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APSIM Crop Growth Model for German Winter Wheat, Maize and Fieldpea Varieties in Monocropping and Intercropping Systems
1
作者 H. Knorzer R. Lawes +2 位作者 M. Robertson S. Graeff-Honninger W. Claupei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 2011年第5期698-717,共20页
关键词 作物生长模型 间作系统 多品种 玉米 小麦 德国 系统模拟器 DSSAT
下载PDF
Fusion of Region Extraction and Cross-Entropy SVM Models for Wheat Rust Diseases Classification
2
作者 Deepak Kumar Vinay Kukreja +2 位作者 Ayush Dogra Bhawna Goyal Talal Taha Ali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3年第11期2097-2121,共25页
Wheat rust diseases are one of the major types of fungal diseases that cause substantial yield quality losses of 15%–20%every year.The wheat rust diseases are identified either through experienced evaluators or compu... Wheat rust diseases are one of the major types of fungal diseases that cause substantial yield quality losses of 15%–20%every year.The wheat rust diseases are identified either through experienced evaluators or computerassisted techniques.The experienced evaluators take time to identify the disease which is highly laborious and too costly.If wheat rust diseases are predicted at the development stages,then fungicides are sprayed earlier which helps to increase wheat yield quality.To solve the experienced evaluator issues,a combined region extraction and cross-entropy support vector machine(CE-SVM)model is proposed for wheat rust disease identification.In the proposed system,a total of 2300 secondary source images were augmented through flipping,cropping,and rotation techniques.The augmented images are preprocessed by histogram equalization.As a result,preprocessed images have been applied to region extract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RCNN);Fast-RCNN,Faster-RCNN,and Mask-RCNN models for wheat plant patch extraction.Different layers of region extraction models construct a feature vector that is later passed to the CE-SVM model.As a result,the Gaussian kernel function in CE-SVM achieves high F1-score(88.43%)and accuracy(93.60%)for wheat stripe rust disease class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rust diseases AGRICULTURAL region extraction models intercropping image processing feature extraction precision agriculture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橡胶林下金花茶套种适宜区研究
3
作者 郭龙源 杨思思 +3 位作者 李茜 丁泽 云挺 安锋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0-208,共9页
为明确橡胶林下金花茶套种适宜区,基于金花茶在中国已有的历史分布记录,结合环境数据,首先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随机森林模型(RandomForest)和最大熵模型(MaxEnt)分别对金花茶在中国的潜在适宜区进行模拟,根据金花茶已有的分布记录... 为明确橡胶林下金花茶套种适宜区,基于金花茶在中国已有的历史分布记录,结合环境数据,首先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随机森林模型(RandomForest)和最大熵模型(MaxEnt)分别对金花茶在中国的潜在适宜区进行模拟,根据金花茶已有的分布记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及Kappa系数对3个模型进行比较,挑选最优模型;然后通过图像处理手段,结合橡胶种植区及最优模型模拟结果,最终获得云南、广东、海南3省橡胶林下金花茶潜在的种植区域。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与金花茶在中国的分布记录有较高的重叠性,且ROC分析法的曲线下面积(AUC)>0.9,Kappa系数>0.8,证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较为可靠;影响金花茶潜在适宜区分布的主导因子是年均温度、积温、最干季湿度和湿润指数;海南省、广东省和云南省橡胶林下的金花茶高适宜区面积分别为20.92万、2.59万、15.11万hm^(2),主要集中分布在海南省的儋州和白沙、广东省的高州及云南省的勐腊和河口等市县;中适宜区在海南省、广东省和云南省,面积分别为25.71万、1.13万、23.78万hm^(2),主要分布在海南儋州、广东化州和云南景洪等市县;低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南琼海和万宁、云南耿马和沧源等市县,面积为3.74万hm^(2)和12.86万hm^(2)。研究明确了橡胶林下套种金花茶的适宜地区及发展潜力,对金花茶的引种试验和栽培驯化提供了依据,也为林下套种物的筛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橡胶树 MaxEnt模型 林下套种
下载PDF
基于功能-结构模型的玉米大豆间作不同行向辐射分布研究
4
作者 周也莹 谢子文 +2 位作者 钟培阁 李双伟 马韫韬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82-1899,共18页
