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vines with tobacco and root extracts of tobacco on grape phylloxera, 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 被引量:4
1
作者 WANG Zhong-yue SU Jun-ping +1 位作者 LIU Wei-wei GUO Yu-yu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7期1367-1375,共9页
The effects of grape-tobacco intercropping patterns on populations of grape phylloxera, 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 as well as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fested vines were evaluated in the field and t... The effects of grape-tobacco intercropping patterns on populations of grape phylloxera, 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 as well as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fested vines were evaluated in the field and the impact of an aqueous tobacco root extract on grape phylloxera was evaluated using a laboratory bioassay. The aqueous tobacco root extract exhibited biological activity against this pest. The egg mortality, nymph mortality, development period, life span and female fecundity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In the field trial, grape phylloxera populations were clearly lower as compared to the monoculture pattern. However, the rates of newly developed roots and newly infested grape roo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lower, in intercropping patterns than in the vine monoculture, respectively. The grape phylloxera population number on the grape roots decreased each year, and the vine trees gradually renewed upon continuous intercropping with tobacco over three years. Thes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intercropping grapes with tobacco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grape phylloxera in an infested vineyard.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additional crops could be intercropped with grapes and are effective against grape phylloxera, which should be explored a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controlling the p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e phylloxera TOBACCO intercropPING developmental duration secondary metabolites control method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区林草间作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沛 张雷一 +4 位作者 纪署光 李卫 姚斌 郑广 李昭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49-1557,共9页
林草间作具有水源涵养、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多重优势,是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恢复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为了探讨林草间作对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在贵州省关岭县板贵乡选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林草间作具有水源涵养、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多重优势,是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恢复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为了探讨林草间作对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在贵州省关岭县板贵乡选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拉巴豆(Dolichos lablab)间作、花椒+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间作及单作花椒3种模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与花椒单作相比,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均有所增加,土壤pH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其中真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0-10 cm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10-20 cm土壤中有效磷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0-10 cm土壤中细菌数量与有效磷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真菌数量与有机质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5),与全氮、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pH显著负相关(P<0.05);10-20 cm土壤中细菌数量与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真菌数量与pH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椒和牧草构成的林草间作生态恢复模式在提高土壤养分、增加微生物数量方面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林草间作 土壤养分 微生物 植被恢复 退化土壤
