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3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ume 22 General Contents of 2012 Issues 被引量:1
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2年第6期899-906,共8页
关键词 Volume 22 General Contents of 2012 Issu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下载PDF
Global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1980-2021
2
作者 Dag W.Aksnes Gunnar Sivertsen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SCD 2023年第2期26-42,共17页
Purpose: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from 1980 to 2021.The study examines the main global patterns as well as those specific to individual countries,country... Purpose: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from 1980 to 2021.The study examines the main global patterns as well as those specific to individual countries,country groups,and different areas of research.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database.More than 50 million publications are analyzed using co-authorship data.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s defined as publications having authors affiliated with institutions located in more than one country.Findings:At the global level,the share of publications representing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4.7%in 1980 to 25.7%in 2021.The proportion of such publications within each country is higher and,in 2021,varied from less than 30%to more than 90%.There are notable disparities in the temporal trends,indicating that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impacted countries in different ways.Several factors such as country size,income level,and geopolitics may explain the variance.Research limitations:Not all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results in joint co-authored scientific publications.International co-authorship is a partial indicator of such collaboration.Another limitation is that the applied full counting method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number of authors representing in each country in the publication.Practical implications:The study provides global averages,indicators,and concepts that can provide a useful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furthe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Originality/value:Long-term macro-level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re rare,and as a novelty,this study includes an analysis by the World Bank’s division of countries into four income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Research collaboration Team science CO-AUTHORSHIP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IZATION
下载PD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作者 Cheng Erjin(Bureau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CAS)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95年第2期156-158,共3页
On the occasion of celebrating the 45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in recall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AS’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we feel gratified ... On the occasion of celebrating the 45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in recall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AS’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we feel gratified to see that it has entered into an unprecedented era of dynamic expansion and progress. The CAS’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experienced a stage of "exchange only with eastern countries" in its inceptive years and at a time of actual stagnation in"cultural revolution". It was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下载PDF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incorporating the 7th Australian Spee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4
《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 1998年第1期94-96,共3页
关键词 incorporating the 7th Australian Spee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net htt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
原文传递
Canada-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ions: An 80-Year History of Collaboration
5
作者 Margaret McCuaig-Johnst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 2019年第1期39-72,共34页
For eight decades, China and Canada have engaged in an increasingly rich and comprehensive collaboration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Beginning with the personal engagement of some of the most prominent inno... For eight decades, China and Canada have engaged in an increasingly rich and comprehensive collaboration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Beginning with the personal engagement of some of the most prominent innovators in both countries in the 1930 s through the 1970 s, it was realized that China was building on millennia of leadership in innovation, while Canada was in the forefront of Western advances in key areas of research. As China began to open up to the West in the late 1970 s, Canada’s development agencies focused on helping China build capacity.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s have also been strong, facilitated by the large Chinese diaspora in the Canadian research community. Canadian companies have had long-standing relations in China, and start-up incubators and accelerators in both countries have linkages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Over the years, Canadian and Chinese governments have deepened their S&T engagement, with an Agreemen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aboration signed in 2007, and the Canada-China Joint Committee on S&T(CCJC) established to guide joint initiatives including a funded program fo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The most recent events were the inaugural meeting of the Sino-Canadian Innovation Dialogue held on October 29, 2018 and the CCJC meeting on October 30, 2018. The future is bright for continuing collaboration in the coming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development UNIVERSITIES business GOVERNMENT