【目的】构建不同种植模式和行向的玉米大豆间作功能-结构模型,为解析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产量优势、生长发育规律及种植模式和行向对光截获、光分配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提供有力支持。【方法】基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 【目的】构建不同种植模式和行向的玉米大豆间作功能-结构模型,为解析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产量优势、生长发育规律及种植模式和行向对光截获、光分配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提供有力支持。【方法】基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解析种植行向如南北行向、东西行向、传统行向(梨树当地长期使用的种植行向,即南偏西40o)对作物生物量、产量和形态结构的影响,构建玉米大豆间作功能-结构模型,模拟不同种植模式和行向下作物群体生长发育和结构变化,量化种植行向对间作系统光截获量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并探索玉米大豆间作高光截获量的最佳种植行向。【结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籽粒土地当量比(landequivalentratio,LER)南北行向最高(1.20±0.07),东西行向最低(1.16±0.09)。构建的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行向下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发育,与田间实测值相比,玉米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冠层光截获系数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9—0.14 m、0.04—0.08 m^(2)·plant(-1)和0.07—0.12,大豆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冠层光截获系数的RMSE分别为0.07—0.09 m、0.02—0.04 m^(2)·plant^(-1)和0.09—0.10。传统行向间作系统的累积光截获量最高,为(758.48±1.00)MJ·m^(-2),南北行向和东西行向的辐射利用效率比传统行向分别降低了7.18%、10.57%。【结论】间作种植可以提高玉米生物量和产量,降低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中,种植行向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影响,矮秆大豆通过改变叶片大小、节间长度和叶柄倾角规避高秆玉米的遮荫影响,以增加受光量和辐射利用效率,最终提高产量。种植行向对群体累积光截获影响较大,间作系统的辐射利用效率与累积光截获量均表现为传统行向>南北行向>东西行向。本研究有助于田间布局优化,为解释不同种植行向玉米大豆间作的光截获和光分配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行向 植物功能-结构模型 植物性状 辐射利用效率
下载PDF
茶树间作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丽华 黄自德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8期35-39,共5页
茶树间作是一种可持续的茶园管理方式。该文综述决定茶树间作模式的关键因素,茶树间作对茶园气象因子、土壤营养含量、茶园病虫害和茶树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对茶树间作的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 茶树间作 间作模式 关键因素 间作效益 应用前景
下载PDF
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模式对二者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6
作者 李忠 黄志鹏 +5 位作者 吴海宁 唐荣华 唐秀梅 贺梁琼 韩柱强 蒋菁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55,共8页
为明确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模式的生态经济效应,探究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的高效生产机制,并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IS+IP处理)、单作甘蔗(MS处理)和单作花生(MP处理)3种栽培模式... 为明确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模式的生态经济效应,探究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的高效生产机制,并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IS+IP处理)、单作甘蔗(MS处理)和单作花生(MP处理)3种栽培模式,分别于花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成熟期及甘蔗收获期对土壤温度和湿度、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农艺性状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该模式的生产效益,揭示其高效生产机制。IS+IP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在花生三个生育期分别比单作甘蔗和单作花生提高5.1%-93.8%和17.0%-94.7%,其中间作花生边行(IP-1)土壤保水效果优于中行(IP-2)。在IS+IP模式中,花生和甘蔗的土壤温度均分别低于单作花生和单作甘蔗,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花生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SPAD值降低,以花生成熟期IP-1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SPAD值降幅最大,与MP处理相比分别降低16.0%和16.4%。甘蔗的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SPAD值提高,在花生三个生育期增幅分别达到4.2%-18.5%和6.4%-20.0%。IS+IP处理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LER)值达到1.62,其中,IS+IP处理甘蔗收获期的单茎质量和产量均高于MS处理,分别较MS处理显著提高21.2%和18.3%(P<0.05);而花生株高较MP处理增加,在成熟期IP-1和IP-2处理的株高分别较MP-1和MP-2显著提高20.5%和25.5%(P<0.05),IP处理的花生根干质量在开花下针期和成熟期较MP处理显著降低23.4%-27.0%(P<0.05),IP处理的单株产量在成熟期较MP处理降低6.7%。在IS+IP模式下,花生产量达到1 643 kg/hm^(2),甘蔗产量达91 731 kg/hm^(2),较MS处理显著增产18.3%(P<0.05)。IS+IP处理的经济效益相比MS处理显著增加175.6%(P<0.05)。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使甘蔗达到较好的增产效果,并增加一造花生产量,是值得推广应用的高效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花生 间作 复合栽培模式 光合物质生产
