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genesis with stenosed intercavernous anastomosis:a case report 被引量:4
1
作者 Hongzhou Duan Liang Li +2 位作者 Guiping Zhao Yang Zhang Jiayong Zhang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44-347,共4页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genesis with stenosed intercavernous anastomosis. A 59-year- old mal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a new infarction in the left basal ganglia.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genesis with stenosed intercavernous anastomosis. A 59-year- old mal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a new infarction in the left basal ganglia.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nd cerebral angiography showed that the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appeared from the origin to the foramen lacerum segment, and there was an anastomotic artery with severe stenosis passed through the floor of the sella and in front of the cavernous sinus. The right A1 segment of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was absent and A2 segment was supplied by the normal contra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via the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rtery agenesis cavernous sinus
下载PDF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henoid sinus volume and protrusions in the sphenoid sinus
2
作者 Yuefeng Li Jiaqi Sun +4 位作者 Xiwen Zhu Chenhao Zhao Jin Xu Ping Jiang Xinkang Tong 《Forensic Medicine and Anatomy Research》 2014年第1期2-7,共6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olume of sphenoid sinus (SS) and the prevalence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and optic nerve (ON) protrusions in the SS was studied by using high-resolution CT imaging. The ICA an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olume of sphenoid sinus (SS) and the prevalence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and optic nerve (ON) protrusions in the SS was studied by using high-resolution CT imaging. The ICA and ON protrusions in SS were observed in randomly selected normal head CT scanning images from 350 adult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incidence of ICA protrusion, three groups were divided into no ICA protrusion (70.75%), unilateral protrusion (8.68%) and bi-lateral protrusions (20.57%). The ON protrusion accounted for 16% in 350 subjects and accom-panied absolutely with ICA protrusion, but ICA protrusion appeared without accompanying with ON protrusion. The SS volume depended upon the protrusions in it and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without ICA protrusion, the smallest size (11.16 ± 1.60) cm3;the unilateral protrusion, medium size (14.20 ± 1.80) cm3 and the bilateral protrusion, the largest size (25.03 ± 2.21) cm3. By observing 3D reconstructed models of ON and SS, we found ON was adjacent to SS (46%) and to posterior ethmoid sinuses (44%). The current study indicates that SS volume is varied with numbers of the protrusions and that ON location varies with the pneumatization of SS. Our results provide an anatomical basis to the surgeries for SS and its surrounding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ENOID sinus VOLUME PROTRUS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T Imaging
下载PDF
海绵窦三角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张保中 刘吉祥 +2 位作者 于春江 江涛 张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了解海绵窦(cavernoussinus,CS)有关的三角的显微解剖,为CS病变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20例成人头部标本,在显微镜下对CS颅内三壁有关三角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上壁内有前内侧三... 目的:了解海绵窦(cavernoussinus,CS)有关的三角的显微解剖,为CS病变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20例成人头部标本,在显微镜下对CS颅内三壁有关三角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上壁内有前内侧三角和内侧三角;外壁内及其附近有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Mulan三角、外侧三角、Gla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后壁上有下外侧三角和下内侧三角。在总共10个三角中,上壁的内侧三角和外壁的Parkinson三角能暴露的CS结构最多。此二者结合起来几乎能显露CS的所有部位和结构。结论:CS三角为其病变直接手术提供既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又能进入CS内的安全手术入路。其中最常用的是内侧三角和Parkinson三角。临床上最常应用的额颞骨瓣(翼点入路)CS上壁和外壁联合入路就是经该2个三角进入CS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显微外科 解剖学 三角区域
下载PDF
