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udget of a Polyculture System of 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 Jellyfish(Rhopilema esculenta) and Shrimp(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被引量:3
1
作者 LI Junwei DONG Shuanglin +1 位作者 GAO Qinfeng ZHU Changbo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4年第3期503-508,共6页
The nitrogen(N) and phosphorus(P) budget and the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a polyculture system of 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 jellyfish(Rhopilema esculenta) and shrimp(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were studied ... The nitrogen(N) and phosphorus(P) budget and the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a polyculture system of 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 jellyfish(Rhopilema esculenta) and shrimp(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were studied in a cofferdam, 120.2 ha in size. The nutrients were supplied by spring tide inflow. In total, 139600 kg N yr-1 and 9730 kg P yr-1 input to the system; while 118900 kg N yr-1 and 2840 kg P yr-1 outflowed from the system concurrently, thus the outflow was 85.7%(N) and 29.2%(P) of inflow. The production of N and P was 889.5 kg yr-1 and 49.28 kg yr-1(sea cucumber) and 204 kg yr-1 and 18.03 kg yr-1(jellyfish and shrimp), respectively.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N and P by polycultured animals was 7.8‰ and 6.9‰, respectively, 21.9% and 38% higher than that of monocultured sea cucumber.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olyculture system was an efficient culture system of animals and a remediation system of coastal environment as well; it scavenged 14.3% and 70.8% of N and P, respectively. Such an ecological efficiency may be improved further by increasing either the stocking density or the size of sea cucumber or bo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CULTURE nitrogen budget phosphorus budget Apostichopus japonicus rhopilema esculenta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下载PDF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浮浪幼虫及早期螅状体摄食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春胜 邹安革 +6 位作者 庄志猛 陈四清 王相杰 王绍军 燕敬平 李旭 刘长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5-549,共5页
采用对比实验与显微观察的方法,对海蜇浮浪幼虫及早期螅状体的摄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蜇浮浪幼虫期不摄食外界食物;浮浪幼虫附着变态发育成海蜇螅状体1d后,开始摄食其它浮浪幼虫,螅状体发育到第3天摄食能力迅速增强,能够捕食... 采用对比实验与显微观察的方法,对海蜇浮浪幼虫及早期螅状体的摄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蜇浮浪幼虫期不摄食外界食物;浮浪幼虫附着变态发育成海蜇螅状体1d后,开始摄食其它浮浪幼虫,螅状体发育到第3天摄食能力迅速增强,能够捕食卤虫无节幼体。海蜇早期螅状体的捕食实验结果表明,早期螅状体开始捕食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口的发育,另一方面是刺细胞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浮浪幼虫 螅状体 摄食
下载PDF
温度、pH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主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宋晶 李晓东 吴垠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11-16,共6页
消化酶在营养生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试验首先对海蜇不同组织中主要消化酶活力进行研究,然后研究了不同温度和pH下海蜇丝状附属器、胃丝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分别采用福林-酚法、淀粉-碘比色法、聚乙烯橄榄油乳化液水解法和3,5-二硝基水... 消化酶在营养生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试验首先对海蜇不同组织中主要消化酶活力进行研究,然后研究了不同温度和pH下海蜇丝状附属器、胃丝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分别采用福林-酚法、淀粉-碘比色法、聚乙烯橄榄油乳化液水解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活力。结果表明,仅在海蜇的丝状附属器(Filiform appendage,FA)和胃丝(Gastric cirrum,GC)能够检出明显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而无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活力。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酶的活性在一定范围内均表现为升高趋势。在不同组织中同一种酶活性存在差异。两类能够检出酶活性的组织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27℃,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不同,丝状附属器为52~62℃,胃丝为42℃。pH对海蜇的丝状附属器和胃丝的消化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2种组织中,淀粉酶的最适pH均为7,蛋白酶活力随着pH的升高出现两个相对稳定的峰值,丝状附属器为3和8,胃丝为3和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PH 海蜇 消化酶
下载PDF
A model for the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jellyfish Rhopilema esculentum for stock enhancement in the Liaodong Bay, China 被引量:2
4
作者 Liping Yin Xiujuan Shan +3 位作者 Chang Zhao Xianshi Jin Guansuo Wang Fangli Qia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90-101,共12页