下载PDF
水稻间作生产模式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邓毓灏 邝美杰 +2 位作者 黑泽文 章家恩 向慧敏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6-172,共7页
间作种植模式近年来日益成为稻田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外水稻间作生产模式及其综合效应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在稻田系统中,水稻可与水生豆科作物、水生蔬菜、水生草本花卉、萍类间作,具有改善农田小气候... 间作种植模式近年来日益成为稻田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外水稻间作生产模式及其综合效应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在稻田系统中,水稻可与水生豆科作物、水生蔬菜、水生草本花卉、萍类间作,具有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养分利用率、防控病虫草害、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修复污染土壤、提高土地利用当量比、增产增收等综合效应和效益,值得推广应用。但在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缺少生产标准、综合效应未能同步发挥、推广难度高等现实问题,仍需要开展品种多样化优选及优化配置、生产技术规程及标准化、与农艺农机技术综合集成应用、与水生植物间套作修复土壤污染、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汇功能影响等一系列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的深入、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水稻 生态农业模式 综合效应 产业化发展
下载PDF
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间作体系小麦最适施氮量分析
8
作者 冯瑞 任家兵 +3 位作者 苏丽珍 肖靖秀 郑毅 汤利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59,共8页
探究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下的小麦最适氮肥施用量,建立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间作体系氮肥管理策略。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N 0、90、180、270 kg/hm24个小麦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体系的产量效应、氮肥利用效率、... 探究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下的小麦最适氮肥施用量,建立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间作体系氮肥管理策略。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N 0、90、180、270 kg/hm24个小麦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体系的产量效应、氮肥利用效率、兼顾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小麦最适施氮量和推荐阈值,探讨了间作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土壤因子效应。结果表明,在4个施氮水平下,与单作小麦相比,间作小麦产量平均增加22.12%,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平均增加3.68%,土地当量比平均为1.13,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增加18.44%,氮肥农学利用率平均增加9.64%,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加21.1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间作最高产量施氮量较单作平均减少3.28%,增产18.76%。以小麦相对产量的85%~90%作为氮肥施用量的推荐范围,小麦单作氮肥推荐阈值为101~128 kg/hm2,间作小麦氮肥推荐阈值为90~117 kg/hm2,小麦间作较单作施氮量减少9.40%~12.22%,小麦产量增加18.20%。综合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关系,单作小麦最适施氮量为133 kg/hm2,间作小麦最适施氮量为106 kg/hm2时可兼顾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保证小麦增产及氮肥减施增效。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小麦间作中硝态氮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土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体系 氮肥利用效率 最适施氮量 氮肥推荐阈值 结构方程
下载PDF
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动态模拟 被引量:35
9
作者 王雪蓉 张润芝 +3 位作者 李淑敏 许宁 牟尧 张春怡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54-1363,共10页
