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b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Rice Varieties Developed Through Indica and Japonica Crossing
1
作者 XUZheng-jin LIJin-quan +3 位作者 HUANGRui-dong JIANGJian CHENWen-fu ZHANGLong-bu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5-80,共6页
Six characteristics, i.e., hull color, chaff and leaf pubescences, length of 1st and 2nd rachis, grain length/width ratio andphenol reaction, of rice progenies from indica and japonica crossing were studied using the ... Six characteristics, i.e., hull color, chaff and leaf pubescences, length of 1st and 2nd rachis, grain length/width ratio andphenol reaction, of rice progenies from indica and japonica crossing were studied using the Chengs index classification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1 generations performed more like indica, while F2 generations were approximately ina normal distribution. Both of the rice progenies were more affected by indica and female parents than by japonica andmale parents. Among the six Chengs index traits of the parents and F1 generations, and between the traits and Chengsindexe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oth at a=0.05 and a=0.01) were found in most case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found among the 6 Chengs index traits of F2 generations in most cases, bu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0.01) existedbetween these traits and Chengs indexes. The six Chengs index traits of F2 ranged successively, and many individualsshowed over-parent genetics, with the same trends in both direct cross and reciprocal cross. Among the 6 index traits,chaff and leaf pubescences almost presented in a two-peak value, while the others in a mono-peak value. The hull color,phenol reaction and length of 1st and 2nd rachis were distributed in deviation, with the first two traits presented more injaponica individuals and the last trait more in indica. The grain length/width ratios were nearly in a normal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indica and japonica crossing Chengs index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Traits in the F_2 Progeny of Two Crosses of indica/japonica in Rice (Oryza sativa)
2
作者 ZHANOZai-jun LIANGCheng-ye ZHUYing-guo 《Rice science》 SCIE 2003年第1期23-28,共6页
Comparison of seed setting rate, plant height and Cheng's morphological traits were made between the F_2 progeny of indica-japonica hybrids, 02428/Pei'ai 64 and Taichung 65/Teqing. There existed resemblance no... Comparison of seed setting rate, plant height and Cheng's morphological traits were made between the F_2 progeny of indica-japonica hybrids, 02428/Pei'ai 64 and Taichung 65/Teqing. There existed resemblance normal distribution in plant height, and the distribution had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ed setting rate and plant height in F_1 progeny, suggesting that there were no gametic selection for the plant height in the F_2 progeny of indica-japoniea hybrids. An average seed setting rate of the F_2 was equal to the F_1 populations in the recombination of 02428/Pei'ai 64 in which there was an excellent cross compatibility, but the remarkable increase in the seed setting rate from the F_1 to F_2 in Taichung 65/Teqing, indicating that gametic selection only took place in the indica-japonica crosses with low cross compatibility while null or little in the hybrids with high compatibility. There were many intermediate types among the leaf pubescence, color of hull at heading, and length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panicle internode, and these Cheng's morphological traits was distributed