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2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mall intestine angioleiomyoma as a rare cause of perforation:A case report
1
作者 Teng-Yuan Hou Wei-Juo Tzeng Pei-Hang Le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12期2116-2121,共6页
BACKGROUND Angioleiomyoma is a rare and benign stromal tumor typically found in subcutaneous tissue.It rarely occur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Among the reported cases,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was gastrointest... BACKGROUND Angioleiomyoma is a rare and benign stromal tumor typically found in subcutaneous tissue.It rarely occur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Among the reported cases,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was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Perforation has only been reported as a complication in the last few decades.CASE SUMMARY This case report detailed the discovery of intestinal angioleiomyoma in a 47-yearold male presenting with abdominal pain that had persisted for 3 d.After suspecting hollow organ perforation,surgical intervention involving intestinal resection and anastomosis was performed.CONCLUSION The report undersc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early surgical intervention in effectively treating angioleiomyoma while emphasizing the pivotal role of timely and appropriate measures for favorable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LEIOMYOMA intestinal perforation ABDOMEN Acute DIARRHEA Case report
下载PDF
汉英“肠”(intestine)隐喻词簇异同及其具身体认-文化脚本理据阐发
2
作者 孙毅 《惠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当代隐喻学主张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起点和基础,以此产生的人体隐喻贯穿着人类认知构建的始终。以“肠”为源域的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从认知隐喻角度研究汉英语言对“肠”(intestine)隐喻意象的异同,意义尤为... 当代隐喻学主张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起点和基础,以此产生的人体隐喻贯穿着人类认知构建的始终。以“肠”为源域的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从认知隐喻角度研究汉英语言对“肠”(intestine)隐喻意象的异同,意义尤为重大。文章诉诸CCL和COCA语料库对涉及“肠”(intestine)及其隐喻词簇的语料进行收集,归纳总结汉英“肠”隐喻意象的异同,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跨语言比较与分析,发现汉英“肠”(intestine)隐喻具有包括人体器官、疾病意象、食物意象在内的相同意象,以及器官意象、情绪意象、品质意象在词簇搭配上的跨语言差异。具身体认和文化脚本的双象限维度阐释了造成同异并存、同中有异的分布格局之深刻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 隐喻 汉英对比 具身认知 文化脚本 理据
下载PDF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D-乳酸在早期诊断嵌顿疝肠坏死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满艺 石松荔 +2 位作者 李宝山 黄皇 王荫龙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74-278,共5页
目的: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D-LAC)早期诊断嵌顿疝肠坏死的价值。方法:选取36只SD大鼠,实验组(n=18)制作嵌顿疝动物模型,对照组(n=18)未制作。在术后30 min、2 h、4 h、6 h、8 h和12 h,采用ELISA检测两组血清D-LAC和I-F... 目的: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D-LAC)早期诊断嵌顿疝肠坏死的价值。方法:选取36只SD大鼠,实验组(n=18)制作嵌顿疝动物模型,对照组(n=18)未制作。在术后30 min、2 h、4 h、6 h、8 h和12 h,采用ELISA检测两组血清D-LAC和I-FABP的水平;RT-qPCR鉴定嵌顿疝肠管组织中I-FABP的表达。通过嵌顿肠管大体标本、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Chiu’s评分判定肠坏死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术后6 h时嵌顿肠管大体标本和HE染色呈典型肠绞窄表现,Chiu’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D-LAC明显升高(P=0.002);8 h时肠管逐渐向肠坏死过渡,血D-LAC进一步升高(P=0.012),血I-FABP也明显升高(P=0.001),并且肠组织中的I-FABP表达明显升高(P=0.002)。12 h时肠管呈现明显肠坏死特征、Chiu’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D-LAC和I-FABP均升至最高[(2019.60±16.17)μg/L vs(273.18±14.63)μg/L,P=0.001;(1210.94±5.96)μg/L vs(220.46±9.63)μg/L,P=0.001];肠管组织中的I-FABP表达最高[(8.20±0.60)μg/L vs(1.13±0.16)μg/L,P=0.001]。结论:嵌顿疝大鼠血清I-FABP和D-LAC水平升高,为早期诊断嵌顿疝肠管坏死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顿疝 坏死 脂肪酸结合蛋白 D-乳酸
下载PDF
四磨汤对肝脾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4
作者 周赛男 罗倩 +2 位作者 刘琴 张海月 蔺晓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17-122,共6页