玉米/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养分利用优势,但是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的调控作用不同。本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模拟了4个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作物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动态变化... 玉米/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养分利用优势,但是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的调控作用不同。本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模拟了4个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作物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动态符合Logistic模型,相关系数R^2均在0.9以上。在N0(不施氮肥)、N1(180 kg·hm^-2)、N2(240 kg·hm^-2)和N3(300 kg·hm^-2)供氮水平时,间作玉米最大生长速率(Imax-B)分别比单作提高34.2%、46.7%、25.9%和25.1%,而相应的供氮水平下,大豆的Imax-B分别降低27.7%、30.3%、16.5%和23.7%,但整个间作系统的Imax-B平均增加32.1%;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的其他模拟参数与Imax-B规律一致。氮素吸收动态与干物质积累表现出同步的变化特点,在N1水平下,单位面积间作玉米的氮素最大吸收量(K-N)、最大吸收速率(Imax-N)和瞬时吸收速率(r-N)比相应单作分别提高18.4%、48.9%和25.8%,而间作大豆的K-N、Imax-N和r-N值比单作处理分别降低15.9%、29.9%和16.69%,整个间作系统氮素分别提高0.4%、13.7%和7.8%;施氮水平对大豆r-N无显著性影响。间作显著地提高了氮素当量比(LERN>1),其中N0水平下LERN值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LERN有下降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N2供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最高,间作优势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干物质累积 氮素吸收量 间作优势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农林间作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10
作者 董宛麟 张立祯 +2 位作者 于洋 苟芳 毛丽丽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1-8,共8页
简要叙述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间作研究进展及农林间作系统中各生态因子的特征。归纳了国内外不同农林间作系统中光能、温度、湿度、土壤水分、风速、土壤养分以及农林间作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益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农林间作系统中生态因子方... 简要叙述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间作研究进展及农林间作系统中各生态因子的特征。归纳了国内外不同农林间作系统中光能、温度、湿度、土壤水分、风速、土壤养分以及农林间作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益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农林间作系统中生态因子方面的研究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提出了农林复合间作系统获得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间作 生态因子 作物模型 生产力
下载PDF
两种果草模式根系提高土壤抗蚀性的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卢喜平 史东梅 +1 位作者 蒋光毅 刘立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4-67,124,共5页
以研究植物根系密度、根量及根层土壤剖面特征为基础,以退耕自然生草地和农耕地(横坡玉米+红薯)为对照,对两种果草模式根系提高土壤抗蚀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抗蚀性与土体中根系含量密切相关,两种果草模式的根系总长度、... 以研究植物根系密度、根量及根层土壤剖面特征为基础,以退耕自然生草地和农耕地(横坡玉米+红薯)为对照,对两种果草模式根系提高土壤抗蚀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抗蚀性与土体中根系含量密切相关,两种果草模式的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总生物量都要明显高于自然生草地,而且这些根系指标与土壤抗蚀性呈正相关变化,这与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抗蚀性呈正相关变化的趋势一致;果草模式土壤抗分散的能力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颗粒间团聚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土壤团粒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在南沱镇紫色土坡地发展的果草示范模式,其根系明显地提高了土壤的抗蚀性,可以在三峡库区范围内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草模式 根系 土壤抗蚀性 根系密度 根量 根层土壤
下载PDF
木薯与大豆间套种模式研究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韦民政 熊军 +5 位作者 唐秀桦 闫海锋 李韦柳 覃维治 许娟 郑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11-14,共4页
以华南205木薯和桂早2号大豆为试材,以不同模式进行间套种,通过对其农艺性状、产量以及试验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不同间套种模式对木薯与大豆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间套种... 以华南205木薯和桂早2号大豆为试材,以不同模式进行间套种,通过对其农艺性状、产量以及试验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不同间套种模式对木薯与大豆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间套种模式对木薯和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并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在固定的木薯种植规格下,以每畦2行木薯间种3行大豆的模式的纯收入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大豆 间套种模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间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棵间蒸发变化规律及估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刘浩 段爱旺 高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4-38,共5页