A numerical model for jellyfish Rhopilema esculentum stock enhancement is develop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odel is based on an operational ocean circulation-surface wave coupled forecasting system for the seas off C... A numerical model for jellyfish Rhopilema esculentum stock enhancement is develop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odel is based on an operational ocean circulation-surface wave coupled forecasting system for the seas off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 and uses a Lagrangian particle-tracking scheme to track the trajectories of released jellyfish. The Jellyfish are modeled as particles with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re passively drifted by the current and dispersion due to the sub-grid process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survey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odel can capture the primary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released jellyfish. Th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cean current and indirect wind impact are the main drivers controlling the jellyfish transport. A connectivity matrix between the release sites and fishing grounds indicates the top of the bay is better tha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oasts for jellyfish fishing. The matrix also shows that only 45% and 27% of the jellyfish released from Wafangdian(WFD) can enter the fishing ground in 2008 and 2010; thus, the site near WFD is not an advisable location for jellyfish release. A Lagrangian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based on a nine-year tracing experiment validates the results and further provides a "climatology" distribution of the released jellyfish.Sever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model to random walk schemes and to release conditions. The model requires a random walk but is insensitive to the random walk scheme. Th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habitat depths show that if the jellyfish are fixed on the bottom of the water, most of them will be transported to the center, or even out of the bay, by the bottom cir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ODONG BAY jellyfish rhopilema ESCULENTUM DISTRIBUTION and connectivity LAGRANGIAN particle tracking current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venom from nematocysts of jellyfish 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
5
作者 冯金华 于华华 +5 位作者 李翠萍 邢荣娥 刘松 王琳 蔡圣宝 李鹏程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869-874,共6页
The present work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venom from nematocysts of the jellyfish 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 The nematocysts were isolated by autolysis and centrifugation an... The present work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venom from nematocysts of the jellyfish 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 The nematocysts were isolated by autolysis and centrifugation and separated by flow cytometry. Four types of nematocysts were identified: mastigophores, euryteles, and atrichous and holotrichous isorhiza. SDS-PAGE and amino acid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most of the proteins in the nematocyst extract were between 10 kDa and 40 kDa, and that glutamic acid was the main amino acid. A hemolytic activity assay showed that the activity of the nematocyst venom (RNV) was strongest in Tris-HCl buffer (50 mmol/L, pH 7.8, 5% glycerol, 0.5 mmol/L EDTA, 0.1 mol/L NaC1). The hemolytic activity was related to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the HU50 against chicken erythrocytes was 0.91 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MATOCYST jellyfish venom rhopilema esculentum hemolytic activity
下载PDF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浮游幼体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卵和初孵仔鱼捕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曹亮 刘金虎 +2 位作者 于鑫 南鸥 窦硕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3-519,共7页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个体大小的海蜇浮游幼体[平均伞径(2.5±0.1),(4.1±0.2),(11.7±0.5),(21.1±0.6)mm]对不同密度(10,30,50,80ind/L)的褐牙鲆卵[卵径(0.92±0.01)mm]和初孵仔鱼[全长(3.01±0.08)mm...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个体大小的海蜇浮游幼体[平均伞径(2.5±0.1),(4.1±0.2),(11.7±0.5),(21.1±0.6)mm]对不同密度(10,30,50,80ind/L)的褐牙鲆卵[卵径(0.92±0.01)mm]和初孵仔鱼[全长(3.01±0.08)mm]的捕食率,解析海蜇浮游幼体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随捕食时间(0.5,1,2,3,4,5h)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个体组海蜇浮游幼体对卵的捕食率均显著低于对仔鱼的捕食率;它们对卵的捕食率与卵密度和海蜇个体大小的关系不显著,但对仔鱼的捕食率随海蜇个体大小及仔鱼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伞径21.1mm的个体对仔鱼的捕食率在开始捕食后1h时达到最大值[17.3ind/(predator.h)],此后随捕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自然水域中,如果二者发生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海蜇浮游幼体对仔鱼的捕食可能影响褐牙鲆的早期存活及其资源补充量的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褐牙鲆 卵仔鱼密度 个体大小 捕食时间 捕食率
下载PDF