目的观察四磨汤对肝脾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血管活性肠肽(VIP)及其受体2(VIPR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调节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0.305mg/kg)和四磨汤高、中、低剂量组(5.62、2.81... 目的观察四磨汤对肝脾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血管活性肠肽(VIP)及其受体2(VIPR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调节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0.305mg/kg)和四磨汤高、中、低剂量组(5.62、2.81、1.40g/kg),采用多因素造模法制备肝脾气滞型FD大鼠模型,各给药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14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测定体质量、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HE染色观察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十二指肠组织VIP、VIPR2阳性表达,Westernblot、RT-PCR分别检测十二指肠组织VIP、VIPR2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质量、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显著降低(P<0.01),十二指肠组织VIP、VIPR2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磨汤高、中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大鼠体质量、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显著升高(P<0.05,P<0.01),十二指肠组织VIP、VIPR2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HE染色显示,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四磨汤可能通过抑制肝脾气滞型FD大鼠十二指肠组织VIP、VIPR2表达促进胃肠动力,从而改善F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磨汤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肝脾气滞 动力 血管活性 血管活性肽受体2 大鼠
下载PDF
发酵黄芪对肉鸡小肠黏膜上皮杯状细胞数量及MUC2基因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李月勤 宋予震 +6 位作者 史洪涛 王军 张利卫 彭永帅 乔宏兴 栗晓 杨树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40,共6页
为了研究发酵黄芪对肉鸡小肠黏膜上皮杯状细胞数量及MUC2基因表达的影响,随机选择1日龄且初始体重相近的健康肉鸡60羽,分为4组,分别为未发酵黄芪组、发酵黄芪组、乳酸菌组和空白对照组,试验周期为42 d,于21日龄和42日龄屠宰取样。分别... 为了研究发酵黄芪对肉鸡小肠黏膜上皮杯状细胞数量及MUC2基因表达的影响,随机选择1日龄且初始体重相近的健康肉鸡60羽,分为4组,分别为未发酵黄芪组、发酵黄芪组、乳酸菌组和空白对照组,试验周期为42 d,于21日龄和42日龄屠宰取样。分别利用石蜡切片-PAS染色和RT-PCR方法,计数各试验组小肠黏膜上皮杯状细胞数量及其分泌的黏蛋白MUC2基因表达的差异性变化。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发酵黄芪组21日龄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中杯状细胞数量分别增加了61.30%、77.63%、61.75%(P<0.01),其分泌的黏蛋白MUC2基因的相对表达分别提高了67.89%、64.35%、67.14%(P<0.01);发酵黄芪组42日龄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中杯状细胞数量分别增加了70.89%、56.38%、40.18%(P<0.01),其分泌的黏蛋白MUC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提高了58.21%、54.61%、56.06%(P<0.01);未发酵黄芪组也有所提高(P<0.05),而乳酸菌组略有差异。结果表明:在肉鸡生长过程中,发酵黄芪能够提高各段小肠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以及黏蛋白MUC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且其效果优于乳酸菌和未发酵黄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黄芪 黏膜免疫 杯状细胞 MUC2
下载PDF
罗沙司他对CKD大鼠肠生物屏障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何荃 渠宁 +3 位作者 雷子彤 陈蕾 蒋红利 刘华 《西部医学》 2024年第2期166-174,共9页
目的 探讨罗沙司他对慢性肾脏病(CKD)大鼠肠生物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2只SPF级180~220 g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4)、肾切组(5/6肾切除,n=18),肾切组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CKD组(n=6)、 CKD+罗沙司他低剂量(7.5 mg/kg, t... 目的 探讨罗沙司他对慢性肾脏病(CKD)大鼠肠生物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2只SPF级180~220 g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4)、肾切组(5/6肾切除,n=18),肾切组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CKD组(n=6)、 CKD+罗沙司他低剂量(7.5 mg/kg, tiw)灌胃组(CKD-LOW组,n=6)、 CKD+罗沙司他高剂量(10 mg/kg, tiw)灌胃组(CKD-HIGH组,n=6),Sham组及CKD组同期蒸馏水灌胃。干预6周后采集各组大鼠血标本、肾脏组织、粪便标本等,评估各组贫血、肾功能、肾脏病理、炎症状态及测序检测肠道菌群构成。结果 罗沙司他有降低CKD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的趋势,可显著升高血红蛋白;肾切后大鼠肾脏组织出现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而罗沙司他给药后病理改变减轻,TGF-β1及α-SMA表达下调(P<0.05);与sham组相比,其它3组大鼠Scr、BNU水平显著增高(P<0.05)。CKD-HIGH组大鼠的BUN、Scr水平低于CKD-LOW组(均P<0.05),但两组间Il-6、TNF-a、Hb、血清铁调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CKD组血清Il-6、TNF-α、血清铁调素水平均显著增高,Hb显著降低(P<0.05)。CKD-HIGH组大鼠Il-6、TNF-α均较CKD组降低(P<0.05)。CKD-LOW组及CKD-HIGH组大鼠较CKD大鼠Hb显著升高,血清铁调素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16S rRNA测序结果:各组肠道微生物组成具有显著差异,4组样本共有376个重叠的OUT;罗沙司他对肠道菌群α多样性影响较小;β多样性分析提示四个组的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给药组在PC2水平上距Sham组更近;各组菌群组成在门及属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片球菌属、果胶杆菌属和Blautia菌属在CKD组中丰度降低,罗沙司他干预后丰度升高(均P<0.05);弧菌属、Delftia菌属和Pseudomonas菌属在CKD组中丰度升高,罗沙司他干预后丰度降低(均P<0.05)。结论 罗沙司他可以减轻CKD肾脏病理改变和TGF-β1、α-SMA表达,或可改善肾脏损伤,延缓CKD进展;CKD状态下罗沙司他可以降低铁调素和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机体微炎症状态;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及结构在CKD组大鼠发生改变,罗沙司他可以调节CKD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及结构,在属水平上增加有益菌的丰度,减少有害菌的丰度,纠正肠道菌群紊乱状态,发挥肠道生物屏障功能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沙司他 屏障功能 道菌群 炎症状态 慢性肾脏病
下载PDF
芒柄花素调节Hippo/YAP信号通路对炎症性肠病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7
作者 谢栋 刘媛媛 +2 位作者 李正翔 袁恒杰 曹晓沧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564-1569,共6页