采用微型蒸渗仪(M icro-lys im eter)观测了单作和间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棵间土壤蒸发,分析了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棵间土壤蒸发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麦田棵间土壤蒸发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单作和间作麦田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建... 采用微型蒸渗仪(M icro-lys im eter)观测了单作和间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棵间土壤蒸发,分析了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棵间土壤蒸发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麦田棵间土壤蒸发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单作和间作麦田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两种种植模式下估算棵间土壤蒸发的数学模型,所建模型模拟精度较高,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单作 冬小走 土壤蒸发 模型
下载PDF
小麦/玉米套作田棵间土壤蒸发的数学模拟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自奎 吴普特 +2 位作者 赵西宁 王玉宝 高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72-81,共10页
为了探明小麦/玉米套作条件下棵间土壤蒸发规律及内在机制,该文将Ritchie模型和间套作群体光能传输模型结合起来模拟了小麦/玉米套作田的棵间土壤蒸发,并用2012年和2013年微型蒸渗仪的实测值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 a模拟值和... 为了探明小麦/玉米套作条件下棵间土壤蒸发规律及内在机制,该文将Ritchie模型和间套作群体光能传输模型结合起来模拟了小麦/玉米套作田的棵间土壤蒸发,并用2012年和2013年微型蒸渗仪的实测值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 a模拟值和实测值的变化趋势都非常一致。与实测蒸发相比,该文所建模型2012年模拟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0.447 mm/d,平均绝对误差为0.331 mm/d,分别比原Ritchie模型降低16.8%和20.8%。在实测数据的88 d,累计实测蒸发量为107.2 mm,而模型的模拟值为100.5 mm,仅低估实测值6.7%。在2013年实测数据的68 d,累计实测蒸发量为83.1 mm,而模型的模拟值为73.7 mm,低估11.3%。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465和0.333 mm/d,略大于2012年。套作群体根系层水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套作系统整个生育期土壤蒸发占总蒸发蒸腾的比例高达41.1%,故有必要在该套作农田实施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以减少棵间土壤蒸发,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该研究成果可为小麦套作种植模式下田间水分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土壤 蒸发 小麦 玉米套作 Ritchie模型 河套灌区
下载PDF
紫色土坡地果草种植模式的水土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卢喜平 史东梅 +1 位作者 吕刚 蒋光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5,共5页
紫色土坡耕地是三峡库区重要的土地资源。以研究降雨强度对紫色土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为基础,以紫色土坡地示范推广的果草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野外定点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短历时、高强度降雨对紫色土坡地的产... 紫色土坡耕地是三峡库区重要的土地资源。以研究降雨强度对紫色土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为基础,以紫色土坡地示范推广的果草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野外定点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短历时、高强度降雨对紫色土坡地的产流产沙影响最强烈,降雨历时与产流产沙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而雨强参数与产流产沙则存在明显的正相关;(2 )在降雨特征参数中,平均雨强是反映紫色土坡地径流系数、泥沙量和径流含沙量的最好特征参数,I3 0 则能最好的反映紫色土坡地径流量的变化;(3)在不同降雨强度下,果草模式对产流量、径流系数、产沙量和径流含沙量都有非常明显的减少或降低作用,特别在低强度降雨时,其减水减沙效应更明显,种植年限对其效应也有影响;(4)在短历时、高强度典型次降雨情况下,果草模式具有明显延迟产流时间和延缓产流过程的作用;(5 )果草模式降低了紫色土降雨前后表土养分的衰减,减少了表土养分的流失;(6 )果草模式对速效养分的流失具有较好的减弱作用,因而其对保持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坡地 特征研究 种植模式 径流含沙量 产流产沙 水土流失特征 降雨强度 特征参数 径流系数 土地生产力 土地资源 三峡库区 示范推广 监测研究 研究结果 降雨历时 降低作用 种植年限 减水减沙 产流过程 速效养分 短历时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营养、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44
16
作者 瓮巧云 黄新军 +5 位作者 许翰林 刘瑶 袁晓峰 马海莲 袁进成 刘颖慧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2-470,共9页
