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cortical 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precise root stimulation on motor func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 case series study 被引量:3
1
作者 Ye-Ran Mao Zhong-Xia Jin +10 位作者 Ya Zheng Jian Fan Li-Juan Zhao Wei Xu Xiao Hu Chun-Ya Gu Wei-Wei Lu Guang-Yue Zhu Yu-Hui Chen Li-Ming Cheng Dong-Sheng X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8期1821-1826,共6页
Acti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inal cord circuitry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motor function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We conducted a case series study to investigate motor function improvement in 14 patien... Acti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inal cord circuitry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motor function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We conducted a case series study to investigate motor function improvement in 14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treated with 4 weeks of unilateral(right only)cortical 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bilat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L3-L4 nerve roots,five times a week.Bilateral resting motor 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was increased,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on the side receiving cortical stimul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and lower extremity motor score,Berg balance score,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III score,and 10 m-walking speed were all increased after treatment.Right resting motor 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ower extremity motor score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rtical 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precise root stimulation can improve nerve conduction of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and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lower extremity motor score motor evoked potential stimulation NEUROMODULATION neuronal plasticity spinal cord injur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对老年大鼠工作记忆相关跨脑区网络协同作用的影响
2
作者 郭苗苗 翟昊迪 +2 位作者 吉利辉 王田 徐桂芝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8-1478,共11页
经颅磁刺激(TMS)因其可以非侵入性地探测和调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功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等临床神经调控领域。工作记忆的功能实现需要多个脑区的同步活动,该文将行为学与电生理学相结合,通过建立跨脑区的因果网络连接,... 经颅磁刺激(TMS)因其可以非侵入性地探测和调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功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等临床神经调控领域。工作记忆的功能实现需要多个脑区的同步活动,该文将行为学与电生理学相结合,通过建立跨脑区的因果网络连接,从记忆相关脑区间协同作用的角度探究不同模式的TMS对大脑认知功能的调控机制。首先对老年威斯塔大鼠分别实施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及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并设置空白对照组,通过在体多通道微电极阵列采集大鼠工作记忆任务中的局部场电位信号(LFPs);之后基于定向传递函数构建LFPs脑因果网络;最后通过对比行为学结果差异、各脑区因果网络参数等,探索不同模式TMS对老年大鼠工作记忆行为学及脑区之间信息协同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rTMS组和iTBS组大鼠执行正确工作记忆任务的平均天数减少,平均正确率高于空白对照组。经过刺激后,rTMS组和iTBS组前额叶和海马双向网络连接明显增强,信息流强度和因果流向性得到显著提升(P<0.05)。因此,rTMS和iTBS模式均能促进老年大鼠海马和前额叶脑区间的信息交流,从而使老年大鼠的工作记忆能力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θ节律刺激 工作记忆 脑因果网络
下载PDF
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9
3
作者 肖侥侥 钟建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3期344-348,共5页
目的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将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21-09—2022-05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IOE组、NGT组、rTMS+IOE组3组,IOE组采用IOE+假经颅磁... 目的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将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21-09—2022-05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IOE组、NGT组、rTMS+IOE组3组,IOE组采用IOE+假经颅磁刺激,NGT组采用经鼻留置胃管管饲法+假经颅磁刺激,rTMS+IOE组在IOE基础上加用真实rTMS治疗。3组均干预4周,在干预前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观察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情况,配合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和表面肌电图(s EMG)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SSA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rTMS+IOE组在SSA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优于其余2组(P<0.05)。在营养状况方面,治疗前3组TSF、ALB、TP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rTMS+IOE组在ALB、TP高于其余2组(P<0.05);在TSF指标rTMS+IOE组仅高于NGT组(P<0.05),与IOE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VFSS和AEMG方面,治疗前3组VFSS和AEMG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rTMS+IOE组在VFSS三项评价指标(口腔期通过时间、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均低于其余2组(P<0.05);在AEMG指标rTMS+IOE组仅高于NGT组(P<0.05),与IOE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rTMS调控神经中枢,以IOE进行外周吞咽训练和保障能量摄入,其“中枢-外周”相结合,能更加有效改善吞咽障碍和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 重复经颅磁刺激 吞咽障碍 营养状况 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影响
4
