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机升降”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何波琳 王佳楣 +5 位作者 石玥 刘芳 张瓅元 李亚慧 乔婷 芦静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1期12-16,共5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气机升降理论,以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探究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D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就诊的201名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8例、对照组103... 目的:本研究基于气机升降理论,以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探究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D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就诊的201名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8例、对照组103例。两组均采用盆底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结合针刺治疗,共10次。观察两组产妇治疗前后脐环水平、脐上2 cm及脐下2 cm水平的腹直肌间距(IRD)、腰围、腹围和中医症候积分变化。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各水平的IRD、腰围、腹围及乏力和腰痛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状况,促进产妇腰围、腹围的恢复,同时改善其乏力、腰痛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针刺 盆底肌电刺激
下载PDF
产前腹白线弹性评分与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明茜 杨青苑 +3 位作者 程荔 梁锦玲 梁冬梅 周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8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孕28周、预产期前1周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分离发生及腹直肌间距的相关性,为临床腹直肌分离的预测及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为临床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的预警提供新的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拟选取获得随访的孕妇178例,分娩后调查产后2... 目的探讨孕28周、预产期前1周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分离发生及腹直肌间距的相关性,为临床腹直肌分离的预测及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为临床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的预警提供新的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拟选取获得随访的孕妇178例,分娩后调查产后2、6个月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于产后2、6个月发生腹直肌分离的随访人群中选取40例作为观察组,于未发生腹直肌分离的随访人群中选取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不同位点(剑突与脐中点、脐水平)不同状态(静息、屈曲、呼气末)下腹直肌间距与腹白线弹性评分的差异;分析不同状态(静息、屈曲、呼气末)下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间距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剑突与脐中点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剑突与脐中点,屈曲状态下脐水平、剑突与脐中点的腹直肌间距均小于静息状态下,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静息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直肌间距(P<0.05)。观察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剑突与脐中点的腹白线弹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白线弹性评分均低于剑突与脐中点(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孕28周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的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间距相关性好,呈正相关(r=0.412、0.464、0.436>0.4,P<0.05);预产期前1周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的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间距相关性较好,呈正相关(r=0.336、0.396、0.313>0.3,P<0.05)。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不同状态不同位点腹直肌间距及腹白线均具有不同特征,孕28周、预产期前1周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分离发生及腹直肌间距呈正相关性,为临床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的预警提供新的参考,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 腹白线弹性评分 产后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下载PDF
