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内ECG定位技术联合体外测量法在PICC中的应用
1
作者 赵连英 沈叶红 +1 位作者 周娟 王齐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CG)定位技术联合体外测量法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阜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行上肢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币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CG)定位技术联合体外测量法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阜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行上肢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币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PICC,对照组PICC应用体外测量法,观察组PICC应用腔内ECG定位技术联合体外测量法。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情况、导管相关并发症、置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置管准确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6.00%,置管过深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ECG定位技术联合体外测量法可提高一次置管准确率,提高患者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体外测量法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最佳位置
下载PDF
Deep Learning-Based ECG Classification for Arterial Fibrillation Detection
2
作者 Muhammad Sohail Irshad Tehreem Masood +3 位作者 Arfan Jaffar Muhammad Rashid Sheeraz Akram Abeer Aljohani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4年第6期4805-4824,共20页
The application of deep learning techniques in the medical field,specificall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AFib)detection through Electrocardiogram(ECG)signals,has witnessed significant interest.Accurate and timely diagnos... The application of deep learning techniques in the medical field,specificall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AFib)detection through Electrocardiogram(ECG)signals,has witnessed significant interest.Accurate and timely diagnosis increases the patient’s chances of recovery.However,issues like overfitting and inconsistent accuracy across datasets remain challenges.In a quest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a study presents two prominent deep learning architectures,ResNet-50 and DenseNet-121,to evaluate their effectiveness in AFib detection.The aim was to create a robust detection mechanism that consistently performs well.Metrics such as loss,accuracy,precision,sensitivity,and Area Under the Curve(AUC)were utilized for evaluation.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ResNet-50 surpassed DenseNet-121 in all evaluated categories.It demonstrated lower loss rate 0.0315 and 0.0305 superior accuracy of 98.77%and 98.88%,precision of 98.78%and 98.89%and sensitivity of 98.76%and 98.86%for training and validation,hinting at its advanced capability for AFib detection.These insights offer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deep learning applications for AFib detection from ECG signals.The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data assists future researchers in selecting suitable deep-learning architectures for AFib detection.Moreover,the outcomes of this study are anticipated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advanced and efficient ECG-based AFib detection methodologies,for more accurate and early detection of AFib,thereby fostering improved patient care and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 atrial fibrillation area under curve ecg false positive rate deep learning CLASSIFICATION
下载PDF
基于特征融合的多通道心肌梗死定位模型
3
作者 张高伟 杨湘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0-368,共9页
心肌梗死(MI)是心血管疾病(CVD)中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在发病时具有较高的致命性,因此心肌梗死的快速定位对于避免死亡至关重要。目前基于心电图的心肌梗死位置定位模型在面对患者间的个体差异时泛化性能不足,同时传统的基于卷积的模型... 心肌梗死(MI)是心血管疾病(CVD)中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在发病时具有较高的致命性,因此心肌梗死的快速定位对于避免死亡至关重要。目前基于心电图的心肌梗死位置定位模型在面对患者间的个体差异时泛化性能不足,同时传统的基于卷积的模型难以深入挖掘心电图导联与心肌梗死位置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特征融合的多通道心肌梗死定位模型FF-ANN,该模型主要由特征融合模块和自适应的多通道注意力模块组成。通过特征融合模块整合临床知识中的关键波型特征(例如Q波、ST段等),使模型具有多种感受域,从而在不同维度上捕捉心肌梗死的特征;利用自适应的多通道注意力模块对融合后的特征进行重新标定,通过注意力权重加权对应的特征,使模型聚焦对预测有重要贡献的导联特征。通过在混合数据集PTB上验证模型的拟合能力,并使用迁移学习的方法将从PTB数据集中学习到的模型架构迁移到PTBXL数据集中进行泛化能力验证,结果表明,与现有研究相比,该模型在患者间方案下实现了约2.5%的提升,证明了该模型不仅具有较好的定位性能,也显示优越的泛化能力,其架构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辅助心肌梗死定位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电图信号 特征融合 注意力机制 定位
