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emoselective transfer hydrogenation to nitroarenes mediated by oxygen-implanted MoS_2 被引量:1
1
作者 Chaofeng Zhang Xu Wang +4 位作者 Mingrun Li Zhixin Zhang Yehong Wang Rui Si Feng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69-1578,共10页
We present an efficient approach for the chemoselective synthesis of arylamines from nitroarenes and formate over an oxygen-implanted MoS2 catalyst(O-MoS2).O-MoS2 was prepared by incomplete sul idation and reduction... We present an efficient approach for the chemoselective synthesis of arylamines from nitroarenes and formate over an oxygen-implanted MoS2 catalyst(O-MoS2).O-MoS2 was prepared by incomplete sul idation and reduction of an ammonium molybdate precursor.A number of Mo-O bonds were implanted in the as-synthesized ultrathin O-MoS2 nanosheets.As a consequence of the different coordination geometries of O(Mo O2) and S(MoS2),and lengths of the Mo-O and Mo-S bonds,the implanted Mo-O bonds induced obvious defects and more coordinatively unsaturated(CUS) Mo sites in O-MoS2,as confirmed by X-ray diffraction,Raman spectroscopy,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and 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various MoS2-based materials.O-MoS2 with abundant CUS Mo sites was found to efficiently catalyze the chemoselective reduction of nitroarenes to arylam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2 Coordinative unsaturated Mo NITROARENE transfer hydrogenation formate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下载PDF
氢分压对种间氢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建昌 张无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5期21-25,共5页
在厌氧消化的产氢产乙酸阶段,从反应动力学来看,在标准生理状态下的ΔG°′均为正值,表明丙酸丁酸以及乙醇的产氢产乙酸是不能进行的。然而,在产甲烷的作用下,通过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间的种间氢转移,体系中的氢分压大为降低,使... 在厌氧消化的产氢产乙酸阶段,从反应动力学来看,在标准生理状态下的ΔG°′均为正值,表明丙酸丁酸以及乙醇的产氢产乙酸是不能进行的。然而,在产甲烷的作用下,通过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间的种间氢转移,体系中的氢分压大为降低,使整个消化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文章以产氢产乙酸作用和产甲烷作用的热力学反应为基础,分别导出它们的自由能与氢分压的关系,分析了氢分压对种间氢转移的影响,得出两类菌群间种间氢转移的理论氢分压范围。进而引入细胞代谢最小能量子概念,对理论氢分压进行修正,得出沼气发酵适宜的理论氢分压范围和最佳氢分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分压 种间氢转移 厌氧消化 产氢产乙酸 产甲烷
下载PDF
催化氢转移还原肟成胺 被引量:5
3
作者 尤启冬 周后元 +1 位作者 王其灼 雷兴翰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316-318,共3页
用甲酸铵/钯-炭的催化氢转移还原体系还原肟类化合物成胺。该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收率可达84~96%。
关键词 催化氢 转移 还原 甲酸铵
下载PDF
甲酸铵在催化转移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孙利民 孟昭力 吉爱国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79-282,共4页
综述甲酸铵在含氮功能基的还原、脱芳卤、脱保护基、和酮的反应以及在不饱和酮的还原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甲酸铵 催化转移氢化 应用
下载PDF
3,5-二羟基苯甲酸转移加氢制备-3,5-二氧代环己烷羧酸 被引量:6
