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bination of "low-dose" ribavirin and interferon alfa-2a therapy followed by interferon alfa-2a monotherapy in chronic HCV-infected nonresponders and relapsers after interferon alfa-2a monotherapy 被引量:19
1
作者 Perdita Wietzke-Braun Volker Meier +1 位作者 Felix Braun Giuliano Ramador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22-227,共6页
AIM To report on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interferon alfa-2a combined with a "low dose" of ribavirin for relapsers and non responders to alpha interferon monotherapy.METHODS Thirty-four chron... AIM To report on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interferon alfa-2a combined with a "low dose" of ribavirin for relapsers and non responders to alpha interferon monotherapy.METHODS Thirty-four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infected non-responders to interferon alfa2a monotherapy (a course of at least 3 months treatment) and 13 relapsers to interferon alfa 2a monotherapy (a dose of 3 to 6 million units three times per week for at least 20 weeks but not more than 18 months)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dose of interferon alfa-2a used before (3 to 6 million units three times per week) and ribavirin (10 mg/ kg daily) for 6 months. In complete responders, interferon alfa-2a was administered for further 6 months at the same dose used before as monotherapy.RESULTS Seven (20.6%) of 34 non-responders stopped the combined therapy due to adverse events, including two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 and clinical Child A cirrhosis. In 17/27 (63%)non-responders, the combined therapy was stopped after three months because of non-response. Ten of the 27 non-responders completed the 1;2-month treatment course. At a mean follow up of 28 months (16- 37 months)after the treatment, 4/10 (15%) previous non-responders still remained complete responders,All 13 previous relapsers completed the 12-month treatment course. At a mean follow up of 22months (9 - 3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6/13(46%) the previous relapsers were stillsustained complete responders.CONCLUSION Our treatment schedule of the combined therapy for 6 months of interferon alfa2a with a low dose of ribavirin (10 mg/kg/day)followed by 6 months of interferon alfa-2amonotherapy is able to induce a sustainedcomplete response rate in 15% of non-responders and 46% of relapser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related liver diseases comparable to those obtained with the standarddoses of ribavirin 1000 - 1200 mg/day.Randomized prospective controlled trials using lower total amounts of ribavirin in combination with interferon should be per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C chronic/drug therapy interferon alpha-2a/therapeutic use interferon alpha-2a/administration & DOSAGE ribavirin/administration & DOSAGE ribavirin/therapeutic use
下载PDF
高频电刀宫颈环切术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徐小芳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4年第10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宫颈环切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患者配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取高频电刀宫颈环切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宫颈环切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患者配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取高频电刀宫颈环切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清除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HPV病毒载量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HPV病毒载量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颈癌前病变患者采用高频电刀宫颈环切术联合术后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治疗效果较好,可促使症状消失,病灶缩小,提高HPV病毒清除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前病变 高频电刀宫颈环切术 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东复 黄革 +1 位作者 闫峻 申吉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03-805,共3页
