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MICLASSICAL LIMIT FOR BIPOLAR QUANTUM DRIFT-DIFFUSION MODEL 被引量:4
1
作者 琚强昌 陈丽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SCIE CSCD 2009年第2期285-293,共9页
Semiclassical limit to the solution of transient bipolar quantum drift-diffusion model in semiconductor simulation is discussed. It is proved that the semiclassical limit of this solution satisfies the classical bipol... Semiclassical limit to the solution of transient bipolar quantum drift-diffusion model in semiconductor simulation is discussed. It is proved that the semiclassical limit of this solution satisfies the classical bipolar drift-diffusion model.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als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weak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um drift-diffusion weak solution semiclassical limit BIPOLAR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drift limits for different seismic damage states of RC frame staging in elevated water tanks using Park and Ang damage index
2
作者 Suraj O.Lakhade Ratnesh Kumar O.R.Jaisw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0年第1期161-177,共17页
Damage to elevated water tanks in past earthquak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their supporting frame staging.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elevated water tanks, it is crucial to cat... Damage to elevated water tanks in past earthquak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their supporting frame staging.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elevated water tanks, it is crucial to categorize the damage in quantifiable damage states. Among various parameters to quantify the damage states, the top drift of frame staging can be conveniently cor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damage levels. In literature, drift limit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amage states of the frame staging of the elevated water tank are not available. In the present study, drift limits for RC frame staging in elevated water tank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eismic damage states have been proposed. Various damage states of the elevated water tank have been determined using the Park and Ang damage index. The Park and Ang damage index utilizes results of both pushover analysis and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Twelve models of elevated water tanks have been developed considering variation in staging height and tank capacity.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has been performed using the suite of twelve actual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Based o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damage indexes and drift, limiting drift values for each damage state a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vated water tank frame staging damage states drift limit 3D modelling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pushover analysis
下载PDF
不同性能水平下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位移角限值研究
3
作者 孙传智 缪长青 +3 位作者 董勃 李爱群 高立 庄美玲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2,共13页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位移角限值研究,对于推广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17根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试件和3根HRB400钢筋混凝土柱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其抗震性能。与HRB400钢筋混凝土柱相...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位移角限值研究,对于推广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17根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试件和3根HRB400钢筋混凝土柱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其抗震性能。与HRB400钢筋混凝土柱相比,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滞回曲线的形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试件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延性。将基于Kunnath损伤模型计算的损伤指数与试验中测量的损伤指数范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Kunnath损伤模型可以准确计算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损伤指标。