下载PDF
林芝河谷区苹果园间作牧草对杂草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3
作者 管俊豪 叶彦辉 +2 位作者 邵小明 王瑞红 姜炎彬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3,共11页
以林芝市巴宜区苹果园杂草群落为研究对象,以清耕后自然生长植物为对照,研究了一年生箭筈豌豆(Avena sativa L.)、燕麦(Vicia sativa L.)和多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牧草单播或混播对苹果园杂... 以林芝市巴宜区苹果园杂草群落为研究对象,以清耕后自然生长植物为对照,研究了一年生箭筈豌豆(Avena sativa L.)、燕麦(Vicia sativa L.)和多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牧草单播或混播对苹果园杂草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调查期间共发现杂草17科31属33种,其中优势科为禾本科、豆科、蓼科和菊科,优势种为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L.)Beauv.)、小头蓼(Persicaria microcephala(D.Don)H.Gross.)、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和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2)牧草种植可以减少果园中杂草种类,降低优势杂草重要值,改变杂草群落结构,不同类型牧草在不同种植年限对杂草群落的影响存在差异;(3)不同间作牧草模式下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但整体上较对照有所降低,种植年限与种植模式对群落多样性和优势度均有显著影响;(4)间作牧草有良好的杂草抑制效果,其中禾本科牧草的杂草防控效果优于豆科牧草,混播处理的杂草防控效果优于单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牧草的选择应考虑牧草生长年限,一年生牧草在短期内杂草防控效果较好,多年生牧草适宜长期种草的果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间作 牧草 多样性 杂草防治 杂草群落
下载PDF
沿黄灌区饲用油菜与苏丹草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李磊磊 李立军 +5 位作者 张艳丽 杨金虎 王佩佩 朱利华 王石清 赵国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5-152,共8页
为探究沿黄灌区饲用油菜与苏丹草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2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饲用油菜单作、苏丹草单作、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3个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 为探究沿黄灌区饲用油菜与苏丹草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2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饲用油菜单作、苏丹草单作、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3个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较饲用油菜单作和苏丹草单作分别提高了8.09%~13.93%和13.01%~58.02%。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使土壤细菌OTUs数目和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提高。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表现不同,其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为优势菌门,Salinimicrobium、海杆菌属、革兰菌属为优势菌属;间作种植模式提高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革兰菌属的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碱性磷酸酶与蛭弧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蛭弧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可知,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和有益菌物种丰度,可作为改善沿黄灌区盐碱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饲用油菜 苏丹草 酶活性 细菌群落
下载PDF
豆/禾牧草间作下混合青贮品质的研究
5
作者 董霖 刘晓静 +2 位作者 蔺芳 汪雪 王静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0-629,共10页
为解决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禾本科牧草单独青贮营养不均衡的难题,本研究将紫花苜蓿分别和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燕麦(Avena sativa)、玉米(Zea mays)及甜高粱(Sorghum bicolor)进行间作种植并青贮,对青贮前后4种禾... 为解决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禾本科牧草单独青贮营养不均衡的难题,本研究将紫花苜蓿分别和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燕麦(Avena sativa)、玉米(Zea mays)及甜高粱(Sorghum bicolor)进行间作种植并青贮,对青贮前后4种禾本科牧草叶显微结构、营养品质、感官品质、发酵品质及体外消化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贮后牧草叶片表面出现大量褶皱,叶片表皮细胞排列凌乱,细胞边界不清晰;与鲜草相比,青贮处理经体外消化会产生大量破碎结构,从而使其被瘤胃微生物降解的程度更高。4种混贮处理的粗蛋白含量与相对饲用价值比禾本科牧草单贮增加了23.79%~50.07%和9.44%~15.97%;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乳酸含量比紫花苜蓿单贮增加了5.38%~84.41%和38.14%~93.95%。4种混贮处理中,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的发酵品质和感官品质评分均为最高。综上,紫花苜蓿和甜高粱间作种植后进行混合青贮,既能均衡并保留营养成分,还可改善发酵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牧草间作 混合青贮 显微结构 青贮品质 体外消化
下载PDF
紫花苜蓿/饲用玉米/高丹草彼此间的化感效应
6