针刺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何波琳 王佳楣 +5 位作者 石玥 刘芳 张瓅元 李亚慧 乔婷 芦静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针刺治疗妇女产后腹直肌分离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诊断为腹直肌分离并经针刺治疗的98例产妇信息,包括年龄、产后天数、身高、体重、孕产次、生产方式、孕期体重增长、胎数等资料。采用... 目的研究影响针刺治疗妇女产后腹直肌分离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诊断为腹直肌分离并经针刺治疗的98例产妇信息,包括年龄、产后天数、身高、体重、孕产次、生产方式、孕期体重增长、胎数等资料。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秩和检验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有产妇的孕次(P<0.05)及腹直肌间距的初始值(P<0.05),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有产次(P<0.05)、孕次(P<0.05)、体重(P<0.01);广义线性模型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有产次(P<0.05)、分娩方式(P<0.05)及孩子胎数(P<0.05)。结论针刺治疗腹直肌分离疗效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妇的孕次、产次、体重、分娩方式、孩子胎数及腹直肌分离的初始间距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针刺治疗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产褥期不同部位腹直肌间距及分离的超声评价与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南娜 王莉 +2 位作者 王璐 王珍 张莉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925-929,934,共6页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产后6周女性不同位点的腹直肌间距(IRD),探讨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高发部位与发病类型,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方法选取1247例产后6周行腹直肌超声检查的产妇,收集产妇及胎儿一般临床资料,于脐上3 cm、脐部、脐下3 cm三...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产后6周女性不同位点的腹直肌间距(IRD),探讨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高发部位与发病类型,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方法选取1247例产后6周行腹直肌超声检查的产妇,收集产妇及胎儿一般临床资料,于脐上3 cm、脐部、脐下3 cm三个部位测量IRD,诊断是否存在DRA,按照发生部位与数目分组。采用逐步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分析IRD与DRA的影响因素。结果产后6周脐上3 cm处、脐部、脐下3 cm处IRD分别为(24.63±9.41)、(26.72±9.38)、(9.40±8.22)mm。1173名(94.06%)产妇发生DRA,单部位者156例(12.51%),同时合并两部位者318例(25.50%),全腹型者699例(56.05%)。剖宫产、怀孕次数、新生儿体质量指数(BMI)、产前BMI及生产孕周或产妇年龄影响三部位IRD(P<0.05)。剖宫产、产前BMI是发生两部位DRA的风险因素(OR=16.140,OR=1.152,P<0.01);剖宫产、新生儿BMI与产前BMI是发生全腹型DRA的危险因素(OR=19.987)。结论超声测量产后6周的IRD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剖宫产是DRA的高风险因素,当合并影响因素增多,全腹型DRA发病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腹直肌间距 腹直肌分离 剖宫产 超声
下载PDF
Signal Processing and AI-based Assessment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for 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5
作者 R.Karthik R.Menaka +6 位作者 P.Ponmathi Daehan Won P.Vinitha Joshy J.G.Aravindan S.Harshavardhan K.V.S.D.Aashish kumar R.Akileshkumar 《Computer Systems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2023年第10期333-348,共16页
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is the separation of abdominal recti muscles which occurs in women during their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time.This is because of the stretching of the linea alba,a fibrous connective tiss... 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is the separation of abdominal recti muscles which occurs in women during their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time.This is because of the stretching of the linea alba,a fibrous connective tissue on the abdominal wall.The Linea Alba is elastic and retracts back after the delivery of the baby.When this tissue gets overstretched,it loses its elasticity and the gap in the abdominals may not be closed leading to DRA.The mo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 for signals from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sensors.