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rospective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n intracardiac electrogram-based atrioventricular and interventricular intervals optimization method i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被引量:8
1
作者 Hua Wei Wang Dong-mei +16 位作者 Cai Lin Sun Chao-feng Fu Guo-sheng Wang Yu-tang Yan Ji Luo Zhi-ling Xu Jing Wang Zhi-yong Xu Geng Shen Fa-rong Xu Wei Wang Jing-feng Ren Xue-jun Jin Wei Zhang, Nan Lau, Elizabeth Oi-Yan Zhang Sh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28-433,共6页
Backgrou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with biventricular pacing improves cardiac function,functional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evalu... Backgrou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with biventricular pacing improves cardiac function,functional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e intracardiac electrogram (IEGM)-based optimization method,QuickOptTM,in Chinese patients treated with CRT.Methods Aortic time velocity integrals (AVTI) achieved at the sensed atrioventricular (AV),paced AV and interventricular (VV) interval settings recommended by both QuickOptTM and standard echocardiographic optimization were measured in 101 patients.Consistency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iming cycle optimization methods were assessed by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Results The ICC showed good agreement and correlation with what the AVTI achieved at the optimal sensed AV (ICC=0.9683 (0.9535-0.9785)),paced AV (ICC=0.9642 (0.9475-0.9757)) and VV (ICC=0.9730 (0.9602-0.9817)) interval settings determined by the two optimization methods.The average time required by echocardiographic optimization and by QuickOptTM were (78.32±32.40) minutes and (1.98±1.64) minutes respectively (P 〈0.0001).Conclusion The QuickOptTM algorithm provides a quicker,simpler and reliable alternative to the standard method for timing cycle optimization.(ClinicaITrial.gov Reference Number:NCT009182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 failure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atrioventricular interval interventricular interval timing cycle optimization ECHOCARDIOGRAPHY aortic velocity time integral intracardiac electrogram QuickOptTM
原文传递
重症患者PICC置管后体位改变对IC-ECG定位中P/R振幅的影响
2
作者 陈哲 李明慧 +3 位作者 邹会敏 代明 李竹 宋锐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第5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上臂置入PICC时,体位改变对IC-ECG中P/R振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本院重症医学科因病情需要置入PICC导管的105例患者,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心腔内电图下PICC导管尖端定位时,置管侧手臂外展90°...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上臂置入PICC时,体位改变对IC-ECG中P/R振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本院重症医学科因病情需要置入PICC导管的105例患者,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心腔内电图下PICC导管尖端定位时,置管侧手臂外展90°为对照组,置管侧手臂内收身体两侧为观察组。心腔内电图出现正向最高P波后回撤导管,使P波略低于R波视为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观察患者平卧手臂摆放角度由外展90°转换内收身体两侧时,心腔内电图P/R振幅及导管留置长度。结果:对照组P/R振幅由80%变为负正双向波形,观察组P/R振幅由30%~50%增高至80%~100%,P波波幅明显增高、导管尖端平均向右心房方向移动2~3cm;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结论:心腔内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过程中,患者置管侧手臂内收于身体侧位时,P波振幅明显高于置管标准体位,手臂外展90°定位的P/R振幅为80%~100%时,应再拔出导管2~3cm,使P波振幅为R波振幅的30%~50%,以保证携带导管患者手臂平时处于内收于躯体侧体位时,导管始终处于安全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体位改变 PICC 超声引导 心腔内电图定位
下载PDF
1例“镜面人”在心腔内电图引导下行PICC穿刺的护理讨论
3