作者 蒋孝翠 刘臻 +3 位作者 苏清伦 赵秦 夏晓昧 陆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39-843,共5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50例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假刺激组(n=25)和iTBS组(n=25),两组均予言语治疗,iTBS组给予i...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50例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假刺激组(n=25)和iTBS组(n=25),两组均予言语治疗,iTBS组给予iTBS,假刺激组接受假iTBS,共4周。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和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测验进行评估。结果假刺激组脱落2例,iTBS组脱落3例。治疗后,两组BDNF水平,听理解、复述、命名、朗读、语言功能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5.012,P<0.001),iTBS组显著优于假刺激组(|t|>3.968,P<0.001),iTBS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假刺激组(χ^(2)=8.835,P<0.05)。结论iTBS可以改善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可能与促进BDN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非流利性失语 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言语
下载PDF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复述功能正常的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能力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大华 汪洁 +4 位作者 卢洁 王佩佩 程亦男 袁英 宋为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4-90,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左半球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能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左半球额叶损伤卒中后(1~6个月)非流利... 目的对比分析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左半球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能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左半球额叶损伤卒中后(1~6个月)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30例,复述功能正常。根据康复治疗方案的不同,将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tDCS组和TMS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言语语言治疗(视图命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评价图片中的治疗项图片,不训练非治疗项图片;训练30 min/次,2次/d,共训练2周。TMS组和tDCS组在言语语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和阳极tDC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进行视图命名能力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治疗项视图命名和非治疗项视图命名。结果(1)3组接受不同言语康复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听理解能力、卒中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3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6.981,P<0.01),其中治疗前3组患者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8.6±3.3)分,tDCS组:(7.8±2.4)分,TMS组:(8.2±3.1)分;P>0.05];治疗2周后,TMS组[(14.2±2.3)分]和tDCS组[(17.5±2.8)分]得分高于对照组[(11.2±2.9)分],tDCS组得分高于TMS组(均P<0.05)。对照组、tDCS组和TMS组患者治疗后命名得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6.614,tDCS组:t=4.651,TMS组:t=3.279,均P<0.05)。(3)3组患者治疗前后非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512,P<0.05),其中3组患者治疗前非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7.6±3.2)分,tDCS组:(6.9±2.6)分,TMS组:(7.9±3.1)分;P>0.05];治疗后tDCS组得分[(11.6±2.4)分]高于对照组[(8.5±2.3)分]和TMS组[(8.5±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后,tDCS组较治疗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29,P<0.01),对照组和TMS组与本组治疗前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TMS和tDCS应用于左半球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疗效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tDCS治疗左侧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效果可能优于TMS,更适合卒中后失语症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命名障碍 非侵入性脑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θ节律刺激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黄姣姣 尚清 +1 位作者 张会春 韩亮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834-840,共7页
目的: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结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目的: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结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均予以间歇导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rTMS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尿动力学、排尿功能及排尿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膀胱初感觉、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膀胱内压力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均升高(P<0.05),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日均单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核心下尿路症状评分(Core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 Score,CLSS)、泌尿症状困扰评分量表(Urinary Symptom Distress Scale,USDS)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CLSS、U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结合间歇导尿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儿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促使其正常排尿,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重复经颅磁刺激 间歇导尿 尿动力学 排尿功能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晓华 李雪斌 +3 位作者 蒙兰青 黄建敏 简崇东 潘耀新 《微创医学》 2020年第5期594-597,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伪刺激并高压氧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伪刺激并高压氧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模式的rTMS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与治疗2个疗程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降低,ADL评分升高,且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随访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92.5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0%(P<0.05)。