根据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破坏特点,以屈服点、峰值点和极限点作为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性能水平控制点。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思想,将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性能水平划分为5个性能水平,即正常使用、暂时使用、修复后使用、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性能水平。结合参考文献中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数据,对65个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各特征点的位移角进行了相对频率统计分析,得到了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在暂时使用、修复后使用和接近倒塌3个性能水平下具有超过90%安全保证率的位移角限值分别为1/150、1/80和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0 MPa级高强钢筋 抗震性能 损伤指数 性能水平 位移角限值
下载PDF
某388m超高层建筑的侧移刚度与整体稳定性分析
4
作者 侯悦琪 刘洺辰 段小廿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29,共10页
通过某带伸臂桁架和环带桁架加强层的边筒-周边框架体系超高层结构工程设计实例,讨论了高层建筑结构侧移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指出在计算结构侧移刚度时应考虑楼板面内有限刚度、地下室结构构件变形、混凝土抗侧向力结构构件开裂... 通过某带伸臂桁架和环带桁架加强层的边筒-周边框架体系超高层结构工程设计实例,讨论了高层建筑结构侧移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指出在计算结构侧移刚度时应考虑楼板面内有限刚度、地下室结构构件变形、混凝土抗侧向力结构构件开裂刚度折减及二阶效应,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构侧移变形和最低阶整体屈曲荷载因子。提出了利用弯矩-曲率分析方法,并根据构件实际受力状态,迭代计算混凝土抗侧向力结构构件的开裂刚度折减系数。比较了中国、欧盟及美国规范关于整体稳定性分析的计算方法,提出在进行整体稳定性分析时,应考虑各种不利因素,从而准确评估二阶效应。讨论了高层建筑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取值,并介绍了美国规范对层间位移角的计算方法和限值的建议。详细论述了当前中国规程中关于侧移刚度分析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侧移刚度 层间位移角限值 开裂刚度 弯矩-曲率分析方法 整体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地铁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讨论
5
作者 许名鑫 周越洲 +1 位作者 陈志城 李加成 《结构工程师》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新型的结构形式,在工程实践中有对底部框架侧向刚度控制得过于严格的现象,相关设计标准中要求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1/2 000。讨论了控制上部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的依据、目的和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比较... 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新型的结构形式,在工程实践中有对底部框架侧向刚度控制得过于严格的现象,相关设计标准中要求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1/2 000。讨论了控制上部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的依据、目的和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了底盘平面大小对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建议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上部剪力墙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按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T 15-92—2021)取为多遇地震作用下1/450;在保证上部剪力墙先于底部框支框架屈服的前提下,大幅度放松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限值及非两区八类建筑全框支剪力墙减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也取为多遇地震作用下1/450。实现合理的屈服机制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基地 全框支剪力墙结构 层间位移角限值 减隔震结构 屈服机制
下载PDF
8.5度设防区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季静 林浩宇 +2 位作者 付豪 吴梓楠 韩小雷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1-259,共9页
为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抗震设防高烈度区设计的结构竖向构件多,截面尺寸大,影响建筑使用空间。控制小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除满足舒适度、装饰结构和机械设备正常使用的需求外,主要目的是确保结构大震不倒。根据新... 为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抗震设防高烈度区设计的结构竖向构件多,截面尺寸大,影响建筑使用空间。控制小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除满足舒适度、装饰结构和机械设备正常使用的需求外,主要目的是确保结构大震不倒。根据新疆喀什地区(8.5度设防)128条强震地震动和当地实际工程,参照现行不同规范对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规定,以层间位移角和高度为控制参数,设计6个剪力墙结构模型,采用基于构件变形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结果表明:6个剪力墙结构在8.5度大震作用下均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且在两倍大震作用下具有合理的屈服耗能机制。建议小震作用下新疆喀什地区剪力墙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放松至1/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烈度区 剪力墙结构 层间位移角限值 构件变形 抗震性能
下载PDF
考虑围岩参数空间变异性的连拱隧道稳定性分析
7
作者 刘昆珏 随意 +2 位作者 程晓辉 陈朝晖 普利坚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1-920,共10页
