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nozoic low temperature cooling history of the eastern Lhasa terrane:Implications for high-relief topography of external drainage area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1
作者 Wenbo Su Zhiyuan He +3 位作者 Linglin Zhong Stijn Glorie Kanghui Zhong Johan De Grave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26-140,共15页
The Tibetan Plateau geographically contains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ainage areas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river flows and catchments.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ainage areas display similar highelevations,while t... The Tibetan Plateau geographically contains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ainage areas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river flows and catchments.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ainage areas display similar highelevations,while their topographic reliefs are not comparable;the former shows a large low-relief surface,whereas the latter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high relief.The eastern Lhasa terrane is a key tectonic component of the Tibetan Plateau.It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topography and relief,but the thermal history of its basement remains relatively poorly constrained.In this study we report new apatite fission track data from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entral Lhasa terrane to constrain the thermo-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xternal drainage area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Twenty-one new AFT ages and associated thermal history models reveal that the basement underlying the external drainage area in southern Tibet experienced three main phases of rapid cooling in the Cenozoic.The Paleocene-early Eocene(-60–48 Ma)cooling was likely induced by crustal shortening and associated rock exhumation,due to accelerated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s oceanic lithosphere.A subsequent cooling pulse lasted from the late Eocene to early Oligocene(-40–28 Ma),possibly due to the thickening and consequential erosion of the Lhasa lithosphere resulted from the continuous northward indentation of the India plate into Eurasia.The most recent rapid cooling event occurred in the middle Miocene-early Pliocene(-16–4 Ma),likely induced by accelerated incision of the Lhasa River and local thrust faulting.Our AFT ages and published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ical data reveal that the external drainage area experienced younger cooling events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l drainage area,and that the associated differentiated topographic evolution initiated at ca.30 Ma.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high-relief topography mainly contain active surface uplift,fault activity,and the enhanced incision of the Yarlung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OZOIC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EXHUMATION Lhasa terrane External drainage area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考虑水力连通的羌塘内流区洼地单元提取与分类
2
作者 刘金涛 倪飞宇 +3 位作者 马顺刚 康有 吴鹏飞 冯美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297,共9页
