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药剂对书虱的毒力及其复配与联用增效作用
1
作者 陈雨昂 涂艳清 +2 位作者 冯华月 王进军 魏丹丹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9,共7页
为书虱的抗性治理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采用培养皿药膜法测定了4种储粮保护剂对5种书虱的触杀毒力,并采用广口瓶密闭熏蒸法测定了8种植物精油对嗜卷书虱的熏蒸活性。同时,评估了药剂复配及其与辣根素精油联用对嗜卷书虱的协同毒力。结果... 为书虱的抗性治理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采用培养皿药膜法测定了4种储粮保护剂对5种书虱的触杀毒力,并采用广口瓶密闭熏蒸法测定了8种植物精油对嗜卷书虱的熏蒸活性。同时,评估了药剂复配及其与辣根素精油联用对嗜卷书虱的协同毒力。结果表明,书虱对马拉硫磷、甲基嘧啶磷、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均表现出较高敏感性,LD_(50)在0.041~0.977μg/cm^(2)之间,可作为敏感基线使用;辣根素精油对书虱的熏蒸活性最高。马拉硫磷和溴氰菊酯复配体积比为4∶5时,增效作用最佳;而甲基嘧啶磷和高效氯氰菊酯配比在2∶1时,增效作用最佳。此外,辣根素与甲基嘧啶磷或高效氯氰菊酯联用均具有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仓储害虫 储粮保护剂 熏蒸剂 辣根素
下载PDF
异硫氰酸酯类(ITCs)调味品中二氧化硫残留值超标原因的研究
2
作者 李伟 王嘉豪 +1 位作者 刘均 马永强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3-87,共5页
对含异硫氰酸酯类(ITCs)的调味品中二氧化硫残留值超标原因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定了部分调味品的ITCs含量以及二氧化硫残留值,结果表明,ITCs含量与二氧化硫残留值存在相关性。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的对照实验以及水解产物分析表明ITC... 对含异硫氰酸酯类(ITCs)的调味品中二氧化硫残留值超标原因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定了部分调味品的ITCs含量以及二氧化硫残留值,结果表明,ITCs含量与二氧化硫残留值存在相关性。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的对照实验以及水解产物分析表明ITCs是造成残留超标的关键因素,离子色谱法的检测结果证实了这一推论。研究表明,GB 5009.34—2016在测定异硫氰酸酯类(ITCs)调味品中二氧化硫残留值时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残留值 异硫氰酸酯类(ITCs) 调味品 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
下载PDF
烯丙基异硫氰酸酯-β-环糊精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清峰 姜子涛 郑国栋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79-981,985,共4页
通过悬浮液法制备烯丙基异硫氰酸酯与β-环糊精微胶囊,并通过红外光谱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光度法测定微胶囊中烯丙基异硫氰酸酯浓度为4.38%。被包埋后,由于β-环糊精外壳的空间阻碍,微胶囊中的烯丙基异硫氰酸酯(AITC)在85℃条件下贮... 通过悬浮液法制备烯丙基异硫氰酸酯与β-环糊精微胶囊,并通过红外光谱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光度法测定微胶囊中烯丙基异硫氰酸酯浓度为4.38%。被包埋后,由于β-环糊精外壳的空间阻碍,微胶囊中的烯丙基异硫氰酸酯(AITC)在85℃条件下贮藏48 h保留率为17.0%,对照组3 h后即挥发完全;室温条件下贮藏14 d微胶囊中AITC的含量几乎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丙基异硫氰酸酯 Β-环糊精 微胶囊 稳定性
下载PDF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分子包埋物在不同温度下的控制释放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学红 金征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9-142,共4页
本论文利用β-环糊精对异硫氰酸烯丙酯进行分子包埋,将液态油转变为固体的包合物粉末,同时对其释放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硫氰酸烯丙酯可以和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包合物中异硫氰酸烯丙酯的释放速度与环境的相对湿度密切相关,释放... 本论文利用β-环糊精对异硫氰酸烯丙酯进行分子包埋,将液态油转变为固体的包合物粉末,同时对其释放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硫氰酸烯丙酯可以和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包合物中异硫氰酸烯丙酯的释放速度与环境的相对湿度密切相关,释放过程可以用Avrami方程进行较好的拟和。环糊精的包埋释放反应是一个动态的可逆过程,在密闭体系中存在一个异硫氰酸烯丙酯的顶空平衡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硫氰酸烯丙酯 环糊精 包埋 控制释放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腌制芥菜加工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倩妮 邹小欠 +3 位作者 姜毅 杨婷婷 魏敏 杜传来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3期28-36,共9页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芥菜发酵过程的食盐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工艺条件,提高芥菜冲味物质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的生成量,并促进芥菜中总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等营养成分的溶出,旨在确定芥菜标准化加工工艺,为企业大规模生产...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芥菜发酵过程的食盐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工艺条件,提高芥菜冲味物质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的生成量,并促进芥菜中总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等营养成分的溶出,旨在确定芥菜标准化加工工艺,为企业大规模生产腌制冲菜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芥菜最佳加工工艺为:在芥菜丝(以100 g为基准)中添加食盐6 g,腌制20 min后脱水75%,加入白醋6 g、白糖1 g、白酒2 g、10 mg/m L的Vc溶液4 m L,于46℃发酵3 h.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芥菜冲味足,综合品质好,其总酸含量为1.089 1 g/kg,AITC质量分数为1.546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用芥菜 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农用活性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迎宾 曹永松 +2 位作者 罗来鑫 张治萍 李健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8-119,共12页
