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ic-Geophysical Mapping of Israel and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Prospecting 被引量:1
1
作者 Lev Eppelbaum Youri Katz 《Positioning》 2011年第1期36-54,共19页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is a tectonically complex region evolving in the long term located in the midst of the progressive Afro-Eurasian collision. Despite years of investigation, its geological-geophysical structur...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is a tectonically complex region evolving in the long term located in the midst of the progressive Afro-Eurasian collision. Despite years of investigation, its geological-geophysical structure is not completely known. At the same time,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large gas deposits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researchers to this region. For instance, the latest U. S. Geological Survey estimates using conventional assessment methodology suggest that there are on the order of 1.7 billion barrels of recoverable oil and more than 4 trillion m3 of recoverable gas in the Levant Basin [1]. This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analysis of the paleo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hat can yield deep paleotectonic criteria for oil and gas discovery in this region. For this purpose, isopach maps of the Middle-Upper Jurassic and Lower Cretaceous were generated from detailed examinations of numerous well sections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outcropping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The maps confirm an earlier model of continental accretion [2]. In particular, abrupt changes in the trend and thickness of the Early Mesozoic formations coincide with the terrane boundaries. These compiled isopach maps also pinpoint significant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Arabian and Sinai plates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Syrian arc on the other. A new tectonic map of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is presented that first of all integrates geophysical satellite-derived gravity and airborne magnetic fields, as well as tectonic-structural, paleogeographical and facial analyses. The results have clear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prospecting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Mediterranean isopach mapS HYDROCARBON Potential Satellite Gravity Airborne MAGNETICS
下载PDF
鄂尔多斯奥陶纪古构造 被引量:51
2
作者 冯增昭 鲍志东 +5 位作者 康祺发 张永生 谭健 李振亚 庞福民 赵学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83-94,共12页
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213条共长8317km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地层解释,这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以此为基础,把鄂尔多斯奥陶系划分为10个地层单位,即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 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213条共长8317km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地层解释,这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以此为基础,把鄂尔多斯奥陶系划分为10个地层单位,即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一组、马家沟二组、马家沟三组、马家沟四组、马家沟五组、马家沟六组、平凉组和背锅山组,并绘制了它们的等厚图。从这些图可以看出,冶里期和亮甲山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三凹”,即西缘凹陷、南缘凹陷和东缘凹陷呈“U”字形包围着一个中部隆起。到马家沟一期至六期,“一隆三凹”的古构造格局仍然基本上保持着,尽管其隆起和凹陷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均有所变化。到平凉期,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二凹”,即西缘凹陷和南缘凹陷呈“L”形镶嵌在一个巨大的鄂尔多斯隆起的西缘和南缘。到背锅山期,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一凹”,即一个残留的西南缘凹陷位于一个更加庞大的鄂尔多斯隆起的西南缘一隅。到奥陶纪末,鄂尔多斯地区以及整个的华北地台均变为隆起区,从而结束了鄂尔多斯地区隆起与凹陷并存的古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奥陶纪 古构造 野外露头剖面 钻井剖面 地震剖面
