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ol Sizes and Turnover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f Farmland Soil in Karst Area of Guilin 被引量:3
1
作者 YANG Hui CAO Jianhua +2 位作者 ZHANG Liankai HOU Yanlin MAO Life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1年第1期39-45,共7页
The three-pool and first-order model separates the mineralizable organic carbon into active,slow,and passive carbon pools.This paper used the model and decomposition curves of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to fit the active... The three-pool and first-order model separates the mineralizable organic carbon into active,slow,and passive carbon pools.This paper used the model and decomposition curves of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to fit the active pool and its decomposition rate,slow pool and its decomposition rat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ze of the active pool from different profiles accounted for 2.09%-3.08% of the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he mean residue time was 3.57-17.21 days.And the size of the slow pool accounted for 3.19%-43.55% and the mean residue time was 1.12-4.94 years.Acid hydrolysis(6M HCl) was used to fractionate the passive organic carbon,which accounted for 50.83%-94.44% of the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area farmland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turnover time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the 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the Contex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Karst Region:A Case Study of Guizhou Province 被引量:2
2
作者 Shuang YU Guang LI Ruiping RA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年第1期21-26,共6页
In this paper, we take Guizhou Province (the heart of southwestern Karst region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establishing gray forecasting model and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model, we conduct the accuracy test ... In this paper, we take Guizhou Province (the heart of southwestern Karst region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establishing gray forecasting model and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model, we conduct the accuracy test on the actu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land and the forecasted production capacity of land in 2007 and 2008, and then conduct comprehensive forecast of the 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Guizhou Province in 2020. On this basis, considering the nutritional standards needed by three kinds of life type (dressing warmly and eating one's fill, well-off life, relatively affluent life), we evaluate the 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Guizhou Province under the projec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e put forth th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the contex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Guizho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region Projec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
下载PDF
不同作物种植模式下坡耕地产流产沙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韦荣婷 安吉平 +4 位作者 蔡雄飞 周国富 王济 郁鑫杰 徐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6,75,共9页