结论rTMS联合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能力,且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 高压氧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揿针、重复功能性磁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尿失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薇 麻佳健 +4 位作者 杨迎民 朱文宗 金永喜 张艳艳 张蒙梦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观察揿针、重复功能性磁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采用脑卒中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及基础尿失禁护理,对照组在此基... 目的观察揿针、重复功能性磁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采用脑卒中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及基础尿失禁护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功能训练及间歇导尿,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揿针及重复功能性磁刺激。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疗程(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排尿日记指标(24 h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生活质量(QOL)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残余尿量减少(P<0.05),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增大(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大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24 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24 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OABSS、QOL评分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OABSS、QO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相比,加用揿针、重复功能性磁刺激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尿失禁疗效满意,能有效缓解尿失禁症状,改善尿动力学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尿失禁 揿针 重复功能性磁刺激 膀胱功能训练 间歇导尿
下载PDF
小脑在肌张力障碍治疗中的作用及小脑经颅磁刺激调控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翁雅婧 吴毅 +3 位作者 刘罡 程会兰 谢鸿宇 田闪 《康复学报》 CSCD 2022年第3期279-284,共6页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异常运动,其特征是由于持续或间歇的肌肉收缩而导致不自主运动、姿势异常,或两者兼具,目前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心理和康复治疗、口服药物、肉毒毒素注射和脑深部刺激手术等综合措施。已有的动物实验数据显...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异常运动,其特征是由于持续或间歇的肌肉收缩而导致不自主运动、姿势异常,或两者兼具,目前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心理和康复治疗、口服药物、肉毒毒素注射和脑深部刺激手术等综合措施。已有的动物实验数据显示小脑至少通过3个机制影响肌张力障碍的发病:(1)小脑传出信号模式异常;(2)小脑和基底节核团之间的联系出现异常;(3)小脑细胞形态或结构出现异常。人类研究主要从临床及病理、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学3个方面探索小脑在肌张力障碍发病中的具体作用。以往观点认为小脑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及协调运动,而肌张力障碍主要是基底神经节区的一种功能紊乱。近年来随着“小脑-丘脑-大脑皮质”环路的提出,小脑被认为是与肌张力障碍有关的一个新的节点。随着小脑在肌张力障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以及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发展,针对小脑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也逐渐展开。经颅磁刺激(TMS)是人类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生理学技术之一。利用强度不断变化的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从而脑皮质层产生局部电流。rTMS是TMS的传统刺激模式。低频磁刺激(≤1 Hz)抑制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高频刺激(>1 Hz)提高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θ节律爆发刺激(TBS)是一种新型的rTMS方式。间歇性TBS(iTBS)提高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连续性TBS(cTBS)抑制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基于“小脑-大脑抑制”理论发现,TMS可以通过调节“小脑-大脑抑制”改善症状。iTBS对小脑皮层的兴奋抑制了运动皮层随后的联合可塑性的发展,而cTBS对小脑皮层的抑制则增强了运动皮层随后的可塑性。因此小脑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高级脑功能刺激调控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张力障碍 小脑 经颅磁刺激 小脑-大脑抑制 θ节律爆发刺激 间歇性TBS 连续性TBS
下载PDF
rTMS与iTBS模式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子财 温馨 +3 位作者 彭阳 钟立达 李芳 刘惠宇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5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两种模式的经颅磁刺激作用小脑部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9例,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rTMS组(30例)、iTBS...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两种模式的经颅磁刺激作用小脑部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9例,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rTMS组(30例)、iTBS组(24例)、对照组(35例);rTMS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小脑部位,iTBS组给予经颅磁的iTBS模式刺激小脑,对照组给予rTMS假刺激,3组患者均在标准吞咽治疗基础上进行治疗。以纤维内镜下吞咽困难严重程度评估量表(FEDS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评价3组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的情况。结果干预2周后,rTMS组、iTBS组、对照组的FEDSS评分和SS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rTMS组、iTBS组的FEDSS评分和S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rTMS组的FEDSS评分高于iTBS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iTBS组在SSA评分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7)。结论rTMS模式、iTBS模式均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iTBS不劣于rTMS,在吞咽疗效方面可能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小脑刺激
下载PDF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汤昕未 胡瑞萍 +5 位作者 朱玉连 范顺娟 吴军发 余克威 谢鸿宇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10-1415,共6页
