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24例临床经验
1
作者 刘飞 罗靖 +5 位作者 王晓健 胡阳春 程宝春 赵亮 江敏 程宏伟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64-567,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复发动脉瘤经再次血管内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椎动脉 夹层 血管内治疗 载瘤动脉闭塞 弹簧圈 支架
下载PDF
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2
作者 谢兵 韩昊锦 +2 位作者 李锐韬 韩志安 丁明祥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观察使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使用PED治疗的25例颅内动脉瘤(共29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中2例存在2个串联动脉瘤,1例有3个... 目的观察使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使用PED治疗的25例颅内动脉瘤(共29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中2例存在2个串联动脉瘤,1例有3个串联动脉瘤。29个动脉瘤分布在颈内动脉26个,大脑中动脉1个,椎基底动脉2个。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评估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情况和出院时患者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并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随访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PED,其中15个动脉瘤联合弹簧圈栓塞,14个动脉瘤单独置入PED支架。术中有1例使用球囊扩张,24例经导丝微导管按摩均贴壁良好,术后临床随访中1例(4%)患者有缺血症状。术后6个月随访22个(75.9%)动脉瘤完全闭合,术后12个月随访2个(6.9%)动脉瘤影像学随访中未见闭合,27个(93.1%)动脉瘤完全闭合。结论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短期随访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动脉瘤闭塞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治疗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Woven EndoBridge血流导向装置用于治疗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
3
作者 丁立山 陈清亮 +6 位作者 李腾飞 詹鹏超 申猛 梁昊 郑鸣 李照军 马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4-446,共3页
血管内介入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对于解剖结构复杂的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临床常采用“Y”形和“T”形双支架双微导管组合栓塞技术或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予以治疗[1-2],操作方法复杂,治疗中及治疗后血栓形成及复发风... 血管内介入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对于解剖结构复杂的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临床常采用“Y”形和“T”形双支架双微导管组合栓塞技术或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予以治疗[1-2],操作方法复杂,治疗中及治疗后血栓形成及复发风险较高。Woven Endo Bridge(简称WEB装置)为新型自膨式瘤内扰流装置,由多条镍钛合金网丝编织而成,可置于瘤体内封堵瘤颈,并通过血液扰流封闭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3]。本研究观察WEB装置用于治疗颅内血管分叉部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治疗转归 血流导向装置
下载PDF
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经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效果观察
4
作者 吴政俊 刘宏 何明方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6期1723-1727,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经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0例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n=98)和... 目的探讨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经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0例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n=98)和对照组(n=82)。联合组患者采用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瘤栓塞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后即刻,联合组的Raymond分级中Ⅰ级、Ⅱ级、Ⅲ级患者占比分别为58.16%、32.56%、9.18%,对照组Ⅰ级、Ⅱ级、Ⅲ级患者占比分别为40.24%、43.90%、15.85%,联合组栓塞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联合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16.20±2.89)、(11.08±1.77)分,低于对照组[(18.18±3.14)、(11.77±2.14)分],ADL评分分别为(71.3±5.8)、(78.9±6.4)分,高于对照组[(68.4±6.6)、(74.7±7.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4.08%vs.3.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mRS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24个月的随访,联合组患者的复发率8.16%,低于对照组(1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无复发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患者较单纯弹簧圈栓塞能更有效地栓塞动脉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好,且可降低远期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膨支架 栓塞 治疗性 颅内动脉瘤 神经功能 复发
下载PDF
LVIS支架辅助Target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47例效果观察
5
作者 徐洪章 张照龙 徐锐 《精准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评估LVIS支架辅助Target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23年5月我中心采用LVIS支架辅助Target弹簧圈介入栓塞的47例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47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3... 目的评估LVIS支架辅助Target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23年5月我中心采用LVIS支架辅助Target弹簧圈介入栓塞的47例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47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32例(68.1%),瘤颈残留11例(23.4%),部分栓塞4例(8.5%)。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8.5%),包括2例破裂动脉瘤发生术中出血(1例死亡,1例致密栓塞后无明显后遗症),1例破裂动脉瘤术后合并颅内感染(抗感染治疗后无神经系统功能缺损),1例术中血栓形成(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后无神经系统功能缺损)。33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其中动脉瘤完全闭塞29例(87.9%),动脉瘤稳定4例(12.1%)。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出院14 d后颞叶出血死亡,余患者无再出血发生。结论LVIS支架辅助Target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较为安全、有效,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操作 支架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颅内多发动脉瘤长期随访一例
6
作者 王时强 何小燕 +1 位作者 耿涛 彭昌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9-694,共6页