下载PDF
ECG定位导管尖端技术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兵 杨丽娟 +1 位作者 戴明红 郝佳丽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1591-1593,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CG)定位导管尖端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39例新生儿设为对照...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CG)定位导管尖端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39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下肢外周静脉置入PICC的42例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置管成功后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观察组将导管送至比预定长度长2 cm时,患儿穿刺侧肢体呈外展屈曲位,连接心电监护仪,推注0.9%氯化钠溶液,心电监护仪上出现P波与QRS波之比40%~50%,再缓慢外拔导管至P波与体表心电图的P波一致,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根据X线片结果,观察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完成治疗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一次置管到位率为95.23%(40/42),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P<0.05);2组完成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G可用于辅助定位新生儿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方法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腔内心电图定位 新生儿
下载PDF
基于柔性电极阵列的非接触式睡眠心电检测系统研究
5
作者 田杰宇 彭鹏 +1 位作者 王运涛 吴志生 《电子器件》 CAS 2024年第5期1408-1414,共7页
为监测人体睡眠期间的心电信号(ECG),提出了一种可靠且不影响睡眠质量的非接触式心电监测系统。针对人体睡眠翻身的问题,将心电测量电极的负极设计为阵列形式,并配合通道选择电路实现不同体位下无约束的心电监测;针对噪声抑制问题,分析... 为监测人体睡眠期间的心电信号(ECG),提出了一种可靠且不影响睡眠质量的非接触式心电监测系统。针对人体睡眠翻身的问题,将心电测量电极的负极设计为阵列形式,并配合通道选择电路实现不同体位下无约束的心电监测;针对噪声抑制问题,分析了噪声的来源,并采用模拟滤波电路和数字滤波算法保证了采集信号的质量。通过人体试验对比分析了所设计系统与医用心电测量设备所获取的信号质量。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能够稳定获取多种睡眠姿势下的心电信号,与参考系统信噪比(SNR)相差5 dB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心电监测 无约束 电极阵列 通道选择电路 多体位 信噪比
下载PDF
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操作准确性与安全性的最佳证据总结
6
作者 杨雨晴 王艳芳 刘慧男 《现代临床护理》 2024年第9期55-63,共9页
目的检索、评价并整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intracardiac electrocardiogram,IC-ECG)安全性及准确性的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按照“6S... 目的检索、评价并整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intracardiac electrocardiogram,IC-ECG)安全性及准确性的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按照“6S”证据资源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系统检索证据。数据库包括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国际指南协作网,苏格兰院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JBI(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2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质量,提取符合标准的文献证据。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2篇指南、1篇团体标准、1篇专家共识、1篇Meta分析、1篇系统评价、3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诊断性研究、2篇队列研究,针对置管前的评估与准备、成人最佳尖端位置及波形、新生儿最佳尖端位置及波形、房颤患者最佳尖端位置及波形、置管时维持波形稳定和记录置管过程中相关信息等6个方面,汇总成22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安全性及准确性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循证护理实践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尖端定位 心腔内电图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下载PDF
腔内心电定位应用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雪竹 许洪伟 +2 位作者 陶誉鹭 冯秀娟 李艳秋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第2期16-19,共4页
目的:腔内心电定位(IC-ECG)应用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Meta分析。方法:搜索考伦图书馆、医学数据库、科学引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关于IC-ECG在PICC中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一致性检验软件5.4统计分析结局指标。结... 目的:腔内心电定位(IC-ECG)应用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Meta分析。方法:搜索考伦图书馆、医学数据库、科学引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关于IC-ECG在PICC中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一致性检验软件5.4统计分析结局指标。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IC-ECG组和传统X线组PICC置管首次成功率分别为90.6%(n=2683),78.9%(n=1915),[OR=2.57,95%CI(2.16,3.06),P<0.001];精确度分别为78.6%(n=1008),68.6%(n=1015),[OR=2.7,95%CI(1.42,5.13),P=0.00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n=520),18.1%(n=518),[OR=0.18,95%CI(0.11,0.30),P<0.001],以上两组结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ECG技术能提高PICC置管首次成功率及精确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定位(IC-ecg)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 导管尖端定位 META分析
