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57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ple Tin Compounds Modified Carbon Fibers to Construct Heterogeneous Interfaces for Corrosion Preven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Zhiqiang Guo Di Lan +6 位作者 Zirui Jia Zhenguo Gao Xuetao Shi Mukun He Hua Guo Guanglei Wu Pengfei Yin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507-527,共21页
Currently,the demand for electromagnetic wave(EMW)absorbing materials with specific functions and capable of withstanding harsh environmen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urgent.Multi-component interface engineering is con... Currently,the demand for electromagnetic wave(EMW)absorbing materials with specific functions and capable of withstanding harsh environmen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urgent.Multi-component interface engineering is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means to achieve high-efficiency EMW absorption.However,interface modulation engineering has not been fully discussed and has great potential in the field of EMW absorption.In this study,multi-component tin compound fiber composites based on carbon fiber(CF)substrate were prepared by electrospinning,hydrothermal synthesis,and high-temperature thermal reduction.By utilizing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substances,rich heterogeneous interfaces are constructed.This effectively promotes charge transfer and enhances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and conduction loss.The prepared SnS/SnS_(2)/SnO_(2)/CF composites with abundant heterogeneous interfaces have and exhibit excellent EMW absorption properties at a loading of 50 wt%in epoxy resin.The minimum reflection loss(RL)is−46.74 dB and the maximum effective absorption bandwidth is 5.28 GHz.Moreover,SnS/SnS_(2)/SnO_(2)/CF epoxy composite coatings exhibited long-term corrosion resistance on Q235 steel surfaces.Therefore,this study provide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he design of high-efficiency EMW absorbing materials in complex and harsh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static spinning Component regulation Heterogeneous interfaces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Corrosion protection
下载PDF
微重力导致骨质疏松的机制
2
作者 向德剑 梁晓远 +5 位作者 王胜红 陈长顺 田聪 闫振兴 耿彬 夏亚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32-2140,共9页
背景:在微重力环境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失衡,导致航天员出现严重的骨质流失。现有研究表明,微重力环境下的骨质流失是由多种细胞、组织和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目的:综述微重力对不同的细胞、组织或系统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总结微重力... 背景:在微重力环境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失衡,导致航天员出现严重的骨质流失。现有研究表明,微重力环境下的骨质流失是由多种细胞、组织和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目的:综述微重力对不同的细胞、组织或系统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总结微重力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的机制。方法:在Pub 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检索2000-2023年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为与微重力导致骨质疏松相关的组织工程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所有文章,最终对8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在微重力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倾向于向成脂细胞分化,减少向成骨细胞分化,而微重力环境中的造血干细胞则更倾向于分化为破骨细胞,减少向红系分化;同时,微重力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成骨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形态及降低成骨细胞矿化能力,显著增加破骨细胞数量和活性并且阻碍成骨细胞向骨细胞分化,促进骨细胞的凋亡。(2)在微重力环境下,人体会出现骨骼肌萎缩、微血管重塑、骨微循环障碍及内分泌紊乱等组织或系统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骨骼微环境下机械应力卸载,血液灌注不足以及钙循环紊乱等,对骨质疏松的发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目前,微重力导致骨质疏松的机制较为复杂,通过更深入的研究这些生理机制对于确保航天员在长期太空任务中的健康至关重要,并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重力 成骨细胞 骨形成 破骨细胞 骨吸收 骨质流失 机械卸载 骨稳态 增殖分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the fractal analysis of metal material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3
作者 Qinjin Dai Xuefeng Liu +2 位作者 Xin Ma Shaojie Tian Qinghe Cu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20-38,共19页