依托某高速公路连拱隧道,通过有限元极限分析结合随机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围岩参数空间变异性对连拱隧道施工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开展了将岩石视为均质材料的确定性分析,通过有限元极限分析计算出了后行洞施工过程中各个开挖施工阶段的... 依托某高速公路连拱隧道,通过有限元极限分析结合随机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围岩参数空间变异性对连拱隧道施工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开展了将岩石视为均质材料的确定性分析,通过有限元极限分析计算出了后行洞施工过程中各个开挖施工阶段的稳定系数,阐释了此时隧道结构的变形破坏模式和塑性区分布,得到了施工过程中的最危险工况。之后,通过随机场分析,研究了包括变异系数、相关长度在内的因素对连拱隧道最危险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塑性区分布的影响。将随机分析得到的稳定性系数分布与确定性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可知,即使岩石材料强度达到工程常用的置信度,确定性分析的结果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工程安全性,这表明了确定性分析的局限性。最终,在考虑围岩参数空间变异性的情况下,得到了本工程隧道的失效概率及围岩强度参数设计标准值的建议值。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了隧道设计中考虑围岩参数空间变异性的重要性,可为相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拱隧道 无中导洞施工 有限元极限分析 随机分析 围岩参数空间变异性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具有多场限环结构的SiC LDMOS击穿特性研究
8
作者 彭华溢 汪再兴 +1 位作者 高金辉 保玉璠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56,共7页
场限环终端结构因能够显著提高击穿电压而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功率器件。基于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具有多场限环结构的SiC LDMOS仿真模型。分别仿真场限环各项参数和漂移区掺杂浓度与击穿电压的关系。提取器件击穿时的表面电场,从表面电场... 场限环终端结构因能够显著提高击穿电压而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功率器件。基于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具有多场限环结构的SiC LDMOS仿真模型。分别仿真场限环各项参数和漂移区掺杂浓度与击穿电压的关系。提取器件击穿时的表面电场,从表面电场分布均匀程度和峰值电场两方面分析击穿原理。研究结果表明,当漂移区掺杂浓度一定时,击穿电压随场限环数量、结深和掺杂浓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当场限环参数一定时,击穿电压随漂移区掺杂浓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经验证在相同条件下,线性环间距设计的LDMOS击穿特性优于等环间距设计,且漂移区掺杂浓度越高,环掺杂浓度和环结深越小,失效场限环数量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LDMOS 场限环 漂移区掺杂浓度 击穿电压 表面电场分布
下载PDF
阿房宫文化馆项目结构设计
9
作者 潘华 王建峰 虞终军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35-139,共5页
阿房宫文化馆属于单层空旷结构,位于高烈度区,框架结构难以满足抗震要求,又没有合适的位置布置剪力墙。根据建筑功能布置和结构特点主体结构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钢支撑结构体系,钢支撑采用屈曲约束支撑(BRB),既能防止支撑屈曲,又能在... 阿房宫文化馆属于单层空旷结构,位于高烈度区,框架结构难以满足抗震要求,又没有合适的位置布置剪力墙。根据建筑功能布置和结构特点主体结构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钢支撑结构体系,钢支撑采用屈曲约束支撑(BRB),既能防止支撑屈曲,又能在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下耗散能量,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根据BRB支撑-框架结构体系特点,提出层间位移角限值。通过钢吊柱、摇摆柱等结构措施,满足建筑功能布置、控制结构构件尺寸,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 屈曲约束支撑(BRB) 层间位移角限值 钢吊柱 摇摆柱
下载PDF
深水钻井平台-隔水管耦合系统漂移预警界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秀全 陈国明 +3 位作者 畅元江 姬景奇 傅景杰 宋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1-646,668,共7页
建立了深水钻井平台-隔水管耦合系统漂移动力学模型,提出了深水钻井平台-隔水管耦合系统漂移预警界限分析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分别建立了深水钻井隔水管-井口-导管耦合系统分析模型及平台漂移动力学分析模型,开发了深水钻井平台漂... 建立了深水钻井平台-隔水管耦合系统漂移动力学模型,提出了深水钻井平台-隔水管耦合系统漂移预警界限分析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分别建立了深水钻井隔水管-井口-导管耦合系统分析模型及平台漂移动力学分析模型,开发了深水钻井平台漂移动力学求解器。结合实例开展了深水钻井平台-隔水管耦合动力学特性及耦合作用规律分析,阐述了漂移预警界限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平台漂移初始阶段隔水管载荷对平台漂移起促进作用,随着平台漂移位移的增大隔水管逐渐开始抑制平台漂移;平台漂移运动过程中隔水管系统顶部参数响应较快,底部参数响应具有明显的迟滞效应;随着海流流速的增大或水深的减小,深水钻井平台-隔水管耦合系统漂移预警界限减小,应尽早准备和启动隔水管系统底部脱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钻井 钻井平台 隔水管 漂移动力学模型 漂移预警界限
下载PDF
规则桥梁抗震性能水准的定义及其量化描述 被引量:33
11
作者 孙颖 卓卫东 房贞政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4-112,共9页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是各国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虽然其理论框架已基本形成,然而其中至关重要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定义及其量化描述问题,目前仍处于研究探讨阶段。本文从公路梁式桥震害现象出发,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概...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是各国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虽然其理论框架已基本形成,然而其中至关重要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定义及其量化描述问题,目前仍处于研究探讨阶段。本文从公路梁式桥震害现象出发,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概念,对规则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水准予以明确的定义;并以墩顶漂移率作为设计参数,通过对大量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给出了与各级不同性能水准(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及倒塌)相对应的目标值,供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则桥梁 抗震性能水准 抗震设计极限状态 墩顶漂移率 性能指标
下载PDF
超高层建筑考虑长周期地震影响的另一种控制方法 被引量:23
12