海蜇幼蜇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玉龙 张伟杰 +5 位作者 田梅琳 孙巍 陈百灵 张宸瑜 周遵春 李云峰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8-704,共7页
遗传力是选择育种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为估计海蜇幼蜇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全同胞家系方法构建14个海蜇家系,进行为期300 d的生长试验,采集700个300日龄海蜇幼蜇的体质量和伞径2个生长性状的表型数据,通过双性状... 遗传力是选择育种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为估计海蜇幼蜇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全同胞家系方法构建14个海蜇家系,进行为期300 d的生长试验,采集700个300日龄海蜇幼蜇的体质量和伞径2个生长性状的表型数据,通过双性状个体动物模型法估算海蜇幼蜇体质量和伞径2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试验结果表明,海蜇幼蜇在300日龄时的体质量和伞径2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843±0.198、0.426±0.098,经t检验,2个遗传力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属于高度遗传力,说明对这2个性状进行选择育种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在300日龄时,体质量与伞径的遗传相关系数和表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0.022和0.911±0.018,2个性状之间无论是遗传相关还是表型相关都呈高度正相关;利用回归模型建立的300日龄海蜇幼蜇伞径(x)对体质量(y)的数学模型为:y=0.1624 x 2.7291(r 2=0.8815)。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海蜇的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幼蜇 遗传力 遗传相关 伞径 体质量
下载PDF
pH、盐度和温度对海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硕 陈岱 +2 位作者 刘家林 孙文 张俊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61,共11页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海蜇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和排氨率(ammonia excretion rate,AER)的影响,实验通过室内培养,测定了不同pH值、盐度和温度条件下,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海蜇伞径与干重可用W=0.00...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海蜇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和排氨率(ammonia excretion rate,AER)的影响,实验通过室内培养,测定了不同pH值、盐度和温度条件下,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海蜇伞径与干重可用W=0.0022e^(0.1248D)表示,R^(2)=0.9724。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受pH值、盐度和温度影响显著。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随pH值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幼蜇和成蜇的2种代谢率分别在pH值为7.0和7.5时达到最大值,同时收缩次数最多。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随盐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盐度为25和20时达到峰值;盐度为20时收缩力最强。不同规格海蜇的OCR随温度升高而增加;AER则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5℃达到峰值。海蜇在21℃时运动和进食最快,温度低于3℃或高于35℃海蜇则停止运动。幼蜇的AER Q_(10)值为0.767~4.362,OCR Q_(10)值为1.299~2.201;成蜇AER Q_(10)值为0.617~4.147,OCR Q_(10)值为0.714~2.519。不同条件下海蜇氧氮比(O:N)的平均值为1.392±0.424,表明其主要以蛋白质代谢为主。本研究通过对海蜇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代谢实验,探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对海蜇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为实现我国海蜇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PH值 盐度 温度 耗氧率 排氨率
下载PDF
海洋酸化和纳米银胁迫对海蜇幼蛰的生理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骆子怡 王雷 +3 位作者 张月星 马元庆 陈立飞 董志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7,共10页
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对海洋动物构成威胁,但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胁迫对水母的影响却未曾报道。本研究以我国近岸大型食用水母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研究对象,研究海洋酸化和纳米银(AgNPs)胁迫对海蜇幼蛰的生理影响。将海蜇幼蛰暴... 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对海洋动物构成威胁,但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胁迫对水母的影响却未曾报道。本研究以我国近岸大型食用水母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研究对象,研究海洋酸化和纳米银(AgNPs)胁迫对海蜇幼蛰的生理影响。将海蜇幼蛰暴露于两种水平的pH(8.10和7.60)和三种浓度的AgNPs(0、20和200μg/L)持续14 d,测量其生长、运动行为以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海洋酸化能显著增强过氧化氢酶(CAT)和离子转运酶(Ca 2+-ATPase、Na+K+-ATPase)活性,从而缓解AgNPs对幼蛰产生的氧化应激。AgNPs会抑制幼蛰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能量代谢,造成幼蛰生长速度减慢、收缩频率降低。随着AgNPs浓度的增加,海洋酸化导致幼蛰产生更高水平的脂质过氧化,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海蜇 海洋酸化 AGNPS 生理指标
下载PDF
海蜇蜇伤重症患者的治疗和危险因素探讨
10
作者 李若静 宋蕾 王培戈 《精准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84-187,共4页
海蜇蜇伤是全球沿海地区的常见问题,海蜇毒素毒力强、危害大,且被蜇伤后患者发病时间不可控。海滨城市每年夏季因海蜇蜇伤出现过敏性休克等重症患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但相应的治疗方案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就海蜇蜇伤重症患者的治疗... 海蜇蜇伤是全球沿海地区的常见问题,海蜇毒素毒力强、危害大,且被蜇伤后患者发病时间不可控。海滨城市每年夏季因海蜇蜇伤出现过敏性休克等重症患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但相应的治疗方案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就海蜇蜇伤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并探讨海蜇蜇伤后易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旨在为其临床救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咬伤和蜇伤 腔肠动物毒液类 危重病 治疗学 危险因素 综述
下载PDF
辽东湾海蜇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培军 谭克非 叶昌臣 《水产学报》 CAS 1988年第3期243-250,共8页
本文描述了辽东湾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的生长特征。它与鱼虾类的生长特征不同,没有渐近值,到9月10日后个体收缩。我们用高次方程描绘了辽东湾海蜇的一般生长型.根据海蜇的一般生长型,研究了海蜇的生长速度.
