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性纳米粒子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食具中铬、镍、镉、铅、砷的迁移量 被引量:10
1
作者 庞晋山 邓爱华 +2 位作者 陈进 毛凌波 朱杰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63-1367,共5页
采用氩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磁性碳包铁纳米粒子,考察了其对水溶液中Cr,Ni,Cd,Pb和As的富集能力,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同时测定食具中Cr,Ni,Cd,Pb和As迁移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纳米粒子表面经H2O2处理后,pH值、吸附时间、吸... 采用氩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磁性碳包铁纳米粒子,考察了其对水溶液中Cr,Ni,Cd,Pb和As的富集能力,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同时测定食具中Cr,Ni,Cd,Pb和As迁移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纳米粒子表面经H2O2处理后,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各元素富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表面处理可有效提高纳米粒子对待检元素的吸附率。在pH 8.0~9.5范围内,选用30 mg碳包铁纳米粒子定量富集,振荡3 min后,Cr,Ni,Cd,Pb和As均可被磁性碳包铁纳米粒子定量富集,酸性溶液(pH 1~2)可洗脱吸附离子。采用本方法测定了实际样品,各元素回收率在87%~10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包铁纳米粒子 重金属迁移量 磁性分离富集
下载PDF
碳包铁纳米晶结合表阿霉素对HepG-2细胞的作用及对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郑云 劳向明 +5 位作者 张海燕 陈易明 陈敏山 元云飞 张亚奇 李锦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6-179,183,共5页
目的观察单纯碳包铁纳米晶(CCIN)粒子及结合表阿霉素(EADM)的CCIN粒子对肝癌细胞的体外作用,并比较单纯EADM与结合了EADM的CCIN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MTT法检测单纯CCIN以及载EADM的CCIN对HepG-2细胞的毒性,并在光镜、电镜下观察... 目的观察单纯碳包铁纳米晶(CCIN)粒子及结合表阿霉素(EADM)的CCIN粒子对肝癌细胞的体外作用,并比较单纯EADM与结合了EADM的CCIN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MTT法检测单纯CCIN以及载EADM的CCIN对HepG-2细胞的毒性,并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对CCIN的吞噬作用。经尾静脉注入不同浓度药物,比较单纯EADM与EADM-CCIN混悬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结果光镜、电镜下可见HepG-2细胞吞噬大量CCIN粒子入胞浆,细胞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结构破坏。各浓度的CCIN悬液(包括空白对照组)作用于HepG-2细胞系,所得的吸光度值各组间无差异。单纯EADM对HepG-2细胞株的抑制率比相应浓度的CCIN-EADM混合物高,且含CCIN量比例较低的药物组对HepG-2细胞株的抑制率要高于含CCIN量比例相对较高的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中,单纯EADM经静脉给药的LD50值为16.9mg/kg,低于相应的EADM-CCIN混悬液的LD50值(20.7mg/kg)。结论HepG-2细胞可吞噬CCIN粒子;在一定浓度下单纯CCIN对HepG-2细胞无毒性;载药CCIN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在短时间内较单纯相同浓度EADM的抑制作用弱,且随CCIN比例升高抑制作用相应下降;小鼠急性毒性实验中,EADM-CCIN混悬液的急性毒性相对于同剂量的单纯EADM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包铁纳米晶 磁性靶向药物载体 表阿霉素 HEPG-2细胞 肝肿瘤
下载PDF
微乳液体系制备Fe_2B包覆纳米α-Fe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丁建旭 廖其龙 +2 位作者 杨定明 周天亮 乔光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26,29,共3页
采用油包水(W/O)的微乳液体系制备纳米α-Fe。XRD、TEM分析表明,纳米α-Fe被Fe2B所包覆,其粒度在20~100nm;激光粒度分析表明,纳米α-Fe存在团聚现象,但粒度分布窄;TG-DSC分析表明,纳米α-Fe在1100K时发生吸热的α-γ相变;... 采用油包水(W/O)的微乳液体系制备纳米α-Fe。XRD、TEM分析表明,纳米α-Fe被Fe2B所包覆,其粒度在20~100nm;激光粒度分析表明,纳米α-Fe存在团聚现象,但粒度分布窄;TG-DSC分析表明,纳米α-Fe在1100K时发生吸热的α-γ相变;磁强计检测表明,粉体具有铁磁性,其饱和磁化强度为1.14emu/g,剩余磁化强度为0.08emu/g,矫顽力为280O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铁 微乳液 包覆 磁性
下载PDF
碳包铁纳米粒子作为磁性靶向药物载体的物理性能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海燕 郑云 +5 位作者 周纯 劳向明 何艳阳 李锦清 陈易明 曾国勋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0-316,共7页
