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7篇文章
< 1 2 1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Moral and Law Course Teaching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1
作者 Aiai Ya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4年第10期148-152,共5页
The Moral and Law course serves as a critical platform for educ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about ideals and beliefs,and i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This paper establi... The Moral and Law course serves as a critical platform for educ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about ideals and beliefs,and i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Moral and Law course teaching influe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and conducts an empirical evaluation.The results reveal that factors such as the relevance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teaching content,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the innovation,interactivity,and particip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as well as classroom atmosphere,teaching facilities,and campus culture,all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moral and law course Empirical evaluation
下载PDF
Combining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Rule of Morality——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le of Law and Rule by Virtue
2
作者 徐显明 LI Kunyan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17年第2期103-109,共7页
Key points:Throughout the ages,rule of law has been an indispensable means of governing a state.However,a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ointed out,it is not enough to govern a state by the rule of law
关键词 of it or a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le of law and Rule by Virtue Combining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Rule of morality RULE by is that been on with
下载PDF
Moral Education, Legal Practice——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Lu Jianping, Dean of BNU Law School
3
作者 Liu Xinwei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9年第3期28-31,共4页
BNU Law School is one of the youngest and most dynamic faculties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Its precursor was the Law major esta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in 1995,the Department of Law established in 20... BNU Law School is one of the youngest and most dynamic faculties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Its precursor was the Law major esta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in 1995,the Department of Law established in 2002,and the Criminal Law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was established in 2005.It culminated in the formal establishment of BNU Law School in 2006.Although BNU Law School was established in recent time,it ha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various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n of BNU law School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Lu Jianping LEGAL Practice moral Education
下载PDF
On the Western Conception of Natural Law
4
作者 黄颂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11-13,共3页
Natural law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the Westem political culture. The author makes a simpl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various definitions of natural law, based on which he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natural law is a... Natural law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the Westem political culture. The author makes a simpl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various definitions of natural law, based on which he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natural law is a key concept of Western political culture; that it is a moral norm of politics as well as a product of rational thinking; and that its meaning has varied over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law POLITICAL culture moral norm rational thinking MEANING of NATURAL law
下载PDF
Ethics and Law: Reassessment on the Legal Positivism
5
作者 Mehmet Tevfik Ozc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4年第2期75-96,共22页