经蝶海绵窦手术相关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漆松涛 陆云涛 +1 位作者 黄传平 潘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9-492,497,共5页
目的:对经蝶海绵窦手术中相关动脉结构的解剖学数据和形态学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动脉灌注的固定尸头标本10例20侧(6男4女),通过经蝶手术暴露鞍旁段颈内动脉(PSICA)后,小心分离各动脉分支,对其进行解剖学描述... 目的:对经蝶海绵窦手术中相关动脉结构的解剖学数据和形态学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动脉灌注的固定尸头标本10例20侧(6男4女),通过经蝶手术暴露鞍旁段颈内动脉(PSICA)后,小心分离各动脉分支,对其进行解剖学描述,并和经颅手术中海绵窦内血管结构进行对比;结果:经蝶入路颈内动脉可分为PSICA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PCICA),打开海绵窦下壁即暴露PSICA,根据其形态可分为上、下水平部和垂直部,脑膜垂体干源于PSICA下水平部末段内壁占45%(9侧)、顶壁占20%(4侧)、外壁占25%(5侧)、上水平部中段内壁占10%(2侧);海绵窦下动脉源于PSICA垂直部中段外壁占80%(16侧),下水平部中段占5%(1侧);另15%(3侧)源于脑膜垂体干;仅在25%标本(5侧)中发现McConnell’s背囊动脉,其源于垂直部上段的内壁上,口径细小(0.85±0.21)mm;结论:经蝶入路中,向内侧走行的动脉分支是出血的主要原因,了解相关动脉结构在解剖形态上的变化,对于减少术中出血、外科安全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蝶人路 海绵窦 解剖学 颈内动脉
下载PDF
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特点及其对于垂体瘤海绵窦侵袭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胡佳 曲元明 李振平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研究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特点,了解垂体瘤海绵窦侵袭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取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标本20例,其中18例行冠状(8例)、矢状(4例)以及轴位(6例)切片,另取2例鞍区完整的单纯颅底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观察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特点... 目的研究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特点,了解垂体瘤海绵窦侵袭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取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标本20例,其中18例行冠状(8例)、矢状(4例)以及轴位(6例)切片,另取2例鞍区完整的单纯颅底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观察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特点。结果20例标本中均未发现有明确的内侧壁的膜性结构的存在,海绵窦内侧与垂体之间仅仅以垂体囊相间隔,其中冠状位和轴位切片显示有4例垂体前叶舌样突入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上方,4例垂体与颈内动脉之间紧密接触无间隙存在;矢状位去除垂体和垂体囊后可以直接看到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结论海绵窦内侧壁没有膜性结构存在,正常垂体前叶可以突入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上方,此结构特点使得垂体瘤易于向海绵窦内生长,并非所有的向海绵窦内生长的垂体腺瘤均可以诊断为侵袭性垂体腺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内侧壁 颈内动脉 垂体囊 垂体瘤
下载PDF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杰 庄振武 +4 位作者 施海彬 李麟荪 耿晓增 胡卫星 傅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 评估介入性栓塞治疗颈内动脉 -海绵窦瘘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颈内动脉 -海绵窦瘘患者 ,采用经皮股动脉径路、可脱球囊栓塞治疗。其中 1例伴颈外动脉 -海绵窦瘘患者 ,结合颈外动脉颗粒性栓塞。... 目的 评估介入性栓塞治疗颈内动脉 -海绵窦瘘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颈内动脉 -海绵窦瘘患者 ,采用经皮股动脉径路、可脱球囊栓塞治疗。其中 1例伴颈外动脉 -海绵窦瘘患者 ,结合颈外动脉颗粒性栓塞。结果  6例 CCF栓塞均获成功 ,其中 2例栓塞后保持颈内动脉通畅 ,另 4例结合同侧颈内动脉栓闭。本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CCF的介入治疗创伤小、疗效好 ,是 CCF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性栓塞 颈动脉海绵窦瘘 介入疗法
下载PDF
1例永久性三叉动脉显微解剖与文献复习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喜安 钟世镇 +3 位作者 漆松涛 黄胜平 戴学军 王兴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 :报道 1例偶然发现的右侧永久性三叉动脉形态、特点 ,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对此例永久性三叉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与后循环连接关系、以及相关动脉解剖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 :此例永久性三叉动脉与脑膜... 目的 :报道 1例偶然发现的右侧永久性三叉动脉形态、特点 ,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对此例永久性三叉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与后循环连接关系、以及相关动脉解剖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 :此例永久性三叉动脉与脑膜垂体干共干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于展神经外侧进入后颅窝 ,分支与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吻合 ,其终末支之一延续为同侧的小脑下后动脉 ,此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 ,分支分布于脑干和小脑。结论 :永久性三叉动脉与后循环关系复杂 ,广泛参与正常脑组织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三叉动脉 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吻合 海绵窦 三叉神经 展神经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清 严正村 +4 位作者 孙俊 汪璟 庞明志 李江安 鲁晓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明确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的各种重要解剖标志,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特点。方法分别运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30°和45°硬质内镜(Karl Storz),在动脉灌注后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手术过程,... 目的明确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的各种重要解剖标志,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特点。