一种全新的磁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用直流碳弧法制备的碳包铁纳米粒子,它具有独特的纳米结构,在石墨碳层中完全包裹进铁纳米颗粒,实现在纳米碳包围中的纳米磁性粒子分散状态,其中的纳米碳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化疗药物吸附量,达到... 一种全新的磁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用直流碳弧法制备的碳包铁纳米粒子,它具有独特的纳米结构,在石墨碳层中完全包裹进铁纳米颗粒,实现在纳米碳包围中的纳米磁性粒子分散状态,其中的纳米碳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化疗药物吸附量,达到每毫克吸附160μg的表阿霉素。铁纳米粒子磁场强,靶向效果好,有较佳的磁靶向发热效应,在动物病灶局部放置0.1g碳包铁纳米粒子将能使发热温度平均升到52℃;而将碳包铁纳米粒子均匀与猪肝混合也有明显的产热效果:含量0.4%碳包铁纳米粒子的一组猪肝能将温度升到42℃,而含量0.6%碳包铁纳米粒子的一组猪肝能将温度升到48℃。X射线衍射表明借助于碳的包裹,碳包铁纳米粒子有好的抗氧化性和稳定性。碳包铁纳米粒子有可能作为一种全新的磁性靶向药物载体用于癌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包铁纳米粒子 磁性靶向药物载体 物理性能
下载PDF
新型磁性海藻酸钠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5
作者 颜秋平 李富荣 +4 位作者 汤顺清 韩涛 毛萱 周汉新 曹水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7-589,共3页
以碳包铁(Fe@C)纳米粉作为磁性内核,用海藻酸钠作表层高分子,以正庚烷为油相,AOT为表面活性剂,氯化钙、环氧氯丙烷作交联剂,通过反相微乳法制备出了碳包铁/海藻酸钠核壳微球,系统考察了海藻酸钠的浓度、交联剂用量等对所制复合纳米微球... 以碳包铁(Fe@C)纳米粉作为磁性内核,用海藻酸钠作表层高分子,以正庚烷为油相,AOT为表面活性剂,氯化钙、环氧氯丙烷作交联剂,通过反相微乳法制备出了碳包铁/海藻酸钠核壳微球,系统考察了海藻酸钠的浓度、交联剂用量等对所制复合纳米微球性质的影响,并对产物进行了初步的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海藻酸钠的浓度、交联剂用量和其它相关参数,可以制备出外观为球形、分散性好、平均粒径约为250nm、具有强磁响应性的复合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微球 海藻酸钠 碳包铁 微乳 纳米
下载PDF
单分子层正癸酸包覆Fe_3O_4纳米粒子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任非 陈建海 +1 位作者 姜耀东 陈志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32-34,共3页
应用微乳液与 Fe2 + 和 Fe3 + 化学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正癸酸包覆的 Fe3 O4纳米粒子水基磁流体 .用光子相关光谱仪 ( PCS)、透射电镜 ( TEM)和 JDM- 3型振动样品磁强计对制得的水基磁流体进行了表征 .制备了单分子层正癸酸包覆的 Fe3 O... 应用微乳液与 Fe2 + 和 Fe3 + 化学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正癸酸包覆的 Fe3 O4纳米粒子水基磁流体 .用光子相关光谱仪 ( PCS)、透射电镜 ( TEM)和 JDM- 3型振动样品磁强计对制得的水基磁流体进行了表征 .制备了单分子层正癸酸包覆的 Fe3 O4纳米粒子的固态样品 ,并利用 IR,TG,DTG与DSC考查了该固态样品的组成与性质 .发现用一步表面活性剂处理可以直接制得双层表面活性剂包覆的 Fe3 O4纳米粒子水基磁流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层正癸酸包覆Fe3O4纳米粒子 水基磁流体 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 磁场
下载PDF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超顺磁性核壳Fe_3O_4@SiO_2纳米颗粒 被引量:8
7
作者 董景伟 张志荣 +1 位作者 张旸 高美珍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2010年第1期166-169,共4页
分别用一步法和两步法在Trit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反相微乳液体系中,以纳米Fe_3O_4粒子为核,利用正硅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制备纳米Fe_3O_4@SiO_2纳米颗粒。通过XRD、FT-IR、SEM、TEM和VSM对复合颗粒的晶体结构、结合状态、表面... 分别用一步法和两步法在Trit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反相微乳液体系中,以纳米Fe_3O_4粒子为核,利用正硅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制备纳米Fe_3O_4@SiO_2纳米颗粒。通过XRD、FT-IR、SEM、TEM和VSM对复合颗粒的晶体结构、结合状态、表面形貌、微观特征和磁学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种方法制备的Fe_3O_4核均为尖晶石结构,SiO_2壳均为无定形结构;复合颗粒呈球形,且团聚在一起;相比较而言,一步法分散性较两步法要好;两者都具有超顺磁性,在室温、外场为1T时磁化强度分别为23emu/g、11em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 SiO2包覆Fe3O4纳米颗粒 超顺磁性 一步法 两步法
下载PDF
