风 张志芳 侯乐 祁怡馨 明静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259-262,共4页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主要是指无明确诱因引起的黄斑区域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全层缺损,是比较重要的眼底黄斑病变之一。根据不同的原因及其病变的解剖部位则有不同的分类,其病因较多且病机复杂,但随着眼科...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主要是指无明确诱因引起的黄斑区域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全层缺损,是比较重要的眼底黄斑病变之一。根据不同的原因及其病变的解剖部位则有不同的分类,其病因较多且病机复杂,但随着眼科检查仪器的不断更新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IMH的治疗手段也随之多样化并且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不仅如此,对于IHM的预防性治疗在临床也逐渐得到运用。现本文将从IMH的发病机制、相关检查、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剥除 内界膜移植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刘丽 肖丽波 +4 位作者 俞丹洋 焦康为 李俊 赵洁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07-1912,共6页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明显病因发生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目前,随着对IMH认识的逐渐深入及其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其治疗技术也呈现成熟化及多样化。研究表明,早期直径较小的IMH可以进行观察随访;奥克纤溶...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明显病因发生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目前,随着对IMH认识的逐渐深入及其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其治疗技术也呈现成熟化及多样化。研究表明,早期直径较小的IMH可以进行观察随访;奥克纤溶酶(Ocriplasmin)已被批准用于中小型黄斑裂孔和黄斑粘连(VMA)的患者;内界膜(ILM)剥除可提高解剖闭合率。然而,对于直径<250μm的IMH,尚不确定是否总是需要剥除ILM。本文讨论了IMH的发病机制、分期、分类及当前的治疗方案。基于IMH的特点和患者的差异性,拟提出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来为个体患者选择最佳和最实际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Ocriplasmin 内界膜剥除术 内界膜瓣翻转技术 自体内界膜移植术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5
4
作者 郝玉华 席瑞洁 +3 位作者 韩悠 田笑雨 戴丽 史俊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14-1018,共5页
摘要背景 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严重损害患眼视力,手术难度较大,如何选择和优化手术方法仍是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IM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3年1月至... 摘要背景 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严重损害患眼视力,手术难度较大,如何选择和优化手术方法仍是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IM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纳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大直径IMH患者[平均直径为(814.31±112.95)μm]42例42眼。所有患眼均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体积分数12% C3F8填充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和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并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仪检查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变化,评估裂孔闭合率,评估和比较手术前后患眼BCVA、光感受器内段/外段(IS/OS)缺损范围、外界膜缺损范围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结果 术后12个月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7.6%(41/44)。术后1、3、6和12个月患者BCVA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32,P〈0.001);术眼术前及术后1、3、6和12个月IS/OS缺损范围分别为(1 112.00±45.44)、(859.00±84.55)、(649.00±52.47)、(486.00±46.88)和(320.00±45.13)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61,P〈0.001),其中术后1、3、6和12个月术眼IS/OS缺损范围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前和术后1、3、6和12个月外界膜平均缺损范围分别为(1 038.00±39.63)、(748.00±64.12)、(585.00±48.88)、(438.00±42.84)和(265.00±28.97)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59,P〈0.001),术后1、3、6和12个月外界膜缺损范围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值大于术后3、6、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OCT显示黄斑裂孔底部高反射信号物质消失,即移植的游离内界膜分解代谢。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IMH是安全、有效的,移植的游离内界膜仅作为临时性胶质细胞增生支架,不会形成永久性瘢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裂孔/手术 黄斑 玻璃体切割术 基底膜/手术 疗效 内界膜移植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秀芬 尤冉 +2 位作者 汪晓磊 赵露 王艳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83-785,789,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且诊断为难治性黄斑裂孔、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14眼),术后随...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且诊断为难治性黄斑裂孔、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14眼),术后随访3~13个月,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估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视力。结果 14例(14眼)患者年龄38~73(62.71±8.94)岁,随访3~13(5.78±3.33)个月。其中特发性黄斑大裂孔8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3例,外伤性黄斑裂孔2例,再次手术1例。行内界膜翻瓣术12例,内界膜移植术2例。术后视力提高者11例,视力提高率为78.57%。术后随访期间,14例(100%)患者黄斑裂孔完全闭合,且随访期内未见裂孔复发,但有2例患者为视网膜色素上皮裸露愈合,裂孔周围视网膜贴附良好。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可以达到理想的黄斑裂孔闭合率,并对视功能的改善有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翻瓣术 内界膜移植
下载PDF
