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化疗后肺癌患者心肌保护及免疫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孟睿 周俊辉 钟巍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化疗后肺癌患者的心肌保护及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化疗后行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参照组,各56例。参... 目的探讨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化疗后肺癌患者的心肌保护及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化疗后行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参照组,各56例。参照组接受静吸复合麻醉方案,研究组接受全凭静脉麻醉方案。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拔管/术后清醒/手术/麻醉起效/定向力恢复/听从指令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术前(T_(0))、插管侧位双肺通气15 min(T_(1))、单肺通气15 min(T_(2))、单肺通气30 min(T_(3))、单肺通气60 min(T_(4))为时间点,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水平。以麻醉诱导前(t_(0))、手术即刻时(t_(1))、术后6 h(t_(2))、术后12 h(t_(3))为时间点,比较两组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以术前、术后1 d、术后7 d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起效、拔管、定向力恢复、听从指令、术后清醒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T_(1)~T_(4)时间段研究组MAP、HR水平均低于参照组,波动幅度均小于参照组(P<0.05);t_(2)、t_(3)时间点研究组cTnI水平均低于参照组(P<0.05);术后1、7 d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8.93%)低于参照组(23.21%)(P<0.05)。结论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肺癌根治术中,均具有麻醉、镇痛、稳定血流动力学水平的效果,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免疫功能,但全凭静脉麻醉的麻醉质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吸复合麻醉 全凭静脉麻醉 肺癌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效果
2
作者 张浩 郭明凯 张晓东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34-36,57,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复杂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90例复杂冠脉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复杂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90例复杂冠脉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CI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PCI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随访3个月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手术成功率和随访3个月的冠脉再狭窄率。结果:术后,研究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LVESD和LVE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T-1、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89%(4/45),低于对照组的24.44%(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冠脉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指导下PCI治疗复杂冠脉病变患者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降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冠脉再狭窄率,效果优于常规PCI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心功能 心血管不良事件 冠状动脉再狭窄
下载PDF
基于影像的冠状动脉生理学功能评估研究进展
3
作者 黄文豪 张靖媛 +1 位作者 刘亚君 杜常青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2期36-40,49,共6页
血流储备分数(FFR)已经成为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指导血运重建策略以及选择治疗方案的冠状动脉生理学“金标准”。然而,由于FFR评估过程中存在压力导丝侵入性操作、充血药物的使用等诸多因素,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随着冠状... 血流储备分数(FFR)已经成为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指导血运重建策略以及选择治疗方案的冠状动脉生理学“金标准”。然而,由于FFR评估过程中存在压力导丝侵入性操作、充血药物的使用等诸多因素,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随着冠状动脉虚拟生理学的应用,基于冠状动脉影像衍生FFR的技术得以研发,如冠状动脉造影衍生FFR、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衍生的FFR以及血管内超声(IVUS)衍生的FFR。同时这些功能学评估手段的诊断效能不断被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本文旨在对基于冠状动脉造影、IVUS和OCT衍生的FFR的诊断效能、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血管内超声 生理功能学评估
下载PDF
减压术后血管内低温治疗对重症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4
作者 胡娟 米芷颉 李臻琰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536-1541,1548,共7页
目的探讨减压术后血管内低温治疗对重症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47例重症颅脑创伤患者根据术后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n=73,手术后采用基础治疗)和研究组(n=74,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 目的探讨减压术后血管内低温治疗对重症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47例重症颅脑创伤患者根据术后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n=73,手术后采用基础治疗)和研究组(n=74,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管内低温治疗),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4周时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_(v))、平均血流速度(v_(m))及平均搏动指数(PI)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角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β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评价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mRS评分)及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2组患者干预4周时及康复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的血清NSE、S100β蛋白、GFAP、MCP-1、CRP、IL-6、TNF-α及大脑中动脉PS_(v)、v_(m)、PI、mR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时,2组患者血清NSE、S100β蛋白、GFAP、MCP-1、CRP、IL-6、TNF-α、大脑中动脉PI、mRS评分较本组干预前降低,大脑中动脉PS_(v)、v_(m)、Barthel指数较本组干预前升高(P<0.05),研究组的血清NSE、S100β蛋白、GFAP、MCP-1、CRP、IL-6、TNF-α、大脑中动脉PI、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PS_(v)、v_(m)、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时及患者康复过程中,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血管内低温治疗可改善脑血流动力、有利于减轻重症颅脑创伤患者颅脑损伤程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创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 