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明呈贡天子庙和呈贡石碑村出土铜铁器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晓岑 贠雅丽 +2 位作者 韩汝玢 田建 王涵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0年第2期60-64,共5页
为了解中国古滇地区铜铁农具、兵器和工具的制作工艺,采用金相显微镜组织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的方法,对昆明呈贡天子庙和呈贡石碑村出土的战国至西汉时代11件铜器和2件铁器样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铜器的材质有红铜和铜锡合金... 为了解中国古滇地区铜铁农具、兵器和工具的制作工艺,采用金相显微镜组织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的方法,对昆明呈贡天子庙和呈贡石碑村出土的战国至西汉时代11件铜器和2件铁器样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铜器的材质有红铜和铜锡合金两种,相同的器物有较稳定的化学成分。铜器中农具、兵器和工具为铸造制作而成。2件铜柄铁刃剑的材质为亚共析钢,作为兵器,具有优良的性能。本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古滇地区铜铁器具的工艺技术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呈贡天子庙 呈贡石碑村 滇文化 铜柄铁刃剑
下载PDF
宝鸡益门出土金柄铁剑镶嵌宝石的化学与矿物学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白崇斌 Guidi G F 田仁孝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3年第1期46-51,共6页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所配备的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对出土的三块宝石的化学及矿物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中两块宝石为金柄铁剑镶嵌宝石,其化学组成为绿松石,另一块宝石并非来自铁剑镶嵌物,具有正长石和钙长...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所配备的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对出土的三块宝石的化学及矿物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中两块宝石为金柄铁剑镶嵌宝石,其化学组成为绿松石,另一块宝石并非来自铁剑镶嵌物,具有正长石和钙长石的衍射谱图特征;绿松石加工制作过程曾使用了青铜工具进行表面打磨处理,说明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青铜打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鸡益门 金柄铁剑 宝石 绿松石 SEM XRD
下载PDF
东汉熹平三年中尚方铁剑考——兼论中国古代的灌钢工艺 被引量:1
3
作者 孙闻博 《出土文献》 CSSCI 2022年第3期143-152,158,F0003,共12页
汉代铁剑是中国古代铁剑发展的高峰。东汉熹平三年中尚方造错金铭文铁剑是中尚方造剑的首次发现,也是目前所见汉代铁剑中铭文最多的一件,对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科技史、工官制度、东汉晚期政治等皆有所助益。少府所掌工官系统实际分宫... 汉代铁剑是中国古代铁剑发展的高峰。东汉熹平三年中尚方造错金铭文铁剑是中尚方造剑的首次发现,也是目前所见汉代铁剑中铭文最多的一件,对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科技史、工官制度、东汉晚期政治等皆有所助益。少府所掌工官系统实际分宫内省外、省中两类。两汉尚方职掌手工制作刀剑等皇帝专用器物,是省中工官的代表。中尚方剑用于佩服把玩,而非专杀大臣。题铭所见“五灌廿五辟”,可以代表冶金的工艺规格,主要反映既“灌”又“辟”的灌辟法。由此,中国古代灌钢工艺的出现,或可提前至东汉后期。此剑不仅体现中尚方的造剑工种与管理体制,而且由中常侍育阳侯曹节督造,又对汉末宦官势力的发展有所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铁剑 中尚方 灌辟法 宦者
下载PDF
“我国古代大型铁铸文物”系列文章之十二 其它古代大型铁铸文物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福谆 《铸造设备研究》 2008年第4期50-56,共7页
除了前述的大铁佛、大铁狮等12类古代大型铸铁文物之外,还有29件其它古代大型铸铁文物。本文对其中的铁"谛听"、铁"枷"、铁碑、巨型铁剑等的尺寸、特点、铸造年代和有关故事进行了叙述,并附有照片。
关键词 铁“谛听” 铁“枷” 铁碑 铁剑 铸造
下载PDF
金戈铁马——信阳诗歌方阵——《一树槐花·九十年代信阳诗选》透视 被引量:2
5
作者 兰和群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51-53,共3页
20世纪 90年代前后,信阳诗歌队伍逐渐成为活跃在中国诗坛上的一支生力军,并被誉为“信阳诗歌方阵”。本文以《一树槐花·九十年代信阳诗选》为坐标,对信阳诗歌思维的开阔性、主题的多层次性、题材的丰富性、格调的多样性予以探讨。
