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s of Nitrogen-phosphorus Ratio on the Growth and Competition of Chlorella vulga and Anabaena sp. strain PCC
1
作者 王菁 裘丽萍 +3 位作者 孟顺龙 范立民 宋超 陈家长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8期1757-1762,共6页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atio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 rus on the growth and competition of Anabaena sp. strain PCC and chloralla vul- gads (low nitrogen-phosphorus ratio group: N/P=16:1; Mediu...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atio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 rus on the growth and competition of Anabaena sp. strain PCC and chloralla vul- gads (low nitrogen-phosphorus ratio group: N/P=16:1; Medium low nitrogen-phospho- rus ratio group: N/P=32:1; Medium high nitrogen-phosphorus ratio group: N/P=64:1; High nitrogen-phosphorus ratio group: N/P=320:1).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largest amount of anabaena sp.strain PCC survived in medium high nitrogen-phosphorus ratio group. The nitrogen-phosphorus ratio showe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growth of Chlorella vulgaris, but it exerted dramatic influences on the growth of Chlore/la vulgaris of the mixed cultivation system. The largest amount of Ch/orel/a vulgaris can be found in the medium-high nitrogen-phosphorus ratio group. The inhi- bition parameter of nitrogen-phosphorus on the algae was distinctive. Anabaena sp. strain PCC had advantages in the competition with the low nitrogen-phosphorus ra- tio and medium-low nitrogen-phosphorus ratio. Potential instability existed between anabaena sp.strain PCC and Chlorella vulgaris when the nitrogen to phosphorus ratio was medium-high and hi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baena sp. strain PCC Chlorel/a vulgaris The ratio of nitrogen tophosphorus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下载PDF
河北廊坊小麦穗期蚜虫优势度和生态位分析
2
作者 黄宗北 张智 +3 位作者 李祥瑞 朱勋 张爱环 张云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1,共6页
为明确华北小麦穗期主要蚜虫种类及其生态位,为京津冀地区小麦蚜虫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五点式和棋盘式取样法系统调查了河北廊坊小麦穗期不同蚜虫种类的种群动态及其在植株上的分布,利用生态位理论,计算荻草谷网蚜Sitob... 为明确华北小麦穗期主要蚜虫种类及其生态位,为京津冀地区小麦蚜虫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五点式和棋盘式取样法系统调查了河北廊坊小麦穗期不同蚜虫种类的种群动态及其在植株上的分布,利用生态位理论,计算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Takahash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和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Walker) 3种优势蚜虫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禾谷缢管蚜的时空生态位最宽,其次为荻草谷网蚜和麦无网长管蚜,其中禾谷缢管蚜的生态位宽度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其他两种蚜虫呈下降趋势。不同蚜虫种类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其中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的重叠度最大,为2.073 0,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重叠度最低,为1.656 4;随时间推移,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增强,禾谷缢管蚜与麦无网长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减弱,而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竞争关系相对稳定。荻草谷网蚜是当地小麦蚜虫主要优势种群,禾谷缢管蚜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与荻草谷网蚜竞争激烈,麦无网长管蚜时空生态位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麦蚜 生态位 种间竞争
下载PDF
多能干细胞异种嵌合体研究进展
3
作者 强梦轲 李东亮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共4页
异种嵌合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早期胚胎或细胞聚合发育的现象。将具有多能性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通过囊胚互补技术注射到另一器官发育缺陷的物种囊胚中,可嵌合发育出具有功能性的新组织器官,有望为解决世界移植器官短缺... 异种嵌合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早期胚胎或细胞聚合发育的现象。将具有多能性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通过囊胚互补技术注射到另一器官发育缺陷的物种囊胚中,可嵌合发育出具有功能性的新组织器官,有望为解决世界移植器官短缺问题提供新手段。本文综述了异种嵌合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其目前面临的技术问题和伦理问题,以期为生物学教学中相关知识的拓展及器官异种嵌合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嵌合 囊胚互补 细胞竞争
下载PDF
金沙江上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生态位分析
4
作者 池仕运 胡俊 +5 位作者 郑金秀 胡菊香 李嗣新 魏秘 吕克强 彭建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2-1203,I0022-I0025,共16页
