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ies on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Gap Junc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arotenoids 被引量:1
1
作者 孙玉敬 吴丹 +3 位作者 刘东红 陈健初 沈妍 叶兴乾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9期1362-1372,共11页
The antioxidant and gap junctional communication(GJC) activities of carotenoids are known to be the two main anticancer mechanisms.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 models of the two activities we... The antioxidant and gap junctional communication(GJC) activities of carotenoids are known to be the two main anticancer mechanisms.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 models of the two activities were developed using stepwise regression and multilayer perceptron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the calculated descriptors of quantum chemistr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gnificant molecular descriptor related to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carotenoids was the HOMO-LUMO energy gap(EHL) and the molecular descriptor related to the GJC was the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energy(ELUMO).The two models of antioxidant activity both showed good predictive power,but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neural network QSAR model of antioxidant activity was better.In addition,the two GJC models have similar,moderate predictive power.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GJC of carotenoids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otenoids antioxidant activity gap junctional communication multilayer perceptron neural network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下载PDF
Relation of Isotope Geochemical Steep Zones with Geophysical Fields and Tectonics in the Junction Area of the Cathaysian,Yangtze and Indochina Plates 被引量:5
2
作者 ZHU Bingquan Dong Yunpeng +1 位作者 CHANG Xiangyang ZHANG Zheng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36-240,共5页
Through lead isotope geochemical mapping in the Yunnan-Guizhou area geochemical steep zones (GSZ) have been established, which clearly reveal the junc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Cathaysian, Yangtze and Indo-China plates.... Through lead isotope geochemical mapping in the Yunnan-Guizhou area geochemical steep zones (GSZ) have been established, which clearly reveal the junc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Cathaysian, Yangtze and Indo-China plates. GSZ are closey related to gravity Moho gradient zones and lithospheric thickness. The GSZ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n plat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hizong-Mile tectonic belt, where island are basalts are well developed. The Yangtze-Indo-China GSZ is parallel to the Jingdong-Mojiang volcanic belt in rift-island are environments. The evidence of geology, geophysics and geochemistry all indicates that Cathaysia was subducted towards the Yangtze plate and that the Yangtze plate was underthrust beneath the Indo-China, which took place from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to the Early 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nc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Cathaysia Yangtze and Indo-China plates geochemical steep zone gradient zone of gravity Moho
下载PDF
JUNCTION BETWEEN GANJIANG FAULT AND TANLU FAULT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MINERALIZATION 被引量:2
3
作者 CUIXuejun XIABin +3 位作者 ZENGZuoxun LIULilin CHENXiangyun YANGWeiran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5年第1期1-12,共12页
