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ies on island intertidal benthic ecology in Fujian 被引量:2
1
作者 Zhou Shiqiang, Guo Feng, Tian Yue, Wu Lisheng, Li Rongguan 1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Oceanolog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2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Xiamen 361005,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17-425,共9页
A total of 862 benthic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island intertidal zone in Fujian, of which 734 species are animals and 128 species algae. Determination of Jaccard's similarity index of species was made on th... A total of 862 benthic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island intertidal zone in Fujian, of which 734 species are animals and 128 species algae. Determination of Jaccard's similarity index of species was made on the intertidal communities around 11 major islands. Based on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WPGMA) and polar ordination, the benthic communities may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the estu-arine type, the bay and harbour type and open sea typ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enthic community is related to the location of the island and its habitats of which, salinity and hydrodynamics are the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mmun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tidal zone benthic community ecology Fujian coast islands
下载PDF
福建海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生态的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周时强 郭丰 +1 位作者 吴荔生 李荣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4-109,共6页
对福建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共鉴定 86 2种 ,其中动物为 734种 ,藻类为 1 2 8种 .对 1 1个主要海岛的潮间带生物群落测定Jaccard群落系数 ,应用加权均值联结法聚类分析及极坐标排序分析 ,海岛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分为 3个类型 :( 1 )开... 对福建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共鉴定 86 2种 ,其中动物为 734种 ,藻类为 1 2 8种 .对 1 1个主要海岛的潮间带生物群落测定Jaccard群落系数 ,应用加权均值联结法聚类分析及极坐标排序分析 ,海岛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分为 3个类型 :( 1 )开敞海域群落 ,宏观上分布于地处远岸水域的海岛或近岸凸出部、开阔部水域的海岛 ;( 2 )近岸港湾群落 ,分布于近岸或港湾的海岛 ;( 3)河口群落 ,分布于河口区的海岛 .群落种类组成和海岛所在地理位置及其生境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生物群落 福建 加权均值联结法 湿地生态系统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山东长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金宝 李新正 +1 位作者 王洪法 徐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1-52,共12页
2015年 11月(秋季)、2016年 2月(冬季)、2016年 6月(春季)、2016年 9月(夏季)大潮期间对山东长岛列岛中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的 3个不同底质类型的潮间带采样点进行了系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了其数量特征和季节变化,包括群落种类组... 2015年 11月(秋季)、2016年 2月(冬季)、2016年 6月(春季)、2016年 9月(夏季)大潮期间对山东长岛列岛中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的 3个不同底质类型的潮间带采样点进行了系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了其数量特征和季节变化,包括群落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隶属 7个门,共 81种。其中环节动物门多毛类动物 25种,软体动物门 25种,节肢动物门 22种,棘皮动物门 6种,其他类群共 3种(包括纽虫、腔肠动物和鱼类各 1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 118.97ind./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密度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 39.58%和 36.68%。