血管内低温治疗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结合静脉溶栓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脑血流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剑 张灵芳 张洋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结合静脉溶栓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脑血流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56例中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结合静脉溶栓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脑血流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56例中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钠肽(BNP)水平均降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评分、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大脑中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小血流流速(Vd)及平均血流速度(Vm)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结合静脉溶栓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保护脑组织,提升预后,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静脉溶栓 中重症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取栓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周芳贵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1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予以血管内介入取栓+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老年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观察组(联合血管内介入取栓),每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予以血管内介入取栓+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老年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观察组(联合血管内介入取栓),每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神经功能[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血管收缩期峰流速。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0.00%)、临床总有效率(97.50%)均高于对照组的10.00%、75.00%(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19.96±2.48)分低于对照组的(22.60±3.02)分,ADL评分(84.89±6.20)分高于对照组的(78.79±5.78)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总动脉(110.08±12.05)cm/s、颈内动脉(112.17±18.25)cm/s、椎动脉(112.16±17.60)cm/s、基底动脉(116.63±8.69)cm/s的收缩期峰流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的(140.06±18.87)、(218.87±20.46)、(200.03±20.04)、(202.03±12.05)cm/s(P<0.05)。结论老年ACI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取栓+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显著,可提升血管再通率,改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管再狭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血管内介入取栓 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中暑合并DI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PT、ALT、Cr水平的影响
7
作者 任楠 贾秋菊 +1 位作者 王高峰 赵宇飞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8期1157-1161,1165,共6页
目的分析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中暑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凝血酶原时间(P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该院急诊病区治疗的68例重症中暑合并DIC患者作为研究... 目的分析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中暑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凝血酶原时间(P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该院急诊病区治疗的68例重症中暑合并D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基础组和血必净组,每组34例。基础组采用基础退热、解痉挛等治疗,血必净组在基础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国产药物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凝血、血小板、肾功能、血清酶及血管内皮损伤指标等水平。结果血必净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基础组的85.29%(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必净组患者治疗后FIB水平、PLT均高于治疗前,且血必净组均高于基础组,PT、APTT均短于治疗前,且血必净组均短于基础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K、AST、LDH、AL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血必净组均低于基础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r、尿素氮(BU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BUN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血必净组均低于基础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WF、TM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血必净组均低于基础组(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中暑合并DIC患者,能够通过改善其凝血功能,增强其肾功能,减少内皮损伤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必净注射液 临床疗效 凝血功能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技术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及术后残余狭窄率的影响
8
作者 谢丽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5期12-14,共3页
目的 探究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对冠心病(CHD)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及术后残余狭窄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CHD患者,按照单双数原则,两组轮流抽取,最终各48例。前者、后者分别在冠状动脉造影(CAG)、IVUS... 目的 探究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对冠心病(CHD)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及术后残余狭窄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CHD患者,按照单双数原则,两组轮流抽取,最终各48例。前者、后者分别在冠状动脉造影(CAG)、IVUS引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心功能指标、术后相关指标、临床结局。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心功能指标、心肌梗死发生率、再次PCI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支架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最大管腔直径、最小管腔直径均大于对照组,术后残余狭窄率、因心绞痛住院发生率、亚急性血管闭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内超声技术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甚佳,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术后残余狭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内超声技术 介入治疗 心功能 术后残留狭窄率
下载PDF