为明确冀西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简称玉豆间作模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青贮玉米中原单32与大豆绥农41为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了5种不同间作模式种植试验,测定了青贮玉米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营养与微... 为明确冀西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简称玉豆间作模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青贮玉米中原单32与大豆绥农41为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了5种不同间作模式种植试验,测定了青贮玉米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营养与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玉米单种(CK)相比,玉豆间作能明显提高青贮玉米产量、品质,改善土壤营养和微生物菌落。玉豆2∶1模式为该地区最佳间作模式,该模式青贮玉米产量为68.53 t·hm^-2,粗蛋白(CP)、淀粉含量明显增加,分别比CK多0.5和3.2个百分点;每吨干物质可生产的牛奶量达到1539.00 kg·t-1。与CK相比,玉豆间作下根瘤菌固氮作用明显,其中玉豆2∶1模式下灌浆期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为124.3 mg·kg^-1。此外,在玉豆间作模式中,玉米根际土壤中子囊菌门真菌表达丰度增加,担子菌门真菌表达丰度降低;出现柄孢壳菌、Harpophora radicicola等新真菌类型。玉豆2∶1模式下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OTU最多,达到318个。本研究为冀西北地区开展高产、优质玉豆栽培技术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 间作模式 青贮玉米产量 品质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低山丘陵区果农复合生态经营模式 被引量:9
17
作者 梁嘉陵 黄艳胜 +3 位作者 王非 王文杰 张成军 聂江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3-66,共4页
本项研究是在对寒温带低山丘陵地区的果农复合经营的果园生态因子和农民经济收入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果农复合生态系统因子动态变化分析、间作农作物种类比较分析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果农复合生态经营模式具有重要... 本项研究是在对寒温带低山丘陵地区的果农复合经营的果园生态因子和农民经济收入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果农复合生态系统因子动态变化分析、间作农作物种类比较分析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果农复合生态经营模式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效益和经济收益.它能够有效地改善果园条件.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的会量.有利于果树和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改良;果农复合生态经营可分为果树生长初期、果初期、结果盛期三个阶段;适于低山丘陵区果农复合的最佳模式是在果树行间间作瓜类、豆类和蔬菜类.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农复合经营 低山丘陵区 间作 果树 农作物
下载PDF
树型金银花中银一号套种栽培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晓玲 杨进 +2 位作者 陈可夫 范淑芳 李宪良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7-108,112,共3页
树型金银花中银一号与花生、大豆及甘蓝套种,采取金银花+花生+甘蓝、金银花+大豆+甘蓝2种模式,以不同幅宽种植套种作物。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种植中银一号,行间套种花生,金银花与花生的间距为90 cm,可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每公顷效益达100 ... 树型金银花中银一号与花生、大豆及甘蓝套种,采取金银花+花生+甘蓝、金银花+大豆+甘蓝2种模式,以不同幅宽种植套种作物。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种植中银一号,行间套种花生,金银花与花生的间距为90 cm,可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每公顷效益达100 416.70元;在金银花行间套种大豆不能显著提高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型金银花 中银一号 套种模式 花生 大豆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TOPSIS模型的间作模式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琳琳 于海业 +3 位作者 张蕾 田东旭 张雨晴 赵国罡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1-297,共7页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生菜与小白菜、樱桃萝卜、豌豆苗和香菜间作4种模式下作物对生境条件的适宜程度进行了初步评价,并采用TOPSIS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优选,以揭示生菜各间作模式中的最优模式。结果表明:模式1、模式2和模式3的生态位...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生菜与小白菜、樱桃萝卜、豌豆苗和香菜间作4种模式下作物对生境条件的适宜程度进行了初步评价,并采用TOPSIS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优选,以揭示生菜各间作模式中的最优模式。结果表明:模式1、模式2和模式3的生态位适宜度值较高且较接近,其生境环境较能满足作物的需求,其中,生菜和樱桃萝卜的间作模式与理想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最大,即生菜与樱桃萝卜的间作模式为4种模式中最优间作模式。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TOPSIS模型对间作模式进行优选的结果与实际栽培效果一致,通过限制因子分析确定生菜和樱桃萝卜间作模式的限制因子为营养液中钾元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模式 气雾培 硝酸盐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TOPSIS模型 限制因子模型
下载PDF
不同熟期大豆、玉米间作的产量产值数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4
20
作者 冷志杰 贝丽霞 +1 位作者 徐中儒 史芝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6-19,共4页
运用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建立不同熟期大豆、玉米间作的产量、产值的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大豆、玉米的熟期对产量、产值的影响。并优选农艺措施,同时也评述了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作 熟期 产量 产值 饱和试验设计 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