各采样点平均密度为北长山岛(BCS)(141.17ind./m^2)>避险角(NCS1)(122.33ind./m^2)>明珠广场东(NCS2)(93.42ind./m^2);各采样点平均生物量为 128.03g/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生物量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58.56%和 35.32%。平均生物量北长山岛(BCS)(234.95g/m^2)>避险角(NCS1)(99.99g/m^2)>明珠广场东(NCS2)(49.13g/m^2)。从季节来看,各站点的物种数、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的规律性不明显,总体为秋、春季较多,夏、冬季较少。3个站点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 2.30、1.99和 0.79,各潮区中,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各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受底质类型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明显,没有在各站点和季节均为优势种的种类,主要的优势种有平背蜞(Gaeticedepressus)、绒螯近方蟹(Hemigrapsuspenicillatus)、短滨螺(Littorinabrevicula)等。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长岛潮间带生物出现了一定变化,种类和数量减少,与烟台近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差别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生态特征 潮间带 山东长岛
下载PDF
舟山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蔡林婷 王一农 +3 位作者 李祥付 冯瑶 赵静霞 邵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7-54,共8页
摘要:为了解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状况,为浙江海洋生态系统基本群落结构提供基础资料,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的大潮期间,在舟山东极岛潮间带采集92类,调查了解贝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态特点、多样性情况。研究分析发现,东... 摘要:为了解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状况,为浙江海洋生态系统基本群落结构提供基础资料,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的大潮期间,在舟山东极岛潮间带采集92类,调查了解贝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态特点、多样性情况。研究分析发现,东极岛潮间带贝类33种,隶属3纲7目20科。根据温度适应性质分,东极岛潮间带92类属于3个类群:广温广布种15种,占45.5%;温带种4种,占12.1%:亚热带种14种,占42.4%。东极岛潮间带贝类四季平均生物量为1541.8g/m2,由高潮带向低潮带呈递增趋势;四季平均栖息密度为925.2个/m2,以中潮带最高,向高潮带和低潮带递减。季节变化中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栖息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多样性指数(H)为O.9~3.0,均匀度指数(J)为0.2~0.8。结果表明东极岛种类丰富,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较高,说明东极岛地理环境较好,适宜贝类生存;物种分布均匀,生态环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极岛 潮间带 贝类 生态学 多样性
下载PDF
福建海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群落分布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时强 黄凌风 +1 位作者 郭丰 郑怀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8,共4页
福建海岛潮间带软体动物共鉴定248种 ,隶属于5纲78科161属。应用群落系数、等级聚类分析和极坐标排序研究软体动物群落分布。结果表明 ,软体动物群落可分为3种类型 ,即河口型群落、近岸港湾型群落和开阔海域型群落。群落分布与海岛所处... 福建海岛潮间带软体动物共鉴定248种 ,隶属于5纲78科161属。应用群落系数、等级聚类分析和极坐标排序研究软体动物群落分布。结果表明 ,软体动物群落可分为3种类型 ,即河口型群落、近岸港湾型群落和开阔海域型群落。群落分布与海岛所处地理位置及其生境类型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软体动物 分布 福建海岛
下载PDF
海南西瑁洲岛潮间带的底栖贝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晓梅 杜宇 林炽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06-2408,共3页
报道了2006~2008年,对西瑁洲岛潮间带底栖贝类所作5个断面的种类调查及其数量分布。共获得贝类227种,隶属于4纲15目67科,其中多板纲2种,腹足纲153种,瓣鳃纲66种,头足纲6种。各科的组成中,骨螺科17种,贻贝科14种,宝贝科13种,芋螺科13种... 报道了2006~2008年,对西瑁洲岛潮间带底栖贝类所作5个断面的种类调查及其数量分布。共获得贝类227种,隶属于4纲15目67科,其中多板纲2种,腹足纲153种,瓣鳃纲66种,头足纲6种。各科的组成中,骨螺科17种,贻贝科14种,宝贝科13种,芋螺科13种,嵌线螺科12种,马蹄螺科11种,帘蛤科11种,蚶科11种,其他各科的种类均在10种以内。按种的性质而论,大多数属于和珊瑚礁有密切关系的热带种或亚热带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瑁洲岛 潮间带 底栖贝类
下载PDF