作者 杨晓妹 胡鹏超 +1 位作者 武云云 王红丽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7期181-184,共4页
目的:总结1例镜面人患者在心腔内电图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护理经验。方法:在最新颁布的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中的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指引下行置管操作,置管前评估患者的情况,预测置入长度。以右位心方式连接心电图机,置管时以腔... 目的:总结1例镜面人患者在心腔内电图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护理经验。方法:在最新颁布的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中的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指引下行置管操作,置管前评估患者的情况,预测置入长度。以右位心方式连接心电图机,置管时以腔内心电实时定位,并记录穿刺前心电图。穿刺成功送入PICC导管后将无菌导联线和镜面人左臂电极与PICC支撑导丝相连,推注生理盐水,观察心电监护仪上的P波形态变化,使导管头端最终留置在最佳位置。观察置管的效果。结果:导管成功置入,无异位发生,患者带管期间化疗顺利,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中华护理学会颁布的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定位出来的导管尖端位置比较精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面人 心腔内电图 PICC 护理
下载PDF
心腔内心电图引导紧急床旁心脏起搏术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天和 谢春凤 +7 位作者 朱明恕 李屏 刘君实 刘宏珍 李玲 俞杉 邱红梅 胡玉玲 《贵州医药》 CAS 1997年第6期326-328,共3页
以心腔内不同部位典型心电图及其演变特征为引导,取代X线透视行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术共22例,成功率100%,平均操作时间18分钟,从插管至右室起搏平均48秒,平均起搏阈值0.72V;除2例电极脱位外无其它并发症。与30例传统的透视下临... 以心腔内不同部位典型心电图及其演变特征为引导,取代X线透视行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术共22例,成功率100%,平均操作时间18分钟,从插管至右室起搏平均48秒,平均起搏阈值0.72V;除2例电极脱位外无其它并发症。与30例传统的透视下临时起搏结果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心腔内心电图引导床旁起搏术为一疗效可靠、操作简便、安全实用且易于普及的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术 心电图
下载PDF
利用体表心电图校正QuickOpt^(TM)优化的房室间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常莹 戴敏 +4 位作者 高运来 郑杰 刘晓宇 李库林 王如兴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5期406-411,共6页
目的应用体表心电图观察QuickOptTM算法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房室间期的准确性。方法 11例CRT患者,术后定期应用QuickOptTM算法优化,优化后检查12导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通过观察QRS波的时限、形态、向量,判断房室间期的设置是... 目的应用体表心电图观察QuickOptTM算法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房室间期的准确性。方法 11例CRT患者,术后定期应用QuickOptTM算法优化,优化后检查12导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通过观察QRS波的时限、形态、向量,判断房室间期的设置是否准确以及左室起搏是否长期稳定、充分有效。结果 11例CRT患者中,8例经QuickOptTM算法优化后表现为长期稳定有效的双室起搏;2例经12导联心电图发现QuickOptTM算法推荐的房室间期偏长,因而左室起搏未能充分有效;1例经动态心电图发现自身PR间期间歇缩短至短于QuickOptTM算法推荐的房室间期、左室起搏不能长期稳定。结论 QuickOptTM算法简便、有效,但个别CRT患者QuickOptTM优化推荐的房室间期偏长,这时体表心电图是有效、便捷的检测、校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QuickOptTM 心腔内电图 心电图 房室间期
下载PDF
心房按需起搏时心内电图的形态与起搏参数的关系
6
作者 陈锐华 江时森 +5 位作者 刘保军 李俭春 徐军 宫剑滨 张启高 周春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9年第S1期63-65,共3页
目的: 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时心内电图的形态与起搏阈值等参数的关系。 方法:对36 例AAI起搏时记录的心内电图的A 波形态、振幅、A-V段上抬幅度进行详细测定,并与起搏阈值、心肌阻抗等参数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目的: 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时心内电图的形态与起搏阈值等参数的关系。 方法:对36 例AAI起搏时记录的心内电图的A 波形态、振幅、A-V段上抬幅度进行详细测定,并与起搏阈值、心肌阻抗等参数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A波形态、振幅与起搏阈值、心肌阻抗均无显著相关(P> 0.05),而A-V 段上抬的幅度与起搏阈值呈明显负相关(r= - 0.548 6, P< 0.05)。A-V段高抬组的起搏阈值(0.68±0.17)V,显著低于A-V段低抬组的(1.1±0.24)V (P< 0.01)。 结论:心内电图A-V段上抬的足够幅度(> 0.3 m V)可作为AAI起搏时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对避免电极脱位、保证较低的起搏阈值水平均具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内电图 起搏阈值
下载PDF
左侧斜行旁道心腔内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志强 张丰富 《心电学杂志》 2004年第3期131-132,135,共3页