As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method,fractal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irregular shapes with self-similar or self-affine properties.Fractal analysis has been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hapes of metal... As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method,fractal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irregular shapes with self-similar or self-affine properties.Fractal analysis has been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hapes of metal materials at various scales and dimensions.Conventional methods make it difficult to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ular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metal material surfaces and interfaces.However,fractal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the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materials and to establish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hape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ous properties of metal material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dimensional planes and three-dimensional curved surfaces,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fractal analysis of metal precipitate interfaces,metal grain boundary interfaces,metal-deposited film surfaces,metal fracture surfaces,metal machined surfaces,and metal wear surfac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actal dimensions and properties of metal material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is summarized.Starting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fractal analysis,namely,research scope,image acquisition methods,and calculation methods,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direction of research on fractal analysis of metal material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that need to be developed.It is believed that revealing the deep influence mechanism between the fractal dimensions and properties of metal material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will be the key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fractal analysis of metal material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material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fractal analysis fractal dimension HOMOGENEITY
下载PDF
Advanced Functional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aterials:A Review Based on Micro‑Nano Structure Interface Control of Biomass Cell Walls
4
作者 Yang Shi Mingjun Wu +14 位作者 Shengbo Ge Jianzhang Li Anoud Saud Alshammari Jing Luo Mohammed A.Amin Hua Qiu Jinxuan Jiang Yazeed M.Asiri Runzhou Huang Hua Hou Zeinhom M.El‑Bahy Zhanhu Guo Chong Jia Kaimeng Xu Xiangmeng Chen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98-134,共37页
Research efforts on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shielding materials have begun to converge on green and sustainable biomass materials.These materials offer numerous advantages such as being lightweight,porous,and... Research efforts on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shielding materials have begun to converge on green and sustainable biomass materials.These materials offer numerous advantages such as being lightweight,porous,and hierarchical.Due to their porous nature,interfacial compatibility,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biomass materials hold significant potential as EMI shielding materials.Despite concerted efforts on the EMI shielding of biomass materials have been reported,this research area is still relatively new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EMI shielding materials.In particular,a more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summary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biomass EMI shielding materials including the pore structure adjustment,preparation process,and micro-control would be valuable.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ood,bamboo,cellulose and lignin in EMI shielding field are critical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and similar biomass EMI materials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The composite methods and fillers of various biomass materials were reviewed.this paper also highlights the mechanism of EMI shielding as well as existing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for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materials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Micro-nano structure interface control CONDUCTIVITY
