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wards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with Commonality:A Comparison of Inner Mongolia,Guangxi and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
1
作者 Naran Bilik Chunyang YU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4期111-130,共20页
One crucial measure of strengthening and advancing the Party's work on ethnic affairs in the new era is to promote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so as to enhance commonality.En... One crucial measure of strengthening and advancing the Party's work on ethnic affairs in the new era is to promote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so as to enhance commonality.Entering the new era,Inner Mongolia,Guangxi and Ningxia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encouraging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By comparatively analyzing successes of the three autonomous region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commonality,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following strategic revelations:1)w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thnic policies and ensure the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mutual interaction,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2)we should proactively promote the substantial progress of the economy,so as to provide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mutual interaction,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3)we should facilitate activities that promote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so that the promotion of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can be seen,be felt and gain actual outcomes;4)we should take measures that suit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explore all-round embedding mechanisms in order to foster the ethos for mutual interaction,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5)we should make every effort to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orient precisely to the cause of encouraging mutual interaction,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ethnic work enhance commonality empirical comparison
原文传递
城市群建设视域下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多维探析——基于重庆主城都市区的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永亮 李思睿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6,共8页
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 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都市区为例,依据三种社区生活模式,对嵌入式社区环境、渐进式文化交流以及互助式社团生活展开深入探讨。引导城市中各族群众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不断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现代化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在人口流动融居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代化发展
下载PDF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丧葬仪式、特点及影响
3
作者 崔明德 毛俊滔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9-32,共14页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生者举行的哀悼和纪念死者的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意蕴丰富,形态多样,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呈现出共有性、宗教色彩浓厚、“游牧”特征、丧...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生者举行的哀悼和纪念死者的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意蕴丰富,形态多样,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呈现出共有性、宗教色彩浓厚、“游牧”特征、丧葬形式多样性等四个特点。北方民族丧葬仪式的变化,既有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又有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影响的因素。北方少数民族丧葬仪式的鲜明特征、汉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化形态,是观察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民族 丧葬仪式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以旅游“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
4
作者 孙九霞 罗意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2,共9页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践和真实生活空间。在流动的现代社会,旅游活动能够建立跨文化动态关联,塑造多民族良序社会愿景和多维度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独特价值。为讲好旅游“三交”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须以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内驱力,统筹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构建民族团结与主客互信的目的地,强化文化自觉自信与家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格局
下载PDF
绿洲丝路民俗交融的实践内涵、显著特征及其对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5
作者 徐黎丽 黄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1,共10页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需要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参与来引导他们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意义和价值。在聚焦绿洲丝路沿线各民族民俗融合的现实情景,以服饰民俗的共适与互动、饮食民俗的多元与共享、居住民俗的采借与创新、交通民俗的演变与互通等与民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民俗为切口,横向维度透视各民族从生产、生活层面到情感、精神层面深度交融的基础上,总结衣食住行融合的鲜活性、日常性、直观性、民间性等特点,可说明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到衣食住行层面,才能因交往而得以生活,因交流得以互鉴,因交融得以共生。最后在交融加深的基础上,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回归生活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丝路 衣食住行民俗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宁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方式与经验启示
6
作者 马茜 《宁夏党校学报》 2024年第5期23-31,共9页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任务中有关社会层面的重点领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唯一正确途径,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在促...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任务中有关社会层面的重点领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唯一正确途径,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国家战略与市场调节、共性发展与特性创新、社会实体与精神领域相结合的路径和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结合区位优势推动各项事业稳步前进的经验。这成为进一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7
