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xonomic Composi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eiofauna Community from a Sandy Intertidal Zone in Sishili Bay, Yellow Sea Coast (Northern China)
1
作者 PAVLYUK Olga N TREBUKHOVA Yulia A +6 位作者 SHCHERBAKOV Ilya A TARASOVA Tatiana S LUTAENKO Konstantin A CHEN Linlin SONG Bo LI Xiaojing LI Baoqu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389-1401,共13页
The meiofauna composition and trophic groups of the nematode communities have been studied at a sandy intertidal zone in Sishili Bay along the Yantai coast(Yellow Sea,China).Nematoda was dominant among the 11 groups o... The meiofauna composition and trophic groups of the nematode communities have been studied at a sandy intertidal zone in Sishili Bay along the Yantai coast(Yellow Sea,China).Nematoda was dominant among the 11 groups of meiofauna.The meiofaunal densities were low,ranging between 111±47 and 542±131 ind./10 cm^(2).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made it possible to determine sever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Generally,sediment granulometry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communities.The highest abundance was found in fine-grained sediments(318.77±126 ind./10 cm^(2))com-pared to coarse-grained sediments(175±82 ind./10 cm2).Nematodes were predominant in all studied sites.A total of 70 species be-longing to 52 genera and 18 famili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area.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ematode abundance(ANOVA,F=2.38,P<0.05)between the three sites.Nematode communiti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level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sediments composed mainly of very-fine sands(>63μm),with domin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the genus Bathylaimus,Ptycho-laimellus,Spirinia,and Sabatieria.The trophic groups were dominated by non-selective deposit feeders(40.7%)and epistrate feed-ers(41.29%).In contrast,the species composition in medium grain sands was characterized by a low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and a high Simpson dominance index.Nematode communities showed similar dominant species compositions belonging to a single genus Bathylaimus,Enoplolaimus,and Oncholaimus,and in terms of trophic structure-representatives of deposit feeders(46.15%),preda-tors,and omnivores(64.71%)prevailed.The divergence of meiofaunal community structures can be explained by abiotic factors such as sediment grain size,salinity,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Specifically,sediment particle size can explain the diversity of nematodes at the level of in abundance,diversity indices,and trophic structure.The highest nematode density and diversity coincided with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very fine s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ofAUNA nematodes sandy intertidal zone sediment grain size yellow sea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Seismic Activity of the Lower Yangtze River-South Yellow Sea Seismic Zone
2
作者 Xie Zhuojuan Lv Yuejun +2 位作者 Peng Yanju Lan Jingyan Zhang Lif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3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The Lower Yangtze River-South Yellow Sea Seismic Zone,located at the southeast of the Northern China Seismic Zone, characterized by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is an intensive earthquake zone,which is controlled by a... The Lower Yangtze River-South Yellow Sea Seismic Zone,located at the southeast of the Northern China Seismic Zone, characterized by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is an intensive earthquake zone,which is controlled by a series of faults within the Lower Yangtze River-South Yellow Sea Seismic Zone. This article counts and calculates the bvalue,V 4 and energy density value of medium-small earthquakes by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latest data from regional seismic stations,reviews data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nd seismic structure,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b-value,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nergy density of medium-small earthquakes,and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seismic activity of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South Yellow Sea Seismic Zone. This article obtains seismic activity parameters of the Lower Yangtze River-South Yellow Sea Seismic Zone as calculation parameters for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and discusses the trend of this seismic zone in the next one hundred years and deduces the potential seismic hazard region within this seismic zone,which provides references and methods for long-term prediction on seismic activity.