作者 肖从真 徐培福 +1 位作者 杜义欣 李建辉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22,共11页
由于缺乏可靠的长周期地震动记录,使得设计反应谱在长周期段的取值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超高层结构的周期长,遭遇长周期成分突出的地震时,往往会遭受比较严重的破坏。指出我国目前采用的设计反应谱在长周期部分与国外反应谱的差别... 由于缺乏可靠的长周期地震动记录,使得设计反应谱在长周期段的取值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超高层结构的周期长,遭遇长周期成分突出的地震时,往往会遭受比较严重的破坏。指出我国目前采用的设计反应谱在长周期部分与国外反应谱的差别和问题,基于震害实例,分析远场地震的特征和对超高层建筑的影响,提出超高层建筑考虑长周期地震影响的另一种控制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算例进行了验证,表明该控制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 长周期地震波 最小剪重比 刚度控制 位移角限值
下载PDF
高强约束混凝土框架柱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国军 吕西林 刘建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3-148,共6页
根据收集的108根高强混凝土框架柱在固定轴向荷载和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首先讨论了试验柱的屈服位移角、最大位移角、极限位移角和延性与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特征值、保护层面积和核心混凝土面积比值及纵筋配筋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收集的108根高强混凝土框架柱在固定轴向荷载和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首先讨论了试验柱的屈服位移角、最大位移角、极限位移角和延性与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特征值、保护层面积和核心混凝土面积比值及纵筋配筋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回归出试验柱的极限位移角与轴压比、配箍特征值及保护层面积和核心混凝土面积比值之间的关系式;接着建立了配箍特征值与轴压比和极限位移角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配箍特征值的实用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比较分析,给出了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并与现行规范(GB50010—2002)规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进行了分析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 高强混凝土 最小配箍特征值 极限位移角 延性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FRP加固混凝土柱抗震水平及指标选取 被引量:5
14
作者 盛国华 朱浮声 徐明磊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4-287,304,共5页
在研究FRP加固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时引入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从适用性、经济可修性、安全性三个方面将FRP加固框架柱的抗震性能划分为5个等级:正常使用、暂时使用、可修使用、生命安全及防止倒塌.对FRP加固框架柱的位移角限... 在研究FRP加固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时引入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从适用性、经济可修性、安全性三个方面将FRP加固框架柱的抗震性能划分为5个等级:正常使用、暂时使用、可修使用、生命安全及防止倒塌.对FRP加固框架柱的位移角限值进行统计分析,讨论了位移角与纵筋率ρs、配箍特征值λv、剪跨比λ、轴压比n及FRP特征值λf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和λf对位移角有显著影响.选取位移角作为性能指标,并将n和λf引入到位移角的量化当中,给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指标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FRP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 位移角限值 性能指标
下载PDF
进路法回采顶柱其顶板安全厚度的数值分析方法 被引量:10
15
作者 胡伟 周爱民 《矿业研究与开发》 EI CAS 2001年第2期14-17,共4页
采用极限分析和顶板初次来压计算的方法 ,推导出进路法回采顶柱时 ,顶板安全厚度的计算公式 ,该式简单直观 ,使用方便 ,并在某金矿的科研与生产中应用。
关键词 进路回采 顶板安全厚度 极限分析 初次来压步距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多维性能极限状态平面不规则结构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黄小宁 杜永峰 李慧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0-566,共7页
针对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在引入最不利输入角度的基础上,提出多维性能极限状态的易损性分析方法。首先,利用Matlab中小波变换系数法,判别地震动的最不利输入方向;然后,采用层间位移和层间扭转角作为性能量化指标并考虑量化指标间的相关... 针对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在引入最不利输入角度的基础上,提出多维性能极限状态的易损性分析方法。首先,利用Matlab中小波变换系数法,判别地震动的最不利输入方向;然后,采用层间位移和层间扭转角作为性能量化指标并考虑量化指标间的相关性,计算超越概率,从而得到二维性能极限状态下结构的易损性曲线。利用该方法对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进行分析得到结构在正常使用、可以使用、生命安全、防止倒塌4个性能水平下的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对于平面不规则结构,地震动输入角度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对平面不规则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时,应同时考虑层间位移和层间扭转角双指标的影响,防止高估这类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多维性能极限状态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对平面不规则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更为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不规则结构 易损性分析 多维性能极限状态 层间位移 层间扭转角
下载PDF
高精度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直流漂移的调偏控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毛惠丰 陈增禄 +1 位作者 杨旭 王兆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7期29-34,共6页