目的 :探讨干扰素 α(赛若金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 )疗效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花环试验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ELISA)大剂量干扰素α治疗前后乙肝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 CD4+ 、CD8+ 及 CD4+ /CD... 目的 :探讨干扰素 α(赛若金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 )疗效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花环试验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ELISA)大剂量干扰素α治疗前后乙肝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 CD4+ 、CD8+ 及 CD4+ /CD8+ 、IL - 1 0、IL- 1 2、TNF-α含量。结果 :干扰素 α治疗前 T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CD4+ /CD8+比值及 IL- 1 0、IL- 1 2和 TNF- α含量分别为 ( 39.91± 4.5 2 ) %、( 34.1 3± 4.2 4 ) %、( 1 .1 3± 0 .1 2 ) %及 ( 30 .61± 1 1 .2 1 ) pg· L-1 、( 5 8.1 2± 1 3.5 2 ) pg· L-1 和 ( 2 65 .83± 60 .63) pg· L-1 ,治疗 6个月后治疗有效组分别为 ( 4 3.1 2±4.31 ) %、( 30 .81± 5 .1 3) %、( 1 .41± 0 .1 1 ) %及 ( 1 6.5 1± 8.63) pg·L-1 、( 92 .93± 2 1 .5 2 ) pg·L-1 、( 1 2 6.92± 5 3.83) pg·L-1。结论 :大剂量干扰素 α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免疫状态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治疗 干扰素Α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干扰素α对JAK2V617阳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成志勇 李士辉 +2 位作者 杨琳 黄月华 潘崚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18-321,共4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在治疗JAK2V617F突变阳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FN-α治疗前后不同时间骨髓液JAK2V617F和PRV-1 mRNA表达水平;体外半固体集落培养检测自发性红系集落形成(EEC),流式细胞术检...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在治疗JAK2V617F突变阳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FN-α治疗前后不同时间骨髓液JAK2V617F和PRV-1 mRNA表达水平;体外半固体集落培养检测自发性红系集落形成(EEC),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IFN-α促凋亡作用。结果10例JAK2V617F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例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例特发性骨髓纤维化(MF)患者在应用干扰素α治疗前骨髓液JAK2V617F mRNA平均拷贝数量为(4.35±0.98)×107,治疗1年后降低为(1.56±0.67)×103,并与PRV-1 mRNA降低呈时间依赖性负相关。同时可见IFN-α也有抑制EEC形成和促进骨髓单个粒细胞凋亡作用。结论IFN-α可以降低JAK2V617F阳性克隆比例、PRV-1的表达以及EEC的形成。JAK2V617F mRNA可作为患者骨髓液中治疗效果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疾病/药物疗法 干扰素α/治疗作用 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药物疗法 骨髓纤维化/药物疗法 血小板增多/药物疗法 突变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性活动程度与α-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群 任星峰 +2 位作者 李敬安 葛娅 胡泰洪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00-201,共2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hepatitisB ,CHB)患者肝组织炎性活动程度与α 干扰素 (α IFN )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 84例使用赛诺金 (αlb IFN )的CHB患者治疗前肝活检组织进行炎症分级及Ishak计分 ,并与α IFN治疗后及停药 1年后...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hepatitisB ,CHB)患者肝组织炎性活动程度与α 干扰素 (α IFN )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 84例使用赛诺金 (αlb IFN )的CHB患者治疗前肝活检组织进行炎症分级及Ishak计分 ,并与α IFN治疗后及停药 1年后复发情况作一对比分析。结果 :随着肝组织炎症分级进展 ,α IFN的完全应答率明显上升( χ2 =11 63 ;P <0 0 1)。停药 1年后不同炎症分级患者的HBV感染复发率并无差异。 8例完全应答者α IFN治疗结束时 ,肝组织Ishak计分自 12 8± 3 0降至 8 1± 2 8(t =3 2 4;P <0 0 1)。结论 :CHB肝组织炎症分级与α IFN近期疗效密切相关。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组织炎性活动程度 Α-干扰素 治疗 赛诺金
下载PDF
乙肝病毒基因型对武汉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2b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蔡艳萍 黄元成 +1 位作者 张美珍 汪全红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基因型对干扰素α-2b疗效的影响。方法:以患者年龄、性别、基线指标进行匹配,按照基因分型结果分组,比较干扰素治疗48周时的应答情况。结果:在治疗48周结束时,基因B型HBV感染的患者完全应答率...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基因型对干扰素α-2b疗效的影响。方法:以患者年龄、性别、基线指标进行匹配,按照基因分型结果分组,比较干扰素治疗48周时的应答情况。结果:在治疗48周结束时,基因B型HBV感染的患者完全应答率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43.8%(28/64)和68.2%(15/22),显著高于C型患者的完全应答率[22.2%(10/45)]和HBeAg阴转率[28.6%(4/14)]。结论:CHB患者HBV的基因型可影响干扰素α-2b的治疗效果,基因B型在治疗48周时应答情况优于基因C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乙肝病毒基因库 干扰素α-2b/治疗应用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益血生胶囊预防α干扰素所致的骨髓抑制 被引量:4
7