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ignificant to seismic zoning,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sites and long-term prediction of seismic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参数 长江下游 地震带 南黄海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安全性评价 长江中下游 中国北方地区
下载PDF
Distributional Feature of Detrital Minerais in the Superficial Sediment of South Yellow Sea
3
作者 王红霞 林振宏 郭玉贵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4年第2期51-59,共9页
The composition of detrital minerals with grades of 0.063 - 0.25 mm in the superficial sediment of South Yellow Sea is mainly studied in the paper.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minerals can be divided into more ... The composition of detrital minerals with grades of 0.063 - 0.25 mm in the superficial sediment of South Yellow Sea is mainly studied in the paper.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minerals can be divided into more than fifty sorts. The light minerals are mainly feldspar, quartz, mica, etc. The heavy mineral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amphibole, epidote, mica, autogeny pyrite, magnetite, hematite, garnet, zircon and so on, which mainly distribute in the sediments of silty clay and lutaceous silt.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minerals, the research area is divided into five mineral combination provinces. The assembled types of minerals in every province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its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the sorts of detrital minerals also show that the detrital substances in the sedimentary areas mainly originate from the drainage areas of rivers, bedrock weathering, and transformed sediment,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矿物 沉淀物 黄海 海洋调查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强 徐桂明 范桂英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5-268,共4页
运用灰色理论对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从 1 971年开始的 2 0世纪第 2个地震活跃幕的结束时间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次地震活跃幕的结束时间大约在2 0 1 9年 .还运用灰色理论对该地震带未来的地震形势进行了预测 .所得结果可供华... 运用灰色理论对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从 1 971年开始的 2 0世纪第 2个地震活跃幕的结束时间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次地震活跃幕的结束时间大约在2 0 1 9年 .还运用灰色理论对该地震带未来的地震形势进行了预测 .所得结果可供华东地区地震大形势分析和地震的中期预报参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地震带 地震活跃幕 地震趋势预测 灰色理论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谢华章 田建明 《地震学刊》 CSCD 1998年第3期1-6,共6页
对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跃期、幕划分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对江苏及其邻区今后几年的地震大形势及重点危险区进行了判定。分析认为,长南带从1971年以来进入第二活跃期的第3幕,该幕地震活动将持续到2010年前后... 对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跃期、幕划分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对江苏及其邻区今后几年的地震大形势及重点危险区进行了判定。分析认为,长南带从1971年以来进入第二活跃期的第3幕,该幕地震活动将持续到2010年前后,最高活动水平为6.5级左右。今后几年江苏东部至南黄海海域发生5~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南黄海 地震带 地震活动趋势 地震
下载PDF
南黄海区域地质构造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邢涛 张训华 张维冈 《海洋地质动态》 2005年第12期6-9,共4页
介绍了近年来南黄海及邻域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成果,针对海区各断裂带的位置、延伸程度,中朝与扬子块体、扬子与华南块体的结合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开展区域地质研究工作做了探讨。
关键词 区域构造 断裂带 块体 南黄海
下载PDF
1996年南黄海6.1级地震命名之浅见——兼与李起彤先生等商榷 被引量:1
7
作者 刁守中 郭爱香 《国际地震动态》 1997年第12期12-14,共3页
本文根据黄、东海现代海底地形和地质构造研究新成果,中国新构造分区和地震区带划分结果,认为1996年11月9日发生的引起沪、苏、浙沿海较强有感的6.1级地震,仍应称为1996年南黄海6.1级地震为宜,该地震在地震区划上归属于下扬子—南黄海... 本文根据黄、东海现代海底地形和地质构造研究新成果,中国新构造分区和地震区带划分结果,认为1996年11月9日发生的引起沪、苏、浙沿海较强有感的6.1级地震,仍应称为1996年南黄海6.1级地震为宜,该地震在地震区划上归属于下扬子—南黄海地震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地震区划 6.1级地震 命名 海底地形 海底地质