5
作者 郑纯智 张继炎 王日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3-317,共5页
以3,5 二羟基苯甲酸为原料,采用Pd/C〔w(Pd)=5%〕催化剂,通过转移加氢法合成了3,5 二氧代环己烷羧酸。考察了适宜的催化剂制备及反应条件:浸渍制备的PdCl2/C经氢气还原,以甲酸钠为氢供体,水作溶剂,在90℃下反应2h,经HPLC分析得3,5 二氧... 以3,5 二羟基苯甲酸为原料,采用Pd/C〔w(Pd)=5%〕催化剂,通过转移加氢法合成了3,5 二氧代环己烷羧酸。考察了适宜的催化剂制备及反应条件:浸渍制备的PdCl2/C经氢气还原,以甲酸钠为氢供体,水作溶剂,在90℃下反应2h,经HPLC分析得3,5 二氧代环己烷羧酸的收率为95%。得到的3,5 二氧代环己烷羧酸粗产物经柱层析分离得到纯品,并以1HNMR和元素分析法进行确证。催化剂经过XRD表征,确认了活性组分是原子态的Pd。并对催化剂失活原因做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加氢 3 5-二氧代环己烷羧酸 3 5-二羟基苯甲酸 5%Pd/C 甲酸钠 氢供体
下载PDF
间苯二酚转移加氢制备1,3-环己二酮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国华 郑纯智 王日杰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16,共4页
用转移加氢法由间苯二酚合成了1,3-环己二酮。适宜的反应条件为:以氢气还原的5%Pd/C 为催化剂,甲酸钠为氢供体,水作溶剂,在70℃反应1 h,1,3-环己二酮的收率为82.1%(HPLC)。考察了 PdCl_2/C的还原方式。催化剂经 XRD 表征确认了其活性组... 用转移加氢法由间苯二酚合成了1,3-环己二酮。适宜的反应条件为:以氢气还原的5%Pd/C 为催化剂,甲酸钠为氢供体,水作溶剂,在70℃反应1 h,1,3-环己二酮的收率为82.1%(HPLC)。考察了 PdCl_2/C的还原方式。催化剂经 XRD 表征确认了其活性组分是原子态的 Pd,初步确定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杂质堵塞了活性炭载体中的微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加氢 1 3-环己二酮Pd/C 间苯二酚 甲酸钠
下载PDF
H_2和CO在甲醇和甲酸甲酯中的体积传质系数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白亮 赵玉龙 +1 位作者 钟炳 彭少逸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49-553,共5页
利用一立升的高压搅拌釜,在不同的温度(296~373K)、气体压力(1.0~5.0MPa)下,研究了H_2、CO在甲醇和甲酸甲酯中的体积传质系数(k1a),并对H_2-甲醇体系,研究了不同搅拌速度(800~1200r/... 利用一立升的高压搅拌釜,在不同的温度(296~373K)、气体压力(1.0~5.0MPa)下,研究了H_2、CO在甲醇和甲酸甲酯中的体积传质系数(k1a),并对H_2-甲醇体系,研究了不同搅拌速度(800~1200r/min)和颗粒浓度(0~15W%)对H2在甲醇中的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实验中发现:气体在两种液体介质中的体积传质系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气体分压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种液体介质中,H_2的体积传质系数高于CO,对于同一种气体,在甲酸甲酯中的传质系数高于甲醇中的传质系数。对H_2-甲醇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搅拌速度可以增加H_2的体积传质系数,但颗粒浓度的增加则降低H_2在甲醇中的体积传质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一氧化碳 甲醇 甲酸甲酯 体积 传质系数
下载PDF
甲酸铵催化转移氢化还原肽链中的芳香硝基——对氨基苯丙氨酸的间接引入 被引量:9
8
作者 高永清 周宁 +3 位作者 吕玉健 史卫国 程卯生 刘克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8-722,共5页
研究了用甲酸铵催化转移氢化法(AF-CTH)对不同类型肽中的芳香硝基的还原行为,这些肽类化合物包括促黑激素(MSH:四肽)、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十肽)和强腓肽(十七肽)的类似物.用HPLC对还原过程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除含对氯苯丙氨... 研究了用甲酸铵催化转移氢化法(AF-CTH)对不同类型肽中的芳香硝基的还原行为,这些肽类化合物包括促黑激素(MSH:四肽)、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十肽)和强腓肽(十七肽)的类似物.用HPLC对还原过程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除含对氯苯丙氨酸残基的LHRH类似物因发生脱氯副反应不适合用AF-CTH还原外,其余序列还原过程中均无明显副反应发生,硝基几乎定量地转化成为相应的氨基,实现了对氨基苯丙氨酸向肽链的间接引入.另外发现,硝基还原所需的时间与肽链长度有关,肽链越长,还原所需时间越长,但与其在序列中的位置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黑激素 促黄体素释放激素 强腓肽 甲酸铵催化转移氢化 硝基还原
下载PDF