异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cyanate,AITC)是十字花科植物的组成型代谢产物之一,关于其天然抗菌杀虫活性,以及在人类医学、农业、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已有大量研究。本文重点对AITC的制备、农用活性及残留、安全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 异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cyanate,AITC)是十字花科植物的组成型代谢产物之一,关于其天然抗菌杀虫活性,以及在人类医学、农业、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已有大量研究。本文重点对AITC的制备、农用活性及残留、安全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AITC在农业中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硫氰酸烯丙酯 抗菌活性 农用活性 作用机制
下载PDF
GC内标法同时测定刺山柑果实中3种刺激性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3
7
作者 郭小娜 陈文 +2 位作者 张华 任全霞 刘珊珊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66-69,共4页
目的: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刺山柑果实中3种刺激性成分(异硫氰酸异丙酯、异硫氰酸甲酯、异硫氰酸异丁酯)的方法。方法: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挥发油;以异硫氰酸丁酯为内标物,用TM-FFAP毛细管柱分离,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 目的: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刺山柑果实中3种刺激性成分(异硫氰酸异丙酯、异硫氰酸甲酯、异硫氰酸异丁酯)的方法。方法: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挥发油;以异硫氰酸丁酯为内标物,用TM-FFAP毛细管柱分离,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内标法定量。结果:在所选的色谱条件下,上述成分在46 min内获得较好的分离;3种成分与内标物的峰面积比值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1);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5.9%~104%,RSD 2.44%~3.12%。结论:方法简单、准确,可同时测定刺山柑果实中3种刺激性成分的含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内标法 刺山柑果实 异硫氰酸异丙酯 异硫氰酸甲酯 异硫氰酸异丁酯
原文传递
HPCD脱除紫甘蓝色素中烯丙基异硫氰酸酯工艺的优化
8
作者 刘凤娇 周兵 +4 位作者 张璐瑶 胡国伟 廖小军 胡小松 张燕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0-176,共7页
在紫甘蓝色素提取过程中,由于硫代葡萄糖苷酶解产物烯丙基异硫氰酸酯(AITC)的产生,导致紫甘蓝色素提取液有不良风味,从而限制了它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因此研究新型的高压二氧化碳(HPCD)技术脱除AITC工艺,分别考察了5种水平的压强、温... 在紫甘蓝色素提取过程中,由于硫代葡萄糖苷酶解产物烯丙基异硫氰酸酯(AITC)的产生,导致紫甘蓝色素提取液有不良风味,从而限制了它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因此研究新型的高压二氧化碳(HPCD)技术脱除AITC工艺,分别考察了5种水平的压强、温度、处理时间和卸压时间对HPCD脱除AITC效果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HPCD脱除AITC的最佳工艺组合为:温度50℃,处理时间60min,卸压时间2min。在最佳条件下经HPCD处理后,紫甘蓝色素的风味物质种类由17种减至7种,许多异味物质得到不同程度的脱除,其中异味核心物质AITC的质量分数由3.15%减少至1.06%,达到较好的异味脱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二氧化碳 紫甘蓝色素 烯丙基异硫氰酸酯 脱除
原文传递
芥菜加工过程冲味形成机制及其芥子苷酶特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倩妮 杜传来 +2 位作者 邹小欠 杨婷婷 魏敏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0-97,共8页
为了解根用芥菜腌制过程主要风味物质尤其是冲味形成机制及其变化,为企业大规模生产腌制冲菜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根用芥菜腌制过程中前体物质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内源芥子苷酶特性在腌制过程中变化研究,GC-MS分离鉴定芥菜腌制加工过程... 为了解根用芥菜腌制过程主要风味物质尤其是冲味形成机制及其变化,为企业大规模生产腌制冲菜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根用芥菜腌制过程中前体物质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内源芥子苷酶特性在腌制过程中变化研究,GC-MS分离鉴定芥菜腌制加工过程主要风味物质、采用半内标定量法测定冲味物质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变化,来分析芥菜在腌制过程中主要风味物质尤其是冲味的形成及其变化。其结果表明:硫代葡萄糖苷在内源水解酶芥子苷酶作用下水解产生的异硫氰酸烯丙酯是芥菜首要辛辣味的来源;加工过程中内源水解酶活性不断下降,其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6左右,0.5%的食盐就会抑制酶活,一定浓度的Vc会激活内源酶活性,Vc最适浓度为10 mg/mL,酶活力到达34.12 U;脱水、食醋的添加二次腌制对芥菜独特冲味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用芥菜 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 GC-MS 硫代葡萄糖苷 芥子苷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