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在基因转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庄乾元 孙璇 +2 位作者 周四维 管维 叶章群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270-273,286,F0002,共6页
目的:评价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在体外转染中的可行性。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析检测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结合DNA的能力,再将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连接绿色荧光蛋白pEGFP-C1质粒报告基因在体外... 目的:评价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在体外转染中的可行性。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析检测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结合DNA的能力,再将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连接绿色荧光蛋白pEGFP-C1质粒报告基因在体外转染人膀胱肿瘤细胞BIU87和人树突状细胞,并在转染后72 h采用MTT比色法测定这种载体对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以了解其细胞毒性。结果:在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多聚赖氨酸后,以静电引力作用结合DNA,其DNA结合率可达到75.6%,修饰多聚赖氨酸的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可作为基因载体将报告基因转染至各类型细胞内并成功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绿色荧光细胞。与相同条件下脂质体为对照,转染后的细胞增殖活性及功能略优于对照组,有效地证明了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稍低于脂质体的细胞毒性。结论: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可作为有效的基因载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 多聚赖氨酸 基因载体 绿色荧光蛋白
下载PDF
功能化Fe_3O_4的制备及在基因转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邓迎春 张志培 +4 位作者 程庆书 王小平 周永安 陆远 李小飞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探讨修饰了多聚赖氨酸的超顺磁性葡聚糖Fe3O4纳米粒子(简称功能化Fe3O4,DMNP)的制备及其作为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碱沉淀法一步合成了外包葡聚糖的磁性纳米粒子,并用多聚赖氨酸对其表面进行修饰,使之通过静电作用吸附连接DNA... 目的探讨修饰了多聚赖氨酸的超顺磁性葡聚糖Fe3O4纳米粒子(简称功能化Fe3O4,DMNP)的制备及其作为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碱沉淀法一步合成了外包葡聚糖的磁性纳米粒子,并用多聚赖氨酸对其表面进行修饰,使之通过静电作用吸附连接DNA。同时应用扫描电镜、红外分光光度计对该纳米复合物的结构及成分进行表征,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其结合质粒DNA的能力进行测量,该复合纳米粒子作为基因载体将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C1转入人肺癌细胞系A549中,并进一步将载肺癌耐药基因ABCG2-PCDNA3.1质粒转入人肺癌细胞系A549中。结果该复合纳米粒子分散性好,大小较均一,与质粒DNA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了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并用PCR技术检测到了耐药基因ABCG2的表达。结论该复合纳米粒子能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基因载体在体外将载肺癌耐药基因ABCG2-PCDNA3.1质粒转入人肺癌细胞系A549中并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聚糖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 多聚赖氨酸 绿色荧光蛋白 ABCG2-PCDNA3-1质粒 基因载体
下载PDF
聚合物包覆纳米Fe的液相法制备与磁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忠诚 李松林 +1 位作者 周晨 阮建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87-1790,共4页
采用NaBH4液相化学还原工艺,在PVP-VAc嵌段共聚物在溶剂中形成的微反应器中制备表面包覆有嵌段共聚物的金属铁纳米颗粒。通过XRD,TEM以及紫外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表面包覆的纳米铁粉的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并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分析其磁性... 采用NaBH4液相化学还原工艺,在PVP-VAc嵌段共聚物在溶剂中形成的微反应器中制备表面包覆有嵌段共聚物的金属铁纳米颗粒。通过XRD,TEM以及紫外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表面包覆的纳米铁粉的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并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分析其磁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铁粉为体型立方晶,样品为球形,且分散良好;颗粒粒度为12~35 nm,颗粒平均粒度为21 nm;纳米铁粉的矫顽力为15.2 kA/m,饱和磁化强度为18.6 A.m2/kg;纳米铁颗粒表面包覆了PVP-VAc嵌段共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铁 聚合物包覆 磁性能 还原
