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良渚文化玉璧功能新探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建秋 幸晓峰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8-63,共6页
关于良渚玉璧的功能,不少学者都进行过探讨,形成多家学说。本文从形态入手,结合玉璧音乐声学测音结果,动态地分析玉璧用途。
关键词 良渚玉璧 功能 音乐声学
下载PDF
崇明古陶瓷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先秦玉器 被引量:5
2
作者 徐天进 路国权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2-45,共4页
崇明古陶瓷博物馆新收藏八件出土于福建南平市光泽县走马岭的先秦玉器,包括牙璋、玉璧、玉版、玉玦等。牙璋的发现填补了闽北地区的空白,显示在湘江和赣江通道之外可能还存在由闽浙赣交界地区翻越武夷山经光泽至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交流... 崇明古陶瓷博物馆新收藏八件出土于福建南平市光泽县走马岭的先秦玉器,包括牙璋、玉璧、玉版、玉玦等。牙璋的发现填补了闽北地区的空白,显示在湘江和赣江通道之外可能还存在由闽浙赣交界地区翻越武夷山经光泽至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交流孔道,为研究牙璋等玉器的传播路线和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关系和路线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平市光泽县 牙璋 玉璧 中国东南沿海
下载PDF
我国古代成组玉石璧与早期“同律度量衡”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幸晓峰 韩宝强 +1 位作者 沈博 胡岩 《音乐探索》 2014年第3期3-13,共11页
文章通过对我国文献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导生五声音阶及十二律原理的分析阐释,说明该原理可用以考证成组玉石璧能否作为标准律器。选用三星堆出土成组玉石璧(11件、七声音阶)测音数据,运用三分损益法和半音音阶推律法(本课题首用)换算该组... 文章通过对我国文献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导生五声音阶及十二律原理的分析阐释,说明该原理可用以考证成组玉石璧能否作为标准律器。选用三星堆出土成组玉石璧(11件、七声音阶)测音数据,运用三分损益法和半音音阶推律法(本课题首用)换算该组璧律比关系,再用复原实验仿制成组璧测音数据加以验证。研究证明:成组玉石璧的律比关系完全符合我国传统十二律生律规则,可以作为周代以"璧羡之法"(以黄钟律为标准,以成组玉石璧为承载物)进行"同律度量衡"改革的标准用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组玉石璧 早期“同律度量衡” 关联性
下载PDF
“圭璧以祀”三证《周礼》成书于汉初 被引量:1
4
作者 唐启翠 公维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12,共9页
《周礼》以其系统而详备的职官职能、礼仪礼器等记载而成为一个悖论的存在:后人既援引为礼制重建的法典和考释礼仪遗存遗物的主要参考文献,同时,其真实性及成书年代又备受质疑,成为自其汉初现身以来的学术难题。文章系统梳理传世文献、... 《周礼》以其系统而详备的职官职能、礼仪礼器等记载而成为一个悖论的存在:后人既援引为礼制重建的法典和考释礼仪遗存遗物的主要参考文献,同时,其真实性及成书年代又备受质疑,成为自其汉初现身以来的学术难题。文章系统梳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祭祀性遗址出土玉器的器类、纹饰、组合、尺寸,聚焦《周礼》记载最为详备的"圭璧以祀"的源流承传及其时代特征,以多重证据法再证《周礼》成书于汉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 成书年代 圭璧以祀 多重证据法
下载PDF
璧琮原始意义新考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铮 《古代文明》 CSSCI 2012年第4期97-104,114,共8页
玉璧、玉琮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两种礼器。对于二者象征意义的解释,诸说纷呈,莫衷一是。事实上,无论从文献记载来看,还是从考古材料来说,它们都应与阴阳观念相关,是阴阳、天地、乾坤、父母、男女等抽象话语的外化形式。其中,玉璧是阴... 玉璧、玉琮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两种礼器。对于二者象征意义的解释,诸说纷呈,莫衷一是。事实上,无论从文献记载来看,还是从考古材料来说,它们都应与阴阳观念相关,是阴阳、天地、乾坤、父母、男女等抽象话语的外化形式。其中,玉璧是阴、坤、母、地、女等概念的物化,是地母女阴的象征;玉琮是阳、乾、父、天、男等概念的具象,是天神男根的象征。"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乃出于先民交感天地、和合阴阳以祈求丰产增殖的美好愿望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璧 玉琮 阴阳观念
下载PDF
论四重证据法的证据间性——以西汉窦氏墓玉组佩神话图像解读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叶舒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79,共9页