产流产沙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为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在同一坡度、3种雨强下对坡耕地7种种植模式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模式下坡面产流量随雨强增大而增大,初始... 产流产沙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为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在同一坡度、3种雨强下对坡耕地7种种植模式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模式下坡面产流量随雨强增大而增大,初始产流时间随雨强增大而缩短。坡面产流量趋势为先逐渐增大,之后(10 min左右)逐渐趋于稳定。C单种模式减流效果最差;A-B-C套种模式减流效果最好;低矮作物单种及参与的套种模式能更好促进降雨入渗。2)不同种植模式下坡面产沙量与雨强呈正相关,低矮作物参与的种植模式径流含沙量变化幅度较小,中、高单种或套种模式径流含沙量变化复杂。小、中雨强下,A-B-C套种模式减沙效果最好;大雨强下,A-B套种模式减沙效果最好。低矮作物参与的种植模式减沙效果优于中、高作物单种其套种模式。3)不同种植模式下产流量和雨强均呈极显著正相关。B、C单种模式与A-B-C套种模式产沙量与雨强有相关关系,其余模式与雨强的相关性不显著。综上,低矮作物单种及低矮作物参与的套种模式能有效减流、保土,因此坡耕地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应考虑增加低矮作物参与种植,避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种植模式 坡耕地 水土保持 产流产沙
下载PDF
短历时强降雨对喀斯特玉米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
4
作者 杨应冲 戴全厚 +2 位作者 王勇 张友 姚一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目的]研究短历时强降雨对喀斯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揭示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机理,为解决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和保障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喀斯特裸坡地和玉米坡地为研究对象,研究短历时强降雨... [目的]研究短历时强降雨对喀斯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揭示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机理,为解决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和保障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喀斯特裸坡地和玉米坡地为研究对象,研究短历时强降雨对喀斯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1)裸坡地和玉米地地表产流产沙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坡度相同时,玉米地地表产流产沙模数显著小于裸坡地(p<0.05);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裸坡地和玉米地地表产流模数呈现出先增大后保持稳定的趋势,而地表产沙模数则是先增大后减小。(2)裸坡地和玉米地各壤中流产流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坡度相同时,玉米地各壤中流产流量显著小于裸坡地(p<0.05),其中坡度为20°时,玉米地壤中流(15—25 cm)总产流量相对裸坡地减少了62.59%。(3)当坡度不变时,玉米地地下产沙量和产沙模数显著小于裸坡地(p<0.05);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裸坡地与玉米地地下产流模数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其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而地下产沙模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30 min之间达到最大产沙模数。(4)比较不同坡度裸坡地与玉米地各产流产沙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玉米地相比裸坡地地下产沙与地表产流、地下产流、地表产沙之间相关性增强,而地表产沙与地表产流、地下产流之间的相关性减弱。[结论]强降雨下玉米坡地能够增加入渗,具有阻控和缓蚀的作用,其中地表产流产沙模数和壤中流产流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地下产流模数随降雨历时增加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地下产沙模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坡耕地 短历时强降雨 产流模数 产沙模数
下载PDF
喀斯特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董天富 邓志豪 +2 位作者 杨静 戴全厚 聂云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2,共10页
[目的]探究黔中喀斯特地区黄壤和石灰土发育区耕地退耕对土壤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为喀斯特区水土流失防治和退耕地恢复植被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干湿筛法,对耕地(YM)和退耕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草地(CD)、灌丛(GC)、林地(LD)... [目的]探究黔中喀斯特地区黄壤和石灰土发育区耕地退耕对土壤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为喀斯特区水土流失防治和退耕地恢复植被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干湿筛法,对耕地(YM)和退耕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草地(CD)、灌丛(GC)、林地(LD)浅层(0—30 cm)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差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两种土壤类型发育区土壤机械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小而降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小先降低后上升,且土壤机械团聚体均以>1 mm为主,黄壤和石灰土占比分别为82.45%,84.01%;水稳性团聚体以>2 mm为主,占比分别为53.53%,54.61%。黄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石灰土则相反;黄壤退耕地的团聚体稳定性相对于石灰土更好;两种土壤MWD,GMD总体上均为YM最低,土壤结构破坏率(PAD)最高,即Y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低,不同退耕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相对于YM皆有所提高。黄壤土壤MWD与有机质含量(SOM)、全氮(TN)显著正相关,GMD与SOM显著正相关,PAD则是与粉粒显著正相关(p<0.05);石灰土MWD,GMD与砂粒、全钾(TK)显著正相关(p<0.05),和全磷(TP)极显著负相关,PAD与砂粒、TK极显著负相关,与TP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黏粒显著正相关(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土层深度和土壤类型均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显著(p<0.05)影响。[结论]在两种土壤发育区,退耕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均高于耕地,可见退耕还林还草有效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了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研究结果能为喀斯特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和退耕地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黄壤 石灰土 不同退耕植被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岩溶山区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6