下载PDF
核壳型碳铁纳米粉体的制备及磁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进 张海燕 +1 位作者 陈天立 杨大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15,共4页
采用直流碳弧法制备碳包铁纳米粒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的形貌和尺寸、物相结构组成进行分析,并在真空和氮气气氛下在200~800℃对制备的碳包铁纳米粒子进行热处理,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处理前后的碳包铁纳... 采用直流碳弧法制备碳包铁纳米粒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的形貌和尺寸、物相结构组成进行分析,并在真空和氮气气氛下在200~800℃对制备的碳包铁纳米粒子进行热处理,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处理前后的碳包铁纳米粒子的剩磁强度、矫顽力和饱和磁化强度。结果表明,碳包铁纳米粒子的磁滞回线显示出较好的超顺磁特性;剩磁强度、矫顽力和饱和磁化强度随着粉体中铁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碳包铁纳米粒子进行热处理,其磁性能随温度的升高首先改善,温度进一步升高又逐步劣化。在450℃退火,粉体磁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 碳包覆铁纳米粒子 磁滞回线 退火
下载PDF
巨噬细胞MRI检测兔早期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红 谭理连 +1 位作者 李志铭 黄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1-324,共4页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MRI在检测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及对照组,对模型组通过球囊拉伤联合高脂饲料建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对两组动物行MR扫描,检测静脉注射...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MRI在检测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及对照组,对模型组通过球囊拉伤联合高脂饲料建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对两组动物行MR扫描,检测静脉注射葡聚糖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DCIONP)对比剂前及注射后45min、24h、48h、72h、96h和120h血管壁信号强度(SI)及信号强度变化值(ΔSI)。之后处死动物,病理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模型组斑块注射DCIONP后45min SI升至最高,48h开始低于注射前水平,96h降至最低;对照组管壁于注射DCIONP后45min均匀强化,24h后SI基本恢复至注射前水平,其后SI无明显变化。两组间各时间点Δ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结果表明血管壁信号衰减区与斑块内铁蓝染区及巨噬细胞分布相符。结论巨噬细胞MRI可检测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巨噬细胞 磁共振成像 葡聚糖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磁转染MUC1/Y基因入树突状细胞抗膀胱肿瘤的免疫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璇 周四维 +2 位作者 庄乾元 管维 叶章群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年第5期379-382,共4页
目的:研究体外磁转染人MUC1/Y基因至人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以及在体外诱导特异性抗MUC1/Y膀胱癌的免疫效应。方法:以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DMN)作为载体,在多聚赖氨酸(PLL)的辅助下,通过静电作用结合MUC1/Y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 目的:研究体外磁转染人MUC1/Y基因至人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以及在体外诱导特异性抗MUC1/Y膀胱癌的免疫效应。