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含铁量、透过率、厚度、Redox之相互关系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颜兵华 《玻璃》 2011年第1期13-15,共3页
通过对玻璃检测的历史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总结出玻璃中含铁量、透过率、厚度、Redox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浮法玻璃的生产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玻璃 含铁量 透过率 厚度 redox
下载PDF
Influence of Ferric and Ferrous Iron on Chemical and Bacterial Leaching of Copper Flotation Concentrates 被引量:1
2
作者 Ali Ahmad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lurgy》 2012年第3期42-48,共7页
The effects of ferrous and ferric iron as well as redox potential on copper and iron extraction from the copper flotation concentrate of Sarcheshmeh, Kerman, Iran, were evaluated using shake flask leaching examination... The effects of ferrous and ferric iron as well as redox potential on copper and iron extraction from the copper flotation concentrate of Sarcheshmeh, Kerman, Iran, were evaluated using shake flask leaching examination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 mixed culture of moderately thermophile microorganisms at 50?C. Chemical leaching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0.15 M iron (ferric added medium, ferrous added medium and a mixture medium regulated at 420 mV, Pt. vs. Ag/AgCl). In addition, bioleach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0.1 M iron (ferric and ferrous added mediua) at pulp density 10% (w/v), inoculated bacteria 20% (v/v), initial pH 1.6, nutrient medium Norris and yeast extract addition 0.02% (w/w). Abiotic leaching tes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iron at low solution redox potential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ate and extent of copper dissolution but when ferric iron was added, despite a higher initial rate of copper dissolution, leaching process stopped. Addition of both ferrous and ferric iron to the bioleaching medium levelled off the copper extraction and had an inhibitory effect which decreased the final redox potential. The monitoring of ferrous iron, ferric iron and copper extraction in leach solutions gave helpful results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ur of iron cations during chemical and bacterial leaching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ric iron FERROUS iron COPPER CONCENTRATE LEACHING redox Potential
下载PDF
Effects of Lanthanum Chloride on Activity of Redox System in Plasma Membrane of Rice Seedling Roots
3
作者 郑海雷 张春光 +2 位作者 赵中秋 马建华 黄仙君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56-157,共2页
The plasma membrane was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queous two phase partitioning from rice (Oryza sativa) seedling roots. The effect of LaCl 3 on the activity of redox system of plasma membran... The plasma membrane was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queous two phase partitioning from rice (Oryza sativa) seedling roots. The effect of LaCl 3 on the activity of redox system of plasma membrane has been studied. The reduction rate of Fe(CN) 3- 6 and the oxidation rate of NADH in plasma membrane are stimulated below the concentration of 40 μmol·L -1 , but depressed in pac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LaCl 3 over the concentration of 40 μmol·L -1 . The possible effect of LaCl 3 on the uptake of Fe element by rice seedling wa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re earths RICE redox iron uptake