下载PDF
Molecule‑Level Multiscale Design of Nonflammable Gel Polymer Electrolyte to Build Stable SEI/CEI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y
5
作者 Qiqi Sun Zelong Gong +13 位作者 Tao Zhang Jiafeng Li Xianli Zhu Ruixiao Zhu Lingxu Wang Leyuan Ma Xuehui Li Miaofa Yuan Zhiwei Zhang Luyuan Zhang Zhao Qian Longwei Yin Rajeev Ahuja Chengxiang Wang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404-423,共20页
The risk of flammability is an unavoidable issue for gel polymer electrolytes(GPEs).Usually,flameretardant solvents are necessary to be used,but most of them would react with anode/cathode easily and cause serious int... The risk of flammability is an unavoidable issue for gel polymer electrolytes(GPEs).Usually,flameretardant solvents are necessary to be used,but most of them would react with anode/cathode easily and cause serious interfacial instability,which is a big challenge for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nonflammable GPEs.Here,a nonflammable GPE(SGPE)is developed by in situ polymerizing trifluoroethyl methacrylate(TFMA)monomers with flame-retardant triethyl phosphate(TEP)solvents and LiTFSI–LiDFOB dual lithium salts.TEP is strongly anchored to PTFMA matrix via polarity interaction between-P=O and-CH_(2)CF_(3).It reduces free TEP molecules,which obviously mitigates interfacial reactions,and enhances flame-retardant performance of TEP surprisingly.Anchored TEP molecules are also inhibited in solvation of Li^(+),leading to anion-dominated solvation sheath,which creates inorganic-rich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cathode electrolyte interface layers.Such coordination structure changes Li^(+)transport from sluggish vehicular to fast structural transport,raising ionic conductivity to 1.03 mS cm^(-1) and transfer number to 0.41 at 30℃.The Li|SGPE|Li cell presents highly reversible Li stripping/plating performance for over 1000 h at 0.1 mA cm^(−2),and 4.2 V LiCoO_(2)|SGPE|Li battery delivers high average specific capacity>120 mAh g^(−1) over 200 cycles.This study paves a new way to make nonflammable GPE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Li metal an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horing effect Nonflammable gel electrolyte In situ cross-linked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Li metal battery
下载PDF
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前景
6
作者 王珂 王雷 +1 位作者 李文杉 公维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027-3033,共7页
背景: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通过对动作意图的识别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操控,改变了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可用于脑卒中后下肢功能的治疗,为脑卒中患者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目的:分析和总结近些年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 背景: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通过对动作意图的识别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操控,改变了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可用于脑卒中后下肢功能的治疗,为脑卒中患者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目的:分析和总结近些年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探讨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脑卒中,脑机接口,下肢”为中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以“stroke,brain-computer interfaces,lower extremity”为英文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14年1月至2024年6月。结果与结论:脑机接口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康复医学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释清楚;此外,在采集患者脑电信号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导致脑机接口系统精确识别肢体运动的能力较差,并且目前该技术的解码方法对识别步态周期存在局限性,不能精确定位到下肢各关节与肌肉的随意运动,阻碍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阐明脑机接口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增强大脑运动信号提取技术和设备,为个体患者制定多模态反馈实现更有效的运动康复,以期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在下肢运动功能康复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机接口 下肢 运动功能 康复 综述