作者 耿秘 刘艳 +2 位作者 吴冉 覃文艺 郑朋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4-70,共7页
研究选取岩溶山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分析其2017年、2019年和2021年三个时间段的耕地非粮化情况.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冷热点分析,揭示了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的演化,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威宁... 研究选取岩溶山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分析其2017年、2019年和2021年三个时间段的耕地非粮化情况.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冷热点分析,揭示了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的演化,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耕地非粮化整体呈增强趋势,但最大非粮化率下降了4.71%,空间上表现为西北—中部—西南的聚集特征;2)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的局部聚集差异明显.研究期间全局变化稳定,局部变化显著,热点逐年减少,冷点先减后增;3)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与非粮化正相关,而人口密度、肉类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与非粮化率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区 耕地非粮化 影响因素 乡村振兴
下载PDF
2006-2022年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农田长期观测样地土壤养分数据集
7
作者 凌秋梅 傅伟 +5 位作者 刘坤平 林海飞 苏以荣 王克林 张伟 唐新斋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60-172,共13页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本文中简称“环江站”)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是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联网监测规范布置的试验样...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本文中简称“环江站”)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是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联网监测规范布置的试验样地。自2005年以来,环江站依照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National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of China,简称CNERN)和CERN农田生态系统观测指标要求,逐一开展针对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土壤、生物、气象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活动。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环江站2006–2022年8个长期联网监测样地的土壤养分数据,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pH值等9项指标,均进行了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并附有完整的样地背景信息和分析方法记录。本数据集反映了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区传统代表性作物早晚稻、玉米、大豆、桑叶、柑橘等农作地土壤常规养分含量动态变化,对指导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生产、培育土壤地力具有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养分 长期定位监测 农田生态系统 不同施肥措施
下载PDF
喀斯特农田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特征
8
作者 吕文强 董天燕 白富文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0-768,共9页
【目的】探究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农田石灰性土壤二氧化碳(CO_(2))排放通量对该区频繁发生的干湿交替的响应规律。【方法】以喀斯特农田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2种干湿交替强度(模拟降水量为10和25 mm),以干湿交替循环周期10 d为1个... 【目的】探究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农田石灰性土壤二氧化碳(CO_(2))排放通量对该区频繁发生的干湿交替的响应规律。【方法】以喀斯特农田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2种干湿交替强度(模拟降水量为10和25 mm),以干湿交替循环周期10 d为1个循环过程,研究喀斯特农田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结果】干湿交替强度显著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总CO_(2)排放量(P<0.05)。在2种干湿交替强度下,随着水分施加,土壤CO_(2)排放通量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对于10 mm降水干湿交替强度,不同循环周期下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和土壤总CO_(2)排放量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然而,对于25 mm降水干湿交替强度,大多数循环周期下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和土壤总CO_(2)排放量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干湿交替多重周期作用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CO_(2)排放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断降低。【结论】干湿交替强度和干湿交替过程是影响喀斯特农田土壤呼吸排放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农田 土壤呼吸 干湿交替 响应