关键词 诗歌 诗选 诗坛 丰富性 题材 主题 年代 信阳 中国 生力军
下载PDF
秭归出土东周时期铁剑的保护处理
6
作者 李玲 《腐蚀与防护》 CAS 2000年第7期321-322,共2页
三峡秭归出土东周铁剑 ,通过宏观结构、金相组织、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等多种方法分析 ,得出结论是 ,铁剑属于人工冶铁而非自然陨铁 ,采用冶炼铁锻打制作工艺制成。根据铁剑出土的自身状态 ,拟定保护方案是 ,采用高分子材料加固封护 ,... 三峡秭归出土东周铁剑 ,通过宏观结构、金相组织、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等多种方法分析 ,得出结论是 ,铁剑属于人工冶铁而非自然陨铁 ,采用冶炼铁锻打制作工艺制成。根据铁剑出土的自身状态 ,拟定保护方案是 ,采用高分子材料加固封护 ,保持其原有的外观 ,所用的材料具有使用期长、室温能聚合、无生霉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剑 封护 处理 出土文物 保护处理 东周时期
下载PDF
瞿氏铁琴铜剑楼:常熟派藏书的集大成者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培根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16-119,共4页
常熟古里瞿氏铁琴铜剑楼传承弘扬常熟派藏书传统,体现了开放、勤奋、精致、创新的人文精神。建设"书香古里"对弘扬铁琴铜剑楼藏书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常熟派藏书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 藏书楼 藏书家 常熟 铁琴铜剑楼
下载PDF
铁琴铜剑楼藏元刊本《资治通鉴》题跋考论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守芬 徐雁平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4年第7期64-67,72,共5页
本文以铁琴铜剑楼藏元刊本《资治通鉴》近10万字长跋为例,揭示明末清初苏州地区文、严两家以严虞惇为代表的士人之阅读轨迹、遗闻轶事,以裨知人论世之资,籍此进一步管窥清代藏书题跋蕴含的丰富文献、史料、文化价值。
关键词 铁琴铜剑楼 元本《通鉴》 藏书题跋
下载PDF
日本汉字流通的成立过程 被引量:1
9
作者 出野文莉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本文是论述关于日本列岛汉字普及的过程及其历史。从57年赐予倭国王的金印、3世纪《三国志·魏志·倭人传》的记载、中国带来的镜上的汉字来看,多处可见倭人知道汉字的想法。也有从应神天皇的时代王仁带来《千字文》和《论语... 本文是论述关于日本列岛汉字普及的过程及其历史。从57年赐予倭国王的金印、3世纪《三国志·魏志·倭人传》的记载、中国带来的镜上的汉字来看,多处可见倭人知道汉字的想法。也有从应神天皇的时代王仁带来《千字文》和《论语》、《宋书·倭国传》记载顺帝升明二年(478)倭王武送呈出色的上表,有提倡倭王武熟知汉字的说法。但是至6世纪《隋书·倭国传》中,关于日本列岛的文字使用状况记载有“无文字,唯刻木结绳”,这是隋朝遣使看到的实际状况。6世纪佛教从百济传来,随着佛教经典的流入,为了理解佛教需要学习汉字。这样的情况成为日本列岛汉字的导入时期。610年高丽僧昙征渡来并制作纸墨。之后7世纪中叶出现了木简的出土文物。这是官员处理事务使用汉字,也可以看出日本列岛汉字普及的痕迹。之后藤原京、平城京出土了大量木简。至8世纪编纂《古事记》、《日本书纪》,日本列岛的汉字熟练水平提高。不久简化汉字制作假名,产生了以音表记和训表记日语的独自的汉字的使用。其基础是在6世纪至7世纪中叶建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委奴国王”印 稻荷山古坟铁剑 隋书 佛教 木简
下载PDF
随州博物馆藏西汉铁刀的缓蚀保护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东波 王寅娟 +2 位作者 胡钢 陈建立 黄建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4-144,共11页
本文以A-3钢模拟铁刀,进行了一系列的缓蚀实验。对单宁酸、苯并三氮唑、钼酸钠、硅酸钠、磷酸钠、苯甲酸钠、六次甲基四胺、硫酸锌等进行了筛选及复配实验,采用浸泡失重法、极化曲线法、扫描电镜表征等手段评价缓蚀效果。最终筛选出钼... 本文以A-3钢模拟铁刀,进行了一系列的缓蚀实验。对单宁酸、苯并三氮唑、钼酸钠、硅酸钠、磷酸钠、苯甲酸钠、六次甲基四胺、硫酸锌等进行了筛选及复配实验,采用浸泡失重法、极化曲线法、扫描电镜表征等手段评价缓蚀效果。最终筛选出钼酸钠、硅酸钠、磷酸钠三者质量浓度为1:1:1的复配缓蚀剂施用于铁刀上,并经历除锈、脱盐、缓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铁刀 铁质文物 缓蚀剂 复配
原文传递
延庆山戎文化铜柄铁刀及其科学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堂坤 王继红 靳枫毅 《中原文物》 2004年第2期71-75,共5页
延庆山戎文化墓出土了一枚铜柄铁刀 ,时代约与春秋中期早段相当。从外形考察和扫描电镜能谱的分析情况看 ,其刀身当是块炼铁锻制的 ;从X射线探伤分析的情况推测 ,它很可能是先用块炼铁锻制刀身 ,之后再浇铸铜柄 ,而合铸成型的。这是山... 延庆山戎文化墓出土了一枚铜柄铁刀 ,时代约与春秋中期早段相当。从外形考察和扫描电镜能谱的分析情况看 ,其刀身当是块炼铁锻制的 ;从X射线探伤分析的情况推测 ,它很可能是先用块炼铁锻制刀身 ,之后再浇铸铜柄 ,而合铸成型的。这是山戎文化区年代最早的铁器 ,也是我国今见年代较早的铁器之一 ,对我们了解早期铁器的冶炼和成型工艺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柄铁刀 春秋时期 山戎文化墓 块炼铁 X射线