患者女性,50岁,因头痛、呕吐1小时,于2014年2月15日16∶00入院。患者1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搏动性头痛,以左侧眼眶周围疼痛为主,伴恶心、非喷射状呕吐胃内容物数次(约300 ml),无呕血、咖啡样物,无偏瘫、偏盲、失语、复视、大小便失禁等... 患者女性,50岁,因头痛、呕吐1小时,于2014年2月15日16∶00入院。患者1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搏动性头痛,以左侧眼眶周围疼痛为主,伴恶心、非喷射状呕吐胃内容物数次(约300 ml),无呕血、咖啡样物,无偏瘫、偏盲、失语、复视、大小便失禁等,急诊至我院,头部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入神经外科。患者否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否认细菌性痢疾、结核、肝炎、伤寒等传染性疾病病史,否认手术、输血、外伤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吸烟、饮酒、药物嗜好,否认工业毒物、粉尘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治游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及遗传性疾病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复发 随访研究 病例报告
下载PDF
Pipeline栓塞装置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型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7
作者 姜玲 姚慧娟 +1 位作者 王超超 高强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594-597,共4页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与支架辅助弹簧圈置入(SAC)治疗大型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动脉瘤直径≥10 mm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患者行PED治疗(PED组),39...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与支架辅助弹簧圈置入(SAC)治疗大型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动脉瘤直径≥10 mm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患者行PED治疗(PED组),39例患者行SAC治疗(SAC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对比两组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及入院、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出院6个月、12个月死亡、复发情况及DSA检查结果及mRS评分分布情况。【结果】本次研究中8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PED组置入PED 45例,单纯PED置入16例,PED结合弹簧圈填塞25例,双枚PED置入2例。两组术后即刻DSA检查结果致密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出院时mRS评分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12个月复查时,PED组致密栓塞率均高于S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D组出院6个月、12个月返院复查的mRS评分≤2分占比高于S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ED治疗大型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与SAC相当,但在长期预后改善方面PED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外科学 栓塞 治疗性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5
8
作者 王驰 曹伟 +4 位作者 左乔 吕楠 冯政哲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 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 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11
9
作者 施海彬 胡卫星 +5 位作者 刘圣 王杰 杨正强 耿晓增 傅震 李麟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0期580-584,共5页
目的探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14例119枚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7例。119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24枚,其中5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 目的探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14例119枚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7例。119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24枚,其中5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行栓塞;2枚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均进行了隔断绝栓塞术。结果119枚动脉瘤中118枚成功栓塞,其中完全致密闭塞72枚(60.5%),接近完全闭塞30枚(25.2%)、大部分闭塞13枚(10.9%),部分闭塞3枚(2.5%),1枚未能栓塞(0.8%)。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均继续栓塞后达到了基本致密的填塞,5例基本康复,1例留下残疾。术后1个月内死亡3例(2.5%),均为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死于原先的严重出血或继发的严重脑血管痉挛。结论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积极、及时的栓塞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微弹簧圈 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5
10
作者 刘加春 刘玲 +8 位作者 王大明 王利军 王会兵 郑鲁 穆苍山 姚智强 张波 陆军 祁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89-193,共5页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时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单纯行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42例(46个动脉瘤)。在成功置入支架后,应用替罗非班(8~10μg/kg,...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时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单纯行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42例(46个动脉瘤)。在成功置入支架后,应用替罗非班(8~10μg/kg,静脉推注,3~5 min,继而以0.1~0.15μg.kg-1.min-1持续泵入24 h,然后降为0.05~0.07μg.kg-1.min-1,持续泵入24~48 h)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术后次日逐渐过渡到常规剂量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46个动脉瘤中,破裂动脉瘤18个,未破裂动脉瘤28个;在支架辅助下用弹簧圈栓塞40个,单纯行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6个。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均经导引导管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50~250μg,3~5 min)后恢复再通;术中微导丝穿破动脉瘤1个,为次全栓塞动脉瘤,术后患者苏醒,但2h后突发脑疝死亡。②本组34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在术前、术后3 d的平均值分别为(150±53)×109/L和(142±43)×109/L(t=1.738,P=0.092);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在术前、术后3 d的平均值分别为(25±6)s和(26±4)s(t=-1.087,P=0.2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41例患者在术后48~72 h成功过渡到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应用替罗非班期间无出血并发症、出血倾向及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结论选择性使用替罗非班,对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较为便捷、有效;但对动脉瘤出血急性期患者应用时需慎重,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替罗非班 抗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晓冬 吴海涛 +2 位作者 孙晓川 朱继 唐文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2071-2074,共4页