方法分别运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30°和45°硬质内镜(Karl Storz),在动脉灌注后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手术过程,神经导航的引导下经双侧鼻腔扩大入路对中颅底进行内镜解剖。测量各个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结果蝶窦后壁可分为鞍区、鞍上区、海绵窦区和斜坡区。在蝶窦后壁可见鞍底、后组筛房、蝶骨平台、鞍结节、斜坡、斜坡隐窝、海绵窦、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在蝶窦腔的外侧壁可见眶尖隆起、上颌神经隆起、下颌神经隆起和翼管神经,并分别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动眼神经三角、V_1~V_2三角、V_2~V_3三角。两侧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内侧距离为(11.3±1.2)mm,两侧垂体前部距离为(12.2±2.1)mm,两侧垂体中部距离为(21.5±2.5)mm,两侧垂体后部距离为(17.6±3.4)mm,垂体前后径为(9.1±2.9)mm。硬膜内的鞍上区又可分为视交叉上部、视交叉下部、鞍背后部和脑室部。在剪开海绵窦和垂体之间的硬膜后,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可分为三叉神经段、后曲段、下水平段、前曲段和上水平段。结论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可清晰显示鞍区、鞍上区和海绵窦区的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病变提供一条有价值微侵袭的手术方法。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是该区域手术的关键性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经鼻入路 颈内动脉 鞍上区 海绵窦
下载PDF
扩大经鼻蝶入路的海绵窦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山 张义 夏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09-712,共4页
目的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下的海绵窦显微解剖特点,制定大小范围合适的骨窗暴露海绵窦,为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7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在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脑神经的解剖关系... 目的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下的海绵窦显微解剖特点,制定大小范围合适的骨窗暴露海绵窦,为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7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在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脑神经的解剖关系并测量相关解剖参数。结果鞍结节、鞍底、斜坡、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骨性隆起是确定手术区域的重要标志。颈内动脉与上颌神经入圆孔处的平均距离为6.8mm。扩大的骨窗平均宽度值为37.6mm(范围28.7mm~44.0mm)。结论骨窗越过颈内动脉骨性隆起扩大至圆孔的内侧缘的扩大经鼻蝶入路可有效的暴露一侧海绵窦全景,是处理由鞍内向海绵窦内侵袭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经鼻蝶入路 颈内动脉 海绵窦 解剖学
下载PDF
双侧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一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车晶晶 陈旭 +3 位作者 郭燕军 脱厚珍 王佳伟 李继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220-223,共4页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63岁.主因持续性左额及左眼疼痛伴视物模糊5个月,于2011年5月3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左侧额部为主,呈持续性胀痛伴左侧眼球胀痛,睁眼后症状加重,伴左眼视物模糊,继而出现流涕、鼻部胀痛,...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63岁.主因持续性左额及左眼疼痛伴视物模糊5个月,于2011年5月3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左侧额部为主,呈持续性胀痛伴左侧眼球胀痛,睁眼后症状加重,伴左眼视物模糊,继而出现流涕、鼻部胀痛,先后就诊于眼科、神经内科,予以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效果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颈内动脉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单侧颈动脉结扎治疗七例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初步报告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泽峰 马建荣 +6 位作者 刘景平 王君宇 姜冰 杨志权 张明宇 马志明 刘尚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结扎治疗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方案选 择、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7例均为DSA证实的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者,对5例为先行 缓慢夹闭颈内动脉再行颈内动脉结扎术,1例直接行结扎颈内动脉,1例直... 目的 探讨颈动脉结扎治疗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方案选 择、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7例均为DSA证实的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者,对5例为先行 缓慢夹闭颈内动脉再行颈内动脉结扎术,1例直接行结扎颈内动脉,1例直接行结扎颈总动脉。术 前均行马他氏(Matas'test)试验2周,4例术中、术后行多普勒监测,全部病例术后进行心电、 血压等监护。 结果 7例患者中,术后2例出现并发症,1例术后第5周缓慢出现对侧肢体偏 瘫,1例术后4h意识变差,肢体活动障碍,行急诊手术再次开放颈内动脉,但术后患者仍有偏 瘫。7例患者出院时,6例症状部分缓解,CT复查示动脉瘤内血栓形成。 结论 单纯颈动脉结扎 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简单有效的方法,特别是缓慢闭塞颈内动脉的方法值得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扎 治疗 颈内动脉 海绵窦 术后 大动脉瘤 巨大 直接 单纯 患者
下载PDF