方法:以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DMN)作为载体,在多聚赖氨酸(PLL)的辅助下,通过静电作用结合MUC1/Y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MUC1/Y,在铜-硼-锡磁块的固定磁场作用下转染至人DC中,荧光显微镜下以及流式细胞仪观察其转染效率;再将这种转基因DC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观察其致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MUC1/Y特异性抗膀胱癌(膀胱肿瘤BIU87细胞系)的杀伤活性,即分别用LDH释放法检测CTL杀伤活性和透射电镜观察CTL诱导靶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测定基因修饰后的DC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pEGFP-C1/-MUC1/Y转染效率为15%左右,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与自体T细胞混合培养后能诱导出显著的MUC1/Y特异性的CTL,对BIU87细胞的杀伤实验表明T-DC-MUC1的杀伤活性约为52%,显著高于对照组T-DC诱导的CTL;在透射电镜下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部分BIU87膀胱肿瘤细胞出现了细胞核核仁消失,染色质浓集于核膜周围等早期凋亡表现;基因修饰后的DC能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高水平的IFN-γ,与未转染的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DMN)在固定磁场的作用下成功将MUC1/Y基因转入DC,并可有效诱导出特异性的抗MUC1/Y膀胱癌的免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Y基因 膀胱癌 人树突状细胞 免疫效应 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 转染
下载PDF
聚合物包覆纳米Fe的液相法制备与磁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忠诚 李松林 +1 位作者 周晨 阮建明 《纳米科技》 2012年第1期61-64,87,共5页
采用NaBH4液相化学还原工艺在溶剂中以PVP-VAc嵌段共聚物形成的微反应器中制备表面包覆有嵌段共聚物的金属铁纳米颗粒,通过XRD、TEM、紫外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分析其磁性能,XRD表明所制备的纳米铁粉为体... 采用NaBH4液相化学还原工艺在溶剂中以PVP-VAc嵌段共聚物形成的微反应器中制备表面包覆有嵌段共聚物的金属铁纳米颗粒,通过XRD、TEM、紫外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分析其磁性能,XRD表明所制备的纳米铁粉为体型立方晶;TEM显示样品为球形,且分散良好,颗粒尺寸在12-35nm之间;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纳米铁颗粒表面包覆了PVP-VAc嵌段共聚物;磁滞回线显示,纳米铁粉的矫顽力为190Oe,饱和磁化强度为18.6emu.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铁 聚合物包覆 制备 磁性能 还原
下载PDF
碳包铁纳米粒子的靶向磁感应发热性能
15
作者 吴其光 张海燕 陈易明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CAS 2015年第2期38-41,共4页
采用直流电弧法制备一种新型的磁靶向药物载体材料——碳包铁纳米粒子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其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观察和表征。通过注射注入法和挖孔填入法将碳包铁纳米粒子置入原块猪肝中,研究了不同铁含量和不同浓... 采用直流电弧法制备一种新型的磁靶向药物载体材料——碳包铁纳米粒子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其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观察和表征。通过注射注入法和挖孔填入法将碳包铁纳米粒子置入原块猪肝中,研究了不同铁含量和不同浓度的碳包铁纳米粒子的磁感应发热性能。结果表明均匀球形、平均粒径10~30nm的碳包铁纳米粒子,其含量越高,磁感应发热效果越明显;碳包铁纳米粒子与生理盐水混合后注射注入原块猪肝中的发热温度高于直接将碳包铁纳米粒子挖孔填入猪肝的发热温度;感应电场的作用时间越长,发热越强,但有一个最高温度的饱和值;铁含量80%的样品30min后可达到51℃,足以杀死癌细胞。作为一种新型的磁靶向药物载体,碳包铁纳米粒子在癌症治疗中有望起到增强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包铁纳米粒子 磁靶向 磁感应发热 药物载体
下载PDF
交流碳弧法合成碳包碳化铁纳米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勋 高江明 +4 位作者 刘英 郝广明 徐知三 朱绫 盛蓉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94,共4页
采用交流碳弧法高效合成碳包碳化铁纳米晶磁性微粉 ,磁性微粉产率达 90 %以上 .用热重分析法( TG)测得磁性微粉中 Fe的质量分数为 1 7.5% .X射线衍射 ( XRD)分析结果表明 ,在碳包碳化铁微粉中存在 Fe3C和 Fe5 C2 两种结构形式 ,不含纯 F... 采用交流碳弧法高效合成碳包碳化铁纳米晶磁性微粉 ,磁性微粉产率达 90 %以上 .用热重分析法( TG)测得磁性微粉中 Fe的质量分数为 1 7.5% .X射线衍射 ( XRD)分析结果表明 ,在碳包碳化铁微粉中存在 Fe3C和 Fe5 C2 两种结构形式 ,不含纯 Fe晶粒 ,碳层结构与石墨相似 .在透射电镜 ( TEM)下观察了纳米晶的形貌和粒径分布 ,碳化铁纳米晶尺寸分布在 3~ 1 0 nm,并呈颗粒状分散在碳层中 ,碳层为巴基管和巴基葱的堆积体 ,形状各异 ,尺寸分布在几十纳米到几微米之间 .讨论了碳包碳化铁纳米晶的形成机理 .测定了磁性微粉的磁滞回线 ,其饱和磁感应强度 Bs,剩磁 Br和矫顽力 Hc分别为 2 .6× 1 0 - 2 T,2 .5× 1 0 - 3 T和 5.52 k 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碳弧 碳包碳化铁纳米晶 纳米颗粒 磁性微粉 合成 富勒烯
下载PDF
纳米碳包铁磁性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少炎 胡军辉 谢长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F11期232-234,共3页