甲酸铵-Pd/C体系进行胺化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戴立言 胡斯军 +2 位作者 尹胜 王晓钟 陈英奇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61-165,共5页
介绍了一种用于羰基胺化的合成方法.该方法以酮为底物,HCOONH4为氢源和氮源,Pd/C为催化剂,CH3OH与H2O为溶剂,对羰基进行还原胺化制得相应的胺.甲酸铵作为氢供体,具有廉价、易得、还原性能好等优点,Pd/C催化加氢可使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进... 介绍了一种用于羰基胺化的合成方法.该方法以酮为底物,HCOONH4为氢源和氮源,Pd/C为催化剂,CH3OH与H2O为溶剂,对羰基进行还原胺化制得相应的胺.甲酸铵作为氢供体,具有廉价、易得、还原性能好等优点,Pd/C催化加氢可使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该方法反应速度快、后处理方便、选择性好.最佳反应条件:常温常压、CH3OH∶H2O(V∶V)=9∶1、HCOONH4∶原料∶Pd/C(M∶M∶M)=100∶10∶1.实验过程中,分别对2-金刚烷酮;5-氨基羟基-2-金刚烷酮;3-奎宁酮进行了胺化反应研究,获得较好的结果,产物均经1H-NMR、GC-MS或MS确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铵 Pd C 催化转移氢化(CTH) 2-金刚烷胺 4-氨基金刚烷-1-醇 3-氨基奎宁
下载PDF
地层H_2S侵入时井筒压力变化规律及控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窦亮彬 李根生 +2 位作者 沈忠厚 田守嶒 吴春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77-883,共7页
随着我国酸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深入,处于对井控安全的考虑,需对酸性气体侵入后井筒多相流动及相态转变规律进行研究。针对H_2S特殊的物理性质,并考虑其在井筒内相态变化,建立了钻井过程中H_2S侵入时井筒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将井筒传... 随着我国酸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深入,处于对井控安全的考虑,需对酸性气体侵入后井筒多相流动及相态转变规律进行研究。针对H_2S特殊的物理性质,并考虑其在井筒内相态变化,建立了钻井过程中H_2S侵入时井筒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将井筒传热、压力与H_2S物性参数耦合迭代计算,给出了求解方法并编写程序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井口回压较小时,H_2S在环空上升过程中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相态转变点上部为气液两相流,其压力梯度较小,下部为井筒单相流,其压力梯度较大。H_2S侵入速度对环空压力和相变井深均有影响。随着侵入量增大,井底压力先急剧减小,后基本保持不变,而相变井深先增大后减小。井口回压对井底压力影响较大。随着井口回压增大,井底压力增大,但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井口回压不仅可以控制井筒是否发生相变,而且对相变井深位置影响十分大。对是否考虑传热对相变井深和井底压力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对提高酸性油气藏开发勘探安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地层流体侵入 井筒压力 井筒传热 相态转变
下载PDF
相转移法制备Cu-Cr甲酸甲酯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泽善 张池明 +2 位作者 董浚修 陈诵英 彭少逸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95-399,共5页
用戊酸铜作金属表面活性剂相转移制备了CuCr合成甲醇催化剂。结果发现相转移制备的产物具有与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不同的晶相结构,其粒子也要小得多,表面覆盖式CuCr催化剂程序升温还原后表面主要为Cu(Ⅰ)。用于由甲酸甲... 用戊酸铜作金属表面活性剂相转移制备了CuCr合成甲醇催化剂。结果发现相转移制备的产物具有与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不同的晶相结构,其粒子也要小得多,表面覆盖式CuCr催化剂程序升温还原后表面主要为Cu(Ⅰ)。用于由甲酸甲酯加氢制甲醇的活性显著高于共沉淀催化剂,其选择性近似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转移 CuCr催化剂 甲醇 甲酸甲酯加氢
下载PDF
硬脂酸降解菌与嗜氢产甲烷杆菌共培养物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宇华 钱泽澍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75-79,共5页
本文介绍基本纯化的产氢乙酸的硬脂酸降解菌与嗜氢产甲烷杆菌的共培养物(LDB2-M2)在等当量的CaCl_2存在下,能降解C_1~C_18饱和脂肪酸;游离的硬脂酸能抑制M2的产甲烷活性;LDB 2短时间接触H_2,导致其活性暂时性抑制;当氢营养细菌数明显... 本文介绍基本纯化的产氢乙酸的硬脂酸降解菌与嗜氢产甲烷杆菌的共培养物(LDB2-M2)在等当量的CaCl_2存在下,能降解C_1~C_18饱和脂肪酸;游离的硬脂酸能抑制M2的产甲烷活性;LDB 2短时间接触H_2,导致其活性暂时性抑制;当氢营养细菌数明显高于产氢产乙酸细菌数时,在分离过程中不必加其他氢营养菌作为伴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脂酸降解菌 产甲烷菌 互营联合