目的 探讨 快速、准 确标 测左侧 斜行 旁道消 融靶 点的方 法,提 高导管 消融 成功率 。 方 法对 66 例 AVR T 患 者在 高位 右 心 房刺 激 、心室 刺 激 或 室性 期 前 收 缩、诱 发室 上 性 心 动过 速 及 窦 性心 律时进 行... 目的 探讨 快速、准 确标 测左侧 斜行 旁道消 融靶 点的方 法,提 高导管 消融 成功率 。 方 法对 66 例 AVR T 患 者在 高位 右 心 房刺 激 、心室 刺 激 或 室性 期 前 收 缩、诱 发室 上 性 心 动过 速 及 窦 性心 律时进 行心 腔 内电 生理 检 查 ,确 定 旁道 的 走 行 方向 ,标 测心 室 及 心 房侧 靶 点 图 ,记 录 消融 靶 点 位 置及 消融时 间。 结 果 发 现 6 例 旁 道 走 行方 向 斜 跨 二尖 瓣 环 并 确定 为 斜 行 旁道 , 经 主 动脉 逆 行 法 最终 全部消 融成 功 ,部分 病 例耗 时较 长 。 结 论 如果 冠 状 窦 标 测电 极(CS)记录 到 的 最 早逆 行 心 房 激动 点和最 早 顺 传 心 室 激 动 点 不 在 同 一 记 录 直 线 上 ,在 排 除 多 旁 道 后 应 考 虑 斜 行 旁 道 的 可 能 ,同 时 可 判 断其斜 行程 度 。最早 逆 行心 房激 动 点和 最早 顺 传心 室激 动 点分 别是 心 房侧 和心 室 侧的 消融 靶 点。如能标测 到旁 道 电位 ,成 功率 更高 。 对于 隐匿 性 左侧 旁道 ,左 心室 起 搏信 号 S 到 CS 上 最早 逆 传 至 A 波 的最短 间隔 处 是很 好的 消 融靶 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侧斜行旁道 心腔心电图 射频导管消融 室上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手动优化新算法的研究
8
作者 刘汉雄 蔡琳 +3 位作者 邓晓奇 李锦 童琳 邓珏琳 《中国医药导刊》 2014年第2期189-190,192,共3页
目的:提出新的腔内心电图(IEGM)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手动优化算法(手动法),并验证其合理性。方法:通过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比较手动和传统的自动及超声优化的参数及急性血流动力改变,包括房室间期(AV)、室间间期(VV)、主动脉血流... 目的:提出新的腔内心电图(IEGM)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手动优化算法(手动法),并验证其合理性。方法:通过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比较手动和传统的自动及超声优化的参数及急性血流动力改变,包括房室间期(AV)、室间间期(VV)、主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TI)。分析三种方法参数的相关性,并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多重比较。结果:37例患者均分别采用手动法、自动法及超声法,测每种方法优化后的主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TI)并统计耗时。结果手动法AV(156.76±52.28)cm,VV(16.76±22.24)cm,AVTI(20.33±3.55)cm;自动法AV(152.97±53.12)cm,VV(24.05±22.91)cm,AVTI(18.57±3.34)cm;超声法AV(167.57±46.51)cm,VV(18.92±23.78)cm,AVTI(24.79±4.15)cm。相关分析示三种方法参数间呈正相关,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显示:手动法与超声法VV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9,其它三种方法两两之间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动法耗时(5.23±1.88)min、自动法耗时(1.98±0.50)min均较超声法耗时(196.44±16.55)min明显减少,P<0.05。结论:新的手动法用于CRT优化具有合理性及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优化算法
下载PDF
自制腔内心电图定位连接线在临床PICC导管患者中的应用
9
作者 钟颖 黄嘉玲 陈露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21期210-212,共3页
目的探讨自制腔内心电图定位连接线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5月留置三向瓣膜PICC导管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试验组应用自制腔内心电图定位连接线完成三向瓣膜PICC导管腔内心电定位... 目的探讨自制腔内心电图定位连接线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5月留置三向瓣膜PICC导管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试验组应用自制腔内心电图定位连接线完成三向瓣膜PICC导管腔内心电定位,对照组应用常规腔内心电定位。对比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到位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3项观察指标。结果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到位率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8.21%、96.43%、7.14%,对照组分别为94.64%、94.64%、10.7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腔内心电图定位连接线可在临床中安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制腔内 心电图定位 连接线 三向瓣膜 PICC导管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对提高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庆勇 汤宝鹏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8年第B05期1-4,共4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作为一种新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疗效确切,但是心脏再同步-心力衰竭研究(CARE-HF)证实仍然有20%~30%患者对CRT治疗无反应。目前认为提高CRT疗效除了严格适应证选择、左室电极的正确放置外,术后进行房室间期(AV间期)...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作为一种新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疗效确切,但是心脏再同步-心力衰竭研究(CARE-HF)证实仍然有20%~30%患者对CRT治疗无反应。目前认为提高CRT疗效除了严格适应证选择、左室电极的正确放置外,术后进行房室间期(AV间期)以及心室同步(VV间期)优化是一项重要措施。迄今为止,已经提出很多指导优化程控的方法,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室显像、磁共振描记成像等。就心电图而言,心电图简单而且在理论上有助于CRT的优化程控,但是忽略了心肌各部位之间的电机械延迟;同心电图相比,超声心动图指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CRT术后优化程控的有效方法。但是CRT术后优化程控仍然面临重大挑战,最佳AV存在个体差异,而且随着心率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个体化的动态优化程控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AV间期 VV间期 组织多普勒 可控的心室腔内电图