目的 探究芒柄花素(FMN)对炎症性肠病(IBD)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方法构建大鼠IB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低、高剂量FMN组(20、40 mg/kg FMN)和... 目的 探究芒柄花素(FMN)对炎症性肠病(IBD)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方法构建大鼠IB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低、高剂量FMN组(20、40 mg/kg FMN)和高剂量FMN+YAP抑制剂Verteporfin(VTPF)组(40 mg/kg FMN+10 mg/kg VTPF),每组12只;另取12只大鼠设为正常组(生理盐水);每天给药/生理盐水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对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评分;测量大鼠结肠长度;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水平;检测大鼠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Yes相关蛋白(YAP)、切割型胱天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评分,TNF-α、IL-6水平,肠上皮细胞凋亡率,cleaved-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肠长度显著变短(P<0.05);IL-10水平和YAP、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肠组织出现细胞形态异常、排列紊乱,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学变化。与IBD组比较,低剂量FMN组、高剂量FMN组大鼠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且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而加入VTPF后,显著逆转了FMN对IBD大鼠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 FMN可能是通过抑制Hippo/YAP信号通路,促进YAP的表达,进而抑制IBD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柄花素 Hippo/YAP信号通路 炎症性 上皮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的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对策
8
作者 李波 孙杨 缪应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1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尽管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它是由遗传、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和肠道微生物群失衡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1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尽管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它是由遗传、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和肠道微生物群失衡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肠道环境稳态受损,进而影响宿主的免疫,最终触发肠道炎症。综述IBD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情况,并探讨相应的治疗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 道微生态 道菌群
下载PDF
奥美拉唑联合不同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减轻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昀 肖力 +2 位作者 曹娟 刘志刚 罗威耀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2期219-224,共6页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联合不同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减轻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作用。方法 选取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200例FD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奥美拉唑分别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组、酪酸梭菌...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联合不同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减轻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作用。方法 选取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200例FD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奥美拉唑分别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组、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组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组。治疗2周,对比各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胃肠激素、肠道菌群、症状评分等指标变化。统计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各组血清IL-6、TNF-α、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水平、肠杆菌、肠球菌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3个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P<0.05);治疗后各组血清胃动素(MOT)水平、双歧杆菌、乳杆菌显著升高(P<0.05),3个联合治疗组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P<0.05);治疗后各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3个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P<0.05);各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不同益生菌在治疗小儿FD中均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拉唑 益生菌 道菌群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下载PDF
虾青素调节自噬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张伟 王迎斌 +3 位作者 张晶玉 曹璐 刘艳 张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6-843,共8页
目的:评价虾青素(AST)对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自噬在其中的作用。方法:8周龄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I/R组、AST组和AST+3-甲基腺嘌呤(3-MA)组,每组12只。其中,sham组大鼠仅暴... 目的:评价虾青素(AST)对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自噬在其中的作用。方法:8周龄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I/R组、AST组和AST+3-甲基腺嘌呤(3-MA)组,每组12只。其中,sham组大鼠仅暴露肠系膜上动脉(SMA)而不夹闭,其余3组夹闭SMA 90 min后开夹再灌注建立肠I/R模型。AST组大鼠造模前3 d给予AST(45 mg·kg^(-1)·d^(-1))腹腔注射,AST+3-MA组大鼠造模前3 d给予AST(45 mg·kg^(-1)·d^(-1))+3-MA(1.5 mg·kg^(-1)·d^(-1))腹腔注射。