下载PD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Acid Mine Drainage Pollution on Surface Water Bodies around Ngwenya Mine, Swaziland
4
作者 A. O. Fadiran C. L. Dlamini J. M. Thwal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4年第2期164-173,共10页
Twenty-three water samples and three “yellow boy”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water bodie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the Ngwenya Mountain on top of which the old Ngwenya Iron Ore Mine is located. The samples w... Twenty-three water samples and three “yellow boy”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water bodie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the Ngwenya Mountain on top of which the old Ngwenya Iron Ore Mine is located. The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redox potential (ORP) and temperature (T). The dominant Fe species was determined using a UV-VIS spectrophotometer. Selected anions namely: halogens (F-, Br-, Cl-), the nutrients (NO2-,NO3-,PO43-) and the best indicator for AMD pollution (SO42-) were analysed using Ion Chromatography (IC) while the selected heavy metals, namely: Cr, Mn, Fe, Ni, Co, Cu, Zn, Pb and Cd were analysed using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FAAS). The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ranges obtained were pH (6.32 - 8.63), EC (11.00 - 585.33 μS/cm), ORP (-93.67 - 79.33 mV) and T (7.60°C - 18.57°C). The levels of the Fe species (ppm) in the water samples were Fe2+ (0.56 - 3.17) and Fe3+ (0.00 - 0.73). Measured mean anion ranges in ppm were F- (0.00 - 0.15), Cl- (1.5 - 11.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 MINE Drainage Heavy Metal POLLUTION redox Potentia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ron SPECIATION
下载PDF
川南威远地区早寒武世氮循环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曹光耀 刘宇 +2 位作者 侯明才 陈安清 徐胜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1-2041,共11页
【目的】寒武纪早期是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环境演化的重要时期,深入探究该时期海洋氧化还原及氮循环演化有助于厘清同期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方法】以川南威远地区筇竹寺组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铁组分、氮同位素、硫同位素分析。【结果... 【目的】寒武纪早期是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环境演化的重要时期,深入探究该时期海洋氧化还原及氮循环演化有助于厘清同期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方法】以川南威远地区筇竹寺组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铁组分、氮同位素、硫同位素分析。【结果】威远地区在寒武纪早期,海洋环境响应同期海平面波动,氧化还原条件经历了多次转变。在寒武纪第二期,深部缺氧硫化水体扩张至浅水陆架环境,强烈的反硝化作用导致海水中的NO-3持续被消耗,最终导致威远地区海洋氮循环以生物固氮为主。同时,较低的δ15N值暗示寒武纪第二期相对较低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在寒武纪第三期,显著升高的δ15N值表明海洋NO-3库逐渐扩大,表层氧化海水逐步扩张。【结论】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是威远地区筇竹寺组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由海侵引起的强烈缺氧条件导致筇竹寺组产生三次显著的有机质富集。海平面的变化最终影响着寒武纪早期华南内陆架地区的氧化还原、氮循环演化及有机质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筇竹寺组 氮同位素 铁组分 氧化还原 有机质
下载PDF
宰后肌肉成熟过程中铁死亡的发生及其与生鲜肉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郝丹妮 屠晓航 +4 位作者 郭诗雨 诸永志 王道营 徐为民 李鹏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31-343,共13页