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women who are experiencing DRA is given in the form of physiotherapy.These physiotherapy exercises focus on the recti abdominis muscle to bring back the Linea alba together.It will be a difficult process for the physiotherapist to monitor,whether patients did the exercises correctly or not.If the exercises are not correct,they will not be effective in the reduction of inter-recti distance.This research aims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IMU signals in classifying the correct and incorrect exercises.It was inferred that the IMU signals are effective in classifying the correct and incorrect exercises with an accuracy of 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 IMU inter-recti distance REHABILITATION machine learning
下载PDF
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超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司晓霖 张萌 张广英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541-545,共5页
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指腹白线拉伸、变薄使腹直肌间距(inter-rectus distance,IRD)大于2 cm,最常见于妊娠期和产后妇女,使用高频超声测量IRD已成为测量腹直肌间距的金标准。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 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指腹白线拉伸、变薄使腹直肌间距(inter-rectus distance,IRD)大于2 cm,最常见于妊娠期和产后妇女,使用高频超声测量IRD已成为测量腹直肌间距的金标准。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有助于定量评估腹直肌和腹白线(linea alba,LA)硬度,提供肌肉筋膜力学特性的变化。近年来,产后DRA的康复治疗中减少IRD与恢复腹白线形态和功能逐渐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围绕产后DRA的超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DRA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康复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腹白线 剪切波弹性成像 腹直肌间距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7
7
作者 王娟 梁旭霞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681-684,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2例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同时进行瑜伽锻炼。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两组腹围、腹直...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2例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同时进行瑜伽锻炼。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两组腹围、腹直肌分离间距,以及治疗后8周的有效率。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腹围、脐上及脐下腹直肌分离间距均减小,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达91.1%,高于对照组的76.8%(均P<0.05)。结论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相比,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可更有效地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和恢复体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产后 产妇 神经肌肉电刺激 瑜伽锻炼 腹直肌间距 腹围
下载PDF
超声测量育龄期未生育女性腹直肌间隙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文静 苏继莲 王军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82-1385,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测量育龄期未生育女性腹直肌间隙(IRD)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30名接受体检的育龄期健康女性,分别于其平卧及屈膝卧位下,采用高频超声探头于脐上3 cm、紧贴脐上缘、紧贴脐下缘及脐下3 cm处测量IRD,即左、右侧腹直肌内缘的距... 目的观察超声测量育龄期未生育女性腹直肌间隙(IRD)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30名接受体检的育龄期健康女性,分别于其平卧及屈膝卧位下,采用高频超声探头于脐上3 cm、紧贴脐上缘、紧贴脐下缘及脐下3 cm处测量IRD,即左、右侧腹直肌内缘的距离;于脐水平测量左右侧腹直肌厚度。结果平卧和屈膝状态下,育龄期未生育女性脐上3 cm处IRD宽度分别为(10.46±3.91)和(10.82±3.87)mm,紧贴脐上缘处IRD宽度分别为(11.84±4.54)和(12.36±4.52)mm,紧贴脐下缘处分别为(9.53±3.72)和(9.76±3.95)mm,脐下3 cm处宽度分别为(5.87±2.46)和(6.13±2.65)mm;其脐上3 cm处左、右侧腹直肌厚度分别为(10.05±1.41)和(10.26±1.40)mm、(9.73±1.24)和(9.85±1.28)mm。屈膝卧位下,各部位IRD宽度(除脐下缘处)大于平卧下(P均<0.05),且IRD宽度在紧贴脐上缘处最大、脐下3 cm处最小((P均<0.001);左、右侧腹直肌厚度在屈膝卧位下大于平卧下(P均<0.05)。结论超声测量IRD安全、便捷;育龄期未生育女性正常IRD在不同状态及不同位置均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育龄期 腹直肌间隙