The concept of fault junction is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aults by the authors. The j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Ganjiang and Tanlu faults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this has been el... The concept of fault junction is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aults by the authors. The j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Ganjiang and Tanlu faults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this has been elucidat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about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conducted for the major mineralization stage of the Jiujiang-Ruichang junction area reveals that the stress field of the junction structure at the major mineralization stage shows a relativel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ore deposits (occur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仿真 九江-瑞昌连接地域 结构应力场 矿化作用 断层地质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行后荆江河段分汇段航道水深资源及碍航驱动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云平 周良平 +5 位作者 张华庆 冯小香 朱玲玲 刘万利 李明 王建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4-695,共12页
系统解析长江中游河湖交汇区域航道水深资源的变化,可支撑“黄金航道”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洞庭湖-荆江交汇段为对象,研究洞庭湖分汇区域水沙条件、荆江河段滩槽演变与河湖交汇段航道水深资源的关系。研究表明:三峡工程运行以来,洞... 系统解析长江中游河湖交汇区域航道水深资源的变化,可支撑“黄金航道”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洞庭湖-荆江交汇段为对象,研究洞庭湖分汇区域水沙条件、荆江河段滩槽演变与河湖交汇段航道水深资源的关系。研究表明:三峡工程运行以来,洞庭湖三口分流量和分沙量延续了三峡工程运行前的减少态势,伴随洞庭湖分流量减少,相对增加的长江干流径流量增强了河床冲刷强度,反馈使得洞庭湖三口分流量和分沙量均处于较低值;荆江河段河床冲刷给航道尺度提升奠定了有利基础,河湖分汇区域不满足4.5 m×200 m(水深×宽度)的长度为12.6 km,占荆江河段碍航总长度的68.35%。碍航驱动机制上:松滋口分流区段(枝城-昌门溪)的4.5 m水槽贯通但宽度不足200 m,汊道分流关系不稳定及洲滩萎缩制约航道条件稳定,枯水位下降及“坡陡流急”现象仍然严峻,不利于航道条件保障及船舶安全航行;太平口分流区段水位下降、洲滩萎缩、汊道交替发展使得枯水航路不稳定或水深不足4.5 m;藕池口分流区域的洲滩崩退、洲滩冲刷引起的向下游泥沙输移,碍航表现为航宽不足200 m或出现水深不足4.5 m的浅滩;洞庭湖入汇影响区段(熊家洲-城陵矶)受弯道冲淤特性、湖泊出流顶托作用等影响,航槽内出现水深不足4.5 m的浅滩,但顶托作用存在趋缓趋势,有利于航道条件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关系 航道尺度 分汇流区域 三峡工程
下载PDF
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接合作用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15
5
作者 崔学军 夏斌 +3 位作者 曾佐勋 刘立林 陈祥云 杨巍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在研究断裂之间相互关系时发现,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之间的关系与“限制”或“载接”等其它的复合现象有明显区别,由此本文提出了描述断裂带之间衔接关系的名词——“接合”。接合是指两条呈雁列的走滑断裂的相互作用对位于其间的横向断... 在研究断裂之间相互关系时发现,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之间的关系与“限制”或“载接”等其它的复合现象有明显区别,由此本文提出了描述断裂带之间衔接关系的名词——“接合”。接合是指两条呈雁列的走滑断裂的相互作用对位于其间的横向断裂的改造。经过对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之间的接合关系的分析研究和数值模拟,发现“九瑞”接合区内由接合作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与成矿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合”关系 数值模拟 “九瑞接合区” 构造应力场 成矿
下载PDF
京杭大运河“运河之脊”南旺分水枢纽生态智慧探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肖华斌 王梦颖 +1 位作者 安淇 任震 《风景园林》 2019年第6期41-46,共6页
南旺分水枢纽是京杭大运河实现南北通航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江北都江堰',是交通性水利设施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华北平原治水工程的生态智慧。通过系统梳理南旺分水枢纽区域格局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水源探寻和漕运兴衰贯穿... 南旺分水枢纽是京杭大运河实现南北通航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江北都江堰',是交通性水利设施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华北平原治水工程的生态智慧。通过系统梳理南旺分水枢纽区域格局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水源探寻和漕运兴衰贯穿整个大运河山东段发展历程,体现了区域环境的'适地性'和运河与聚落'共生性'的生态智慧。在区域选址方面,以整体环境观为理念,连通区域水系;在枢纽组织方面,遵循系统性原则,构建梯级式功能网络;在营造技术方面,主动适应并适度改造自然环境,科学合理地构建'拦、引、分、蓄、排'不同功能的水利设施,实现通航。南旺分水枢纽与周边城乡聚落形成了'因河而兴,农商一体'的互动共生关系,通过严格管控和协同管理,确保漕运功能,从而实现财赋北进和政治一统的国家战略。南旺分水枢纽所蕴含的适应华北平原的'适地性'和'共生性'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实践,对中国北方平原地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智慧 南旺分水枢纽 适地性 共生性
下载PDF
内源性睡眠诱导物质油酰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郭长彬 宋宏锐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00-304,共5页
油酰胺是近几年来发现的内源性睡眠诱导物质 ,具有多种生理活性 ,是新型生物信号分子———长链脂肪酸酰胺家族的代表 .本文对其发现、生理作用、构效关系、睡眠诱导的作用机制、体内分布、生物合成、酰胺水解酶及其抑制剂进行了综述 .