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静 朱忠桥 +1 位作者 白淑玮 周卓琳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5期27-31,共5页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M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40只眼)大直径MH(最小直径>400μ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翻转组(n=20,20只眼)和...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M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40只眼)大直径MH(最小直径>400μ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翻转组(n=20,20只眼)和移植组(n=20,20只眼)。翻转组采用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移植组采用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观察2组术后2周裂孔闭合率,术前和术后2周和术后1、3、6个月最小视角对数视力表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 BCVA)、眼压的水平及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6个月的裂孔复发情况。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的图像观察MH直径(测量MH最小直径及基底部最大直径)及MH是否闭合。结果术后2周翻转组裂孔闭合率为100.0%,移植组为95.0%。2组术后2周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 MAR BCVA:翻转组术前为1.01±0.24,术后2周为0.82±0.32和术后1个月为0.72±0.45、术后3个月为0.52±0.25、术后6个月为0.53±0.42;移植组术前为1.09±0.32,术后2周为0.95±0.45和术后1个月为0.93±0.14、术后3个月为0.81±0.24、术后6个月为0.70±0.23。2组术后log MAR 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翻转组术后2周和术后1、3、6个月log MAR BCVA均较移植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周和术后1、3、6个月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组均随访6个月,均无裂孔复发。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大直径MH效果与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相当,但翻转组术后log MAR BCVA优于移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大直径 内界膜翻转覆盖术 游离内界膜移植术 玻璃体切割术 眼压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静 朱娟 +2 位作者 朱忠桥 白淑玮 周卓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54-757,共4页
目的评价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14例(14眼)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患者,行自体游离单层内... 目的评价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14例(14眼)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患者,行自体游离单层内界膜移植术,将黄斑区外残留的内界膜剥除一片略大于黄斑裂孔直径的游离植片,放置于黄斑裂孔中,并将植片边缘置于裂孔边缘下,起到固定作用,然后行气液交换,术后严格俯卧位3~5 d。术前,术后1 d、2周、1个月、3个月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观察黄斑裂孔直径及是否闭合,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眼压。结果术后3个月,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裂孔闭合率为92.9%;1眼黄斑裂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裂孔周围视网膜贴附良好,但黄斑中心凹可见裸露的RPE层,未见神经上皮层组织。术后各时间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11眼较术前提高,3眼无变化,但所有患者自诉视物变形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2周,仅有1眼眼压高,为33.4 mmHg(1 kPa=7.5 mmHg),给予降眼压滴眼液后恢复正常。术后2周所有患者气体均完全吸收。14眼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术后裂孔闭合率高,患者视功能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内界膜移植术 玻璃体切割术
下载PDF
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术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吴鹏 黄旭东 +1 位作者 孙先勇 张杰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对裂孔形成因子(Hole Form Factor,HFF)值<0.6的4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A组患者行常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20只眼,B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 目的探讨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对裂孔形成因子(Hole Form Factor,HFF)值<0.6的4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A组患者行常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20只眼,B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内界膜移植20只眼,术后随诊3个月以上,记录术前、术后3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OCT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月A组裂孔闭合率为70%,B组裂孔闭合率为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59,P<0.05);术后3月两组BCVA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tA=4.017,tB=4.430,P<0.05),两组之间视力改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173,P>0.05),但视力显著改善者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4.912,P<0.05);术后3月两组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缺损直径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19.139,tB=13.891,P<0.05),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5,P<0.05)。结论内界膜移植可提高HFF值<0.6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术后闭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移植 内界膜剥除 玻璃体切割术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侯定善 张妮红 +3 位作者 姜玉珍 张珺 梁莉 王洪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6-1061,共6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移植、内界膜翻瓣、自体血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及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12我院收治的IMH患者79例8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玻璃体...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移植、内界膜翻瓣、自体血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及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12我院收治的IMH患者79例8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术及气液交换术,其中联合内界膜移植28例29眼(内界膜移植组)、联合内界膜瓣翻转26例28眼(内界膜翻瓣组)、联合自体血填充25例25眼(自体血填充组)。