原文传递
中德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6
作者 刘洪霞 张学彪 +1 位作者 曲春红 赵伟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72,共9页
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不仅为世界各国创新发展积累经验,而且也推动了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并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寻找新动能,造福全人类。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将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与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作为重点强调内... 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不仅为世界各国创新发展积累经验,而且也推动了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并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寻找新动能,造福全人类。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将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与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作为重点强调内容。德国作为农业科技强国,农业科技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较为领先地位。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农业强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德两国具有良好的农业科技合作基础,促进和加强两国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既符合两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目标,又有利于共同应对和解决区域性和全球性重大农业挑战问题。为此,首先系统梳理了两国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及合作基础,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促进和加强双方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合作的现实需求以及现有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从项目管理、合作成果考核评价、相关利益方参与度、资助模式以及中德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功能挖掘等角度提出了双方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合作的对策建议,以其为两国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的深入探索与思考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德 创新合作 农业科技 问题 对策建议
下载PDF
中-美创新体系:演变历程、影响因素及启示
7
作者 李哲 杨洋 胡志坚 《中国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2,共8页
过去几十年,中美两国科技经贸合作共同塑造了“中-美创新体系”。中美创新体系正在经历从“互补型”转向“竞争型”,甚至在部分领域出现“斗争型”倾向。这种转型既有技术革命、数字化转型和地缘政治导致的不稳定“分离”,也有科技发展... 过去几十年,中美两国科技经贸合作共同塑造了“中-美创新体系”。中美创新体系正在经历从“互补型”转向“竞争型”,甚至在部分领域出现“斗争型”倾向。这种转型既有技术革命、数字化转型和地缘政治导致的不稳定“分离”,也有科技发展规律、世界经济结构、市场机制和全球挑战等催生的“双赢”与合作的稳定因素。从技术革命引发的经济周期看,中美创新体系内部围绕科技创新而产生的制度冲突、调整、适应仍将持续。保持中美创新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双方,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复苏和创新发展。对此,双方应着眼长远,坚持开放、合作、包容等原则,从促进创新主体互动、创新资源开放等方面共同促进体系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中美科技关系 国际科技合作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机理、问题与路径
8
作者 梁枫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38,共11页
在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的大背景下,“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作为新时代我国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的重要形态,能够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基于机理分析,我国发起成立的国际科技组织在组织属性、... 在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的大背景下,“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作为新时代我国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的重要形态,能够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基于机理分析,我国发起成立的国际科技组织在组织属性、组织行为等维度上应具备实体化、公共化、国际化、法制化等基本要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需要制定相关战略性整体规划、营造更开放的政策环境、出台更细化的成立审批要求和流程。在路径选择上,我国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应遵循坚持独立自主、用好国际资源、选准学科领域、使用战略科学家等根本原则,同时,应基于自身优势和战略需求、突出组织特色和互补能力,通过组织创新的价值体现避免出现组织拥挤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技组织 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科技自立自强
下载PDF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探究
9
作者 王丹 邓灿辉 +2 位作者 赵新力 卢頔 郭翔宇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5期32-39,共8页
基于WOS数据库中跨国农业科技论文合著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回归模型,剖析2006—2020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整体结构指标... 基于WOS数据库中跨国农业科技论文合著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回归模型,剖析2006—2020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整体结构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且各指标优化速度快于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2)“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全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去中心化趋势均较明显,多核共存特征更加突出。(3)中国和意大利在合作网络中同时扮演着核心者和中间人角色。(4)合作网络呈现出双向溢出、主受益、“经纪人”3种类型的块集聚特征,亚洲国家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的主引擎。(5)制度、经济、科研和认知邻近对3个阶段的合作网络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空间邻近对合作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进一步重视跨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明确自身在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与角色,充分借助网络核心国家的重要作用,加速融入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核心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 合作网络 “一带一路” 社会网络分析 QAP回归模型
下载PDF
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10
作者 李阳 黄朝峰 胡天恩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6,共11页