下载PDF
电磁导航定位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黎丽 宋锦平 +1 位作者 唐梦琳 冯梅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4期168-173,共6页
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对于保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电磁导航定位技术作为一种安全且无创的新兴定位方法已在国外相继开展并获得良好评价。综述PICC尖端定位、电磁导航定位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电磁... 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对于保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电磁导航定位技术作为一种安全且无创的新兴定位方法已在国外相继开展并获得良好评价。综述PICC尖端定位、电磁导航定位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电磁导航定位技术原理与应用方法、适用范围与使用限制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以期为该技术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导航 腔内心电图定位法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尖端定位
下载PDF
心电图定位技术在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尖端定位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分析
9
作者 牛玲利 《现代临床护理》 2023年第7期47-52,共6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定位技术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尖端定位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通过传统TIVAP置管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 目的探讨心电图定位技术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尖端定位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通过传统TIVAP置管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使用心电图定位技术辅助TIVAP导管尖端定位置管的1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置管完成后均行胸部X线片确定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尖端位置、手术时间、置管费用、尖端移位发生率及输液港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导管尖端位置理想率高于对照组,但置管费用略高于对照组(均P<0.01);随访期内,两组尖端移位发生率、输液港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电图定位技术TIVAP尖端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理想率较传统方法优,置管时间较短,置管费用略高,患者输液港留置时间和尖端移位的发生率与传统方法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心电图定位技术 尖端定位 输液港留置时间 腔内心电图 成本分析
下载PDF
改进型心电定位系统用于PICC尖端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任晓敏 张萍 +3 位作者 李丽 郭谨 俞晔 陆培华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4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改进型心电定位系统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行超声引导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心电图机法心电定位系统进行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采用智能手机联合袖珍便携式心电采... 目的探讨改进型心电定位系统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行超声引导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心电图机法心电定位系统进行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采用智能手机联合袖珍便携式心电采集盒法的改进型心电定位系统。比较两组PICC置管到位率、心电图波形稳定性、定位耗时和成本、操作者满意度。结果两组PICC尖端到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波形稳定性、定位耗时、定位成本及护士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改进型心电定位系统用于PICC尖端定位准确、安全可靠,便携快捷,智能经济,云数据可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电定位系统 尖端定位 心电图波形
下载PDF
基于心电图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观察 被引量:15
11
作者 程丽芬 吴云 +1 位作者 张秋霞 王丽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1545-1547,共3页
目的观察心电图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精确定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住院行PICC置管的病人12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监测P波振幅和形态变化,P波最高尖时再退出导管2 cm固... 目的观察心电图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精确定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住院行PICC置管的病人12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监测P波振幅和形态变化,P波最高尖时再退出导管2 cm固定。对照组PICC导管送至预置长度后,用超声排除同侧颈部静脉无异位后固定。两组病人均行X线摄片定位。结果观察组病人导管尖端最佳位置56例多于对照组43例,观察组无导管异位,对照组4例异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心电图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准确,避免了导管异位等的发生,病人输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PICC导管 尖端定位 观察 效果
下载PDF
心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定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6