下载PDF
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9
作者 梁元娜 蒋金平 +2 位作者 陈永山 徐墨馨 叶丽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0-1158,共9页
【目的】研究添加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探究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碳组分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3月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温室开展水稻盆栽试验,试验周期120 d。盆栽试验共... 【目的】研究添加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探究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碳组分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3月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温室开展水稻盆栽试验,试验周期120 d。盆栽试验共设置19个处理,在仅添加秸秆炭的处理中,分别添加0.5%、1.0%和3.0%(干土质量比)的破碎秸秆、秸秆沤肥和秸秆生物炭;在添加秸秆炭和碳酸钙的处理中,3种秸秆炭添加量均为1.0%,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0、10.0%和20.0%(干土质量比)碳酸钙;同时设置未添加任何外源物质的对照(CK)处理。分析各处理中水稻生长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秸秆炭种类、添加量均会对土壤中有机碳组分含量产生影响。添加0.5%秸秆沤肥土壤中MBC含量最高(235.73 mg/kg),添加1.0%秸秆沤肥土壤中DOC含量最大(221.50 mg/kg),而添加3.0%秸秆生物炭土壤中POC含量最高(36.20 mg/kg)。土壤中碳酸钙添加量也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碳酸钙添加量为20.0%时,添加3种秸秆炭的土壤MBC含量均为最高。10.0%碳酸钙+1.0%秸秆沤肥处理中土壤DOC含量最大(195.60 mg/kg)。添加3种秸秆炭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为秸秆生物炭>秸秆沤肥>破碎秸秆,其中添加0.5%秸秆生物炭的水稻长势最佳,平均株高102 cm,根长50 cm;添加3.0%破碎秸秆处理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随着碳酸钙添加量的增加,添加秸秆沤肥处理的水稻株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添加10.0%碳酸钙对水稻株高的促进作用较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用量与土壤D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与土壤P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碳酸钙添加量与土壤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外源秸秆炭对石灰性水稻土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具有正激发效应,能明显提高土壤中MBC、DOC和POC含量,同时添加秸秆炭和碳酸钙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增加具有协同作用。添加低量秸秆炭能促进水稻生长,其中秸秆生物炭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在10.0%和20.0%碳酸钙添加量的土壤中添加秸秆沤肥及秸秆生物炭均能促进水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农田土壤 秸秆炭 水稻生长 土壤固碳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喀斯特不同类型坡耕地降雨产流的影响
10
作者 吴瑶琴 吴攀 +3 位作者 徐勤学 敖利满 张帅普 付智勇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33,共7页
喀斯特地区土层不连续且常有岩石出露,坡耕地类型多样。为研究秸秆覆盖对不同类型喀斯特坡耕地降雨产流特征的影响,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裸坡地(BS)、岩石出露型(RE)和砾石覆盖型(RF)3种典型坡耕地类型在4个秸秆覆盖度(0、20%... 喀斯特地区土层不连续且常有岩石出露,坡耕地类型多样。为研究秸秆覆盖对不同类型喀斯特坡耕地降雨产流特征的影响,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裸坡地(BS)、岩石出露型(RE)和砾石覆盖型(RF)3种典型坡耕地类型在4个秸秆覆盖度(0、20%、50%、80%)下的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产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3种类型喀斯特坡耕地中,RE的平均地表径流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分别为BS和RF的1.8和7.8倍,而RF的平均壤中流径流系数显著低于其他类型,分别较BS和RE减少了83.7%和78.9%;②秸秆覆盖在BS和RE减少地表径流的效果优于RF,其中20%覆盖度在BS的减流效果最好,较无覆盖减少了26.2%,50%覆盖度在RE的减流效果最好,较无覆盖减少了44.5%;③秸秆覆盖对壤中流的影响较为复杂。秸秆覆盖在RF均会增加壤中流量,在BS均会减少壤中流量,但对RE壤中流的影响无明显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布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坡耕地 秸秆覆盖 地表径流 壤中流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岩溶耕地土壤酸化与钙碳互作抑酸研究趋势分析
11
作者 段承龙 蒋军 +5 位作者 李菡 刘晓 张亮 谢红霞 盛浩 袁红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97-102,共6页