新型举国体制是传统举国体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转型,在国家竞争日益加剧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发挥中国制度优势、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方式,尤其是在国家安... 新型举国体制是传统举国体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转型,在国家竞争日益加剧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发挥中国制度优势、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方式,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领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已成为当前亟需回答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在深入分析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及创新要素基础上,从组织体系及实现机制两个层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军民协同推进新冠疫苗研发的全景式回顾进行案例探索,揭示新冠疫苗研发的中国经验——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制度优势,以定位“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前提,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军民融合的战略支撑作用,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中国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军民科技协同 内在逻辑 实践进路 新冠疫苗研发
下载PDF
科技外交理论的概念演化、范畴界定及欧美实践的启示
11
作者 孙艳 《中国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8,共12页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科技外交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及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愈加重要。科技外交运用科技和创新国际合作作为软实力工具,建立和改善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关系,当国家间的其他直接关系遭遇困境和挫折时,科技外交仍可充当国家...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科技外交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及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愈加重要。科技外交运用科技和创新国际合作作为软实力工具,建立和改善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关系,当国家间的其他直接关系遭遇困境和挫折时,科技外交仍可充当国家间保持彼此联系的桥梁作用。科技外交包括在国际关系决策中需要明确考虑科学知识和科学建议,为便利国际科技合作和人员交流、促进国内创新而采取的外交政策活动,以及促进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合作性科技活动等三重功能,国家利益是科技外交的主要驱动力。欧盟及其成员国和美国都重视科技在决策系统和外交政策中的作用,从早期增设使馆科技专员到任命美国国务卿和欧盟对外行动署的科技顾问再到向海外派驻科技大使,资助科技外交研究和培训等,不少做法值得借鉴。我国应在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机制、建立既精通科技又具有外交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及培训机制、鼓励参加国际性科技外交研究和实践交流合作网络等方面加强科技外交工作,制定科技外交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外交 国家利益 科技政策的外交维度 软实力 国际关系
下载PDF
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组态研究
12
作者 汪群 杨乐 +1 位作者 赵晓阳 杨彤彤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9期160-166,共7页
基于创新生态理论,从组态视角探讨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因果关系,为丰富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的研究和科创园区的创新活动提供实践参考。首先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出发,以8家位于江苏省的国家级科创园区作为典型案例... 基于创新生态理论,从组态视角探讨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因果关系,为丰富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的研究和科创园区的创新活动提供实践参考。首先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出发,以8家位于江苏省的国家级科创园区作为典型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和文本分析法,识别出影响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然后基于组态视角,进一步选取69家江苏科创园区,采用fsQCA方法,通过案例间的比较探索影响其协同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研究发现:(1)单个要素不构成科创园区高协同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2)驱动科创园区高协同创新绩效有4种条件组态,体现了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的多重实现模式,具体为校-政二元驱动型、园区主导-政府支持型、政-校-园协同联动型和政府主导-园区运作型;(3)组态中部分资源的投入存在替代效应,例如,在一定条件下,高层次人才和经费资源的投入在实现高协同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具有相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创园区 高质量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绩效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下载PDF
功能迭代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演进路径与风险应对
13
作者 陆军 韦天宇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2,共11页
在全球化经济和社会面临严峻转型挑战的背景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各国推动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在阐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诞生背景与空间转移过程的基础上,从发展驱动力、创新机构... 在全球化经济和社会面临严峻转型挑战的背景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各国推动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在阐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诞生背景与空间转移过程的基础上,从发展驱动力、创新机构来源与主导产业类型这三个维度,分析总结不同时代背景下代表性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可构建处于迭代中的五大核心组织功能:基础科研、集成创新、产业驱动、辐射引领与制度试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其在组织形式、组织载体、驱动力量、关联模式、引才策略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演进路径,提出功能迭代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需积极识别并化解应对在硬科技、创新成本、创新资源,及其全球科研竞争与协作方面潜在的风险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功能迭代 组织功能 产业驱动 硬科技 全球科研协作
下载PDF
上海浦东前滩国际经济组织集聚区发展经验及其对北京的启示
14
作者 黄琳 吕鑫 张彦军 《科技智囊》 2024年第3期54-61,共8页
国际组织是民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国际交流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上海浦东前滩国际经济组织集聚区在吸引集聚经济类国际组织过程中,在工作定位、工作手段、机制设计和环境营造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典型的经验... 国际组织是民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国际交流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上海浦东前滩国际经济组织集聚区在吸引集聚经济类国际组织过程中,在工作定位、工作手段、机制设计和环境营造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典型的经验,对于北京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结合目前北京科技类国际组织引聚工作中的现状和困难,提出对策和建议,以利于做好下一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组织 科技 集聚区 经验 启示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国际秩序前景与中国方案
15