作者 刘旵旵 师尚礼 +2 位作者 何龙 王文娟 武蓓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403,共10页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饲用玉米(Zea mays)、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互为受体材料,在不同浓度(0、12.5、25、50、100、150、200 mg·mL^(-1))植株水浸提液处理下,测定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相关指标,旨...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饲用玉米(Zea mays)、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互为受体材料,在不同浓度(0、12.5、25、50、100、150、200 mg·mL^(-1))植株水浸提液处理下,测定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相关指标,旨在探究三者间的化感效应关系,为轮作、混播或间、套作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种作物相互间均具有化感效应,其效应因受体植物种类、受体器官、组织浸提液浓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供试浓度范围内,饲用玉米水浸提液浓度25、50 mg·mL^(-1)分别是促进紫花苜蓿、高丹草生长的最佳浓度,且均对种子活力的促进效果最佳,综合化感效应指数(SE)分别为0.074、0.092;紫花苜蓿水浸提液浓度50 mg·mL^(-1)是促进饲用玉米生长的最佳浓度(SE=0.027),且对胚根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高丹草均为抑制效应(SE <0);高丹草水浸提液各浓度对紫花苜蓿、饲用玉米均为抑制效应(SE <0)。综上,紫花苜蓿宜与饲用玉米,不宜与高丹草轮、套作或混播;饲用玉米可作为高丹草的前茬作物,不宜作为后茬;以饲用玉米作为主要收获对象时,也不宜进行套作或混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浸提液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轮作 间作 化感效应 饲草
下载PDF
葡萄间作紫罗兰对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邓维萍 朱美玉 +5 位作者 曾瑜 徐杰 梅馨月 杨敏 朱书生 杜飞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1-251,共11页
【目的】探明葡萄与紫罗兰间作对葡萄促生提质的效果,为葡萄多样性种植模式提供选择参考。【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筛选紫罗兰、薰衣草和青蒿3种芳香植物中对葡萄促生效果较好的植物,并连续2年开展田间试验验证其对夏黑和红提葡萄生长... 【目的】探明葡萄与紫罗兰间作对葡萄促生提质的效果,为葡萄多样性种植模式提供选择参考。【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筛选紫罗兰、薰衣草和青蒿3种芳香植物中对葡萄促生效果较好的植物,并连续2年开展田间试验验证其对夏黑和红提葡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紫罗兰对葡萄的促生效果优于薰衣草和青蒿。盆栽栽培中,紫罗兰对夏黑和红提葡萄苗的新梢促生效果显著,节间长度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65%和13.35%。田间间作紫罗兰后,夏黑和红提的节间长度增长率分别为17.71%和14.33%,显著高于单作(P<0.05);果穗纵径增长率分别为16.58%和15.74%,高于单作;节直径和果穗横径增长率均低于单作;夏黑和红提叶片SPAD值分别提高11.66%和18.67%,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提高17.09%和28.75%(P<0.05);果实百粒质量、pH值和总酚含量均高于单作;夏黑总类黄酮含量显著提高42.63%(P<0.05),红提总类黄酮含量略低于单作,两者的单宁含量均低于单作。【结论】葡萄间作紫罗兰可有效促进葡萄新梢和果穗纵向生长,提高果实产量和风味物质含量从而提升葡萄品质,可作为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葡萄园栽培模式加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紫罗兰 间作 促生 品质
下载PDF
玉米与高丹草间作混合青贮品质及瘤胃发酵特性
8
作者 王晓娟 祁娟 +3 位作者 车美美 杨娟弟 贾燕伟 赛宁刚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01-108,共8页
【目的】探究玉米与高丹草间作混贮对青贮品质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方法】对玉米与高丹草行比为6∶12(YG6-12)、4∶8(YG4-8)、2∶4(YG2-4)3种间作模式以及玉米(Y)和高丹草(G)单作下青贮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玉米单作单贮的粗蛋... 【目的】探究玉米与高丹草间作混贮对青贮品质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方法】对玉米与高丹草行比为6∶12(YG6-12)、4∶8(YG4-8)、2∶4(YG2-4)3种间作模式以及玉米(Y)和高丹草(G)单作下青贮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玉米单作单贮的粗蛋白含量较高,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高丹草单作单贮的营养品质较差。YG6-12、YG4-8和YG2-4处理组中粗蛋白含量较高丹草分别提高了14.14%、10.71%和2.08%,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较高丹草降低了16.84%、14.63%、3.63%和9.44%、2.94%、2.65%,其中YG6-12的营养品质优于其他混贮处理组。发酵品质方面,高丹草单作单贮的乳酸含量最高,混贮处理组次之,玉米单贮最低。混贮可降低高丹草的氨态氮含量,其中YG6-12低于其他混贮处理组,较高丹草单贮降低了32.08%,有效提高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混贮乙酸含量均低于玉米与高丹草单贮,可提高青贮饲料的适口性。混贮瘤胃发酵的丁酸、乙酸、丙酸含量均介于玉米与高丹草之间。【结论】混贮可改善饲料的青贮品质以及瘤胃发酵特性,其中玉米与高丹草以行比为6∶12种植后混贮的青贮品质较其他混贮处理组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混贮 营养品质 发酵品质 瘤胃发酵 玉米 高丹草
下载PDF
不同间作方式对小黑麦+箭筈豌豆草地种间竞争格局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陈雪 黎松松 +4 位作者 王宁欣 张晶 郑伟 祁军 窦梓镱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14,共10页
