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urce complexity of the 2016 M_W7.8 Kaikoura (New Zealand) earthquake revealed from teleseismic and InSAR data 被引量:4
1
作者 HaiLin Du Xu Zhang +3 位作者 LiSheng Xu WanPeng Feng Lei Yi Peng Li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2018年第4期310-326,共17页
On November 13, 2016, an MW7.8 earthquake struck Kaikoura in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By means of back-projection of array recordings, ASTFs-analysis of global seismic recordings, and joint inversion of global sei... On November 13, 2016, an MW7.8 earthquake struck Kaikoura in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By means of back-projection of array recordings, ASTFs-analysis of global seismic recordings, and joint inversion of global seismic data and co-seismic In SAR data, we investigated complexity of the earthquake sour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2016 MW7.8 Kaikoura earthquake ruptured about 100 s unilaterally from south to northeast(~N28°–33°E), producing a rupture area about 160 km long and about 50 km wide and releasing scalar moment 1.01×1021 Nm. In particular, the rupture area consisted of two slip asperities, with one close to the initial rupture point having a maximal slip value ~6.9 m while the other far away in the northeast having a maximal slip value ~9.3 m. The first asperity slipped for about 65 s and the second one started 40 s after the first one had initiated. The two slipped simultaneously for about 25 s.Furthermore, the first had a nearly thrust slip while the second had both thrust and strike slip.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rupture velocity was not consta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may be divided into 5 stages in which the velocities were estimated to be 1.4 km/s, 0 km/s, 2.1 km/s, 0 km/s and 1.1 km/s, respectively. The high-frequency sources distributed nearly along the lower edge of the rupture area, the highfrequency radiating mainly occurred at launching of the asperities, and it seemed that no high-frequency energy was radiated when the rupturing was going to st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6 MW7.8 Kaikoura EARTHQUAKE BACK-PROJECTION of array RECORDINGS ASTFs-analysis of global RECORDINGS joint inversion of teleseismic and insar data COMPLEXITY of SOURCE
下载PDF
Causative fault and seismogenic mechanism of the 2010 Suining M5.0 earthquake from joint modeling of seismic and InSAR data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wang GU Sidao NI +9 位作者 Shuofan WANG Baolong ZHANG Xinglin LEI Risheng CHU Aizhi GUO Qiang SHEN Hansheng WANG Liming JIANG Minhan SHENG Jiajun CH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1825-1838,共14页
Although the Sichuan basin is a stable block with low historical seismicity,the Suining M5.0 earthquake on January31,2010 occurred near the center of the basin,causing casualty and substantial damage.Previous studies ... Although the Sichuan basin is a stable block with low historical seismicity,the Suining M5.0 earthquake on January31,2010 occurred near the center of the basin,causing casualty and substantial damage.