作者 唐金模 梁惠卿 +5 位作者 顾冲 蔡碧绸 汤钰菁 陈国良 康俊杰 毛乾国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07-211,共5页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时,加用益血生胶囊对防治IFN-α相关性骨髓抑制的作用。方法:105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HBeAg阳性CHB患者,给予IFN-α2b,5MU/次,每周3次,依患者意愿,其中62例加用益血生胶囊...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时,加用益血生胶囊对防治IFN-α相关性骨髓抑制的作用。方法:105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HBeAg阳性CHB患者,给予IFN-α2b,5MU/次,每周3次,依患者意愿,其中62例加用益血生胶囊口服(试验组),43例未加用(对照组)。以Abbott EIA试剂检测HBeAg,以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 DNA。所有统计学分析均采用意向治疗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V DNA水平以及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IFN-α疗程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加用益血生胶囊2.0(1.0~3.2)个月。治疗结束时,试验组、对照组联合应答率分别为42.9%(27/62)和33.3%(14/42)(Х^2=0.960,P=0.327),随访6个月时分别为44.40%(28/62)和33.3%(14/43)(Х^2=1.296,P=0.255);试验组疗程中白细胞减少(〈4.0×10^9/L)发生率14.5%(9/62)、中性粒细胞减少(〈2.0×10^9/L)发生率19.4%(12/62)、血小板减少(〈100×10^9/L)发生率17.7%(11/62),对照组分别为34.9%(15/43)(Х^2=5.974,P=0.015)、37.2%(16/43)(Х^2=4.139,P=0.042)和41.9%(18/43)(Х^2=7.388,P=0.007)。结论:以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加用益血生胶囊可减少和减轻IFN-α相关性骨髓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益血生胶囊/治疗应用 α干扰素/副作用 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心理干预对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疗效及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桂香 王剑英 李桂琴 《职业与健康》 CAS 2005年第12期1884-1886,共3页
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病人重组干扰素-α2b(rIFN-α2b)疗效的影响。方法CHB病人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除用rIFN-α2b治疗外加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单用rIFN-α2b治疗。rIFN-α2b治疗前、结... 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病人重组干扰素-α2b(rIFN-α2b)疗效的影响。方法CHB病人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除用rIFN-α2b治疗外加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单用rIFN-α2b治疗。rIFN-α2b治疗前、结束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进行心理测试,并相互比较。结果抗病毒前两组病人均存在严重的心身症状,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病毒结束时观察组阳性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末观察组完全应答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HB病人抗病毒前心理负担大,存在负性情绪;心理干预能减轻心理负担,且能提高干扰素-α治疗的远期疗效,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心理治疗 干扰素-Α 疗效
下载PDF
应用干扰素进行膀胱癌治疗的实验与临床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范海涛 刘芳 +2 位作者 陈秀玲 贾志涛 刘禄成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15期1180-118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干扰素-α(IFN-α)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的作用及25例膀胱癌瘤内注射的作用。方法:以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IFN-α对T24细胞的杀伤作用,以DNA末端标记法(TUNEL法)、流式细胞术及电镜观察测定IFN-α对T24细胞的诱导凋亡...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干扰素-α(IFN-α)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的作用及25例膀胱癌瘤内注射的作用。方法:以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IFN-α对T24细胞的杀伤作用,以DNA末端标记法(TUNEL法)、流式细胞术及电镜观察测定IFN-α对T24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膀胱镜下瘤内注射IFN-α治疗25例膀胱癌患者。结果:低浓度IFN-α对T24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高浓度IFN-α(10000U/mL)可显著杀伤T24细胞,其作用有时间依赖性;高浓度的IFN-α可诱导T24细胞凋亡,F=84·544,P=0·007;术前肿瘤体积平均为(5·98±1·69)cm3,术中肿瘤体积平均为(2·31±0·77)cm3。与术前比较,注射IFN-α后患者肿瘤体积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257,P=0·009。结论:高浓度IFN-α可直接杀伤膀胱癌细胞,诱导凋亡,有时间与剂量依赖性;局部应用IFN-α可能成为膀胱癌综合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药物疗法 干扰素α/治疗应用 细胞 培养皿 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干扰素治疗后病毒性肝炎病人干扰素中和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启桓 彭文伟 陆玮伦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288-291,共4页
使用4种α-干扰素的98例病毒性肝炎病人,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定期检测抗干扰素中和抗体,结果发现阳性率为34.7%,该抗体的产生与病人的性别、年龄、治疗前ALT水平、肝炎病毒感染类型、以及肝炎的临床类型均无显著... 使用4种α-干扰素的98例病毒性肝炎病人,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定期检测抗干扰素中和抗体,结果发现阳性率为34.7%,该抗体的产生与病人的性别、年龄、治疗前ALT水平、肝炎病毒感染类型、以及肝炎的临床类型均无显著相关;低剂量干扰素较易产生中和抗体;使用不同干扰素制剂产生中和抗体存在差异,其中以rIFNα2a最高,IFNαN1最低;但中和抗体的出现对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影响不大,由于病例数较少,干扰素治疗期间出现的肝炎再活动现象与抗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的关系,未能下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病毒性肝炎 抗体检测
下载PDF