【目的】探寻通过降低种间竞争作用强度达到提升禾豆间作草地生产性能的途径。【方法】以不同禾豆间作比例小黑麦(Triticale sp.)+箭筈豌豆(Vicia sativa)草地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在新疆昭苏盆地设置4种不同的间作方式(禾豆比分别为1行... 【目的】探寻通过降低种间竞争作用强度达到提升禾豆间作草地生产性能的途径。【方法】以不同禾豆间作比例小黑麦(Triticale sp.)+箭筈豌豆(Vicia sativa)草地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在新疆昭苏盆地设置4种不同的间作方式(禾豆比分别为1行∶1行;2行∶1行;3行∶1行;4行∶1行)的单因素田间试验,分析盛花期和成熟期2个时期禾豆间作草地种间竞争格局与生产性能的内在联系。【结果】(1)盛花期和成熟期禾豆比4行∶1行具有较高的牧草产量,其牧草氮产量显著高于单作和其他禾豆比(P<0.05),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各禾豆比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均表现出间作优势。(2)盛花期和成熟期小黑麦的竞争率、侵占率和拥挤率随着禾豆比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箭筈豌豆的竞争率、侵占率和拥挤率则呈现下降趋势;禾豆比1行∶1行和2行∶1行箭筈豌豆竞争力高于小黑麦,而其他禾豆比则是小黑麦占据优势。(3)以相对产量,盛花期时小黑麦和箭筈豌豆均受益,成熟期则是小黑麦占据优势;以相对氮产量,2个时期禾豆牧草均受益。盛花期种间竞争格局对生产性能影响较小,但成熟期种间竞争格局强烈影响着生产性能。【结论】小黑麦+箭筈豌豆间作草地具有间作优势,在盛花期禾豆比4行∶1行时利用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种间竞争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间作 相对产量 相对氮产量 种间竞争格局 生产性能
下载PDF
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8
10
作者 安瞳昕 李彩虹 +2 位作者 吴伯志 胡昌应 郑爱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20,24,共4页
针对云南山地种植措施不合理、水土资源流失严重的现状,进行了玉米间作蔬菜和草带等不同种植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8月份玉米间作马铃薯的径流量比玉米裸地单作减少37.4%;7月、8月份玉米间作白菜的土壤侵蚀量比玉... 针对云南山地种植措施不合理、水土资源流失严重的现状,进行了玉米间作蔬菜和草带等不同种植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8月份玉米间作马铃薯的径流量比玉米裸地单作减少37.4%;7月、8月份玉米间作白菜的土壤侵蚀量比玉米裸地单作分别减少46.7%和58.2%;7,8,9,10月份玉米间作混播草带(处理G)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显著减少68.9%,74.6%,84.5%和82.1%(P<0.01);玉米间作白菜、间作马铃薯、间作辣椒总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显著减少47.0%,43.8%和10.2%(P<0.01);玉米间作草带(处理D,G)总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显著减少60.8%和70.0%(P<0.01),玉米间作马铃薯的总径流量比玉米盖膜单作减少21.0%;在低雨强、中雨强和高雨强下,玉米间作处理的平均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减少35.7%,61.4%和70.2%。说明玉米间作蔬菜和牧草能有效减轻坡耕地水土流失,在高强度降雨中,其水土保持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间作 蔬菜 草带 水土保持
下载PDF
免耕春小麦套种牧草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毛吉贤 石书兵 +3 位作者 马林 朱军 郭飞 买买提.玉山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6-90,共5页
研究免耕春小麦Triticumaestivum套种牧草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小麦套种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野豌豆Vicia villosa、英吉沙豌豆Pisumsativum、玉米Zea mays、毛苕子V.villosa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免耕春小麦Triticumaestivum套种牧草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小麦套种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野豌豆Vicia villosa、英吉沙豌豆Pisumsativum、玉米Zea mays、毛苕子V.villosa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套种牧草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特别是套种白花草木樨和套种野豌豆增加更为明显,其中套种白花草木樨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4.8 mg/kg,增幅19.4%,套种野豌豆土壤有机质增加0.39 g/kg,增幅1.6%,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了8 mg/kg,增幅23.9%;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套种 牧草 土壤肥力
下载PDF
椰园/牧草间作:牧草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唐龙祥 马子龙 +3 位作者 吴多扬 牛启祥 林位夫 刘国道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75-80,共6页
进行了15种热带牧草在椰园间作的适应性试验,调查了它们的产量情况和生产参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幼龄椰园内,间作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均可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在光照强度大于30%的成龄椰园内,可间作多数禾本科牧草,并能获得一... 进行了15种热带牧草在椰园间作的适应性试验,调查了它们的产量情况和生产参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幼龄椰园内,间作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均可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在光照强度大于30%的成龄椰园内,可间作多数禾本科牧草,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产量,但不宜间作豆科牧草;在光照强度低于30%的成龄椰园内,不宜于绝大多数牧草间作.间作于幼龄椰园的牧草产值可达1.0~3.0万元/hm2;间作于成龄椰园的禾本科牧草产值可达0.5~2.0万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园 牧草 间作 适应性 产量
下载PDF
翻耕和生草对果园土壤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义祥 吴志丹 +2 位作者 翁伯琦 邢世和 黄毅斌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S1期20-22,26,共4页
