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hnical Nuances of Minimal Invasive Interlaminar Decompression in Lumbar Spinal Stenosis: The Role of Minimal Invasive Bilateral Approach
1
作者 Nicola Montano Fabio Papacci +1 位作者 Fabrizio Pignotti Eduardo Fernandez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16年第2期61-67,共7页
We report a series of patients operated for one or multilevel lumbar spinal stenosis (with and without spondylolisthesis) using the minimal invasive bilateral interlaminar decompression. We discuss our results, compar... We report a series of patients operated for one or multilevel lumbar spinal stenosis (with and without spondylolisthesis) using the minimal invasive bilateral interlaminar decompression. We discuss our results, comparing this procedure (from a technical point of view) with the muscle-preserving interlaminar decompression (MILD) and the unilateral approach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 (ULBD). Clinical and outcome data of 62 consecutive patients were reviewed, using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for both low back pain (LBP) and legs pain and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for the degree of disability. Mean age was 68.88 ± 9.54 years and mean follow-up (FU) was 16.38 ± 11.12 month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LBP, legs pain and ODI was globally observed. At latest FU,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lumbar spinal stenos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ll scores and patients with spondylolisthesi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ir disability. No major complications occurred. Two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collections wer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No wound infection occurred. No progression of spondylolisthesis was observed. No reoperation was needed. Although efficacious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MILD and ULBD can have both some limitations. MILD has been found to decrease lumbar function in multilevel decompression (increasing sagittal translation and lumbar lordosis probably due to the removal of half of the spinous processes) and ULBD shows some disadvantages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manipulating instruments through a small portal and the inadequate decompression due to a minimal exposure. The minimal invasive bilateral interlaminar decompression (in this technique, the access is bilateral but the supraspinous and interspinous ligaments and the spinous processes are preserved) allows wide access (bilateral exposure) with minimal invasiveness and very low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at one or more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ar Spinal Stenosis LAMINECTOMY SPINE SPONDYLOLISTHESIS Minimal Invasive approach interlaminar Decompression
下载PDF
可视化环锯成形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年随访
2
作者 陈风 李东亚 +2 位作者 潘彬 袁海波 吴继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344-3348,共5页
背景:随着脊柱微创手术的进步,脊柱内镜下腰椎减压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不同内窥镜手术入路的适应证不同,具体手术方案的决策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临床手术医师的选择。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可视化环锯成形治疗单节段腰... 背景:随着脊柱微创手术的进步,脊柱内镜下腰椎减压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不同内窥镜手术入路的适应证不同,具体手术方案的决策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临床手术医师的选择。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可视化环锯成形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根据经皮内镜下可视化环锯成形的不同入路分为经椎间孔入路组(对照组,n=48)和经椎板间入路组(试验组,n=42),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切口长度、手术耗时、术中透视次数、住院天数、出血量,评估不同随访阶段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末次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手术耗时及术中透视次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天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术前目测类比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及3,6,12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0.05);③末次随访的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对照组为94%,试验组为95%;④对照组有1例患者术后仍感腰腿痛,行开放性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后遗症状;而试验组术后未出现并发症及复发病例;⑤提示经皮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内镜下可视化环锯成形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和较高的患者满意度,但经椎板间入路手术耗时更短、术中透视次数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环锯成形术 经皮椎间孔内镜 经皮椎间孔入路 经皮椎板间入路
下载PDF
Optimal approach for to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and its effect on lumbar and leg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sc herniation
3
作者 Zi-Han Zhang Qian Du +1 位作者 Fu-Jun Wu Wen-Bo Lia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35期12928-12935,共8页
BACKGROUND Disc herniation(DH)is a fragment of the disc nucleus that is pushed out of the annulus into the spinal canal due to a tear or rupture in the annulus.It is a common cause of lumbar and leg pains.Substantial ... BACKGROUND Disc herniation(DH)is a fragment of the disc nucleus that is pushed out of the annulus into the spinal canal due to a tear or rupture in the annulus.It is a common cause of lumbar and leg pains.Substantial adv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to determine the cause of DH and to ensure accurate diagnosis,imaging,and treatment of this condition.To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is an alternative surgical technique that is less invasive.AIM To study the optimal approach for a to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and its influence on lumbar and leg function in DH patients.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study enrolled 120 patients with lumbar DH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8 to January 2021.