12
作者 何虹 范彬 +2 位作者 张玉红 胡婷 梅孟雪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5期4-8,共5页
目的:探讨在心内心电图(IVECG)技术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88例,配合心内心电图技术引导置入PICC导管,与胸片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心内心电图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在胸片上测出的导管头端位于理... 目的:探讨在心内心电图(IVECG)技术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88例,配合心内心电图技术引导置入PICC导管,与胸片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心内心电图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在胸片上测出的导管头端位于理想位置时的导管长度(L-j)与心电定位方法 P波达峰值时的导管长度(L-max)的差值,为指导导管后撤长度提供参考数据。结果:88例患者PICC穿刺后胸片证实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84例,心内心电图出现特征性P波者72例,无P波变化16例,经及时调整导管位置后,14例出现特征性P波,2例始终未出现特征性P波变化,胸片显示导管尖端仍位于同侧颈内静脉;与胸片结果比较,心内心电图技术引导诊断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敏感度为97.67%,特异度为100%;PICC头端理想位置时的导管长度与P波达峰值时的导管长度的差值为(2.7±0.8)cm。结论:应用心内心电图引导技术辅助置管,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可有效监测PICC导管深度的变化,而且对导管未进入上腔静脉的情况也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有效,不增加额外创伤和费用,无放射性污染,可替代传统X线检查来确认导管的位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心电图技术 导管尖端定位 PICC置管
下载PDF
改良心电图专用转换夹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月 孙文彦 +2 位作者 陈伟 李佳倩 刘兵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17-1120,共4页
目的:分析改良心电图专用转换夹在PICC置管中辅助导管尖端定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实验组(n=551)使用无菌套膜包裹非无菌心电图专用转换夹引导腔内心电图,对照组(n=551)使用无菌心电图专用转换夹引导腔内心电... 目的:分析改良心电图专用转换夹在PICC置管中辅助导管尖端定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实验组(n=551)使用无菌套膜包裹非无菌心电图专用转换夹引导腔内心电图,对照组(n=551)使用无菌心电图专用转换夹引导腔内心电图。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心电图波形稳定性、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结果:两组均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心电图波形稳定性相近(P=0.376)、导管尖端位置准确性相近(P=0.367)。结论:应用改良心电图专用转换夹引导腔内心电图既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又使操作过程无菌和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电图定位 无菌保护套 心电图专用转换夹
下载PDF
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心电图节律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斌 吴萍 +3 位作者 王跃 谷志明 黄伟芬 刘兴华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心电图节律的影响。方法 150名志愿者在电动立位转床上进行反复体位改变实验,部分志愿者进行头高位倾斜(head-up tilt,HUT)实验、头低位倾斜(head-downtilt,HDT)实验、下体负压实验、低压缺氧检查、运... 目的观察和分析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心电图节律的影响。方法 150名志愿者在电动立位转床上进行反复体位改变实验,部分志愿者进行头高位倾斜(head-up tilt,HUT)实验、头低位倾斜(head-downtilt,HDT)实验、下体负压实验、低压缺氧检查、运动心肺功能检查,连续监测和记录心电图,统计并比较不同负荷实验中心电图节律失常的百分数。结果在反复体位改变实验中,23.33%(35/150)的志愿者心电图出现了节律失常,其中7.33%(11/150)出现了房室传导阻滞或阵发性室上速的典型节律改变。反复体位改变实验中心电图节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UT实验、HDT实验、下体负压实验、低压缺氧检查和运动心肺功能检查(P<0.01),出现典型节律失常的志愿者在其它5项实验或检查中均未出现。结论一定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可引起健康志愿者心电图较高频率的节律失常,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阵发性室上速的典型节律改变。这提示反复体位改变实验有可能在航天员和飞行员医学选拔或医学鉴定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体位改变 心脏节律 心电图 房室传导阻滞 阵发性室上速
下载PDF
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在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芬 梅赣红 +1 位作者 张玉红 范彬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16期1518-1519,共2页
目的探讨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在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方法选取2014年6-8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使用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采取静脉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在90例PICC置管患... 目的探讨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在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方法选取2014年6-8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使用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采取静脉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在90例PICC置管患者的使用中,在即将进入右心房时全部显示高峰P波,且能够与任何品牌任何型号的心电监护仪相连接,有效帮助置管护士判断PICC尖端位置。结论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可以代替专业心内连接器,通过ECGⅡ导联P波变化可以判断PICC尖端位置,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连接转换器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护理