原文传递
几枚传世花纹钢剑的初步考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堂坤 《中原文物》 2001年第1期68-73,共6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数枚传世花纹钢剑的外部形态和花纹特征,并对其制作年代作了一些推测。这些剑的基本特点是表面带有自然花纹和难锈难蚀。花纹的基本形态有旋罗纹、半罗纹、斗箕纹、组丝纹、搅丝纹等;花纹的颜色有金黄色、银白色、浅灰... 本文主要介绍了数枚传世花纹钢剑的外部形态和花纹特征,并对其制作年代作了一些推测。这些剑的基本特点是表面带有自然花纹和难锈难蚀。花纹的基本形态有旋罗纹、半罗纹、斗箕纹、组丝纹、搅丝纹等;花纹的颜色有金黄色、银白色、浅灰色、褐黄色等。从多方面情况推测,它们很可能是元代生产的,最初的主人应是直接掌管花纹钢生产的政府官员。其中的许多工艺今已失传。类似的花纹钢剑以往尚未见于报道,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亦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纹钢剑 元代 “旋罗纹” 剑纹 年代推测
原文传递
关于几件唐代铁质刀剑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
13
作者 冉万里 《西部考古》 2023年第2期276-299,共24页
本文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几件唐代铁质刀剑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唐代铁质刀剑的装饰、佩挂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并特别对刀剑、弓与弓韬、胡禄与矢镞等武器组合起来如何佩挂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涉及到佩挂方式的渊源以及与波斯文化的... 本文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几件唐代铁质刀剑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唐代铁质刀剑的装饰、佩挂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并特别对刀剑、弓与弓韬、胡禄与矢镞等武器组合起来如何佩挂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涉及到佩挂方式的渊源以及与波斯文化的关系等内容。同时又据隋唐长安地区墓葬壁画中武器的佩挂方式整齐划一的特征,将其与洛阳、太原等地隋唐墓壁画中武器的佩挂方式略显混乱的现象进行了比较,认为这是都城与地方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次京城长安一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铁质刀剑 鲛鱼皮 波斯 交流与传播
原文传递
江苏仪征出土永光元年羊头铁剑考
14
作者 朱棒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58,共4页
江苏仪征1987年出土的西汉永光元年铁剑,剑铭新考释为"河内羊头剑,光头下长四尺一寸,永光元年造"。剑茎铭文涵盖产地、名称、长度及纪年等多方面信息,对研究汉代冶金技术和度量衡较为重要。结合史料和考古发现对汉代河内郡的... 江苏仪征1987年出土的西汉永光元年铁剑,剑铭新考释为"河内羊头剑,光头下长四尺一寸,永光元年造"。剑茎铭文涵盖产地、名称、长度及纪年等多方面信息,对研究汉代冶金技术和度量衡较为重要。结合史料和考古发现对汉代河内郡的铁器冶铸情况进行探讨后可知,"河内"并非河内铁官,而当指河内工官。剑铭中的"羊头剑"系新发现的铁剑自铭,纠正了以往"黑头剑"的定名;"羊头"典出《淮南子·修务训》,用以形容钢铁的精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河内 羊头铁 纪年铁剑 度量衡
原文传递
试论西南地区三叉格铜剑的年代与源流
15
作者 陈心舟 《南方民族考古》 2016年第1期49-61,共13页
本文使用类型学方法,结合器物共存关系和测年数据,讨论了西南地区三叉格铜剑的年代,认为其主要流行时间在战国早中期而非西汉。其次结合其年代和分布讨论了三叉格铜剑的源流,认为从组合式剑的分布来看,三叉格剑来源于北方草原地区这个... 本文使用类型学方法,结合器物共存关系和测年数据,讨论了西南地区三叉格铜剑的年代,认为其主要流行时间在战国早中期而非西汉。其次结合其年代和分布讨论了三叉格铜剑的源流,认为从组合式剑的分布来看,三叉格剑来源于北方草原地区这个结论是可以接受的。考古年代学与科技考古学的线索可能显示,三叉格铜剑的传播并不是单线的直接传播,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铜剑或自有其发展序列,而三叉格铜柄铁剑是由当地铜剑自行发展而来的。这一研究说明'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传播图景应是复杂而多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战国秦汉 三叉格铜剑 铜柄铁剑 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