采用激光感应复合加热蒸发合成法,以CH4为碳源,制备了大量具有壳核结构的纳米碳包铁颗粒,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能量弥散X射线分析(EDX)等对颗粒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动态磁滞回线测定仪测定了纳米颗粒的磁化强... 采用激光感应复合加热蒸发合成法,以CH4为碳源,制备了大量具有壳核结构的纳米碳包铁颗粒,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能量弥散X射线分析(EDX)等对颗粒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动态磁滞回线测定仪测定了纳米颗粒的磁化强度等磁性能。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制备的碳包铁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5nm,表面碳层厚度为5nm左右,具有铁磁性能。纳米碳包铁颗粒将作为磁性载体在医学细胞分离、细胞染色、靶向用药、定向治疗、肿瘤热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感应 碳包铁 纳米颗粒 磁性载体
下载PDF
碳包裹对Fe_3O_4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
18
作者 陆彦峄 张鹏 +1 位作者 钟承权 王军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8年第3期55-59,共5页
纳米材料晶粒尺寸的变化会直接导致材料相结构的变化,从而限制材料的应用,如何提高纳米材料结构的稳定性随之成为纳米材料发展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研究碳包裹对Fe_3O_4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先采用水热法制备出17~20 nm的Fe... 纳米材料晶粒尺寸的变化会直接导致材料相结构的变化,从而限制材料的应用,如何提高纳米材料结构的稳定性随之成为纳米材料发展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研究碳包裹对Fe_3O_4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先采用水热法制备出17~20 nm的Fe_3O_4纳米颗粒作为前驱体,再以油胺作为溶剂,通过球磨法在Fe_3O_4粒子表面包覆一层碳涂层,合成Fe_3O_4@C复合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综合物理测试系统对样品的形貌尺寸和结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碳包裹有效地阻止了纳米颗粒的团聚,增加了纳米材料的分散性,使得Fe_3O_4纳米颗粒向Fe_2O_3转变的起始转化温度提高了50℃,即使在空气中经过350℃焙烧和在高真空下进行300~900 K的测试,结构也并未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 纳米颗粒 碳包裹 热稳定性 磁性
下载PDF
黏蛋白1基因磁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抗膀胱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
19
作者 孙璇 夏昕晖 +3 位作者 廖育芬 张东方 王固新 罗刚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1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s 1,MUC1)基因磁转染体外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可行性,观察其诱导的特异性抗MUC1膀胱癌CTL的免疫效应。方法:以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DMN)作为载体,在多聚赖氨酸(PLL)的辅助下,通过静电作用结合MUC1...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s 1,MUC1)基因磁转染体外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可行性,观察其诱导的特异性抗MUC1膀胱癌CTL的免疫效应。方法:以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DMN)作为载体,在多聚赖氨酸(PLL)的辅助下,通过静电作用结合MUC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MUC1,在钕-铁-硼稀土强磁块的磁场作用下转染DC,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并用RT-PCR法检测转基因DC中MUC1基因的表达;再将转染MUC1基因的DC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并分别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所致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对MUC1特异性抗膀胱癌(膀胱肿瘤BIU87细胞系)的杀伤活性,用透射电镜观察CTL诱导靶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测定MUC1基因修饰后的DC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pEGFP-C1-MUC1转染效率为10%左右,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RT-PCR法可检测到MUC1条带,转染MUC1基因的DC与自体T细胞混合培养后能诱导出MUC1特异性的CTL,对BIU87细胞的杀伤实验表明T-DC-MUC1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T-DC-pEGFP-C1和T-DC诱导的CTL(P均<0.05);在透射电镜下也可观察到部分BIU87膀胱肿瘤细胞出现了细胞核核仁消失,染色质浓集于核膜周围等早期凋亡表现;基因修饰后的DC能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高水平的IFN-γ,明显高于未转染的DC(P<0.05)。结论: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在固定磁场的作用下成功将MUC1基因转入DC,并可有效诱导出特异性抗MUC1膀胱癌的细胞毒性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基因 膀胱癌 人树突状细胞 免疫效应 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 转染