下载PDF
鄂尔多斯早古生代古构造 被引量:44
3
作者 冯增昭 鲍志东 +5 位作者 康祺发 张永生 谭健 李振亚 庞福民 赵学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84-91,共8页
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首先用人工合成记录结合11口井的VSP资料,对鄂尔多斯下古生界进行层位标定.在此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全区下古生界371条共长15683 km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地层解释,这大大... 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首先用人工合成记录结合11口井的VSP资料,对鄂尔多斯下古生界进行层位标定.在此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全区下古生界371条共长15683 km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地层解释,这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以此为基础,把鄂尔多斯下古生界划分为5个地层单位,即寒武系中下部、寒武系中上部及冶里组和亮甲山组、马家沟群下部、马家沟群上部、平凉组和背锅山组,并作出了它们的等厚图.从这些等厚图可以看出:前4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三凹”,即西缘凹陷、南缘凹陷和东缘凹陷(或东部凹陷)呈“U”形从西南东三面包围着一个中部隆起.最后一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二凹”,即西缘凹陷和南缘凹陷呈“L”形镶嵌在一个巨大的鄂尔多斯隆起的西缘和南缘.到奥陶纪末,鄂尔多斯全区以及整个华北地台均变为隆起区,从而结束了鄂尔多斯隆起和凹陷并存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早古生代 古构造 地震剖面 地层解释 厚度等值线图
下载PDF
渤海海域第四系发育概况 被引量:23
4
作者 徐杰 冉勇康 +2 位作者 单新建 陈国光 李祥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4-32,共9页
渤海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该区第四纪构造活动强烈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然而 ,渤海地区第四系的研究远不能与渤海湾盆地的陆地部分相比 ,有关第四系厚度分布的情况至今仍未见报道。为此 ,文中在综合已有研究成... 渤海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该区第四纪构造活动强烈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然而 ,渤海地区第四系的研究远不能与渤海湾盆地的陆地部分相比 ,有关第四系厚度分布的情况至今仍未见报道。为此 ,文中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还利用新近系—第四系、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厚度分布资料 ,通过GIS与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编制了第四系厚度分布图。渤海地区第四系一般厚 30 0~ 6 0 0m ,局部厚达 80 0~ 10 0 0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第四系 构造活动 厚度分布
下载PDF
栖霞组和茅口组等厚图:对峨眉山地幔柱成因模式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宏博 张招崇 +4 位作者 吕林素 汪云峰 寇彩化 李永生 廖宝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963-2974,共12页
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及周边地区的栖霞组和茅口组地层进行厚度统计,并利用Surfer软件分别绘制等厚图。栖霞组和茅口组等厚图表明,峨眉山地幔柱导致的隆升可能在栖霞期已开始。茅口组顶部普遍存在平行不整合界面,说明广大区域内的... 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及周边地区的栖霞组和茅口组地层进行厚度统计,并利用Surfer软件分别绘制等厚图。栖霞组和茅口组等厚图表明,峨眉山地幔柱导致的隆升可能在栖霞期已开始。茅口组顶部普遍存在平行不整合界面,说明广大区域内的茅口组地层均曾抬升为陆并遭受剥蚀,与Campbell和Griffiths提出的经典地幔柱模型相吻合。永仁-大姚-楚雄-石屏以及宜良-曲靖一带存在二叠系地层缺失区域,可能是地壳隆升幅度最大地区。利用实验模型推导出ELIP的最大隆升幅度为1500m,与前人利用沉积学推算的结果基本一致。茅口组差异剥蚀指示的地幔柱中心地区与放射状基性岩墙群收敛中心吻合。隆起幅度最大的中心区域存在海相玄武岩喷发现象则可能是隆升之后快速沉降造成的,并不能作为否定曾经发生隆起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霞组 茅口组 等厚图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下载PDF
煤层冲刷带的分类及预测 被引量:37
6
作者 王宇林 赵明鹏 +1 位作者 王国成 刘继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3期249-253,共5页
针对现有煤层冲刷带的分类及其命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案,阐述了煤层冲刷带各类型的主要特征,并介绍了煤层顶(底)板砂体等厚图对煤层冲刷带的预测作用,预测方法步骤及预测实例。
关键词 煤层 冲刷带 砂体 等厚图 预测 分类
下载PDF
铁法矿区煤层冲刷带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宇林 张亚明 +2 位作者 于常武 苗雅臣 范立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11,共4页