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采取统计与聚类的分析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知识,借助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分别对1993—2023年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1924—202... 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采取统计与聚类的分析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知识,借助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分别对1993—2023年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1924—2023 CNKI中发表的土壤酸化文献进行索引分析;通过对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中4 772篇、CNKI中2 482篇相关文献中的热点、关键词、时间线等展开多角度可视化分析,统计并绘制有关国际国内土壤酸化研究文献的关键词、时间图谱等图表,挖掘国际国内土壤酸化研究发展趋势及方向。结果表明:土壤酸化研究主体由森林土壤酸化逐步转向耕地土壤酸化,研究范围从单一的p H值及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进阶至致酸离子与抑酸离子的双向互作分析,土壤酸化路径的分子生物学、动力学特征研究更趋于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耕地 土壤酸化 研究趋势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模拟雨强和地下裂隙对喀斯特地区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50
12
作者 彭旭东 戴全厚 +2 位作者 李昌兰 袁应飞 赵龙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喀斯特坡面水土地下漏失直接观测难度大,其土壤养分地下漏失的研究仍处于空白,而雨强和地下孔(裂)隙度(以下简称地下裂隙)对其土壤养分流失影响作用尚不清楚。该文以喀斯特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其地表微地貌及地下裂隙构造特征,采... 喀斯特坡面水土地下漏失直接观测难度大,其土壤养分地下漏失的研究仍处于空白,而雨强和地下孔(裂)隙度(以下简称地下裂隙)对其土壤养分流失影响作用尚不清楚。该文以喀斯特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其地表微地貌及地下裂隙构造特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雨强和地下裂隙对喀斯特坡面氮磷钾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强对地表产流产沙影响显著(P<0.05),其产流产沙量均随雨强增大而增加,且地表产流产沙临界雨强在30~50 mm/h之间;雨强对地表径流各养分输出负荷、地下径流全氮(TN)输出负荷及径流TN总负荷影响亦显著(P<0.05)。地下裂隙度对地下径流TN输出负荷影响显著(P<0.05),而总体上对其产流产沙、地表径流泥沙各养分输出负荷及总负荷影响不明显。喀斯特坡面TN、全磷(TP)输出负荷总体以径流为主,而全钾(TK)输出负荷则以泥沙为主。雨强是喀斯特坡面土壤养分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地下裂隙度对其养分流失影响不大,但地下径流是喀斯特坡面主要的养分流失方式。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机理揭示及源头控制提供基本参数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 产流 产沙 地下裂隙度 雨强 喀斯特坡耕地
下载PDF
岩溶地区坡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被引量:41
13
作者 罗光杰 王世杰 +1 位作者 李阳兵 白晓永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33-243,共11页
中国西南岩溶地区坡耕地受人类活动强烈作用,生态问题突出,定量评估其时空动态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对于区域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扶贫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3 a多时相、多源遥感影像建... 中国西南岩溶地区坡耕地受人类活动强烈作用,生态问题突出,定量评估其时空动态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对于区域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扶贫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3 a多时相、多源遥感影像建立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坡度、岩性、聚落、交通条件,运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综合热区域模型、生态服务价值模型,对2000年以来贵州岩溶地区坡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及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析,旨在弄清岩溶地区坡耕地时空动态变化的特征,为坡耕地管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0 a来贵州岩溶地区耕地资源减少0.44万km2,80%是坡耕地;坡度6°-15°区域集中分布了最多的耕地资源;随着坡度梯度增加,坡耕地减少幅度增大,分布比例大幅下降;2)岩溶地区坡耕地分布与基质岩性具有明显相关性,灰岩地区坡耕地(尤其陡坡耕地)比例、数量规模明显高于白云岩地区;白云岩地区坡耕地较多地分布在缓坡地带;3)空间上,一方面,10 a来距聚落大于900 m地区成为坡耕地转出的主要区域,但目前这一区域的陡坡耕地仍较多,应加快其退耕步伐;另一方面,坡耕地退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公路指向性,在坡耕地转出土地距公路500 m内集中了近30%的坡耕地转出土地,随着距离增加,坡耕地转出土地的比例降低;4)贵州岩溶地区坡耕地转出形成了2个热点地区:临长江的乌江下游遵义东北和铜仁、黔中高原面的贵阳和安顺市周边;5)2000年以来贵州岩溶地区坡耕地退耕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坡耕地转出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估算为4399.81万元/a。总之,岩溶地区坡耕地10 a来变化显著,生态效应明显,但现存坡耕地的分类管理、高效利用仍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模型 岩溶 坡耕地 热区域指数 生态服务价值 贵州省