重组IFN-α-2b-BCG对人PBMC的TLR4表达调节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二琳 王玉叶 +1 位作者 韩瑞发 孙岩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了解重组卡介苗(BCG)和野生BCG对人外周单核细胞(hPBMC)上TLR的调节差异,揭示hIFN-α-2b对hPBMC上TLR4的表达是否具有协同增强效应,以及BCG介导免疫细胞活化效应的新机制。方法比较研究重组hIFN-α-2b-BCG和野生型BCG,及其上清和等... 目的了解重组卡介苗(BCG)和野生BCG对人外周单核细胞(hPBMC)上TLR的调节差异,揭示hIFN-α-2b对hPBMC上TLR4的表达是否具有协同增强效应,以及BCG介导免疫细胞活化效应的新机制。方法比较研究重组hIFN-α-2b-BCG和野生型BCG,及其上清和等量干扰素对TLR4表达的调节,以及表达TLR4淋巴细胞的肿瘤杀伤效应。以淋巴细胞作为空白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对TLR4进行检测,MTT法检测肿瘤细胞杀伤效应。结果证实了重组BCG和野生BCG对hPBMC的TLR4的表达均有正调节及抗肿瘤效应;重组BCG对hPBMC的TLR4表达的调节优于野生BCG(P<0.05);重组BCG上清和外源性等量干扰素对TLR4表达皆有正调节作用,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重组BCG上清与野生BCG上清相比,对hPBMC诱导TLR4表达差别显著(P<0.05);与野生BCG组相比,重组BCG组表达TLR4的hPBMC杀伤肿瘤细胞的效应显著增强(P<0.05)。结论重组BCG的脂多糖和持续分泌的hIFN-α-2b对hPBMC的TLR4表达均有正调节作用,并加强表达TLR4淋巴细胞的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代谢 受体 细胞表面 膜糖蛋白类/代谢 卡介苗/治疗应用 淋巴细胞 大肠杆菌/代谢 分枝杆菌 牛/代谢 卡介苗/生物合成 重组 遗传 肿瘤/治疗
下载PDF
阿昔洛韦与IFN序贯抗HBV感染时血清HBVDNA含量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伟 焦平华 马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167-169,共3页
目的为探讨HBV感染者单用IFN或阿昔洛韦(Acy)联合IFN序贯治疗时,血中HBVDNA水平变化与疗效关系.方法血清HBsAg,HBeAg,抗HBc:和HBVDNA皆阳性HBV感染者33例.IFN组15例,用重组IFNa-1b300万U,im,1次/d×14,1次/2d×3... 目的为探讨HBV感染者单用IFN或阿昔洛韦(Acy)联合IFN序贯治疗时,血中HBVDNA水平变化与疗效关系.方法血清HBsAg,HBeAg,抗HBc:和HBVDNA皆阳性HBV感染者33例.IFN组15例,用重组IFNa-1b300万U,im,1次/d×14,1次/2d×36,共 50支;合用组 18例,用 Acy25 mg/(kg·d),iv计×15,接着 IFNa-1b300万 U,用法同 IFN组,IFN治疗20 d时再用 Acy 15 d,方法同前采用信号引物能量转移定量PCR,测定患者治疗前。中、治疗结束时血清HBVDNA水平并判断疗效.结果完全反应老干扰素治疗前血清HBVDNA含量(拷贝/L)范围 5.03×107~4.58×109;部分反应和无反应者范围 5.68×107~2.37×1015.Acy能降低血中HBVDNA含量,Acy联合IFN序贯治疗组完全反应率(72.2%)明显高于单用IFN组(46.6%).结论先用Acy降低患者血中HBVDNA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乙型/治疗 干扰素α/治疗应用 阿昔洛韦/治疗应用 肝炎病毒.乙型/遗传学 DNA.病毒/分析
下载PDF
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对乙肝患者细胞免疫、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宇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第3期39-41,共3页
目的探究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对乙肝患者细胞免疫、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以乙肝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干扰素α-2b治疗。治疗前及治... 目的探究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对乙肝患者细胞免疫、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以乙肝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干扰素α-2b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抽晨起静脉血检测细胞免疫、肝功能及HBV-DNA含量水平的变化。应用SPSS 18.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CD_3^+指标变化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D_4^+、CD_8^+指标变化比较,P<0.0005。观察组治疗前后CD_3^+指标变化比较,P<0.0005;观察组治疗前后CD_8^+指标变化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CD_4^+指标变化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CD_3^+指标变化比较,P<0.0005;两组治疗后CD_4^+指标变化比较,P<0.005;两组治疗后CD_8^+指标变化比较,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ALT、AST、HbeAg、HBV-DNA水平变化比较,P均<0.0005。观察组治疗前后ALT、AST、HbeAg、HBV-DNA水平变化比较,P均<0.0005。两组治疗后ALT、AST水平变化比较,P均<0.05;两组治疗后HbeAg、HBV-DNA水平变化比较,P均<0.0005。结论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有助于改善T淋巴细胞免疫力,改善肝功能及降低HBV-DNA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2b/治疗应用 拉米夫定/治疗应用 乙型肝炎/治疗 T淋巴细胞亚群 肝功能
下载PDF
黄芩苷联合干扰素α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吕艳艳 薛阳利 +4 位作者 陶美花 杨妙妍 龙俊宏 曹团平 高雷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643-645,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芩苷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3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干扰素α-1b治疗,治疗组用黄芩苷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6个月后观察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不良反应发... 目的:探讨黄芩苷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3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干扰素α-1b治疗,治疗组用黄芩苷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6个月后观察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但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芩苷和干扰素联用在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纤维化/药物疗法 黄芩苷/治疗应用 干扰素-α/治疗应用
下载PDF