术后48 h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认知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肠组织损伤;额叶皮质尼氏染色评估神经元损伤;ELISA试剂盒测定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内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内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P6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大鼠游泳距离增加,潜伏期延长,Chiu's评分升高,额叶皮质神经元数量减少(P<0.01),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IL-6、IL-1β和TNF-α含量升高(P<0.01),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beclin-1表达水平和LC3-II/LC3-I比值均升高(P<0.05或P<0.01);与I/R组对比,AST组大鼠游泳距离和潜伏期缩短,Chiu's评分降低,额叶皮质神经元数量增加(P<0.01),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IL-6、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P<0.01),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beclin-1表达水平升高而P62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AST组相比,AST+3-MA组大鼠游泳距离增加,潜伏期延长,Chiu's评分升高,额叶皮质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IL-6、IL-1β和TNF-α含量升高,额叶皮质和海马beclin-1表达水平和LC3-II/LC3-I比值降低,P62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AST可通过促进自噬抑制神经炎症,从而缓解大鼠肠I/R引起的认知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缺血再灌注损伤 认知 自噬 神经炎症
下载PDF
通腑合剂对腑实热结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11
作者 杨林 汪念 +3 位作者 周晓黎 杨家耀 石拓 时昭红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4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通腑合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肠屏障功能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研究组(n=26)。两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 目的:探讨通腑合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肠屏障功能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研究组(n=26)。两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检测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炎症因子、胰酶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APACHEⅡ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浆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血淀粉酶、血脂肪酶及尿淀粉酶显著降低(均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腑合剂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胃肠动力,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胰酶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通腑合剂 腑实热结证 屏障功能 炎症因子 并发症
下载PDF
腹部推拿对内脏高敏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肥大细胞、TRPV1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华南 王毓岩 +4 位作者 张小凡 张玮 马菲 董桦 王金贵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1-195,I0008,共6页
目的观察腹部推拿对内脏高敏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肠道肥大细胞(mastcell,MC)及TRPV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腹部推拿调控内脏高敏感IBS-D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 目的观察腹部推拿对内脏高敏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肠道肥大细胞(mastcell,MC)及TRPV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腹部推拿调控内脏高敏感IBS-D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腹部推拿组、MC阻断剂组,每组10只。采用母婴分离法+慢性应激法制备IBS-D大鼠模型。应用粪便性状(Bristol)评分、旷场试验评价干预效果,透射电镜观察结肠组织MC变化,定量PCR检测TRPV1 mRN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family 1,TRPV1)阳性细胞数。结果(1)Bristol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ristol评分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腹部推拿组、MC阻断剂组评分降低(P<0.01)。(2)旷场试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穿行方格次数、中央停留次数、中央停留时间和站立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腹部推拿组、MC阻断剂组各评分升高(P<0.05,P<0.01);与MC阻断剂组比较,腹部推拿组在站立次数方面低于MC阻断剂组(P<0.01)。(3)透射电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肠道MC微绒毛形态不规则,呈脱颗粒状态;腹部推拿组较模型组MC形态规整,脱颗粒程度不明显。MC阻断剂组形态规则与空白组近似。(4)TRPV1 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腹部推拿组和MC阻断剂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MC阻断剂组比较,腹部推拿组TRPV1 mRNA的表达略高(P<0.05)。(5)免疫荧光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RPV1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且荧光强度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腹部推拿组和MC阻断剂组模型组TRPV1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且荧光强度明显降低。结论腹部推拿可能借助调控肠道MC脱颗粒,降低TRPV1表达,从而对内脏高敏感IBS-D大鼠起到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推拿 腹泻型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感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结直肠癌术后脾虚证患者肠功能恢复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周健 沈永红 +5 位作者 方芳 王瑞平 姚蓉 荣丽媛 张瑞萍 陆静波 《护理管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4期277-281,309,共6页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方案对结直肠癌术后脾虚证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胃肠外科住院的2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同期前后对照研究分为对照组(n=109)和试验组(n=115)。对照组采用快速康复护...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方案对结直肠癌术后脾虚证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胃肠外科住院的2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同期前后对照研究分为对照组(n=109)和试验组(n=115)。对照组采用快速康复护理联合中医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脾虚证患者肠功能恢复中医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72 h排气率、腹胀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72 h排气率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腹胀程度较对照组减轻(P<0.05)。结论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结直肠癌术后脾虚证患者可促进患者早期恢复肠功能,改善胃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 脾虚证 中医护理方案 功能