保水性、质构、色泽等是生鲜肉品质的重要指标。我国肉类加工贮藏以及流通过程中存在汁液流失、质构劣化等问题,由此造成的质量损耗远高于发达国家。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与肉的保水性、嫩度等品质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研究... 保水性、质构、色泽等是生鲜肉品质的重要指标。我国肉类加工贮藏以及流通过程中存在汁液流失、质构劣化等问题,由此造成的质量损耗远高于发达国家。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与肉的保水性、嫩度等品质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研究了细胞凋亡对肉嫩度等品质的影响,但关于铁死亡与生鲜肉品质间关系的研究甚少。动物宰后肌肉内环境改变,细胞发生铁死亡,其特征包括铁离子积累、脂质氧化加剧、氧化还原平衡失调等,这些变化与肉的品质形成密切相关。本文综述铁死亡的特征、代谢途径、调控机制及铁死亡与不同细胞死亡方式间的交联,阐明铁死亡通过铁稳态失衡、氧化还原失衡及脂质过氧化影响生鲜肉品质的机制,完善了宰后成熟过程中肉品质形成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宰后成熟 品质 铁稳态失衡 氧化还原失衡 脂质过氧化
下载PDF
铁锰改性生物炭对水稻镉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德正 谭文韬 +4 位作者 曾鹏 马兰心 周航 辜娇峰 廖柏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97-2308,共12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铁锰改性生物炭(BC_(FM))对水稻Cd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BC_(FM)可有效降低水稻对Cd的吸收,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对照相比,添加0.5~2g/kg BC_(FM)后土壤有机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总Fe和...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铁锰改性生物炭(BC_(FM))对水稻Cd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BC_(FM)可有效降低水稻对Cd的吸收,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对照相比,添加0.5~2g/kg BC_(FM)后土壤有机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总Fe和总Mn无显著变化;而添加4g/kg BC_(FM)后,土壤有机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总Fe和Mn含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13.6%、13.58%、5.0%和12.1%,同时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显著(P<0.05)降低67.9%,且水稻茎、叶和糙米中Cd含量分别显著(P<0.05)降低74.3%、44.9%和84.9%.添加BC_(FM)后,水稻根际土壤Firmicutes、Proteobacteria等门水平物种的相对丰度提高,而Bacteroidota、Patescibacteria、Desulfobacterota和Nitrospirae等门水平物种的相对丰度降低.热图分析结果表明,BC_(FM)可提高水稻根际土壤中Bacillus、Citrifermentans、Geobacter、Desulfovibrio等参与铁锰氧化还原和硫酸盐还原细菌的相对丰度.RDA和网络分析表明,BC_(FM)可通过影响土壤总Fe、有机质含量和Cd的生物有效性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土壤细菌间的正交互作用.因此,BC_(FM)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生态安全的钝化剂用于Cd污染农田土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改性生物炭 水稻 CD吸收 微生物群落结构 铁锰氧化还原菌
下载PDF
溶解性二价铁-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化学测定方法探究
8
作者 牛爱钰 李欣 +1 位作者 刘菲 杨珊珊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7-416,共10页
溶解性二价铁(Fe_(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的氧化还原能力显著影响含水层中有毒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然而,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电位(Eh)的测定存在平衡缓慢和结果不稳定等难题,故亟待开发与优化电化学法快速准确测... 溶解性二价铁(Fe_(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的氧化还原能力显著影响含水层中有毒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然而,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电位(Eh)的测定存在平衡缓慢和结果不稳定等难题,故亟待开发与优化电化学法快速准确测定Eh,实现Fe_(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能力的定量表征。本文选取针铁矿作为常见的铁氧化物,探讨了介导和非介导电位法测定Fe_(aq)^(2+)-针铁矿非均相体系Eh的优化实验条件,研究了介导物质的类型与添加顺序以及工作电极预处理方法等条件对Eh测定的影响,并通过能斯特方程验证电位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工作电极的表面状态、介导物质的选择以及针铁矿-工作电极之间平衡的建立对Eh测定十分关键。介导法能有效地缩短测定时间,但需要选择合适的介导物质;非介导法需确保工作电极与针铁矿之间平衡的建立。同时,利用非介导法测定了不同pH和Fe_(aq)^(2+)-浓度下不同粒径针铁矿与Fe_(aq)^(2+)-非均相体系的Eh,根据能斯特方程和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拟合得到不同粒径针铁矿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h0),对于粒径为200、700和1000nm的针铁矿Eh0分别为815、802和782mV,验证了优化后电位法的可行性。本文的结论可为矿物非均相体系Eh的测定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预测Fe_(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参与的污染物衰减速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二价铁 铁氧化物 非均相体系 氧化还原电位 针铁矿
下载PDF
磷酸化纳米铁去除水中Cd^(2+)、Zn^(2+)、Ni^(2+)的比较
9
作者 王欣瑶 盛杰 +1 位作者 邹云杰 凌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8-1909,共12页