作者 张梧 顾超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全新范式。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优势,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与优越性,破解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若干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叙事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乐舞表演“场景”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贵州雷山黄里村、大龙村苗族鼓藏节的田野考察
8
作者 李星星 赵书峰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3期105-113,共9页
贵州雷山县黄里村、大龙村鼓藏节节庆文化空间中的乐舞表演由村寨建筑(有形客体)、芦笙场(文化设施)、歌舞活动(艺术实践)、各身份人群(多样性人群)构成,这四项客观结构要素与“戏剧性”“真实性”“合法性”三个主维度及其十五个子维... 贵州雷山县黄里村、大龙村鼓藏节节庆文化空间中的乐舞表演由村寨建筑(有形客体)、芦笙场(文化设施)、歌舞活动(艺术实践)、各身份人群(多样性人群)构成,这四项客观结构要素与“戏剧性”“真实性”“合法性”三个主维度及其十五个子维度的主观认识要素之间相互驱动、协同,促成了该节庆活动中“起芦笙”“讨花带”“跳篝火”三种核心的乐舞表演场景类型。这些场景直观地体现了各类乐舞交织的形态,同时作为各身份人群共建、共享、共融的互动空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表征与文化缩影。多样性人群通过身体实践以期待的、想象的且关涉到实质空间的、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去思考、行动、抉择,在鲜活的体验与共同的表演中随乐舞表演场景的变化逐渐深入,因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该过程中表现出从“圈层扩展”到“互嵌互融”,再到“多元碰撞”的递进特征,并形成多元主体间连续的、稳定的社会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乐舞表演 场景 鼓藏节
下载PDF
从红水河流域蚂节看壮汉文化交融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成 李富强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5-102,共8页
蚂节是红水河流域壮族极具农耕色彩的节日。在壮族与汉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其文化要素与内涵不断丰富,壮族神器铜鼓与汉族神兽实现互通,壮族文化与道教文化得以互融,壮、汉民族以仪式为纽带“同祀共欢”。壮、汉民族通过“互鉴”... 蚂节是红水河流域壮族极具农耕色彩的节日。在壮族与汉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其文化要素与内涵不断丰富,壮族神器铜鼓与汉族神兽实现互通,壮族文化与道教文化得以互融,壮、汉民族以仪式为纽带“同祀共欢”。壮、汉民族通过“互鉴”的途径达成“共享”,从而实现彼此文化的交融。蚂节也因此发展成为整合壮汉民族关系的节日庆典。这一鲜活案例不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体现,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对于从多维度探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节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仪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宗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以海南临高“村人”为例
10
作者 李毓 阚康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94,共9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连接国家与地方的文化纽带。通过对海南临高吴氏宗族文化实践及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进行阐释,认为吴氏宗族在祖先崇拜中对博学的尊崇,族谱修订仪式中基于学识的宗族地位和身份确立,宗族教育中基...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连接国家与地方的文化纽带。通过对海南临高吴氏宗族文化实践及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进行阐释,认为吴氏宗族在祖先崇拜中对博学的尊崇,族谱修订仪式中基于学识的宗族地位和身份确立,宗族教育中基于道德伦理、礼俗互动的宗族惩戒和表彰,以及冼夫人信仰文化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突出展现的是重教兴学、崇德、行善、互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在吴氏宗族文化体系中,宗族成员的祭祀仪式和宗族制度体现出对国家的心理认同、情感维系和互助、共治观念,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驱动力;从古代儒学观念嵌入下的民族交往,到冼夫人信仰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建构,再到临高“村人”文化体系的形成,体现了中原文化和地方多元民族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的外推动力。正是在内外合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形成并不断铸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文化 礼仪秩序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海南“村人”
下载PDF
拉祜族厄莎信仰与基督教的互动整合 被引量:6
11
作者 苏翠薇 刘劲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89,共4页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基督教在拉祜族地区的本土化。基督教的现代理念和手段,有利于拉祜族社区的生产技术、教育卫生、生活观念等的提升,并在厄莎和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共构了一种拉祜族传统的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祜族 厄莎信仰 基督教 互动整合 社会和谐
下载PDF
多维互动:族际政治整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纪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1,共7页
多维互动是族际政治整合的一种重要机制,政府、社会组织、族员三者互动的结构、特点、方式、内容构成了这种机制的基本框架。其具有认知、理解、信任、包容等功能,这些功能促进了各族员由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因此,建构族际政治... 多维互动是族际政治整合的一种重要机制,政府、社会组织、族员三者互动的结构、特点、方式、内容构成了这种机制的基本框架。其具有认知、理解、信任、包容等功能,这些功能促进了各族员由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因此,建构族际政治整合多维互动机制是实现各族员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政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互动 族际政治整合 机制
下载PDF
族际互惠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逻辑与功能——基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诗谣 刘小珉 吴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30,共8页
“族际互惠”作为多民族地区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呈现于怒江州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与文化等诸多领域。就族际互惠的形成机制而言,族际共同性基础上的差异性、个体对自我经济利益的追求、共享文化传统的延续、国家权力的运作以及“大致等... “族际互惠”作为多民族地区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呈现于怒江州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与文化等诸多领域。就族际互惠的形成机制而言,族际共同性基础上的差异性、个体对自我经济利益的追求、共享文化传统的延续、国家权力的运作以及“大致等价的交换”的道德规范为怒江各族提供了多重支撑。作为一种柔性社会联结纽带的“族际互惠”,可以使更多民族的异质性个体之间形成高度整合与有机社会团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是基于各民族间广泛深入的互惠关系得以发生、维系和深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族际互惠 实践 怒江各民族
下载PDF
边界与聚合:社会互动视角下的云南回族圣纪节考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小娟 杨红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59,共6页
与其他地区回族相比,云南大理上丰呈庄回族在举办圣纪节的时间选择、可参与者身份规定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地方特点。对上丰呈庄回族圣纪节仪式的考察表明,作为社会互动的重要环节,仪式中的互访与共餐既增强了回族内部的凝聚力,也通... 与其他地区回族相比,云南大理上丰呈庄回族在举办圣纪节的时间选择、可参与者身份规定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地方特点。对上丰呈庄回族圣纪节仪式的考察表明,作为社会互动的重要环节,仪式中的互访与共餐既增强了回族内部的凝聚力,也通过允许、接纳其他民族参与而实现了族群边界的跨越。在多民族交错杂居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社会互动密切,在各自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不断突破固有的边界,促成了彼此社会关系与文化关系的聚合,建构起民族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边界 聚合 社会互动 圣纪节
