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湖凹陷玉泉构造油气成藏时空匹配关系研究
1
作者 周平 孙鹏 +1 位作者 刘春锋 熊志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9,共9页
以地质录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运用平衡剖面、盆地模拟技术,研究玉泉构造断裂演化史、圈闭发育史、埋藏史、成岩史、生烃史、油气成藏史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研究表明:玉泉构造经历了前挤压反转... 以地质录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运用平衡剖面、盆地模拟技术,研究玉泉构造断裂演化史、圈闭发育史、埋藏史、成岩史、生烃史、油气成藏史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研究表明:玉泉构造经历了前挤压反转期、挤压反转早期和挤压反转晚期3个阶段,其中挤压反转早期和晚期为NWW向调节断层和圈闭发育、定型的关键阶段;花港组下段H6—H7自13.0 Ma以来油气持续充注成藏至今,储层物性较差,花港组上段为13.0~11.4 Ma和4.2 Ma至今两期油气充注成藏,且第二期为主要油气成藏期,储层物性较好,龙井组为3.4 Ma至今一期充注成藏,储层物性好。总结出玉泉构造寻找有利勘探目标的关键条件为:以花港组上段为勘探主要目的层,靠近早期发育的NNE油源断层,避开晚期NWW向调节断层,指出玉泉3井区北部、玉泉1井区北部花港组上段以及玉泉3井区NWW向断层上盘龙井组、玉泉1井区龙井组上段为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反转 NWW向调节断层 油气成藏史 时空匹配 中央反转构造带 西湖凹陷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南部H构造断裂发育特征及控藏作用
2
作者 李宣玥 赵洪 常吟善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1期147-151,共5页
H构造位于西湖凹陷中央洼陷构造带中南部,紧邻富生烃的绍兴36洼且受多条断裂所分割的构造圈闭,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目前该构造的断裂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油气挖潜工作。为厘清断裂的发育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本文从三维地... H构造位于西湖凹陷中央洼陷构造带中南部,紧邻富生烃的绍兴36洼且受多条断裂所分割的构造圈闭,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目前该构造的断裂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油气挖潜工作。为厘清断裂的发育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本文从三维地震解释及已钻井资料出发,通过分析H构造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开展断裂对构造内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的研究,并划分油气成藏类型。研究表明:H构造内的断裂主要发育于古近纪,平面走向为NNE,断裂可分为通源断层及调节断层两个类别;其中位于构造东西两侧的F1及F4断裂控制构造的形成,断裂活动控制了古高点,断裂级别及断砂耦合程度可控制油气丰度。综合断裂活动性及源—断组合类型及油气输导特征等成藏要素,建立了2种油气成藏组合类型,为该构造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 东海盆地 西湖凹陷 断裂构造 油气成藏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N气田花港组河道型构造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
3
作者 廖恒杰 娄敏 +4 位作者 何贤科 段冬平 李炳颖 李元生 陈晨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6期1028-1037,共10页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目标逐渐由构造油气藏转变为岩性油气藏。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花港组河流相储层横向变化快,具备形成岩性圈闭的条件,存在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通过地震沉积学、储层构型分析落实储层平面展布及砂体连通性;采用井...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目标逐渐由构造油气藏转变为岩性油气藏。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花港组河流相储层横向变化快,具备形成岩性圈闭的条件,存在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通过地震沉积学、储层构型分析落实储层平面展布及砂体连通性;采用井震结合的变速成图落实砂体顶面构造;结合构造和储层刻画成果,落实构造岩性圈闭。在此基础上,结合关键成藏时期的古构造和油源断裂分布开展成藏分析,明确了岩性油气藏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区发育两期河道,河道1较河道2气水界面低37.2 m。油源断裂位于西部,与河道砂体耦合关系较好,形成河道型构造岩性圈闭,具有“古隆汇聚-近断富集-一砂一藏”的特征。河道2西南侧翼部河道更靠近油源断裂,成藏潜力大,是下一步勘探评价的重要目标之一。岩性圈闭的刻画是基础,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是关键。相关方法可为其他相似地区圈闭刻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河流相储层 构造岩性圈闭 储层连通性 成藏分析