下载PDF
Crystallization Modulation and Holistic Passivation Enables Efficient Two‑Terminal Perovskite/CuIn(Ga)Se_(2)Tandem Solar Cells
7
作者 Cong Geng Kuanxiang Zhang +7 位作者 Changhua Wang Chung Hsien Wu Jiwen Jiang Fei Long Liyuan Han Qifeng Han Yi‑Bing Cheng Yong Peng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205-215,共11页
Two-terminal(2-T)perovskite(PVK)/CuIn(Ga)Se_(2)(CIGS)tandem solar cells(TSCs)have been considered as an ideal tandem cell because of their best bandgap matching regarding to Shockley–Queisser(S–Q)limits.However,the ... Two-terminal(2-T)perovskite(PVK)/CuIn(Ga)Se_(2)(CIGS)tandem solar cells(TSCs)have been considered as an ideal tandem cell because of their best bandgap matching regarding to Shockley–Queisser(S–Q)limits.However,the nature of the irregular rough morphology of commercial CIGS prevents people from improving tandem device performances.In this paper,D-homoserine lactone hydrochloride is proven to improve coverage of PVK materials on irregular rough CIGS surfaces and also passivate bulk defects by modulating the growth of PVK crystals.In addition,the minority carriers near the PVK/C60 interface and the incompletely passivated trap states caused interface recombination.A surface reconstruction with 2-thiopheneethylammonium iodide and N,N-dimethylformamide assisted passivates the defect sites located at the surface and grain boundaries.Meanwhile,LiF is used to create this field effect,repelling hole carriers away from the PVK and C60 interface and thus reducing recombination.As a result,a 2-T PVK/CIGS tandem yielded a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24.6%(0.16 cm^(2)),one of the highest results for 2-T PVK/CIGS TSCs to our knowledge.This validation underscores the potential of our methodology in achiev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in PVK/CIGS tandem solar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K/CIGS TSCs Irregular rough surfaces Modulating the growth PVK/C60 interface recombination
下载PDF
基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农机操作界面优化研究
8
作者 魏亚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04,共6页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农户对农业机械操控功能性、便捷性、易学性和人机交互的良好体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市场上各类农业机械APP界面出现大量“雷同化”特点,难以满足不同农业机械的田间使用要求。为...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农户对农业机械操控功能性、便捷性、易学性和人机交互的良好体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市场上各类农业机械APP界面出现大量“雷同化”特点,难以满足不同农业机械的田间使用要求。为此,将“人机交互行为”作为设计目标,基于视觉传达技术,以谷物联合收获机操作界面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设计。同时,对谷物联合收获机操作界面图形、文字、色彩和设计风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农机操作界面能够显著提高操作员的操作效率和工作体验,降低操作错误率和疲劳程度。研究结果可为农业机械智能化操作界面的设计提供可参考的过程设计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作界面 视觉信息 交互 谷物联合收获机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脊髓神经损伤与修复领域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彬 陶广义 +2 位作者 杨顺 许俊杰 黄俊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1-770,共10页
背景:近年来人工智能逐渐兴起,在多方面应用于脊髓神经损伤与修复领域,对临床治疗也有诸多积极影响。目的:研究人工智能在脊髓神经损伤与修复领域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中的应用进展,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不足,为今后研究工作提供建议。... 背景:近年来人工智能逐渐兴起,在多方面应用于脊髓神经损伤与修复领域,对临床治疗也有诸多积极影响。目的:研究人工智能在脊髓神经损伤与修复领域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中的应用进展,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不足,为今后研究工作提供建议。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3年收录的人工智能在脊髓神经损伤与修复领域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 6.1.R6和VOSviewer 1.6.19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一般文献学分析、文献共被引、期刊共被引、期刊双图叠加及关键词聚类等可视化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筛选出1713篇文章,此领域年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美国占据主导地位,Kadone Hideki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ARCH PHYS MED REHAB》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期刊。②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显示,去除与检索词相近的关键词后,主要关键词被分为3个主要集群:外骨骼与运动康复(为最大核心热点)、机器学习和神经可塑性、机器人和康复训练。