下载PDF
高频超声测量产后女性腹直肌间距的重复性 被引量:9
9
作者 南淑良 刘菲菲 +2 位作者 穆靓 刘莉 韦爱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20-923,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测量产后早期女性腹直肌间距(IRD)的重复性和一致性,为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患者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资料与方法由同一位检查者对30例产后6~8周DRA女性的IRD进行前后2次测量,分别在静息状态及腹直肌收缩状态...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测量产后早期女性腹直肌间距(IRD)的重复性和一致性,为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患者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资料与方法由同一位检查者对30例产后6~8周DRA女性的IRD进行前后2次测量,分别在静息状态及腹直肌收缩状态下测量脐上3 cm、脐部及脐下2 cm处的IRD。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检验评价检查者各部位IRD测量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结果高频超声测量产后女性IRD的ICC均在0.9以上,Bland-Altman图显示测量结果均在95%可信区间内,静息状态下IRD测量的ICC值均高于收缩状态,不同部位IRD测量的ICC值大小依次为:脐上3 cm>脐部>脐下2 cm。结论高频超声测量产后早期DRA女性不同部位、不同状态IRD的重复性和一致性好,其中静息状态较腹直肌收缩状态IRD测量的一致性更高;与脐下2 cm相比,脐部和脐上3 cm测量IRD的一致性更高。高频超声可作为产后DRA诊断和随访恢复情况的可靠的影像学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产后期 可重复性 结果 女(雌)性
下载PDF
超声评估初产妇产后6周腹直肌分离情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0
作者 蔡留芸 邓芯茹 +1 位作者 陆彦旭 罗小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34-1138,共5页
目的超声检测初产妇产后6周时多个位点的腹直肌间距离(IRD),并分析腹直肌分离(DRA)的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择1116例初产妇,超声测量静息状态及屈曲状态下5个位点(脐环上5 cm、脐环上3 cm、脐环处、脐环下3 cm、脐环下5 cm)的IRD... 目的超声检测初产妇产后6周时多个位点的腹直肌间距离(IRD),并分析腹直肌分离(DRA)的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择1116例初产妇,超声测量静息状态及屈曲状态下5个位点(脐环上5 cm、脐环上3 cm、脐环处、脐环下3 cm、脐环下5 cm)的IRD,比较不同位点及不同状态下的IRD,分析影响产后6周DRA的因素。结果产后6周静息状态下5个位点的IRD分别为(18.96±8.27)cm、(22.58±8.03)cm、(31.61±9.82)cm、(12.93±8.03)cm、(2.56±5.38)cm,屈曲状态下5个位点的IRD分别为(15.85±7.17)cm、(18.81±7.43)cm、(22.03±8.96)cm、(8.59±6.32)cm、(1.57±4.20)cm。同一位点静息状态下IRD均大于屈曲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37、4.512、8.632、27.652、71.829,P均<0.05)。静息状态和屈曲状态下脐环处IRD均显著大于其余4个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9.81、2000.64,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OR=2.07,95%CI 1.62~2.65)、新生儿体质量≥3500 g(OR=1.39,95%CI 1.08~1.83)、腹围≥100 cm(OR=2.08,95%CI 1.58~2.75)、宫高≥35 cm(OR=1.39,95%CI 1.08~1.81)及双胎妊娠(OR=5.73,95%CI 1.78~18.50)是产后6周发生DRA的危险因素(P均<0.001)。结论产后6周时产妇DRA发生率高,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控制胎儿体质量,避免孕期腹部肌肉过度拉伸,同时减少非必要的剖宫产,可能会降低产后6周DRA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离 初产妇 产后6周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超声定量评估腹直肌间距诊断腹直肌分离的价值
11
作者 杨雅萍 《医学信息》 2024年第19期142-144,155,共4页
目的 研究超声定量评估腹直肌间距(IRD)对腹直肌分离(DRA)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2020年1月-2023年1月兴国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DRA女性为研究对象,设为DRA组,另取同期50名健康女性设为非DRA组,两组均开展超声IRD定量检测,比较DRA组与非... 目的 研究超声定量评估腹直肌间距(IRD)对腹直肌分离(DRA)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2020年1月-2023年1月兴国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DRA女性为研究对象,设为DRA组,另取同期50名健康女性设为非DRA组,两组均开展超声IRD定量检测,比较DRA组与非DRA组的IRD测量结果,统计不同DRA类型(脐上方分离型、脐水平分离型、脐下方分离型、开放式分离型)最宽处IRD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定量评估IRD对DRA的诊断效能。结果 DRA组脐上方、脐水平、脐下方IRD值均大于非DRA组(P<0.05);DRA患者中,最宽处IRD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开放式分离型>脐上分离型>脐下分离型>脐水平分离型(P<0.05)。ROC曲线显示,超声定量评估IRD对DRA具有确切诊断价值(AUC>0.5,P<0.05),其中,脐上方、脐水平、脐下方IRD值诊断DRA的AUC的分别为0.796、0.783、0.809。结论 超声定量评估IRD对DRA具有确切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超声定量检测 脐上方 脐水平 脐下方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治疗效果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53