于2007年10月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定位测定福州郊区柑橘果园翻耕和生草2种干扰措施下土壤呼吸的变化规律,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提高土壤碳固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翻耕造成柑桔果园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的增加,在试验... 于2007年10月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定位测定福州郊区柑橘果园翻耕和生草2种干扰措施下土壤呼吸的变化规律,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提高土壤碳固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翻耕造成柑桔果园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的增加,在试验期内翻耕使土壤CO2排放量提高了49.0%。套种豆科牧草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了26.24%,但果园生草处理使系统有机碳库增加了3400.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翻耕 生草 土壤呼吸
下载PDF
不同豆禾混播模式的草地生产性能 被引量:55
14
作者 祁军 郑伟 +3 位作者 张鲜花 唐高溶 王祥 朱进忠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选择5种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建植同行与异行豆禾混播草地,混播种类为2种豆禾牧草混播、5种豆禾牧草混播,豆禾混播比例为豆禾比6∶4、5∶5和4∶6。依据2012-2013年各混播组合的牧草产量、粗蛋白产量、粗脂肪产量、中性洗涤纤维产量、相对产... 选择5种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建植同行与异行豆禾混播草地,混播种类为2种豆禾牧草混播、5种豆禾牧草混播,豆禾混播比例为豆禾比6∶4、5∶5和4∶6。依据2012-2013年各混播组合的牧草产量、粗蛋白产量、粗脂肪产量、中性洗涤纤维产量、相对产量总和(RYT)及豆科牧草与禾草的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相异度,分析了不同混播群落空间结构下各混播处理的生产性能变化。结果表明,混2-1(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混2-2(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红豆草)的1∶1行处理具有较高的牧草产量与粗蛋白、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产量,且均高于同行混播;同行混播牧草产量均低于异行混播。各混播处理RYT值均高于1,且混2-1、混2-2的1∶1行处理RYT值高于同行混播。2∶2行、3∶3行具有较高的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相异度,同行混播具有较低的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相异度。由此可见,从同行混播改为异行混播,可提高牧草产量、牧草品质和种间相容性,维持较高的群落稳定性,使豆禾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同行混播 异行混播 生产性能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不同生草间作处理对柑橘园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吴红敏 杨清培 +3 位作者 曾娇 熊忠华 刘勇 肖金香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9-248,共10页
通过对柑橘园内间作不同草种,对比分析不同生草间作处理对柑橘园温度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柑橘园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野外定点定时平行对比观测法,研究柑橘园各间作试验区不同季节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种生草间作处理... 通过对柑橘园内间作不同草种,对比分析不同生草间作处理对柑橘园温度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柑橘园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野外定点定时平行对比观测法,研究柑橘园各间作试验区不同季节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种生草间作处理在春、冬季气温高于裸地对照,在夏季和秋季气温低于裸地对照,春季黑麦草升温效果最好(0.9-3.6℃),夏季菊苣降温效果最好(0.3-3.0℃),秋季香矢车菊降温最好(1.4-2.6℃),冬季黑麦草升温效果最佳(0.7-3.1℃);5种生草间作处理在春、夏、秋3个季节土温低于裸地,在冬季土温高于裸地,其中春季以香矢车菊降温最大(0.3-3.8℃),夏季为黑麦草(1.2-4.7℃),秋季为柠檬罗勒(0.4-4.2℃),冬季黑麦草增温最大(1-2.2℃)。各处理各季节气温土温呈极显著相关,大多数生草处理区气温土温与产量呈正相关,对比分析各处理间的产量,以柠檬罗勒处理区产量最佳。初步认为,生草间作以柠檬罗勒处理区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草间作 气温 土温 产量 柑橘园
下载PDF
茶草互作模式下茶园环境及茶树生长的初步变化 被引量:17
16
作者 詹杰 李振武 +1 位作者 邓素芳 应朝阳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694-2703,共10页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自然生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松茶间作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土壤含水量(0-20cm土层)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4.58%、21.84%;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茶园模式空气湿度最低值分别提高了4.88%、6.66%和9.98%,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比传统清耕茶园分别降低了2.2、3.1、5.1℃。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茶园春夏茶氨基酸含量和夏茶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P<0.05)提高,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模式茶园夏茶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8%、17%、14%。相对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中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在提高茶园土壤养分、茶叶品质、调控茶园温湿度方面效果更好,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 松茶间作 人工种草 自然生草 生态环境 茶叶品质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粮草带状间作防风蚀保土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赵举 郑大玮 +1 位作者 潘志华 程玉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F12期5-9,共5页