下载PDF
益生菌制剂对抗生素诱导腹泻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莉莉 颜克旭 +3 位作者 李玟玟 张振华 马青 马微微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研究了益生菌制剂对腹泻模型(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灌胃给予氨苄青霉素(22.4 g/kg),建立小鼠腹泻模型,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建立后,阳性组灌胃给予培... 研究了益生菌制剂对腹泻模型(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灌胃给予氨苄青霉素(22.4 g/kg),建立小鼠腹泻模型,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建立后,阳性组灌胃给予培菲康(8 g/kg)、益生菌制剂低、中、高剂量组(2.5×10^(6)、5×10^(6)、1×10^(7) CFU)给予复合益生菌制剂,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14 d。观察益生菌制剂对小鼠体质量、稀便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的影响,测定小鼠IgA、IgG水平,肠道屏障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三个剂量组在给予益生菌第14天时小鼠稀便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显著降低,IgA水平分别提高13.30%、20.25%、25.83%,IgG水平分别提高6.84%、19.81%、29.64%,TLR4基因表达水平下调16.88%、20.78%、40.91%,NF-κB基因表达水平下调24.91%、37.19%、55.79%,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增加,产气荚膜梭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综上所述,益生菌制剂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发挥改善AAD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免疫球蛋白 道菌群
下载PDF
烟碱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汪海松 徐林梅 +2 位作者 陈振毅 高海鹰 蔡东妙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4期46-48,64,共4页
目的观察胆碱能激动剂烟碱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2只体质量250~300g雄性健康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它们分为四组(n=8):假手术(sham operation,S)组、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组、烟碱(ni... 目的观察胆碱能激动剂烟碱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2只体质量250~300g雄性健康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它们分为四组(n=8):假手术(sham operation,S)组、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组、烟碱(nicotine,NIC)组、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AchR)拮抗剂α-银环蛇毒素(α-bungarotoxin,α-BGT)组。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取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min后恢复再灌注120min的方法建立。α-BGT组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前45min和30min分别腹腔注射α-BGT 1μg/kg,烟碱400μg/kg;NIC组用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α-BGT,S组和IR组用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α-BGT和烟碱,其余均同α-BGT组。在大鼠恢复再灌注120min后经腹主动脉取血样,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plasma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fiber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取远端回肠采用Chiu评分法评估小肠组织受损程度。结果与S组和NIC组比较,IR组和α-BGT组血浆TNF-α、TF、tPA、PAI-1和D-二聚体水平均出现显剧升高,血浆AT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下降(P<0.05),小肠组织Chiu评分增加(P<0.05)。结论烟碱能够抑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凝血功能过度激活;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外周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胆碱能抗炎通路的激活,进而导致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少,从而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液凝固 烟碱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杏 龙开贤 +2 位作者 黄诗琴 袁海 韩蕴丽 《广西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0-25,共6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除了神经症状,许多ASD儿童常合并胃肠道症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D儿童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异常的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参与ASD的发生和发展...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除了神经症状,许多ASD儿童常合并胃肠道症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D儿童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异常的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参与ASD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改善ASD的核心症状。本文针对肠道微生态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ASD之间的潜在关系,以及微生态疗法(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在ASD中的应用价值展开综述,旨在为改善ASD儿童核心症状提供更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道菌群 代谢产物 微生物--脑轴 微生态疗法 综述
下载PDF