下载PDF
丁酸盐降解菌与氢营养菌的互营联合条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晓航 钱泽澍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403-408,共6页
以丁酸盐降解菌、脱硫弧菌和产甲烷菌为材料,研究了影响互营联合降解丁酸盐的各种因素.观察到气相中存在0.75×1.013×105PaH2时丁酸降解受到抑制,同时进行振荡培养则抑制作用更为强烈.振荡培养对丁酸降解菌-脱硫弧菌共培养物... 以丁酸盐降解菌、脱硫弧菌和产甲烷菌为材料,研究了影响互营联合降解丁酸盐的各种因素.观察到气相中存在0.75×1.013×105PaH2时丁酸降解受到抑制,同时进行振荡培养则抑制作用更为强烈.振荡培养对丁酸降解菌-脱硫弧菌共培养物无明显影响,但对丁酸降解菌-甲烷螺菌共培养物有一定抑制作用.当硫酸盐存在时,脱硫弧菌通过对氢的竞争作用而抑制了甲烷菌的代谢,却促进了丁酸的降解.无硫酸盐时,脱硫弧菌能与产甲烷菌通过互营联合分解乳酸盐,,生成甲烷和乙酸,在该条件下,乳酸盐降解时产生的氢对丁酸降解有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盐降解菌 氢营养菌 互营联合
下载PDF
铁氧化物促进微生物直接种间电子传递的机理及其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剑锋 王艳琼 王红武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56-1868,共13页
厌氧消化常作为高负荷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的手段,经济高效,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过程由不同的微生物群体介导,微生物之间形成共生关系,从而克服代谢过程的热力学障碍.在共生关系中,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过程极其重要,有机物氧化菌与产甲烷... 厌氧消化常作为高负荷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的手段,经济高效,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过程由不同的微生物群体介导,微生物之间形成共生关系,从而克服代谢过程的热力学障碍.在共生关系中,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过程极其重要,有机物氧化菌与产甲烷菌一般通过种间氢或甲酸传递进行种间间接电子传递.随着研究进行,人们发现了电子传递效率更高的直接种间电子传递,可实现微生物之间直接电子交换,而不需要如氢气、甲酸等作为电子传递载体.目前研究已表明具有导电性质的材料如某些碳材料以及铁氧化物能够促进直接种间电子传递.为加深对种间电子传递的理解以期提高厌氧消化效率,本文陈述了厌氧消化种间氢传递和直接种间电子传递的机理以及非铁氧化物促进直接种间电子传递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铁氧化物促进直接种间电子传递的研究进展,并分别从热力学、动力学、理化性质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铁氧化物促进直接种间电子传递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直接种间电子传递 种间氢传递 铁氧化物 异化铁还原
下载PDF
污泥厌氧消化中氢分压的降低途径探讨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长文 蒲贵兵 +2 位作者 吕波 何东 尹洪军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0年第4期79-82,共4页
从生物因子及非生物因子的角度出发,对污泥厌氧消化中氢分压的降低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种间氢转移、生物固定床、不搅拌或缓慢搅拌、减小互营联合微生物之间的距离、适当提高体系pH值、适当降低体系温度、降低水力停留时间、设计... 从生物因子及非生物因子的角度出发,对污泥厌氧消化中氢分压的降低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种间氢转移、生物固定床、不搅拌或缓慢搅拌、减小互营联合微生物之间的距离、适当提高体系pH值、适当降低体系温度、降低水力停留时间、设计有利于氢气释放的厌氧消化反应器、采用惰性气体(如氩气、氮气等)对发酵液中产生的氢气进行吹脱等均可有效降低消化体系的氢分压,进而对消化反应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污泥 氢分压 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种间氢转移
下载PDF
超声波法合成对氨基苯甲酸
16
作者 刘章 《化工时刊》 CAS 2011年第4期24-25,共2页
用乙醇作溶剂,对硝基苯甲酸经超声波辐射Pt/C催化甲酸铵转移加氢,于室温下反应5 min,以90.5%的收率合成了对氨基苯甲酸,产物的结构经IR、1H-NMR、MS及元素分析得以表征。
关键词 对氨基苯甲酸 超声波辐射 甲酸铵 转移加氢
下载PDF
不同合金对电动车内化成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17
作者 李臣 《蓄电池》 2013年第3期121-125,共5页
