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1 位作者 谢其扬 林松庆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9-211,i006,共4页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0.3)mm;内踝前动脉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8)mm;胫前动脉踝上穿支外径(0.8±0.3)mm。上述穿支吻合构成前、中、后3条纵向的血管丛以及骨膜、深筋膜和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结论:小腿内侧下1/3段有明显的多源性供血,皮肤、筋膜、骨膜、大隐静脉和隐神经等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小腿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蒂皮瓣 应用解剖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小腿内侧 大隐静脉 肌间隙支 胫后动脉 解剖学依据 内踝前动脉 解剖观测 胫前动脉 血管丛 外径 皮穿支 浅静脉 深筋膜 多源性 吻合 骨膜
下载PDF
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田万成 宋一平 岳素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33-736,共4页
目的探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 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并观察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胫骨、比目鱼肌血供的关系. 结果由近及... 目的探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 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并观察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胫骨、比目鱼肌血供的关系. 结果由近及远,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来自:隐动脉3~5支,外径0.7±0.4 mm;膝下内动脉皮支,外径0.7±0.2 mm;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7支,外径1.0±0.2 mm,其肌支营养比目鱼肌内侧半;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 mm;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2 mm;踝上穿支,外径0.8±0.3 mm.各穿支穿深筋膜时,发出深筋膜支、骨膜支、皮支和神经静脉血管,构成骨膜、深筋膜和皮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 结论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及皮营养血管同源,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复合瓣 肌间隙支
下载PDF
胫后血管肌间隙支胫骨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发惠 陈振光 +1 位作者 郑和平 刘经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为胫后血管肌间隙支胫骨内侧骨膜瓣修复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观测胫骨内侧面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胫后动脉发肌间隙支2~7支,... 目的:为胫后血管肌间隙支胫骨内侧骨膜瓣修复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观测胫骨内侧面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胫后动脉发肌间隙支2~7支,平均每侧2.2支,外径1.1±0.2mm。肌间隙主分出升支、降支,分布胫骨内侧中、下段骨膜,形成骨膜动脉网。结论:以胫后血管肌间隙支为蒂设计胫骨内侧骨膜瓣,可修复胚骨中、下段骨不连,已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血管 肌间隙支 胫骨膜瓣 转位术 胫骨骨折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4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振光 张发惠 +3 位作者 谭金海 郑和平 方成 祝少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5-326,共2页
目的 :为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对肱骨中段前内侧面和部分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进行观测 ,并在 4侧标本上摹拟手术实验。结果 ... 目的 :为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对肱骨中段前内侧面和部分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进行观测 ,并在 4侧标本上摹拟手术实验。结果 :旋肱前动脉主干行经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深面 ,绕肱骨外科颈外进至结节间沟外侧缘处分出升支和降支 ,升支上行分布于肱骨头及小结节部 ,降支有 2条分别沿胸大肌止腱内、外侧紧贴骨膜下行 ,为内侧降支和外侧降支。肱动脉肌间隙支自肱动脉发出后向外上走行至三角肌止端内侧发一升支即直接骨膜支上行连接旋肱前动脉的内侧降支。结论 :以旋肱前动脉内侧降支和肱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可用于修复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肱骨上、中段骨不连、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骨膜瓣移位术 解剖学
下载PDF
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发惠 林松庆 +1 位作者 郑和平 谢其扬 《解剖与临床》 2005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为踝管区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踝管区动脉穿支、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及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管区近侧筋膜穿支2支,外径(0.8±0.3)mm(0.4~... 目的:为踝管区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踝管区动脉穿支、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及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管区近侧筋膜穿支2支,外径(0.8±0.3)mm(0.4~1.3mm),中侧筋膜穿支0~2支,外径(0.8±0.2)mm(0.4~1.2mm),远侧筋膜穿支2~3支,外径(1.0±0.4)mm(0.5~2.0mm),共同构成踝管区浅深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在小腿内侧下1/3段,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1.1±0.3)mm(0.5~2.5mm),骨皮穿支1~2支,平均外径(1.0±0.3)mm(0.4~2.0mm).上述穿支形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管区筋膜穿支支数较多,与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吻合丰富,以踝管区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旋转点在内踝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足前部的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穿支 筋膜皮瓣 踝管 肌间隙支 小腿内侧
下载PDF
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观察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1
7
作者 魏在荣 王玉明 +4 位作者 王达利 祁建平 韩文杰 曾雪琴 聂开瑜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3-294,共2页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解剖观测10具成年人体标本(20侧下肢)的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的起源、走行、数目、管径和分布。10例同侧及对侧踝周皮肤缺损行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逆...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解剖观测10具成年人体标本(20侧下肢)的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的起源、走行、数目、管径和分布。10例同侧及对侧踝周皮肤缺损行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年龄20~50岁,供区植皮。结果胫后动脉在内踝上发出肌间隙支2~7支,其外径约0.4~1.8mm,长度约0.3~4.5cm。本组患者修复皮瓣大小为7cm×6cm~20cm×8cm,除1例皮瓣远端有约3cm×1cm的坏死外,10例皮瓣完全成活,7例获随访2个月至3年,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修复范围广,不牺牲主要血管,手术简便安全,是修复踝周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胫后动脉 肌间隙支
原文传递
带血供胫骨内侧面骨膜瓣移位术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振光 张发惠 +3 位作者 余国荣 喻爱喜 谭金海 郑和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49-350,共2页
目的:为治疗胫骨不连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重点观测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胫后血管肌间隙支的走行、分布和吻合,并在7侧标本上进行了摹拟手术。通过解剖学研究,我们创用了带胫后血管肌间隙支的胫骨内侧面骨膜瓣移位术。结果:临床应用7例... 目的:为治疗胫骨不连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重点观测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胫后血管肌间隙支的走行、分布和吻合,并在7侧标本上进行了摹拟手术。通过解剖学研究,我们创用了带胫后血管肌间隙支的胫骨内侧面骨膜瓣移位术。结果:临床应用7例,疗效满意。结论:本骨膜瓣具有位置表浅,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不连 骨膜瓣移位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