长岛县海岛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马立杰 朱校斌 +1 位作者 毕海波 孔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1-195,共5页
以2007年长岛县海岛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长岛县海岛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与有机质含量等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其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海岛潮间带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未超过环境背景值;不同海岛间潮间带沉积... 以2007年长岛县海岛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长岛县海岛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与有机质含量等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其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海岛潮间带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未超过环境背景值;不同海岛间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与有机质的关系略有差异;长岛县海岛潮间带重金属具有轻微生态危险,该海区可适当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岛县海岛 潮间带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
下载PDF
崇明海岸湿地现状及其在生态岛建设中的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杨世伦 吴秋原 +3 位作者 张赛赛 范吉庆 张文祥 史本伟 《上海国土资源》 2018年第3期34-37,共4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崇明生态岛建设受到上海市乃至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调查崇明海岸湿地现状并探讨其与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关系。结果表明:崇明四周海堤外潮间带湿地占堤内陆地面积的31%,其中潮间带上部植被带占堤内陆地...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崇明生态岛建设受到上海市乃至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调查崇明海岸湿地现状并探讨其与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关系。结果表明:崇明四周海堤外潮间带湿地占堤内陆地面积的31%,其中潮间带上部植被带占堤内陆地面积的6.5%。崇明潮间带湿地沉积物以粉砂和黏土占优(约90%),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富含营养物的底质。崇明潮间带湿地有堤内陆地所没有的独特景观和生态功能,应在生态岛建设中受到保护并在休闲旅游和科教方面得到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湿地 潮间带 生态岛 长江口 崇明岛
下载PDF
上马鞍岩相潮间带贝类生态初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高爱根 杨俊毅 +2 位作者 董永庭 李定海 孙建璋 《东海海洋》 1998年第2期55-62,共8页
从1992~1993年4个季度月采集的样品中,共鉴定出贝类63种,隶属3纲9目29科。根据它们对温度的适应性质可分为4个类群:暖温带种占4.76%;亚热带种占44.44%;广温广布种占38.09%;热带种占12.69... 从1992~1993年4个季度月采集的样品中,共鉴定出贝类63种,隶属3纲9目29科。根据它们对温度的适应性质可分为4个类群:暖温带种占4.76%;亚热带种占44.44%;广温广布种占38.09%;热带种占12.69%,生态特征与福建沿岸相近。阐述了贝类的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还探讨了潮汐、波浪等环境因子对贝类生态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马鞍岩相 潮间带 贝类 生态
下载PDF
福建省崇武潮间带贝类的分布 被引量:6
10
作者 谢进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1-64,共4页
在福建省崇武潮间带共采得标本 1 78种 ,根据其中 4 8种贝类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特点 ,它们对温度的适应性质可分为 4个类群 :暖湿带种占 3.3% ;亚热带种占 5 7.6% ;广温广布种占 35 .8% ;热带种占 3.3%。
关键词 潮间带 贝类 生态
下载PDF
浙江洞头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生态调查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一农 张永普 王旭华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179-182,共4页
作者在历年的海滨动物采集中,整理出洞头岛潮间带贝类108种。不同底质条件下,以岩礁相的种类、生物量、栖息密度最高;砾石块石相次之;泥滩中生物较贫乏,沙滩中最少。本文还就贝类在潮间带的生活类型、在不同潮区的分布及数量分... 作者在历年的海滨动物采集中,整理出洞头岛潮间带贝类108种。不同底质条件下,以岩礁相的种类、生物量、栖息密度最高;砾石块石相次之;泥滩中生物较贫乏,沙滩中最少。本文还就贝类在潮间带的生活类型、在不同潮区的分布及数量分布作了描述,对几种经济贝类的利用、资源保护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头岛 潮间带 软体动物 生态 调查 浙江
下载PDF
宁波海岛期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10
12
作者 卢建平 蔡如星 +1 位作者 胡建云 范明生 《东海海洋》 1996年第4期57-66,共10页