关键词 油酰胺 睡眠 5-羟色胺受体 大麻受体 生合成
下载PDF
西南天山—塔里木盆地结合带浅深构造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揭露 被引量:20
8
作者 侯贺晟 高锐 +7 位作者 贺日政 蔡勋育 刘金凯 熊小松 管烨 曾令森 James H.Knapp Steven Roecker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116-4125,共10页
盆山结合部的浅-深结构样式是进行陆内造山动力学研究与讨论的重要依据.2007年,在喀什东的天山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完成了一条近南北向的长度为121km的主动源深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出盆山结合部现今地壳尺度的构造格架.剖面南部... 盆山结合部的浅-深结构样式是进行陆内造山动力学研究与讨论的重要依据.2007年,在喀什东的天山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完成了一条近南北向的长度为121km的主动源深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出盆山结合部现今地壳尺度的构造格架.剖面南部呈现出10~12km巨厚的沉积盖层,沉积盖层内发育滑脱断层;盆山结合部多排隆起构造以及天山山前上地壳显现出向北倾斜的断裂与地表地质观察吻合;盆山结合带展现出滑脱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断层褶皱;与塔里木盆地稳定沉积层相比,在南天山浅、中层地层受到强烈的变形改造,导致地层比较破碎,反射变弱、连续性较差;时间剖面上可以追踪到比较连续的Moho反射,从南向北有加深的趋势.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出的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这些浅-深构造,展现出塔里木盆地盖层向南天山滑脱与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逆冲推覆的特征,反映出陆内汇聚下的盆山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塔里木盆地 盆山结合带 深地震反射剖面 浅深构造关系
下载PDF
基于通断延迟时间的功率模块结温探测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姚芳 丁祥宽 +2 位作者 胡洋 张彧硕 李志刚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8-31,共4页
针对风电变流器功率模块设计风电IGBT模块动态测试试验,提出一种基于通断延迟时间的结温探测模型。采用双脉冲法二极管钳位电路以及恒温控制底板加热设备,控制IGBT芯片温度,提高动态特性测试精度。分析IGBT模块结温和通断延迟时间的关系... 针对风电变流器功率模块设计风电IGBT模块动态测试试验,提出一种基于通断延迟时间的结温探测模型。采用双脉冲法二极管钳位电路以及恒温控制底板加热设备,控制IGBT芯片温度,提高动态特性测试精度。分析IGBT模块结温和通断延迟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关断延迟时间和结温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于结温探测。所建立的通断延迟时间结温探测模型精度较高,为风电工况IGBT模块结温探测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BT 结温 通断延迟时间 动态测试 线性关系 钳位电路
下载PDF
AlGaInP DH-LED的pn结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丹 梁静秋 +3 位作者 梁中翥 田超 秦余欣 王维彪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13-1218,共6页
针对AlGaInP DH-LED的pn结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电流密度J与电压V的关系。通过Matlab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300 K)一定时,在电压较小的情况下,电流密度成直线形式增大;当电压增大到一定值时,电流密度成对数形式增大;当电压... 针对AlGaInP DH-LED的pn结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电流密度J与电压V的关系。通过Matlab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300 K)一定时,在电压较小的情况下,电流密度成直线形式增大;当电压增大到一定值时,电流密度成对数形式增大;当电压过大时,电流密度几乎不增大。随着电压的升高,器件产生焦耳热增多,影响器件的工作特性,最终缩短LED的寿命。综合考虑,最后得出理论上的最佳发光驱动电压范围为2~2.33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GAINP 电压电流特性 PN结 简并半导体
下载PDF
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内镜黏膜特征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
11
作者 王亚钦 孙趁意 +1 位作者 王嫦华 袁国静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第10期1649-1652,共4页
目的 分析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内镜黏膜特征及其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168例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外科手术治疗前均行胃镜检查,观察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内镜黏膜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胃食管结合... 目的 分析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内镜黏膜特征及其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168例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外科手术治疗前均行胃镜检查,观察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内镜黏膜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内镜黏膜特征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结果 168例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发病部位以后壁常见、内镜下分型以凹陷型为主、浸润深度黏膜层占比略高,内镜黏膜发红且表面粗糙。黏膜层组年龄≥60岁、黏膜发红、表面粗糙、边缘隆起、高级别上皮瘤变占比明显高于黏膜下层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0岁)、黏膜发红、表面粗糙、边缘隆起、组织学分型与肿瘤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 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有黏膜发红、黏膜表面粗糙、边缘隆起、高级别上皮瘤变的内镜黏膜特征患者,肿瘤深浸润的风险高,需重视具有此类胃镜黏膜特征患者的早期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结合部癌 内镜黏膜特征 肿瘤浸润深度 关系