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comprising 6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using the interlaminar approach,and the control group,comprising 58 patients who were operated through the foramina approach.The treatment effects,perioperative indicators,functional recovery,pain,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reatment effec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93.55%)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77.59%).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operative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mou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4.34±1.33 d)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5.38±1.57 days)(P<0.05).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scor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but the scores were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s of the lower back and leg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treatment,but scores were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2.18±0.88 in the lower back and 1.42±0.50 in the leg)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3.53±0.50 in the lower back and 2.21±0.52 in the leg).A short form of the Arthritis Impact Measurement Scales 2 measurement scale(AIMS2-SF)score and Barthel index of the lower back of the two group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with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ving a significantly higher AIMS2-SF score(95.16±1.74)and Barthel index(97.29±1.75)than the control group(84.95±2.14 and 89.16±2.71,respectively)(P<0.05).CONCLUSION Through to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with the interlaminar approach,the degree of pain in the waist and leg was reduced,and the lumbar function considerably recov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 herniation To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interlaminar approach Transforaminal approach Quality of life Treatment effect
下载PDF
经皮大通道脊柱内镜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步疗效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治国 沙西卡 +2 位作者 徐阔 张树文 王浩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6期509-514,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大通道脊柱内镜下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二科,采用经皮大通道脊柱内镜治疗老年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6... 目的探讨经皮大通道脊柱内镜下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二科,采用经皮大通道脊柱内镜治疗老年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60~84岁,平均(72.6±4.3)岁。责任节段包括:L_(3~4)节段4例,L_(4~5)节段12例,L 5S 1节段8例。腰椎管狭窄中央型6例,侧隐窝型12例,中央型合并侧隐窝型6例。手术前和手术后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进行评估,改良MacNab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55~86 min,平均(65.3±10.4)min;术中透视3~5次,平均(3.2±0.2)次;手术切口长约10 mm;住院时间3~7 d,平均(4.1±0.3)d。术中1例患者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患者发生患侧肢体疼痛过敏,经对症治疗后均无明显后遗症。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3±2.1)个月。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相对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每个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改良MacNab评价疗效,优18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87.5%。结论采用经皮大通道脊柱内镜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康复快、近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大通道内窥镜 经皮椎板间入路 微创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两种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厉彦成 邹向南 +4 位作者 李磊 刘延晓 饶建伟 叶舟 王华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3期318-322,共5页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入路间盘切除术(UBED)与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手术治疗的4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分为UBED组(25例)和PEID组(21例)。比较两组腰背痛VAS评分、下肢痛VA...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入路间盘切除术(UBED)与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手术治疗的4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分为UBED组(25例)和PEID组(21例)。比较两组腰背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以及手术责任节段椎管横截面面积。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5个月。腰背痛VAS评分:术后1个月PEID组低于UBED组(P<0.001),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两组术后1、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术责任节段椎管横截面面积及椎管改善率:UBED组均优于PEID组(P<0.05)。结论相较于PEID,UB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减压范围广、椎管改善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入路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 腰椎管狭窄 椎间盘切除术
下载PDF
经皮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梁庆晨 孙凤龙 +2 位作者 王宏庆 郭恒冰 于德军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3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椎板间隙入路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M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12例M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使用PELD进行治疗。分析术前1 d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 目的探讨椎板间隙入路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M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12例M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使用PELD进行治疗。分析术前1 d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且采用MacNab标准对末次随访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随访时间(12.1±2.6)个月,手术时间(45.5±8.5)min。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Macnab疗效评定:优9例,良3例。结论椎板间隙入路PELD治疗MLDH,创伤小,症状改善明显,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脊柱内镜 椎板间隙入路 腰椎间盘摘除术 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椎管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
7
作者 王贺辉 夏冬冬 +1 位作者 吴小川 胡佰文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070-1074,共5页