③关键词爆发分析显示,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在过去5年中已成为突发术语。④文献共被引和高被引文献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在脊髓神经损伤与修复领域热点集中于动力外骨骼(powered exoskeleton)、步态(gait)、神经电刺激(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皮质内脑机接口(intracortical brain-computer interface,IBCI)、机器人(robot)、高分子生物材料(polymer biomaterials)及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等内容。⑤人工智能在脊髓神经损伤与修复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该领域的关注点从外骨骼、电刺激等单一的治疗手段,逐渐向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等方向转变。⑥该领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数据缺失或不平衡的后果、数据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低以及伦理问题(如隐私、研究透明度和临床可靠性等),未来的研究应该解决数据收集的问题,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数据集来建立有效的人工智能模型;同时该领域的基因组学等机制研究十分薄弱,未来可利用类脑芯片等多种机器学习技术,运用基因编辑治疗及单细胞空间转录组等方法,进行再生相关基因上调和轴突生长结构蛋白产生等基础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神经再生 脊髓损伤 机器外骨骼 脑机接口 神经电刺激 脑皮质重组 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下载PDF
基于用户体验的APP界面设计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原坤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4-306,344,共4页
目的 探讨符合用户体验的APP界面设计策略,为今后APP界面设计提供参考,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方法 对用户体验进行简要分析、了解之后,结合案例,并基于用户需求、用户情感体验、用户心理状态、用户使用习惯等对APP界面设计展开探究。结... 目的 探讨符合用户体验的APP界面设计策略,为今后APP界面设计提供参考,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方法 对用户体验进行简要分析、了解之后,结合案例,并基于用户需求、用户情感体验、用户心理状态、用户使用习惯等对APP界面设计展开探究。结论 要使APP受到用户的青睐,必须要了解用户需求,把握用户心理,根据用户习惯来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户体验 APP 界面设计
下载PDF
活性改性剂合成及其对环氧胶黏剂力学与界面粘接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元强 王攒 +3 位作者 姚灏 黄炬 左胜浩 黄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6-303,共8页
综合考虑环氧胶黏剂的施工性能、力学性能及与砂浆界面的粘接性能,利用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TMPGE)与1,4-丁二醇(BDO),通过控制反应物物质的量比以及反应时间制备了四种低环氧值兼具高羟基含量的预聚体(PPM)。通过1H-NMR、盐酸-丙... 综合考虑环氧胶黏剂的施工性能、力学性能及与砂浆界面的粘接性能,利用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TMPGE)与1,4-丁二醇(BDO),通过控制反应物物质的量比以及反应时间制备了四种低环氧值兼具高羟基含量的预聚体(PPM)。通过1H-NMR、盐酸-丙酮法及凝胶渗透色谱(GPC)对PPM进行了表征。进一步研究了PPM对改性环氧胶黏剂工作性能、固化力学性能、与水泥砂浆粘接强度以及表面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延长反应时间以及增加BDO用量使PPM的数均分子量更大、环氧值更低。四种PPM改性后,胶黏剂的放热峰值温度降低,可操作时间延长。同时,PPM使环氧固化物的延性显著增加。四种PPM改性后使环氧与水的接触角降低,固化物表面的极性组分升高。XPS分析表明,PPM使环氧固化物的羟基含量显著提高。最后,PPM使胶黏剂对湿砂浆基体的粘接强度提高了一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胶黏剂 可操作时间 裂缝修补 灌浆料 界面粘接
下载PDF
纳米碳/铝复合材料强韧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凯 刘振宇 +1 位作者 肖伯律 马宗义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1-194,229,共15页
以碳纳米管、石墨烯为代表的超高性能纳米碳,具有优越的力、热、电等综合性能,是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以纳米碳为强化相少量加入到铝中,有望开发出高强、高模、低热膨胀的复合材料,并使复合材料保持轻质、易加工等特性,在航空、航天、... 以碳纳米管、石墨烯为代表的超高性能纳米碳,具有优越的力、热、电等综合性能,是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以纳米碳为强化相少量加入到铝中,有望开发出高强、高模、低热膨胀的复合材料,并使复合材料保持轻质、易加工等特性,在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因而以纳米碳/铝为代表的新一代铝基复合材料备受关注。然而,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易团聚,与铝等大多数金属并不浸润,且容易分布在晶界上诱导显著的晶粒细化,使得复合材料的强韧性等关键性能指标提升困难,或者使强度提高的同时使塑韧性下降显著,限制了其工程应用潜力。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纳米碳/铝复合材料强韧化方面的策略和方法,包括纳米碳分散、界面和构型调控等,以期推动新一代轻质高强纳米碳/铝复合材料的发展,支撑国家未来重大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铝复合材料 强韧化 分散 界面 构型
下载PDF
基于AMPK/PFK-2对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穴防护模拟失重大鼠心肌损伤的效应机制研究
13
作者 张玲 嵇波 +7 位作者 刘翼天 丁柏 李莹辉 谢亚娜 汪德生 葛云鹏 方洋 李获朋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6期70-77,共8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模拟失重大鼠心功能、心肌病理组织形态、心肌能量代谢和糖酵解相关因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AMPKα1)、磷酸果糖激酶2(PFK-2)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TEAS防治模拟失重诱发大鼠心肌损伤的效应和机...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模拟失重大鼠心功能、心肌病理组织形态、心肌能量代谢和糖酵解相关因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AMPKα1)、磷酸果糖激酶2(PFK-2)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TEAS防治模拟失重诱发大鼠心肌损伤的效应和机制。方法:将36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经皮电组,每组各12只;采用尾部悬吊法制备模拟失重大鼠模型,持续30 d。于造模后第2天对经皮电组选用双侧“内关”穴进行干预,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强度1 mA,1次/2 d,每次30 min,共14次。