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earthquake is very shallow and may occur in the sedimentary cover rocks,but its causative fault has not been identified.Based on local broadband seismic waveform data as well as a pair of ALOS PALSAR ascending orbit data,we explore the seismogenic mechanism via further constraining the source depth and the ruptured fault.The earthquake caused ground uplift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epicenter area,with a maximum line of sight displacement of about 13.6 cm,much larger than the displacement caused by a M5 earthquake at a typical depth of 10 km,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arthquake is very shallow.Through joint inversion of seismic waveform and InSAR data,we obtain the moment magnitude of Suining earthquake as MW4.5,with the strike,dip,and rake of its fault plane as 17°,66° and 90°,respectively,and the centroid depth less than 1 km,supporting that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at the shallow part of a high angle thrust fault dipping to the southeast.It 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the earthquake may be triggered by the diffusion of high-pressure fluid migrating from the underside gas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ining earthquake Seismogenic fault Source depth insar seismic waveform joint inversion
原文传递
基于地震和InSAR联合反演2018年M_(L)5.7兴文地震破裂过程
3
作者 缪思钰 张海江 +4 位作者 古宁 李俊伦 谭玉阳 华思博 张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7-413,共17页
2018年12月16日发生的M_(L)5.7兴文地震很可能是由页岩气水力压裂所诱发,确定此类震级较大的诱发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近震数据和InSAR数据联合反演,获得了兴文地震的破裂过程。与单独使用地震数据或InSAR数据进行... 2018年12月16日发生的M_(L)5.7兴文地震很可能是由页岩气水力压裂所诱发,确定此类震级较大的诱发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近震数据和InSAR数据联合反演,获得了兴文地震的破裂过程。与单独使用地震数据或InSAR数据进行反演相比,联合反演得到的地震破裂过程可同时拟合2种类型数据,因此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联合反演结果显示该地震为典型的单侧破裂,破裂方向近N向。破裂过程的持续时间为6s,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前5s,呈分段式破裂。主震破裂过程分为2个阶段:沿着断裂的走向,紧挨着震中的0~5km范围内为破裂的第1阶段(1~3s);距震中6~8km处为破裂的第2阶段(3~5s)。同震滑移主要集中在5km以浅的区域,峰值滑移约为0.27m,这可以解释为何M_(L)5.7兴文地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结合前震和余震分布可以看出,前震主要集中在滑移区的东部,说明该区域在主震发生之前就已发生破裂,意味着该区域可能存在注入的流体。余震主要分布在滑移区周围,是由主震破裂后的余滑引起的。对比单独反演结果,联合反演克服了台站分布不均匀的影响,提高了破裂分布的分辨率,所得结果更加符合真实物理过程。文中联合反演得到的破裂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诱发地震机理、地震灾害评估和震后防灾减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文地震 地震破裂过程 诱发地震 有限断层反演 insar联合反演
下载PDF
The 2023 M_(w)6.8 Adassil Earthquake(Chichaoua,Morocco)on a steep reverse fault in the deep crust and its geodynamic implications
4
作者 Billel Touati WangWang Gu +6 位作者 SiDao Ni Risheng Chu MinHan Sheng QingJie Xue Fouzi Bellalem Said Maouche Habibi Yahyaoui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22-534,共13页
The Mw 6.8 Adassil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in the High Atlas on September 8,2023,was a catastrophic event that provided a rare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mechanics of deep crustal seismicity.This research aimed to deci... The Mw 6.8 Adassil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in the High Atlas on September 8,2023,was a catastrophic event that provided a rare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mechanics of deep crustal seismicity.This research aimed to decipher the rup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assil earthquake by analyzing teleseismic waveform data in conjunction with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observations from both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rbits.Our analysis revealed a reverse fault mechanism with a centroid depth of