目的:探讨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采用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减压术治疗的29例... 目的:探讨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采用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减压术治疗的29例LSS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63~83(71.52±10.82)岁;患者均伴有明确的间歇性跛行,以双下肢神经源性症状为主;均为单节段椎管狭窄,L3,45例,L4,521例,L5S13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分别对疼痛,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且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手术时间(73.45±5.89)min,术中出血量(9.93±0.83)ml,住院时间(4.03±0.41)d。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3、12个月时腰痛VAS分别为(2.31±0.88)、(1.45±0.62)、(1.21±0.61)、(1.10±0.55)、(1.03±0.49)分:腿痛VAS分别为(6.48±0.56)、(1.97±0.61)、(1.31±0.59)、(1.17±0.59)、(1.10±0.55)分;ODI评分分别为(38.41±2.74),(18.14±1.17),(5.17±0.53),(5.07±0.45),(4.90±0.48)分;腰腿痛VAS、ODI评分术前与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22例,良5例,可2例。结论: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椎管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镜下操作空间大、减压充分、术后恢复理想等优点,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腰椎稳定结构的破坏,是一种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板间入路 单侧椎板间入路 Delta大通道内镜 环形减压 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单侧锁孔微创椎板间入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在痉挛型偏瘫中的应用
8
作者 唐楠 周迎春 +2 位作者 王英 吴月奎 陈业涛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5期520-523,530,共5页
目的评估单侧锁孔微创椎板间入路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下肢痉挛型偏瘫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23例痉挛型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化分组结果分别行... 目的评估单侧锁孔微创椎板间入路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下肢痉挛型偏瘫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23例痉挛型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化分组结果分别行单侧锁孔微创椎板间入路和经典Peacock腰骶段SPR治疗,术后12个月时进行随访,对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前后MAS评分和GMFCS评分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均可良好暴露脊神经根并进行选择性切断,术后MAS评分及GMFC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单侧锁孔微创椎板间入路SPR可对神经根进行良好的显露,手术效果与经典Peacock术式相同,且对脊柱结构破坏小,利于术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且不增加手术风险,可明显改善痉挛型偏瘫患者的患侧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锁孔微创椎板间入路 痉挛型偏瘫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下载PDF
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
9
作者 钟镕伟 陈嘉裕 刘展亮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3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展开分组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A组60例接受传统...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展开分组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A组60例接受传统经腰椎后路开放手术;B组60例接受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C组60例接受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比较三组之间手术时间、手术疗效。结果C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C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B组(P<0.05);B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结论采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比实施传统经腰椎后路开放手术、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手术时间更短,临床治疗效果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入路 经腰椎后路开放手术 经椎间孔入路 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弧刃针刀治疗椎间孔镜术后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疼痛的疗效分析
10
作者 芮立宁 费燕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12期18-22,26,共6页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弧刃针刀松解责任腰椎上下关节突周围组织并注射镇痛液治疗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术后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疼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72例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术后出现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疼痛的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弧刃针刀松解责任腰椎上下关节突周围组织并注射镇痛液治疗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术后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疼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72例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术后出现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疼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弧刃针组(n=36)与封闭针组(n=36)。弧刃针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弧刃针刀松解责任腰椎上下关节突周围组织并注射镇痛液;封闭针组参照腰椎AP位X线片的体表投影进行定位,责任腰椎上下关节突周围徒手行局部封闭针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 d、1个月及3个月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弧刃针组穿刺时间短于封闭针组,穿刺调整次数少于封闭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弧刃针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优于封闭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弧刃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封闭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弧刃针刀松解腰椎上下关节突周围组织并注射镇痛液缓解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术后腰椎关节源性疼痛的效果明显,具有持续性减轻疼痛的作用,在改善患者腰部功能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弧刃针刀 封闭针 松解术 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 关节源性疼痛
下载PDF
经皮内镜治疗腰5骶1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入路短中期疗效分析
11
作者 王经纬 李洋 张会久 《中国医学工程》 2023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对比脊柱微创手术中两种不同入路[椎间孔入路(PETD)/椎板间入路(PEI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02例L5/S1间盘突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分组,随机分... 目的对比脊柱微创手术中两种不同入路[椎间孔入路(PETD)/椎板间入路(PEI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02例L5/S1间盘突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分组,随机分成PETD组50例,PEID组5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C型臂使用次数、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以及短中期疗效。临床结果在术前、术后7天、术后6个月时进行测量。使用Oswestry残疾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测量特性评估下肢疼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和MacNab腰椎功能优良率评价术后效果,以及两组术后腰痛、足背麻木缓解时间。结果PETD和PEID两组通过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明显好转,腰腿痛以及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改善,MacNab腰椎功能优良率分别为100%(52/52)、100%(50/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恢复情况,PETD组与PEID组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JOA评分与ODI均比术前明显好转(均P<0.05);PEID组的短中期疗效与PETD组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PEID组的手术时间、C臂投照次数明显低于PETD组(均P<0.05)。PEID组术后腰痛以及足背麻木时间较PETD组较短(P<0.05)。结论两种入路是各有千秋,当患者存在L5/S1高髂嵴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PEID手术入路,因其无论从患者角度还是医师角度都有较明显的优点。但是无论是PEID还是PETD两种入路都是可以进行L5/S1间盘突出病变髓核摘除的。建议当无明显高髂嵴和肥大L5/S1横突时,对于初学者应首先选择PETD治疗,因其为局部浸润麻醉,可以和患者进行沟通,避免一定程度的神经损伤风险;在熟练操作后两种入路通过合适的术前规划都可以达到完美的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高髂嵴 L5/S1 椎间孔入路 椎板间入路 手术入路 不同入路分析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与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对比