IVUS联合冠脉旋磨术在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中的疗效及对心功能指标的影响
9
作者 鲁谦 王平 +1 位作者 龚韧 刘志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4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联合冠脉旋磨术在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中的效果及对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研...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联合冠脉旋磨术在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中的效果及对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血管内超声下冠脉旋磨术)和对照组(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冠脉旋磨术),每组61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最大球囊压力、血管情况、心功能指标及术后12个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成功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8.52%(P<0.05);术后,研究组残余狭窄率低于对照组,最大球囊压力、最大及最小管腔直径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超声联合冠脉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能够更加精准的实施手术,显著提升手术成功率,对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也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是临床治疗钙化病变的可靠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冠脉旋磨术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 心功能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分析
10
作者 徐钏铭 刘康 陈石胡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5期47-49,共3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湖北科技学院附属医院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阿替普...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湖北科技学院附属医院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阻力指数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血管平均峰值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血管阻力指数,提高病变血管血流速度,值得临床应用并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阿替普酶 神经功能
下载PDF
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血管内治疗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田萌 冯涛 庄卫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3期414-418,共5页
目的观察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血管内治疗(EVT)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观察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血管内治疗(EVT)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63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1.22±5.33)岁,实施常规治疗及EVT;联合组男33例、女30例,年龄(60.61±5.11)岁,采用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EVT。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康复情况。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血小板活性指标、凝血指标及神经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内皮素-1(ET-1)[(50.11±10.26)ng/L]、血栓调节蛋白(TM)[(30.61±5.37)μg/L]、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90.25±10.33)%]、β-血小板球蛋白(β-TG)[(15.28±5.17)μg/L]、颗粒膜蛋白CD62P[(56.32±10.41)%]、CD63[(10.44±3.65)%]、D-二聚体(D-D)[(188.45±50.61)μg/L]、凝血因子Ⅱ(FVⅡ)[(122.36±20.61)%]、凝血因子Ⅶ(FVⅦ)[(105.25±20.71)%]均低于对照组[(56.28±10.32)ng/L、(33.49±5.28)μg/L、(96.27±10.15)%、(18.33±5.41)μg/L、(61.55±10.28)%、(12.41±3.62)%、(211.27±50.66)μg/L、(135.44±20.66)%、(120.33±2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24、2.998、3.258、3.197、2.802、3.004、2.498、3.514、4.037,均P<0.05)。在不同治疗方案下,联合组治疗3 d、7 d、14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5.22±5.17)分比(28.61±5.47)分、(21.44±5.28)分比(24.19±5.26)分、(18.45±5.33)分比(21.32±5.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34、2.893、3.037,均P<0.05)。结论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EVT能有效减轻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抑制血小板活性,对改善凝血功能、促进脑神经功能康复均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凝血功能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与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2
作者 高海玲 《当代医学》 2024年第6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与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临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1月至202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与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临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参照组,2021年5—11月收治的患者作为联合组,每组43例。参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联合组给予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脑血管血流状态[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dmin)、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max)及平均血流速度(Vm)]、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血管再通率。结果治疗后,两组Vdmin、Vsmax、Vm均快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快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PTT、PT均长于治疗前,且D-D、F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24h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前一时间点,且联合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管再通率为81.40%,高于参照组的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脑部血管血流状态、神经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且不影响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静脉溶栓 老年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 凝血功能 脑血管血流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022年度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3
作者 沈迎 王伟民 +2 位作者 张奇 周玉杰 沈卫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25-32,共8页