下载PDF
南黄海南部坳陷中新生界成藏有利区带预测 被引量:3
8
作者 戚家振 黄建军 +1 位作者 王迪 黄苏卫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39,共6页
南黄海盆地自开展油气勘探活动以来,一直没有大规模的油气发现,整体研究程度偏低。为实现研究区成藏有利区带的预测,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区域二维地震测线解释,结合野外露头剖面资料、钻井资料等,对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 南黄海盆地自开展油气勘探活动以来,一直没有大规模的油气发现,整体研究程度偏低。为实现研究区成藏有利区带的预测,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区域二维地震测线解释,结合野外露头剖面资料、钻井资料等,对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烃源岩的发育、构造圈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南五凹烃源岩最发育,南四凹及南七凹次之,且中新生界阜宁组为主力生烃层系,以生油为主。该研究对于南部坳陷中新生界烃源岩发育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价,并预测了南五凹陷是最有利的生烃凹陷,邻近南五凹的有利构造圈闭易于成藏,优选出南部坳陷I类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对南部凹陷进一步的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南部坳陷 烃源岩 地质资源量 有利区带
下载PDF
江苏-南黄海地区断裂带附近的小震活动与主震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仇中阳 林叶青 《地震学刊》 CSCD 2001年第1期19-26,共8页
通过对 1 970年以来 ,江苏南黄海地区的 9次ML>5 4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中小震活动分析 ,发现该地区ML>5 4中强地震 (本文称为主震 )发生前 2~ 3年内均有一系列ML3 0左右中小地震发生 ,而且这些中小地震的空间分布与主震在同一断裂... 通过对 1 970年以来 ,江苏南黄海地区的 9次ML>5 4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中小震活动分析 ,发现该地区ML>5 4中强地震 (本文称为主震 )发生前 2~ 3年内均有一系列ML3 0左右中小地震发生 ,而且这些中小地震的空间分布与主震在同一断裂带上。根据断裂带上的中小震活动情况 ,运用地震活动性的有关分析方法 ,对未来地震进行外推 ,并进行检验。得出 ,可以将断裂带附近发生的一些ML3 0左右的小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南黄海 断裂带 主震 小震活动 中强地震
下载PDF
南海北部潮间带自由生活线虫的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乔春艳 郝映东 +1 位作者 陆洋 黄勇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2期65-72,共8页
采集了南海北部沿岸潮间带冬季(2019年1月)4个典型站位沉积物样品,对自由生活线虫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等进行了研究,并对线虫的分类鉴定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潮间带4个站位线虫的平均丰度为1217±479(i... 采集了南海北部沿岸潮间带冬季(2019年1月)4个典型站位沉积物样品,对自由生活线虫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等进行了研究,并对线虫的分类鉴定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潮间带4个站位线虫的平均丰度为1217±479(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487±192(μgdwt·10 cm-2)和4379.6±1725.2(μg·10 cm-2·a-1)。从丰度上看,自由生活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其优势度为96.6%。在摄食类型上,沉积食性者(1A+1B)无论是在物种数(64.9%)还是个体数(64.8%)上均最占优势。4个站位线虫群落中雌雄比例平均为1.42:1,幼体占线虫群落个体总数的平均值为20.2%。4个站位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57种,隶属于34个属,19科,3目,主要优势种为Steineria ampullacea Wieser&Hopper,1967、Theristus pertenuis Bresslau&Schuurmans Stekhoven,1935和Pseudolella major Wang&Huang,2016等。海洋线虫丰度的CLUSTER等级聚类分析显示,在40%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3组,线虫的非度量多维标度(MDS)分析结果与CLUSTER等级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线虫群落的多样性分析显示南海北部潮间带自由生活线虫群落具有低优势度和较高多样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潮间带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丰度 生物量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滩涂区承台钢吊箱围堰设计与施工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庭华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33,共4页
本文介绍了在杭州湾海域风大、流急、冲刷严重、潮差大等特殊的施工环境条件下,根据南岸滩涂区地貌及承台结构设计特点,通过对单壁钢围堰、钢板桩围堰和钢吊箱围堰施工方案的系统分析,说明了钢吊箱围堰施工的经济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安... 本文介绍了在杭州湾海域风大、流急、冲刷严重、潮差大等特殊的施工环境条件下,根据南岸滩涂区地貌及承台结构设计特点,通过对单壁钢围堰、钢板桩围堰和钢吊箱围堰施工方案的系统分析,说明了钢吊箱围堰施工的经济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安全可靠性。提出了利用装配式砼吊箱底板钻孔桩钢护筒支撑和潮水涨落间隙,进行水中承台钢吊箱围堰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跨海大桥 南滩涂区承台 钢吊箱围堰 设计 施工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构造分区与有利区带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春峰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137-144,共8页
利用近几年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新获得的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的构造形变进行了研究,根据构造特征划分了区带,预测了该区有有利勘探区。中部隆起主要变形期是印支期燕山期,受南北方向挤压作用影响,中部隆起中西... 利用近几年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新获得的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的构造形变进行了研究,根据构造特征划分了区带,预测了该区有有利勘探区。中部隆起主要变形期是印支期燕山期,受南北方向挤压作用影响,中部隆起中西部逆冲作用强烈,形成了射阳断隆构造带,该带内近东西向展布的逆断层大量发育。隆起区东部受向东方向挤出作用影响,变形较弱,形成了黄桥背斜构造带,该带内发育多个大型背斜构造;两个构造带之间发育中部过渡带。黄桥背斜构造带断裂不发育,隆起区中西部的下古生界以压性断裂为主,这两个区域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油气盖层,是中、古生界成藏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中部隆起 构造分区 有利区带