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镉、镍和锌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纳米零价铁是重金属污染控制的重要环境功能材料,其改性优化工作也备受关注.本文采用液相还原法在制备过程中添加KH_(2)PO_(4)合成磷酸化纳米铁(phosphoryl... 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镉、镍和锌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纳米零价铁是重金属污染控制的重要环境功能材料,其改性优化工作也备受关注.本文采用液相还原法在制备过程中添加KH_(2)PO_(4)合成磷酸化纳米铁(phosphorylated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P-nZVI),考察了磷酸化对纳米铁去除Cd^(2+)、Zn^(2+)、Ni^(2+)的效果的影响,评估了磷酸化对抗pH、干扰离子影响的效果,并结合XRD、SEM、S/TEM、XPS等表征手段比较了P-nZVI去除3种重金属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P-nZVI对Cd^(2+)、Zn^(2+)的去除效率均显著优于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分别为79.6%、90.6%.吸附过程以P-nZVI表面磷酸基团的吸附为主,均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描述.Ni^(2+)的去除包括吸附和还原作用,加剧了铁芯腐蚀,使其去除效率达到92.6%.因此,磷酸化修饰能通过累积零价铁表面负电荷以加速吸附过程;裂纹结构能降低金属离子跨越氧化铁层的阻碍,促进氧化还原,提高Fe0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铁 磷酸化修饰 重金属 吸附 氧化还原
下载PDF
基于铁死亡致病机制的抗阿尔茨海默病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10
作者 苏海莹 王钰琨 +2 位作者 李维松 周建平 程皓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3-623,共11页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过度积累诱发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被证明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进展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关键病理机制,形成AD致病“铁死亡假说”。近年,基于铁死亡致病机制的AD治疗研究主要...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过度积累诱发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被证明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进展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关键病理机制,形成AD致病“铁死亡假说”。近年,基于铁死亡致病机制的AD治疗研究主要为脑内铁代谢和微环境氧化还原失衡调控,但血脑屏障及脑内复杂病理环境限制了药物脑内转运、分布及治疗效果,对药物递送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本综述在阐述细胞铁死亡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铁过载和氧化还原失衡与神经元丢失及AD进展的相关性,并基于铁过载和氧化还原失衡综述了抗AD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为AD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元铁死亡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铁稳态调控 氧化还原调控
下载PDF
ICP-OES法测定铁铬液流电解液中17种杂质元素
11
作者 温启浩 钱藏藏 +2 位作者 杨柳荫 黎小明 谢树敏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24年第5期33-39,43,共8页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OES)法对铁铬液流电解液中的杂质元素Ca、Mg、Na、K、Cu、Zn、Ni、Mn、Sn、Co、A1、Pb、Cd、As、Sb、S、Mo进行同时测定。通过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分析参数的优化。对影响分析结果...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OES)法对铁铬液流电解液中的杂质元素Ca、Mg、Na、K、Cu、Zn、Ni、Mn、Sn、Co、A1、Pb、Cd、As、Sb、S、Mo进行同时测定。通过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分析参数的优化。对影响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因素进行校正,方法的准确度得到提高。应用本方法测定铁铬液流电解液中的杂质元素Ca、Mg、Na、K、Cu、Zn、Ni、Mn、Sn、Co、A1、Pb、Cd、As、Sb、S、Mo,加标回收率为81.1%~108.6%,相对标准偏差为0.26%~4.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OES) 铁铬液流电解液 元素分析
下载PDF
膏盐层在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以邯邢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为例
12
作者 庞旭静 左文喆 +3 位作者 曹冲 王俊鹏 贺海飞 王岩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2-282,共11页