单侧颈动脉结扎治疗海绵窦段动脉瘤(附15例报告)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泽峰 姜维喜 +5 位作者 马建荣 刘景平 陈风华 杨志权 张明宇 刘尚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8-230,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单侧颈动脉结扎治疗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病历资料,探讨颈动脉结扎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方案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15例患者均为DSA证实的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其中 11例为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4例为创伤性...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单侧颈动脉结扎治疗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病历资料,探讨颈动脉结扎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方案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15例患者均为DSA证实的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其中 11例为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4例为创伤性动脉瘤,术前行马它氏试验2周以上,9例为缓慢夹闭颈内动脉再行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行直接结扎颈内动脉,4例行直接结扎颈总动脉。8例术中术后行Doppler监测,全部病例术后行心电、血压等监护。结果 15例患者中,术后2例出现并发症,1例为术后第5周缓慢出现对侧肢体偏瘫,1例为术后 4h出现意识变差,肢体活动障碍,而行急诊手术再次开放颈内动脉,但术后患者仍有偏瘫。结论缓慢夹闭颈内动脉是治疗海绵窦段动脉瘤的一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结扎术 海绵窦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支及分布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5
13
作者 许在华 章翔 +1 位作者 魏学忠 赵崇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3-344,共2页
目的 :为海绵窦的直接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 48侧成人新鲜海绵窦标本 ,颈内动脉灌注苯乙烯 (ABS) ,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结果 :脑膜垂体干出现率为 10 0 % ,脑膜垂体干可分为两型 ,典型的脑膜垂体干出现率为 5 8.... 目的 :为海绵窦的直接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 48侧成人新鲜海绵窦标本 ,颈内动脉灌注苯乙烯 (ABS) ,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结果 :脑膜垂体干出现率为 10 0 % ,脑膜垂体干可分为两型 ,典型的脑膜垂体干出现率为 5 8.3 % ,非典型的脑膜垂体干又分为单干型和非单干型 ,前者出现率为 3 1.3 % ,后者为 10 .4%。海绵窦下动脉出现率为 95 .8% ,垂体被囊动脉为 3 1.3 %。另外眼动脉的出现率为 10 .4%。两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支之间的吻合 ,提供了重要的侧支循环血液供应。结论 :本文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支的显微解剖结果 ,对临床显微外科、血管介入、影像学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海绵窦段 显微解剖 海绵窦
下载PDF
扩大经蝶入路显微镜与内镜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忻涛 任同喜 +5 位作者 郝解贺 万大海 仝海波 刘跃亭 薛乃照 孙之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512-518,共7页
研究背景目前普遍认为,传统经蝶入路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较差,如何切除向蝶鞍外生长的肿瘤即成为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扩大经蝶手术人路的解剖学特点,以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成人... 研究背景目前普遍认为,传统经蝶入路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较差,如何切除向蝶鞍外生长的肿瘤即成为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扩大经蝶手术人路的解剖学特点,以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扩大经蝶入路手术范围,并对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1)蝶窦开口距鼻前棘52.62~63.16mm,平均(59.68±4.28)mm;距后鼻孔上缘10.47~15.61mm,平均(12.88±1.46)mm。(2)视神经和颈内动脉隆起率分别为11/20和17/20。(3)海绵窦内侧壁由一层硬脑膜组成,前、后、下海绵间窦和基底窦出现率分别为17/20、12/20、11/20和20/20。(4)双侧颈内动脉内缘在隐匿段间距为12.42~21.76mm,平均(15.30±1.25)mm;在下水平段中点间距为10.42~18.43mm,平均(14.03±1.19)mm;在前垂直段间距为16.75~24.88mm,平均(18.87±1.44)mm;在鞍结节内缘间距为9.97~16.18mm,平均(12.73±0.94)mm。(5)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海绵窦内侧壁蝶鞍部之间有7侧直接接触(7/2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海绵窦内侧壁蝶骨部之间均可见静脉丛伸人(20/20)。(6)共有9侧颈内动脉沿垂体下1/3走行(9/20)、7侧沿垂体下2/3走行(7/20)、3侧沿整个垂体走行(3/20)、1侧沿鞍底水平以下走行(1/20)。(7)有4侧(4/20)垂体出现侧突。结论扩大经蝶人路显露海绵窦内结构清晰,适用于处理由鞍内向海绵窦侵袭的垂体腺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海绵窦 颈内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3
15
作者 孟雷 姜勇 +2 位作者 高松 董亚南 李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1033-1034,共2页
目的 利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或血管内支架结合GDC行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方法 脑血管造影确诊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对于窄颈的直接行GDC栓塞 ,宽颈的行支架植入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 术... 目的 利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或血管内支架结合GDC行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方法 脑血管造影确诊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对于窄颈的直接行GDC栓塞 ,宽颈的行支架植入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 术后 3个月脑血管造影复查均有不同程度复发 ;二次治疗 ,脑血管造影随访 6个月 ,未见复发。结论 应用GDC或血管内支架联合GDC可能成为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GDC 血管内支架 治疗
下载PDF
Dyna CT评估直接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春鸥 杨志刚 +6 位作者 张磊 张永巍 黄清海 许奕 赵文元 刘建民 洪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6-211,共6页