论述了铁法矿区冲刷带发育的地质背景 ;指出比较常见和对煤层破坏程度较严重的冲刷带成因类型是同沉积河道冲刷带、沉积后河道冲刷带和继承性河道冲刷带 ,并阐明了它们的识别特征。在对铁法矿区煤系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煤层顶板砂... 论述了铁法矿区冲刷带发育的地质背景 ;指出比较常见和对煤层破坏程度较严重的冲刷带成因类型是同沉积河道冲刷带、沉积后河道冲刷带和继承性河道冲刷带 ,并阐明了它们的识别特征。在对铁法矿区煤系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煤层顶板砂体等厚图对大隆井田 4 # 煤层中的冲刷带进行了预测 ;揭示了铁法矿区煤层冲刷带的总体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冲刷带 沉积相 砂体等厚图 铁法矿区 沉积相 成因 分布规律
下载PDF
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被引量:29
8
作者 梁杏 张人权 +2 位作者 皮建高 张国梁 孙锡良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4,共4页
利用沉积等厚线图 ,分析得出的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如下 :北北东及近东西向两组断裂将盆地切割为一系列断块 ;盆地西部为箕状断块 ,东部为箕状凹陷 ;早、中更新世为盆地的断陷阶段 ,晚更新世以来进入坳陷阶段 ;第四纪以来构造沉... 利用沉积等厚线图 ,分析得出的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如下 :北北东及近东西向两组断裂将盆地切割为一系列断块 ;盆地西部为箕状断块 ,东部为箕状凹陷 ;早、中更新世为盆地的断陷阶段 ,晚更新世以来进入坳陷阶段 ;第四纪以来构造沉降速率呈加速度增强 ;构造活动的时空变化控制着洞庭湖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盆地 第四纪 新构造运动 构造沉降 等厚线图 时空变化
下载PDF
表层结构调查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及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徐维秀 段卫星 +3 位作者 杨晶 杨京涛 唐廷海 祝媛媛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7-110,共4页
通过对传统表层调查资料的处理方式研究,提出了计算机处理表层结构调查资料的分析方法和处理流程。并通过野外数据存储格式的分析,解决了目前野外现场处理系统不能读取SEG2数据格式的问题,从而为地震资料处理中更好地应用表层结构调查... 通过对传统表层调查资料的处理方式研究,提出了计算机处理表层结构调查资料的分析方法和处理流程。并通过野外数据存储格式的分析,解决了目前野外现场处理系统不能读取SEG2数据格式的问题,从而为地震资料处理中更好地应用表层结构调查资料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这里提出的方法有效,软件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折射 微测井 等厚图 等值线图 表层结构调查 数字化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探地雷达测厚及其数据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何茂兵 孙波 +1 位作者 杨亚新 焦克勤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235-239,共5页
探地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原理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特征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在冰川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天山一号冰川上用探地雷达进行了探测 ,获得了能够清晰地分辨冰 -岩界面的雷达剖面。根据这些雷达剖面读出冰厚值 ,再结合... 探地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原理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特征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在冰川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天山一号冰川上用探地雷达进行了探测 ,获得了能够清晰地分辨冰 -岩界面的雷达剖面。根据这些雷达剖面读出冰厚值 ,再结合最新的冰川地形图 ,作出了天山一号冰川的冰厚等值线图和冰下地形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天山 乌鲁木齐河源 地形图 探地雷达 冰储量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数据分析 清晰 界面
下载PDF
布尔台矿井3^(-1)煤层冲刷带特征及预测 被引量:4
11
作者 贾建称 郭东韡 +1 位作者 崔中兴 杜新锋 《陕西煤炭》 2009年第1期4-6,共3页
通过井下地质观测研究,对布尔台矿井3-1煤层冲刷带砂体的岩性、赋存特征和几何形态进行了描述,阐明了其识别特征。在对该矿井煤系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利用3-1煤层顶板砂岩等厚线图对冲刷带进行了预测,分析了矿井煤层冲刷带的总体分布规律。
关键词 冲刷带预测 砂体等厚图 成因相 3-1煤层 布尔台矿井
下载PDF
高频层序地层单元厚度特征平面刻画方法——以白音查干凹陷X4井区为例
12
作者 齐仁理 魏亚荣 +1 位作者 张琛琛 王引君 《能源与节能》 2015年第2期149-151,共3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精确的时间与空间格架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步骤,也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工作人员对三级层序内部的高频旋回地层单元时遇到地层刻画不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对高频旋回进行平面刻画。通过这...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精确的时间与空间格架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步骤,也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工作人员对三级层序内部的高频旋回地层单元时遇到地层刻画不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对高频旋回进行平面刻画。通过这种新方法实现了对三级层序内部的高频旋回的精确刻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高频旋回 等厚度图
下载PDF