文学人类学提出的具有交叉学科意义的新方法论为四重证据法,各重证据之间具有互阐作用。其中作为图像叙事的第四重证据内部的不同材料间的互补互证效应,理论上总结为"证据间性"问题。以2001年西安窦氏墓出土玉组佩为典型案例... 文学人类学提出的具有交叉学科意义的新方法论为四重证据法,各重证据之间具有互阐作用。其中作为图像叙事的第四重证据内部的不同材料间的互补互证效应,理论上总结为"证据间性"问题。以2001年西安窦氏墓出土玉组佩为典型案例,以玉组佩顶端的熊纹猴纹透雕玉璧为解读突破口,发挥先秦两汉时代大量积累的各种图像材料的系统化求证作用,包括铜牌饰、建筑装饰、玉器、画像石等,可以重建失落的上古时代天国神话想象景观,辨析围绕升天主题的运载神物(龙、凤)、升天目标"天门"及其玉璧象征,以及驾驭运载神物的神灵主体的动物化身形象"天熊"。通过有效利用证据间性可实现上古图像整体解读的案例,揭示四重证据法的知识创新意义及拓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四重证据法 天国神话 玉璧 天熊 双龙双凤 证据间性
下载PDF
福建光泽走马岭玉器的形制特征、文化属性、年代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朱乃诚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41,71,共12页
本文分析近年在福建省光泽县走马岭遗址出土的牙璋等8件玉器,指出它们分属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晚期后段、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制作年代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1530年之间,是中原地区及甘青地区与辽西地区的作品。其中牙璋的制作年代... 本文分析近年在福建省光泽县走马岭遗址出土的牙璋等8件玉器,指出它们分属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晚期后段、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制作年代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1530年之间,是中原地区及甘青地区与辽西地区的作品。其中牙璋的制作年代最晚,在公元前1560~前1530年。它们可能是从以牙璋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分布区的中原核心地区传播出来的,在走马岭遗址的埋藏年代在公元前1530年之后至商末之前的商时期。走马岭牙璋等玉器的发现,显示福建沿海地区与二里头文化相同的遗存应是通过福建西北部到达福建东南沿海一带,并且可能是商汤灭夏之后的夏遗民的文化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璋 玉璋 有领玉璧 二里头文化 夏遗民
下载PDF
试论齐家文化玉璧之源
8
作者 朱延平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26,共9页
齐家文化玉璧的诸多特征中,两种颜色半分璧面的现象颇值关注。史前至商周时期普遍存在的陶纺轮或圆陶片也有着类似的表现,尤其是圆陶片,为获此特殊制品,往往选择在恰好构成两分器表的地方进行截取。齐家文化所在的黄河上游地区从7000多... 齐家文化玉璧的诸多特征中,两种颜色半分璧面的现象颇值关注。史前至商周时期普遍存在的陶纺轮或圆陶片也有着类似的表现,尤其是圆陶片,为获此特殊制品,往往选择在恰好构成两分器表的地方进行截取。齐家文化所在的黄河上游地区从7000多年前开始一直流行绳纹陶器,绳纹圆陶片也不啻该地域一大传统,而齐家文化两分色玉璧中亦有隐现牛毛沁等沁斑的玉质,选取此类玉质可能是出于对绳纹的模拟。所以,齐家文化玉璧显示了与黄河上游土著文化陶纺轮或圆陶片的关联性,是对本地古老的陶璧之底蕴的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家文化 玉璧 两分色 圆陶片
下载PDF
“和氏璧”当为南阳独山玉考论
9
作者 王春阳 王胤颖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57-59,64,共4页
和氏璧作为战国时期的玉雕精品,在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对和氏璧的玉材及产地,学界多有争论。但从文献记载、历史区划和材质特征等进行考证,和氏璧当为南阳独山玉。
关键词 和氏璧 独山玉 南阳
下载PDF
浅析红山文化玉璧的功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丽琛 孙国军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8,共3页
玉璧是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单孔的玉璧,有双孔的双联璧和三孔的三联璧。从其形制特点看,红山时期的玉璧之功能,一是作为神职人员神服神帽上的装饰和身上所戴配饰使用,二是红山先民自然崇拜的象征,三是红山先民生殖崇拜的象征... 玉璧是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单孔的玉璧,有双孔的双联璧和三孔的三联璧。从其形制特点看,红山时期的玉璧之功能,一是作为神职人员神服神帽上的装饰和身上所戴配饰使用,二是红山先民自然崇拜的象征,三是红山先民生殖崇拜的象征。玉璧是红山文化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为我们认识、了解红山文化的宗教信仰及玉文化的内涵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文化 玉璧 功能
下载PDF
庙底沟文化与璧的起源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炜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34,共5页