目的探讨稀释造影剂增强的Dyna CT评估直接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direct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DCCF)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6例外伤性单瘘口DCCF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3D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及稀释造影剂增强的Dyna CT对D... 目的探讨稀释造影剂增强的Dyna CT评估直接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direct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DCCF)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6例外伤性单瘘口DCCF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3D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及稀释造影剂增强的Dyna CT对DCCF的诊断价值,包括对瘘口、软脑膜静脉逆流、引流静脉及海绵窦分隔信息的展示。结果与3D-DSA相比,Dyna CT多显示了15例(93.75%)患者的21个信息,包括显示瘘口8个,软脑膜静脉的逆向引流2个,引流静脉2个,海绵窦分隔9个。其中,在显示瘘口及海绵窦分隔方面,Dyna CT与3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软脑膜静脉的逆向引流和引流静脉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3D-DSA相比,Dyna CT能更有效地显示DCCF的瘘口及海绵窦分隔,利于指导其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颈动脉海绵窦瘘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鑫 刘建民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赵文元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07-1309,共3页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其中的 4例宽颈假性动脉瘤先植入冠脉网孔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 ,填塞电解可脱...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其中的 4例宽颈假性动脉瘤先植入冠脉网孔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 ,填塞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 ;另 1例窄颈假性动脉瘤单纯行 GDC填塞。 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治疗 ,动脉瘤填塞均在 95 %以上 ,1例宽颈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结合 GDC治疗后复发 ,经再次填塞 GDC后治愈 ,随访 5~ 18个月 ,载瘤动脉通畅 ,临床效果优良。 结论 :从本组资料看 ,窄颈和宽颈假性动脉瘤可分别采用 GDC栓塞和血管内支架结合 GDC栓塞治疗 ,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治疗性栓塞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治疗方法 疗效
下载PDF
颅内外旁路移植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玉明 张永力 +1 位作者 石祥恩 刘方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10期577-580,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影响疗效因素。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12例,其中多发3例,均行颅内外高流量旁路移植术及动脉瘤孤立术。移植血管为大隐静脉6例,桡动脉6例。供血动...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影响疗效因素。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12例,其中多发3例,均行颅内外高流量旁路移植术及动脉瘤孤立术。移植血管为大隐静脉6例,桡动脉6例。供血动脉为颈外动脉主干10例,颌内动脉2例。受血动脉为大脑中动脉颞干1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例。结果术后随访0.5~2.7年,按GOS评分,11例恢复良好,1例重残。影像学复查示移植血管通畅10例,闭塞2例(其中1例为二次手术后闭塞)。结论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旁路移植术+动脉瘤孤立术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理想方法,尤其是对于较年轻的患者;合理选择供血动脉、移植血管和受血动脉,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和处理,保证移植血管的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海绵窦段 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 孤立术
下载PDF
覆膜支架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邓剑平 陈虎 +5 位作者 张涛 李江 于嘉 陆丹 高国栋 赵振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501-504,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覆膜支架治疗1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6例,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 11例患者中,成功应用覆膜支架... 目的评价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覆膜支架治疗1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6例,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 11例患者中,成功应用覆膜支架治疗9例,成功置入覆膜支架的9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临床症状逐渐好转,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8例,结果显示病变消失,责任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覆膜支架在处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或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方面,有治疗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颈内动脉 海绵窦 动脉瘤 海绵窦瘘
下载PDF
扩大经鼻蝶海绵窦下壁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2
20
作者 范翔 江广理 +3 位作者 王海军 初国良 蔡赣桥 樊韵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1-603,共3页
目的:为经鼻蝶海绵窦下壁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采用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相关解剖结构。结果:(1)通过扩大入路可建立直视海绵窦下壁的通路。(2)可视的海绵窦下壁范围为不规则四... 目的:为经鼻蝶海绵窦下壁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采用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相关解剖结构。结果:(1)通过扩大入路可建立直视海绵窦下壁的通路。(2)可视的海绵窦下壁范围为不规则四边形,前界长(11.95±2.01)mm(8.66-15.15mm),内侧界长(14.02±1.68)mm(11.47~17.66mm)。(3)可完整显示海绵窦的前下腔和内侧腔及外侧腔和海绵窦外侧壁的大部。结论:切除中、上鼻甲及后组筛窦的扩大手术入路,可以较好的显露海绵窦的下壁,具有直视、微创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经鼻蝶入路 筛窦 海绵窦 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 显微外科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