观察三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裂孔闭合形态;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椭圆体带(EZ)及外界膜层(ELM)缺损直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下(SFCT)、颞侧(TCT)、鼻侧(NCT)脉络膜厚度。结果:三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3mo时内界膜移植组、内界膜翻瓣组BCVA优于自体血填充组,EZ层缺损直径、ELM层缺损直径低于自体血填充组(P<0.05)。三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区闭合率、PERIM、SCP血流密度、SFCT、TCT、NCT脉络膜厚度比较无差异(P>0.05);但三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形态分型有差异(P<0.05),其中内界膜翻瓣组患者U型比例最高。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中内界膜移植术、内界膜翻瓣术及自体血填充治疗IMH均可较好地恢复黄斑裂孔闭合,但内界膜移植术、内界膜翻瓣术在恢复黄斑区解剖结构、提高视力方面优于自体血填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移植 内界膜翻瓣 自体血填充 脉络膜厚度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方式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方冬 沈丽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9-1042,共4页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了更好地保持黄斑结构的完整性,多种改良的内界膜剥除术,如翻转内界膜瓣、自体内界膜移植、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应运而生。研究显示这些新术式在治疗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以及难治性黄斑裂孔上表现出较好的解剖和功能疗效,且无明显的并发症,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本文就内界膜剥除术的改良方式及其在玻璃体视网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剥除 翻转内界膜瓣 自体内界膜移植 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
下载PDF
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联合消毒空气填充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刚 吴芳芳 +1 位作者 赵孝贵 姚帮桃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分析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及消毒空气填充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及其视功能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大直径黄斑裂孔患者13例(13只眼),常规微创玻璃体切除后,均采用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联... 目的分析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及消毒空气填充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及其视功能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大直径黄斑裂孔患者13例(13只眼),常规微创玻璃体切除后,均采用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联合消毒空气填充。患眼在术前及术后10 d、1个月、3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扫频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检查黄斑中心凹结构,分析比较随访时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BCVA的变化。结果术后SD-OCT发现所有入选患者的大直径黄斑裂孔均完全闭合.术后10 d LogMAR BCVA平均值上升至0.70±0.22(0.4~1.1),与手术前Log MAR BCVA平均值1.09±0.13(0.9~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LogMAR BCVA平均值0.68±0.22(0.4~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及空气填充对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有良好疗效,患者术后裂孔闭合,视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 玻璃体切割术 消毒空气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联合内界膜移植手术对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袁冬青 刘庆淮 谢平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4-557,共4页
目的观察内界膜剥除联合内界膜移植手术对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的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1~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17... 目的观察内界膜剥除联合内界膜移植手术对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的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1~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17例17只眼;平均年龄(57.3±6.9)岁。巨大黄斑裂孔15例15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12例12只眼,继发性外伤性黄斑裂孔3例3只眼。采用Snellen视力表检测患眼BCVA,并将结果换算为logMAR视力记录;采用OCT仪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CRT)、黄斑裂孔的基底直径和最小径,计算黄斑裂孔指数(MHI)。患眼logMAR BCVA为1.52±0.30,MHI为0.51±0.19。采用中文版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表(CVRQoL-25)评估患者视觉相关生存质量。患者CVRQoL-25评分为(57.60±7.13)分。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内界膜移植手术。手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随访期间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分析患眼BCVA、MHI、CRT以及CVRQoL-25评分的变化。手术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手术后3个月,30只眼中裂孔解剖闭合28只眼,裂孔闭合率为93.3%;未闭合2只眼,占6.7%。患眼logMAR BCVA为1.16±0.33,CRT为(161.00±15.26)μm;患者CVRQoL-25评分为(70.83±9.77)分。手术后患眼BCVA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6,P=0.000);手术后患者CVRQoL-25评分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1,P=0.000)。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患者CVRQoL-25评分与手术前后logMAR BCVA呈负相关(r=?0.536、?0.796,P=0.002、0.000);与手术前MHI呈正相关(r=0.421,P=0.020);与手术后CRT呈正相关(r=0.589,P=0.001)。结论内界膜剥除联合内界膜移植手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93.3%的患眼裂孔闭合,患眼视力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 内界膜移植 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
原文传递
视网膜内界膜移植联合自体全血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 被引量:2
13
作者 闾雯娟 范银波 肖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年第8期775-778,共4页