本文研究了宁波海岛潮间带的生物数量组成与分布规律。岩礁潮间带平均生物量(2512.94g/m2)高于沙质潮间带(47.64g/m2)高于泥沙质潮间带(22.36g/m2),而密度为岩礁潮间带(987.2个/m2)高于... 本文研究了宁波海岛潮间带的生物数量组成与分布规律。岩礁潮间带平均生物量(2512.94g/m2)高于沙质潮间带(47.64g/m2)高于泥沙质潮间带(22.36g/m2),而密度为岩礁潮间带(987.2个/m2)高于泥沙质潮间带(281.2个/m2)高于沙质潮间带(20.0个/m2)。主要生物类群有甲壳动物、藻类及软体动物。岩礁潮间带生物量从近岸向外海增加。泥沙质潮间带的生物量和密度从北至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海岛 潮间带 生物数量 生态学
下载PDF
泉州潮间带贝类的生态分布
13
作者 谢进金 谢进辉 +3 位作者 林娟娟 冯琳 齐兆明 陈琳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 54-62,92,共10页
报道了泉州市潮间带贝类的种类、数量及其生态分布。经记录整理、鉴定共得标本125种,隶属于3纲、46科和84属。其中,多板纲3种,双壳纲63种,腹足纲59种。根据它们对温度的适应性质可分为4个类群:暖温带种占5.6%;亚热带种占40.8... 报道了泉州市潮间带贝类的种类、数量及其生态分布。经记录整理、鉴定共得标本125种,隶属于3纲、46科和84属。其中,多板纲3种,双壳纲63种,腹足纲59种。根据它们对温度的适应性质可分为4个类群:暖温带种占5.6%;亚热带种占40.8%:广温广布种占48.0%;热带种占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贝类 生态 泉州
下载PDF
福建江阴岛岩相潮间带生态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进寿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江阴岛岩相潮间带生物共鉴定70种,其中藻类17种、多毛类2种、软体动物38种、甲壳动物9种、其它类4种.日本鳞笠藤壶、白脊藤壶、紧卷蛇螺和白条地藤壶为群落优势种,采用优势种显著度公式测得其数量优势显著度分别为0.3474、0.2529、0.215... 江阴岛岩相潮间带生物共鉴定70种,其中藻类17种、多毛类2种、软体动物38种、甲壳动物9种、其它类4种.日本鳞笠藤壶、白脊藤壶、紧卷蛇螺和白条地藤壶为群落优势种,采用优势种显著度公式测得其数量优势显著度分别为0.3474、0.2529、0.2158和0.1632.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化明显,呈现的四个生物带分别为:滨螺带,白脊藤壶-白条地藤壶-黑荞麦蛤带,日本鳞笠藤壶-棘刺牡蛎带和紧卷蛇螺-褶瘤海鞘生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江阴岛 岩相潮间带 生态 自然环境
下载PDF
崇明岛西沙湿地潮间带蜘蛛种群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施永祺 李洪谅 陆健健 《湿地科学》 CSCD 2010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于2008年7~8月,在长江口崇明岛西沙湿地潮间带,综合使用管扣法、网捕法和陷阱法,对蜘蛛种群进行了采集和研究。共采集蜘蛛标本584号,共鉴定出蜘蛛33种(其中2种鉴定到属),隶属9科21属。根据蜘蛛的空间生态位及生活类型,把潮间带蜘蛛分... 于2008年7~8月,在长江口崇明岛西沙湿地潮间带,综合使用管扣法、网捕法和陷阱法,对蜘蛛种群进行了采集和研究。共采集蜘蛛标本584号,共鉴定出蜘蛛33种(其中2种鉴定到属),隶属9科21属。根据蜘蛛的空间生态位及生活类型,把潮间带蜘蛛分为织网型、植物茎秆游猎型和地面游猎型三种,以此分析了蜘蛛在潮间带中的适应特性。蜘蛛种群的种类与数量随高程降低在减少,而种群多样性不受高程影响,多样性最高区域位于植被类型较复杂的区域。不同生活类型蜘蛛在潮间带中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其中植物茎秆游猎型蜘蛛为潮间带蜘蛛的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岛西沙湿地 潮间带 蜘蛛种群 生态位
下载PDF
舟山群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佘运勇 王晓华 +2 位作者 母清林 柴小平 万汉兴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7-574,共8页
对舟山群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比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数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对环境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结果表明,Cu,Pb,Cd,Zn,Hg,As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27.8mg/kg,21.8mg/kg,0.137m... 对舟山群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比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数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对环境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结果表明,Cu,Pb,Cd,Zn,Hg,As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27.8mg/kg,21.8mg/kg,0.137mg/kg,83.2mg/kg,0.051mg/kg,10.8mg/kg。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重金属污染现状整体表现为中等污染水平。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内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整体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其中,Cu,Pb,Zn,As的生态危害轻微;Cd主要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部分潮间带断面达到中等生态危害等级;Hg主要表现为中等生态危害等级。各种元素对区域环境的潜在生态风险危害的大小顺序为Hg>Cd>As>Cu>Pb>Zn。Hg是区域内首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Cd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现状 潜在生态风险 评价 潮间带 表层沉积物 舟山群岛