下载PDF
经口咽入路的颅颈交界区及其周围解剖学结构研究
12
作者 王新慧 姜姗姗 +4 位作者 胡芳菲 葛琳娜 钟升 任佳欣 姜淑娥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7期397-401,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提供准确、全面的颅颈交界区及其周围解剖学结构数据,提供避免相关手术并发症发生的解剖数据。方法本研究120例患者血管造影图像进行了回顾,在三维体积重建后分别在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进行了相关结构的测量。以门齿为基... 目的本研究旨在提供准确、全面的颅颈交界区及其周围解剖学结构数据,提供避免相关手术并发症发生的解剖数据。方法本研究120例患者血管造影图像进行了回顾,在三维体积重建后分别在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进行了相关结构的测量。以门齿为基准,定位咽结节、枕骨大孔以及寰椎前结节,同时对其他重要的骨性标志、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进行充分研究,以此确定经口咽入路的最佳角度与深度,从而避免在手术中伤及这些结构。结果在颅颈交界区的神经内镜手术中,内镜的弯转角度14.27±4.51℃,进入深度应约为72.57±8.72 mm。在枕骨大骨水平,(横切面)轴位平面内安全手术的角度为77.73±3.15℃,而轴位中线处,安全穿透宽度为20.05±3.11 mm。从轴位中线M到舌下神经管内口,颈动脉管外口(CC)和颈静脉内缘(JF)的距离分别为9.78±0.72 mm、24.50±1.26 mm和24.33±1.68mm。结论本数据有助于理解颅颈交界区周围的解剖学结构,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关系 颅颈交界区 经口咽入路手术
下载PDF
茂铁类单分子结电子传输性质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左鑫 许诗诺 +2 位作者 陈忠洋 鄢剑锋 袁耀锋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13-2322,共10页
分子导线是构成分子器件的关键部分,它的发展有望解决未来将要面临的电子器件尺寸即将达到理论极限而无法满足人们更高需求的问题.茂铁类分子凭借优秀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非线性光学、分子电子学等领域.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茂铁... 分子导线是构成分子器件的关键部分,它的发展有望解决未来将要面临的电子器件尺寸即将达到理论极限而无法满足人们更高需求的问题.茂铁类分子凭借优秀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非线性光学、分子电子学等领域.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茂铁基团的引入构建了多种结构新颖的分子导线,为单分子器件的基础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对于茂铁类分子导线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异茂环取代的衍生物,同茂环取代的衍生物因合成较为困难,并没有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根据分子的结构特征,将茂铁类分子导线分为π共轭型与非π共轭型两大类.以分子的构效关系为主线,对近十几年来茂铁类单分子结电子传输性质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概括与总结,期望为未来茂铁类分子导线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铁类分子 单分子结 构效关系 分子导线 分子电子学
原文传递
糖尿病因素对患者米库氯铵肌松效应的影响:量效和时效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瑞英 胡继军 +6 位作者 窦峰诠 李超 刘斌 刘冬 黄松浦 高国雷 程庆春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10-813,共4页
目的评价糖尿病因素对患者米库氯铵肌松效应的时效及量效关系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性别不限,年龄40~64岁,体重指数20-25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神经肌肉功能未见异常。根据是否并存2型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组,... 目的评价糖尿病因素对患者米库氯铵肌松效应的时效及量效关系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性别不限,年龄40~64岁,体重指数20-25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神经肌肉功能未见异常。根据是否并存2型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组,n=80)和非糖尿病组(ND组,n=80)。每组患者随机分为4个亚组(n=20),分别为D1、D2、D3、D4亚组和NDl、ND2、ND3、ND4亚组。分别静脉注射米库氯铵20、40、60和80μg/kg。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及依托咪酯,患者意识消失后启动CLMRIS-1闭环肌松注射系统监测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静脉注射相应剂量的米库氯铵,注射时间为5s,达到最大肌松程度时行喉罩置入术,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维持BIS值40—60。记录各组最大肌松程度、起效时间(从注药毕至最大肌松程度的时间)、作用时间(最大肌松程度维持时间)、恢复时间(从作用时间末至T1恢复到90%的时间)。结果与ND组比较,D组ED95、ED75和ED50降低(P〈0.05),分别降低8.8%、9.2%和9.2%。与ND组相应亚组比较,D组(D1、D2、D3及D4亚组)米库氯铵的起效时间及恢复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起效时间延长程度分别为35%、36%、39%、40%;恢复时间延长程度分别为27%、24%、22%、23%。结论患者糖尿病因素可轻度增强米库氯铵肌松作用的效力,而显著延长其起效和恢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神经肌肉非去极药 神经肌肉接头 药物生理作用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