目的 探讨视网膜内界膜移植联合自体全血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裂孔基底直径>1 000 μm、裂孔形成因子(Hole Form Factor,HFF) <0.6]的患者50例行手术治疗,其... 目的 探讨视网膜内界膜移植联合自体全血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裂孔基底直径>1 000 μm、裂孔形成因子(Hole Form Factor,HFF) <0.6]的患者5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A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28只眼,B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术,术中使用自体全血封闭裂孔22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裂孔封闭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tA=4.024,tB=4.510,P<0.05),两组间视力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6,P>0.05),但视力显著改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21,P<0.05).术后3个月A组裂孔闭合率为64.2%,B组裂孔闭合率为9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92,P<0.05).术后3个月两组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缺损直径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11.193,tB=15.918,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054,P<0.05).结论 内界膜移植术联合自体全血可提高HFF值<0.6的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的术后闭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移植 自体全血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孔的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晓莉 吴苗琴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7年第6期477-480,共4页
特发性黄斑孔是指无明显原因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全层神经上皮缺失,导致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随着玻璃体切除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对内界膜及Muller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或内界膜移植等手... 特发性黄斑孔是指无明显原因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全层神经上皮缺失,导致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随着玻璃体切除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对内界膜及Muller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或内界膜移植等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本文从特发性黄斑孔的发病机制、手术方法选择及手术中的辅助技术等相关方面作一综述,为临床上特发性黄斑孔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孔 特发性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 内界膜移植 MULLER细胞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环形剥除及移植治疗特发性黄斑孔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会儒 肖静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8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黄斑区内界膜环形剥除联合内界膜移植治疗巨大特发性黄斑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52例(52只眼)巨大特发性黄斑孔(直径〉500μm)临床资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行常规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 目的探讨黄斑区内界膜环形剥除联合内界膜移植治疗巨大特发性黄斑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52例(52只眼)巨大特发性黄斑孔(直径〉500μm)临床资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行常规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B组(27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环形剥除并内界膜移植术。术后随诊3个月以上。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之间视力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0,P=0.030),两组黄斑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3Z(χ^2=4.680,P=0.047),两组椭圆体区缺损直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0,P=0.010)。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环形剥除及移植可提高巨大特发性黄斑孔闭合率,改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术 环形 内界膜移植术
原文传递
单纯25G玻璃体切割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移植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慧娟 《医药论坛杂志》 2017年第1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单纯25G玻璃体切割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移植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为单纯25G玻璃体切割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移植对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对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8月在医院接受诊治的8... 目的探讨单纯25G玻璃体切割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移植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为单纯25G玻璃体切割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移植对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对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8月在医院接受诊治的86例黄斑裂孔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25G玻璃体切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移植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视力恢复水平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为74.42%,观察组明显要好,两组数据资料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闭合率为88.37%,对照组为65.11%,观察组明显要好,两组之间的数据资料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9.29%,对照组为25.58%,观察组明显要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资料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移植治疗黄斑裂孔患者疗效显著,患者的视力恢复能力强,黄斑裂孔闭合率非常好,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在临床治疗黄斑裂孔患者时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G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剥除 移植 黄斑裂孔 疗效对比观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