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tensive multiarterial resection attending total duodenopancreatectomy and adrenalectomy for MEN-1-associated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
1
作者 Vyacheslav Ivanovich Egorov Alexander Felixovich Kharazov +4 位作者 Alla Ivanovna Pavlovskaya Roman Valeryevich Petrov Natalia Sergeevna Starostina Eugeny Valerievich Kondratiev Ekaterina Mikhailovna Filippov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2年第10期238-245,共8页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Ts) are relatively uncommon although these neoplasms have been noted to grow in occurrence in recent decades.Surgical removal of locally advanced PNTs involving major vessels and adj...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Ts) are relatively uncommon although these neoplasms have been noted to grow in occurrence in recent decades.Surgical removal of locally advanced PNTs involving major vessels and adjacent organs is warranted by reason of an appreciably more favorable prognosis as compared to exocrine pancreas cancer.We are reporting a case of successful multi-organ resection combined with a wide excis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common,proper,left and right hepatic arteries(in the presence of the hepatomesenteric trunk variant of aberrant arterial anatomy) for multifocal PNTs in the setting of multiple neuro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 syndrome.The procedure resulted in pain abolition,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patient's life quality and allowed her to return to work.Follow-up computed tomography at 15 mo post-surgery showed no evidence of disease re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DUODENOPANCREATECTOMY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islet cell TUMORS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 syndrome
下载PDF
无功能胰岛细胞癌12例报告 被引量:4
2
作者 陆立 刘景坤 +1 位作者 栾小丹 白世强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66-67,共2页
目的 总结无功能胰岛细胞癌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 对 1980年 5月— 2 0 0 3年 5月收治的 12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年龄 45岁。最常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包块和疼痛。所有病人经超声和CT检查确定了肿瘤部... 目的 总结无功能胰岛细胞癌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 对 1980年 5月— 2 0 0 3年 5月收治的 12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年龄 45岁。最常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包块和疼痛。所有病人经超声和CT检查确定了肿瘤部位 ,但仅 2例术前考虑为内分泌肿瘤。手术证实 7例存在淋巴结转移 ,3例存在肝转移。 11例施行肿瘤切除 ,1例肿瘤无法切除 ,施行胆囊空肠吻合解除梗阻性黄疸。5和 10年生存率是 5 0 %和 17%。结论 无功能胰岛细胞癌手术切除率高 ,虽治愈率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功能胰岛细胞癌 诊断 治疗 肿瘤切除术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吉西他滨与埃罗替尼联用对人胰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3
作者 朱志霞 张为民 +1 位作者 贾刚 周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92-996,共5页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与埃罗替尼不同用药次序联合应用对人胰腺癌细胞BXPC-3及PANC-1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RNA及蛋白表达。MTT法检测吉西他滨(3×10-11~3×...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与埃罗替尼不同用药次序联合应用对人胰腺癌细胞BXPC-3及PANC-1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RNA及蛋白表达。MTT法检测吉西他滨(3×10-11~3×10-2mol/L)与埃罗替尼(10-8~10-4mol/L)单药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并计算IC50浓度;观察吉西他滨(IC50浓度)与埃罗替尼(10-5mol/L)单药、同时或续贯应用(间隔24h或72h)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BXPC-3及PANC-1细胞内均有EGFRmRNA及蛋白表达。吉西他滨(3×10-10~3×10-2mol/L)和埃罗替尼(10-6~10-4mol/L)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细胞生长。两药联用对细胞的影响与给药次序有关:与单药组比较,同时给埃罗替尼和吉西他滨(P=0.034,P=0.049)或先用埃罗替尼后用吉西他滨(P=0.001,P=0.025)对2种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先用吉西他滨后用埃罗替尼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与单用吉西他滨相比无明显变化(P=0.499,P=0.824);同时给予埃罗替尼和吉西他滨与先用埃罗替尼后用吉西他滨相比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无显著差异(P=0.199,P=0.767)。各用药组均将BXPC-3细胞周期阻断在G1期。结论吉西他滨与埃罗替尼均能抑制人胰腺癌细胞的生长,两者联合同时给药或先用埃罗替尼后用吉西他滨的作用强于吉西他滨单独用药,这种作用与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西他滨 埃罗替尼 胰岛细胞 细胞周期