本文结合史籍中关于璧的记载及目前对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玉璧的相关认识,对璧等器物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根据近年来高陵杨官寨、扶风案板、华县泉护村等遗址发现的璧、琮类器物以及彩陶图案中的相关题材,认为璧等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 本文结合史籍中关于璧的记载及目前对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玉璧的相关认识,对璧等器物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根据近年来高陵杨官寨、扶风案板、华县泉护村等遗址发现的璧、琮类器物以及彩陶图案中的相关题材,认为璧等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礼器在中原地区可能为本土起源,它们发生的时代也许可以追溯到庙底沟文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底沟文化 起源
下载PDF
汉代石椁墓神树图像方位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倩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24-32,共9页
苏鲁豫皖四省的汉代石椁墓多数描有呈三角形的抽象树形图像,这种图像并非一种具有装饰意味的符号,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宇宙树。此种神树为神话中通天的梯子,也是亡灵升天的通道。作为天梯的神树并非为汉代独有,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神... 苏鲁豫皖四省的汉代石椁墓多数描有呈三角形的抽象树形图像,这种图像并非一种具有装饰意味的符号,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宇宙树。此种神树为神话中通天的梯子,也是亡灵升天的通道。作为天梯的神树并非为汉代独有,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神话与图像中。催生此种图像类型的是二分式神话方位结构:宇宙由天界和人间构成,二者之间通过位于宇宙中心的神树而得以沟通。对人类而言,死者亡灵能够通过宇宙中心的天梯而升天,继而获得永恒不朽的生命。这就意味着,汉代石椁墓神树图像的时间结构通过空间结构而得以表现,其图像内容描绘的宇宙图景为时空混同的神话宇宙论,与汉代神话文本《淮南子》《山海经》等表述的神话宇宙论并无两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椁 神树 玉璧 宇宙论 图像
下载PDF
试论汉代玉器的改制现象 被引量:2
13
作者 耿庆刚 《文博》 2015年第6期38-43,共6页
玉器改制是将旧玉或残玉改制成新的玉器,玉器改制以玉璧类为大宗、少量玉具剑和先秦古玉,改制后的玉器以玉衣、玉覆面、镶玉棺等葬玉为主;改制玉器限于皇室、王侯及高级贵族墓葬中。以改制为媒介,可将考古发现玉器分为依次下降的三个层... 玉器改制是将旧玉或残玉改制成新的玉器,玉器改制以玉璧类为大宗、少量玉具剑和先秦古玉,改制后的玉器以玉衣、玉覆面、镶玉棺等葬玉为主;改制玉器限于皇室、王侯及高级贵族墓葬中。以改制为媒介,可将考古发现玉器分为依次下降的三个层级;帝陵陵园内发现的皇后之印、玉杯、玉舞人、玉辟邪等玉器;玉璧、玉具剑等日常使用的礼玉、装饰用玉;玉衣、玉覆面等葬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器改制 玉璧 古玉 葬玉 玉器使用层级
下载PDF
温明文化属性探讨——从造型与装饰角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阴星月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54,共12页
温明是流行于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的一种高等级葬具。早期,由于考古发掘材料有限,对此类器物称秘器或漆面罩。近年来,随着最新考古资料的发现,可确定此类器物确为温明。本文以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从造型结构与装饰角度,对... 温明是流行于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的一种高等级葬具。早期,由于考古发掘材料有限,对此类器物称秘器或漆面罩。近年来,随着最新考古资料的发现,可确定此类器物确为温明。本文以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从造型结构与装饰角度,对温明类器物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并试析其短暂流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温明 结构 铜镜 玉璧
下载PDF
燕辽地区出土史前玉璧浅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岐黄 《草原文物》 2020年第2期46-50,共5页
燕辽地区是史前玉器的重要出土地点,本文从燕辽地区史前时期出土玉璧入手,从型式分析、分期、制作与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归纳出这一地区史前时期玉璧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规律。
关键词 燕辽地区 史前时期 玉璧
下载PDF
古玉璧拍卖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估价方法初探
16
作者 张莹 李立平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43-49,共7页