羌塘内流区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内流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其湖泊水系结构与水量的演变,开展内流区流域调查并科学估算其水资源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内流区流域划分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高程-面积联合阈值,以解决由气候... 羌塘内流区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内流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其湖泊水系结构与水量的演变,开展内流区流域调查并科学估算其水资源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内流区流域划分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高程-面积联合阈值,以解决由气候变化与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等因素引起的洼地单元提取难题。基于已监测的羌塘内流区流域重组与湖泊水位的变动幅度,确定了高程-面积联合阈值分别为10 m和50 km^(2),并对洼地单元进行划分,共识别出163个具有合理集水面积、永久性分水岭的封闭内流区洼地单元。引入多个相关数据集及已有算法评估本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大尺度内流区洼地单元提取,提取精度优于现有算法及数据产品;依据洼地单元间水力连通特征,将全区163个洼地单元划分为5种主要类型,其中以“上下游互通型”(Ⅱ型)、“高山型”(Ⅳ型)洼地单元为主,“凹陷型”(Ⅴ型)洼地单元则多与其他类型复合存在,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洼地单元 流域重组 高程-面积联合阈值 气候变化 羌塘内流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扎布耶湖区128~1.4ka BP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气候变化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俊英 郑绵平 +2 位作者 袁鹤然 刘喜方 王海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18-1635,I0001-I0003,共21页
本文主要根据西藏扎布耶湖区SZK02孔所揭露的近84m剖面的沉积物特征与其产的介形类6属20种,轮藻类2属3种,结合14C、ESR、U-series地层测年等,初步认为该区128~1.4ka至少存在5个较明显的气候变化时期。①在128~76.7ka(83.63~57.0m)处... 本文主要根据西藏扎布耶湖区SZK02孔所揭露的近84m剖面的沉积物特征与其产的介形类6属20种,轮藻类2属3种,结合14C、ESR、U-series地层测年等,初步认为该区128~1.4ka至少存在5个较明显的气候变化时期。①在128~76.7ka(83.63~57.0m)处于我国末次间冰期时段,气候凉湿,湖盆扩展,在90~81ka期间湖面最高,水质最淡。②76.7~58.6ka(57.0~38.13m)为我国末次冰期早冰阶时期,湖盆收缩,水温低,早期76.7~69.7ka(57.0~47.5m)偏冷湿,中期69.7~65.0ka(47.52~42.64m)气候温干,正逢早冰阶时期;晚期65.0~58.6ka(42.64~38.13m)气候干燥度下降。③58.6~29.1ka(38.13~13.75m)处于我国末次冰期间冰阶时段,早期58.6~51.6ka(38.13~33.07m)偏温湿,为3c暖期;中期51.6~42.5ka(33.07~26.13m)气候干冷,为3b冷期,正临末次冰期中冰阶时;晚期42.5~36.0ka(26.13~20.16m)偏凉湿,湿度更大,再次出现高湖面,为3a暖期;末期36.0~29.1ka(20.16~13.75m),趋向温干。④29.1~11.8Cal.ka(13.75~4.83m),气候趋向干冷,处于末次盛冰期(LGM)、末次晚冰阶时期,湖盆萎缩,水温低。早期29.1~16.6Cal.ka(13.75~6.98m)偏温湿;晚期16.6~13.1Cal.ka(6.98~5.76m)寒冷干燥;至末期13.1~11.7Cal.ka(5.76~4.83m),进一步干燥寒冷,全球新仙女木事件在本区发生。⑤11.7~1.4Cal.ka(4.83~0.65m),大致进入全新世气候期,气候波动大,凉湿与干冷交替频繁发生。在11.7~10.7Cal.ka(4.83~4.42m)时较温湿;10.7~9.5Cal.ka(4.42~4.07m)转向干冷;9.5~9.1Cal.ka(4.07~3.7m)更干冷,湖盆进一步萎缩;9.1~6.3Cal.ka(3.7~2.86m)向温干过渡;6.3~3.6Cal.ka(2.86~1.77m)干冷,湖泊已成盐湖;3.6~1.4Cal.ka(1.77~0.65m),气候趋向冷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与气候变化 微体古生物 128-1.4ka BP 扎布耶湖区 西藏高原腹地
下载PDF
黄河中游鄂尔多斯高原内流区与闭流区的形成机理——基于水循环的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侯光才 赵振宏 +2 位作者 王晓勇 龚蓓 尹立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07-1114,共8页
在分析鄂尔多斯高原地表水、地下水与黄河流域水资源转化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地下水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对内流区与闭流区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对内流区与闭流区的分布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可划分为3个内流区和4个... 在分析鄂尔多斯高原地表水、地下水与黄河流域水资源转化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地下水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对内流区与闭流区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对内流区与闭流区的分布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可划分为3个内流区和4个闭流区:内流区内虽然地表水与黄河及其支流无直接的水力联系,但地下水与黄河及其支流存在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应将其划入黄河流域;闭流区内无论地表水还是地下水,与黄河及其支流均无水力联系,不属于黄河流域;闭流区的总面积为31225km2,与1977年《黄河流域特征值资料》中划分的闭流区面积(42296km2)相比减少了11071km2,即黄河流域集水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应增加11071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鄂尔多斯高原 内流区 闭流区 形成与分布
下载PDF
1970—2000年青藏高原内流区冰川储量变化的初探 被引量:6
5
作者 崔志勇 李志伟 +2 位作者 李佳 汪长城 周文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40-1450,共11页