于2019-2021年对金沙江上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位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海拔多沙河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金沙江上段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由水生昆虫组成,水生昆虫中双翅目物种占比较高。钩虾、扁蜉、襟襀、四节... 于2019-2021年对金沙江上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位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海拔多沙河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金沙江上段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由水生昆虫组成,水生昆虫中双翅目物种占比较高。钩虾、扁蜉、襟襀、四节蜉和纹石蛾为常见种。丰水期(夏秋季)钩虾丰度占比远高于枯水期(冬春季)。研究区域基于现场观测和统计推断的物种数枯水期远高于丰水期,单站物种数以及α多样性均是干流远低于支流。4个季度总体β多样性基于物种空间周转组分的贡献率远高于物种嵌套组分的贡献率,表明在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上,所有河段均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常见种的生态位宽度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常见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低,表明在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种间竞争强度较低。各站位物种的出现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随机漂流成为群落构建的主要机制。从金沙江上段梯级水库形成后的水生态保护角度出发,建议加大支流的水生态保护力度,减少宽谷河段人口集聚区村落农业面源污染和城镇点源污染负荷,提升支流钩虾和EPT分类单元的种群规模,为珍稀冷水性鱼类提供饵料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β多样性分解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多样性 种间竞争 金沙江上段
下载PDF
退化草地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关系研究
5
作者 姜树珍 《山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7-39,共3页
以豆科的沙打旺、百脉根、小冠花和禾本科的无芒雀麦、披碱草为试验材料,设置10个混播组合和5个单播对照,采用Jonathan的方法分析退化草地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混播处理3(沙打旺+百脉根+无芒雀麦)的各组分株高和干草产量均... 以豆科的沙打旺、百脉根、小冠花和禾本科的无芒雀麦、披碱草为试验材料,设置10个混播组合和5个单播对照,采用Jonathan的方法分析退化草地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混播处理3(沙打旺+百脉根+无芒雀麦)的各组分株高和干草产量均高于其单播处理和其他混播处理,表明该组合最适宜在试验地退化草原修复改良中推广应用。不同混播组合的相对总产量均大于1,说明所有组合都表现为共存关系。在豆科和禾本科的混播试验中,豆科植物更多地表现为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而禾本科植物更多地表现为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混播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下载PDF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Mite Communities in Farmland of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7
6
作者 LIN Lin GAO Meixiang +3 位作者 LIU Dong ZHANG Xueping WU Haitao WU Donghu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3期339-347,共9页
One of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in community ecology is whether communities are random or formed by deterministic mechanisms. Although many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verify non-randomness in community structure, litt... One of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in community ecology is whether communities are random or formed by deterministic mechanisms. Although many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verify non-randomness in community structure, little is known with regard to co-occurrence patterns in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communities. In this paper, we used a null model to test non-randomnes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mite communities in farmland of the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Then, we used four tests for non-randomness to recognize species pairs that would be demonstrated as significantly aggregated or segregated co-occurrences of the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mite communities. The pattern of the above-ground mite commu- nity was significantly non-random in October, suggesting species segregation and hence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dditionally, species co-occurrence patterns did not differ from randomness in the above-ground mite community in August or in below-ground mite com- munities in August and October. Only one significant species pair was detected in the above-ground mite community in August, while no significant species pairs were recognized in the above-ground mite community in October or in the below-ground mite communities in August and Octob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on-randomness and significant species pairs may not be the general rule in the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mite communities in farmland of the Sanjiang Plain at the fine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ve-ground mite below-ground mite mite communities co-occurrence patterns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species pairassociations