古玉评估一直是珠宝评估界棘手的问题。确定古玉的市场价格主要采用市场比较法,拍卖市场的古玉成交价是古玉评估的主要资料来源。收集了近几年40多家拍卖公司的古玉璧拍卖成交价和估价。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与工艺的古玉璧的拍... 古玉评估一直是珠宝评估界棘手的问题。确定古玉的市场价格主要采用市场比较法,拍卖市场的古玉成交价是古玉评估的主要资料来源。收集了近几年40多家拍卖公司的古玉璧拍卖成交价和估价。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与工艺的古玉璧的拍卖成交价与估价,得出年代、形制、工艺、材质等因素对其价格的影响,为古玉璧的估价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玉璧 拍卖价格 价格分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陶寺文化遗址出土璧环类器物研究
17
作者 刘晓彤 《文物季刊》 2024年第2期57-65,75,共10页
璧环类器物是陶寺文化中的重要随葬器物,普遍中孔较大,器型多样,大多出土于墓主人手臂附近或直接套置于墓主人手臂上,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特征。陶寺文化璧环类器物除了受到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多继承并发展了本土文化特征,形... 璧环类器物是陶寺文化中的重要随葬器物,普遍中孔较大,器型多样,大多出土于墓主人手臂附近或直接套置于墓主人手臂上,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特征。陶寺文化璧环类器物除了受到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多继承并发展了本土文化特征,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陶寺文化璧环类器物,并进一步向北影响到了晋陕高原等周边地区。根据璧环类器物大多出土于较低等级贵族墓葬这一特征,推测璧环类器物在陶寺文化中并非作为礼仪性器物而更可能作为一种财富象征出现在墓葬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文化 玉璧 玉石器
下载PDF
浙江绍兴兰亭棋盘山唐墓发掘简报
18
作者 李晖达(摄影) 王策 陈利平(绘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63,共14页
2019年3月至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位于柯桥区兰亭街道娄宫村的杭绍台高速棋盘山南麓项目建设地块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古墓20座,其中8座唐代砖室墓时代特征明显,内涵丰富,平面形状多样,出土随葬品15件。这批墓葬的发掘... 2019年3月至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位于柯桥区兰亭街道娄宫村的杭绍台高速棋盘山南麓项目建设地块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古墓20座,其中8座唐代砖室墓时代特征明显,内涵丰富,平面形状多样,出土随葬品15件。这批墓葬的发掘对于研究绍兴唐代墓葬形制、墓葬分期、丧葬习俗、青瓷特征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 唐墓 莲瓣纹 盘口壶 玉璧底碗
原文传递
试析畤祭用玉的时代特点与相关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博 冯夏颖 《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1-111,F0002,共12页
用玉制度是畤祭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以玉器组合为标志,畤祭用玉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早期组合形式以玉人和玉琮为核心,大约出现于战国晚期前后,应是周礼与关中文化传统共同影响下的产物。此后早期组合逐渐衰落。至西汉中期出现以玉圭、璧... 用玉制度是畤祭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以玉器组合为标志,畤祭用玉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早期组合形式以玉人和玉琮为核心,大约出现于战国晚期前后,应是周礼与关中文化传统共同影响下的产物。此后早期组合逐渐衰落。至西汉中期出现以玉圭、璧为核心的新组合,表现出与儒家经典记载的周礼礼制更相契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畤祭 祭祀用玉 玉人 玉琮 玉圭璧
原文传递
史前玉璧源流、功能考 被引量:13
20
作者 郑建明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7,共8页
史前小型玉璧主要发现于东北与环太湖地区,两地各有渊源,独立发展,其中东北地区到红山文化中晚期发展成大小有序的组璧,而环太湖地区则被大型玉璧所取代,均成为当时原始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玉壁是仿太阳而出现的,主要是借助太阳向上... 史前小型玉璧主要发现于东北与环太湖地区,两地各有渊源,独立发展,其中东北地区到红山文化中晚期发展成大小有序的组璧,而环太湖地区则被大型玉璧所取代,均成为当时原始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玉壁是仿太阳而出现的,主要是借助太阳向上升起的巨大力量,使墓主人的灵魂进入永恒与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 玉璧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