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的中部,年降水量平均只有280 ̄350mm。由于冬春季地表大部分裸露,风蚀沙化已相当严重,因此应控制耕作,鼓励农民种草,耕作种植模式应以粮草带状间作为主。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可有效增加地表粗糙度,比对照裸地平均... 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的中部,年降水量平均只有280 ̄350mm。由于冬春季地表大部分裸露,风蚀沙化已相当严重,因此应控制耕作,鼓励农民种草,耕作种植模式应以粮草带状间作为主。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可有效增加地表粗糙度,比对照裸地平均降低近地面5cm风速31.6%,风蚀量平均降低79.4%;减缓地表风蚀粗化,>1mm的砾石为对照裸地的25%;生物量达3773kg/hm2,是天然草场的5.7倍。同时具有轮作培肥土壤的的作用,是适应当地条件的有效、简单、经济可行的防风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北麓 农牧交错带 粮草间作 风蚀 耕作措施
下载PDF
坡耕地间作作物群体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被引量:18
18
作者 安曈昕 周锋 +4 位作者 吴珍珍 和成山 李康 杨友琼 吴伯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2,共6页
为解决云南山区坡耕地作物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作物栽培技术措施不配套,水土等自然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对不同作物搭配间作方式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研究,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合理可行的保护性作物种植措施。试验选用玉米... 为解决云南山区坡耕地作物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作物栽培技术措施不配套,水土等自然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对不同作物搭配间作方式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研究,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合理可行的保护性作物种植措施。试验选用玉米、辣椒和混播草带搭配成不同间作方式:玉米间作辣椒(行比为2∶2,2∶4,2∶6)、玉米间作草带、辣椒间作草带,研究不同间作群体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间作群体总水土流失量均低于作物单作,玉米间作草带总径流量最多比玉米单作减少97.52%,总侵蚀量最多比辣椒单作减少99.49%;玉米间作辣椒群体中,行比为2∶2,2∶4的水土保持效果好于2∶6处理。随着降雨强度增加,间作处理的水土保持效果更明显,玉米间作草带和辣椒间作草带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均显著小于辣椒单作及玉米单作(p<0.05),在高强度降雨下,玉米间作草带径流量最多比玉米单作减少98.25%,侵蚀量最多减少99.96%。玉米间作辣椒、玉米间作草带和辣椒间作草带均能有效减轻坡耕地水土流失,在高强度降雨下,该间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更明显,有利于山区坡耕地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草带 辣椒 间作 水土流失 坡耕地
下载PDF
植物精油-EVOH活性包装膜对草鱼鱼肉保鲜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42
19
作者 杨辉 杨福馨 +1 位作者 欧丽娟 李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20-324,共5页
分别以2%葡萄籽精油、2%丁香精油、1%葡萄籽精油+1%丁香精油为活性成分,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为基膜材料,用挤出吹塑法通过共混、吹塑等工艺制备活性保鲜薄膜,考察薄膜的基本性能。在冷藏(4±1)℃条件下对草鱼鱼肉进行保鲜,并以挥发性... 分别以2%葡萄籽精油、2%丁香精油、1%葡萄籽精油+1%丁香精油为活性成分,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为基膜材料,用挤出吹塑法通过共混、吹塑等工艺制备活性保鲜薄膜,考察薄膜的基本性能。在冷藏(4±1)℃条件下对草鱼鱼肉进行保鲜,并以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细菌总数、p H值、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持水率以及质构为鲜度指标对保鲜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配比为1%葡萄籽精油+1%丁香精油活性成分制成的活性薄膜对鱼肉具有最佳的保鲜效果,使草鱼鱼肉在(4±1)℃条件下保鲜达8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鲜 草鱼 葡萄籽精油 丁香精油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下载PDF
非豆科作物套种时间对减少烤烟后期氮素吸收量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健 李志宏 +1 位作者 张云贵 夏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43-1249,共7页
采取田间原位培养和室内好气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籽粒苋、黑麦草两种非豆科作物不同套种时间降低烤烟生长后期土壤氮素矿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苋、黑麦草两种非豆科作物与烤烟进行合理套种时,能参与竞争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田间... 采取田间原位培养和室内好气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籽粒苋、黑麦草两种非豆科作物不同套种时间降低烤烟生长后期土壤氮素矿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苋、黑麦草两种非豆科作物与烤烟进行合理套种时,能参与竞争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田间试验条件下,烤烟移栽后35、49 d套种籽粒苋,49 d套种黑麦草,移栽后105 d氮素矿化分别减少了65.81%、54.57%和65.90%,与对照形成显著差异;室内培养条件下,烤烟移栽后49 d套种籽粒苋,移栽后49~77 d时显著降低了培养矿化量,有助于减少烤烟后期的氮素吸收。表明套种籽粒苋和黑麦草均对吸收植烟土壤过剩养分有一定的作用,以烤烟移栽后49 d套种黑麦草或籽粒苋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种 烤烟 籽粒苋 黑麦草 氮素 矿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