12
作者 吕爱明 改天姿 +3 位作者 冯庆 邓文慧 李旻 赵学英 《中国病案》 2019年第6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妇产科接受DRAM治疗的产后2-12个月女性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接受NMES(⑴30Hz,200us,8s⑵75Hz,300u,7s,⑶4Hz,300us,11s⑷...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妇产科接受DRAM治疗的产后2-12个月女性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接受NMES(⑴30Hz,200us,8s⑵75Hz,300u,7s,⑶4Hz,300us,11s⑷3Hz,150us,5s,循环30min)方案治疗;B组接受NMES(80Hz,200us,30min)方案治疗,两组均一周治疗3次,共8次。治疗前后评估患者腹直肌间距。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共79例患者完成治疗(A组40例,B组39例)。⑴两组患者治疗后IRD均显著减少(P<0.05)⑵A组比B组患者的治疗后改善情况更明显(P<0.05)。结论 NMES治疗产后女性DRAM治疗效果明确,且A组NMES方案比B组方案治疗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原文传递
二维超声联合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腹直肌分离 被引量:9
13
作者 钟华 巫燕玲 +4 位作者 陈英 周玉婷 曾梅青 骆婕 杨焰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47-853,共7页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测量腹直肌间距(IRD)联合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评估腹直肌弹性及其对腹直肌分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12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足月分娩的初产妇36人作为研究组,同时院内招募未...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测量腹直肌间距(IRD)联合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评估腹直肌弹性及其对腹直肌分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12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足月分娩的初产妇36人作为研究组,同时院内招募未育女性36人作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获取脐水平、脐上5 cm水平、脐下5 cm水平的IRD,应用SWE定量评估同一水平双侧腹直肌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最大值(Emax)、最小值(Emin)]。对照组由3位超声检查工作年限分别为<10年、10~20年、>20年的医师完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工作年限超声医师获取IRD及SWE参数的差异。研究组于妊娠晚期及产后6~8周分别进行不同水平IRD测量及SWE评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妊娠晚期及产后6~8周两者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中3位超声检查工作年限为<10年、10~20年及>20年的医师获取脐水平、脐上5 cm水平、脐下5 cm水平IRD及SWE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IRD测值比较,妊娠晚期及产后IRD测量显示IRD0>IRD+5>IRD-5,妊娠晚期测量IRD0、IRD+5、IRD-5分别为(3.00±0.53)cm、(2.87±0.57)cm、(2.53±0.33)cm,产后6~8周测量IRD0、IRD+5、IRD-5分别为(2.39±0.54)cm、(2.09±0.31)cm、(1.96±0.25)cm,产后6~8周不同脐水平IRD测值均小于妊娠晚期相应水平IR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965、3.791、4.226,P均<0.001);研究组腹直肌SWE参数均值比较,左右双侧腹直肌脐水平、脐上5 cm及脐下5 cm的腹直肌SWE参数(Emean、Emax、Emin)比较,产后SWE参数均小于妊娠晚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二维超声测量腹直肌间距联合SWE评估腹直肌弹性,可提供腹直肌分离的多维度科学证据,其操作简单、便捷,可能成为妊娠晚期及产后早期综合评估腹直肌分离程度及评价腹直肌分离临床疗效的常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原文传递
产后42~60 d腹直肌间距的超声参考值范围 被引量:4
14
作者 江庆 顾军 +5 位作者 冯冠男 郭建锋 郑凯 何秋娟 周轶群 邓学东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67-1072,共6页