下载PDF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定量运动学过程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8
4
作者 杨风丽 王敏雪 +2 位作者 庄建建 吴哲 吴满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6-601,共6页
基于较密集分布的2D地震资料和少量钻井资料,利用平衡剖面模拟方法对发育在西湖凹陷的反转构造进行了定量运动学过程和参数的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凹陷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2次挤压反转构造作用,分别发生在早中新世的龙井组沉积... 基于较密集分布的2D地震资料和少量钻井资料,利用平衡剖面模拟方法对发育在西湖凹陷的反转构造进行了定量运动学过程和参数的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凹陷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2次挤压反转构造作用,分别发生在早中新世的龙井组沉积时期(距今23.3~16.3Ma)和晚中新世的柳浪组沉积时期(距今10.4~5.2Ma),造成了盆地北西—南东方向分别缩短0.61km和1.69km。其中主要的反转作用发育在柳浪组沉积时期,不但使中生代以来的地层全部卷入其中,形成了中央反转构造带,而且还造成了盆地北部和南部平均约911.6m和226.7m厚的地层剥蚀、以及1.46%和1.18%的盆地缩短率,北部反转强度明显大于南部。在中央反转构造带的南部区域,由于反转作用强化了部分背斜,形成了较理想的圈闭构造,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盆地重要的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西湖凹陷 柳浪组 反转构造 地层剥蚀厚度 油气聚集区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主要不整合面的特征、剥蚀量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33
5
作者 刘景彦 林畅松 +2 位作者 肖建新 陈志勇 姜亮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2-438,共7页
东海西湖凹陷形成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弧后环境 ,盆内的第三系沉积厚万余米。盆地经历过多次构造反转 ,形成多个广泛分布的区域性不整合面。综合分析表明 ,分隔裂陷和拗陷期充填的 T03 界面代表裂后不整合面 ,T02 和 T01... 东海西湖凹陷形成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弧后环境 ,盆内的第三系沉积厚万余米。盆地经历过多次构造反转 ,形成多个广泛分布的区域性不整合面。综合分析表明 ,分隔裂陷和拗陷期充填的 T03 界面代表裂后不整合面 ,T02 和 T01 界面代表了与挤压反转有关的 2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 ,其最大剥蚀量分别达 1 0 0 0 m、 2 5 0 0 m和 30 0 0 m。挤压反转不整合面的最大剥蚀带与强烈的挤压断褶带分布相一致。不整合面的分布和剥蚀量的大小与盆地内的油气聚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不整合面 剥蚀量 构造反转 东海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反转构造及其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景彦 林畅松 +1 位作者 姜亮 陈志勇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0-355,共6页
东海西湖第三纪凹陷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挤压的构造作用 ,形成了现今规模宏大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是先存的张性断裂后期受到挤压逆冲反转而形成的一种挤压构造与拉伸构造在垂向上叠加的复合构造。按反转强度的差异 ,本区的反转构造可... 东海西湖第三纪凹陷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挤压的构造作用 ,形成了现今规模宏大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是先存的张性断裂后期受到挤压逆冲反转而形成的一种挤压构造与拉伸构造在垂向上叠加的复合构造。按反转强度的差异 ,本区的反转构造可划分为简单断展型和穿透断展型 2种基本类型 ;按反转构造的几何样式 ,又可分为简单后冲反转、复合“Y”字型反转、“火”字型反转和花状反转等。凹陷内发育有东缘、中部、西斜坡边缘等 3个反转构造带。沿中央凹陷带的反转作用最强 ,东缘次之 ,西斜坡边缘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构造样式 油气聚集 类型 分布 影响
下载PDF
伊通盆地新近纪差异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3
7
作者 唐大卿 陈红汉 +3 位作者 江涛 张辉 邱玉超 陈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2-691,共10页