下载PDF
从相交到相融: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村寨族际互动与混融的民族学探讨 被引量:7
15
作者 袁东升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58,共9页
民族之间的和谐有赖于一种良性的族际互动的文化及社会生态。作为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村寨,贵州省怎雷村为"和而不同"的民族关系研究提供了典型的族际互动的"怎雷模式"。怎雷村水族与苗族从族际相遇到互动再到相融... 民族之间的和谐有赖于一种良性的族际互动的文化及社会生态。作为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村寨,贵州省怎雷村为"和而不同"的民族关系研究提供了典型的族际互动的"怎雷模式"。怎雷村水族与苗族从族际相遇到互动再到相融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差异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既有历史的原因,更有导致其和谐互动的文化逻辑和机理的存在。"怎雷模式"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水苗之间交错认同、差异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寻求混融的基础上形成的,进而构成了日常生活中交相勾连的族际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 相融 水族 苗族 民族关系
下载PDF
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妍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52,共8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同”、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的初心,构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框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史事为依托,教材还原了各民族汇聚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使学生形成共同的国家历史记忆。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育人效果,建议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厘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三条主线相互交汇、互相促进的关系,把握连续性、递进性、互动性、凝聚性的特点,引导增进学生的“五个认同”,注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探索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深度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历史教材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清末民初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群际接触的作用机制及当代启示--基于高甲布努瑶歌文本的研究
17
作者 蓝长龙 黄勤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90-96,共7页
高甲布努瑶歌文本是瑶族用壮族古壮字传抄并以北部壮语方言为主要演述语言的民间口承文献。桂西北壮汉瑶三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征为群际接触提供重要场域,也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空间基础。受接触场景中政治、交通、经济与教育等各种... 高甲布努瑶歌文本是瑶族用壮族古壮字传抄并以北部壮语方言为主要演述语言的民间口承文献。桂西北壮汉瑶三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征为群际接触提供重要场域,也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空间基础。受接触场景中政治、交通、经济与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清末民初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的群际接触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接触情况,其群际接触的中介变量包括群体间的依存关系、群际互动、群际情绪和认知因素等,这些中介变量所凝练出的历史经验对当前推动民族交流交融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瑶族口承文献 群际接触理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台湾地区族群印象——基于多维互动的视角
18
作者 卞梁 连晨曦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36-41,共6页
特殊的海洋地理条件与历史演进过程,为多元文化在台湾地区“生根发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西人这一“他者”视野能够跳脱原有中文语言体系的束缚,更为完满地呈现19世纪中西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互动,这是借助族群间的互动观察与评价实现的... 特殊的海洋地理条件与历史演进过程,为多元文化在台湾地区“生根发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西人这一“他者”视野能够跳脱原有中文语言体系的束缚,更为完满地呈现19世纪中西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互动,这是借助族群间的互动观察与评价实现的:其一,西人以其西方视角指出汉人文化的滞后性,却对汉人的勇敢勤劳给予了肯定。其二,西人在展现少数族群原始朴素的同时,别有用心地挖掘其宗教属性。其三,西人对中国传统语境中的西人形象进行了反驳,并尝试重构其自身形象。其四,对于汉人与少数族群两者的相互评价,西人大多不予置评,却隐晦地对后者表示支持。虽然西人在多元变换视角下对台湾社会、文化进行的考察,得以呈现出更为真实、动态的近代台湾社会图景。然而,多元视角下的族群形象互动,却依旧难以摆脱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歧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族群观 多元视角 中西文化 互动融合
下载PDF
文化反哺助推边疆民族地区交往交流交融——基于西藏、广西、云南的多案例考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开松 朱厘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83,184,共10页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边疆民族地区多数年长一代群体,因教育资源有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不足、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短板等问题,导致他们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能力较弱。通过对西藏、广西、云南...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边疆民族地区多数年长一代群体,因教育资源有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不足、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短板等问题,导致他们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能力较弱。通过对西藏、广西、云南等地的案例考察发现,年轻群体的文化反哺,包括技能反哺、数字反哺与观念反哺等,有效推动了年长一代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与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制度的引领等,是影响文化反哺助推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反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边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增进共同性: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再思考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纪 蒋子越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8-140,共13页
从互动关系上看,增进共同性理应是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旨归,也是现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从增进共同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意涵,则集中体现为各民族政治、... 从互动关系上看,增进共同性理应是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旨归,也是现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从增进共同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意涵,则集中体现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共同性不断强化的动态走向。在现实生活中,各民族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群际合作、制度支持,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条件。进入新时代,多方主体应当以增进各民族共同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采用针对性实践方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章的研究可以为现阶段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进共同性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工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