下载PDF
主动脉根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或室速患者临床心电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振华 杜卫国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25-128,152,共5页
目的研究主动脉根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早)或室速患者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确诊为主动脉根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早或室速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的特点。选取... 目的研究主动脉根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早)或室速患者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确诊为主动脉根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早或室速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的特点。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30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或室速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相关参数,使用ROC曲线分析心电图相关参数对主动脉根部起源的室早或室速的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组患者主要呈左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向下,胸前导联移行一般在V_(3)导联之前,Ⅰ导联主要为rsr~、rS波形,aVL导联以QS波形为主;研究组患者R波时限指数、R波振幅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表明,心电图相关参数对主动脉根部起源的室早或室速患者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P均<0.05)。结论与常见部位的特发性室早或室速患者心电图结果相比,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特发性室早或室速具有独特的心电图表现,R波时限指数、R波振幅指数对于区分主动脉根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早或室速与右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早或室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根部起源 特发性室性早搏 室速 体表心电图 腔内心电图
下载PDF
Implant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Predict Response to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12
作者 Tina Lin Paula Crosby +3 位作者 Hariharan Sugumar Ryan Spencer Michael Darragh Flannery David O’Donnell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4年第10期513-521,共9页
Background: The optimal site for left ventricular (LV) lead placement i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remains uncertain. Intra-procedural measures for predicting response to CRT have shown mixed results. Hy... Background: The optimal site for left ventricular (LV) lead placement i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remains uncertain. Intra-procedural measures for predicting response to CRT have shown mixed results. Hypothesis: This study analyzed intracardiac electrogram (IEGM) characteristics at implant and assessed patients’ response rates (RR) to CRT. Methods: Forty-one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CRT were enrolled. Medically optimized patients in sinus rhythm, with ejection fraction (EF) 34 were included. Right ventricular (RV) leads were positioned mid-septum. LV leads were targeted to the latest mechanical activation on echocardiography. IEGMs were measured, assessing intrinsic RV-to-LV delay (int RV-LV), RV-paced delay (RVp-LV), and LV-paced delay (LVp-RV).