青藏高原内流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对本区域冰川体积变化的研究相比中国西部其他冰川发育区难度大很多.而作为本区域重要水源补给,同时又是区域气候变化重要指示器的冰川,其储量的变化又是迫切需要获知的信息.在此前提下,本... 青藏高原内流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对本区域冰川体积变化的研究相比中国西部其他冰川发育区难度大很多.而作为本区域重要水源补给,同时又是区域气候变化重要指示器的冰川,其储量的变化又是迫切需要获知的信息.在此前提下,本文基于RS、GIS技术平台提取了本区域冰川面积变化数据,并结合冰川目录数据、本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研究资料,采用冰川体积与面积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探讨了本区域冰川自1970年至2000年的体积变化.结果表明在这30年间,区域内冰川体积大约减少了36.25亿m3,相比整个高亚洲区域的冰川退缩速度,本区域冰川的退缩表现的更缓慢.然后,对内流区6个二级流域的冰川体积变化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发现整个内流区冰川体积变化有较大的区域差别:其中5Z3流域冰川体积的退缩率最大,年均退缩率达-11.19%,而变化最小的5Z1流域年均变化率仅为-0.79%.各二级流域在体积变化方面的相同点是,体积退缩率均大于面积退缩率.通过对冰川面积、体积变化特点及其原因的分析,认为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是该区域内各二级流域冰川变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本文得到的结果,讨论了冰川体积变化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内流区 冰川 体积变化 变化分析
下载PDF
“三江”地区与青藏高原内部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地球化学对比:地幔源区的差异及其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建林 许继峰 +1 位作者 王保弟 康志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56-1870,共15页
"三江"地区和青藏高原内部广泛分布有新生代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MgO>6%,K2O/Na2O>1),通常认为它们应起源于地幔源区,虽然它们均有着富钾、富集LILE和亏损HFSE的共同特征,并在形成时代上有着一致性,但青藏高原这些在不... "三江"地区和青藏高原内部广泛分布有新生代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MgO>6%,K2O/Na2O>1),通常认为它们应起源于地幔源区,虽然它们均有着富钾、富集LILE和亏损HFSE的共同特征,并在形成时代上有着一致性,但青藏高原这些在不同区域的早第三纪火山岩在地球化学特征有显著的差异。"三江"地区同高原内部高镁钾质岩相比具有明显高的εNd(t)值,指示前者起源于一个相对亏损的富集地幔源区。青藏高原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可能源于与古俯冲环境相联系的富集地幔源区,但不同地区的富集物质和地幔源区矿物组成以及形成深度却是各不同。青藏高原内部高镁钾质岩的形成可能与高原腹部始新世下地壳的拆沉有关;而"三江"地区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可能与发生在50~40Ma北向俯冲的特提斯大洋板片断离有关。同时早第三纪特提斯大洋板片的北向俯冲和断离对"三江"地区在该时期的成矿物质的富集和成矿过程有着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第三纪 高镁钾质岩 地球化学 “三江”地区 青藏高原内部
下载PDF
近三十年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岸线形态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哲 刘凯 +4 位作者 詹鹏飞 王纯 范辰媛 宋春桥 汤国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0-996,共17页
湖泊岸线形态是描述和定量表达湖泊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维度。近年来,受气候暖湿化影响,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总体呈现快速扩张趋势,湖泊的动态变化不仅体现在面积、水位、水量等水文参数上,还引起湖泊形态的显著变化。基于多期湖泊分布数... 湖泊岸线形态是描述和定量表达湖泊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维度。近年来,受气候暖湿化影响,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总体呈现快速扩张趋势,湖泊的动态变化不仅体现在面积、水位、水量等水文参数上,还引起湖泊形态的显著变化。基于多期湖泊分布数据,结合分形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了湖泊岸线形态特征量化的指标体系,对1990年以来,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岸线形态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近三十年来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的分形维数和岸线发育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湖泊的近圆率在此期间呈下降趋势,湖泊长宽比指数则无明显变化。(2)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岸线形态的总体演变特征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体现出一定空间自相关性,断陷湖区的湖泊岸线形态及其变化要明显复杂于坳陷湖区。区域湖泊岸线的变化幅度大致从东北向西南递减,变化幅度在可可西里地区、羌塘高原中部以及羌塘高原东南部3个区域存在空间自相关性。(3)湖泊岸线形态的变化受岸线周边的地形影响,湖滨地形落差较大的区域,湖泊岸线相对稳定,变化速度较慢。岸线指数的变化量与岸线周边1 km缓冲区内的平均高差存在幂函数关系。(4)该区域湖泊岸线形态的变化和湖泊面积的变化幅度也存在一定相关性,当湖泊处于扩张阶段时,湖泊的分形维数和岸线发育系数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反之减少。本研究揭示了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岸线形态的变化格局与影响特征,讨论了湖泊岸线形态及其变化格局与湖区的地质构造,气候与水文等多个要素间的关系,丰富了湖泊动态变化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监测湖泊变化对湖盆地貌、水系连通度以及湖滨带生态环境等影响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岸线形态 青藏高原内流区 湖泊变化 分形维数 景观格局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