下载PDF
氮磷比对两种蓝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42
7
作者 孟顺龙 裘丽萍 +5 位作者 胡庚东 瞿建宏 范立民 宋超 陈家长 徐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38-1444,共7页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氮磷比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和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无论在纯培养体系还是混合培养体系中,微囊藻在中氮磷比(N/P=4.5)下生长最好,颤...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氮磷比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和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无论在纯培养体系还是混合培养体系中,微囊藻在中氮磷比(N/P=4.5)下生长最好,颤藻在低氮磷比(N/P=0.45)下生长最好;氮磷比对藻类的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明显影响,中氮磷比时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分别是高氮磷比(N/P=45)和低氮磷比时的1.38倍和1.35倍;而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则是在低氮磷比时最大,分别是高氮磷比和中氮磷比时的2.22倍和4.02倍。中、高氮磷比时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大于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而低氮磷比时则相反。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中两物种的竞争结局可初步判断,中、高氮磷比时,微囊藻在竞争中占优势,低氮磷比时,微囊藻和颤藻不稳定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 颤藻 氮磷比 种间竞争
下载PDF
塔里木荒漠优势植物——胡杨种内、种间竞争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韩路 王海珍 +1 位作者 周正立 李志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547-2552,共6页
采用逐步扩大范围的方法确定影响对象木的邻体最佳竞争范围,利用Hegyi提出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塔里木荒漠优势植物———胡杨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胡杨群落中,对象木的最适竞争距离为6 m,胡杨种内、种间竞争强... 采用逐步扩大范围的方法确定影响对象木的邻体最佳竞争范围,利用Hegyi提出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塔里木荒漠优势植物———胡杨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胡杨群落中,对象木的最适竞争距离为6 m,胡杨种内、种间竞争强度随着植株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种内竞争较种间竞争剧烈。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服从幂函数关系,从模型预测结果可知当胡杨胸径达30 cm以上时,竞争强度变化很小。因此,应在此前采取适当的人工疏伐措施来促进植株生长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竞争范围 种内 种间 竞争强度
下载PDF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产量、氮营养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被引量:72
9
作者 雍太文 杨文钰 +2 位作者 向达兵 陈小容 万燕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8,共9页
采用多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A5,麦/玉/薯)5种种植模式的生物积累和氮素吸收特性,以探讨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种间竞争力变化规律。试验通过土地当量比(... 采用多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A5,麦/玉/薯)5种种植模式的生物积累和氮素吸收特性,以探讨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种间竞争力变化规律。试验通过土地当量比(LER)、种间相对竞争力(A)、氮营养竞争比率(NCR)等指标来评定不同套作系统内的作物竞争力。结果表明,麦/玉/豆套作表现出明显的套作优势(LER>1、Awc<0、Acs>0、NCRwc<0、NCRcs>1),玉米始终占据套作系统的优势生态位,小麦、大豆处于竞争劣势;与A1、A2、A3及A5相比,麦/玉/豆套作提高了各作物在开花期(或吐丝期)与成熟期的籽粒产量与吸氮量和地上部植株的总生物量与总吸氮量;各作物的生物量与吸氮量在处理间的变化规律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以A4处理最高。麦/玉/豆套作的全年总经济产出比麦/玉/薯套作平均高28.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大豆 套作 产量 氮素吸收 种间竞争力
下载PDF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油松、白桦及山杨天然林竞争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谧 韩烁 +1 位作者 李钧涛 张金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4-186,共3页
应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计算了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及山杨(Populus dauidiana)群落的竞争强度.发现山杨群落的竞争强度最大,白桦林次之,油松林最小,三者的种内竞争均... 应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计算了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及山杨(Populus dauidiana)群落的竞争强度.发现山杨群落的竞争强度最大,白桦林次之,油松林最小,三者的种内竞争均高于种间竞争.计算距对象木2.5,5.0,7.5及10.0m范围内的竞争强度值,发现油松和山杨的竞争强度最大值出现在2.5~5.0m处;白桦的竞争强度最大值出现在5.0~7.5m处,这可能受到树种冠幅大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竞争指数 拟合 预测
下载PDF
苜蓿+玉米间作系统产量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被引量:46
11
作者 张桂国 董树亭 杨在宾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30,共9页