结合最新的地震、钻井等资料,系统研究伊通盆地新近纪反转构造的差异改造特征、成因演化、变形规律及动力学背景,分析差异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伊通盆地西北缘反转构造以右旋走滑冲断为主,可划分为高隆翻转冲断型、中隆斜列冲... 结合最新的地震、钻井等资料,系统研究伊通盆地新近纪反转构造的差异改造特征、成因演化、变形规律及动力学背景,分析差异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伊通盆地西北缘反转构造以右旋走滑冲断为主,可划分为高隆翻转冲断型、中隆斜列冲断型和低隆破裂冲断型,形成沿盆地西北缘平行展布的宽约2~4km的断褶带,油气成藏条件良好;而在盆地东南缘,反转构造则以相对较弱的右旋压扭和隆升掀斜为主,且在尖山、万昌、搜登等构造带顶部还发育了拱张性断裂,对早期油气藏起破坏作用。反转构造成因主要为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弧后扩张而使中国东北大陆遭受挤压隆升,同时还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远程挤压效应影响,此外还与盆缘隆起的发育位置和隆升强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断裂 断褶带 油气成藏 伊通盆地 新近纪
下载PDF
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22
8
作者 汤济广 梅廉夫 +1 位作者 李祺 张静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共6页
多期次、多性质的构造演化制约着六盘山盆地的油气成藏。以构造变形解析为基础,通过盆地构造演化和叠加改造过程的重建,确立了六盘山盆地的构造叠加改造序列,其中晚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为盆地演化的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生构造正反转,且在... 多期次、多性质的构造演化制约着六盘山盆地的油气成藏。以构造变形解析为基础,通过盆地构造演化和叠加改造过程的重建,确立了六盘山盆地的构造叠加改造序列,其中晚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为盆地演化的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生构造正反转,且在喜马拉雅期盆地发生了强烈的断裂褶皱作用,推覆构造发育。根据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成烃演化,认为以石炭系、三叠-侏罗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以次生油气藏为主,而以白垩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则为原生油气藏,指出海原凹陷的肖家湾和凤凰山构造带、固原凹陷的寺口子构造带和三营隆起带以及盆地西南缘的月亮山推覆构造为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盆地 构造演化 叠加改造 构造反转 油气成藏
下载PDF
辽东湾北部地区走滑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20
9
作者 范军侠 李宏伟 +1 位作者 朱筱敏 田世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15-418,共4页
辽东湾北部地区右行走滑构造特征较为典型,主要表现为:沿走滑断裂带发育雁行式伸展断裂;剖面上发育花状构造;走滑断裂沿走向呈“S”型或反“S”型波状弯曲;沿走滑断裂带断槽与断鼻构造相间分布。分析认为,渐新世晚期,辽东湾北部地区南... 辽东湾北部地区右行走滑构造特征较为典型,主要表现为:沿走滑断裂带发育雁行式伸展断裂;剖面上发育花状构造;走滑断裂沿走向呈“S”型或反“S”型波状弯曲;沿走滑断裂带断槽与断鼻构造相间分布。分析认为,渐新世晚期,辽东湾北部地区南北向拉张、东西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控制了右行走滑构造的形成,断槽与断鼻构造相间分布是由于沿走滑断裂带局部应力场性质发生改变所致。右行走滑断裂的“S”型弯曲部位为增压弯部位,走滑断裂两侧断块在此汇聚,地层因应力集中而形成断鼻构造;右行走滑断裂的反“S”型弯曲部位为释拉张部位,走滑断裂两侧断块在此离散,地层因拉张而发生断陷形成断槽。受走滑构造所控制,油气沿走滑断层自断槽向断鼻方向运移、聚集而成藏。研究走滑构造发育特征,对于预测圈闭分布以和研究油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走滑构造 断鼻 断槽 构造分析 油气富集规律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28
10
作者 张青林 佟殿君 王明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2-188,共7页
晚期强烈构造反转是十屋断陷构造发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文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干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先进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反转构造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和研究。将研究区反转构造划分为四个反转构造... 晚期强烈构造反转是十屋断陷构造发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文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干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先进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反转构造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和研究。将研究区反转构造划分为四个反转构造带,在对反转构造样式再认识的基础上在十屋乃至松辽地区新发现了欺压式断层和截断型反转构造两种反转构造样式。进而将反转构造样式除坳陷层滑脱褶皱外,依据反转过程中形成的逆断层与早期伸展断层的组合关系归纳为五种类型:复活型、前展型、后展型、欺压型、截断型。并对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区内反转构造具有十分有利的成藏条件且四个反转构造带具有不同的圈闭类型和油气聚集特点。初步建立了十屋断陷基于反转构造的油气成藏模式,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构造样式 油气聚集 成藏模式 十屋断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乍得Bongor盆地构造反转的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健 肖坤叶 +5 位作者 童晓光 胡瑛 余朝华 袁志云 程顶胜 高日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5-111,共7页