目的初步建立产后短期内(42~60 d)腹直肌间距的医学参考值范围,为产后腹直肌治疗给出建议。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产后42~60 d门诊回访产妇126名,超声测量产后42~60 d经产妇的腹直肌间距,测量位置为腹... 目的初步建立产后短期内(42~60 d)腹直肌间距的医学参考值范围,为产后腹直肌治疗给出建议。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产后42~60 d门诊回访产妇126名,超声测量产后42~60 d经产妇的腹直肌间距,测量位置为腹中线脐上缘、脐上3 cm、脐上5 cm和脐下3 cm处,测量体位包含平卧位、屈卧位和站立位。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经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分娩组、第一胎与非第一胎组在不同体位的不同脐水平时腹直肌间距的差异,并以第20百分位数和第80百分位数定义腹直肌间距的参考值范围。结果产后42~60 d,经阴道分娩组(89例)和剖宫产组(37例)所有位点腹直肌间距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一胎组(72例)和非第一胎组(54例)所有位点腹直肌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产后腹直肌间距第20~第80百分位数定义参考值范围,经阴道分娩组在平卧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19.60~38.30 mm、15.10~28.80 mm、11.00~21.50 mm、2.70~15.50 mm;在屈卧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16.70~30.90 mm、12.90~26.30 mm、9.20~19.90 mm、1.90~12.00 mm;站立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19.00~39.10、15.90~35.50、11.20~28.50、0.00~8.60。剖宫产组平卧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25.92~44.04 mm、19.78~32.44 mm、14.94~28.76 mm、7.78~24.88 mm;在屈卧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20.12~36.68 mm、17.20~28.44 mm、13.38~26.24 mm、4.08~18.62 mm;站立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28.80~45.68 mm、21.18~40.38 mm、18.04~33.70 mm、0.00~18.62 mm。结论鉴于超声测量时屈卧位腹直肌边缘最易识别,在产后40~60 d时屈卧位腹中线最大腹直肌间距超过30.90 mm(经阴道分娩)、36.68 mm(剖宫产分娩)时表明产妇的腹直肌间距已经超过80%的产妇,建议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或康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腹直肌间距 腹直肌分离 超声
原文传递
育龄期妇女腹直肌间距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卓敏 余俊丽 +4 位作者 侯泽辉 梁志强 刘伟 陈双 江志鹏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6期566-570,共5页
目的观察育龄期妇女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超声科体检或产检的201名育龄期妇女。其中,未育组(N_(1))30名,妊娠组(N_(2))141名,产后组(N_3)30名。... 目的观察育龄期妇女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超声科体检或产检的201名育龄期妇女。其中,未育组(N_(1))30名,妊娠组(N_(2))141名,产后组(N_3)30名。使用超声测量育龄期妇女的脐水平腹直肌间距离(IRD_(1))、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腹直肌间距离(IRD_(2))、脐水平左右两侧腹直肌宽度(WRA_(L)、WRA_R),横断面观察并分析各组的腹直肌形态学变化特点。结果 N_(1)组的IRD_(1)、IRD_(2)、(WRA_(L)+WRA_(R))/2平均值分别为(16.57±4.62)mm、0 mm、(72.03±11.38)mm。N_(2)组的IRD_(1)从妊早期开始随妊娠周数的增加而增加,孕21周后增加更为显著,直至分娩前(孕37~40周)达到高峰,平均值(92.41±23.40)mm;IRD_(2)、WRA_(L)和WRA_(R)在妊早期变化不明显,在孕21周后(WRAL+WRAR)/2开始显著增加,分娩前达到高峰,平均值(113.27±18.5)mm。各数据变化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N3组的WRA_(L)、WRA_(R)在产后1个月恢复正常;IRD_(1)于产后3 d即可恢复41%,67.1%的妇女产后1个月可恢复至未育水平,产后超过1年者中约有26.6%的妇女IRD_(1)仍>27 mm。IRD_(1)(Y)与孕周(X_(1))和IRD_(2)(X_(2))有相关性,模拟曲线方程(逐步法)Y=2.801X_(1)+1.111X_(2)-26.049,X_(1)>21。结论女性在妊娠期及产后前腹壁的结构发生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此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个体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 腹直肌间距离 腹直肌分离 育龄期妇女
原文传递
高频超声联合应变式弹性成像评估腹直肌分离患者腹直肌间距和腹白线弹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陆超 蒋丽元 +2 位作者 谷美玉 甘书智 肖丽娟 《江苏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131-134,F0002,共5页
目的 采用高频超声联合应变式弹性成像评估腹直肌分离(DRA)患者腹直肌间距(IRD)和腹白线弹性。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联合应变式弹性成像评估产后1年内DRA女性患者101例(观察组)和未生育女性健康体检者88例(对照组)3个状态(静息、屈曲和呼气... 目的 采用高频超声联合应变式弹性成像评估腹直肌分离(DRA)患者腹直肌间距(IRD)和腹白线弹性。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联合应变式弹性成像评估产后1年内DRA女性患者101例(观察组)和未生育女性健康体检者88例(对照组)3个状态(静息、屈曲和呼气末)下3个位点(剑突与脐中点、脐水平和脐与耻骨联合中点)的IRD和腹白线弹性。分析观察组腹白线弹性评分与IRD相关性。结果 两组3种状态下脐与耻骨联合中点IRD均为零。观察组3种状态下剑突与脐中点和脐水平IRD均大于对照组,而腹白线弹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种状态下剑突与脐中点、脐水平的腹白线弹性评分与IRD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高频超声联合应变式弹性成像可以较好评估DRA患者IRD和腹白线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腹白线 超声 应变式弹性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