关键词 海蜇 生长特征 生长速度 虾类 辽东湾 个体
下载PDF
海蜇浮游幼体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顶海 张继红 +5 位作者 陈四清 方建光 燕敬平 刘春胜 张明亮 高亚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56,共6页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2条件下,初生碟状体(伞径2~3mm)经过20 d的培养,棒状附着器形成,发育成为幼蜇(15~20 mm)。测定分析了人工培养的初生碟状体到幼蜇的摄食量和生长规律(伞径和体重),2~20 mm的海蜇幼体伞径日生长率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2.748 8e0.101 8x,体重与伞径的关系式为y=6×10-5-0.5x3.547 5,摄食量与伞径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43.537x1.7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伞径 碟状体 稚蜇 幼蜇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影响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斌 张秀梅 +2 位作者 陈四清 成永旭 张岩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92,共6页
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历来是我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综述了营养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重金属、pH、氨氮对海蜇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以及螅状体与碟状体生存的影响,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 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历来是我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综述了营养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重金属、pH、氨氮对海蜇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以及螅状体与碟状体生存的影响,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总结发现:环境因子对海蜇幼体发育影响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环境突变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海蜇碟状体到水母体系统发育过程的研究尚需补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螅状体 碟状体 足囊 横裂生殖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海蜇不同部位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刘希光 于华华 +3 位作者 刘松 李智恩 徐祖洪 李鹏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12,共4页
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新鲜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3个部位(伞部、口腕部和生殖腺)的氨基酸成分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部位均含有所测定的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质量比分别为146.6,150.0和245.6 mg/g,人体必需... 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新鲜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3个部位(伞部、口腕部和生殖腺)的氨基酸成分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部位均含有所测定的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质量比分别为146.6,150.0和245.6 mg/g,人体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9.33%,29.46%和37.17%。海蜇的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海蜇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 氨基酸 营养评价
下载PDF
不同光照、温度及不同规格海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测定 被引量:8
15
作者 宋晶 李晓东 +1 位作者 吴垠 刘胥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7-151,共5页
试验在密闭(盐度25.1,pH 7.9~8.1)条件下进行,溶氧量和氨氮量分别采用Winkler法和纳氏试剂法测定。分析不同规格海蜇耗氧率和排氨率时,得出体质量(m)与伞径(D)的关系式为:m=0.0003D2-0.0007D+0.0427,r2=0.9913。幼蜇伞径从7 mm... 试验在密闭(盐度25.1,pH 7.9~8.1)条件下进行,溶氧量和氨氮量分别采用Winkler法和纳氏试剂法测定。分析不同规格海蜇耗氧率和排氨率时,得出体质量(m)与伞径(D)的关系式为:m=0.0003D2-0.0007D+0.0427,r2=0.9913。幼蜇伞径从7 mm到35 mm,其耗氧率(OCR)和排氨率(AER)均随着伞径的增大而不断降低,分别经回归分析得到曲线:OCR=0.0063D2-0.3531D+6.1533,r2=0.9751和AER=0.4221D2-26.585D+518.83,r2=0.9587。光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别光照下的耗氧率、排氨率均显著大于黑暗条件(P〈0.01)。分析结果表明,只有20℃和25℃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余各温度间的耗氧率差异均显著(P〈0.05);15℃与25℃,20℃与25℃之间排氨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升温至30℃时,幼蜇代谢明显加快,尤其是排氨率上升较快,与其余各温度间的排氨率差异均极显著(P〈0.01)。对幼蜇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窒息点进行了测定,发现溶氧小于0.45 mg/L时,试验所采用的伞径为15 mm的幼蜇半数窒息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耗氧率 排氨率 光照 温度 规格 窒息点
下载PDF