12
作者 许春晓 王海彬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2期1639-1640,共2页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与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0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椎间孔...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与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0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椎间孔镜下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椎间孔镜下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相比,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更佳,可明显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孔镜 椎板间入路 侧方入路 选择性减压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及椎板间联合入路内窥镜下行腰椎管狭窄减压术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44
13
作者 蒋毅 吴磊 +4 位作者 左如俊 石岩 宋华伟 黄承 王艺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8-433,共6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及椎板间联合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以腰椎管侧隐窝狭窄为主要表现的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65±11.6岁(46~86岁)...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及椎板间联合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以腰椎管侧隐窝狭窄为主要表现的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65±11.6岁(46~86岁),病程4.7±2.9年,患者均有明确腰腿痛病史并伴单侧下肢神经症状及体征,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均小于500m。术前评估行全麻开放手术风险较高,均采用局麻下联合椎间孔及椎板间入路行内窥镜下减压术治疗。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疼痛及腰部功能进行评价,应用Nakai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手术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40min,平均107.7±16.4min。术中并发神经根外膜撕裂1例,椎管内出血1例,经对症治疗后无明显后遗症状。平均住院4.7±1.2d(3~7d),平均随访时间19.6±9.0个月(9~40个月)。末次随访时腰部及下肢VAS评分由术前的4.6±0.8分和4.7±0.9分降至1.8±0.9分和1.0±0.7分,ODI由术前的(32.7±6.9)%降至(10.5±3.0)%,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Nakai评价的优良率为76.9%(优6例,良5例,可2例,差1例)。结论 :局麻下联合椎间孔及椎板间入路行内窥镜下减压术治疗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对于麻醉风险高的患者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内窥镜 腰椎管狭窄 经椎间孔入路 经椎板间入路
下载PDF
完全内窥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2
14
作者 吕国华 王冰 +4 位作者 刘伟东 胡嘉瑞 李磊 陈维华 任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48-452,共5页
目的:评价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2月应用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2岁,平均36.1岁;病程15~120d,平均66... 目的:评价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2月应用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2岁,平均36.1岁;病程15~120d,平均66d。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和单侧坐骨神经痛。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均为单节段病变,L5/S1 24例,L4/5 6例。突出类型:侧方型18例,旁中央型8例,游离型4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腿痛和腰痛进行评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2例转为开放小切口手术,其余28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未予估计。2例出现硬膜小裂口,无神经根损伤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45~105min,平均70.7min;住院时间 3~7d,平均5.7d,伤口均一期愈合。26例患者出院时下肢痛消失,2例减轻。术后随访1.0~1.5年,平均1.3年,无复发病例。腿痛VAS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6.8mm、7.6mm和7.3mm,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腰痛VAS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8mm、11.0mm和10.7mm,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 3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和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椎板间入路
下载PDF
两种经皮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张智 刘元彬 +3 位作者 郑佳状 汪凡栋 陈宇 蔡奇霖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06-709,共4页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与后路椎间盘镜保留黄韧带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9月符合入选条件的42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入院奇偶顺序分为两组。21例行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PTED...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与后路椎间盘镜保留黄韧带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9月符合入选条件的42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入院奇偶顺序分为两组。21例行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PTED),21例行椎间盘镜保留黄韧带髓核摘除术(MED)。比较两种手术的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天数。通过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天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各时间段OD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盘镜保留黄韧带髓核摘除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合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 内镜 椎板间入路 髓核摘除
下载PDF
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8
16
作者 李振宙 侯树勋 +2 位作者 宋科冉 商卫林 吴闻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71-777,共7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L5/S1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 目的:前瞻性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L5/S1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男36例,女36例;年龄18~78岁,平均40.5岁;脱出型51例,游离型21例。将椎管内L5/S1椎间盘非包含型突出按照突出物与同{则S1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分为腋型(30例)、腹型(28例)及肩型(14例)。对于腋型突出采用腋路,将内窥镜及工作套管直接置入S1神经根腋部进行脱出物及椎间盘内松动髓核的摘除:对肩型及腹型突出采用肩路.将内窥镜及工作套管置入S1神经根肩部进行手术。术后第2天及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突出物切除的彻底性。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腿痛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评估术后12个月时MacNab腰椎功能评分及Sl神经根功能状态。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0~80rain,平均45rain。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第2天复查MRI显示致压突出物完全切除率为100%。1例术后2个月椎间盘突出复发,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其余71例术后3个月腰椎MRI显示椎间盘后缘获良好塑形。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RO.05)。术后12个月时MacNab评分,优44例,良26例,可1例,差1例。术后1年随访Sl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肌力明显恢复(P〈0.01),跟腱反射无明显恢复(P〉0.05)。结论: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选择腋路或肩路经椎板间隙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合理,短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 经椎板间隙入路
