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胶原纤维分离松散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兰 胡杨 +1 位作者 但卫华 但年华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2,共3页
从分子作用机制的角度出发,在分子水平上,分析探讨了采用不同材料及方法处理皮胶原纤维,对胶原纤维束和蛋白聚糖这一主要纤维间质影响的分子机制,揭示了皮胶原纤维分离松散过程中的分子行为特点,为找寻替代常规灰碱法分离松散皮胶原纤... 从分子作用机制的角度出发,在分子水平上,分析探讨了采用不同材料及方法处理皮胶原纤维,对胶原纤维束和蛋白聚糖这一主要纤维间质影响的分子机制,揭示了皮胶原纤维分离松散过程中的分子行为特点,为找寻替代常规灰碱法分离松散皮胶原纤维的新型皮革化学品、设备装置以及开发出理想的鞣前准备清洁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纤维 分离松散 分子机制 蛋白聚糖 纤维间质
下载PDF
胶原组织的非灰松散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书卿 陈慧 单志华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5-7,11,共4页
采用与传统硫化碱石灰浸灰剂对比的方法,通过测定皮的膨胀度、浸灰液中羟脯氨酸、总蛋白、蛋白多糖含量和分析蓝革的扫描电镜,对几种材料分散胶原纤维的性能做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化合物替代传统硫化碱石灰浸灰,既减小了膨胀,... 采用与传统硫化碱石灰浸灰剂对比的方法,通过测定皮的膨胀度、浸灰液中羟脯氨酸、总蛋白、蛋白多糖含量和分析蓝革的扫描电镜,对几种材料分散胶原纤维的性能做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化合物替代传统硫化碱石灰浸灰,既减小了膨胀,又良好地去除纤维间质。生皮膨胀的增重和胶原蛋白的损失与其Ts降低相关联。而胶原纤维的分散、纤维间质的去除和铬鞣革Ts的升高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革准备 浸灰膨胀 胶原纤维 纤维间质
下载PDF
乳化法脱脂对猪皮中某些蛋白质组分及表皮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程凤侠 杨宗邃 +1 位作者 李晓娥 靳立强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1996年第4期26-31,共6页
通过分析采用近十种表面活性剂对鲜猪皮的脱脂效果,脱脂废液中还原糖含量和氮含量以及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对几种具代表性的表面活性剂脱脂前后生皮组织构造的观察,发现在碱性条件下非离子型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除有润湿、去污、脱... 通过分析采用近十种表面活性剂对鲜猪皮的脱脂效果,脱脂废液中还原糖含量和氮含量以及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对几种具代表性的表面活性剂脱脂前后生皮组织构造的观察,发现在碱性条件下非离子型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除有润湿、去污、脱脂作用外对生皮的纤维间质有较强的溶出作用,对生皮表皮也有一定分离效果。在制革湿加工时使用适当的表面活性剂,有助于操作液的均匀渗透,松散胶原纤维束,提高化工材料的作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脂 微观组织构造 猪皮 乳化法 制革
下载PDF
皮胶原纤维分离松散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续)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兰 胡杨 +1 位作者 但卫华 但年华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18,22,共5页
从分子作用机制的角度出发,在分子水平上,分析探讨了采用不同材料及方法处理皮胶原纤维,对胶原纤维束和蛋白聚糖这一主要纤维间质影响的分子机制,揭示了皮胶原纤维分离松散过程中的分子行为特点,为找寻替代常规灰碱法分离松散皮胶原纤... 从分子作用机制的角度出发,在分子水平上,分析探讨了采用不同材料及方法处理皮胶原纤维,对胶原纤维束和蛋白聚糖这一主要纤维间质影响的分子机制,揭示了皮胶原纤维分离松散过程中的分子行为特点,为找寻替代常规灰碱法分离松散皮胶原纤维的新型皮革化学品、设备装置以及开发出理想的鞣前准备清洁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纤维 分离松散 分子机制 蛋白聚糖 纤维间质
下载PDF
牵张成骨过程中骨愈合及血管生成的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吕梓宸 涂振兴 +3 位作者 许奥 程康 王红涛 王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6期5881-5888,共8页
背景:牵张成骨技术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骨科、颌面外科及修复重建科医生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之一,但牵张成骨过程中骨愈合及血管生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的:对在牵张成骨过程中骨愈合及血管生成的微观结构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方法:对... 背景:牵张成骨技术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骨科、颌面外科及修复重建科医生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之一,但牵张成骨过程中骨愈合及血管生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的:对在牵张成骨过程中骨愈合及血管生成的微观结构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方法:对近些年PubMed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牵张成骨过程中骨愈合及血管生成的机制文献进行查阅,排除重复文献及重复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在牵张成骨中存在不同于单纯骨折愈合的第3种骨化机制“经软骨成骨”。②在牵张成骨的愈合过程中,骨断端两侧形成微柱形成区,并最终通向纤维间区,并在巩固期完成新生骨的矿化与重塑。③白细胞介素、骨形态发生蛋白及RANKL/OPG系统等因子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空间时间分布不尽相同,但均在骨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促进骨形成或重塑的作用。④牵张成骨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新生血管生成,并且与骨生成周期高度一致,而新生血管的生成与矿化是骨再生的开端。⑤内皮祖细胞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在新生血管生成中起到了促牵张区血管再生与矿化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截骨后炎症反应及牵张力作用调控表达,而内皮祖细胞被诱导归巢至骨再生部位是牵张成骨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⑥目前牵张成骨过程中骨愈合及血管生成的机制可解释为:骨愈合与血管生成互相促进,耦合;截骨两端在牵张力的作用下逐步向牵张区形成胶原纤维束,最终推进至纤维间区,成骨细胞排列其中逐渐骨化,经过巩固和重塑形成成熟的、带骨髓的板层骨;血管生成先于骨的愈合,在截骨后即可发生,截骨两端骨膜和骨内膜表面的血管逐渐增生并通向纤维间区,随后牵张部位骨膜血管网和髓质血管网完全连通。⑦目前的研究尚不能完整地解释牵张成骨的宏观及微观过程及牵张成骨中各种影响因素及细胞因子的作用,牵张成骨的愈合机制尚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成骨 骨折愈合 血管生成 纤维间区 内皮祖细胞 细胞因子 骨形态发生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Nanostructural origins of irreversible deformation in bone revealed by an in situ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tudy
6
作者 Tianbao Qian Lijing Teng +4 位作者 Yongji Zhou Minghao Zhang Zuquan Hu Xiaofeng Chen Fei H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SCD 2022年第8期7329-7341,共13页
The structural origins of bone toughness at the nanoscale are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Therefore,we performed in situ scanning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during macroscopic mechanical testing of antler and bovine ... The structural origins of bone toughness at the nanoscale are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Therefore,we performed in situ scanning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during macroscopic mechanical testing of antler and bovine bone,to reveal the origins of the irreversible plastic deformation at the mineralized collagen fibril(MCF)array and MCF levels.We found that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behavior at the nanoscale level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The first stage of plastic deformation at the nanoscale level was characterized by slippage between the MCF arrays,which contained mineral aggregate grains with regular shapes under load.In the second stage of nanoscale plastic deformation,the MCFs broke through the bonds of the extrafibrillar mineral aggregate grains and exhibited interfibrillar slippage.These nanoscale plastic deformation behaviors may thus be the origins of stress whitening and irreversible plastic deformation.Thus,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not only shed light on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mechanisms of MCF arrays and MCFs,but also provide 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bioinspired materials design and mechanisms of relevant bone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tical bon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plastic deformation mineralized collagen fibril interfibrillar slipp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