目的研究夹闭和栓塞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2组,显微瘤颈夹闭组90例,血管内栓塞组33例。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对治疗方式、... 目的研究夹闭和栓塞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2组,显微瘤颈夹闭组90例,血管内栓塞组33例。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对治疗方式、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动脉瘤尺寸、部位、数量、Hunt分级、监护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研究,明确影响脑血管痉挛及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子。结果在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组中,100%的患者发生了脑血管痉挛,75.6%的患者发生了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在血管内栓塞组中,84.8%的患者发生了脑血管痉挛,45.5%发生了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是年龄较大,小动脉瘤,发病至入院时间短,Fisher分级3、4级,Hunt和Hess分级Ⅲ、Ⅳ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独立预测因子是动脉瘤位于后循环,Hunt和Hess分级Ⅱ、Ⅲ、Ⅳ级。结论和显微瘤颈夹闭术比较,血管内栓塞治疗术所致脑血管痉挛程度较轻,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瘤颈夹闭术 栓塞 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对支架辅助颅内栓塞动脉瘤不同剂量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疗效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翔圣 张鑫 +2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陈姝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0-133,159,共5页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查(TEG)评估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患者术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方案对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接受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的57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并按阿司匹林口服剂...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查(TEG)评估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患者术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方案对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接受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的57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并按阿司匹林口服剂量的不同分为低剂量组(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26例和高剂量组(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75 mg)31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于服药第3天,采用TEG检测患者花生四烯酸(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抑制情况以及药物抵抗的发生情况。结果 (1)服药3 d血小板抑制率:低剂量组AA抑制率及ADP抑制率分别为(76±21)%、(72±26)%;高剂量组AA抑制率及ADP抑制率分别为(80±21)%、(73±29)%,两组抑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药物抵抗:低剂量组发生阿司匹林抵抗2例(7.7%),氯吡格雷抵抗1例(3.8%);高剂量组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3例(9.7%),氯吡格雷抵抗4例(12.9%);两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低剂量组中1例(3.8%)发生围手术期缺血事件,高剂量组中2例(6.5%)发生围手术期缺血事件,两组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患者,TEG评价的低剂量与高剂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血小板抑制效果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颅内动脉瘤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华伟 孙正辉 +2 位作者 武琛 薛哲 张晖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研究背景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因再次栓塞困难须行手术夹闭治疗。本文回顾分析行手术夹闭治疗的11例栓塞不全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探讨手术治疗原... 研究背景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因再次栓塞困难须行手术夹闭治疗。本文回顾分析行手术夹闭治疗的11例栓塞不全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探讨手术治疗原则和技巧。方法 11例栓塞不全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12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尖端和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各1个;小动脉瘤7个,大动脉瘤4个。所有患者均于手术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术,11个夹闭完全,1个行椎动脉近端阻断术;术中7个动脉瘤内弹簧圈予以保留,5个予以去除或部分去除。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评分较术前增加或无变化9例(9/11),其中1例术后左侧肢体肌力减退,肌力3级,出院时恢复至4~5级;2例死亡,1例术前病情较重、出院后即死亡,1例载瘤动脉血栓形成、继发肺炎死亡。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复发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只要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设计,手术夹闭治疗依然能够取得安全有效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复发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下载PDF
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 被引量:13
14
作者 虞希祥 张顺开 +3 位作者 易兴阳 胡哲 李阳 黄林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02-405,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 (GDC)早期栓塞治疗破裂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5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施行血管内GDC早期栓塞治疗 ,15例患者按Hunt Hess分级 :I级 8例、II级 6例、IV级 1例 ,所有病例均经DSA造影和C... 目的 探讨血管内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 (GDC)早期栓塞治疗破裂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5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施行血管内GDC早期栓塞治疗 ,15例患者按Hunt Hess分级 :I级 8例、II级 6例、IV级 1例 ,所有病例均经DSA造影和CT扫描诊断。结果 GDC栓塞手术成功13例 ,占 86 .7% (13/ 15 ) ;13例随访 3~ 2 5个月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 ,其中 2例 6个月后复查DSA未见复发 ,全部病例头颅正侧位片显示GDC形态、位置无改变 ;栓塞手术失败的 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 4天和 4个月死亡。结论 早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颅内动脉瘤为有效方法 ,可以防止再次破裂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 栓塞 治疗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史和新进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曹向宇 王君 +3 位作者 杜志华 刘新峰 梁永平 苏慧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781-784,共4页