α-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IL-17水平的动态检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莉 王科 赵英仁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IL-17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及其α-干扰素抗病毒过程中可能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炎患者及11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IL-17的水平,并对这20例患者干扰素治疗不同时间点的血清I... 目的:探讨IL-17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及其α-干扰素抗病毒过程中可能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炎患者及11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IL-17的水平,并对这20例患者干扰素治疗不同时间点的血清IL-17、肝功、HBeAg定量及HBVDNA定量进行检测。结果: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17较健康人无明显升高;α-干扰素治疗后,应答组血清IL-17在18周后出现明显升高,而无应答组血清IL-17呈现水平波动;应答组中HBeAg转阴者较未转者血清IL-17水平在18周升高明显。结论:Th17细胞通过分泌IL-17可能参与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α-干扰素治疗后期的持久抗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免疫学 干扰素 α/治疗应用 白细胞介素17/分析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恩替卡韦辅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小荣 于锋 王坚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年第29期1-2,共2页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组30例和恩替卡韦组30例;2组均常规护肝治疗。干扰素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恩替卡韦组另予恩替卡韦,观察治...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组30例和恩替卡韦组30例;2组均常规护肝治疗。干扰素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恩替卡韦组另予恩替卡韦,观察治疗30周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丙氨酸氨基转肽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肽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均有所改善(P<0.05);恩替卡韦组的ALT复常率(53.3%)、TBIL复常率(33.3%)和HBV-DNA转阴率(36.7%)明显高于干扰素组的ALT复常率(46.7%)、TBIL复常率(30.0%)和HBV-DNA转阴率(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43.3%)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恩替卡韦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明显优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与安全性
下载PDF
拉米夫定与HBV YMDD耐药变异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春明 张跃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37-139,共3页
目的:用PCR-RFLP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YMDD变异发生的情况,并分析与YMDD变异发生有关的因素。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的HBV DNA,扩增HBV多聚酶YMDD主型区核苷酸序列,用针对突变位点的特异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扩增产物,... 目的:用PCR-RFLP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YMDD变异发生的情况,并分析与YMDD变异发生有关的因素。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的HBV DNA,扩增HBV多聚酶YMDD主型区核苷酸序列,用针对突变位点的特异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扩增产物,经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鉴定HBVYMDD变异。结果:在1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72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41例接受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治疗、39例未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HBV YMDD变异检出率分别是47.2%、19.5%、7.7%;72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36例治疗2周~6个月、20例治疗7~12个月、16例治疗13~27个月,HBV YMDD变异检出率分别是25%、55%、87.5%。结论: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可发生YMDD耐药变异,且随拉米夫定治疗时间的延长,变异发生率增加,但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延迟或阻滞YMDD变异的发生。HBVYMDD变异可能自然存在或发生。HBV基因组其他位点的变异也可能使HBV对拉米夫定产生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HBV YMDD变异 耐药性 相关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 被引量:21
18
作者 陈学福 张东敬 +1 位作者 罗晓丹 陈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1-1015,共5页
HBV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主要通过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指标来定义。已批准上市的两大类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均能减少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以及降... HBV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主要通过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指标来定义。已批准上市的两大类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均能减少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以及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然而,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目标是功能性治愈,其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结局。目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抑制HBV复制,但不能清除病毒,HBeAg和HBsAg血清学清除率低。研发以功能性治愈为目标的新型药物,并评价与现有药物的协同、联合等作用是HBV治疗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核苷(酸)类药物 干扰素Α 治疗学