approximately 28 km,exceeding the typical range for crustal earthquakes.This result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cooler temperatures in the lower crust,which facilitates the accumulation of tectonic stress.The earthquake exhibited a steep reverse mechanism,dipping at 70°,accompanied by minor strike-slip motion.Within the geo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High Atlas,known for its volcanic legacy and resulting thermal irregularities,we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of these factors to the initiation of the Adassil earthquake.Deep seismicity within the lower crust,away from plate boundaries,calls for extensive research to elucidate it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studying and preparing for significant seismic events in similar geological settings,which woul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region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s and geodynamic paradig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ssil earthquake seismogenic fault source depth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 seismic waveform joint inversion
下载PDF
临河坳陷高效油气勘探综合物探技术及应用
5
作者 索孝东 王泽丹 +3 位作者 石东阳 杨俊 李燕丽 张宇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8-619,共12页
针对临河坳陷主力生烃凹陷不清、构造及地层难以落实、成藏目标不清、突破井位难以落实等长期以来制约勘探的难点问题,提出了适用勘探新区高效勘探的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以基于多种灵活约束机制的中浅层重力多密度界面反演及归一式重... 针对临河坳陷主力生烃凹陷不清、构造及地层难以落实、成藏目标不清、突破井位难以落实等长期以来制约勘探的难点问题,提出了适用勘探新区高效勘探的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以基于多种灵活约束机制的中浅层重力多密度界面反演及归一式重力正演剥层为核心,利用深层目标重力异常提取技术重新认识了临河坳陷地质结构。淖西深洼槽是临河坳陷的主力生烃区,临河坳陷南斜坡受黄河断陷槽控制,发育了中央断垒式潜山披覆构造带,具备两侧双源供烃的有利成藏条件,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提出并应用基于井、震资料控制的时频电磁模拟退火电阻率约束反演及基于精细地电结构模型的极化率约束反演等时频电磁目标储层油气检测技术,提高了深层目标的电性分辨率及目标储层的油气预测精度,快速锁定JH2x、LH1x及XH1井等靶区目标,为临河坳陷油气勘探的突破发挥了关键先导性作用,为低勘探程度新区、特别是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重力勘探 重力多界面反演 重力剥层技术 时频电磁 电磁—井—震联合反演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监测2021年青海玛多M_(w) 7.4级地震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守文 季灵运 +1 位作者 朱良玉 刘传金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6-1026,共11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w) 7.4级地震。为研究玛多M_(w) 7.4级地震的同震形变、滑动分布及同震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影响,选取Sentinel-1 A/B升、降轨SAR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玛多M_(w) 7.4级地震同震形变场...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w) 7.4级地震。为研究玛多M_(w) 7.4级地震的同震形变、滑动分布及同震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影响,选取Sentinel-1 A/B升、降轨SAR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玛多M_(w) 7.4级地震同震形变场;基于梯度下降法(SDM),联合GPS和InSAR同震形变数据,共同约束反演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玛多M_(w) 7.4级地震影响范围广,产生了长约170 km的地表破裂;地震造成地表雷达视线向最大形变量约为1.2 m,隆升和沉降最大相对位移量约为2.2 m;发震断层整体走向约283°,滑动角约21°,倾角约77°;断层错动以左旋走滑为主,主要集中在地下12 km深度以内,联合GPS和InSAR数据反演的同震最大滑动量约为3.76 m,同震错动破裂到地表,反演的矩震级为M_(w) 7.42。结合同震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结果和地震周围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大部分余震发生在断层附近,并在东、西侧库仑应力增加区有少量余震发生;断层东侧和西侧存在一定的库仑应力积累,可能存在较高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w)7.4级地震 大地测量 insar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 震源参数 联合反演
下载PDF
基于振幅加权的拖缆与海底地震资料联合波形反演方法
7
作者 杨华臣 张建中 吴志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80-1191,共12页