作者 张力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3-72,共10页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新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遭遇挑战。中美两国总体上维持战略相持的基本态势,双方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将重塑世界格局。网络空间作为现实世界的投影,映射出当今国际安全局势的复杂性。中国要妥善应对当今时代背景下安...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新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遭遇挑战。中美两国总体上维持战略相持的基本态势,双方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将重塑世界格局。网络空间作为现实世界的投影,映射出当今国际安全局势的复杂性。中国要妥善应对当今时代背景下安全因素数量与复杂程度的急剧上升,平稳渡过中美战略相持期。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主动塑造内外安全环境,坚决维护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稳定,促进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竞争 数字时代 国家安全 国际秩序 时代主题
下载PDF
跨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模型与案例分析
16
作者 陶蕊 高白云 蔡乾和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3期117-124,共8页
以国家为分析单元,研究提出跨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模型,包括政治动力、市场动力、研究动力和社会动力4个方面,以及地缘政治、市场因素、研发投资等14项因素。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CERC)为案例,对动力模型进行阐述和验证。案例分... 以国家为分析单元,研究提出跨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模型,包括政治动力、市场动力、研究动力和社会动力4个方面,以及地缘政治、市场因素、研发投资等14项因素。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CERC)为案例,对动力模型进行阐述和验证。案例分析显示,强大的合作动力可促成跨国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时合作难以实现。最后,提出促进未来跨国产学研合作的五点建议,包括聚焦全球共同挑战、推动制度性开放、发挥非对称优势、强化人文交流纽带、政府与市场协作发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国际科技合作 动力 案例分析
下载PDF
协同创新理论下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路径探索——基于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经验启示
17
作者 李建强 杨正宜 李昊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6期42-55,共14页
为推进中国国家实验室的开放和协同创新,运用协同创新理论,基于对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分析,结合中国当前面临被西方主要国家技术封锁的严峻形势,探讨协同创新促进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路径。协同创新包含了多方创新... 为推进中国国家实验室的开放和协同创新,运用协同创新理论,基于对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分析,结合中国当前面临被西方主要国家技术封锁的严峻形势,探讨协同创新促进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路径。协同创新包含了多方创新主体、共同目标、优势互补和合理分工、复杂的相互作用和整体协同效应等五方面的核心要素,其结构从简单无序布局向高级有序组织变革转变为网络化创新结构,因此要确保协同创新成果实现,需要充分考虑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和风险控制等因素。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与使命、充足的财政投入与多元化经费来源、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人员组成多元化的强大科研团队,其发展总体呈现开放化、网络化的对外合作趋势,在协同创新方面形成了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聚焦、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的协同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以及鼓励创新、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等经验举措。借鉴美国经验,深化国际合作和加强内部合作是应对挑战、促进国家实验室建设的两翼。因此,应对当前西方国家技术封锁,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开放共享与合作交流的理念,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建立高效协同机制,实现多领域协同创新、引领学科交叉创新,并积极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探索的科研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实验室 美国能源部实验室 协同创新 开放共享 网络化 多元化 国际科技合作 美国经验
下载PDF
“新科技汉语”的创新要求及教学应对
18
作者 邵敬敏 胡云晚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4年第2期71-75,共5页
“新科技汉语”是“人工智能+”背景下科学应用科技方法和手段的国际中文,要求“中国”“汉语”“教学”与“科技”元素高度融合,具有全领域性和全链条性,是国际中文教育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新亮点,具有强大的生命... “新科技汉语”是“人工智能+”背景下科学应用科技方法和手段的国际中文,要求“中国”“汉语”“教学”与“科技”元素高度融合,具有全领域性和全链条性,是国际中文教育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新亮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面对新质变化,可以实施以下应对:师生双向智能化转化,促进科技汉语人才的迅速发展;推进分专业、分等级的预科科技词汇及句式研究,创新科技词汇与句式的数智化教学;推进大语言模型的智能化应用,构拟“智能汉字动态教学模式”、建设“智能科技汉语数据库”、创建“智能科技汉语专题共享”、设置“科技汉语名家讲堂”等,以扎实创新国际中文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汉语 “人工智能+” 全领域全链条国际中文 师生双向智能化 大语言模型应用
下载PDF
新兴技术伦理风险协同治理研究
19
作者 安慧影 黄朝峰 李阳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30,共10页
新兴技术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伦理风险问题,防范和化解新兴技术伦理风险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内容,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新兴技术伦理风险治理研究,以高效治理范式促进新兴技术良性发展和科技创新事业向善而行。通过阐... 新兴技术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伦理风险问题,防范和化解新兴技术伦理风险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内容,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新兴技术伦理风险治理研究,以高效治理范式促进新兴技术良性发展和科技创新事业向善而行。通过阐释新兴技术伦理风险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剖析新兴技术伦理风险具体样态、生成缘由和管理问题,运用协同治理范式,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过程和治理范围出发,提出新兴技术伦理风险协同治理实施路径,为有效应对科技创新领域伦理风险问题,着力提高新兴技术伦理风险治理效能,大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新兴技术 伦理风险 协同治理 科技伦理
下载PDF
国际科研合作的空间策略:风险交叠背景下我国理工科学者的个体行动
20
作者 周明睿 吕佳忆 沈文钦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74,共16页
理工科学者的国际科研合作是分析中国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成就的重要视角。以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下全球科学系统与国家科学系统解耦趋势增强为背景,基于与我国17位理工科学者和1位大学科研部门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探讨我国理工科学者的国际... 理工科学者的国际科研合作是分析中国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成就的重要视角。以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下全球科学系统与国家科学系统解耦趋势增强为背景,基于与我国17位理工科学者和1位大学科研部门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探讨我国理工科学者的国际科研合作动态。研究发现,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与COVID-19两种结构性风险交叠发生作用,引发了国际科研合作的三大变化:外方学者对政治审查的担忧导致其合作意愿降低;线上交流的低效性与局限性致使国际合作质量下降;学者学术流动的中断导致国际合作网络凝滞。然而,我国的理工科学者并非全然被动地承受结构性风险的影响。具体而言,他们通过“空间勾连”策略,积极寻找和构建合作中介,将科研合作的双边机制拓展为多边机制;利用“空间延续”策略,选择性地延续过去的合作关系,立足于强关系保持合作;通过“空间开拓”策略,发展替代性的合作关系,着眼于弱关系建立新的合作。这些策略显示了学者们在自下而上地应对合作挑战、推动国家与全球科学系统再度整合方面的潜力。为此,提出高等教育机构对学者国际合作的组织支持路径:依据学者的合作需求,帮助其谋求更多的低政治风险合作机会,并协助完成各种行政审批流程;在开展线上活动时,应尽量提供高安全性、高效率的交流环境;重启及加强学者间的互访机制,发挥学术流动对建立国际合作网络、保障合作质量的作用。随着地缘政治竞争引发的“国家—全球”科研系统解耦,国际科研合作的结构性风险逐渐转嫁为能动性风险,科学家个体的能动性行动对科学全球化的影响力需要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研合作 中美地缘政治竞争 理工科学者 空间策略 学术流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