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业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经70余年,主要包括3个阶段:第1阶段,1940-1960年的电凝致颅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时期;第2阶段,1970-1990年的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时... 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业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经70余年,主要包括3个阶段:第1阶段,1940-1960年的电凝致颅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时期;第2阶段,1970-1990年的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期;第3阶段,1990年至今的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期。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和动脉瘤腔内血流阻断装置的广泛应用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开拓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球囊和椭圆囊 支架 医学史 综述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彭亚 宣井岗 +2 位作者 陈荣华 朱旭成 杨伊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弹簧圈 支架 微小动脉瘤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49
17
作者 苏优勒 张占普 +3 位作者 窦长武 朝博 黄平 李昊 《疑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55-458,463,共5页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8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32例(血管介入组)、...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8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32例(血管介入组)、接受开颅手术夹闭治疗46例(开颅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围术期血清脑损伤指标[S100B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术后并发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差异。结果血管介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颅手术组患者,住院费用高于开颅手术组患者(t/P=8. 320/0. 000、10. 711/0. 000、12. 851/0. 000)。血管介入组术后6 h、24 h血清S100B、NSE的含量低于开颅手术组(6h:t/P=6.492/0.000、8.769/0.000;24 h:t/P=10.832/0.000、11.178/0.000)。2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梗死、慢性脑积水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GOS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在减小手术创伤、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等方面具有优势,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 开颅手术夹闭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一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黄海东 顾建文 +8 位作者 赵凯 匡永勤 杨春敏 贺伟旗 杨涛 刘恩渝 林龙 邢学民 程敬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7-288,共2页
目的总结和探讨一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9月-2010年6月收治的18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44个动脉瘤行一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2个,颅内支架(LEO支架或En-terprise支架)辅... 目的总结和探讨一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9月-2010年6月收治的18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44个动脉瘤行一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2个,颅内支架(LEO支架或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12个。术后3~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全部病例栓塞成功。12枚支架到位满意。38个动脉瘤完全闭塞,5个闭塞95%以上,1个闭塞95%以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临床随访3~12个月无动脉瘤再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9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支架狭窄。结论一期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赵玉龙 张海峰 +4 位作者 董玉书 蒋为 郝广志 梁国标 高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4期5506-5512,共7页
背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重要技术,对于该技术的相关并发症以及防治策略尚缺少系统分析。目的:系统分析自膨式颅内专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和梭形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和随访并发症,探讨该技术的安全... 背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重要技术,对于该技术的相关并发症以及防治策略尚缺少系统分析。目的:系统分析自膨式颅内专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和梭形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和随访并发症,探讨该技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从2003年7月到2009年12月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239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针对治疗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详细分析原因和总结处理经验。结果与结论:①接受治疗的239个动脉瘤中,2个动脉瘤因血管迂曲支架未能到位,1个动脉瘤支架释放后3个月复查造影动脉瘤消失,其余236个动脉瘤顺利完成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中支架顺利到位,放置满意;②操作相关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n=13)、动脉瘤术中破裂(n=8)、弹簧圈突出(n=5)、占位效应(n=3)、血管损伤(n=3)和支架移位(n=2);③操作相关致残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3%(10/232)和1.3%(3/232)。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非操作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在129例急性期破裂动脉瘤患者中发生率分别为18.6%(24/129)和7.0%(9/129);④88.4%(205/232)患者预后满意(mRS 0-2分),术后无(再)出血发生;⑤155例患者(159个动脉瘤)接受脑血管造影随访,总体再通率为14.5%(23/159)。随访中无支架或弹簧圈移位发生。迟发性并发症包括支架内狭窄(n=2)和穿支血管闭塞(n=2);⑥结果表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和再通率低。血栓形成是主要的操作相关致残、致死因素。支架对载瘤动脉的长期影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随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附86例报道) 被引量:8
20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4 位作者 段传志 黄庆 杨绮帆 张昊 徐如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8-260,共3页
为探讨应用可脱性弹簧圈 (MDS或GDC)栓塞脑动脉瘤的效果和经验 ,在神经安定麻醉和全身肝素化条件下 ,采用可脱性弹簧圈经Mag 3F/2F或Tracker 1 0微导管对 86例脑动脉瘤病人进行栓塞治疗 ,其中MDS栓塞 54例 60个动脉瘤 ,GDC栓塞 32例 38... 为探讨应用可脱性弹簧圈 (MDS或GDC)栓塞脑动脉瘤的效果和经验 ,在神经安定麻醉和全身肝素化条件下 ,采用可脱性弹簧圈经Mag 3F/2F或Tracker 1 0微导管对 86例脑动脉瘤病人进行栓塞治疗 ,其中MDS栓塞 54例 60个动脉瘤 ,GDC栓塞 32例 38个动脉瘤。治疗结果 :成功栓塞 94个动脉瘤 ,其中 1 0 0 %闭塞 64个 ,95%~ 98%闭塞 1 6个 ,90 %~ 95%闭塞 8个 ,80 %~ 90 %闭塞 6个。 4个动脉瘤未栓塞成功。痊愈 83例 ,死亡 3例。 1 6例动脉瘤通过脑血管造影随访 ,随访时间 6~ 1 8个月 ,弹簧圈未完全闭塞者可见瘤颈体残留增大。表明MDS、GDC可有效地闭塞脑动脉瘤 ,创伤性小 ,但操作者应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远期效果尚需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栓塞疗法 可脱性微弹簧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