南黄海新近系沉积层与其下方中-古生代海相地层之间速度差异大,存在强波阻抗界面,导致接收的浅部和中深部地层的反射波振幅差异极大.一般全波形反演方法未考虑不同界面反射波振幅的差异,对南黄海浅部沉积层速度的反演效果好,而对中深部... 南黄海新近系沉积层与其下方中-古生代海相地层之间速度差异大,存在强波阻抗界面,导致接收的浅部和中深部地层的反射波振幅差异极大.一般全波形反演方法未考虑不同界面反射波振幅的差异,对南黄海浅部沉积层速度的反演效果好,而对中深部地层速度的反演效果差.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振幅加权的拖缆与海底地震资料联合波形反演方法.该方法对中深部弱反射波数据施加较大的权重,对浅部强反射波数据施加较小的权重,从而均衡浅、中和深部地层反射波的振幅,使得自浅至深所有地层速度均能得到较好反演效果.同时,该方法利用海底地震资料和拖缆地震记录积分的低频成分反演低波数背景速度场,利用拖缆资料的高频成分提高反演模型的分辨率,充分发挥了拖缆和海底地震资料的优势互补作用,获得了比仅使用单一资料更好的反演结果.根据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建立了南黄海中部隆起的速度模型.利用该理论模型的合成地震记录对本文方法进行了测试和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波形反演 联合反演 海底地震资料 振幅加权 速度模型 强波阻抗界面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地震面波和大地电磁数据一维联合反演算法研究
8
作者 孟锐 吴思远 +3 位作者 朱圣伟 杨晓柳 赵威 祁程 《矿产与地质》 2023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利用快速标量传递算法进行了一维层状模型的地震面波频散曲线正演计算,得到了基阶频散曲线;利用传统方法对一维层状模型进行了大地电磁正演计算,得到大地电磁的视电阻率曲线数据和相位数据。利用遗传算法对合成数据分别进行了单独反演... 利用快速标量传递算法进行了一维层状模型的地震面波频散曲线正演计算,得到了基阶频散曲线;利用传统方法对一维层状模型进行了大地电磁正演计算,得到大地电磁的视电阻率曲线数据和相位数据。利用遗传算法对合成数据分别进行了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得到拟合差分布图来分析两种数据的兼容性并研究联合反演的可行性。通过对比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的结果,可以看出地震面波频散曲线和大地电磁数据的联合反演结果较之单方法的反演结果要更加精确,收敛速度更快,两种数据的耦合情况较好,同时联合反演能够有效地限制多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地震面波 大地电磁 频散曲线 联合反演 正演
下载PDF
密井网条件下随机地震反演及其在河道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秀丽 姜岩 +3 位作者 郝兰英 王彦辉 郭亚杰 孙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4-963,822,共10页
以大庆长垣油田萨尔图油层为例,研究了密井网条件下随机地震反演方法及其在河道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表明:不同厚度砂体的随机地震反演结果符合率差异较大:厚度大于3m的砂体符合率为91%;厚度为2~3m的砂体符合率为83%;厚度小于1m的... 以大庆长垣油田萨尔图油层为例,研究了密井网条件下随机地震反演方法及其在河道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表明:不同厚度砂体的随机地震反演结果符合率差异较大:厚度大于3m的砂体符合率为91%;厚度为2~3m的砂体符合率为83%;厚度小于1m的砂体符合率为70%。随着砂体厚度的减小,符合率降低,井网密度越大,预测精度下降幅度越小。利用"地震反演引导,井点微相控制"方法,根据测井曲线形态差异与反演剖面砂体发育状况的分析,能够较为准确地对河道砂体的单一河道边界、走向、井间砂体叠置关系及窄小河道砂体进行描述。利用随机地震反演结果在河道砂体沉积模式的控制下完成油田开发中后期各类河道砂体的精细描述是切实可行的,且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地震反演 井震结合 河道砂体 储层预测 大庆油田
下载PDF
地震-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综合反演 被引量:18
10
作者 周辉 杨宝俊 刘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2期477-485,共9页
对典型模型的地面地震波场和大地电磁测深地面视电阻率理论记录,用广义线性联合反演方法反演模型参数.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了两种资料单独反演、综合反演方法的反演效果.结果表明联合反演方法的反演效果最优,并从信息量的... 对典型模型的地面地震波场和大地电磁测深地面视电阻率理论记录,用广义线性联合反演方法反演模型参数.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了两种资料单独反演、综合反演方法的反演效果.结果表明联合反演方法的反演效果最优,并从信息量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同时还讨论了有噪音记录的反演、数据和Jacobian矩阵的规一化、迭代收敛性因素和初始模型的选择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反演 顺序反演 电磁测深数据 地震勘探
下载PDF
中国海-西太平洋地区典型剖面的重-磁-震联合反演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正一 范建柯 +1 位作者 白永良 董冬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871-2891,共21页
重-磁-震联合反演是获取地壳结构的重要方法.此次研究,我们主要基于全球最新的水深、重磁异常、沉积物厚度等数据,结合实测地震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海—西太平洋地区的莫霍面展布特征,并利用重磁震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跨越中国... 重-磁-震联合反演是获取地壳结构的重要方法.此次研究,我们主要基于全球最新的水深、重磁异常、沉积物厚度等数据,结合实测地震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海—西太平洋地区的莫霍面展布特征,并利用重磁震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跨越中国海-西太平洋典型剖面的地壳结构和异常体分布,揭示了陆壳到洋壳的典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浙江地区到马里亚纳俯冲带,地壳结构大致呈现由厚到薄、由老到新、由复杂到简单的特征.