本文通过对电动车电池内化成与外化成生产工艺的差异对比,结合对铅锑镉合金和铅钙合金各自特点的分析,同时依据相关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剖析了合金中微量元素的作用及在充电过程中对充电结果的衍变影响,全面阐述了不同合金对电动车内化成... 本文通过对电动车电池内化成与外化成生产工艺的差异对比,结合对铅锑镉合金和铅钙合金各自特点的分析,同时依据相关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剖析了合金中微量元素的作用及在充电过程中对充电结果的衍变影响,全面阐述了不同合金对电动车内化成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化成 外化成 合金 析氢过电位 氧复合 锑转移 无锑效应 循环寿命 失水
下载PDF
微生物互营产甲烷过程中的种间电子传递
18
作者 张瀚云 周瑾洁 +1 位作者 张翠景 李猛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47-2065,共19页
甲烷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是典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也是碳循环中的重要物质组成。大气中约74%的甲烷由产甲烷古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互营产生,种间电子传递(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IET)是微生物菌群降低热力学能垒、实现互营... 甲烷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是典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也是碳循环中的重要物质组成。大气中约74%的甲烷由产甲烷古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互营产生,种间电子传递(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IET)是微生物菌群降低热力学能垒、实现互营产甲烷的核心过程。IET可分为间接种间电子传递(mediated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MIET)和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DIET)两种类型,其中MIET依赖氢气、甲酸等载体完成电子的远距离传输,而DIET则依赖导电菌毛、细胞色素c等膜蛋白,通过微生物的直接接触实现电子传递。本文将从IET的研究历程出发,从电子传递机制、微生物种类、生态多样性等方面对微生物互营产甲烷过程中的两种IET类型进行比较,最后对未来待探索的方向进行展望。本综述有助于加深对微生物互营产甲烷过程中IET的理解,为解决由甲烷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互营 种间电子传递 厌氧产甲烷 种间氢/甲酸传递 直接种间电子传递
原文传递
互营氧化产甲烷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杰 陆雅海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0-927,共8页
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也是典型的可再生性生物质能源。目前约70%的大气甲烷排放来源于产甲烷微生物过程。在产甲烷环境中,产甲烷菌与互营细菌形成互营关系,从而克服有机质厌氧分解反应的热力学能垒,实现短链脂肪酸和醇类物质的互营氧... 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也是典型的可再生性生物质能源。目前约70%的大气甲烷排放来源于产甲烷微生物过程。在产甲烷环境中,产甲烷菌与互营细菌形成互营关系,从而克服有机质厌氧分解反应的热力学能垒,实现短链脂肪酸和醇类物质的互营氧化产甲烷过程。该过程中,种间电子传递是关键步骤。本文首先概述了甲烷的研究意义及微生物互营降解有机质产甲烷的过程,然后分别综述了种间H2转移、种间甲酸转移和种间直接电子传递这3种种间电子传递机制的起源、发展、研究现状和未来所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营产甲烷 种间H2转移 种间甲酸转移 种间直接电子传递
原文传递
稀土和磷改性对裂化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从华 邓友全 +2 位作者 高雄厚 孙书红 丁伟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我们采用稀土以及稀土和磷两种方式对Y型沸石表面进行修饰,NH3-TPD测试表明稀土和磷复合改性Y沸石(P-RE-USY)的酸性分布更集中在中强酸范围.在固定床和提升管装置上评价了含有P-RE-USY沸石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经过稀土和磷复合改性,增强... 我们采用稀土以及稀土和磷两种方式对Y型沸石表面进行修饰,NH3-TPD测试表明稀土和磷复合改性Y沸石(P-RE-USY)的酸性分布更集中在中强酸范围.在固定床和提升管装置上评价了含有P-RE-USY沸石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经过稀土和磷复合改性,增强了沸石孔道的酸性中心,而表面活性中心在磷和稀土相互作用的改性中得以减少和弱化.这种修饰作用引导更多的烃分子进入沸石孔道中进行反应,减少了烃分子通过表面反应形成大量烯烃分子的几率.同时,由于烯烃的降低不完全来自二次氢转移反应的饱和过程,所以,适度降低二次反应有效地减少了中间馏分油的裂解,提高了柴油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沸石 稀土 催化裂化反应 表面修饰 减少烯烃生成 柴油收率 氢转移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