下载PDF
A new kind of magnetic targeting induction heating drug carrier and its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被引量:2
20
作者 ZHANG HaiYan CHEN YiMing +5 位作者 ZHENG Yun LAO XiangMing ZENG GuoXun PANG JinShan WU QiGuang LI JinQi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0期3076-3081,共6页
Nano-carbon and iron composite—carbon-coated iron nanoparticles (CCINs) produced by carbon arc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new kind of magnetic targeting induction heating drug carrier for cancer therapy. The structure a... Nano-carbon and iron composite—carbon-coated iron nanoparticles (CCINs) produced by carbon arc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new kind of magnetic targeting induction heating drug carrier for cancer therapy.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CCINs are studi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Mossbauer spectra of these nanoparticles show that they contain only iron and carbon, without ferric carbide and ferric oxide. CCINs can be used as the magnetic drug carrier, with the effect of targeting 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in its inner core and higher drug adsorption in its nano-carbon shell outside because of its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CCINs can absorb Epirubicin (EPI) of 160 μg/mg measured by an optical spectrometer. In acute toxicity experiment with mice, the median lethal dose (LD50) of EPI is 16.9 mg/kg, while that of EPI-CCINs mixture is 20.7 mg/kg and none of the mice died after pure CCINs medi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pure CCINs belong to non-toxic grade and EPI delivery in mixture with CCINs can reduce its acute toxicity in mice.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CCINs and their 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are investigated. The iron nanoparticle in its inner core has better magnetism with a good effect on targeting 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When the CCINs are mixed with physiological salt water and are injected uniformly in pig’s liver, the temperature goes up to 48°C. While in the case that CCINs are filled in a certain section of pig’s liver, the temperature goes up to 52°C. In both cases the temperature is high enough to kill the cancer cell. CCINs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cancer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coated iron nanoparticles (CCINs) drug CARRIER MOSSBAUER SPECTRA acute TOXICITY experiment targeting 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