浙江地区(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地壳结构复杂,三层结构明显,地壳内断裂带发育,并伴有广泛的岩浆侵入;东海地区莫霍面起伏剧烈,地壳厚度变化较大,冲绳海槽地壳明显减薄,是其过渡壳性质的体现;西菲律宾海盆、九州—帕劳海脊、帕里西维拉海盆、马里亚纳俯冲带等构造单元地壳结构相对简单,二层结构明显.其中,西菲律宾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地壳内部磁异常变化较为剧烈,海盆扩张过程中形成的磁异常体分布广泛,地壳厚度(5~8km)明显小于陆壳;九州—帕劳海脊地壳厚度可达~20km,缺失中地壳,表现为岛弧地壳结构;同源的西马里亚纳岛弧和东马里亚纳火山弧地壳结构相似,浅层磁异常体分布广泛,西马里亚纳岛弧地壳厚度(~17km)略小于东马里亚纳火山弧(~20km),体现了裂离的不对称性;马里亚纳海槽具有正常的洋壳结构(~7km),但扩张中心未发生明显破裂.对比各构造单元地壳结构的异同点,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陆壳与洋壳之间不是孤立的,陆壳可能会演化出洋壳的结构或组分,板块的演化总是处于动态循环过程中.此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海—西太平洋深部构造特征的整体理解,促进了我们对大陆边缘演化与板块相互作用的认识,深化了我国管辖海域及邻近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西太平洋 重-磁-震联合反演 地壳结构
下载PDF
一种变密度—速度关系的重力与地震同步联合反演方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相鹏 王金铎 +1 位作者 谭绍泉 陈学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6-693,474,共9页
针对现有同步联合反演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变密度—速度关系的重力与地震同步联合反演方法。详细推导了联合求解密度模型与速度模型的解估计公式;给出了利用密度模型和速度模型的高阶统计量的物性关系更新算法,初始物性关系在反演迭代... 针对现有同步联合反演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变密度—速度关系的重力与地震同步联合反演方法。详细推导了联合求解密度模型与速度模型的解估计公式;给出了利用密度模型和速度模型的高阶统计量的物性关系更新算法,初始物性关系在反演迭代过程中根据当前及上轮迭代的密度和速度模型不断更新。模型试算结果证明该方法降低了初始物性关系不准确对反演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实际资料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建立的速度模型能够改善地震成像质量,在低勘探程度地区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震联合反演 同步联合反演 变密度—速度关系
下载PDF
测井资料一致性处理在井震联合反演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谋杰 郭海敏 +2 位作者 蔡炳坤 董勇 居大海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5期69-72,5,共4页
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地震勘探是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和解释是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以地质学、沉积学为基础开展井震联合反演是提高勘探开发的重要途径。地震反演是测井与地震信息融合的过程,其结果往往得不到... 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地震勘探是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和解释是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以地质学、沉积学为基础开展井震联合反演是提高勘探开发的重要途径。地震反演是测井与地震信息融合的过程,其结果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问题的关键是测井信息与地震信息未能有效统一。重点阐述了井震结合过程中,测井资料一致性处理问题,提出利用标准泥岩段频率分布一致性法对测井曲线进行校正,以消除测量环境差异导致的测井曲线误差,使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达到最佳匹配,从而提高地震反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联合反演 隐蔽性油气藏勘探 测井预处理 测井综合解释
下载PDF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火山沉积型硼矿——在西藏阿里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宋丽蓉 于常青 +5 位作者 郑绵平 陈文西 王永智 何俊杰 李桂花 钱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84-1594,共11页
火山沉积型硼矿形成于新近纪特定的火山+湖相沉积环境条件下,含硼地层具有含硼湖相沉积岩与凝灰岩、安山岩等火山岩互层的多旋回二元沉积结构的特点.由于硼酸盐矿物的沉积发生多在沉积后期,通常与凝灰岩、粘土、灰岩等互层沉积,因此形... 火山沉积型硼矿形成于新近纪特定的火山+湖相沉积环境条件下,含硼地层具有含硼湖相沉积岩与凝灰岩、安山岩等火山岩互层的多旋回二元沉积结构的特点.由于硼酸盐矿物的沉积发生多在沉积后期,通常与凝灰岩、粘土、灰岩等互层沉积,因此形成的硼矿层具有低密度、低电阻率的特征.针对硼矿层的这种特征,采用综合地球物理技术进行探测.在西藏雄巴地区,首先进行了1:5万高精度重力勘探,获得了研究区的布格重力异常,通过对重力资料的处理分析,获取了研究区的断裂构造发育和重力异常变化,推断了地下地层岩性空间变化特点并圈定出火山沉积型硼矿的发育有利区;在此基础上对有利区域进行了1:5000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获得了研究区地下地层电性结构特征.通过对研究区电法数据的震电拟合及重力和大地电磁资料联合反演并与研究区地质资料相结合,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地层构造、断裂体系、沉积单元与火山沉积型硼矿的形成关系,并对该区火山沉积型硼矿的分布进行了预测,最终钻探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沉积型硼矿 二元结构 综合地球物理探测 震电拟合 重电联合反演 钻探验证
下载PDF
地震-重力联合反演及效果——以天津—北京—赤城地震探测剖面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皓 方盛明 嘉世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3-450,557,共8页