每周记录大鼠体质量变化,4周后测量大鼠心脏、右肢比目鱼肌质量和胫骨长度;采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功能;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比色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心肌组织ATP和AMP含量;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AMPKα1、PFK-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比目鱼肌湿重及与体质量的比值、左心室质量和心胫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脏功能下降,心肌纤维排列稀疏、断裂和溶解,心肌组织ATP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AMP含量升高(P>0.05),心肌组织中AMPKα1、PFK-2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经皮电组体质量增加,左心室质量、心胫比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功能上升,心肌纤维肌排列整齐,无明显坏死、溶解,心肌组织ATP含量显著升高和AMP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组织中AMPKα1、PFK-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穴可改善模拟失重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损伤,提高心脏能量代谢水平,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心肌组织AMPKα1、PFK-2表达水平进而增强心肌糖酵解过程来防护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肌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经皮穴位电刺激 内关穴 糖酵解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2
下载PDF
基于含冰量的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菲 王旭 +4 位作者 蒋代军 周亚龙 李君善 陈航杰 陈明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1-368,共8页
保证高含冰量冻土区桩基础的长期稳定性是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安全服役中的关键问题,为研究含冰量对冻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的影响,采用自行研制的大型蠕变剪切仪,在−2℃条件下开展含冰量为6%、12%、16%、23%、36%、60%、80%的冻结... 保证高含冰量冻土区桩基础的长期稳定性是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安全服役中的关键问题,为研究含冰量对冻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的影响,采用自行研制的大型蠕变剪切仪,在−2℃条件下开展含冰量为6%、12%、16%、23%、36%、60%、80%的冻结砂土与混凝土接触面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恒定的剪应力作用下,除含冰量为6%试样出现加速蠕变外,其他试样仅出现衰减蠕变及稳定蠕变2个阶段;随含冰量的增大,试样黏性变形占比增大,含冰量为80%试样的黏性变形超过总变形量的80%;稳定蠕变速率受到干密度及含冰量的综合影响,含冰量为16%时稳定蠕变速率最小;Burgers黏弹性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高含冰量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曲线;随着含冰量的增大,初始剪切模量和稳定蠕变阶段黏滞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初始蠕变阶段的渐进剪切模量呈幂函数减小,初始蠕变阶段黏滞系数呈幂函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冰量冻土 冻结砂土 接触面 蠕变试验 黏弹性模型
下载PDF
温度影响下能量桩-土接触面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志雄 甘丰嘉 +2 位作者 王成龙 彭宸 丁选明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3,共8页
能量桩工作过程中,桩体受温度变化影响会产生热变形,进而引起桩周土体的循环剪切作用,弱化地基承载力,给桩基的正常使用带来风险。由于传统直剪仪无法模拟能量桩工作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因此对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研... 能量桩工作过程中,桩体受温度变化影响会产生热变形,进而引起桩周土体的循环剪切作用,弱化地基承载力,给桩基的正常使用带来风险。由于传统直剪仪无法模拟能量桩工作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因此对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研究较少。对传统直剪仪进行改造,使其可以改变剪切试样温度;所用土体从重庆某施工现场取样,开展不同温度变化下桩-土接触面的室内土工直剪试验,分析单次温度变化和循环温度变化对桩-土接触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温度影响下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与土体力学特性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能量桩-土接触面的抗剪强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能量桩-土界面摩擦角和黏聚力先减小后增大;低法向应力下温度循环对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影响较大,而高法向应力下温度循环对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影响不显著;土体的抗剪强度、黏聚力和摩擦角随温度变化规律与桩-土界面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桩 剪切特性 桩-土接触面 温度变化
下载PDF
基于腔内原位探测的空间冷原子微波钟
16
作者 吕德胜 任伟 +2 位作者 项静峰 赵剑波 邓思敏达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01,共7页
原子钟作为目前最精密的计时仪器,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地球轨道卫星上运行高精度原子钟,可以在地球大范围内开展高精度时间同步与比对。不同于以往通过抛射冷原子团两次经过微波腔实现Ramsey微波作用的空间冷... 原子钟作为目前最精密的计时仪器,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地球轨道卫星上运行高精度原子钟,可以在地球大范围内开展高精度时间同步与比对。不同于以往通过抛射冷原子团两次经过微波腔实现Ramsey微波作用的空间冷原子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腔内原位探测的空间冷原子微波钟方案,在同一微波谐振腔内先后完成铷87原子的激光冷却、原子微波相互作用、冷原子探测等过程。该方案可以更好的利用微重力环境提高钟周期中原子与微波相互作用时间的占空比,从而有效减小Dick效应对原子钟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冷原子微波钟系统设计与工作原理,给出了微重力环境下性能分析和预期指标,最后展示了冷原子微波钟地面测试中获得的大约为1.35×10^(-12)τ^(-1/2)的频率稳定度,初步展示了新型空间冷原子钟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钟 微重力 微波腔 空间站 频率稳定度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敏捷政府建设:影响、风险与应对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春英 姚亚妮 滕白莹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3,共11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持续突破以传统算力和算法为基础的专门化人工智能“本体”,向着解决综合性复杂问题的通用型方向发展。