下载PDF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C、N、P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范夫静 黄国勤 +5 位作者 宋同清 曾馥平 彭晚霞 杜虎 文丽 何铁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93-3301,共9页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推动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被公认为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以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推动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被公认为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以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碳氮比(MBC/MBN)、碳磷比(MBC/MBP)适宜,MBC、MBN、MBP变异均很大;空间自相关性明显,除MBP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外,其他指标均为指数模型。C0/(C0+C)均<25%(4.9%—6.2%),呈强烈的空间相关,这主要由结构性变异引起。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MBC、MBN的高值区集中在坡中上部;MBP的格局明显不同,高值区集中在坡脚;MBC/MBN斑块较大,变化缓和;MBC/MBP的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斑块多而破碎。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很多,其中,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主要因子有土层厚度、pH、碱解氮。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不仅存在着小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不同土壤微生物属性的空间分布不同。因此,应采取适宜措施,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空间变异 峡谷型喀斯特 坡地 地统计学
下载PDF
模拟降雨下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养分输出机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彭旭东 戴全厚 李昌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24-634,共11页
喀斯特区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不仅是该区土地质量退化、土地生产力衰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该区地下水质污染的重要因素。为揭示喀斯特坡耕地地表和地下二元空间结构下的土壤养分流失机制,以喀斯特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其地表微地... 喀斯特区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不仅是该区土地质量退化、土地生产力衰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该区地下水质污染的重要因素。为揭示喀斯特坡耕地地表和地下二元空间结构下的土壤养分流失机制,以喀斯特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其地表微地貌及地下孔(裂)隙构造特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下喀斯特坡耕地地表及地下水土及其氮、磷、钾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小雨强(50mm/h)和中雨强下(70mm/h),喀斯特坡耕地坡面产流主要以地下产流为主;大雨强下(90mm/h),地表径流高于地下径流;产沙方式则表现为由小雨的地表和地下产沙并重到中大雨强的地表产沙为主的一个转变过程。(2)在降雨侵蚀过程中,径流各养分输出浓度均表现出一定的初期冲刷效应,受土壤吸附作用影响,雨强对全钾(TK)和全氮(TN)的影响较全磷(TP)明显。(3)地表径流、地表泥沙和总泥沙各养分输出负荷均随雨强增大而增加,坡面径流泥沙总的TK输出负荷以泥沙为主,而TN和TP输出负荷则以径流为主;TP和TN在径流的输出负荷上以地下径流输出为主(其中TP地表负荷比在11.6%—46.2%,TN在7.0%—48.5%之间),而TK则以二者并重(地表负荷比在43.5%—57.0%之间);各养分在泥沙的输出负荷上则均以地表泥沙流失为主,其负荷比均在54.5%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养分流失的源头控制提供基本参数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机制 养分流失 水土流失 雨强 喀斯特坡耕地
下载PDF
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C、N、P空间分布 被引量:31
16
作者 张利青 彭晚霞 +5 位作者 宋同清 邹冬生 曾馥平 宋敏 俞孜 刘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056-2065,共10页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的先锋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功能,但空间分布格局是否存在的争议很大。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坡耕地为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综合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的先锋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功能,但空间分布格局是否存在的争议很大。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坡耕地为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综合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磷(Pmic)以及碳氮比(Cmic/Nmic)适宜,氮(Nmic)的含量较低,变异均很大,空间自相关性明显,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块金值C0较小(0.0016—0.0087),C0/(C0+C)均<25%(2.6%—10.2%),变程a较短(22.2—51.0 m),其强烈的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变异引起。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Cmic、Nmic和Cmic/Nmic的高值区分布在坡的中上部,Pmic的高值区则在坡的中下部和坡脚。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不仅存在着小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不同土壤微生物属性的空间分布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C、N、P 空间变异 喀斯特 坡耕地 云贵高原
下载PDF
喀斯特裸坡地地下孔(裂)隙流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昌兰 戴全厚 +1 位作者 彭旭东 袁应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23,114,共6页