充分运用地震与重力场不同方法的优点,以天津—北京—赤城高精度、高分辨率人工地震探测剖面(DSS)为例,采用地震解释模型结果为约束,通过正反演拟合,获得剖面上密度结构,再对剖面两侧地震解释的模型结果重新进行拟合修正.实践表明,用重... 充分运用地震与重力场不同方法的优点,以天津—北京—赤城高精度、高分辨率人工地震探测剖面(DSS)为例,采用地震解释模型结果为约束,通过正反演拟合,获得剖面上密度结构,再对剖面两侧地震解释的模型结果重新进行拟合修正.实践表明,用重力-地震相互约束开展联合反演,可以克服单一方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获得的结果更接近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震探测 正反演拟合 联合反演
下载PDF
山前带重磁电震综合构造建模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学国 相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74,共10页
山前带地表复杂导致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复杂导致存在地震波难以到达的区域,成像困难,仅靠地震建立构造模型可靠性低、多解性强。提出一种山前带重磁电震综合构造建模方法,将重磁电资料应用于整个构造建模过程,充分利用重磁电资料减少... 山前带地表复杂导致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复杂导致存在地震波难以到达的区域,成像困难,仅靠地震建立构造模型可靠性低、多解性强。提出一种山前带重磁电震综合构造建模方法,将重磁电资料应用于整个构造建模过程,充分利用重磁电资料减少构造解释多解性,提高构造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方法以重磁电震多参数同步联合反演为核心,提高偏移速度模型精度,并改善了成像质量。利用该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构造建模,构造模型准确合理,比仅靠地震资料建立山前带构造模型的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勘探 重磁电震联合反演 构造建模 地震资料解释 山前带
下载PDF
联合反演中多尺度地震资料自适应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钮学民 张繁昌 慎国强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4-341,共8页
对多尺度地震资料进行联合反演可以提高储层的分辨能力。在多尺度地震资料联合反演过程中,因受地面地震、VSP地震和井间地震资料不同尺度数值影响,联合反演目标函数的收敛条件不确定,难以取得稳定且具有地质意义的效果。针对该问题,提... 对多尺度地震资料进行联合反演可以提高储层的分辨能力。在多尺度地震资料联合反演过程中,因受地面地震、VSP地震和井间地震资料不同尺度数值影响,联合反演目标函数的收敛条件不确定,难以取得稳定且具有地质意义的效果。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地震资料自适应联合反演方法,该方法将标准差项引入联合反演目标函数,改进了联合反演目标函数,通过计算不同尺度地震资料的标准差项,实现了多尺度地震资料的自适应规范化。对改进后的目标函数进行重新推导和反演,可提高反演结果的稳定性。二维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的试验表明,该方法的稳定性和计算效率较高,可以快速得到合理的多尺度地震资料反演结果。与常规稀疏脉冲反演方法结果相比,利用该方法得到的反演结果分辨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阻抗反演 贝叶斯理论 多尺度地震资料 联合反演 目标函数 自适应 规范化 分辨率
下载PDF
南黄海某典型剖面重磁震联合反演及综合解释 被引量:13
18
作者 林珍 姚永坚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1-367,373,共8页
以航磁资料为主、结合其他地学信息,在南黄海海域选取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剖面,进行重磁震联合反演、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分析南黄海海域磁性基底性质、岩相结构和断裂构造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查、实现油气突破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地球物理场特征 重磁震联合反演
下载PDF
重磁资料在北黄海盆地综合地球物理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珍 易海 王衍棠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北黄海盆地地震反射资料品质较差,信噪比较低,浅层多次波尤其是短周期多次波极为发育,中深层反射波组特征不明显,浅层出现强反射屏蔽现象,为此,采取重、磁、震三方面资料相结合的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方法尤其必要。...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北黄海盆地地震反射资料品质较差,信噪比较低,浅层多次波尤其是短周期多次波极为发育,中深层反射波组特征不明显,浅层出现强反射屏蔽现象,为此,采取重、磁、震三方面资料相结合的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方法尤其必要。通过分析地球物理场特征,在对照分析重、磁、震平面和剖面资料的基础上,选取重点剖面线进行重、震联合反演并进行综合解释,提出了重磁解释结果与地震解释结果不吻合之处,为进一步研究北黄海盆地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地球物理场特征 重磁资料 重、震联合反演
下载PDF
多参数反演的分步正则化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文飞 李晓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38-344,共7页
本文提出只用一种纵波信息,对一维波动方程的速度和震源函数进行联合反演。鉴于波动方程的反问题是一个不适定问题,故对震源函数和波速分别用正则化法分步迭代求解,从而大大减少了反问题的计算量,改善了反问题的计算稳定性,为计算... 本文提出只用一种纵波信息,对一维波动方程的速度和震源函数进行联合反演。鉴于波动方程的反问题是一个不适定问题,故对震源函数和波速分别用正则化法分步迭代求解,从而大大减少了反问题的计算量,改善了反问题的计算稳定性,为计算实际一维地震数据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文中给出了只用一个反问题的补充条件同时进行多参数反演的详细公式,并用相应的数值进行了试算、分析和比较,证实了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方程 分步正则化 地震勘探 多参数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