下载PDF
HCV-RNA positivity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CV-infection: does it really mean viral replication? 被引量:29
19
作者 Volker Meier Sabine Mihm +1 位作者 Perdita Wietzke-Braun Guliano Ramador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28-234,共7页
AIM: To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of HCV-RNA with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an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ether HCV-RNA positivity in PBMC is due to viral replication. METHODS: HCV-RNA was monitored in se... AIM: To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of HCV-RNA with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an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ether HCV-RNA positivity in PBMC is due to viral replication. METHODS: HCV-RNA was monitored in serum and PBMC preparations from 15 patients with chronic HCV infec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n IFN-alpha therapy using a nested RT/PCR technique. In a second approach, PBMC from healthy donors were incubated in HCV positive plasma. RESULTS: In the IFN-alpha responding patients,HCV-RNA disappeared first from total RNA preparations of PBMC and then from serum. In contrast, in relapsing patients, HCV-RNA reappeared first in serum and then in PBMC.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HCV-RNA concentration in serum was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ransition from detectable to non detectable HCV-RNA in PBMC-RNA and vice versa. When HCV-RNA was detectable in PBMC preparations, the HCV concentration in seru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erum HCV-RNA concentration when HCV-RNA in PBMC was not detectable. Furthermore, at no time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was HCV specific RNA observed in PBMC, if HCV-RNA in serum was under the detection limit. Incubation of PBMC from healthy donors with several dilutions of HCV positive plasma for two hours showed a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PCR positivity for HCV-RNA in reisolated PBMC. CONCLUSION: The detectability of HCV-RNA in total RNA from PBMC seems to depend on the HCV concentration in serum. Contamination or passive adsorption by circulating virus could be the reason for detection of HCV-RNA in PBMC preparations of chronically infected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Aged Antiviral Agents Female HEPACIVIRUS Hepatitis C Chronic Humans interferon-alpha Leukocytes Mononuclear Male Middle Aged RNA Viral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Viral Load Virus Replication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完全应答HBV感染患者分泌白细胞介素-22的T细胞频数变化研究
20
作者 宋春辉 李元元 +1 位作者 陈黎明 张纪元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333-335,共3页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完全应答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分泌白细胞介素-22(IL-22)的T细胞频数变化。方法:抽取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发生完全应答HBV感染患者应答点及6个月后以及健康对照者、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完全应答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分泌白细胞介素-22(IL-22)的T细胞频数变化。方法:抽取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发生完全应答HBV感染患者应答点及6个月后以及健康对照者、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患者的静脉血,分离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定量、丙氨酸转氨酶(ALT)以及外周血中的IL-22+T细胞的频数。结果:IL-22+T细胞及IL-22+IL-17+、IL-22+IL-17-T细胞的频数在发生应答的时间点均发生升高,6个月后下降,IL-22+T细胞及IL-22+IL-17+T细胞的频数在所有组别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而IL-22+IL-17-T细胞的频数在发生应答时间点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个月后下降到健康对照组水平。结论: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够影响HBV感染者体内IL-22+T细胞的数量与组成,进而影响体内的免疫调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应用 肝炎病毒 乙型 白细胞介素-22+T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