一种验证海蜇增殖放流回捕率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春洋 毕远溥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0-151,共2页
关键词 海蜇 增殖 放流 回捕率
下载PDF
海蜇胶原蛋白肽的免疫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丁进锋 苏秀榕 +3 位作者 李妍妍 高翔 岳福鹏 蒋鑫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9-361,共3页
用酶解海蜇胶原蛋白得到海蜇胶原蛋白肽研究其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给小鼠灌胃海蜇胶原蛋白肽,测定了免疫器官指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等免疫功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高剂量海蜇胶原蛋白肽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碳廓清指... 用酶解海蜇胶原蛋白得到海蜇胶原蛋白肽研究其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给小鼠灌胃海蜇胶原蛋白肽,测定了免疫器官指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等免疫功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高剂量海蜇胶原蛋白肽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碳廓清指数K、吞噬指数α和脾脏指数,显著促进伴刀豆球蛋白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胶原蛋白肽 免疫
下载PDF
海蜇伞部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庄永亮 赵雪 +2 位作者 张朝辉 闫鸣艳 李八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89-92,共4页
研究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伞部胃蛋白酶促溶性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部分理化性质。氨基酸组成及SDS-PAGE显示,海蜇伞部胶原蛋白(PSC)为Ⅰ型胶原蛋白;含糖量为2.8%;热变性温度和热收缩温度分别为28.8℃和51.6℃,均低于牛皮Ⅰ型胶原;... 研究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伞部胃蛋白酶促溶性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部分理化性质。氨基酸组成及SDS-PAGE显示,海蜇伞部胶原蛋白(PSC)为Ⅰ型胶原蛋白;含糖量为2.8%;热变性温度和热收缩温度分别为28.8℃和51.6℃,均低于牛皮Ⅰ型胶原;红外光谱显示PSC保留了大量的三股螺旋结构;溶解性表明PSC的等电点为pH6,在pH3时有最大溶解度;酸性条件下盐浓度高于4%(m/V)时,PSC的溶解度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海蜇 提取 理化性质
下载PDF
盐度对海蛰各发育阶段幼体的影响——兼论辽东湾海蜇资源锐减的原因 被引量:30
19
作者 鲁男 刘春洋 郭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04-309,共6页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盐度为2—31.42‰范围内,本文就盐度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浮浪幼虫、螅状幼体、碟状幼体和幼水母的生长、发育、变态及成活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浮浪幼虫生存的盐度下限为12‰;螅状幼体生存的盐...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盐度为2—31.42‰范围内,本文就盐度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浮浪幼虫、螅状幼体、碟状幼体和幼水母的生长、发育、变态及成活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浮浪幼虫生存的盐度下限为12‰;螅状幼体生存的盐度下限为10‰;最适盐度范围为14—20‰;碟状幼体生存的盐度下限为8‰,最适盐度范围为14—20‰;幼水母生存的盐度下限为8‰。 作者根据近15年辽东湾北部主要河流的淡水注入量,海蜇产量及本实验数据,结合辽东湾曾出现过三次大减产现象分析,认为前一年夏、秋季海蜇生殖季节河流淡水注入量过多,使河口附近海蜇浮浪幼虫和螅状幼体的栖息水域盐度聚降,导致浮浪幼虫和螅状幼体毁灭性死亡,是造成海蜇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作者并提出采取人工培育螅状幼体,选择合适水域进行放流以补充海蜇资源,是海蜇渔业稳定和增产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幼体 盐度
下载PDF
我国海域两种大型水母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姝 张芳 +1 位作者 刘媛 崔朝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101,共8页
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辽宁营口海蜇成体的部分16S基因序列578bp、部分COI基因序列633bp,以及黄海海域沙海蜇成体部分COI基因序列645bp、部分16S基因序列479bp。结果表明,海蜇个体间的16S序列只有一个变异位点,其余序列完全一致... 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辽宁营口海蜇成体的部分16S基因序列578bp、部分COI基因序列633bp,以及黄海海域沙海蜇成体部分COI基因序列645bp、部分16S基因序列479bp。结果表明,海蜇个体间的16S序列只有一个变异位点,其余序列完全一致;COI序列共有4个变异位点,碱基之间只存在转换,没有颠换、插入或缺失的位点。沙海蜇个体间的COI序列碱基组成完全一致,16S序列碱基组成也完全一致。从辽宁盘锦和山东胶州所取的水母碟状体和稚水母的测序结果显示,COI序列与海蜇成体的差异为0.5%—0.6%,与沙海蜇成体的差异为18.9%—19.4%;16S序列与海蜇成体的差异为0.0%—0.2%,与沙海蜇成体的差异为13.1%—13.3%。以上结果表明,水母碟状体和稚水母都为海蜇而非沙海蜇。结合GenBank中已有的其它水母类COI基因同源序列信息,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轮环水母亚目(Kolpophorae)和指环水母亚目(Daktyliophorae)以及有肩板族(Scapulatae)和无肩板族(Inscapulatae)的分类划分,与传统分类一致。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在黄海海域采集的沙海蜇和在日本采集的越前水母的差异只处于种内水平,两者应为同物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基因 海蜇 沙海蜇 水母幼体 分子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