逆变器中的隔离环节、各功率器件等存在漂移和特性不对称以及正弦脉宽调制(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SPWM)都会引起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的直流漂移。该文提出了一种高精度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直流漂移的调偏控制方案,系统采用基于... 逆变器中的隔离环节、各功率器件等存在漂移和特性不对称以及正弦脉宽调制(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SPWM)都会引起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的直流漂移。该文提出了一种高精度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直流漂移的调偏控制方案,系统采用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全数字控制。给出了直流调偏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其闭环控制系统。分析了模数转换器(analogue-to-digital converters,ADC)精度与数字脉宽调制(digital PWM,DPWM)精度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抑制极限环振荡的必要条件。提出一种提高DPWM精度的新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直流调偏控制的精度。最后,在一台单相8重化9电平电压型逆变器的实验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直流漂移 极限环 数字脉宽调制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中美规范RC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韩小雷 张垒 +2 位作者 杨光 季静 李建乐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38,共8页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我国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合理性,将其与美国规范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对比。基于等位移原理推导中美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对比方法,提出中美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富裕度指标β。设计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框架-核...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我国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合理性,将其与美国规范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对比。基于等位移原理推导中美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对比方法,提出中美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富裕度指标β。设计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框架-核心筒等80个典型RC结构模型,验证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处于弱非线性。分析结构体系、场地类别和设防烈度对β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的β值均大于1,说明中国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比美国规范更为严格。以β作为修正系数,将四种结构体系的位移角限值统一调整为1/500,重新设计16个模型,采用基于构件变形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验证层间位移角限值调整后结构在强震下的安全性。建议:多遇地震作用下RC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可取1/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位移角限值 中美规范对比 等位移原理 性能评估
下载PDF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进路宽度的优化确定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滚 丁红岗 +1 位作者 唐小龙 王满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8-36,共9页
进路宽度是反映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技术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指标,为确定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最优进路宽度,以新疆某铁矿为工程背景,基于随机介质放矿理论、wilson弹塑性理论、FLAC3D数值模型,通过矿柱稳定性分析提出了进路极限宽度公式,并得... 进路宽度是反映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技术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指标,为确定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最优进路宽度,以新疆某铁矿为工程背景,基于随机介质放矿理论、wilson弹塑性理论、FLAC3D数值模型,通过矿柱稳定性分析提出了进路极限宽度公式,并得到该矿的进路极限宽度为7m。结合技术经济分析,采用最高积分法对7种进路宽度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最优进路宽度为6.6m,除了可获得良好的放矿效果外,还可使每一进路增加60万元收益。该进路宽度综合考虑了安全、技术、经济等因素,既保证了采场的安全性、掘支技术的可行性,又降低了矿石的贫损指标,提高了回采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对矿山生产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极限 进路宽度 最高积分法 优化
下载PDF
板料拉伸失稳时的应变路径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岩 王辉 +1 位作者 王娟 彭海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6-250,共5页
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得到了板料成形试验中极限应变点的成形路径曲线。从成形路径的角度分析了成形极限图的形成,并比较了不同厚度及热处理方式对铝合金LY12塑性变形的影响。将Hill&MK理论与陈胡理论预测的成形极限及其路径与试验值... 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得到了板料成形试验中极限应变点的成形路径曲线。从成形路径的角度分析了成形极限图的形成,并比较了不同厚度及热处理方式对铝合金LY12塑性变形的影响。将Hill&MK理论与陈胡理论预测的成形极限及其路径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板料失稳时淬火铝板的应变路径没有发生突变,而退火铝板在失效前,会产生一段应变漂移现象。理论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对于这两种铝合金材料来说,Hill&MK理论预测的成形极限更为接近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识别技术 应变路径 成形极限图 应变漂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