Legal system in a modern society is administered by judiciary which is due to separation of powers in a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whose role is congruent with market-based (i.e., capitalist) social formation. At the... Legal system in a modern society is administered by judiciary which is due to separation of powers in a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whose role is congruent with market-based (i.e., capitalist) social formation. At the outset of modernity, an overall morality, as a social system, lacked for ordering all social relations in modern society under overdetermination of market relationships and class differentiation. Despite the fact that we may attribute moral property to the patterned relationship, there is somewhat a common character between morals and laws that both of them visibly set forth by reciprocity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ocial groups, which are backed by external sanctions as manifested with notion of justice, as evaluative criterion of impartiality. Thereby, the other problem is a tiny relationship or sometimes tension between social systems of morals and individual ethical virtues; even though some philosophers are willing to equate virtues, morals, and the law as squarely reducing virtues to obey the established law. As though, legal system and some morals incidentally coincide, the law cannot be evenly rely on morality in spite of presumed legitimacy by means of morals that have been overall subject matter of philosophy of law. Regard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y capitalist society, I frankly say that law autonomously or semi-autonomously arose as a discrete depolitical power system other than system of morals which was ultimately determined by mode of production. Therefore, it relies on a convention-like social approbation, whatsoever is stably or unstably balanced with political po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w morality ETHICS legal positivism depolitical
下载PDF
"Sweet" moral blossom: Comment on the main characters in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6
作者 WANG Jia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12期66-69,共4页
Nathaniel Hawthorne was a famous writer in the period of American Renaissance. His works The scarlet letter can fully embody his mind for writing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iewpoint "one ... Nathaniel Hawthorne was a famous writer in the period of American Renaissance. His works The scarlet letter can fully embody his mind for writing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iewpoint "one might not be a real sinner if he was a sinner in law; while if one was not a sinner in law, he might be the real sinn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carlet letter moral sin law
下载PDF
《教师法》修订背景下公立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识别与治理 被引量:2
7
作者 秦涛 余聪颖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113,共14页
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屡屡发生,高校相应调查处理存在诸多争议,师德失范行为的认定存在识别标准、治理程序和评判依据模糊等问题。在厘清公立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基础上,我国应遵循程序正义与比例原则,明确高校教师师德规范边界;建立... 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屡屡发生,高校相应调查处理存在诸多争议,师德失范行为的认定存在识别标准、治理程序和评判依据模糊等问题。在厘清公立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基础上,我国应遵循程序正义与比例原则,明确高校教师师德规范边界;建立和完善以调查与听证为核心的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治理程序;基于主客观标准、初再犯情节以及后续行为三方面评估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过错程度,合理确定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惩戒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立高校 师德师风 师德失范行为 《教师法》 程序正义 比例原则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的生成逻辑和实践向度 被引量:1
8
作者 袁芳 《文化软实力》 2024年第1期17-23,共7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法典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互构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奠定思想灵魂塑造民法典的中国特色;民法典通过设定私法秩序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行规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的生成逻辑包括德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法典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互构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奠定思想灵魂塑造民法典的中国特色;民法典通过设定私法秩序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行规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的生成逻辑包括德法合治的历史传统、法律和价值的耦合关系、民法典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不同层面融入民法典,具有宣示国家价值目标、引领社会价值取向、明确个人价值准则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实践向度的具体方式和边界,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 良法善治 德法合治
下载PDF
高校师德内部治理“德法并举”的逻辑与实践路向
9
作者 杨聪林 蒲清平 +1 位作者 周宇 王涛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第11期85-94,共10页