分析总结了乍得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特征,着重研究了其对源岩生烃与排烃、储层成岩、圈闭形成及保存、油气运移等成藏要素的影响,进而探讨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和资源潜力。结果表明,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以地层大幅抬升剥蚀和残余地层... 分析总结了乍得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特征,着重研究了其对源岩生烃与排烃、储层成岩、圈闭形成及保存、油气运移等成藏要素的影响,进而探讨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和资源潜力。结果表明,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以地层大幅抬升剥蚀和残余地层强烈褶皱变形为主要响应特征,造成了烃源岩生烃、排烃过程停滞,浅部油藏的破坏。同时,盆地本身的热结构、热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种破坏作用,使得烃源岩在构造反转结束以后仍保留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地层抬升剥蚀使得储层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减弱,溶蚀淋滤作用增强,深部储层得以保存;残余地层的褶皱变形形成了大量的反转构造,为油气最终运聚-成藏提供了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gor盆地 构造反转 地层剥蚀 源岩生烃与排烃 储层成岩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构造反转对西湖凹陷中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苏奥 贺聪 +2 位作者 陈红汉 李春梅 严晓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5-78,147,共5页
基于地震资料识别的反转构造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和盆地模拟手段,结合天然气气样的碳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综合研究了构造反转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中央背斜带经历了3期构造反转运动,分别发生在始新世末、... 基于地震资料识别的反转构造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和盆地模拟手段,结合天然气气样的碳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综合研究了构造反转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中央背斜带经历了3期构造反转运动,分别发生在始新世末、渐新世末和中新统末,形成一系列如"花状"型、"Y"型、"人"字型和"火"字型等典型反转构造样式,且在逆断层上盘发育不同规模的挤压背斜。第1期构造反转对油气成藏影响甚微,第2、3期构造反转为后期油气运聚提供了背斜或断背斜圈闭。另外,第3期构造反转还为第2期原油运聚成藏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动力,且对第3期油气充注成藏起到较好的封堵遮挡作用。研究结果对东海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目标的优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 构造反转 中央背斜带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龙井运动构造影响及其发育背景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郭真 刘池洋 田建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1-810,共10页
通过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构造的详细剖析,确定龙井运动发生于中中新世至中新世末,是一次逐渐增强又逐渐减弱的构造活动。龙井运动的主要影响是在中新世晚期使西湖凹陷中央形成了一条北强南弱的NN向反转背斜带,其影响范围随时间逐渐缩... 通过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构造的详细剖析,确定龙井运动发生于中中新世至中新世末,是一次逐渐增强又逐渐减弱的构造活动。龙井运动的主要影响是在中新世晚期使西湖凹陷中央形成了一条北强南弱的NN向反转背斜带,其影响范围随时间逐渐缩小。受舟山国头深大断裂的影响,龙井运动所形成的反转背斜带被错断,形成现今西湖凹陷内中央背斜带不规则的平面分布。西湖凹陷中中新世正断裂数量的减少,沉积范围的缩小,以及沉积物粒度的变化均为龙井运动所造成。龙井运动在时间和区域构造位置上都能与冲绳海槽初次张裂相对应,它的动力来源主要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造成冲绳海槽张裂,向西推挤钓鱼岛隆褶带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龙井运动 构造演化 深部断裂 冲绳海槽 反转构造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中南部晚中新世构造反转与油气运聚 被引量:62
14