下载PDF
胰腺癌伴发糖尿病15例分析
4
作者 王绵 赵战胜 +1 位作者 周红 张力辉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149-150,共2页
目的探讨胰腺癌伴发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通过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检索我院近 5年收治的胰腺癌病例 34例 ,并进行分析。结果 34例胰腺癌中伴发糖尿病者 15例 ,发病率 44 .1% ;男女之比1.5∶1。其中胰腺癌诊断之前有糖尿病史... 目的探讨胰腺癌伴发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通过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检索我院近 5年收治的胰腺癌病例 34例 ,并进行分析。结果 34例胰腺癌中伴发糖尿病者 15例 ,发病率 44 .1% ;男女之比1.5∶1。其中胰腺癌诊断之前有糖尿病史者 5例 ,占 33.3 % ;与胰腺癌同时发生糖尿病者 10例 ,占 6 6 .7%。结论胰腺癌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其糖尿病的发生与胰腺癌有关 ,可能为胰腺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糖尿病 病因学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病例分析
下载PDF
胰头癌的声像图分析及其超声诊断价值
5
作者 石小红 曹荣华 +1 位作者 董昌元 王玲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219-220,共2页
目的 :探讨胰头癌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ATL - 9型彩超显像仪及Aloka - 6 30型B超显像仪 ,胰腺取标准的切面 ,同时探查肝、胆道 ,门静脉和腹膜后淋巴结。结果 本组病人超声检出率分别为胰头部肿块 83% (4 0 /4 8) ,... 目的 :探讨胰头癌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ATL - 9型彩超显像仪及Aloka - 6 30型B超显像仪 ,胰腺取标准的切面 ,同时探查肝、胆道 ,门静脉和腹膜后淋巴结。结果 本组病人超声检出率分别为胰头部肿块 83% (4 0 /4 8) ,胆道梗阻 10 0 % (2 9/2 9) ,误诊率 6 % (3/4 8)。胰头癌的声像图特征为 :(1)肿块大多呈低回声 ,形态不规则 ;(2 )可引起胰管扩张 ;(3)可导致胆管扩张 ;(4 )肝转移、淋巴转移时 ,出现相应的肿块图像。结论 :超声诊断胰头癌检出率高 ,与CT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头癌 超声波诊断 声像图分析
下载PDF
SD大鼠自发性胰岛细胞癌伴多发性肝转移
6
作者 柳云恩 姚宝玉 +1 位作者 杨冬华 王捷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3237-3241,共5页
目的:探讨SD大鼠罕见的自发性胰岛细胞癌伴多发性肝转移病例的生化表现和形态学特征,为研究该疾病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致癌试验结束后,SD大鼠乙醚麻醉,进行腹主动脉采血,所采血液用于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同时,对SD大鼠进行... 目的:探讨SD大鼠罕见的自发性胰岛细胞癌伴多发性肝转移病例的生化表现和形态学特征,为研究该疾病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致癌试验结束后,SD大鼠乙醚麻醉,进行腹主动脉采血,所采血液用于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同时,对SD大鼠进行仔细的大体观察,并对病变组织进行取材,制成病理切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在致癌试验的104wk,雄性对照组SD大鼠胰腺上发现一个约为4.0*5.0cm大小的肿物.组织学检测发现,肿瘤细胞与正常胰岛细胞类似,但细胞排列方式多样,肿瘤压迫并侵袭间质血管和周围被膜;此外,在肝脏血窦和汇管区也发现多个转移灶.血液学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UT#:3.63×109/L)和相对数(NEUT%:42.00),均显著高于同周龄雄性SD大鼠正常参考值范围(1.13×109-2.55×109/L,16.01-27.77);血糖(Glu:2.07mmol/L),显著低于其同周龄雄性SD大鼠正常参考值范围(5.82-8.86mmol/L).结论:该肿瘤诊断为SD大鼠自发性胰岛细胞癌伴多发性肝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自发性胰岛细胞癌 转移 肝脏
下载PDF
链脲菌素联合氟尿嘧啶与联合多柔比星治疗胰岛细胞癌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马计 高凌 +2 位作者 肖娟 杨颖 邓晨昕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比较链脲菌素联合氟尿嘧啶与链脲菌素联合多柔比星治疗胰岛细胞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90例胰岛细胞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链脲菌素+氟尿嘧啶组(采用链脲菌素+氟尿嘧啶静脉滴注,每6周为1个治疗周... 目的比较链脲菌素联合氟尿嘧啶与链脲菌素联合多柔比星治疗胰岛细胞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90例胰岛细胞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链脲菌素+氟尿嘧啶组(采用链脲菌素+氟尿嘧啶静脉滴注,每6周为1个治疗周期)和链脲菌素+多柔比星组(采用链脲菌素+多柔比星静脉滴注,每6周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6个周期后,分别进行观察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大小变化、生存时间及药物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经随访(22.96±3.68)个月,失访10例,获随访的80例中链脲菌素+氟尿嘧啶组42例,链脲菌素+多柔比星组38例。治疗后,链脲菌素+氟尿嘧啶组42例中肿瘤增大者12例(28.57%)、缩小者21例(50.00%)、体积无变化者9例(21.43%);链脲菌素+多柔比星组38例中肿瘤增大者9例(23.68%)、缩小者25例(65.79%)、体积无变化者4例(10.53%);后者肿瘤缩小比例稍优于前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42,P=0.732)。获随访的80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期为19.6个月,链脲菌素+多柔比星组生存期(25.3±14.8)个月,优于链脲菌素+氟尿嘧啶组(15.9±11.6)个月(P<0.05)。链脲菌素+氟尿嘧啶组:8例患者出现重度血液系统并发症,4例致命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链脲菌素+多柔比星组:13例患者出现重度血液系统并发症,3例致命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在胰岛细胞癌治疗中,链脲菌素加多柔比星方案比链脲菌素加氟尿嘧啶的现行标准方案,更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脲菌素 氟尿嘧啶 多柔比星 胰岛细胞癌 生存时间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