“德法并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突出强调新时代高校师德内部治理“德法并举”,是遵循高校师德养成规律的内生要求,是顺应高校师德建设历史的逻辑选择,是解决高校师德内部治理现实问题... “德法并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突出强调新时代高校师德内部治理“德法并举”,是遵循高校师德养成规律的内生要求,是顺应高校师德建设历史的逻辑选择,是解决高校师德内部治理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错误认知制约治理对象的思想认知,人情迁就成为治理主体的情感牵绊,机制运行不畅制约治理过程的运行效能。“德法并举”推进高校师德内部治理,提升高校师德内部治理效能,需以“德法普及”为先手,统一高校师德内部治理思想;以“信息公开”为抓手,夯实高校师德内部治理环节;以“挂图作战”为推手,盘活高校师德内部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法并举” 高校师德 内部治理
下载PDF
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教学策略研究
10
作者 王冠九 朱绍权 张宝石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8期105-107,共3页
医学生是未来触摸人身体的人,肩负着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使命。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课程教学研究,全面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治核心素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课程教学内容,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职业精神、... 医学生是未来触摸人身体的人,肩负着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使命。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课程教学研究,全面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治核心素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课程教学内容,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和水平。且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走好以后人生路提供有效思想道德法治保障,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可靠人才保障。文章围绕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出改进课程教学的应对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职业道德 法治 教学策略
下载PDF
劳动幸福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理路、基本原则与实施路径——以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伟 陈东利 《职业技术》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劳动幸福观是对劳动价值的自我体认与情感认同,是劳动实践的动力之源与精神支撑,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基础性意义。劳动幸福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应坚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 劳动幸福观是对劳动价值的自我体认与情感认同,是劳动实践的动力之源与精神支撑,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基础性意义。劳动幸福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应坚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实施路径上应形成以明确教学目标为先导、以优化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突出学生主体为根本、以改革教学评价为保障、以外化教学成果为支撑的系统化推进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幸福观 思想道德与法治 教学原则 实施路径
下载PDF
道德支撑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探析
12
作者 魏长领 刘思远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7-124,共8页
法治文化是人们对法治所持有的共同价值观念、追求、思维方式、信仰等,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实践活动、物质成果的总和。法治文化既包括精神层面的要素,也包括物质层面的要素,还包括实践层面的要素。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实现依法治... 法治文化是人们对法治所持有的共同价值观念、追求、思维方式、信仰等,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实践活动、物质成果的总和。法治文化既包括精神层面的要素,也包括物质层面的要素,还包括实践层面的要素。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略之一。道德对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道德支撑法治文化建设至少包括五个方面:道德对科学立法的支撑;道德对严格执法的支撑;道德对公正司法的支撑;道德对全民守法的支撑;提升“关键少数”道德素质助推法治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文化建设 道德支撑 基本路径
下载PDF
论基于儿童立场的中小学德育教材建构
13
作者 章乐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77,共9页
虽然儿童中心论对于儿童立场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但二者不能等同。儿童立场承认儿童拥有“人”的权利,尊重儿童的特殊性,并强调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立场与学科立场、儿童立场与国家立场、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不是对立的,而... 虽然儿童中心论对于儿童立场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但二者不能等同。儿童立场承认儿童拥有“人”的权利,尊重儿童的特殊性,并强调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立场与学科立场、儿童立场与国家立场、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坚守儿童立场,有利于教材激发儿童学习的真正兴趣,建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并实现学科的融合互动。前人的初步探索表明,中小学德育教材坚守儿童立场是可行的。基于儿童立场,中小学德育教材的编写目的要基于儿童又超越儿童中心;教材要成为激活儿童发展的“活性因子”;教材内容既要重视儿童经验,也要重视人类知识,并对后者进行心理学化处理;教材要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实现“利学易教”;教材语言要溢满童趣且符合儿童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儿童立场 中小学教材 道德与法治
下载PDF
网络暴力与道德宪治:基于系统论的分析
14
作者 伍德志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80,共18页
网络暴力是道德系统内在的自我强迫性增长所产生的结构性压迫。道德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演化出自我再生产的功能系统,由此获得了一种不受外部约束的内部增长态势。道德系统不仅侵蚀了个人心理系统,而且将自己偏执的理性强加给其他社会子系... 网络暴力是道德系统内在的自我强迫性增长所产生的结构性压迫。道德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演化出自我再生产的功能系统,由此获得了一种不受外部约束的内部增长态势。道德系统不仅侵蚀了个人心理系统,而且将自己偏执的理性强加给其他社会子系统。对网络暴力的现有法律治理模式可以被归纳为个人主义模式、组织主义模式与国家主义模式,但它们都难以限制道德系统的内在扩张性。系统自控模式主张对道德系统的限制只能来自道德系统自身,通过在系统内部建立对立结构来对系统的病态扩张加以限制。道德宪治就是对系统自控模式的规范化与合理化。道德宪治是通过宪法这个结构性耦合机制,来为道德系统设定社会自治的框架,从而在不破坏道德系统功能自治的前提下,在其内部建立“反向结构”,进而达到以道德限制道德之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道德系统 系统自控模式 道德宪治 反思性法
下载PDF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
15