目的:探索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招募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恢复期(1—6个月)严重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iTBS组和假刺激组。每位患者接受2周共10次对患侧M1的iTBS或假刺激干预。干预... 目的:探索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招募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恢复期(1—6个月)严重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iTBS组和假刺激组。每位患者接受2周共10次对患侧M1的iTBS或假刺激干预。干预前、干预结束后第二天和1个月随访时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上肢Fugl-Meyer评分、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Barthel指数(BI)的评定和静息运动阈值(RMT)的测定。干预和评定均由经过专业培训后的专人完成。除干预实施者外,患者和所有涉及的研究人员均不知晓分组情况。结果:共有16例患者(每组各8例)完成了这项前瞻性、单中心、单盲、随机、假刺激对照的探索性临床试验。所有受试者均能够耐受iTBS或假刺激。干预前后和随访时两组间上肢Fugl-Meyer评分、MSS、BI评分和健侧RMT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和1个月随访时的各项量表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但干预后和随访时的健侧RMT与基线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所有受试者干预前后和随访时均无法引出患侧第一骨间背侧肌(FDI)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结论:对于脑卒中后恢复期的严重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额外增加iTBS刺激可能并不能在短时期内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磁刺激 θ短阵脉冲刺激 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不同参数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大鼠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12
作者 董国英 陈霞 +1 位作者 周先举 王林晓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35期8-10,35,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参数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鼠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大鼠共54只,分为Sham组(n=18)、1 Hz rTMS组(n=12)、10 Hz rTMS组(n=12)和间断θ节律性刺激(i TBS)组(n=12)。根据刺激强度,... 目的 观察不同参数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鼠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大鼠共54只,分为Sham组(n=18)、1 Hz rTMS组(n=12)、10 Hz rTMS组(n=12)和间断θ节律性刺激(i TBS)组(n=12)。根据刺激强度,即静息运动阈值(rMT),分为Sham组、低强度组(80%rMT)和高强度组(120%r MT)进行实验,每组各6只。按照预先设定的参数进行rTMS持续刺激大鼠前额皮质5 d,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BDNF水平的变化。结果 低强度1 Hz rTMS组BNDF表达显著高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高强度1 Hz rTMS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ham组、低强度10 Hz rTMS和高强度10 Hz rTMS组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强度iTBS组血清中BNDF表达明显低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低强度i TBS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强度是影响rTMS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模式的rTMS对BDNF的效果随强度的不同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间断θ节律性刺激 强度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间断性θ爆发式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认知功能和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丹 王婷婷 申秋月 《内科》 2022年第6期630-633,共4页
目的探究间断性θ爆发式磁刺激(iTB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认知功能和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89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行假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 目的探究间断性θ爆发式磁刺激(iTB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认知功能和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89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行假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行iTBS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认知功能和皮质兴奋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SSA)量表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SSA量表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低于对照组,FOI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MMSE量表、MoCA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侧静息运动阈值(RMT)、运动诱发电位(ME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患侧RMT、MEP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iTBS治疗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认知功能和皮质层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性θ爆发式磁刺激 缺血性脑卒中 吞咽障碍 认知功能 皮质层 兴奋性
下载PDF
iTBS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氟伏沙明治疗首发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红 刘陈 +2 位作者 尹娥 肖志刚 廖卉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3年第4期716-718,共3页
目的 探讨间歇性θ脉冲刺激(iTBS)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首发青少年抑郁症中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疗效.方法 将首发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氟伏沙明治疗(n=36),研究组在其基础上联合iTBS模式r... 目的 探讨间歇性θ脉冲刺激(iTBS)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首发青少年抑郁症中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疗效.方法 将首发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氟伏沙明治疗(n=36),研究组在其基础上联合iTBS模式rTMS治疗(n=38).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其病情,TESS量表记录其不良反应,Barratt冲动量表(BIS-Ⅱ)中文修订版评定其冲动行为,青少年NSSI行为功能评估量表评定其自伤水平.结果 治疗2周后,研究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第4周时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BIS-Ⅱ修订版评分和青少年NSSI行为功能评估量表(NSSI-AT)修订版评分较治疗前也均显著降低(P<0.01),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TBS模式rTMS能显著降低伴有NSSI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冲动性及自伤水平,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青少年抑郁 非自杀性自伤 iTBS
原文传递
间歇低氧对大鼠颏舌肌运动皮质区经颅磁刺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婷 王玮 +2 位作者 孔德磊 苏皎 康健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3-285,共3页