近年来,我国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规范化管理取得了很大进步。胸痛中心建设无疑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救治模式。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入院时进行危险分层是合理应用介入策略和改善临床预后的... 近年来,我国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规范化管理取得了很大进步。胸痛中心建设无疑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救治模式。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入院时进行危险分层是合理应用介入策略和改善临床预后的前提。PCI已广泛用于高危患者(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力衰竭或内科合并症等)和各种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左主干、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严重钙化等)的治疗,并可达到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同的临床疗效。冠状动脉内影像和功能学评估的应用,使更多的冠状动脉病变获得更精准的介入治疗。介入操作技能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开展,以及术后抗血小板的正确使用,显著提高了特殊复杂病变PCI的成功率和远期疗效。本文对2022年PCI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的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指南/专家共识 血管内影像/功能学评估 抗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84例肿瘤合并DIC与非肿瘤疾病合并DIC患者临床表现及凝血指标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理平 王永志 +2 位作者 潘宝龙 朱士红 孙竞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0年第4期476-480,486,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非肿瘤疾病合并DIC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方面的差异和特征。方法应用2017新版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诊断标准对玉溪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疑诊肿瘤合并DIC与非肿... 目的探讨肿瘤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非肿瘤疾病合并DIC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方面的差异和特征。方法应用2017新版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诊断标准对玉溪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疑诊肿瘤合并DIC与非肿瘤疾病合并DIC患者进行诊断并对两组间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及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206例疑诊DIC患者经新CDSS诊断,肿瘤合并DIC49例,占69.01%,高于非肿瘤疾病合并DIC的35例(2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诊断DIC(+)者的28d病死率为79.76%,高于DIC(-)者的6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出血及严重出血(2级出血)发生率:非肿瘤疾病合并DIC组出血发生率高于肿瘤合并DIC组(P<0.05),2级出血发生率(57.14%)则低于肿瘤合并DIC组(59.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部位:肿瘤合并DIC组以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消化道出血多见,非肿瘤疾病合并DIC组以泌尿系统和消化道出血多见。(3)实验室指标:肿瘤DIC(+)组血小板计数<50×10^9/L者所占比例高于非肿瘤疾病DIC(+)组(P<0.01);肿瘤合并DIC组白细胞计数高于非肿瘤疾病合并DIC组(P<0.05);肿瘤合并DIC组血小板计数减少比非肿瘤疾病合并DIC组明显(P<0.05);非肿瘤疾病合并DIC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比肿瘤合并DIC组明显(P<0.01)。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7新版CDSS可提高对DIC的诊断准确率,对两类疾病DIC的诊断存在差异性;DIC(+)患者28d病死率高于DIC(-)患者。肿瘤合并DIC患者与非肿瘤疾病合并DIC患者相比,血小板计数减少、白细胞计数增多显著、出血较严重,但后者存在更为明显的APTT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凝血功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不同性质斑块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型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涂晓文 李志梁 +1 位作者 刘映峰 魏向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95-1198,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性质斑块冠心病患者外周循环中树突状细胞(D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DCs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入选病例总共40例,依据临床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分为稳定心绞痛(SAP)组(1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10例)、急性... 目的研究不同性质斑块冠心病患者外周循环中树突状细胞(D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DCs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入选病例总共40例,依据临床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分为稳定心绞痛(SAP)组(1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0例)和正常对照(CTL)组(10例)。血管内超声(IVUS)确定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流式细胞4色分析法检测DCs及亚型的比例和数量;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查DCs功能。结果IVUS确定SAP组患者8例为稳定斑块、2例不稳定斑块,UAP组不稳定斑块7例,稳定斑块2例,破裂斑块1例,而ACS组破裂斑块6例,不稳定斑块3例,稳定斑块1例。不稳定斑块组DCs、mDCs、mDC1s的占外周血白细胞比例及绝对数均比稳定斑块组显著增多;破裂斑块组患者的DCs、mDCs、mDC1s、pDCs比例及绝对数均显著减少。体外培养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源性DCs后,测定不同性质斑块冠心病中患者中DCs功能:培养第7天,不稳定斑块组DCCD83表达高于稳定斑块组,破裂斑块组显著高于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CTL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培养第7天,在DCs数量为2×105/ml时,不稳定斑块、破裂斑块组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CT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清液中IL-12、IFN-α浓度:不稳定斑块组、破裂斑块组IFN-α、IL-12显著高于稳定斑块、CTL组,SAP、CTL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外周血DCs数量、比例及功能可以反应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冠心病 粥样斑块 免疫功能 血管内超声
下载PDF
新型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16
作者 万鹏 童华生 +3 位作者 张兴钦 段鹏凯 唐柚青 苏磊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9-793,I0001,共6页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 )对重症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 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37...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 )对重症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 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37例,非显性DIC组261例。观察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并根据不同时间段进行常规凝血指标、血常规、D-二聚体、Sonoclot仪器指标检测。 ROC曲线分析评价Sonoclot 仪器指标的DIC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Sonoclot仪器各量化指标中,在早期(入院6 h内)激活凝血时间( ACT )、ACT联合凝血速率( CR)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和0.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T诊断DIC特异度为96.2%,敏感度为76.7%,当ACT联合CR后敏感度上升至93.3%,特异度为86.8%。6~12 h指标检测中,ACT联合CR特异度最高达87.5%。而在后期(12 h后) Sonoclot 分析仪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则远小于传统的凝血指标。结论 Sonoclot 分析仪对DIC患者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作出早期的判断,为临床早期诊断DIC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广西竹叶青蛇咬伤后血液学动态变化及发生非典型DIC的观察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宁宗 李其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35-838,共4页