矽卡岩型铁矿床是中国富铁矿床的重要类型,其储量占全部富铁矿的60%左右。膏盐层在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一直是广大学者所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邯邢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层中硫酸盐、硫化物的δ^(34)S值分别为24‰~29‰、11‰~20‰... 矽卡岩型铁矿床是中国富铁矿床的重要类型,其储量占全部富铁矿的60%左右。膏盐层在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一直是广大学者所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邯邢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层中硫酸盐、硫化物的δ^(34)S值分别为24‰~29‰、11‰~20‰,具有海相沉积岩的S同位素组成特征,沉积膏盐层物质参与矽卡岩型铁矿的成矿过程。以邯邢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为例,系统地分析了矿床中硫化物、硬石膏等含硫矿物的δ^(34)S的主要组成,阐述了膏盐层在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过程中的作用。(1)膏盐层中的Na^(+)、Cl^(-)等物质作为矿化剂加入气水热液,富碱的气水热液令接触区附近的闪长岩体出现钠长石化现象,析出Fe,并以铁氯酸钠络合物和铁卤化物的形式随热液运移。(2)膏盐层中的硫酸盐在高温条件下具有高氧化活性,与还原性的富铁热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提高热液氧逸度,热液中的Fe^(2+)被氧化成Fe^(3+),从而产生Fe_(3)O_(4),磁铁矿在围岩层间富集、沉淀,形成富铁矿床。(3)膏盐层物质溶解后在碳酸盐岩层间形成各种溶(熔)蚀空隙,为岩浆侵入和矿体就位提供有利的成矿空间,是矽卡岩磁铁矿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条件之一。膏盐层在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过程中具有提供矿化剂、氧化剂和储矿空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型铁矿床 膏盐层 矿化剂 成矿空间 氧化还原反应
下载PDF
pH与石灰性水稻土铁氧化还原过程的关系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金珠 王旭刚 +3 位作者 袁雪红 张苹 胡俊 孙丽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3-149,共7页
光照和pH是调控土壤铁氧化物厌氧生物氧化还原的关键环境因素。本文采用恒温厌氧培养试验研究了黑暗、光照条件下土壤pH的变化及pH对铁氧化还原的影响,探索了pH与Fe(II)和水溶性无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光照可改变土壤厌氧培养过程... 光照和pH是调控土壤铁氧化物厌氧生物氧化还原的关键环境因素。本文采用恒温厌氧培养试验研究了黑暗、光照条件下土壤pH的变化及pH对铁氧化还原的影响,探索了pH与Fe(II)和水溶性无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光照可改变土壤厌氧培养过程中pH的变化趋势,避光培养时土壤pH呈降低趋势,光照时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pH介于4-9之间均可发生铁的还原反应,pH=7时还原量最大,128.5 μmol g^-1,pH调至4和9均可抑制避光条件下的铁还原。光照条件下pH 6-8时可发生Fe(II)的再氧化,控制初始pH为7时可使其再氧化量增加77.13%,达49.17 μmol g^-1。厌氧培养过程中Fe(II)与水溶性无机碳在避光时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H与Fe(II)和水溶性无机碳之间均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水稻土 铁氧化还原 水溶性无机碳
下载PDF
还原铁粉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周玲 李铁龙 +3 位作者 全化民 刘海水 唐华章 金朝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68-372,共5页
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污染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为此以100~200目的铁粉为还原剂,采用静态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pH值、硝酸盐氮初始浓度、溶解氧、铁粉表面预处理及铁与硝酸盐氮的质量比等因素对硝酸盐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的初始pH... 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污染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为此以100~200目的铁粉为还原剂,采用静态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pH值、硝酸盐氮初始浓度、溶解氧、铁粉表面预处理及铁与硝酸盐氮的质量比等因素对硝酸盐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的初始pH值对硝酸盐氮的去除影响很大,pH>4时,铁粉几乎不与水中硝酸盐氮进行反应;铁粉经过表面处理后在同一时刻内对硝酸盐氮的去除率提高1倍多;铁与硝酸盐氮的最佳质量比为200∶1;溶解氧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没有太大影响;反应产物主要是氨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铁粉 硝酸盐氮 还原反应 地下水
下载PDF
湿地林土壤的Fe^(2+),Eh及pH值的变化 被引量:72
15
作者 唐罗忠 生原喜久雄 +1 位作者 户田浩人 黄宝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7,共5页
通过在不同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的 6 0 % :对照处理 ;田间持水量的 2 5 0 % :淹水处理 )和不同温度 (2 0℃ ,2 5℃ ,30℃ )条件下的室内培养 ,对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池杉湿地林土壤的二价铁离子 (Fe2 + )浓度 ,氧化还原电位 (Eh)及 p H值进... 通过在不同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的 6 0 % :对照处理 ;田间持水量的 2 5 0 % :淹水处理 )和不同温度 (2 0℃ ,2 5℃ ,30℃ )条件下的室内培养 ,对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池杉湿地林土壤的二价铁离子 (Fe2 + )浓度 ,氧化还原电位 (Eh)及 p H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对照处理相比 ,淹水土壤的 p H值和 Fe2 + 浓度明显提高 (P<0 .0 1) ,而 Eh值则明显降低 (P<0 .0 1)。在淹水条件下 ,高温处理的土壤 p H值和 Fe2 +浓度明显高于低温处理土壤 (P<0 .0 1) ,Eh值则相反。研究表明 ,土壤 Eh值与 p H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3次方程式关系 (P<0 .0 0 1)。就里下河地区湿地林土壤而言 ,Eh值下降至 2 0 0 m V以下时 ,才会有大量的铁元素被还原为Fe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林土壤 二价铁离子 氧化还原电位 PH值
