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气候条件下建筑保温对冷热负荷影响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潘冬梅 林忠平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16,共6页
引入冷热负荷增益比、全年累计冷热总负荷相对变化率及冷热负荷加权比作为衡量和比较建筑保温的节能性能的指标,并以一栋办公楼为例研究了不同朝向、不同厚度保温材料在北京、上海及广州三地气候下全年冷热负荷的变化。结果表明,北京地... 引入冷热负荷增益比、全年累计冷热总负荷相对变化率及冷热负荷加权比作为衡量和比较建筑保温的节能性能的指标,并以一栋办公楼为例研究了不同朝向、不同厚度保温材料在北京、上海及广州三地气候下全年冷热负荷的变化。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所有朝向与上海地区除南向外的外墙保温材料厚度的增加具有较大的节能空间,而对于广州地区所有朝向及上海的南向外区,使用保温基本不具备节能的空间。考虑冷热负荷加权比的变化影响,北京地区保温的节能作用具有普遍性,上海地区则需要结合朝向和冷热负荷加权比来考虑,广州地区则在冷热负荷加权比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时节能空间较小,基本不具备节能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温层厚度 负荷增益比 全年累计冷热总负荷相对变化率 冷热负荷加权比
下载PDF
双级溴化锂制冷循环中间压力优化计算数学模型
2
作者 何嘉鹏 王东方 王克金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53-356,共4页
该文分析了双级溴化锂制冷循环传统的热力计算方法与不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通过计算双级溴化锂制冷循环中间压力来确定热力循环的方法。并提出了中间压力计算的数学模型,即pm = p0·pk + Δp。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分别... 该文分析了双级溴化锂制冷循环传统的热力计算方法与不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通过计算双级溴化锂制冷循环中间压力来确定热力循环的方法。并提出了中间压力计算的数学模型,即pm = p0·pk + Δp。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分别分析了热源温度、冷却水温度和冷媒水温度对Δp 的影响。以获得最大制冷循环热力系数为目标函数,通过优化方法确定影响Δp 各因素的加权系数,并获得了双级溴化锂制冷循环中间压力优化计算数学模型。简化和优化双级溴化锂制冷循环热力计算,使其获得最高热力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循环 优化 数学模型 中间压力 溴化锂
下载PDF
两级吸收制冷循环中间压力对热力系数的影响
3
作者 何嘉鹏 王路威 +1 位作者 王东方 韩丽艳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7-59,共3页
分析了两级吸收溴化锂制冷循环传统热力计算方法的不足 ,提出了通过计算中间压力来确定热力循环的方法以及中间压力的数学模型 。
关键词 吸收式制冷循环 两级循环 中间压力 热力系数 加权系数
下载PDF
利用低势能源的双级溴化锂制冷循环中间压力的数学模型
4
作者 何嘉鹏 王东方 +1 位作者 姜正良 鄢建平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55-59,共5页
提出了计算双级溴化锂制冷循环中间压力的数学模型,为这种循环实际应用于利用废热和低势能源创造了条件,从而达到减少热污染和节能的目的。
关键词 余热利用 制冷循环 热力系数 中间压力 溴化锂
下载PDF
热网余压回收系统节能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丽丽 刘鹏飞 赵华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77,90,共5页
针对单热源枝状热网间接连接供热系统,对通过水轮机回收利用一级网余压能的热网余压回收系统进行了节能性分析。推导得出水轮机总出力、循环水泵能耗、余压能及热网余压回收系统节能率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热用... 针对单热源枝状热网间接连接供热系统,对通过水轮机回收利用一级网余压能的热网余压回收系统进行了节能性分析。推导得出水轮机总出力、循环水泵能耗、余压能及热网余压回收系统节能率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热用户数量、余压回收热用户的数量占所有热用户数量的比例、热网主干线及支线的压降、热源和热用户的设计需用压头对节能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热源枝状热网 余压回收系统 节能率 影响因素 出力 热用户 能耗
下载PDF
辅助腹腔复苏对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肝损伤的治疗机制
6
作者 邓哲 赵中江 +6 位作者 王卫东 曾红科 刘德红 冯永文 邱旻 姚彬 孙冀武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07-1411,共5页
目的 探讨辅助腹腔复苏(adjunct peritoneal resuscitation,APR)对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96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休克组、林格液APR组(APR1组)和透析液APR组(APR2组),每组再分... 目的 探讨辅助腹腔复苏(adjunct peritoneal resuscitation,APR)对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96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休克组、林格液APR组(APR1组)和透析液APR组(APR2组),每组再分为复苏后1、2、6h3个时点,每个时点8只大鼠.复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休克组采用常规静脉复苏(回输失血+2倍失血量的生理盐水);APR1组和APR2组在常规静脉复苏基础上,分别于开始复苏液体时一次性腹腔注射100 mL/kg林格液或2.5%葡萄糖腹膜透析液.各组于相应时点处活杀大鼠,检测肝功能、计算肝组织湿/干质量比(W/D)、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以RT-PCR法检测肝组织NF-κB、HSP70 mRNA表达,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休克组及APR1组比较,APR2组复苏后各时点肝组织HSP70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5),而2h和6 h W/D比值、复苏后6h内肝病理损伤程度及各时点血清ALT和AST水平、NF-κB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2.5%葡萄糖腹透液APR可减轻失血性休克早期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肝组织HSP70mRNA表达、抑制NF-κB 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腹腔复苏 失血性休克 核因子-ΚB 热休克蛋白70 肝损伤 腹膜透析液 肝功能 肝组织湿/干质量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