下载PDF
渔山列岛潮间带生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施慧雄 焦海峰 +4 位作者 骆其君 尤仲杰 楼志军 黄滨 黄呈炜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0年第4期20-25,共6页
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116种,其中环节动物3种,占总生物种类的2.6%;软体动物45种,占38.8%;甲壳类19种,占16.4%;棘皮动物6种,占5.2%;藻类37种,占31.9%;其他种类6种,占5.2%.潮间带生物资源总平均生物量6760.21g·m-2,平均栖息密... 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116种,其中环节动物3种,占总生物种类的2.6%;软体动物45种,占38.8%;甲壳类19种,占16.4%;棘皮动物6种,占5.2%;藻类37种,占31.9%;其他种类6种,占5.2%.潮间带生物资源总平均生物量6760.2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750.36 ind·m-2.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断面分布不均匀,生物量以大白礁最高,为16006.2g·m-2,小澳次之,为2499.3g·m-2,大沙岙里生物量最低,仅为大白礁生物量的1/10.优势种明显,日本笠藤壶生物量在优势种中占首位,最大生物量达970.91g·m-2;其次为角偏顶蛤,最大生物量为4088.29g·m-2;其他优势种主要有厚壳贻贝、覆瓦小蛇螺和条纹隔贻贝,生物量分别为1406.37,1012.82和949.39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山列岛 潮间带 生态
下载PDF
闽江口梅花港潮间带贝类动物群落生态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寅山 饶小珍 +1 位作者 许友勤 耿宝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2期93-96,共4页
闽江口梅花港潮间带共发现贝类15种.优势种为短拟沼螺(Asimineabrevicula),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受其动态影响.群落的结构特征是低多样性和低均匀度,而有大的优势度.除了冬季之外,该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不... 闽江口梅花港潮间带共发现贝类15种.优势种为短拟沼螺(Asimineabrevicula),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受其动态影响.群落的结构特征是低多样性和低均匀度,而有大的优势度.除了冬季之外,该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优势种短拟沼螺的个体空间分布为群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 潮间带 贝类动物 群落生态 福建 河口环境
下载PDF
舟山群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邹伟明 母清林 +1 位作者 佘运勇 柴小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262-266,共5页
于2013年对舟山群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Cd、Zn、Cr、Hg、As)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数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潮间带沉积物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u、Pb、Cd、Zn、Cr、H... 于2013年对舟山群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Cd、Zn、Cr、Hg、As)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数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潮间带沉积物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u、Pb、Cd、Zn、Cr、Hg、As和PCB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8、27.5、0.183、91.6、41.4、0.064、8.24 mg/kg和0.24μg/kg。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和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各要素污染程度为Hg>Cd>Cu>Zn>Pb>As>Cr>PCBs,潜在生态风险程度排序为Hg>Cd>As>Cu>Pb>Zn>Cr>PCBs,Hg、Cd为首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群岛 潮间带 表层沉积物 污染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舟山沿海马蹄螺科的生态调查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一农 魏月芬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38-44,共7页
本文报告了舟山沿海马蹄螺科种类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及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其中单齿螺、锈凹螺的分布最为广泛,是潮间带生物群落组成的优势种类。本文另还就环境因子与生物分布、季节变化与生物适应作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 舟山沿海 马蹄螺科 生态 调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