下载PDF
络合铁法脱除硫化氢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35
16
作者 尚海茹 刘有智 于永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5,共5页
络合铁法由于脱硫精度高、反应速度快且环境友好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络合铁法脱硫机理、及金属中心离子与氨基羧酸类配体的配合机理。总结了络合铁法脱硫工艺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了目前开发络合铁法脱硫技术还需解决的主要技术难题和... 络合铁法由于脱硫精度高、反应速度快且环境友好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络合铁法脱硫机理、及金属中心离子与氨基羧酸类配体的配合机理。总结了络合铁法脱硫工艺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了目前开发络合铁法脱硫技术还需解决的主要技术难题和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 络合铁法 络合铁脱硫工艺 脱硫剂
下载PDF
络合铁法氧化还原脱硫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机遇 被引量:29
17
作者 何云峰 何金龙 +3 位作者 常宏岗 陈胜永 张伍 涂彦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2-397,共6页
由于GB16297-1996标准中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的限制,小规模脱硫时,胺法脱硫+酸气焚烧已不可行,克劳斯装置必须加尾气处理。而络合铁法由于脱硫精度高、反应速度快和环境友好得到广泛应用,特别适宜于上述气体的脱硫。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油西... 由于GB16297-1996标准中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的限制,小规模脱硫时,胺法脱硫+酸气焚烧已不可行,克劳斯装置必须加尾气处理。而络合铁法由于脱硫精度高、反应速度快和环境友好得到广泛应用,特别适宜于上述气体的脱硫。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CT络合铁法氧化还原技术及在自行设计的工业装置上进行工业试验的情况,指出了络合铁法在天然气和炼厂气脱硫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铁 液相氧化 脱硫 小规模硫
下载PDF
微生物对某些岩土工程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周芳琴 罗鸿禧 王银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7-22,共6页
探讨了由于环境因素变化诱发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对岩土工程性质的影响,着重研究了有机质和微生物引起的氧化还原作用对起胶结作用的游离氧化铁赋存状态转化的影响。强调指出,这种影响可能导致岩土工程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 微生物 游离氧化铁 氧化还原作用 岩土工程 堤坝
下载PDF
水稻土中砷的环境化学行为及铁对砷形态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9
作者 钟松雄 尹光彩 +4 位作者 陈志良 林亲铁 彭焕龙 李方鸿 何宏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4-862,共9页
在水淹缺氧环境下,界面微环境中水稻土铁矿物的还原以及根表铁膜的生成是引起砷释放还原和促进砷被吸附的过程,识别铁对砷的作用机制是有效降低水稻对土壤砷吸收的方法。本文综述了水稻土中铁对砷的作用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从水稻... 在水淹缺氧环境下,界面微环境中水稻土铁矿物的还原以及根表铁膜的生成是引起砷释放还原和促进砷被吸附的过程,识别铁对砷的作用机制是有效降低水稻对土壤砷吸收的方法。本文综述了水稻土中铁对砷的作用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从水稻通气组织、土壤溶液氧化还原电位、铁矿物类型、有机质和阴离子种类等5个方面讨论水稻土中铁对砷的化学行为的影响,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稻土砷污染防治及抑制水稻对砷的吸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氧化还原 界面微环境
下载PDF
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铁硫循环与光照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旭刚 徐晓峰 +3 位作者 孙丽蓉 郭大勇 黄海霞 王发园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2-719,共8页
采用恒温厌氧培养试验研究了黑暗、光照、黑暗转光照和光照转黑暗条件下水稻土中硫酸盐还原和铁的氧化还原。结果表明光照是调控土壤铁、硫生物化学转化的一个关键环境因素,光照对铁、硫还原的抑制作用体现在5 d后。黑暗培养30 d土壤游... 采用恒温厌氧培养试验研究了黑暗、光照、黑暗转光照和光照转黑暗条件下水稻土中硫酸盐还原和铁的氧化还原。结果表明光照是调控土壤铁、硫生物化学转化的一个关键环境因素,光照对铁、硫还原的抑制作用体现在5 d后。黑暗培养30 d土壤游离铁的70.07%可被还原;光照培养时35.60μmol g-1Fe(III)先被还原后被氧化,30 d后仍有32.70%的游离铁被还原,转黑暗后被氧化的铁可再次被还原。黑暗时土壤中99.50%的水溶性硫酸盐(WSS)在可5 d内被还原,光照培养30 d有42.73%的WSS被还原。水溶性无机碳(WSIC)与体系中Fe(II)和WSS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无光照转换时水溶性有机碳(WSOC)与Fe(II)和WSS的转化速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黑暗条件下WSOC>7.89μmol g-1时,体系中Fe(III)和WSS还原;光照条件下WSOC>8.27μmol g-1时体系中Fe(III)还原,WSOC>8.40μmol g-1时WSS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铁氧化物 氧化还原 硫素循环 碳素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