目的 动态观察广西竹叶青蛇咬伤后患者的血液学动态变化,并对发生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特点和机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动态观察21例被广西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 目的 动态观察广西竹叶青蛇咬伤后患者的血液学动态变化,并对发生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特点和机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动态观察21例被广西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和部分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 红细胞计数数(RBC)、中性粒细胞计数(N)、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量(HGB).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发生DIC的特点.结果 21例被广西竹叶青蛇咬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咬伤患者中发生DIC的共17例(80.95%),其中13例(76.47%)发生在咬伤后0~48 h;全部DIC患者无休克和其他脏器无严重功能障碍发生等,也无死亡病例.动态观察发现,各凝血功能指标发生异常的高峰时间是在被伤后24~72 h,分别出现PT延长、Fg降低、D-D和3P阳性,但随时间推移各指标的异常率随之下降;在咬伤后48 h内,WBC和N平均值高于正常值,而HGB和PLT平均值在各时间段均属于正常值范围.结论 广西竹叶青蛇咬伤所至的DIC主要发生在咬伤后48 h内,同其他原因所致的DIC比较,具有不发生高凝期、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和预后好的特征,是不典型的D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青蛇 血液学 凝血功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5
18
作者 徐兵 宣家龙 +3 位作者 雍成明 杨代明 黄录茂 程志华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5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根据手术时机将患...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5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根据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28),对照组患者于发病3 d后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于发病3 d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2组患者于术后第7天评估颅内动脉瘤栓塞情况;术前及术后第7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分别为73.33%(22/30)、39.29%(11/28),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Z=2.684,P<0.05)。2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7天NIHSS评分显著降低,MBI评分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血清MDA、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MDA水平显著降低,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血清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1/30)、25.00%(7/2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718,P<0.05)。结论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有效减轻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完全栓塞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 手术时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氧化应激反应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早期使用肝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相关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依 邓磊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3-786,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肝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ARDS患者的资料,按是否早期使用肝素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采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法,肠内营养...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肝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ARDS患者的资料,按是否早期使用肝素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采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法,肠内营养支持,鼻饲肠内营养混悬液35~40 kcal/(kg·d);合并感染者给予注射用头孢唑肟钠2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 L,静脉滴注,每日2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肝素钠注射液6 250单位,持续静脉泵入。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DIC)累积发生率,治疗前与治疗3、7、14 d后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T),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DIC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二聚体、PLT、IL-6、IL-8、IL-10、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IL-6、IL-8、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PLT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肝素可显著降低ARDS患者的DIC发生风险,改善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肝素 弥散性血管内凝 凝血功能 炎症反应 预后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宏 生书晶 苏薇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102,共6页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肝肾等器官的损伤以及血栓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方血栓通胶囊能够显著抑制DIC模型大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的升高,显著抑制肝肾组...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肝肾等器官的损伤以及血栓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方血栓通胶囊能够显著抑制DIC模型大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的升高,显著抑制肝肾组织血栓的形成、出血以及炎性细胞的浸润。本研究为复方血栓通胶囊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血栓通胶囊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肝肾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