下载PDF
从扬子地区海相烃源岩分布规律看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有利勘探领域 被引量:2
13
作者 米立军 吴克强 +4 位作者 刘志峰 朱小二 耿名扬 张莹 李林致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共13页
南黄海盆地位于下扬子地区的海域部分,其宏观地质背景与扬子陆域具有相似性。通过分析扬子陆域古生界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相带、岩性特征、地球化学指标等,结合南黄海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和已钻井揭示情况,指出南黄海盆地古生界发育下... 南黄海盆地位于下扬子地区的海域部分,其宏观地质背景与扬子陆域具有相似性。通过分析扬子陆域古生界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相带、岩性特征、地球化学指标等,结合南黄海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和已钻井揭示情况,指出南黄海盆地古生界发育下寒武统(幕府山组)、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组—高家边组)和二叠系(包括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及大隆组)三套主力烃源岩,并推测下寒武统和上二叠统烃源岩品质优于中、上扬子地区,总体上三套主要烃源岩均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对扬子陆域已发现的大型油气田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烃源充足-持续汇聚-构造稳定”是扬子地区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关键成藏条件。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古生界厚度大且分布稳定,沉积相分析表明其烃源条件好;印支期以来被南部和北部的新生代坳陷所夹持,且长期处于隆升状态,具有持续汇聚油气的古隆起背景;隆起区弱变形构造带和平缓构造带印支期以来构造稳定、断裂数量少,有利于油气保存,是探索中—古生界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勿南沙隆起古生界厚度大,后期新生代断陷叠加范围小、断陷幅度小,有利于海相原生油气藏的发育和保存,也是中—古生界勘探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区 海相烃源岩 南黄海 中部隆起 古生界 寒武系 下志留统 构造稳定带
下载PDF
南黄海6.1级地震的中期预报
14
作者 Research group for earthquake regime of East China (Centre for Earthquak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14) 《地震学刊》 CSCD 1997年第2期61-67,共7页
归纳介绍了1995年两篇报告中的中期预报意见及主要依据,并据此讨论了这次中期预报与南黄海6.
关键词 南黄海 地震预报 中期预报 震级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南五凹陷构造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带研究
15
作者 蒋彦 《海洋石油》 CAS 2022年第4期1-6,共6页
南黄海盆地南五凹陷是南黄海中新生代盆地最有利的成藏区域之一,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但由于其构造特征复杂,一直未能取得油气勘探的突破。该文结合最新三维地震及钻井资料,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南五凹陷的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认为... 南黄海盆地南五凹陷是南黄海中新生代盆地最有利的成藏区域之一,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但由于其构造特征复杂,一直未能取得油气勘探的突破。该文结合最新三维地震及钻井资料,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南五凹陷的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南五凹陷经历了断陷和拗陷两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育两期三组正断裂。在断裂的控制作用下,发育三个局部构造带,以断鼻、断块圈闭为主。南五凹陷油气成藏具有近源近断成藏的特点,其中深大断裂的发育是油气输导的关键因素。通过研究,总结了南五凹陷构造特征及成藏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北部斜坡带发育深大断裂,圈闭条件好,可作为有利勘探区带,研究成果对南五凹陷勘探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南五凹陷 断陷 构造演化 有利勘探区带
下载PDF
南黄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时空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祝超文 张虎 +6 位作者 袁健美 施佳炜 贲成恺 胡海生 肖悦悦 祖凯伟 汤晓鸿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0-960,共11页
为研究南黄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情况,分别于2019年5月、8月、10月开展了3个航次10个断面的调查,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生物密度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调查共发... 为研究南黄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情况,分别于2019年5月、8月、10月开展了3个航次10个断面的调查,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生物密度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0门103种,春季59种,夏季70种,秋季56种;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存在的季节变化分是夏季高于春季和秋季、秋季高于春季和夏季;在空间上,对南黄海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区域进行生物量和生物密度的比较,呈现北部高于南部和中部的变化趋势。计算得到:调查断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ei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02~4.24、0.83~4.00和0.63~0.93,均值为3.16、2.35和0.85;夏季群落多样性水平(2.32)高于秋季(2.08)和春季(2.01);北部群落多样性水平(3.53)高于南部(3.11)和中部(3.02)。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群依次为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断面可划分3个类群,基本以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划分,南黄海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更多来自空间变化。根据聚类结果,计算3个类群的典型种和分歧种,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中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研究结果补充了黄海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数据,为该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资源评估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潮间带 物种组成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