normally; there were also a little intermediate types in hull hairness and phenol reaction with bi-peak distribution; while length to width ratio of grain was inclined to the japonica types obviously showing a skewed distribution in the F2 population. Although Cheng's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F_2 populations had inconsistent distribution types, Cheng's morphological traits index showed normal distribution, which suggested that intermediate types, i.e. indicalinous or japonicalinous, were primary in F_2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indica-japonica crosses genetic effect generations DISTRIBUTION morphological traits seed setting rate plant height
下载PDF
Genetic dissection of top three leaf traits in rice using progenies from a japonica × indica cross 被引量:1
3
作者 Changbin Yin Huihui Li +12 位作者 Zhigang Zhao Zhiquan Wang Shijia Liu Liangming Chen Xi Liu Yunlu Tian Juan Ma Lidong Xu Dashuang Zhang Susong Zhu Danting Li Jianmin Wan Jiankang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866-880,共15页
The size of the top three leaves of rice plants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yield;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quantitative traits representing leaf size (e.g., length and width) when breeding novel rice varie... The size of the top three leaves of rice plants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yield;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quantitative traits representing leaf size (e.g., length and width) when breeding novel rice varieties. It is challenging to measure such traits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field, a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genetic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size of the top three leaves. In the present study, a population of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and reciprocal single chromosomal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SSSLs) derived from the progeny of a japonica Asominori x indica IR24 cross were grown under four divers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ix morphological traits associated with leaf size were measured,namely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flag, second and third leaves. In the RIL population, 49 QTLs were identified that clustered in 30 genomic region. Twenty-three of these QTLs were confirmed in the SSSL population. A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ly reported genes/QTLs revealed eight novel genomic regions that contained uncharacterized ORFs associated with leaf size. The QTL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for marker- assisted breeding and for fine mapping of novel genetic elements controlling leaf size in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ca cross Genetic dissection of top three leaf traits in rice using progenies from a japonica RIL
原文传递
籼粳稻杂交育成品种的亚种特征性状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22
4
作者 徐正进 李金泉 +4 位作者 姜健 荆彦辉 张文忠 陈温福 张龙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35-739,共5页
采用程氏指数法研究的结果表明 :95个籼粳杂交育成水稻品种均划入粳型或偏粳型 ;6项亚种特征性状中穗壳色、酚反应、稃毛、叶毛及籽粒长宽比全部或大多表现典型粳型特性 ,少量为中间型或偏向籼型 ,穗节长表现中间类型最多 ,极少数为籼... 采用程氏指数法研究的结果表明 :95个籼粳杂交育成水稻品种均划入粳型或偏粳型 ;6项亚种特征性状中穗壳色、酚反应、稃毛、叶毛及籽粒长宽比全部或大多表现典型粳型特性 ,少量为中间型或偏向籼型 ,穗节长表现中间类型最多 ,极少数为籼型和粳型 ;籼粳杂交F1 和育成品种的程氏指数和亚种特征性状与经济性状关系不密切 ,而F2 的相关性明显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稻 杂交品种 亚种 特征性状 经济性状 程氏指数法
下载PDF
水稻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及其遗传的研究 被引量:68
5
作者 徐正进 陈温福 +2 位作者 张龙步 彭应财 张俊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7-172,共6页