目的应用经颅磁刺激技术探讨间歇低氧对颏舌肌运动皮质区的影响。方法选取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8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间歇低氧组(各低氧组10只),应用经颅磁刺激刺激两组大鼠颏舌肌运动皮质区并记录刺激... 目的应用经颅磁刺激技术探讨间歇低氧对颏舌肌运动皮质区的影响。方法选取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8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间歇低氧组(各低氧组10只),应用经颅磁刺激刺激两组大鼠颏舌肌运动皮质区并记录刺激后的反应,测量并比较反应潜伏期和幅度,多组问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大鼠大脑皮质前外侧区是颏舌肌运动皮质区最佳经颅磁刺激位点。与对照组[(5.20±0.64)ms,(1.21±0.53)mV]相比。间歇低氧大鼠颏舌肌运动皮质区的经颅磁刺激反应潜伏期在低氧第1天[(4.90±0.54)ms]和第14天[(4.64±1.71)ms]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94,P〈0.01);反应幅度在低氧第1天[(2.28±0.57)mV]和第7天[(1.89±0.20)mV]显著增高(F=1.905,P〈0.05)。结论间歇低氧可以引起大鼠颏舌肌运动皮质区的反应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低氧 颏舌肌 经颅磁刺激
原文传递
间歇性θ爆发式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精依赖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晓帆 石晴 +3 位作者 黄赛平 李强 罗志红 周旭辉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6期432-436,451,共6页
目的观察探讨间歇性θ爆发式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模式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男性酒精依赖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湖南省... 目的观察探讨间歇性θ爆发式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模式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男性酒精依赖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酒瘾网瘾科男性酒精依赖住院患者80例,随机抽样法分为iTBS真刺激组和iTBS伪刺激组各40例。两组在接受常规戒酒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左前额叶背外侧皮质(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LDLPFC)iTBS刺激和伪刺激,每天1次,每周5天,连续4周共20次治疗。采用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测验量表(RBANS)、Stroop色-词关联测验对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差异性进行评估。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iTBS真刺激组在RBANS总分高于iTBS伪刺激组(P<0.05),且即刻记忆、视觉广度、注意功能分值高于iTBS伪刺激组(P<0.01或P<0.05)。与iTBS伪刺激组相比,治疗后iTBS真刺激组Stroop测验-色(ST-C)和Stroop测验-色字(ST-CW)的耗时数更短(P<0.01)、ST-C中正确数更高(P<0.01)、ST-C中不正确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iTBS模式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酒精依赖患者的认知功能,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酒精依赖 间歇性θ波脉冲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间歇性θ节律刺激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裴松 王健 夏家怡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18期3120-3125,共6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首次发病的60例PS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TBS组(31例)和假...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首次发病的60例PS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TBS组(31例)和假刺激组(29例)。两组在基础治疗和认知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分组训练。iTBS组额外增加iTBS治疗,假刺激组额外增加假刺激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认知评估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进行疗效评估,在治疗前后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额叶功能评价量表(FAB)、日常生活能力表(BI)、正序记忆、倒序记忆、延迟回忆、注意力评分和Hcy、CRP、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高于治疗前,Hcy、CRP、LDH水平低于治疗前,且iTBS组正序记忆、倒序记忆、注意力评分高于假刺激组,LDH水平低于假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BS更有助于改善PSCI,这与改善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θ节律刺激 卒中 认知障碍 疗效
下载PDF
不同模式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世鑫 牛伟盼 邬素萍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1年第7期462-467,共6页
目的探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L-DLPFC)的间断θ短阵快速脉冲(iTBS)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传统模式r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 目的探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L-DLPFC)的间断θ短阵快速脉冲(iTBS)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传统模式r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哈尔滨精神专科白渔泡医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TBS组(n=40)和rTMS组(n=40)。iTBS组接受iTBS刺激联合药物治疗,rTMS组给予传统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药物治疗。两组均刺激L-DLPFC,5次/周,治疗4周,共20次。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比较两组患者的阴性症状,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测评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阴性量表分数[iTBS组:(29.81±4.02)分比(26.22±3.88)分,t=10.540;rTMS组:(30.91±5.53)分比(27.35±4.99)分,t=9.786]、总分[iTBS组:(78.14±7.59)分比(73.65±5.43)分,t=6.219;rTMS组:(78.88±10.00)分比(75.21±9.14)分,t=9.297]、反应缺乏分数[iTBS组:(15.70±1.71)分比(14.76±1.75)分,t=3.641;rTMS组:(15.56±2.44)分比(14.12±2.03)分,t=7.792]、思维障碍分数[iTBS组:(7.68±1.53)分比(7.32±1.18)分,t=2.837;rTMS组:(7.85±1.84)分比(7.21±1.72)分,t=4.875]、WCST中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iTBS组:128.00(50.50,128.00)比106.00(42.00,128.00),Z=-4.92;rTMS组:128.00(98.25,128)比106.50(36.75,128.00),Z=-4.86]、非持续性错误[iTBS组:87.00(62.50,95.00)比74.00(42.00,91.00),Z=-4.55;rTMS组:89.50(80.75,96.50)比68.00(53.00,82.75),Z=-4.33]均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WCST中正确应答数[iTBS组:40.00(33.50,57.50)比59.00(53.50,79.50),Z=-4.92;rTMS组:39.50(32.75,46.00)比58.00(46.79,75.50),t=-4.86]、概念化水平百分数[iTBS组:0.09(0.05,0.23)比0.18(0.14,0.34),Z=-5.30;rTMS组:0.08(0.05,0.16)比0.19(0.15,0.24),Z=-5.09]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PANSS、WCST各项目评分及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总刺激数一定的条件下,iTBS及传统模式10 Hz rTMS均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且疗效相当,但iTBS模式耗时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认知功能 间断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