新生代渭河盆地沉积-构造迁移与渭北隆起及东秦岭耦合关系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鹏 任战利 +4 位作者 张金功 夏斌 田涛 蔡周荣 张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76-892,共17页
渭河盆地、渭北隆起及东秦岭造山带地处青藏块体东北缘、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交界处,形成了特有的盆山体系,分布有油气、氦气及地热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新生代是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渭北隆起和东秦岭隆升的重要时期,缺乏... 渭河盆地、渭北隆起及东秦岭造山带地处青藏块体东北缘、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交界处,形成了特有的盆山体系,分布有油气、氦气及地热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新生代是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渭北隆起和东秦岭隆升的重要时期,缺乏该时期盆山体系耦合关系的研究,制约了对区域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的认识。盆山耦合体现在时间、空间、物质、构造作用及地表形态等多方面。以大量钻孔资料为依托,运用“回剥法”分析了渭河盆地新生代的沉降幅度及沉降速率,并根据主沉降期新近纪以来不同阶段沉积地层厚度展布特征恢复了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研究表明渭河盆地新生代以来沉降中心具有自西南方向西安凹陷向北东方向固市凹陷迁移的特征。古近纪始新世以来,渭河盆地发生快速构造沉降,中新世早-中期以西安凹陷为主要沉积、沉降中心,晚中新世以来以西安、固市两个凹陷为主要沉积、沉降中心,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沉降中心转移到东北部固市凹陷,晚更新世以来,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均发生快速沉降。裂变径迹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渭北隆起约45—32Ma整体快速抬升,同步于东秦岭太白山和华山约57-40Ma的快速隆升阶段,与渭河盆地古近纪始新世约40Ma的基底快速沉降具有耦合关系。晚中新世约7-3Ma以来,渭河盆地的持续快速沉降,与渭北隆起上新世约5Ma及东秦岭太白山约10—9.6Ma、华山约8—5Ma以来的快速耦合关系明显。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始新世约55-45Ma碰撞及青藏高原约10-8Ma隆升外扩的远程效应对研究区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厚图 裂变径迹 沉积-构造演化 隆升剥蚀 盆山关系 渭河盆地渭北隆起东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试论上海及邻区晚新生代沉积特征与断裂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顾志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8-75,共8页
本文阐述了上海及邻区晚新生代沉积相的分布特征。根据晚新生代沉积等厚线走向分析了沉积厚度与断裂构造的关系,尤其是沉积厚度较大的地区及几个沉积中心与北西向断裂的关系。
关键词 晚新生代 沉积厚度 断裂构造 新构造运动 沉积相
下载PDF
利用Delaunay三角网插值煤层零点线的方法研究
15
作者 俞小林 王小鹏 《中国煤炭地质》 2010年第B08期115-116,共2页
煤层零点线在煤田地质三维建模、编制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等厚线图时都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根据Delaunay三角网的两个特性及与人工产生零点线方法的差异,介绍了基于Delaunay三角形面积求零点的方法。本方法能有效克服手工确定零点连线... 煤层零点线在煤田地质三维建模、编制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等厚线图时都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根据Delaunay三角网的两个特性及与人工产生零点线方法的差异,介绍了基于Delaunay三角形面积求零点的方法。本方法能有效克服手工确定零点连线方法产生的易出错及丢线难题,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操作,在计算机制图时可自动生成结果,快速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点线 三角网 三角形 等厚线图
下载PDF
延长油田罗庞塬油区长4+5油层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屈彦霖 《辽宁化工》 CAS 2012年第8期847-849,共3页
罗庞塬油区是在定边范围勘探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发现的油田,它的发现对延长组油藏的发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长4+5油层特性和砂体展布规律对罗庞塬油田进行阐述,指出该区域为定边采油厂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和最重要的上产区域。
关键词 罗庞塬区域 长4+5油层 砂体等厚图 油层特性
下载PDF
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有限变形分析——北京西山中寒武世古地理原态的研究
17
作者 章泽军 曹树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113-120,共8页
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有限变形分析,是一个尚未引起重视但又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有限变形分析入手,着重恢复北京西山中寒武世古地理原态及相应的地层初始厚度。恢复后的古地理样式、沉积厚度与现位现态及变形后的沉积厚度截然不同... 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有限变形分析,是一个尚未引起重视但又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有限变形分析入手,着重恢复北京西山中寒武世古地理原态及相应的地层初始厚度。恢复后的古地理样式、沉积厚度与现位现态及变形后的沉积厚度截然不同。因为后者受到构造变形的歪曲,所记载的已不是沉积盆地形成时的地质历史。然而,前者已去其变形,虽然结果是近似的,但它已逼近地质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有限变形 初始厚度 等厚图 原态原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