技术变革催生政府创新,在新智能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政府利用最新科技工具向敏捷政府转型。以Cha...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持续突破以传统算力和算法为基础的专门化人工智能“本体”,向着解决综合性复杂问题的通用型方向发展。技术变革催生政府创新,在新智能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政府利用最新科技工具向敏捷政府转型。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大数据、大算法以及“类人化”等特征与敏捷政府的灵活响应、以人为本等特性相匹配,为其嵌入敏捷政府建设提供了可行性。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政府在享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要应对其超越性发展所带来的现实难题。总体来看,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应该持包容态度,并将其作为技术工具赋能敏捷政府建设,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好地落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ChatGPT 敏捷政府 敏捷理念 人机交互
下载PDF
风积砂-黄土混合料与钢界面的环形剪切力学特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志华 张建华 +1 位作者 辛建平 穆锐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68,共8页
黄土高原北侧与诸多沙漠接壤,形成了广泛分布的风积砂-黄土混合区。不同比例条件下的风积砂-黄土混合料会呈现不同的物理力学特征,且风积砂-黄土混合料地基现场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常与其他材料产生界面接触力学行为,相关研究目前鲜有述及... 黄土高原北侧与诸多沙漠接壤,形成了广泛分布的风积砂-黄土混合区。不同比例条件下的风积砂-黄土混合料会呈现不同的物理力学特征,且风积砂-黄土混合料地基现场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常与其他材料产生界面接触力学行为,相关研究目前鲜有述及。鉴于此,本工作获得了不同掺砂率条件下的混合料最大干密度,配制相同压实度和不同掺砂率的风积砂-黄土混合料环状试样,开展不同竖向压力和剪切速率条件下的混合料与钢制界面的环形剪切试验,借助扫描电镜观测不同混合料的颗粒分布特征以及颗粒破碎特征,揭示风积砂-黄土混合料与钢制界面环形条件下的残余强度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掺砂率的增大,风积砂-黄土混合料的物理力学特征由黄土向砂土过渡。竖向压力小于100 kPa条件下,混合料产生剪胀的概率增大。混合料与钢界面之间的残余强度与竖向压力呈线性关系,变化趋势符合摩尔-库仑定律。随着掺砂率的增大,风积砂颗粒破碎效应增大,混合料与钢界面之间的残余内摩擦角及残余黏聚力均会减小。剪切速率的增大会缩短混合料与钢界面之间的接触时间,两者之间的接触、咬合效应尚不足以发挥作用进而减小了界面残余强度。研究结果预测了风积砂中掺入黄土的比例,可以为风积砂地基处理提供有益参考,也可为风积砂-黄土混合料施工力学行为研究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积砂-黄土混合料 钢界面 环剪试验 界面残余强度
下载PDF
铜-铝电磁脉冲焊接界面形成过程的原子扩散行为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成祥 许晨楠 +2 位作者 周言 陈丹 米彦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1,I0004,共11页
电磁脉冲焊接技术以高压脉冲放电驱使异种金属可靠连接而备受关注,但其界面结合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搭建了铜-铝电磁脉冲焊接综合试验平台,捕获了焊接的动力学过程,得到碰撞点速度与碰撞角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分子动力学... 电磁脉冲焊接技术以高压脉冲放电驱使异种金属可靠连接而备受关注,但其界面结合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搭建了铜-铝电磁脉冲焊接综合试验平台,捕获了焊接的动力学过程,得到碰撞点速度与碰撞角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电磁脉冲焊接典型界面(平直界面与涡旋界面)形成过程的对应模型,探究了焊接中的原子扩散行为,并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典型结合界面的扩散层厚度,同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结合界面的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剧烈碰撞驱使界面材料塑性变形,界面材料塑性形变形成冶金结合和机械咬合是铜-铝电磁脉冲焊接界面的结合机制,且涡旋界面处的原子扩散厚度大于平直界面.该文可为深入理解电磁脉冲焊接机理和调控焊接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脉冲焊接 界面形成 原子扩散行为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镁合金表面DCPD涂层的制备及其界面结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沛 李志 +1 位作者 杨建成 袁静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199,210,共8页
目的研究CaHPO_(4)·2H_(2)O(DCPD)与Mg的界面结合机制,以提高DCPD在镁合金表面的界面结合强度。方法利用电镀法在AZ31镁合金表面制备DCPD涂层,采用SEM、XRD、XPS等对涂层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同时,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对DCPD在M... 目的研究CaHPO_(4)·2H_(2)O(DCPD)与Mg的界面结合机制,以提高DCPD在镁合金表面的界面结合强度。方法利用电镀法在AZ31镁合金表面制备DCPD涂层,采用SEM、XRD、XPS等对涂层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同时,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对DCPD在Mg表面形成机制进行研究,通过统计界面层中不同组分的径向分布函数、密度分布、均力势、总能量等的变化,揭示DCPD/Mg的界面结合能、结合位点及结合方式。结果通过电镀法形成的DCPD涂层形貌为致密的荷花瓣状晶体,主要成分为CaHPO_(4)·2H_(2)O。模拟结果表明,CaHPO_(4)·2H_(2)O的4个晶面(010)、(-120)、(11-1)、(111)、(-120)与Mg的结合能最强(163.63 kJ/mol)。其中起“铆钉”作用的基团是HPO_(4)^(2-)和H_(2)O,结合位点主要为O与Mg,即HPO_(4)^(2-)和H_(2)O通过静电作用及范德华力与Mg形成Mg-HPO_(4)^(2-)和Mg-H_(2)O偶极对。研究发现,形成的偶极对中HPO_(4)^(2-)及H_(2)O的配位数分别为0.75和1.16,Mg-H_(2)O的解离能更大,结构更稳定。结论提出改善DCPD/Mg结合强度的方法,电镀前可将镁合金置于NH4H_(2)PO_(4)溶液中浸泡片刻,促进CaHPO_(4)·2H_(2)O(-120)晶面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DCPD涂层 界面结合能 界面结合位点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