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Vp-RV and RVp-LV was recorded as delta-LV. Response was defined as improvement of EF > 10%, reduction in LVEDD > 15% and improvement of ≥1 NYHA class. Results: Overall RR was 79%. LV leads were placed in the target location in 91%. Int RV-LV was 101 ± 14 ms in responders;78 ± 11 ms in non-responders (p 100 had a RR of 87%;int RV-LV 40 ms had a RR of 56%;delta-LV < 40 ms had a RR of 8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lead position, DI, QRS duration or EF and IEGM measurements. Conclusions: IEGM measures at implant are easily obtained. Significant intrinsic electrical delay and shorter delta-LV both predict response, even when LV leads are implanted in the targeted mechanically-delayed segment. These assessments of electrical dyssynchrony may be used to determine optimal lead positions and response to C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BIVENTRICULAR PACING intracardiac electrogramS PACEMAKER Lead Position Echocardiography Heart Failure
下载PDF
左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电生理特征及消融治疗结果
13
作者 林维谦 郑程 +2 位作者 李嘉 林元楠 林加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目的探讨起源于左冠窦(LCC)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腔内双极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结果。方法本文为描述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消融术的270例LCC-VA患者,采用系统抽样法按... 目的探讨起源于左冠窦(LCC)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腔内双极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结果。方法本文为描述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消融术的270例LCC-VA患者,采用系统抽样法按1:1选取同期住院并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270例右心室流出道VA(RVOT-VA)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靶点双极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结果等。结果共纳入270例LCC-VA患者,年龄(55.94±15.74)岁,其中男105例。①消融成功260例(96.3%,260/270),失败10例(3.7%,10/270),78.46%(204/260)有效靶点在LCC前壁中上部,21.54%(56/260)在LCC前壁窦底部。②心电图特点:最常见类型为Ⅰ导联以负向波为主呈rs、qs或qr型,V_(1)~V_(2)导联呈rS、RS或Rs型且R波振幅指数>0.3及R波时限指数>0.5,胸导联移行指数<0,占79.63%;其他如RVOT后间隔、左右冠窦之间(L-RCC)、右冠窦(RCC)及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处(AMC)起源较少见,分别占11.85%、1.48%、2.59%及4.44%。③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心电图存在多种差异,最大差异为胸导联移行指数<0,分别为92.22%(249/270)与11.85%(32/270),χ^(2)=349.387,P<0.001;若以胸导联移行指数<0作为区分LCC-VA与RVOT-VA的指标,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22%、88.15%、88.61%、91.89%。④78.46%(204/260)LCC-VA患者有效靶点腔内双极电图可见特殊心室电位,其中86.27%(176/204)呈低幅碎裂电位,13.73%(28/204)呈高幅碎裂电位,27.94%(57/204)伴特殊电位反转。结论LCC-VA患者的心电图及有效靶点腔内双极电图具有明显特点,胸导联移行指数可有效定位LCC与RVOT,绝大部分LCC-VA能被成功消融,中上部起源的LCC-VA消融时应注意冠状动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室性心律失常 左冠窦 导管消融术 腔内双极电图
原文传递
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术中损伤电流测定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汤永谦 廖乐琴 +4 位作者 刘海 丁星华 任勇 赵惠 刘文卫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47-949,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术中,测定心腔内损伤电流的意义。方法:2011-01-2013-12,106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应用了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对于电极的可靠固定,除了结合体表心电图和X线影像,常规测...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术中,测定心腔内损伤电流的意义。方法:2011-01-2013-12,106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应用了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对于电极的可靠固定,除了结合体表心电图和X线影像,常规测试起搏阈值、R波振幅、电极阻抗外,使用了美敦力公司2290型起搏器分析仪,测定心腔内损伤电流的大小,进一步确定电极固定的可靠性。结果:9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第1~7d、第1、3、6个月,对电极的阈值、电极阻抗、R波振幅、QRS波时限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心脏超声和X线拍片检查,无一例电极脱位。7例患者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未能完成,被迫改为心尖部起搏。结论:对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的定位,除采用传统的起搏参数、起搏心电图和X线影像学方法外,结合术中损伤电流的测定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损伤电流 右心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腔内心电图