本试验目的在于探讨不同苜蓿+玉米间作模式下种间竞争力变化,及其对间作系统产量建成的影响。试验设苜蓿、玉米行数比分别为2∶2,3∶2,4∶2,5∶2四个间作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其所占间作面积比分别为33%∶67%,43%∶57%,50%∶50%,55%∶45%... 本试验目的在于探讨不同苜蓿+玉米间作模式下种间竞争力变化,及其对间作系统产量建成的影响。试验设苜蓿、玉米行数比分别为2∶2,3∶2,4∶2,5∶2四个间作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其所占间作面积比分别为33%∶67%,43%∶57%,50%∶50%,55%∶45%,玉米、苜蓿单作为对照组。测定各处理干物质产量,采用土地当量比(LER)、侵占力(Aam)、相对拥挤系数(RCC)等指标来评定不同间作处理系统内的作物竞争力。结果表明,在苜蓿+玉米间作系统第1年生产中,苜蓿竞争力大于玉米,所有间作处理总产量和经济产出均低于单作玉米,高于单作苜蓿,各间作处理相比以5∶2间作模式生产性能最佳。在第2年生产中,苜蓿进入高产期,始终占据间作系统的优势生态位,所有间作处理生物总产量都不低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苜蓿,经济产出均大于单作苜蓿和单作玉米,5∶2间作模式表现出最佳的生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玉米 间作 种间竞争力
下载PDF
渐危植物格木群落动态及其保护对策 被引量:18
12
作者 史军辉 黄忠良 +2 位作者 蚁伟民 欧阳学军 周小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5-69,共5页
格木(Erythrophleumfordii)是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的我国二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渐危植物之一,根据1995年和2002年对鼎湖山格木群落的全面调查数据分析表明:(1)随着格木群落不同种类的种群数量不断消长,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 格木(Erythrophleumfordii)是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的我国二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渐危植物之一,根据1995年和2002年对鼎湖山格木群落的全面调查数据分析表明:(1)随着格木群落不同种类的种群数量不断消长,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厚壳桂(C.chinensis)种群将有替代格木的优势地位的趋势;(2)格木和黄果厚壳桂都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且格木与黄果厚壳桂利用空间资源相似,种间竞争程度较高,黄果厚壳桂种群是格木种群有力竞争者;(3)虫害干扰使格木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增强。因此,在群落尺度下,格木种群保护仅靠封育可能达不到保护目的,通过对格木群落动态发展规律的了解和格木在群落中的地位认识,配合科学的人工干扰措施,降低竞争程度才可能积极有效地保护野生格木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群落动态 种间竞争 干扰 保护对策
下载PDF
小黑瓢虫与其竞争种作用系统研究:种间竞争 被引量:11
13
作者 荆英 黄建 +1 位作者 马瑞燕 韩巨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731-733,共3页
Delphastus catalinae and Serangium japonicum are the important natural enemies of Bemisia tabaci,of which,the former is exotic,and the latter is indigenous.In this paper,the influence of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on th... Delphastus catalinae and Serangium japonicum are the important natural enemies of Bemisia tabaci,of which,the former is exotic,and the latter is indigenous.In this paper,the influence of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on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D.catalinae and S.japonicum was studied under conditions of single and mixed rearing,and Lotka-Volterra equation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competition when more and less preys provided for the two ladybir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D.catalinae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S.japonicum when single rearing,and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S.japonicum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D.catalinae when mixed rearing.In the competition system of the two ladybirds,S.japonicum was dominant,while D.catalinae could exist simultane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瓢虫 种间竞争 昆虫群落 粉虱 捕食性天敌 刀角瓢虫 生物防治
下载PDF
3种竹笋夜蛾生态位及其种间竞争的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黄琼瑶 舒金平 +2 位作者 张爱良 徐天森 王浩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7-651,共5页
竹笋夜蛾是竹林笋期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应用昆虫种群生物学理论对早园竹、红竹和淡竹笋上3种夜蛾种群动态及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淡竹笋夜蛾和笋秀夜蛾在种群数量上明显占优,前者发生高峰期集中于4月底至5月初,约7 d,后者集中于5... 竹笋夜蛾是竹林笋期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应用昆虫种群生物学理论对早园竹、红竹和淡竹笋上3种夜蛾种群动态及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淡竹笋夜蛾和笋秀夜蛾在种群数量上明显占优,前者发生高峰期集中于4月底至5月初,约7 d,后者集中于5月中旬,约10 d,二者在发生时间上相互分离;竹笋禾夜蛾发生数量少,危害相对较轻。淡竹笋夜蛾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在3种夜蛾中最小,竹笋禾夜蛾和淡竹笋夜蛾的生态位相似比例较高(>0.7),种间竞争系数高达0.907 3,说明二者在利用时间资源上发生重叠,二者存在明显资源竞争,最终导致淡竹笋夜蛾种群密度和数量比例显著高于竹笋禾夜蛾。竹笋禾夜蛾的生态位宽度和笋秀夜蛾接近。3种竹笋夜蛾共存同一株竹笋的情况不存在,即使是2种夜蛾共存于同一竹笋的几率也很低,平均值也仅为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笋夜蛾 时间生态位 种间竞争 种群动态
下载PDF
pH对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生长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陈家长 王菁 +3 位作者 裘丽萍 孟顺龙 范立民 宋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9-294,共6页