作者 王世光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33,共11页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基本遵循。但在教材修订和教学实践等环节中,要处理好几个基本问题:如何体现本课程革命传统教育的特色;选择适合...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基本遵循。但在教材修订和教学实践等环节中,要处理好几个基本问题:如何体现本课程革命传统教育的特色;选择适合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素材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有哪些基本路径;怎样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落实本课程革命传统教育。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在本课程革命传统教育中实现文件语言、课程语言、教材语言和教学语言之间的有效转换,才能把这一教育主题讲深讲透讲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传统 革命传统教育 小学德育 道德与法治
下载PDF
冲突与融构:道德困境影响下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研究
16
作者 陈永峰 常佳慧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5-34,共10页
警察执法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执法实践中,警察很容易基于个人道德观念及职业价值观,陷入具体道德选择上进退两难的困境。警察执法道德困境主要来自于警务实践,包括公众期待与现实可能的困境、能力有限与职责... 警察执法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执法实践中,警察很容易基于个人道德观念及职业价值观,陷入具体道德选择上进退两难的困境。警察执法道德困境主要来自于警务实践,包括公众期待与现实可能的困境、能力有限与职责泛化的困境、对诉求合理行为非法的管控困境以及自由价值优先或秩序价值优先的选择困境。分析警察执法道德困境的类型和产生原因,从利益、德法共治、执法规范、警察队伍建设、警媒协作、公众从众心理等多层面多角度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破解警察执法道德困境,可以有效提升警察执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执法 道德困境 德法共治
下载PDF
《周礼》之“灋”与《大司寇》德刑思想发微
17
作者 彭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7,共10页
《周礼》中的“灋”字,经学家指为“法”字的古文,《说文》以“刑法”解之,有学者据此将《周礼》定性为法家著作。今验诸《周礼》“灋”字,几与刑法无关,而是典礼、文制、官法、规定、法式、数量、技术规范等的总称,具有“软法”的性质... 《周礼》中的“灋”字,经学家指为“法”字的古文,《说文》以“刑法”解之,有学者据此将《周礼》定性为法家著作。今验诸《周礼》“灋”字,几与刑法无关,而是典礼、文制、官法、规定、法式、数量、技术规范等的总称,具有“软法”的性质,表明《周礼》的行政管理已臻于标准化、网络化的层面。《周礼》司法系统与审鞫程序等完整载于《秋官》。《大司寇》六条官法,以体现德教之法的“五刑”为首,以圜土、嘉石等温和方式教化罢民,以肺石关照弱势群体等继之,而将“正五刑”退置《小司寇》《司刑》,此一顺序旨在彰显教化为本、预防犯罪为先的儒家“德刑”思想,希冀实现周初成康之治“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的治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刑 《大司寇》 五刑 软法
下载PDF
法治社会建设视域下司法促进道德建设的方法论
18
作者 扶庆松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4期121-122,128,共3页
司法具有弥合价值分歧、凝聚价值共识功能,对弘扬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引领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生成具有重要价值。司法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促进道德建设中具有权威性、具体性、有限性特点。司法促进社会的道德建设,应加强审... 司法具有弥合价值分歧、凝聚价值共识功能,对弘扬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引领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生成具有重要价值。司法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促进道德建设中具有权威性、具体性、有限性特点。司法促进社会的道德建设,应加强审判过程的释法说理、守住判决结果的公平正义、司法审判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司法宣传机制建设、支持社会公众参与司法等。同时,社会的道德建设成效,反过来也会促进司法价值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社会 司法 道德建设 方法
下载PDF
道德向法律的转化与制度专业化假说
19
作者 张清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0-192,共13页
个体选择和社会选择都是基于理性的,作为公共选择的制度的产生旨在增进社会福利。制度大致可分为道德和法律两部分。道德和法律的分野也是理性的结果,即:当某项社会约束的整体社会收益大于执行成本时,宜于采用法律的形式;否则,则宜于采... 个体选择和社会选择都是基于理性的,作为公共选择的制度的产生旨在增进社会福利。制度大致可分为道德和法律两部分。道德和法律的分野也是理性的结果,即:当某项社会约束的整体社会收益大于执行成本时,宜于采用法律的形式;否则,则宜于采用道德的形式。道德与法律的分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专业化分工水平的制约。社会分工程度越高,则个体搭便车动机越强,采用法律约束就越有利。随着社会分工水平的日益加深,有一个原属于道德范畴的社会约束转化为法律约束的趋势,即制度专业化趋势。制度专业化会造成更大范围内的制度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的理性 道德与法律的分界和转化 制度专业化 制度趋同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法关系的历史逻辑及现代反思
20
作者 魏长领 冯展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2,F0002,共9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简称德法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德和法统一于“礼”。西周文化就是“礼乐文化”。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到秦汉,特别是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简称德法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德和法统一于“礼”。西周文化就是“礼乐文化”。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到秦汉,特别是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德法之争、王霸之争不仅出现在思想领域,也应用于政治军事实践中。这一时期是德法分离时期。第三阶段孕育于汉朝、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通过“引礼入法”“阳儒阴法”及儒生涉政后以儒释法等途径,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形成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德法统一的主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法关系的合理性包括:其一,“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其二,“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体现了中国传统德法文化的人文性质。其三,“子帅以正”“为政以德”的政治道德观,强调从政者的道德素养是政治和法律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法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包括:其一,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礼治(礼德法混合)文化阻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二,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阻碍了法治的民主化。其三,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阻碍了法律和法治的独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德法关系 历史逻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