鼻肠管管饲法在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蒋蓉 余艳 +3 位作者 张丁丁 吴红英 李梅 刘艳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保留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20年2月至2023年3月某三甲医院及医联体医院收治的32例晚期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留置鼻肠管管饲法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二周后,观察血红蛋白、... 目的探讨保留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20年2月至2023年3月某三甲医院及医联体医院收治的32例晚期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留置鼻肠管管饲法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二周后,观察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实验室检查指标、肌张力评分以及胃食道返流、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并发症发生例次,运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留置鼻肠管管饲法行肠内营养的患者血清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水平较前显著升高(P<0.05),球蛋白有上升但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肌张力降低,胃食道返流、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发生例数明显降低(P<0.05),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鼻肠管管饲法对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患者营养状况有明显改善,能减少因进食引发的并发症发生,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营养 帕金森病 并发症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药物治疗的沿革与前瞻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娜 叶梅 《医学新知》 CAS 2024年第1期99-106,共8页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最早的文献记载距今约两百年,但直到上世纪中叶才开始逐步认识这一疾病。几十年间,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实现了从“无药可治”到生物制剂时代的飞跃。如今,氨基水杨酸...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最早的文献记载距今约两百年,但直到上世纪中叶才开始逐步认识这一疾病。几十年间,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实现了从“无药可治”到生物制剂时代的飞跃。如今,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效果与经验日渐丰富,本文就炎症性肠病和相关药物的选择作一综述,为推动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 药物治疗 发展史
下载PDF
基于“皮-肠轴”理论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溃疡的关系
19
作者 赵亚男 魏建梁 +1 位作者 李秋 刘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8-1133,共6页
糖尿病溃疡(dabetic ulce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迁延难愈、易感染、易导致截肢或脓毒症的特点[1]。据统计,2016年,全球糖尿病下肢并发症患者约1.31亿,其中250万患者因足部溃疡导致残疾而缩短生命[2]。糖... 糖尿病溃疡(dabetic ulce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迁延难愈、易感染、易导致截肢或脓毒症的特点[1]。据统计,2016年,全球糖尿病下肢并发症患者约1.31亿,其中250万患者因足部溃疡导致残疾而缩短生命[2]。糖尿病溃疡难愈原因复杂,涉及血管因素、神经因素、免疫因素及微生物因素,其中创面微生物的变化以及与不同细胞作用产生的免疫应答影响了创面的修复[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 道菌群 糖尿病溃疡
下载PDF
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早产儿肠道微生态和肠-肝轴的研究
20
作者 杨秀芳 曾柳钰 +5 位作者 郑铠军 邹梅玲 陈康 施尚文 丁俊彩 杨仙姬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482-490,共9页
目的旨在研究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早产儿的肠道微生态特征和肠-肝轴在PNA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20年5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早产儿,住院期间曾接收14d以上的胃肠外... 目的旨在研究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早产儿的肠道微生态特征和肠-肝轴在PNA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20年5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早产儿,住院期间曾接收14d以上的胃肠外营养治疗。实验组为13例患有PNAC的早产儿,对照组为24例未患PNAC的早产儿。对两组患儿不同日龄的粪便中肠道菌群的DNA情况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进行测定。同时检测两组早产儿不同日龄血清血炎症细胞因子包括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肝胆生化变化,通过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生后第1、7和14d的肠道菌门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_(D1)^(2)=0,χ_(D7)^(2)=1.06,χ_(D14)^(2)=6.98,P均>0.05),生后第30d的肠道菌门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_(D30)^(2)=16.29,P<0.05);对比两组出生后不同日龄肠道菌门的相对丰度,结果显示两组在生后第7d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9、2.00、2.00,P均>0.05);两组在生后第14d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41、24.74、6.64,P均<0.05),两组在生后第30d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88、25.88、34.63、33.36,P均<0.05),提示在生后第14d和第30d实验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动态的肝胆生化和炎症指标,结果显示,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上,实验组在生后第14d、第30d和第60d血清ALT、T-BIL、D-BIL、TBA、γ-GT水平高于对照组,通过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血清PCT、IL-6水平在生后第14d和第30d高于对照组,组与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T:t_(D14)=16.39,t_(D30)=25.29,IL-6:t_(D14)=7.03,t_(D30)=9.65,P均<0.05)。实验组肠外营养(PN)的持续时间(22.0±3.2d)长于对照组(17.8±3.1d),两组PN的持续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1,P<0.001)。结论患有PNAC且胃肠外营养超过14d的新生儿其在出生14d后的肠道菌群的组成与无合并PNAC的新生儿存在差异。患有PNAC新生儿在胃肠外营养至生后第14d和第30d时肠道菌群以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且伴血炎症指标增高和胆汁淤积加重。PN持续时间长、肠道菌群的变化和炎症指标的增高可能与PNAC病情的发生发展有关,具体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菌群 炎症指标 早产儿 外营养 胆汁淤积 肝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