作者 张敏强 钟志洪 +1 位作者 夏斌 孙珍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2期73-79,共7页
解剖了西湖凹陷中南部晚中新世反转构造的结构特征,认为本区反转构造的发育部位受伸展期的基底断裂带控制。在巨厚的沉积盖层条件下,断陷构造层与拗陷构造层之间的构造特征差异明显。反转构造形态自下而上表现为叠加在断块基础上的顶厚... 解剖了西湖凹陷中南部晚中新世反转构造的结构特征,认为本区反转构造的发育部位受伸展期的基底断裂带控制。在巨厚的沉积盖层条件下,断陷构造层与拗陷构造层之间的构造特征差异明显。反转构造形态自下而上表现为叠加在断块基础上的顶厚褶皱、平行褶皱和顶薄褶皱。在伊豆小笠原弧及九州帛琉海岭与日本南缘碰撞产生的近东西向区域挤压力作用下,构造反转作用具有“下逆上褶”特征,即断陷构造层沿基底断层发生逆向反转,而拗陷构造层在力偶作用下发生不对称褶皱作用。构造反转对油气运移的控制通过构造增压和断层泄压作用进行,油气主要在断陷构造层与拗陷构造层的转换构造层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反转 晚中新世 东海西湖凹陷 中南部 油气运聚 反转构造 构造层 结构特征 盖层条件 特征差异 构造形态 压力作用 褶皱作用 油气运移 断裂带 拗陷 断陷 东西向 不对称 控制 基底 断层 伸展 沉积 断块 南缘 海岭 聚集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智远 徐志星 +2 位作者 徐国盛 徐昉昊 刘金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0-581,共12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平湖组普遍发育异常高压,高压地层中油气显示活跃。在声波时差测井、地球化学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的基础之上,运用Eaton法计算单井地层压力,建立单井压力剖面,并在实测压力的约束下,明确研究区...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平湖组普遍发育异常高压,高压地层中油气显示活跃。在声波时差测井、地球化学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的基础之上,运用Eaton法计算单井地层压力,建立单井压力剖面,并在实测压力的约束下,明确研究区地层压力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异常压力在纵向上主要起始于花港组下段,并且异常高压段呈"阶梯式"增大;横向上从中央反转构造带南部向中部,异常高压顶界面有变深趋势。接着,利用Petro Mod软件模拟地层剩余压力演化,认为距今13~9 Ma和4~0 Ma是地层压力大幅度增大的关键时期。最后,结合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确定出油气大规模充注和地层压力的大幅度增加在时间上具有很好的吻合性,并最终建立起研究区异常高压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油气成藏 耦合关系 中央反转构造带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下载PDF
乍得邦戈盆地Baobab构造带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利 张新顺 +4 位作者 肖坤叶 王林 杜业波 王玉华 梁巧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4-92,共9页
Baobab构造带位于中非裂谷系邦戈盆地东北部斜坡,相对远离现今盆地中心,却是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带,深入分析该区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可为中非裂谷系油气勘探提供良好借鉴。通过研究Baobab构造带演化历史,结合油气分布特征... Baobab构造带位于中非裂谷系邦戈盆地东北部斜坡,相对远离现今盆地中心,却是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带,深入分析该区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可为中非裂谷系油气勘探提供良好借鉴。通过研究Baobab构造带演化历史,结合油气分布特征,分析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Baobab构造带先后经历了前断陷期、断陷期、坳陷期、反转期和消亡期5个主要演化阶段。盆地断陷内稳定分布的下白垩统深湖—半深湖相M组和P组泥岩,既是主要烃源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层。晚白垩世反转期发生大规模的构造反转和地层剥蚀,在Baobab构造带形成一系列背斜或断背斜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在构造高部位或凸起带,发育以基岩风化壳和裂缝发育带储层为主的潜山油藏,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和储层改造均受断裂活动的控制;靠近凸起带的次洼中,发育浊积水道和扇三角洲砂岩储层为主的P组油藏,成藏明显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整体上形成凸起带以基岩潜山油藏为主、次洼带以源内P组油藏为主的油气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邦戈盆地 Baobab构造带 基岩潜山 构造反转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徐家围子断陷油气运移体系及成藏模式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峰 朱映康 +1 位作者 夏斌 胡杨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16,共7页