1987~1990年以包括典型粳型、典型籼型、通过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偏粳型和偏籼型4种类型共68个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及其遗传。结果表明:无论亚种间还是不同亚种的类型间,穗颈大维管束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亚种内... 1987~1990年以包括典型粳型、典型籼型、通过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偏粳型和偏籼型4种类型共68个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及其遗传。结果表明:无论亚种间还是不同亚种的类型间,穗颈大维管束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亚种内类型间的差异则未达到显著水平;穗颈小维管束数亚种间差异不显著,但亚种内类型间有一定差异;第2节间与穗颈大维管束数之比和穗颈大小维管束数之比的变异趋势与穗颈大维管束数相似,而且较后者更为稳定,可作为籼粳亚种分类的2个参考解剖指标;籼粳亚种间杂交,穗颈大维管束数在F_1接近双亲平均值,F_2呈连续变异,接近正态分布,正反交F_1表现和F_2分离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类 亚种间杂交 穗颈维管束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特性表现与分类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徐正进 李金泉 +3 位作者 黄瑞冬 姜健 陈温福 张龙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571-1575,共5页
应用程氏指数法研究了籼粳稻杂交后代穗壳色、叶毛、稃毛、穗节长、籽粒长宽比、酚反应等 6个亚种特征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 ,F1表现为偏籼型 ,F2 接近正态分布 ,籼型和母本的影响略大于粳型和父本 ;亲本及其F1的上述特征性状与程氏指... 应用程氏指数法研究了籼粳稻杂交后代穗壳色、叶毛、稃毛、穗节长、籽粒长宽比、酚反应等 6个亚种特征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 ,F1表现为偏籼型 ,F2 接近正态分布 ,籼型和母本的影响略大于粳型和父本 ;亲本及其F1的上述特征性状与程氏指数之间及相互之间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F2 特征性状相互之间相关性大多不显著 ,但与程氏指数的相关性仍然达到极显著水平 ;F2 这 6种特征性状均为连续变异 ,有相当比例的个体表现超亲遗传 ,正反交趋势一致 ;叶毛和稃毛接近双峰曲线 ,其余性状均呈单峰曲线分布 ,穗壳色、酚反应和穗节长呈现偏态分布 ,前两者粳型个体比例大 ,后者籼型个体比例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稻 杂交后代 亚种 特性表现 程氏指数
下载PDF
北方粳稻新株型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72
7
作者 徐正进 陈温福 +4 位作者 张文忠 周淑清 刘丽霞 张龙步 杨守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407-1413,共7页
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4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主,从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北方粳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超高产有关的生理与遗传基础问题,指出新株型超高产育种是实现水稻单产第三... 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4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主,从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北方粳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超高产有关的生理与遗传基础问题,指出新株型超高产育种是实现水稻单产第三次飞跃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育种 株型 北方粳稻 水稻 籼粳稻 沈阳农业大学 新品种选育 研究进展 生理 问题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徐海 刘宏光 +5 位作者 杨莉 朱春杰 王嘉宇 杨乾华 徐正进 郑家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0-377,共8页
以中优早8号×丰锦F6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在辽宁和四川两个不同的生态区种植,研究亚种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试材在两个地区都呈偏粳分布。不同生态条件下亚种特征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上四川表现比辽宁更加偏粳。进一步分析显... 以中优早8号×丰锦F6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在辽宁和四川两个不同的生态区种植,研究亚种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试材在两个地区都呈偏粳分布。不同生态条件下亚种特征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上四川表现比辽宁更加偏粳。进一步分析显示,籼及偏籼型四川比辽宁表现更加偏籼,而粳及偏粳型更加偏粳。生态条件对程氏指数6性状的影响因性状而异,1-2穗节长、叶毛四川比辽宁偏粳,籽粒长宽比、抽穗时壳色四川比辽宁偏籼。生态条件对程氏指数6性状间和程氏指数与维管束性状间的相关性也有显著影响。籼粳稻杂交后代的维管束性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有显著变化,四川穗颈大维管束数比辽宁明显减少,而穗颈小维管束数和第二节间小维管束数明显增加,大小维管束比降低,大维管束比增加。总体上虽然有大小维管束比籼型>粳型,大维管束比籼型<粳型的趋势,但是大小维管束比和大维管束比不能作为籼粳稻分类的指标,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特性与维管束性状已经重新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环境 籼粳杂交 籼粳亚种分类
下载PDF
籼粳亚种间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春优58的选育 被引量:28
9
作者 吴明国 林建荣 +2 位作者 宋昕蔚 阮关海 李春寿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19,共3页