pH值是藻类生长环境的重要理化指标,它可以通过改变环境酸碱度和碳酸盐平衡系统及不同形态无机碳分配关系来影响藻类的生长。为揭示水体中常见藻类的生长过程及其与pH的相互关系,设置了6.0,7.0,8.0和9.0等4个pH梯度,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水... pH值是藻类生长环境的重要理化指标,它可以通过改变环境酸碱度和碳酸盐平衡系统及不同形态无机碳分配关系来影响藻类的生长。为揭示水体中常见藻类的生长过程及其与pH的相互关系,设置了6.0,7.0,8.0和9.0等4个pH梯度,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水体条件,研究不同pH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鱼腥藻(Anabaena sp.strain PCC)和常见淡水藻类——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单种培养还是在共同培养体系中,4个pH条件下两种藻类的最大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的最适pH均为9.0,其中单种培养时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的最大生物量分别为4 473.5×104,689.6×104 cells·mL-1;共同培养时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的最大生物量分别为2 798.0×104,296.5×104 cells·mL-1。竞争试验结果表明,pH对藻类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显著影响,pH 7.0时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最大,为12.91;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则是pH 6.0时最大,为1.778。在4个pH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均大于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与单种培养相比,鱼腥藻最大藻细胞数受到明显削弱,说明普通小球藻在竞争中占优势。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控制和精准培水技术研究,以及控制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养殖水体pH值以及普通小球藻的浓度来控制鱼腥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鱼腥藻 种间竞争
下载PDF
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羊茅(Festuca ovina)群落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鑫 胡玉昆 +4 位作者 热合木都拉.阿迪拉 李凯辉 于建梅 柳妍妍 张晓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5-260,共6页
为了解高寒草原羊茅群落植物生态位特征,运用Levins生态宽度指数和Cowell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对巴音布鲁克羊茅群落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9种植物4个资源维上羊茅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为黄花棘豆、委陵菜... 为了解高寒草原羊茅群落植物生态位特征,运用Levins生态宽度指数和Cowell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对巴音布鲁克羊茅群落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9种植物4个资源维上羊茅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为黄花棘豆、委陵菜,说明羊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羊茅和紫花针茅与其他物种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最高,说明羊茅和紫花针茅与其他物种存在着较大的资源竞争。而生态位较小的物种与其他物种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较小。放牧使得羊茅群落内物种发生变化,在放牧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以羊茅和紫花针茅为优势种群的草原将向以黄花棘豆和委陵菜占优的退化方向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茅群落 生态位宽度 种间竞争 巴音布鲁克
下载PDF
氮磷质量浓度对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生长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孟顺龙 王菁 +7 位作者 裘丽萍 胡庚东 瞿建宏 范立民 宋超 吴伟 陈家长 徐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8-664,共7页
研究氮磷质量浓度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对于揭示如何通过控制环境因子促进有益藻类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繁殖,并利用藻类调节养殖环境和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设置了4个氮磷质量浓度梯度(N 0.18μg·m L-1,P0.025... 研究氮磷质量浓度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对于揭示如何通过控制环境因子促进有益藻类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繁殖,并利用藻类调节养殖环境和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设置了4个氮磷质量浓度梯度(N 0.18μg·m L-1,P0.025μg·m L-1;N 0.36μg·m L-1,P 0.050μg·m L-1;N 0.72μg·m L-1,P 0.100μg·m L-1;N 3.60μg·m L-1,P 0.500μg·m L-1),通过测算比生长速率、生长曲线、竞争抑制参数,研究了不同氮磷质量浓度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鱼腥藻(Anabaenasp.strain PCC)生长和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种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的最大藻细胞数量均随氮磷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藻细胞数量分别为198.9×105 cells·m L-1和424.8×105 cells·m L-1;氮磷质量浓度对藻类的竞争能够产生明显影响,在共培养体系中,鱼腥藻的最大藻细胞数量表现为:中高氮磷组(208.9×105 cells·m L-1)>中低氮磷组(98.3×105 cells·m L-1)>高氮磷组(64.7×105 cells·m L-1)>低氮磷组(45.3×105 cells·m L-1)。同时,种间竞争抑制参数的测算结果表明,4组氮磷质量浓度下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分别为2.599、0.564、0.772、1.618,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分别为0.434、0.321、0.466、-8.899,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均大于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低氮磷质量浓度时,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最大,为2.599;中高氮磷质量浓度时,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最大,为0.466。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中的两物种竞争结局可初步判断,低、中高氮磷、高氮磷质量浓度时,鱼腥藻在竞争中占优势;中低氮磷质量浓度时,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稳定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鱼腥藻 种间竞争
下载PDF