通过人工模拟试验,研究喀斯特坡耕地地下孔(裂)隙流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地下产流、产沙量与雨强、地下孔(裂)隙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坡度呈负相关关系。(2)雨强对地下径流流失浓度影响不显著,不同坡度全钾流失浓度随坡度呈波浪型变化... 通过人工模拟试验,研究喀斯特坡耕地地下孔(裂)隙流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地下产流、产沙量与雨强、地下孔(裂)隙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坡度呈负相关关系。(2)雨强对地下径流流失浓度影响不显著,不同坡度全钾流失浓度随坡度呈波浪型变化,全磷流失浓度在缓坡(5~10°)地上径流流失浓度最大,是陡坡(15°以上)地上磷素淋失浓度的2~3倍,氮素流失浓度呈现出随着坡度增大而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地下径流全钾流失浓度与地下孔(裂)隙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3)全钾、全磷和全氮流失量与雨强变化均呈指数函数关系,R^2分别为0.718 7,0.817 1,0.849 2;不同坡度条件下,全钾、全磷和全氮流失量随坡度的变化趋势一致,拟合曲线均为线性关系;全钾和全磷与地下孔(裂)隙度均可用指数函数拟合,全氮流失量与地下孔(裂)隙度可用幂函数拟合,地下径流中养分流失以氮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裸坡地 地下孔(裂)隙流 养分流失
下载PDF
贵州清镇喀斯特溶原坝地耕地生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文禄 熊康宁 赵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4年第2期61-64,共4页
喀斯特地区土地贫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比例小,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小,环境容量低,生态环境脆弱。文章从光合潜力、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和气候土地潜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对贵州清镇喀斯特溶原坝地生态重建示范区土地人口... 喀斯特地区土地贫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比例小,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小,环境容量低,生态环境脆弱。文章从光合潜力、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和气候土地潜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对贵州清镇喀斯特溶原坝地生态重建示范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耕地承载力部分进行了估算研究。研究表明,仅从耕地人口承载力来看,该区目前尚有潜力可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生产潜力 人口承载力 喀斯特溶原坝地 贵州省
下载PDF
南川市三泉镇岩溶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罗怀良 袁道先 陈浩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2-387,共6页
通过农田样方观测与实验分析获得南川市三泉镇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果实水分系数,结合该区近26年来(1980-2005)主要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用农作物产量与碳储量转换模型计算法估算和分析该区农田生态... 通过农田样方观测与实验分析获得南川市三泉镇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果实水分系数,结合该区近26年来(1980-2005)主要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用农作物产量与碳储量转换模型计算法估算和分析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总量及构成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近26年来该镇农田植被碳库和碳密度略有提高,具有微弱的碳汇效应。与邻近的四川盆地非岩溶区相比,该区农田植被碳密度较低。针对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构成特点和动态特征,该镇今后应进行作物结构调整,适度增加水稻等大春作物的种植和马铃薯、油菜和饲料等小春作物的种植面积,稳定小麦等作物的播种面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以进一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碳储量和碳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农田生态系统 植被碳库 南川市三泉镇
下载PDF
喀斯特洼地退耕和耕作土壤优先流特征 被引量:32
20
作者 王发 付智勇 +1 位作者 陈洪松 王克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6,共6页
应用亮蓝染色示踪技术,研究了喀斯特洼地退耕封育区土壤和耕作土壤的优先流类型及其特征,分析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优先流路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去除耕作层的对比试验,阐述了耕作层对优先流发生及其优先流路径发育的重要... 应用亮蓝染色示踪技术,研究了喀斯特洼地退耕封育区土壤和耕作土壤的优先流类型及其特征,分析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优先流路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去除耕作层的对比试验,阐述了耕作层对优先流发生及其优先流路径发育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喀斯特洼地优先流类型为大孔隙流、裂隙流;耕地与自然封育区的优先流程度差异显著(P<0.01),虽然其剖面染色总面积并无明显差异,但耕地染色区域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0—20cm范围内染色面积占染色总面积的91%,而自然封育区染色面积比仅为60%;耕地的水分入渗深度小于自然封育区,耕作层阻碍了水分入渗及优先流的产生并加强了孔隙中水分与基质的交换;耕作层以下土壤优先流程度与自然封育区差异不明显,但其优先流路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自然封育区的孔隙、裂隙发育程度高于耕地,但是最大入渗深度大于退耕封育区,表明封育区更能有效的蓄持水分;植被覆盖及其根系生长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优先流路径分布导致优先流特征差异,而同时耕作层的存在对于耕作层以下部分优先流路径的发育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优先流 退耕还林 染色示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