下载PDF
椎板间隙成形技术在经椎板间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亚伟 王冰 +4 位作者 吕国华 李磊 戴瑜亮 李鹏志 涂志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 :评价椎板间隙成形技术在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3年8月,我院应用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男60例,女30例;年... 目的 :评价椎板间隙成形技术在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3年8月,我院应用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男60例,女30例;年龄22~68岁,平均41.4±13.3岁。其中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A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B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参数、围手术期指标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参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平均34.8±4.0个月(25~42个月)。A组患者FE术中均需进行椎板间隙成形技术预处理骨性椎板窗,而B组患者未行椎板间隙成形技术。两组患者术前椎间盘突出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以肩上型椎间盘突出为主(29/38,76.3%),而B组患者以腋下型椎间盘突出最常见(34/52,65.4%)。除A组在手术时间明显大于B组外(分别为73.1±9.7min和55.2±7.5min,P<0.05),两组在住院天数、重返工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分别为84.2%和86.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尽管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需术中采用椎板间隙成形技术预处理骨性椎板窗而延长手术时间,但仍可以获得与L5/S1节段一致的良好临床疗效,而且并未增加术后神经损伤和腰椎不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内窥镜 经椎板间入路 椎板间隙成形术 L4/5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摘除L5/S1椎间盘突出髓核技术改进探讨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杨湘江 张洪 +2 位作者 曾月东 欧阳冰 包杰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摘除腰5骶1椎间盘突出髓核手术操作技巧。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科对30例高髂嵴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了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摘除突出髓核手术。结果术毕下肢麻木减轻5例,麻木无改善4例,麻...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摘除腰5骶1椎间盘突出髓核手术操作技巧。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科对30例高髂嵴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了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摘除突出髓核手术。结果术毕下肢麻木减轻5例,麻木无改善4例,麻木加重1例。无感染及硬膜囊撕裂等并发症。平均随访6.8个月,所有下肢麻木病例均恢复正常。术前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疗效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伴高髂嵴患者的微创手术,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术是较好的选择,但是其狭小操作空间、增强安全性、适应证窄极具挑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内镜 微创手术 椎板间隙入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伴有高髂嵴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1
19
作者 崔冠宇 舒雄 +4 位作者 刘亚军 孙宇庆 何达 刘波 田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7期4333-4338,共6页
背景: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于高髂嵴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由于髂嵴的阻挡增加了手术难度和不确定性。目的:总结分析侧方入路和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 背景: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于高髂嵴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由于髂嵴的阻挡增加了手术难度和不确定性。目的:总结分析侧方入路和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伴有高髂嵴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和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A组31例为侧方入路的伴有高髂嵴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B组33例为后方椎板间入路的伴有高髂嵴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组35例为侧方入路的非高髂嵴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各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2年的目测类比评分评价患者下肢痛程度,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腰椎功能;术后2年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①A组和C组的手术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P﹤0.05),但A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A组和C组的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多于B组(P﹤0.05);A组的透视次数多于C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各组内术后各时间点下肢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3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按照MacNab标准术后2年随访时,A、B、C组的优良率均为97%;⑤提示伴有高髂嵴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用侧方入路较后方入路手术时间长,透视次数多;伴有高髂嵴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用侧方入路较非高髂嵴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时间长,透视次数多,但无统计学差异;伴有高髂嵴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用后方入路有一定优势,同时要综合考虑椎间盘突出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 椎间孔镜 高髂嵴 侧方入路 后方椎板间入路
下载PDF
经椎板间隙扩窗入路内窥镜下手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9
20
作者 付强 陈誉 +4 位作者 徐海栋 战策 倪海键 李忠海 李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8-632,共5页
目的:评价采用常规器械扩窗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手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9月~2012年6月应用常规器械扩窗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评价采用常规器械扩窗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手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9月~2012年6月应用常规器械扩窗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6~53岁,平均35.7岁。突出类型:肩上型25例,腋下型10例,混合型5例,游离型5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扩窗咬除骨量及并发症等手术基本情况。术前及术后3d、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各时间点VAS评分。手术时间60~125min,平均83.5min;术中出血约10~50ml,平均25ml。术中扩窗咬除骨量约3~10g,平均6g。术中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术后3例出现下肢麻木感,1周后均恢复,术后无出血、感染等其他并发症。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时,常规器械扩窗具有较大的安全性,操作步骤简单,不需要复杂昂贵的专门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徒手 椎板间入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