下载PDF
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应用于PICC导管头端定位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丽 任晓敏 +1 位作者 郭瑾 俞晔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20期47-49,共3页
目的将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应用于PICC导管头端定位,以期提高PICC导管头端的1次到位率。方法将18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下的PICC置管后拍X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观察组在超声引导结合MS... 目的将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应用于PICC导管头端定位,以期提高PICC导管头端的1次到位率。方法将18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下的PICC置管后拍X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观察组在超声引导结合MST下的PICC置管时采用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观察P波形态变化引导置管然后再拍X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头端1次到位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0%(P<0.05);2周内2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1%(P<0.05)。结论采用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应用于PICC导管头端定位,不仅可提高PICC导管头端一次性到位率,减少医疗花费,而且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采集盒 智能手机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定位
下载PDF
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2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何广荣 李洪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1-462,共2页
我科于2014年5、8月分别收治2例早产儿.1例男孩生后10min,主因早产(33周)、小于胎龄儿、低血糖入院,入院血糖2.2mmol/L,体重1662g,诊断早产小于胎龄儿、低血糖;另1例男孩生后15min,主因早产(30周),呼吸快入院,体重1080g... 我科于2014年5、8月分别收治2例早产儿.1例男孩生后10min,主因早产(33周)、小于胎龄儿、低血糖入院,入院血糖2.2mmol/L,体重1662g,诊断早产小于胎龄儿、低血糖;另1例男孩生后15min,主因早产(30周),呼吸快入院,体重1080g,X线片肺纹理毛玻璃样变,透光度减低.支气管充气征,诊断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内心电图定位 新生儿 颈内静脉 PICC
下载PDF
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7
18
作者 姜桂春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6期743-746,共4页
目的 :评价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1-9月入院的1000例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导管置入,两组患者在置管结束后均进行X线片定位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而实... 目的 :评价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1-9月入院的1000例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导管置入,两组患者在置管结束后均进行X线片定位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而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增加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技术进行导管尖端定位,比较两组导管尖端的异位率及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比例。结果 :实验组导管尖端异位率比对照组低(χ2=30.548,P<0.001);不同置管静脉中两组导管尖端异位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可有效降低导管尖端的异位率,在判断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下载PDF
基于PVDF的汽车驾驶员心电呼吸监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景胜 石晶 +2 位作者 李刚 郭银景 单鹏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9-82,87,共5页
汽车驾驶员疲劳驾驶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心电呼吸等生理参数评估驾驶员疲劳程度成为研究热点。基于PVDF压电薄膜的非接触特性和正压电效应,研究并实现了汽车驾驶员心电呼吸监测系统。硬件部分设计了稳定的信号调理和滤波... 汽车驾驶员疲劳驾驶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心电呼吸等生理参数评估驾驶员疲劳程度成为研究热点。基于PVDF压电薄膜的非接触特性和正压电效应,研究并实现了汽车驾驶员心电呼吸监测系统。硬件部分设计了稳定的信号调理和滤波去噪电路,软件部分构建了准确的心跳和呼吸信号分离算法。测试分析表明,系统能稳定可靠地监测心率和呼吸率,有效地预防疲劳驾驶带来的后果,提高汽车行驶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驾驶员 疲劳驾驶 PVDF 心电呼吸 正压电效应 监测系统
下载PDF
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洪旺 杨勇 +2 位作者 范庆安 杜宏伟 彭虎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9年第2期128-131,135,共5页
本研究实现了一种便携式心电监护设备,并在其基础上探讨建立个人、社区、医院三个层次相结合的医疗救助体系。移动心电监护仪可以在不限制使用者自由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心电数据采集和自动诊断,使用者通过监护仪的显示屏随时了解自己的健... 本研究实现了一种便携式心电监护设备,并在其基础上探讨建立个人、社区、医院三个层次相结合的医疗救助体系。移动心电监护仪可以在不限制使用者自由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心电数据采集和自动诊断,使用者通过监护仪的显示屏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监护仪通过CDMA无线网络与医院监护中心保持联系,自动报警和GPS定位功能确保患者在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医院监护中心提供的Web服务使患者及其亲属可以通过Web浏览器了解健康状况,查询心电图及病历记录,并与医生在线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监护 无线传输 ARM—Linux 心电数据库 GLOBAL positION System 医疗救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