在对含油气组合特征和成藏要素配置关系综合分析基础上,根据断陷盆地发育特征以及天然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重点分析了地震泵对油气纵向运移的影响,建立了该区油气藏成藏模式,本区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构造气藏,岩性气藏和由构造、岩... 在对含油气组合特征和成藏要素配置关系综合分析基础上,根据断陷盆地发育特征以及天然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重点分析了地震泵对油气纵向运移的影响,建立了该区油气藏成藏模式,本区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构造气藏,岩性气藏和由构造、岩性二者共同控制作用的构造—岩性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基岩风化壳油气藏。徐家围子断陷两期构造运动进而形成了正反转构造,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构造圈闭及纵向疏导通道。沙河子组共经历了3次生排烃高峰,第一次由于强烈的构造活动,没有聚集成藏,后两次在其他成藏要素的配合下,最终得以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油气运移 地震泵 正反转构造 成藏期次 徐家围子断陷
下载PDF
山东北部滨海地区负反转断层及古生界负反转结构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谭明友 邴进营 +1 位作者 金学新 张日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844-850,共7页
山东北部滨海地区构造的发育及演化自始至终受控于北东—南西区域应力场的制约,同时也受北北东向郯庐大断裂的影响。负反转断层与古生界负反转结构的普遍存在,表明该区在双重应力场作用下,至少曾经发生过早期挤压、晚期拉张的应力场... 山东北部滨海地区构造的发育及演化自始至终受控于北东—南西区域应力场的制约,同时也受北北东向郯庐大断裂的影响。负反转断层与古生界负反转结构的普遍存在,表明该区在双重应力场作用下,至少曾经发生过早期挤压、晚期拉张的应力场转换交替过程,因此形成了东部北北西向的局部构造带和西部北西向的“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现有资料证实,具有此种构造特征的领域既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亦有利于油气的富集,是油气勘探的理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负反转断层 构造应力 油气富集 古生代
下载PDF
二连盆地阿尔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油藏类型 被引量:16
19
作者 肖阳 唐谨 +4 位作者 孙朝辉 刘喜恒 李林波 吴国琼 王桂苓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2期41-44,共4页
二连盆地阿尔凹陷是一个经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具备反转背斜构造带的凹陷。通过对该凹陷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认为,主要烃源岩分布于阿尔善组、腾一上亚段,主要油层为腾一上亚段、腾一下亚段、阿尔善组和古生界;扇三角洲为主要沉积相类型;... 二连盆地阿尔凹陷是一个经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具备反转背斜构造带的凹陷。通过对该凹陷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认为,主要烃源岩分布于阿尔善组、腾一上亚段,主要油层为腾一上亚段、腾一下亚段、阿尔善组和古生界;扇三角洲为主要沉积相类型;储层普遍较差,但差中有好,其中腾一下亚段储层最好;共发育腾二段、腾一上亚段—腾一下亚段上部、腾一下亚段—阿四段和阿四段底—阿三段4套储盖组合;油藏的主要类型以后期反转形成的背斜、断鼻和围翼的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同时在斜坡带发育凝灰岩潜山油藏。整个凹陷具备满洼含油的趋势,是二连盆地又一个富油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条件 油藏类型 构造反转 阿尔凹陷
下载PDF
西纳土纳盆地K区块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2
20
作者 毕素萍 张寿庭 +3 位作者 夏朝辉 张文起 徐宁 李春雷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29,共6页
西纳土纳盆地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发育多种类型的反转构造。以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通过对西纳土纳盆地K区块反转构造样式和形成机制的分析,提出了反转构造类型划分的新方案:根据先存正断层是否再活动,先将反转构造分为断层复活型和挠曲褶... 西纳土纳盆地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发育多种类型的反转构造。以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通过对西纳土纳盆地K区块反转构造样式和形成机制的分析,提出了反转构造类型划分的新方案:根据先存正断层是否再活动,先将反转构造分为断层复活型和挠曲褶皱型;再按照反转的强烈程度和变形样式,将断层复合型反转构造细分为下正上褶式、下正上逆式、下正上逆削截式等3种样式,按照挠曲褶皱的形成机制和变形样式,将挠曲褶皱型反转构造细分为逆牵引式、正牵引式等2种样式。通过对K区块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认为中等反转程度形成的下正上褶式断层复活型反转构造和挠曲褶皱型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较为有利,特别是逆牵引式反转构造规模大、成藏条件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纳土纳盆地 反转构造 构造样式 控藏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