春优58是用早花时矮秆晚粳不育系春江12A与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CH58配组育成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具有营养生长旺盛、产量高、适应性广、米质较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等特点,2007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 春优58是用早花时矮秆晚粳不育系春江12A与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CH58配组育成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具有营养生长旺盛、产量高、适应性广、米质较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等特点,2007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 春优58 高产 选育
下载PDF
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31
10
作者 陈温福 徐正进 张龙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共6页
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近20年来从事超级稻育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主线,从基本理论、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并讨论了与粳型超级稻有关的生理和遗传问题,指出开发推广超级稻是提高北... 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近20年来从事超级稻育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主线,从基本理论、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并讨论了与粳型超级稻有关的生理和遗传问题,指出开发推广超级稻是提高北方粳稻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北方水稻生产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与方法 超级稻 粳型 沈阳农业大学 综合生产能力 水稻研究所 新品种选育 跨越式发展 育种技术 综合评述 北方粳稻 水稻生产 遗传 生理
下载PDF
水稻亚种间的亲和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云碧 王建军 申宗坦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13-118,共6页
对160个亚种间F_1结实率的分析表明,籼稻 IR58和二九丰、粳稻秀水117和T8340具有较好的亚种间亲和性。43个粳稻品种分别与 IR58和二九丰测交,其成对 F_1的结实率随粳稻品种不同而出现 IR58/粳高于二九丰/粳、二九丰/粳高于 IR58/粳或两... 对160个亚种间F_1结实率的分析表明,籼稻 IR58和二九丰、粳稻秀水117和T8340具有较好的亚种间亲和性。43个粳稻品种分别与 IR58和二九丰测交,其成对 F_1的结实率随粳稻品种不同而出现 IR58/粳高于二九丰/粳、二九丰/粳高于 IR58/粳或两者相似的情形,其最大差值可达72.6个百分点。10个籼稻品种分别与秀水117和 T8340杂交,其F_1结实率均以秀水117/籼较高,成对F_1结实率的最大差值可达39.6个百分点。这表明不存在对亚种间品种均表现亲和性的“广亲和”品种,亲和性的广与狭只是相对的,既有一般亲和性,又有特殊亲和性。本研究发现4个受测品种的亲和性与色素基因之间不存在连锁或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和性 结实率 亚种 粳稻品种 水稻 色素基因 籼稻品种 最大 百分点 差值
下载PDF
籼粳亚种杂交组合的结实率与光合产物供给水平及转运效率间的关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邓仲篪 周鹏 陈翠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33-338,共6页
通过剪除部分颖花和部分功能叶片以及^(14)CO_2标记光合产物等处理,探讨了亚种组合结实率偏低的生理原因。结果证明:光合产物供给水平是制约亚种组合结实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虽然亚种组合的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叶面积比常规籼稻大得多... 通过剪除部分颖花和部分功能叶片以及^(14)CO_2标记光合产物等处理,探讨了亚种组合结实率偏低的生理原因。结果证明:光合产物供给水平是制约亚种组合结实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虽然亚种组合的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叶面积比常规籼稻大得多,但由于每穗颖花数多。以至每朵颖花占有的叶面积并无明显优势,且其光合速率低于常规籼稻,因而分配给每朵颖花的光合产物量相对减少,限制了部分颖花的发育。^(14)C光合产物分配到穗部的比率不但不低于常规籼稻,而且比其略高,说明亚种组合输导组织的运输能力不是结实率偏低的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结实率 光合产物 籼稻 粳稻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13
作者 杨振玉 高勇 +4 位作者 赵迎春 魏耀林 华泽田 张忠旭 高日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22-429,共8页
本文从水稻育种进步的宏观观点,回顾与展望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进程。由早期追求以强大生物优势为主要育种目标的启蒙阶段进入三系法生态远缘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的籼梗杂种优势间接利用阶段,实现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一次... 本文从水稻育种进步的宏观观点,回顾与展望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进程。由早期追求以强大生物优势为主要育种目标的启蒙阶段进入三系法生态远缘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的籼梗杂种优势间接利用阶段,实现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一次飞跃。现在又进入三系法、两系法籼粳有利基因交换与自由配组的籼梗杂种优势直接利用阶段,预期将产生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二次飞跃。近年研究表明,双亲遗传距离与经济优势呈二次多项式关系,杂种优势含可利用与非可利用两个方面,广亲和系可以将亚种F_(?)结实率提高到正常水平,但它的稳定性受双亲遗传背景与环境互作影响。因此,采用“籼梗(爪)架桥”,亲缘渐渗,有利基因交换,亲本遗传改良以及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区,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粳稻 亚种间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恢复系茎秆抗倒性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许旭明 张受刚 +2 位作者 韦新宇 柯蓓 梁康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53,共7页