原文传递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中测试腔内心电图参数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冬燕 卢凤民 +3 位作者 骆永娟 马薇 李琼 许静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4期265-268,共4页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中测定腔内心电图参数,尤其是左心室激动延迟时间是否可以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逆重构发生.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37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植入CRT,术中测试窦性心律自...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中测定腔内心电图参数,尤其是左心室激动延迟时间是否可以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逆重构发生.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37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植入CRT,术中测试窦性心律自身传导情况下右心室-左心室导线的激动时间差(△t),测试右心室导线起搏到左心室导线感知时间(RVp-LV)及左心室导线起搏到右心室导线感知时间(LVp-RV).随访观察1年,比较术前、术后心脏结构变化,以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15%或射血分数提高5%为标准分为CRT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结果 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与术中测试腔内心电图△t、RVp-LV、LVp-RV等参数均无明显关系,△t与术前QRS时限有关,RVp-LV、LVp-RV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75 mm的患者中长于LVEDD≤75 mm的患者(P<0.05).左心室导线植入在左心室基底部、中段、心尖部的患者发生左心室逆重构的比例分别为71.4%、90.4%、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部位的△t、RVp-LV、LVp-R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测定腔内心电图相关参数不能预测CRT是否应答,左心室导线位置仍是决定CRT疗效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力衰竭 腔内心电图 逆重构
原文传递
心腔内单极电图旁道定位和消融靶点的图形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江洪 黄从新 +8 位作者 李庚山 唐其柱 王晋明 许家琍 施冰 陈芳 左进 漆曙辉 王晓红 《起搏与心脏》 1993年第2期77-81,共5页
采用冠状窦和二尖瓣环单极记录标测左侧显性旁道和确定消融靶点指导射频消融治疗20例预激综合征。同步记录多部位冠状窦单极电图均清楚显示房波(UP)和室波(UR),其旁道定位点表现为 UP 降支和 UR 起始几乎融合构成特征性的复合波——PQS ... 采用冠状窦和二尖瓣环单极记录标测左侧显性旁道和确定消融靶点指导射频消融治疗20例预激综合征。同步记录多部位冠状窦单极电图均清楚显示房波(UP)和室波(UR),其旁道定位点表现为 UP 降支和 UR 起始几乎融合构成特征性的复合波——PQS 波,而远离旁道的单极电图显示 UP 和 UR 分离构成 P—QS 或 P—rS 波。二尖瓣环单极记录时其图形变化类同冠状窦。比较冠状窦标测点和二尖瓣环单极电图的图形特征能迅速、直观地确定消融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极电图 左侧旁道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超声与腔内心电图引导44例危重症患儿PICC尖端定位的护理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龙君 王丹 +5 位作者 方艳艳 贺晓 金歌 刘艳 要松 徐海莉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80-1382,共3页
总结44例采用超声与腔内心电图进行PICC尖端定位的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置管前分段测量并记录导管内置长度;及时获取腔内心电图,观察P波变化;当导管置入长度接近预测长度时,立即采用超声心脏探头于患儿剑突下获取四腔心... 总结44例采用超声与腔内心电图进行PICC尖端定位的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置管前分段测量并记录导管内置长度;及时获取腔内心电图,观察P波变化;当导管置入长度接近预测长度时,立即采用超声心脏探头于患儿剑突下获取四腔心切面,根据推注生理盐水产生的不同超声征象间接引导导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置管后首次胸部X线摄影显示导管尖端在位40例,导管尖端过深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超声检查 腔内心电图 儿童 护理
原文传递
植入式除颤器腔内心电图的分析方法
18
作者 沈俊乾 郭萍 +2 位作者 孙卫新 黄诒焯 金捷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48-352,共5页
植入式除颤器(ICD)自1980年首次应用于临床后,已经成为用于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减少患者死亡率的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如何正确对心律失常进行分类识别、避免引发不适当电击仍然是植入式除颤器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腔内心电图来识别... 植入式除颤器(ICD)自1980年首次应用于临床后,已经成为用于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减少患者死亡率的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如何正确对心律失常进行分类识别、避免引发不适当电击仍然是植入式除颤器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腔内心电图来识别心律失常的方法主要有:心率阈值、突发性、稳定性、形态学分析及时频分析,人工神经网络以及协方差分析等。其中节律检测识别算法和波形相关性分析是ICD中常用的检测方法,也是其他检测方法的基础。随着技术的发展,采用DSP芯片作为处理器的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也有望在今后的ICD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除颤器 腔内心电图 识别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