温度对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生长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菁 裘丽萍 +3 位作者 孟顺龙 范立民 宋超 陈家长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27-1134,共8页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鱼腥藻(Anabaena sp.strain PCC)和常见淡水藻类——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在单种培养和共同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的最大藻细胞浓度随着温度的升...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鱼腥藻(Anabaena sp.strain PCC)和常见淡水藻类——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在单种培养和共同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的最大藻细胞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鱼腥藻生长最适温度为30—35℃。温度对藻类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明显影响,鱼腥藻在温度为15℃时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分别是25℃、30℃、35℃时的1.24倍、1.14倍和1.12倍;而普通小球藻在30℃时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分别是15℃、25℃、35℃条件下的4.25倍、2.03倍和1.20倍。在4个试验温度下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均大于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可推断,在4个温度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在竞争中不稳定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鱼腥藻 温度 种间竞争
下载PDF
光照对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生长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孟顺龙 裘丽萍 +7 位作者 王菁 胡庚东 瞿建宏 范立民 宋超 吴伟 陈家长 邴旭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54-1659,共6页
研究光照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对于揭示如何通过控制环境因子促进有益藻类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繁殖,并最终实现利用藻类调节养殖生态环境和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试验设置了660、2200、4400、6 6001×4个光... 研究光照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对于揭示如何通过控制环境因子促进有益藻类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繁殖,并最终实现利用藻类调节养殖生态环境和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试验设置了660、2200、4400、6 6001×4个光照梯度,通过测算比生长速率、生长曲线、竞争抑制参数,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鱼腥藻(Anabaena sp.strain PCC)生长和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种培养条件下,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的最大藻细胞浓度呈现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升高的趋势;普通小球藻在660、2200、4400、66001x光照强度下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的时间分别为14、15、17、17 d,最大藻细胞浓度分别为961.2×10~4、1858.3×10~4、3 258.8×10~4、3227.2×10~4 cells·mL^(-1);鱼腥藻在4个光照下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的时间分别为17、18、21、21 d,最大藻细胞浓度分别为4 018.3×10~4、8 325.0×10~4、10552.8×10~4、10 073.4×10~4 cells·mL^(-1)。共同培养条件下,光照强度对两种藻的竞争作用产生显著影响。同时,种间竞争抑制参数的测算结果表明,4组光照强度下,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均小于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光照强度66001x时,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最大,为7.94;光照强度44001x时,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最大,为0.45。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中两物种的种间竞争结局可初步判断,光照强度22001x时,普通小球藻在竞争中占优势;光照强度为660、4400、66001x时,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不稳定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鱼腥藻 光照强度 种间竞争
下载PDF
海洋卡盾藻与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种间竞争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朝晖 袁美玲 +1 位作者 骆育敏 赵建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6-344,共9页
研究了不同起始细胞密度与硅酸盐浓度对海洋卡盾藻(Cm)与中肋骨条藻(Sc)及锥状斯氏藻(St)之间种间竞争的影响,利用竞争抑制参数对相互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引入体积竞争抑制系数的概念。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的环境容量不受起始细... 研究了不同起始细胞密度与硅酸盐浓度对海洋卡盾藻(Cm)与中肋骨条藻(Sc)及锥状斯氏藻(St)之间种间竞争的影响,利用竞争抑制参数对相互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引入体积竞争抑制系数的概念。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的环境容量不受起始细胞密度(100—3600cells/mL)的影响,但随着起始接种密度的增加,达到最大细胞密度和进入稳定生长期的时间均提前。在硅缺乏的条件下,中肋骨条藻仍能保持一定生长,并能在与海洋卡盾藻之间的种间竞争中保持数量优势,但硅酸盐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其种间竞争。初始细胞密度和接种比例对3种赤潮藻类之间的种间竞争影响明显,总体来说海洋卡盾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当海洋卡盾藻细胞密度远远高于中肋骨条藻时(Cm:Sc=6:1),海洋卡盾藻才能在与中肋骨条藻的竞争中取胜;而在与海洋卡盾藻共培养条件下,锥状斯氏藻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其对海洋卡盾藻的体积抑制系数(α')是后者(β')的27—100倍。但在所有处理中均没有绝对优胜者,竞争结果都会出现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种间竞争 起始密度 中肋骨条藻 锥状斯氏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