通过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籼粳亚种有利基因的方法,自育成的不同籼粳分化类型的12个恢复系,与8个两系和三系不育系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配合力(NCⅡ设计)分析方法,研究了6个茎秆抗倒性状的配合力和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所考察的6个... 通过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籼粳亚种有利基因的方法,自育成的不同籼粳分化类型的12个恢复系,与8个两系和三系不育系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配合力(NCⅡ设计)分析方法,研究了6个茎秆抗倒性状的配合力和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所考察的6个茎秆抗倒性状的遗传受亲本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影响。倒伏指数、抗折力以非加性效应为主;株高、弯曲力矩、茎椭圆截面积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亲本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后代茎壁截面积的作用相似。恢复系的遗传效应对杂交组合茎秆抗倒性起主要作用。抗折力和弯曲力矩性状除了受亲本特殊配合力的影响外,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也起重要作用。K17A、广抗13A和II-32A三个不育系表现降低籼粳杂种株高超亲和提高抗倒性的遗传效应;明恢509、明恢512、明恢502和明恢398四个恢复系在降低倒伏指数方面较其他恢复系具有明显优势,且株高一般配合力为负效应,在提高茎秆抗倒性为目标的育种实践中有重要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交 茎秆抗倒性状 配合力 籼粳分化类型 基因加性效应
下载PDF
运用程氏指数法对恢复系宜恢3551籼粳属性的鉴别 被引量:8
15
作者 包灵丰 林刚 +4 位作者 赵德明 李云武 杨丛金 江青山 贺兵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3-54,58,共3页
运用程氏指数法 ,从稃毛、酚反应、第 1穗节与第 2穗节间的长度、抽穗时壳色、叶毛和粒形等 6项指标对宜恢 3551(YR3551)的籼粳属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YR3551总评分为 15.6分 ,属于偏粳型水稻 ;进而确定了强优势杂交组合冈优
关键词 程氏指数法 宜恢3551 籼梗属性 亚种间杂交水稻
下载PDF
籼粳稻杂交后代蒸煮食味品质与亚种分化的关系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佳 程海涛 +3 位作者 徐海 夏英俊 刘春香 徐正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3,共7页
以2个典型籼粳稻杂交重组自交系F8群体(中优早8号×丰锦,计158株系;七山占×秋光,计142株系)为试材,利用程氏指数法鉴别其籼粳属性,同时测定稻米食味品质及淀粉RVA特征值,分析籼粳杂交后代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与籼粳亚种性状特征... 以2个典型籼粳稻杂交重组自交系F8群体(中优早8号×丰锦,计158株系;七山占×秋光,计142株系)为试材,利用程氏指数法鉴别其籼粳属性,同时测定稻米食味品质及淀粉RVA特征值,分析籼粳杂交后代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与籼粳亚种性状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群体程氏指数、口感、综合评分及RVA谱特征值均呈连续分布,大部分株系介于双亲值之间;2)程氏指数与口感、综合评分及各RVA谱特征值的相关不显著或相关系数较小,依据程氏指数划分的类型间口感、综合评分及RVA谱特征值无明显差异,说明籼粳分化对稻米食味品质无直接影响;3)随着口感改善和综合评分的提高,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降低、回复值升高,其他RVA谱特征值变化规律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稻杂交 亚种属性 程氏指数 食味品质 RVA谱
下载PDF
籼粳杂种后代支链淀粉结构及其与稻米糊化特性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彭小松 朱昌兰 +6 位作者 王方 欧阳林娟 贺晓鹏 傅军如 陈小荣 刘琚珥 贺浩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19-1225,共7页
为了探讨利用优质粳稻改良灿稻品质的可行性,以食味品质极佳的粳稻品种越光为母本、食味品质差的籼稻品种桂朝2号为父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籼粳杂种后代的支链淀粉结构变异特征及其与稻米胶稠度、起始成糊温度... 为了探讨利用优质粳稻改良灿稻品质的可行性,以食味品质极佳的粳稻品种越光为母本、食味品质差的籼稻品种桂朝2号为父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籼粳杂种后代的支链淀粉结构变异特征及其与稻米胶稠度、起始成糊温度和RVA谱特征值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RIL群体中,所有性状呈现连续分布,且双向超亲分离明显,双亲平均值除最高粘度和崩解值低于低亲值外,其余性状均介于双亲之间。RIL群体中支链淀粉短链(6≤DP≤11)分配比率表现为籼型<偏籼型<偏粳型<粳型,中链(12≤DP≤24)分配比率表现为籼型>偏籼型>偏粳型>粳型,存在极少量短链分配率较高而中链分配率较低的灿型株系,说明利用优质粳稻与籼稻杂交,其后代的籼粳特性对稻米支链淀粉结构有较显著影响,但通过加强后代选择,也可以选到支链淀粉结构象粳型的优良株系。在RIL群体中,支链淀粉短链分配率与起始成糊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中链分配率与起始成糊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长链分配率与消减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支链淀粉链长与胶稠度和RVA谱其他特征值的相关性表现因种植地点不同而有差异。研究结果为灿粳亚种间杂交育种的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种后代 支链淀粉结构 稻米糊化特性
下载PDF
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影响及其与亚种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13
18
作者 徐海 朱春杰 +7 位作者 郭艳华 刘宏光 王嘉宇 杨莉 杨乾华 郑家奎 徐正进 陈温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40-1549,共10页
【目的】探讨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影响及其与亚种特性的关系。【方法】以辽宁育成的两个典型的籼粳交重组自交系F6群体(RIL1:中优早8号/丰锦、RIL2: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穗部性状和亚种特... 【目的】探讨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影响及其与亚种特性的关系。【方法】以辽宁育成的两个典型的籼粳交重组自交系F6群体(RIL1:中优早8号/丰锦、RIL2: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穗部性状和亚种特性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穗部形态、解剖性状与亚种特性都发生了极显著的变化。从辽宁到四川,穗颈粗和穗颈大维管束数极显著减少,第二节间小维管束数和大维管束比极显著增加,结实率特别是二次枝梗结实率极显著下降,程氏指数更加偏粳。穗颈大维管束数、大小维管束比、大维管束比、结实率和千粒重在亚种类型间差异显著。穗颈节间维管束数目与穗"库"结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充实特性相关不显著;相反,亚种特性与穗"库"结构性状相关不显著,而与籽粒充实特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的穗部性状有极显著的影响。依穗颈粗去选择维管束性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穗颈大维管束数、籽粒充实特性、程氏指数三者之间互相制约,北方的育种者要在实践中统筹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环境 籼粳杂交 亚种特性 穗部性状 重组自交系
下载PDF
栽培稻的籼粳分化与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海 陶士博 +3 位作者 唐亮 张文忠 赵明辉 徐凡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4-710,共7页
籼粳稻杂交后代易产生超亲变异和优势,蕴藏着巨大的遗传潜力。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寄希望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但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解决途径有赖于对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机理的深入研究。对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 籼粳稻杂交后代易产生超亲变异和优势,蕴藏着巨大的遗传潜力。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寄希望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但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解决途径有赖于对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机理的深入研究。对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籼粳稻分类的方法与评价、籼粳稻杂交育种的历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籼粳稻杂交后代中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的关系及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为超级稻选育中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分化 籼粳稻杂交
下载PDF
籼型血缘对籼粳稻杂交后代产量和加工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旭虹 李鸣晓 +5 位作者 张群 金峰 马秀芳 姜树坤 徐正进 陈温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38-545,共8页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东北水稻大多通过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实际情况,为了明确籼型血缘对东北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Sasanishiki(粳稻)/Habataki(籼稻)//Sasanishiki///Sasanishiki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BILs) 8...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东北水稻大多通过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实际情况,为了明确籼型血缘对东北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Sasanishiki(粳稻)/Habataki(籼稻)//Sasanishiki///Sasanishiki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BILs) 85个株系为试材,分别在辽宁沈阳、吉林长春和黑龙江哈尔滨种植,以籼型频率(Fi)即来自籼型亲本分子标记比例为指标,分析了籼型血缘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BILs群体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能够正常成熟,株系数和Fi平均值有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三地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经济产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黑龙江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缺失);穗数在辽宁、吉林>在黑龙江,每穗粒数在黑龙江>在吉林>在辽宁;糙米率在黑龙江显著高于辽宁,而在吉林与辽宁和黑龙江差异不显著;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在辽宁、吉林>在黑龙江,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辽宁>在吉林>在黑龙江,三地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总体上Fi与千粒重、经济产量、经济系数、糙米率和粒宽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三地Fi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与总体相似,只是在黑龙江大多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辽宁和吉林Fi与粒宽呈显著负相关,而只有在辽宁Fi与长宽比的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控制籼型频率在10%左右可能有利于实现籼粳亚种有利基因互补,促进东北粳稻产量和品质在更高水平上统一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北方粳稻 籼粳稻杂交 产量结构 加工品质 外观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